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1:48: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货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货币系统革新分析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改革呼声早已沉寂,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掀起对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强烈拷问,各国政要学者纷纷建言。国际货币体系的实然(现实状况)与应然(理想设计)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迫使我们从“不得不然”中寻找二者割裂的原因。虽然本轮危机已渐行渐远,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案例以供考察,本文拟在后危机背景下、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决定因素作为分析起点,来探究其改革的出路。
一、理论回顾
金本位瓦解之后,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理想设计的讨论始终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伊始,便伴随着对其的批评和质疑;以危机频发为特征的牙买加体系更是引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呼声。回顾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相关理论分析与建议,我们发现,几十年来的探索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实质进展。回顾以往的理论,皆没有超出“复古”、“改良”和“激进”这三大设计方向。我们把所有倡议以某种方式恢复金本位制以及倡议建立其他商品本位制的设想,称为复古方案。改良方案的意见只是对现有体系的明显不足进行修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其思想实质是维持现状。一些以建立超国家的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或类似国际金融机构为目的方案都属于激进方案。在这个大方向下,不同国家的学者、政要以及不同利益阶层的代言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仍是美国经济学家库珀(R.Cooper)的设想。他建议设立一个国际权力机构,发行一种用于国际贸易的特殊货币,各国执行独立、统一的货币政策,这才是稳定汇率的唯一方法。库珀主张,用循序渐进的办法,使国际货币改革走向世界货币体系,即在数年内,先实行汇率目标区制,10年后再实行美、日、欧三级的单一通货制,最后过渡到全世界都参加的单一通货制。库珀的设想是一个包括方法、步骤及目标的完整思想体系,后世的激进方案也都没有脱离其窠臼。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复古”方案已经基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改良”方案在本质上是反对改革的,是既得利益者提出的或者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在这次危机之后也失去了市场;就改革方案而言,唯一可以选择的就只剩下了“激进”方案。库珀的设想就方向性而言应该是正确的,无论耗时多久,我们都应该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设定为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然而针对达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仍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之处。设想美、日、欧“稳定三岛”的局面以某种方式实现,那也只是三国集团代替了单极的美国而形成新的西方权力垄断,根本没有向超主权货币或世界统一货币过渡的倾向和可能。2009年20国首脑会议前,中国等方面提出的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提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本次危机以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诉求。这应该也是“激进”方案的一种现实体现。但这一提议与库珀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在步骤上绕过“稳定三岛”,直接建立超主权货币。在本质上各种“激进”方案均属于“理想设计”,而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体系的设计,就设计的内容而言应该是最简单的环节,我们完全可以比照一国中央银行体制来设计国际中央银行体系。其实质问题在于“激进”方案如何实施?实施的主体是谁?实施的权力如何形成?让我们首先从历史追溯中寻找答案。
二、回顾历史———国际货币体系是浴血奋战的结果
目前我们所讨论的国际货币体系始于欧洲金本位的建立,当我们用一个相对较长的视距检索其建立至今的历史,就发现国际货币体系从最初就和战争与国际政治格局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浴血奋战的结果。
(一)滑铁卢战役、维也纳体系与英国的金本位制
国际货币机制演变
1真金白银的黄金时代
1816年5月,英国议会通过《铸币法》,英国首先实行金币本位制度;1871年,德国开始实行金币本位制;1879年,美国恢复金本位制,同年奥匈帝国也实行了金本位制,此时一个国际金币本位体系基本形成,稳健的运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中断,战争一方面让法币走进历史舞台,一方面改变了黄金存量的分布,实为国际金本位消亡的开始,从1879年到1914年,“黄金时代”持续了35年左右,稳定、健全的货币制度至今都让人们魂牵梦绕。
在国际金本位体系中,世界上各个主要国家几乎全都实行金币本位货币制度,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流通,黄金成为国际货币,黄金跨国的自由流动可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黄金储备也解决部分问题),也保障着各国相对稳定的汇率(汇率投机进一步加速了汇率的稳定),自由流动的黄金通过对世界物价水平调节而调节黄金的供应量,例如世界货币供应量过剩,物价水平上升,黄金的开采费用增加会导致黄金产量降低。
一切不均衡因素都将在自发的调整状态中实现均衡,且均衡一旦实现便有持续自我维持的内在动力,然而稳定健全的贸易发展被急速蔓延的战火所替代,政治和文化的差异最终瓦解了这种国际货币制度,战争使物资的消耗达到极限,政府印制法币筹集物资成为必然,而战争最大的破坏在于黄金存量的分布,黄金从此不能再自由流通,一切自我调节的机制失效,金本位的根基已经被动摇,其消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但战争加速物资消耗的同时,物资的生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货币的需求量随之提升,黄金的供应保障成为问题,法币便顺理成章。如果没有战争,只有贸易,英国因经济实力最强,英镑的地位等同于黄金,其他国货币将与英镑挂钩(呈现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类似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人口的增长,通货紧缩在货币幻觉下演变为经济危机,此时法币便呼之欲出。
《绿野仙踪》(弗兰克·鲍姆1900年的童话巨作《绿野仙踪》影射了自己当时银币自由铸造的经济主张)中的陶丽丝转动鞋跟,在互敲三下之后就飞回了魂牵梦萦的家园,而金本位的家园早已物是人非。
2真假金本位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国际货币机制不足及革新
一、引言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美元的基础之上的,属于美元本位制,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角度,系统的对美元本位体制下的国际货币体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二、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元的核心地位方面。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它很好的发挥出了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货币这五种货币的职能,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就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而言,美元是进行计价结算的基本单位。很多的初级产品贸易都是以美元作为基本单位来进行计价结算的,例如石油、小麦和铜等产品。同时,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家之间进行工业成品的贸易时也主要是以美元来进行支付。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之下美元本位制的缺陷分析
1.美元本位制的霸权本质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论文
一、国际货币体系概念及演变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1]。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和功能:一是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二是规定一国货币同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确保各国间货币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三是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进历程
1.一战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制度。黄金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国际间支付原则、结算制度是统一的,各国货币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因此都必然是固定汇率制。没有一个公共的国际组织的领导与监督,各国自行规定其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办法。
2.一战后二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时的汇率制度仍然是固定汇率制,国际储备除黄金外,外汇(主要是英镑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具备金本位的基本特点。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思索
一、对于超主权货币的探讨
金融危机之后,周小川行长认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创造一种与国家主权脱钩,同时能够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超主权货币,从而克服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同时他认为特殊提款权SDR具有超主权货币的特质,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特殊提款权的发行,逐渐将特殊提款权演变为一种超主权货币。周小川行长关于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赞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来就呼吁改变目前以单一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认为对全球体系而言,将储备货币建立在依赖美国经济信心的单一货币基础上是不妥的。我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超主权货币不仅能够克服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这样一种超主权货币,却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超主权货币的选择以及由什么来发行超主权货币。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认为SDR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使之成为超主权货币。但是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最早出现于国际金本位时期。在金本位下,各国货币以黄金作为后盾,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各国可以自由铸造黄金,这样金币就成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种国际货币。金本位之后,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英镑之所以能成为主权货币,是以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由于英国的黄金储备丰富,币值稳定,各国货币纷纷与英镑挂钩,并愿意将英镑作为储备货币。而当英国的经济实力削弱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国际货币的发展来看,它们都是先在一国内充当法定货币,执行货币职能,然后才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货币必须经过市场的考验,被各国自愿接受,才能确立其国际地位,成为国际货币。而SDR既没有黄金的内在价值,也没有像英镑、美元那样作为一国主权货币流通的历史,它只是在特殊环境下为了弥补美元的不足产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当初IMF之所以设立SDR,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特里芬难题,解决美元清偿力的不足,同时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说,是想通过发行SDR来作为对美元不足的弥补,缓解美元危机,因此美国才会支持SDR的发行。而如果IMF想通过夸大SDR的发行使之替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话,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也是绝对不会允许SDR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的。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他们也没有发行SDR的动力。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储备货币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日元、欧元等货币也应经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发行SDR已无好处。因此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势也不利于SDR的发展。要想扩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必须要扩大SDR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为此IMF也曾经做出过努力。例如IMF允许成员国之间不需要经过基金组织的批准就可以进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为调整国际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围也被扩大了,可以直接用于远期业务、信贷、担保等,但直到现在,这些用途还没有被使用过。要增加SDR的使用数量,必须首先增加对SDR的需求。而SDR得内在缺陷使得各国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个成员国在IMF的一种记账资产,并不能用来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由于SDR长期不流通,已经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基本的支付和结算功能。因此,不能结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各国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而宁愿接受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二)IMF的弊端
关于建立超主权货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什么机构来发行超主权货币。周小川行长在文章中提到“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但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建立一个超脱各国利益之上的国际组织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有些学者提出将发行SDR的IMF作为发行超主权货币的机构,但是IMF的弊端也决定了它成为这样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货币的发行要以足够的信用基础作为保证。各国能够发行货币是因为国家政府有税收作为后盾,有足够的国家信用作为基础。但是作为发行SDR的IMF是不具备这种信用基础的。因为IMF既没有GDP,也没有税收作为其信用的保证。因此由IMF来发行超主权货币,其信用的取得时非常困难也是很不牢靠的。从这一点来看,由IMF发行超主权货币甚至不如一个主权国家发行货币更为可靠。另外,IMF能否胜任全球中央银行的只能也值得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国际金融组织,首先必须保证它是公平公正的,能够代表全球各国的利益,无论国家大小、实力如何,均能公平对待。而IMF距这样一种国际组织还有很远的距离。IMF自成立以来,就是美国霸权的最好诠释者。美国在IMF拥有16%以上的投票权,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就决定了IMF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代言人,而难以承担全球中央银行的职能。因此如果IMF不进行改造,将难以承担发行超主权货币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创造超主权货币之前,应对IMF进行改造,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话语权。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成员国进行资金融通。但是,这种融资与一般的商业贷款不同,具有较为苛刻的条件和鲜明的政策性。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协调和仲裁者,对各国进行了经济援助和干预。但是,在IMF和各国达成的援助协议中,附加了以下条件:(1)整顿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并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使其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要求,但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护存款者和债权人的利益;(2)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对外资参与本国金融机构的限制;(3)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提出新年度的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包括降低GDP增长率、遏制通货膨胀水平、改善国际收支);(4)调整经济结构,进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实上,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一个以稳定各国间汇率关系为行动宗旨的国际组织来说,它提出的调整方案,或者说贷款的条件性,主要考虑的是危机国的外部经济均衡,同时总是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出发,鼓励各国经济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韩国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紧急援助的条件是:采取停业破产等手段整顿金融机构,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将1998年GDP的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将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为稳定市场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组织认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机国家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首先,整顿金融部门、保护存款人利益是恢复市场信心、提高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开放金融市场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同时可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下,加速本国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经营效率;再次,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能够缩减有效需求,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币值稳定;最后,调整经济结构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性,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的干预则能使各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从理论上讲,这些措施无可厚非。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并要求这些国家进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国得以避免更加严重的灾难。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褒贬不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救援方案,国际经济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1.IMF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元凶
米尔顿·弗里得曼和乔治·舒尔茨都认为,正是IMF对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救济导致了1997年爆发并且其影响一直持续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以,亚洲金融危机的元凶正是IMF。米尔顿·弗里得曼教授指出:“每当世界市场出现风险时,投机家都会得到IMF的援助而不会受到损失,这是不正常的。IMF用别人的钱鼓励投机,成了东亚的不稳定因素。救济由于愚蠢投资而受到打击的民间金融机构,这件事本身就是个错误。”他主张“将IMF解体”。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为求自救所寻求的两条路径,即建立某种货币联盟和重新实行美元本位制。在分析美元本位制利弊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唯一的出路在于效法欧洲,积极推进亚洲货币的一体化进程。而且,无论今后的亚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可能采取怎样的形式,扩大人民币在大中华地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使用范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汇率金融危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被国际社会热议了半个多世纪但迄今尚无结论的问题。广大非关键货币国家(地区)一直在抱怨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但是,这种主要基于道义理由的责难不可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因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及其演化,一向就只相信经济和金融的实力:在国际金本位时期,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的国家可以主宰世界;而在不兑换的法偿货币时代,则是那些在全球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能够让自己的货币走遍全球,为其他国家使用和持有,并且以此来左右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动态。基于这样的道理,今天我们所以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问题列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也正是因为,本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长达20余年的高速增长,已大大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实力对比--实力格局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引发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诉求。
一、从亚洲金融危机谈起
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的时候,曾经有很多国际组织和研究者担心,金融危机将重返亚洲。例如,著名的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在一篇题为《2007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和社会概览》的研究报告中就宣称: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去整整十年的时候,金融危机可能重返这个地区,而其主要的触发因素,将仍然是货币汇率危机。今天来看,危机复归的预言固然过于凶险而且完全没有兑现,但关于汇率问题将始终困扰亚洲国家国内经济运行和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论断,则确实触及了广大亚洲国家(地区)的心头之痛。
汇率是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环节;发生汇率危机,折射出的是国际货币制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如果说亚洲的问题出在汇率上,那么我们可以等价地说,亚洲国家的经济运行强烈受到如今国际货币制度的不合理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论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性(Conditionality)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成员国进行资金融通。但是,这种融资与一般的商业贷款不同,具有较为苛刻的条件和鲜明的政策性。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协调和仲裁者,对各国进行了经济援助和干预。但是,在IMF和各国达成的援助协议中,附加了以下条件:(1)整顿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并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使其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要求,但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护存款者和债权人的利益;(2)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对外资参与本国金融机构的限制;(3)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提出新年度的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包括降低GDP增长率、遏制通货膨胀水平、改善国际收支);(4)调整经济结构,进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实上,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一个以稳定各国间汇率关系为行动宗旨的国际组织来说,它提出的调整方案,或者说贷款的条件性,主要考虑的是危机国的外部经济均衡,同时总是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出发,鼓励各国经济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韩国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紧急援助的条件是:采取停业破产等手段整顿金融机构,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将1998年GDP的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将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为稳定市场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组织认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机国家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首先,整顿金融部门、保护存款人利益是恢复市场信心、提高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开放金融市场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同时可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下,加速本国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经营效率;再次,削减财政开支、紧缩经济能够缩减有效需求,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币值稳定;最后,调整经济结构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性,而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的干预则能使各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从理论上讲,这些措施无可厚非。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并要求这些国家进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国得以避免更加严重的灾难。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褒贬不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救援方案,国际经济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1.IMF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元凶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思考
[内容提要]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外围式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通过输出通货获得了实体资源的注入,得到了铸币税的好处,位于这一体系外围的国家通过输出实体资源获得了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里,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系统相容性,因此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多中心构架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
关键字:货币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迄今为止的各种国际货币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中心-外围构架。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担负着提供国际货币的职能,而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国际货币过程的对应面,就是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实质资源的过程。换句话说,外围国家以支付国际铸币税为代价,获得了使用国际货币的便利。波多(MichaelBordo)和弗兰德若(MarcFlandreau)比较了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和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后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国家把货币和黄金固定,外围国家或者仿效中心国家和黄金固定,或者实行浮动汇率。外围国家的大量外债以中心国家的货币计值,因此外围国家容易遭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失败的打击。货币贬值意味着外围国家债务负担更重,它们不得不在“保持汇率浮动的同时严格限制外国借款”和“投入巨大资源维持与中心国家的硬钉住”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在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下,中心国家能够成功地实行浮动汇率,而外围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依然需要借入大量以中心国家货币计值的债务,并且同样害怕汇率波动。为了能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它们不得不选择钉住中心国家的货币。中心-外围构架的形式不断演进,但实质并没有改变,即中心国家对整个构架具有支配权,外围国家只能是被动依附。(注:MichaelBordoandMarcFlandreau,"Core,eriphery,ExchangeRateRegimes,andGlobalization,"NBERWorkingPaper,No.8584,November2001.)
我们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在一种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被引入初期,总能适应该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对于国际流动性和清偿力的要求,从而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往往是几十年时间,例如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延续了3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国际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特别是主要大国之间的相对实力发生了变化之后,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变得不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说变得系统不相容了。此时,旧体系就会被新体系所取代。(注:张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系统相容性分析》,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26~28页。)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构架具有动态演进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彼此之间可能相互转化,经济实力的衰落可以使中心国家蜕变成外围国家(例如金本位制下的英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英国,地位就完全不同),经济实力的上升或者国家之间的联合可以使外围国家升级为中心国家(例如牙买加体系下的日本和德国升级到未来三大货币区鼎立体系的日本和德国)。第二,中心国家的数量可能发生改变,既可以只有一个中心(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也可以有多个中心(例如金本位制和未来三大货币区鼎立体系)。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的演进过程中,国际货币的输出方式和实质资源的注入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这种资源流动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的变迁,并且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给出几点具有普遍意义但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的结论。(注: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划分。我们把从1870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4个时期:金本位时期(1870~1914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隔期(1918~193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1973年)、牙买加体系(全球浮动汇率体系)时期(1973年至今)。本文不讨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隔期,因为这一时期里并没有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