国际金融中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3:32: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金融中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服务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动态产业集群模型与方法以及经济学原理,通过对金融中心和金融服务产业的研究与分析,说明金融服务集群的经济动因,以及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动态特征,从而为研究国际金融中心(IFCs)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部门分布特征和金融产业政策奠定基础,同时展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及其未来发展战略。
关键字:金融服务,金融中心,产业集群
1.引言
金融服务产业总是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形成金融中心概念(Panditetal,2001)。Patterson(1913)将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研究纽约金融中心在美国和世界的影响和重要位置。随后Smith(1929)阐述伦敦股票交易所的历史和地位,Reed(1980,1981)根据亚洲各个金融发达城市历年来的金融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以及逐步多元判别分析(SMDA)方法,动态比较和分析亚洲金融格局,从而明确了东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金融中心,中国上海在1947年以前就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表1通过金融中心的外汇交易和金融部门的数目,表明各个金融中心的集群发展过程。至今,纽约、伦敦和东京依然处在世界重要金融中心位置,BenEdwards(1998)在经济学家杂志上首次将三个城市称之为”资本之都”(CapitalsofCapital)。
根据Kingderberg(1974)关于金融中心的定义,金融中心不仅仅可以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转向投资者,而且也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存款转移。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空间价值转移和交易的媒介与桥梁。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借贷和国家之间支付服务。Kingderberg认为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的集聚,形成了今天的金融服务中心。
O’Brien(1992),Portus(1996),Gehrig(1998)等从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对金融中心进行研究。O’Brien与Portus认为,地理和时区并不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而Gehrig认为,国际金融中心(IFCs)的产生源于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与金融活动的性质。IFCs的金融活动包括(Kaufman,2000):(1)外汇交易(FOREX),如现金业务,掉期和交换业务等;(2)全球性的股票、债券、及其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如期权、期货交易活动;(3)货币管理、支付、清算、收购与兼并、保险理赔等。
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
摘要:文章认为,目前官方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文章认为,本币的自由兑换决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成的前提条件,从国际经验看,国内金融中心从来就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即使在目前,本币在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中也并非举足轻重。离岸市场已成为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形式,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建立隔离型离岸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关键词:离岸市场;金融中心;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14-04
一、研究背景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吉晓辉,2003),上海必须先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再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这种观念既是政府的官方认识,也是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上海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
按照央行的说法,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没有时间表,它要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而定。可见,它不会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提前,20年基本建成的说法是估计届时人民币已自由兑换和利率完全市场化了。
国际金融中心保险建议研究
[摘要]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是落实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定位的重要举措,已经在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了出来。在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既具有先天优势,也存在着市场主体不完整,市场发展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建议立足自身优势,壮大总部经济,试点建立独立保险经纪人制度,组建立足西部、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再保险机构,鼓励本土法人保险机构走出去,发挥保险辐射和引领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独立保险经纪人制度;再保险
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是落实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定位的重要举措。2020年1月11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部署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时指出,要围绕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增强资本市场、跨境融资、创业投资、资产管理、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持续实施经济证券化五年行动计划,提升金融体系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这是第一次从政府层面,提出了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保险作为金融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重庆保险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保险基础。一是保险总部经济领先西部地区。在保险法人机构数量上,5家保险总公司落户重庆,保险人才、资金、技术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在专业布局上,不仅有产险法人机构,也有寿险法人机构,还有专业的信用保证保险法人机构,市场体系较为完整。从资本来源来看,有本土法人机构,也有外资法人机构,资本的包容性开放性更强,更具有吸引力。二是保险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的协同性较强。2019年,全市保险业原保费收入916.5亿元;到2019年底,重庆保险业总资产1737.9亿元,积累人身险责任准备金2217.8亿元,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抗风险能力,均处于西部地区前列。
一、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对比伦敦、纽约、香港、东京等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不难发现他们都有几个相同或近似的地方:一是临江临海,交通便利;二是货物吞吐量大,贸易发达;三是产业集中,市场繁荣。目前上述三个条件重庆都已基本具备[1]。
(一)便利的交通运输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选择探讨
摘要: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立足西部,面向东盟。本文从实际应用层面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场景的综合运用,立足重庆做研究,既可加速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通过因子分析法定性定量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明确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现状、落实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基础保障、理清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现状及特征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链的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区块链;路径选择
一、引言
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基于国家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提出的,本文在区块链视角下研究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的选择,为重庆市政府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可选择的路径和可行性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础及发展现状
2019年,重庆新定位为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中心。表1为本文采取因子分析的评价指标。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目前官方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文章认为,本币的自由兑换决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成的前提条件,从国际经验看,国内金融中心从来就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经阶段,即使在目前,本币在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中也并非举足轻重。离岸市场已成为所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形式,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建立隔离型离岸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关键词:离岸市场;金融中心;突破口
一、研究背景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吉晓辉,2003),上海必须先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再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这种观念既是政府的官方认识,也是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上海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
按照央行的说法,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没有时间表,它要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而定。可见,它不会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提前,20年基本建成的说法是估计届时人民币已自由兑换和利率完全市场化了。
在这样的认识下,上海市政府经过总结经验和再三论证,打算以发展人民币产品中心为突破口,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实,本币自由兑换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前提条件的观念并不正确,英镑1961年经常项目可兑换,1979年资本项下可兑换,早在1961年之前,伦敦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了;而瑞士1980年先资本项下可兑换,后1992年才经常项目可兑换,苏黎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肯定早于1980年。部分国家在本币自由兑换前,已经是国际货币了,非可兑换并未窒息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恐怕要比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更晚,人民币产品中心对国内金融中心形成的促进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难以使国内外资本实现大规模的国际流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仍难以破茧而出。
论国际金融中心条件与作用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强化,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日益加强。从长远看,新世纪中期国际金融的发展将会继续加快速度,并以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也将继续以经济为依托的发展方向,突出以新经济、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继续会以全球化作为基础,强化以全球化、跨国集团和产业优化为目标的发展格局;国际金融将继续以高科技的发展理念,加快以网络化、科技化和效益化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但是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的风险预期,国际金融压力乃至危机的冲击力度和打击程度将不断加深。因此,伴随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不仅将直接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且在信心心理上也具有重要支持意义。美国经济的发展,既有经济金融规模的效应,也离不开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美元贬值或升值的影响,已经显示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对全球汇市和股市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价格、政策的主导,由此产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愈加重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与规划。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与发展,同样也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与重视。
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与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愈加显示实力与规模的效益,特别是伴随金融核心作用的强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在美欧货币竞争中,美国依仗规模庞大的各地市场与网络,借助美元的优势与作用,占据了国际金融竞争的优势与主动,其中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主导性,是其最为重要的支持;其不仅引领了全球金融市场,也影响着世界金融交易、结算、储备等金融和资源产品的走势与趋势。因此,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强大,必不可少需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扶持与推进。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模式以及理念的变化,国际金融中心内涵、作用与影响也出现变化与调整。从传统角度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其中涉及到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黄金、石油、外汇等交易买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功能的不同市场组合型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纽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士、东京、卢森堡、新加坡、香港等。而从现代经济和新经济的角度看,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从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发展成推动新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伴随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与规模的加快,资本流动对经济乃至相关领域的主导或影响逐渐上升,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资本流动的重要集结地、调配地,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与地位更为醒目,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渐上升,甚至主导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调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领域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效益与规模,国际金融发展趋势愈加引起关注,直接对经济信心和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和干扰,金融信誉与信用影响愈加突出。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大,经济发展趋势利好中的调整性、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使得金融信誉信用面临风险与挑战。尤其是伴随发达国家经济自然周期性和结构周期的调整,美国经济面临的转折与风险依然明显,经济波动与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并将可能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前景具有重要影响。这直接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压力与风险上升,美国重要金融产品和资源产品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使得各地国际金融中心的波动受到牵连,既给予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有助于提高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用以及影响,同时也给予国际金融中心巨大挑战。尤其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国际环境中不确定的经济、金融、贸易、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可变数较多,且较为突出,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趋势面临改革与调整,国际关系与区域合作联盟面临更新与发展,区域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发展将对国际金融中心起到推进和促进作用,整个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发生本质的变化。
作为一个重要或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与环境,其中包括政局相对稳定、没有外汇管制或管制比较松动、货币信用制度比较发达、金融机构比较集中且有一定规模和效率、交通和通讯便捷快速方便等等,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依托。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看,其不仅有利于本国、本地区经济、金融、贸易的快速发展,更为资本流动和投资融资提供了充裕的市场与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动力与推力。但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险逐渐扩大,金融泡沫,乃至金融危机的潜在规避与防范,也已经是当前各国和各地区关注与应对的重点。
我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在稳步推进,成效与影响逐渐扩大,中外金融机构、产品和市场云集上海,已经促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规模和比重的提升和扩大,使上海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10.1%,上海金融交易比重已经占到全国的50%以上,而初具形态与规模的股票、黄金、债券、基金、外汇保险等重要的金融市场也在上海落地结果,不仅推进上海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增长,并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扩大。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在上海和全国从吸引金融机构集聚,拓展金融市场功能、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规范发展上市公司、深化金融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加强地方政府的金融服务、实施金融人才战略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卓有实效的进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效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创新化的新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并逐渐显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地位与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研究论文
一、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型构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在逐步认识到金融中心对区域金融发展重要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我国各区域经济中心分别就金融中心的建立与辐射展开论证。例如上海、北京、大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都在争建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由于定位不准确,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而宝贵的金融资源。基于这一现状,对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析论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斟酌筛选和模型分析给出建立金融中心的层次和必要条件。
(一)城市的初步筛选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方面尤为明显。因此,通过一些重要的经济、金融指标来合理的排除一些条件不好或不太好的地区,进而甄别出合乎条件的城市,通过模型的进一步检验,最后确立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理论界认为,一般情况下,一国只能出现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并辅之以若干区域金融中心。根据经济和金融的相关指标比较,有理由排除中部和西部的绝大多数城市,尽可能地在东部寻找国际金融中心。在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和区域涵盖面的情况下,选取了东部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大连、青岛,中部的武汉和西部的成都、西安等十个城市作为备选选项。
(二)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
里德(H.C.Reed)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理论,不同于以往静态区域金融聚集力或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该理论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图1)。本文基于里德理论,通过分析经济、资金、基础设施和软实力等都可能导致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量化研究城市是否具备金融中心成长潜力,这一潜力将导致哪一级的金融中心成形。
国际金融中心法律监管论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际上著名大都市无一不是金融中心,上海要跻身世界级大都市之列,必须早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金融法制的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银行、证券、保险功能的相互融合,金融混业的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金融法律虽然规定银行、证券、保险要实行分业经营,但原有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金融各行业开拓市场、业务创新推出许多更合理的金融衍生产品,开展了许多新兴的中间业务。今年3月份,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第二期“万汇通”外汇资产管理顾问业务。工行上海市分行新一期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资多星”产品定于2004年2月26日至3月15日在该行的200多家理财网点公开认购。2002年9月,央行重新受理了中国建设银行经过修改的资产证券化方案-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银行资产证券化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尽快制定保险资金以各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实施方案,支持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韩方河透露,公司经过长时间准备的ETF基金产品方案在上证所专家评审中获得好评,并已接到上证所关于共同开发该产品的通知。此外,公司正在与国际著名银行及资产管理集团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一揽子创新型的基金产品,如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产品等。混业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不少上海本地证券公司如海通、国泰君安证券的定位。整合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资源,特别是利用上海在金融行业的优势,以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证券公司为主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将迅速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加速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在这一系列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银行已不在是简单的提供存贷的信用工具,其正积极的证券、保险业务,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将成为证券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力量。银行、保险、证券等相互融合,混业经营的趋势势不可挡。
英国和日本“大爆炸”后轰轰烈烈的金融改革,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签署,为一家金融机构提供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创造了可能性,提供了法律依据。银行间的兼并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加速融合,世界呈现金融混业的趋势。我国已加入WTO,根据承诺,我国在“入世”后五年内,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地域限制,外国银行将同我国银行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在所有地区面向个人开展本外币零售银行业务。而我国民族金融业基础较弱,总体规模较小,可以预见在面对像花旗银行这样的金融“巨无霸”,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可能影响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所以适应世界金融体制的改革,在中国有条件的逐步推行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全面推行混业经营是不适应我国当前多层次生产力水平。但我们认为在上海,这个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从已有的金融资源来看,逐渐推行混业经营,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并且其实施的经验可以为将来的立法提供实践经验。当前若以上海作为试点,推行混业经营的方针,无论从国家的政策、法律还是从现有的金融体制、规模、资源、手段,都可为其提供有力的保证。
1.政策与法律的支持。2004年2月的《国务院: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9点意见》,在涉及下一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清晰地强调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属首次。该意见强调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此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混业经营的发展赋予法律上肯定。1999年8月,人民银行批准了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不久,又允许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国债回购业务,以弥补短期头寸不足。2000年2月,人行、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贷款,实际是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连接起来。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允许银行人寿保险业务。2001年7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央行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这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银行、证券、保险,在资金和业务上相互渗透提供了法律的基础。
2.金融机构的规模的扩大和治理结构的合理。上海现在有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29亿元,同比增长7.6%.截至2003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23家,比2002年增加了77家。在所有金融机构中,银行80家,证券公司16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保险公司41家,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中介机构以及各类代表处270家。2003年,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3万亿元、1.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24%.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成交17.2万亿元,同比增长44.25%;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累计成交8.28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7%;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6.05万亿元,同比增长269%,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6%;外汇市场成交151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6.02亿美元,同比增长54.26%;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金额达到245亿元。全市保费收入289.9亿元,同比增长22.02%.如此相对发达和极具潜力的资本市场,可为推行混业经营试点提供广阔的平台。“混业经营要求金融机构产权明晰,有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金融机构有较强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风险控制措施有效。”当前我国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四个资产管理公司,逐渐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呆帐、坏帐,改善财务状况,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绩效,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我国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实质性突破。改变了过去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第一个民营银行-民生银行。金融机构的产权正逐渐清晰、管理相对规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金融机构还通过与国外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和监控经验,建立良好内控制度、风险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规范的金融机构是实现混业经营的必要前提。
3.监管的完善。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要求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监控体系。当前监管的格局是直属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统管监管权力,实行集中监管。金融监管当局具有极高的监管权威。同时中国改革开放已20多年,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吸收了国外许多成熟的监管经验和先进的监管手段,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如刚刚制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就大量参阅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法律制度。《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要求建立监管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股东资格的审查;通过制定和实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实现监管方式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的转变;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手段;建立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会谈制度;建立监管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等等。《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在证券领域,中国证监会的监管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法律手段。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证券法规来管理证券市场。这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主要手段,约束力强。②经济手段。指通过运用保证金比例等经济手段对证券市场进行干预。这种手段相对比较灵活。③行政手段。指通过制定计划、政策等对证券市场进行行政性的干预。这种手段比较直接。这些全方位监管模式、监管手段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对监管的需要,对今后混业经营所需的更为完善、全面的市场监管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国际金融中心建立条件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评估指标比较分析约束条件
论文摘要:建立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首先简述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然后通过比较上海与北京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现状,探讨上海竞争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最后,文章总结了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
一、前言
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在于对全球资本的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其框架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上海通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进入跨越性发展的时期,即中国金融中心、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步进行。但是,上海同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用评估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一个城市成为国内金融中心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通过国内城市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可以找出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的不足之处。另外,研究世界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因,比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成熟金融中心在各个方面的差距,将有助于找到影响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从而制定出应对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二、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金融中心是这个国家金融交易最密集的城市。然而,对于交易的种类、交易的范围大小、金融机构的特点,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判断一个城市是否能称为金融中心,主要需要考察以下三个方面。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关键字:国际金融中心优劣势上海
金融中心实际上是各类金融机构以资金借贷和融通为目的而汇聚在特定区域所形成的一个金融交易平台,这一平台为各金融主体提供交易集群、金融结算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充当了金融机构的特定“中介”功能。国际金融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金融机构集群化;二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品种多样化;三是资本集散地和资金交易清算国际化和多元化。故其具备的必要条件是:地域和交通优势明显、相关基础设施发达;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并且结构健全;金融机构数量多,多功能金融机构聚集,相关金融配套服务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对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制力度大;宏观经济稳定、政治环境良好。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所处区域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资本集聚和辐射,加速金融深化与创新,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因此,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完善金融系统安全和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型构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在逐步认识到金融中心对区域金融发展重要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我国各区域经济中心分别就金融中心的建立与辐射展开论证。例如上海、北京、大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都在争建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由于定位不准确,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而宝贵的金融资源。基于这一现状,对我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析论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斟酌筛选和模型分析给出建立金融中心的层次和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