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3:03: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金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金融建设讲话
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我的讲话很简短,我想谈谈我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看法。
谈到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人们就不能不想到****。因为从历史上来讲,从来****都是中国金融的重镇,它的服务的辐射效应在历史上尤为明显,它在历史上对全国乃至东亚都有自己的金融重镇的使命。小平同志在过去考察****的时候就指出,中国要在国际上面取得金融地位,首先要靠****。他的讲话是非常准确的。当前****也正在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迈进。
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拥有几个基本的要素。
一、要建设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经济金融的运行和监督能够符合国际的惯例,能够被别人所理解,能够为大家所操作。
浅析国际金融监管安全
[内容提要]加入WTO后,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关键词]金融;金融监管;金融安全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加入WTO后,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金融市场开放后,国际金融资本会因政治、经济和市场之变化而在国内外迅速流动,从而冲击着一国的金融体系,潜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近年来,世界上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证明,如果—国在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上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发生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从而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过早地取消对外国资本流动所实行的汇兑管制,可能导致资本的外逃或外债的增加,也许二者兼而有之。诺贝尔奖得主托宾教授则明确指出,中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和贸易的全球—体化过程,但不要急于使自己的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体化。这就是说,不要在条件不具备时,过早地取消对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在资本项目管理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不强求其成员实行货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我国加入WTO的协议也并末承诺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入世后,我国仍将维持资本项目下外汇管制的体制。这是由于资本流动对—国经济会产生较大影响。在建立完备的市场运行机制、利率机制,以及各项严格的制度之前,过早地取消对国际资本流出、流入的限制,国内经济极易受国际市场左右。放开资项目的管制,前提是建立灵活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应付国际资本流动、资本价格变动和汇率变动冲击的能力。要做到这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稳步上升、到001年10月底已达2030亿美元。加人们WTO后,利用外资潜力巨大,资本项目对外资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国际收支仍将保持乐观的前景。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加入WTO后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稳定,而这是加快外汇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外汇管理部门正在从改进汇兑监管和提高国际收支监测预警能力等方面人手,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这是我国外汇管制体制的长远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最佳次序中的最后一步。
鉴于金融市场的开放,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增加,我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并完善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使之系统化和法制化。与WTO重要原则之—的“国民待遇”原则相一致,国外发达国家将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视同仁。这一模式理应成为我国监管机构的最终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国内银行与国外资本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比差距过大,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我国金融业进入自我保护的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的监管需分开进行。在此,人民银行现有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就应成为最高机构,全权负责外资银行监管及相关事宜。另可下设局、处等基层组织,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外资银行进行监管,并直接受各地人民银行领导,独立于地方政府。这一过渡过程及最终制度的稳定和形成都必须以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法规体系的完善为基础,以保证外资银行的健康发展和我国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组织合作国际金融论文
一、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组织援助贷款的目的是帮助贷款国的发展。从国际发展援助经验看,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一种风险较低的财政赤字融资渠道,既有可能给贷款国带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也可能使该国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压力而事与愿违。大多数研究认为国际援助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国际援助贷款的饱和点(国际援助贷款占GDP比重为15%耀45%),在其范围之外,国际援助贷款的作用是递减的。近期一些提议中要求在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全面援助的同时,将援助资金的结构从贷款向赠款倾斜。美国财政部(2000)指出将贷款转为赠款可能会压制捐赠国公众对发展中国家转移支付的支持,而且难以得到司法上的认可,反而限制了贫困国家对于融资资源的整体获得性。奥德多昆(2004)从理论和实证上探讨了贷款和赠款的一些经济和政治问题。克莱米、笈多等(2004)对1970—2000年接受外部援助的107个国家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检验赠款和贷款对国内财政收入的不同效应。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经验方面,陈兰、朱留财(2008)介绍了全球环境基金在节能减排领域同我国的合作前景。云南省财政厅涉外(2009)针对云南省1984—2008年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王雨晴(2011)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北京环境二期项目分析了世行的项目设计和管理特色。高梅(2009)结合上海的案例分析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中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特别融资平台。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陶风华等(2009)分析了甘肃省利用国外贷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张悦玲、白永慧(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北省借用政府外债的问题。张景辉(2011)通过对黑河市的研究提出把国际金融贷款与国内金融贷款结合使用,既可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缓解政府债务偿还压力,还可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谢煊(2012)针对新疆利用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稳步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等思路。贷款绩效评价方面,雷刚(2010)对世行贷款山东城建环保二期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建议在项目建设中逐步推行全过程绩效评价。李娟(2010)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为例分析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监察机制及其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影响。彭润中、赵敏(2011)通过对我国约50个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数据从相关性、效率、效果、可持续性和项目综合绩效等五个方面的评价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和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与思考。朱洪祥、彭山桂(2012)针对现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评价体系指导项目准备期绩效评价的不足,对评价框架和评价方法进行调整优化,提出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唐斯斯(2012)对财政部和我国利用国际金融贷款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实践进行了梳理。孙翔(2012)阐述了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框架,指出新框架的优势及其在实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是间接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国际金融组织的援助不仅可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还可以将“引资—引智—引技”三大功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河北省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状况,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从而为河北省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二、河北省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及其变化
(一)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金额逐年增加
河北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始于1981年。30多年来,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4年3月,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48个,签约贷款额21.14亿美元,累计使用20.3亿美元。从表1中河北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结构看,2004—2014年3月10多年的新增贷款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其中,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增长率达到39%。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行业分布趋于集中化,农业行业位居首位
国际金融产品制度研究论文
【相关摘要】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及其法律监管制度是国际金融法上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运用国际金融法学理论和比较法对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监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除导言外,全文共分八章,约22万字。上世纪国际金融创新的一个主要标志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和发展。大量国际衍生产品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也对传统国际金融法的演变和发展带来了影响。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研究通常可以从合同法、侵权法、信托法、公司法等私法角度展开,而本文则主要是从公法角度来研究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法律监管制度。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金融创新持续正在进行等原因,本文主要是对现行国际监管立法中的重点问题,如金融衍生交易场所和交易中介机构的法律问题、金融衍生交易中的客户保护、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管理制度等。第一章是对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演变的基本介绍。在该章内容中,本人首先对金融衍生产品从法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概括了其基本含义,并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分类和新出现的复杂品种做了介绍;其次,文章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做了简要介绍,重点是对参与衍生交易的资格、交易目的,以及不同种类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章是对金融衍生产品国际法律监管制度的分析。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金融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也促进了金融衍生交易相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立法的改革。在本章中,本人分析了各国金融衍生监管立法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并概括出金融衍生产品国际监管法律制度的五大法律特点。第三章研究了金融衍生交易场所及其非互助化改革的法律问题,包括场所设立、产品设计、市场监管和非互助化改革所产生的法律问题等。第四章论述了金融衍生交易中介机构的法律问题,重点是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行为的法律监管、交易透明度,以及禁止的业务行为等。第五章是有关金融衍生交易中客户保护的法律研究。由于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性和创新特点,因此对客户保护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立法的重要内容。本章从金融衍生交易的适合性和风险揭示原则入手,对衍生交易的行为规范、投资者赔偿制度和争议解决机制等法律问题进行了论述。第六章是金融衍生场外交易市场及其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本章主要从合同发的角度对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合同的成立、法律性质、合同转让与变更、合同违约与法律救济、合同法律适用与法院管辖等问题进行分析。此外,对场外衍生交易市场国际法律监管制度的确立提出了本人的思考和建议。第七章是有关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制度的分析。首先本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和衡量做了论述,其次是对风险管理的法律框架,以及交易场所和场外市场的风险管理重点法律制度做了比较研究和阐述。第八章是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的实践和监管立法的思考。在对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失败实践的法律原因进行分析归纳以后,文章论述了中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必要性、衍生交易法律制度建设、国债期货交易法律制度重建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文章的最后部分还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理念的更新做了一定的探讨。
试议国际金融教学革新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材内容。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金融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教材应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保持其时代性,将金融行业实际需要的理论与实务较好的融合,配合金融市场上不断发生的金融事件作为真实案例,做到理论与案例匹配,深入浅出,达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由于教材的修订需要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为了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当下的金融市场现状,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高校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随时编写校内辅助教材或讲义,进一步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距离。
(二)改革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除了必须的理论内容外,还要有较强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学与做的同步,实现毕业即能上岗,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丰富教学方法。
1.实验室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借助金融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通过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能将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模拟系统中进行模拟交易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拟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会实践教学。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到社会单位中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任课教师可积极的联系一些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如证券公司、银行、期货交易所等,带领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认识实践,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单位的实际业务操作模式等。3.网络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第一时间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最新信息通过图片、视频、评论等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及时、全面的了解金融市场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的产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较好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金融教育改革对策
一、国际金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所制定的课程存在极大的关系,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我国现如今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发展之所以收到了极大地限制,出现止步不前的局面,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不足。我们现如今很多学校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还只是延续以前的模式,很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换了教育的课本而已,并没有对实际的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和改革,有的知识可能已经被现在的环境所淘汰掉了,而新出现的只是要求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这就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兑现。与此同时,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知识根本不用学习却占据着学生大量时间的现象,而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可能由于时间的不足而不能得到学习。还有就是很多基础性的科目的教学实践过短,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国际金融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就开始了高层次的、难度更高的课程的学习,这必然使得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我们国际金融教育的成果不是非常显著。
2.国际金融的教育方式单一且落后
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教育方式所能得到的教育水平绝对的要比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教育水平要好的多。我国现在国际金融专业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的单一和落后。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去却没有真正的对这项课程的教育方式做认真的研究,很多情况下还是教师单一的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听不听就不知道了。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教育方式的单一和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最终使得国际金融专业的学习结构和实际的需要存在差距,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存在缺陷
国际金融法分析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
法律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就国际金融法而言,其作用在于建立和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保障国际金融安全、促进国际金融发展。简言之,安全和效率是国际金融法的两大基本价值。这两个价值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也就无所谓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又是金融秩序与金融稳定的根本保障。任何金融的低效率运行或停滞不前,都可能导致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混乱与动荡。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和保障国际金融安全,必然要求对金融业加以严格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国际金融的发展;而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可能导致金融业效率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反过来影响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这两大价值的博弈直接影响到国际金融法功能实现的程度。我们知道,国际金融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价值取向的定位不能因人们的主观认识而转移,它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与经济基础的要求相一致。事实也是如此,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着。在国际金融法形成初期,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之后,安全曾一度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各国都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视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重大。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各国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与法律等方面跨越国界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关系朝着多方向发展。从货币体系的全球化到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到金融机构的全球化,从金融信息流动的全球化到金融风险传递的全球化,从金融政策协调的全球化到金融法制建设以及金融交易规则和契约条款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无所不及。例如,从国际货币体系看,伴随欧洲货币联盟的运转和拉美、亚洲、非洲等区域货币合作的开展,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货币格局正在形成;从国际资本流动看,近二十年来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流速、冲击力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其中,私人资本已取代官方资本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体,其逐利本性使资本流动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金融市场作为开展金融活动的平台,其全球化则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全球基础,表现为各国金融市场的贯通和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异类金融市场间界限的日益模糊,金融市场的主要资产价格和利率的差距日益缩小,市场相关度显著提高。货币、资本、金融市场等金融全球化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金融资源在不同国家间和不同层次上转移、划拨、金融和
互动。从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重组,促进金融效率的总体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
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探讨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使其陷入了低迷的经济环境中。这一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社会一直沿用的金融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有效的发挥出经济调节与管理的作用,最终在2009年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以此来促进国际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新制度的提出下,我国的金融治理机制也相应的作出了调整。基于此,本文对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发生改革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应对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金融治理机制;变革;选择
G20国家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管理机制中,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在目前,以及后续的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调控中,优势明显。中国在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的时候,致力于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各个国家都可以在经济往来中获益,使得该种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国家间金融治理、外交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最终推动国际社会新的金融治理机制的构建,刺激全球经济、国际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发生变革的研究分析
(一)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现状分析。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的国内经济体均出现了严重的负利率,导致以大国为主导的治理机制中的大国,开始逐渐的无视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作用,仅仅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上面,一时间使得国际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振荡。与此同时,中国积极的发挥出了大国的国家责任感,积极的投身到国际金融的治理工作中去,促进了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的稳定发展。虽然该组织的资金份额在危机发生后,在逐步的增加,但是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国家,依然处于金融治理工作的中心位置,使得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不稳定的发展势态中。首先,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在参与国际的金融治理中,多是利用霸权来开展活动的,并在发展中,建立了以美国、英国为核心的中心与外围的治理机制。美国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信用货币来实现管理的,其中的中心,代表着美国,以及其他的七个国家,而外围则指的是美国曾经殖民过的国家,以此来通过多个国家间的联系,逐步加深对于国际经济的管理。该机制在具体的应用中,主要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干预,以及对利率、贷款活动,进行调节的,但是根据应用效果来看,治理的效果不理想,导致了一些国家出现了收支失衡的问题。且美国在其中是通过大量的军费支出,来对金融治理工作进行支持的,加深了霸权。英国在发展中,使用的是殖民贸易收支的体系,并以金本位为主导,当一个国家出现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时,金本位核心国之间可以通过英镑、黄金,来进行经济的流通,减少危机造成的巨大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治理机制使用中,如果隶属于该机制的外围国家出现了经济收支问题,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多不会对其进行国际货币的资助。其次,则为二十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其是由二十个国家,在1999年成立的金融管理平台,通过召开多次的部长级会议,逐渐的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着作用,但是作用较小。此时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管理制度,则是由七国来开展的。但是金融危机后,七国治理的机制暴露出了固有的弊端,此时二十国也开始在发展中,将部长级会议,逐渐的调整为首脑峰会,使得该管理平台的世界影响力在逐渐获得提高。危机后,二十国在多次开展的峰会中,对于国际经济问题,提出了较多的科学、合理的建议,并且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使得国际社会的权利结构与经济结构,均出现了较大的变革,逐步将全球处于不同世界的国家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共同为金融治理的有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打破了以往常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管理,进一步改善了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二)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以往以英美等国家为中心位置,其他的附属国家,或者曾经的殖民地国家,作为外围国家,进行国际金融治理的传统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是这些国家在发展中,通过国家间的合作,获得了较多的经济收益,也进步一促进了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使得全球其他的国家要长期处于发达国家的霸权管理之下。在危机发生之后,这种管理机制,使得发达国家无暇管理外围国家的经济变化情况,多在治理本国的危机问题,导致外围国家在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极为严重,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治理机制,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做以相应的改进。其改进的具体原因有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霸权下的权利结构作用力逐渐消减。在以往的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中,多是通过英美中心国家与经济欠发达的外围国家来开展的,但是随着国家间其他经济体、国际组织的逐步建立,使得霸权国家的权利开始被消解,例如金砖国家、欧盟等。其中,欧盟的建立,使得法国、德国等老牌的发达国家,开始脱离了美国的霸权管理,使得国际货币阵容中,除了美元、英镑,逐步开始囊括了其他的类型-欧元。这些国家在新的金融治理机制下,经济发展的速率明显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其他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金融市场的秩序逐渐变乱。国家间加深了商品贸易的交流之后,使得多个国家,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外汇交易,在这种交易下,使得多种货币、资产形式,出现在经济往来中,使得外汇交易的交易额逐步扩大,远远的高于正常金融市场下的贸易发展需要,以及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这就使得金融市场的固有秩序被打破,使得以往外汇交易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也有着较多的外汇交易。外汇交易的风险性极高,使得很多的国家在交易中,出现了货币贬值,更为严重的直接引发了金融危机,造成国家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急剧上升。最后,国际经济管理的组织无法充分的发挥出调节的作用。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其参与的成员国数量较多,他们在发展中,以该组织为指导,推动着本国与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大部分国家,通过该组织进行本国经济调节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较多的阻碍,很多有着大量利益获得的组织或者个人,会对具体的经济干预活动,进行阻挠,因此这些组织能够发挥出的效用较低。2008年的金融危机问题,波及的范围较广,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被许多的经济学者评价为:自美国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后,现阶段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危机产生时,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未充分的发挥出治理和调节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得这一沿用了多年的治理机制,受到了较多人的质疑,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问题。传统的金融治理机制,其是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七国集团提出的,由七个国家作为治理的主导平台,来对国家经济运行发展情况,进行管理。随着全球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在国际间对国际金融进行治理的国家为二十个,被称之为G20,其在金融危机之后,通过2009年首脑峰会的举行,确立了最新的国际金融治理的体系。根据其在国际社会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金融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治理的途径分析
国际金融监管浅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际金融监管也发生着多方面的深刻的变化。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实践以及体制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巴塞尔协议》的新的修改给国际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监管规则。本文试图从各国金融监管变化以及国际金融规则的修改来探讨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动向。
关键词金融监管;国际金融规则;新动向
一、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新变化
(一)美国金融监管新动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业的变化,美国制定了和修改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规来规范金融市场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这些法规的制定和变化可以看出美国的金融监管有以下的新变化:
1.开始从分业监管注重统一和综合性监管
国际金融危机浅析论文
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来不准备发表看法。(1)一些基本观点和形势预测,在过去的几本书中都已谈过。近年的形势发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国内传媒占据舆论主流地位的议论是庸俗经济学。对这场金融危机,多数议论仍只是对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流经济思潮作出应声虫式的回应。不值得对其作认真讨论。但是,考虑到当前这场危机仍日益深化,对我国的经济前途影响日深,如对其走向与本质认识不清,可能导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因此,写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领导参考。
一
世界经济在90年代将面临二次大战后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一点,笔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预测:
①“去年东欧事件后,有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正在进人其黄金时代。而我个人的看法却正相反。依我看,从现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可以说正在遇到其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严重的总体性危机。”(1990·12·11人民日报第一版《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S教授谈话录。)
(这个观点发表后,当时曾被香港报刊抨击及国内一些学者嘲笑。)
②“1991年以来,世界资金市场激发炽热的金融投机活动,再度形成股市膨胀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工业利润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正从深部损害着世界各国的产业经济。从长远趋势看,在世界经济当前的表面活力下,潜伏着极其深刻的危机。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全面态势和近十年来的基本趋势,有根据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可能正在进入历史上第三次经济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发生全球性结构性的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人民日报1992年1月24日《内部参阅》增刊第一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