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1:3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化战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
一、国内品牌国际化的困境
毋庸讳言,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劣势也是相当明显的。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烦恼有四:一是品牌的弱势,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强势国际品牌存在,有些品牌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十分稳固,新品牌进入的成本非常高,被消费者接受的难度非常大。二是实力弱、资金不充分,品牌建设需要的周期较长,投入也大,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相对于国际强势品牌,实力也是偏弱的。三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和经验,就目前现状而言,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一支熟悉外国市场运作规则、了解外国客户需求、拥有全球运营经验又熟悉本企业文化的管理团队,这是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最大瓶颈。四是认知导致的障碍,低价格、质量一般、缺乏科技含量是国际消费者对中国整体产品的普遍认知,这对中国企业塑造在国际竞争中重新塑造品牌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上述的劣势,但是中国品牌如果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非常有机会的。那么中国品牌如何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如何才能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清晰的战略思维是国际化竞争致胜的关键,这也是品牌国际化的基础。
二、“从产品到品牌”的战略思维
在实践中,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跨国公司模式。以“海尔”为典型代表,在海外直接建厂,实现了生产、人员、营销、研发、设计的当地化。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公司资金、科研人才和科研实力雄厚,公司运作的国际化程度高,企业熟悉投资国的金融政策和企业运作规律,并且对投资国的民风民情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否则,冒昧进入不熟悉的市场,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第二种方式是海外并购模式。以“联想、TCL”为典型代表。比如,联想并购美国的IBM就是比较成功的海外并购。这种通过并购海外的成熟品牌,利用原有品牌的影响力、渠道、人才进入国际市场,是一种比较好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第三种方式是OEM加工出口模式。我们先来看一下何为OEM。OEM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著名的品牌商品制造商,常常因为自己的厂房不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又或者需要某些特定的零件,因此向其他厂商求助。这些厂商就被称为OEM,即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中文翻译为“原始设备生产商”。如将之引申到IT领域的话,则表示那些进行代工的生产商。例如CPU风扇,Intel或AMD公司本身并不生产,它们通常会找像日本三洋公司这样的专业电机制造企业作风扇OEM生产。从以上的解释不难看出,外国企业选定产品与机型,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然后由他们自己出口销售。这是本土企业大量采用的一种模式,广泛存在于服装、家电、手机等行业,这种方式是很多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初期所选择的做法。这种国际化方式要求国内企业需要耐心、经验、理念转变和资金积累,往往是用于那些资金还不太雄厚,国际化经验略显欠缺,但有超凡的前瞻性视野和国际化野心的企业;第四种方式是销售模式。委托海外的渠道商开拓市场。在这四种方式中,前两种模式对公司的实力和能力要求非常高,风险也相对较高,只有极少数本土企业能够实施。而后两种模式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是更为现实的国际化之路,这也是笔者所主张的“从产品到品牌”的中国品牌国际化之路。
一般而言,战略分析包括竞争环境的分析、目标市场的细分与定位、盈利模式与竞争策略的确定等内容,但对国际化竞争而言,明晰竞争致胜的关键和选择进入的市场和模式是最需要企业领导者思考的。“从产品到品牌”的战略思维是对中国品牌如何发挥竞争优势、如何选择和进入市场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电子巨头“三星”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对中国品牌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因为,“三星”的崛起,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正处于从模拟走向数字化的巨变,三星抓住了机会。在这一点上,我国台湾的一些企业的战略选择更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宏基,它所走的就是一条典型的“从产品到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宏基从代加工做起,逐步过渡到代加工与自有品牌并重,到最后成功塑造了自有品牌的国际形象。在宏基国际化的征途中,充分认识到自身国际化竞争的优势和基础集中于较高性价比的产品,于是一边保有代加工业务,一边借助商从利基入手依据自身的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宏基所定义的利基市场是指大品牌没有或不屑占领的市场。难怪宏基前任总裁施振荣将宏基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三点:有优势的产品、站稳利基市场后再扩张、借助当地的资源。
宏基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细细品味。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品牌,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产品质量是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致胜的关键,这也是塑造品牌的一种有效方式。品牌的本质是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认知与体验,产品销售的本身就是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更加深刻和真实,对于资源不充分的弱势品牌来说,以销量促品牌更为实际。以产品来塑造品牌和开拓国际市场,就不能与国际大品牌硬碰硬,细分与选择市场是必须的。当然,因为我们的资源不充分,就需要借助当地的资源来开拓市场,逐步摸索国际市场运作的规律和探询消费者的需求和价值主张,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介入。当企业的内功练到了足够扎实、资金积累到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审时度势,果断出手,不失时机地进行国际企业兼并,通过扩张壮大自己企业的规模,同时在此过程中下大力气宣传和培育自己的品牌形象,当企业拥有了响亮的国际化品牌,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才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实现第一阶段的国际化战略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真正的品牌战略之路还需要从人才、品牌创新、产品质量、人性化设计、成本控制、市场开发、科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维护和培育,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才能开花结果,在国外市场展现出中国企业的别样风采。
国际化经营战略对策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和营销全球化成了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企业不仅要承受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在人家的土地上与外国公司竞争。企业要在所面临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在竞争中势必会处于劣势,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当前,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不相称。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此外,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2.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1990年~2000年度,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以渔业为例,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尼日利亚、印尼、阿根廷、美国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进行渔业开发,已运回国内数十万吨鱼货,占我国渔业总产量的17%;中信公司在非洲、拉美、西太平洋等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已取得很大的成效,运回大量的木材。冶炼行业,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这20年时间内运回2亿吨高质量矿砂。这说明中国产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扩展层次在不断提升。有的产业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竞争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科技园业,建立国际营销的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各种形式
3.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仅指美、加、墨三国)、大洋洲、亚洲(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从对外投资国别上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少数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累计投资量占中国工业对外投资量的9%,形成了三大核心区:港澳地区、美加地区、澳新地区。中国企业在这三大核心区的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分别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比重28.61%、36.01%和17%。
4.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其主要体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方面。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本土化程度较高、风险体系和制度体系相对较为落后、业务经营范围较为狭窄、封闭经营、创新能力不强等不足之处。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步增进,金融行业作为一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枢纽,在国家贸易日益密切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深化,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理论分析,进一步得出银行业国际化的必要性,进而总结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战略要素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贸易形式多样,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枢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润而从事国际业务的过程。银行业国际化作为当今世界开放经济的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等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着全球的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也会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主要是研究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进一步总结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枢纽,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金融产品的种类逐步多样化、经营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种现状。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布局较为集中。随着近几年的金融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银行经营的外汇资产逐渐增多,但是增长幅度较为缓慢,据相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的主要来源是境内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存款,相对来说国际化业务比较单一,资产分布较为集中,国内外资源的配置较为狭窄。其次,商业银行的机构布局相对较为集中,本土化程度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国际业务市场均定位在国内,而国外的分支机构相对较少。三是制度体系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其国际化业务的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的评价标准以及风险控制的监管模式还需进一步改善。四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其经营范围还需逐步扩大。
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摘要: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解除金融政策壁垒,逐步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本文以中国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银行国际化战略战略选择
一、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一,香港、澳门的发钞银行,2007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第九位。旗下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等机构。集团经营业务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分别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其中商业银行业务为集团传统核心业务,并创造绝大部分的营业利润。
二、当前中国银行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
1.海外机构覆盖尚有空白,海外并购合作不成熟。作为集团国际化经营硬件基础设施的中国银行海外网点多在香港、新加坡、日本、伦敦等地,皆属于亚欧大陆区域。而对北美的纽约和芝加哥等金融中心、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及大洋洲地区覆盖较少,且层次相对较低。
“一带一路”下人才国际化战略分析
近年来,中国境内的高星级酒店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至2013年,高星级酒店在中国区扩张性发展,这期间,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对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予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主席相继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给国内外酒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些地区对国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更是表现出巨大的需求。国内近年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招生火热,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热衷开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和人才国际化战略还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因此,在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外商对华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的新背景下,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须探究的课题。
1“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要求
人才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按照“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培养适应国际化新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以开拓国际就业市场,从而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导地位。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长和学术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师生互换教育项目,加快为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培养出一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体现新的特色,面临新的要求。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配备和培养熟悉国际酒店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和规律,擅长国际(酒店)金融投资、并购、资产管理、奢侈品鉴赏和交易、国际人才培养和招聘、互联网营销和服务等技术的国际化专门人才作为师资力量来调整和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将以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酒店管理教育教学中。[1]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前瞻性地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的教师储备。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要拓展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双语教学,要更加深入分析沿线国家国际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融合当地本土文化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人才培养。第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设施设备、基础建设和资金上做好准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各方面将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和新的态势,同时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也将打破传统的酒店管理运作方式和酒店发展战略,更多地融入和体现出产业融合特色、地缘融合特色、文化融合特色、知识融合特色、金融融合特色和中国东方主导特色。第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搭建国际化的教学研讨、就业创业和实习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运用好新的挑战,通过高水平的专业会议、专业论坛、专业赛事、专业活动来带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浸染在国际化的氛围当中,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传承和发扬国际化教学与就业理念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一带一路”战略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2.1酒店管理人才观念的创新重新定义酒店管理人才观念和创新国际酒店人才观是首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际化人才的核心价值,立德树人,爱国爱家,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诱惑与冲击,成为忠诚祖国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2]其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国际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最后在人才培养创新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国际领导力、专业创新精神、跨文化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运用和处理能力。[3]2.2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人才观念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载体进行落实。相对于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呈现出偏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轻技能实践实训,整体上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解和钻研不够等现状。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总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中国教育体系与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差距在于:“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欠缺,优秀人才进入教育体系困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强调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培养路径,构建与时俱进并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创新科学管理制度和注重实际效果的评估方式,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对现有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和不足进行归因整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教学与实训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东方文化输出、放眼国际市场、勇担社会责任的现代化专业管理人才。2.3重视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个系统过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更要注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培养过程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年级教学设置和目标定位体现差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科的互补性、中外文化的相容性和管理思想的多元性等。[4]要使国家的战略、国际化背景、学校定位、院系责任、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自我动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管理合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根据培养进度和时机,推出适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际酒店人才培养成果。2.4重视学生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需要从知识的不同维度、实践的不同深度、兴趣的不同启发度等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协同完成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中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学不等同于人才培养的全部,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在学生活动、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理想信念等多方面下功夫。因此将教学理念融入学生活动设计,将课程融入学生活动内容,将考试转换为学生活动形式会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国际化培养具体措施
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融入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包括海外机构设置的地区分布重点、设立方式和经营途径的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进,各国银行业纷纷取消法律限制。银行业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加速了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展示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银行业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
银行业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在压力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银行业承诺将在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享有国民待遇。随着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的限制,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在华开设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截止2002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1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为45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其中贷款总额达385亿元。2002年1-7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盈利1.84亿元,当月净增长13.58%;外汇业务实现盈利11.19亿美元,当月净增21.43%。目前在华的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已占内地市场份额的40%。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的攻势也越来越犀利,有以汇丰为代表的全面进攻型和以拳头产品为主要盈利点两种类型。汇丰在中国11个主要城市开设网点后,2002年年底前又推出其网上银行业务,再加上它在试点地区的人民币业务,可以说在汇丰的中国业务表上,几乎包括了所有目前外资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一些没有将落脚点放在全面客户市场争夺的外资银行,则更注重借助其在国际上的品牌优势。2002年11月,获得向中国内地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许可的摩根大通宣布,其将于2003年初在中国内地的4个城市推出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司库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务,现在已基本得到了落实。而大华银行除了主要为三资企业服务外,还把帮助中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等作为主要业务。
我国品牌国际化战略论文
摘要:未来10年~15年将是中国品牌实现真正国际化的关键阶段,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着品牌国际化的烦恼。针对与此,本文探讨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走向。文章认为,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有跨国公司模式、海外并购模式、OEM加工出口模式、委托海外渠道开拓市场等四种方式,其中后两种模式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是更为现实的品牌国际化之路。
关键词: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思维
从时间上来看,未来10年~15年将是中国品牌实现真正国际化的关键阶段,一是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事实上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同样进行着国际化竞争。二是因为中国的大多数行业已进入卖方市场,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迫切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因此,中国本土品牌国际化的问题已经纳入国内企业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内品牌国际化的困境
毋庸讳言,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劣势也是相当明显的。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烦恼有四:一是品牌的弱势,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强势国际品牌存在,有些品牌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十分稳固,新品牌进入的成本非常高,被消费者接受的难度非常大。二是实力弱、资金不充分,品牌建设需要的周期较长,投入也大,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相对于国际强势品牌,实力也是偏弱的。三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和经验,就目前现状而言,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一支熟悉外国市场运作规则、了解外国客户需求、拥有全球运营经验又熟悉本企业文化的管理团队,这是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最大瓶颈。四是认知导致的障碍,低价格、质量一般、缺乏科技含量是国际消费者对中国整体产品的普遍认知,这对中国企业塑造在国际竞争中重新塑造品牌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上述的劣势,但是中国品牌如果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非常有机会的。那么中国品牌如何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如何才能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清晰的战略思维是国际化竞争致胜的关键,这也是品牌国际化的基础。
二、“从产品到品牌”的战略思维
金融学国际化教学战略分析
一、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成为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布后,天津大学率先颁布《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成为国内首个推出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的高校[1]。此后,许多高校纷纷将国际化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制定了突出自身优势、各具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即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人员交流、课程体系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2]。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指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扩大高校办学的全球化视野,对国外教育开放与融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办学模式的国际化是指国际合作办学:一是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招收当地学生;二是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在国内办学,培养本国学生。人员交流的国际化包括学生和师资的国际交流,其中师资国际交流的程度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外籍教师所占的比例;二是本国教师中具有在国外留学、进修或学术交流经历的比例。学生的国际交流主要包括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本校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两部分。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是指开展国际化科研课题研究、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以及参加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
国际化的内容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更深层次的国际化,是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构建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必要途径。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开设国际性(或者涉外)内容的课程,如开设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国际关系等课程,或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第二,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3]。
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论文
摘要: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解除金融政策壁垒,逐步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本文以中国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银行国际化战略战略选择
一、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一,香港、澳门的发钞银行,2007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第九位。旗下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等机构。集团经营业务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分别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其中商业银行业务为集团传统核心业务,并创造绝大部分的营业利润。
二、当前中国银行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
1.海外机构覆盖尚有空白,海外并购合作不成熟。作为集团国际化经营硬件基础设施的中国银行海外网点多在香港、新加坡、日本、伦敦等地,皆属于亚欧大陆区域。而对北美的纽约和芝加哥等金融中心、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及大洋洲地区覆盖较少,且层次相对较低。
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融入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包括海外机构设置的地区分布重点、设立方式和经营途径的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进,各国银行业纷纷取消法律限制。银行业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加速了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展示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银行业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
银行业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在压力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银行业承诺将在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享有国民待遇。随着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的限制,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在华开设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截止2002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1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为45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其中贷款总额达385亿元。2002年1-7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盈利1.84亿元,当月净增长13.58%;外汇业务实现盈利11.19亿美元,当月净增21.43%。目前在华的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已占内地市场份额的40%。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的攻势也越来越犀利,有以汇丰为代表的全面进攻型和以拳头产品为主要盈利点两种类型。汇丰在中国11个主要城市开设网点后,2002年年底前又推出其网上银行业务,再加上它在试点地区的人民币业务,可以说在汇丰的中国业务表上,几乎包括了所有目前外资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一些没有将落脚点放在全面客户市场争夺的外资银行,则更注重借助其在国际上的品牌优势。2002年11月,获得向中国内地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许可的摩根大通宣布,其将于2003年初在中国内地的4个城市推出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司库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务,现在已基本得到了落实。而大华银行除了主要为三资企业服务外,还把帮助中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等作为主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