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1:27: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环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法对生态环境化的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存在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环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因素,近些年生态环境化问题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为了解决全球环境化危机及生态保护上存在的分歧,国家间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多边保护行动。环境的内在本质是相互关联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都与其他要素之间都发生着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状态要求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支持和尊重。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是与环境相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上发挥作用,除了尊重国际法的共同原则外,必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

一、解读国际环境法

(一)国际环境法与各国环境法的关系。在国际法中,国际环境法是约束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为缔结的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制度,国际环境法是国际法重要的分支,在集成国际法的法律效力同时,对各国间的环境保护义务和做出明确规定,各国间依照国际环境法的内容设立自己国家对环境立法,设立期间各国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制度、内容和指导原则不冲突,结合各国家环境保护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具体按安排。(二)国际环境法的重要组成。在国际环境法中对生态环境中的海洋及海洋生物、野生植物、大气层、空间环境保护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多项内容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无论哪个国家都需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化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经济结构提质行动,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国际环境法中还涉及到《国际海洋保护公约》、《保护臭氧层公约》、《保护生物多样化公约》、《防止国际河流污染公约》等多方面环境保护公约和条约。国际环境法适用于国家间环境利于的保护及指导功能,是各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奋斗的最高目标,因为人在自然中就像许多灭绝的生物一样渺小,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保护环境才是人类的唯一出路。(三)加强国际间合作对生态环境化的重要意义。大自然的环境不是独立存在的体统,国际环境化中对国际海域、大气环境、国际河流保护、宇宙空间和海洋生物资源等做出明确法律规范,就河流及湖泊而言,国家间常见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军事合作、文化合作、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合作等领域,合作是为了保证各国间和平及安排的发展愿望实现的互动行为。随着国家间合作主体的宽泛、合作主体范围的扩大,二十世纪70年代后逐渐在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主要针对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环境资源恶化整治问题等多项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国家间的开展合作对生态环境化意义重大。各国回望过去的发展,从英国伦敦的雾都污染治理,到印度博帕尔事件,乌克兰的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到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告诉我们生态环境化污染的代价远不止眼前的经济利益,取得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国间开展有效的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二、国际环境法对我国生态环境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

(一)中国在国际环境法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在世界舞台展现大国风采彰显责任与发展并存国际形象。1971年重返联合国前,由于国际地位的影响在早期国际环境法制定建立过程中未能参与。重返联合国之后,中国试探性地参与了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1972年到1992年之间,中国虽然也签署和参与了一些公约,得到参与合作的机会。而到以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为契机,中国开始建设性地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的缔结、签署和生效。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排放量的增加,中国逐步成为以气候变化应对为代表的国际环境协定的缔结、签署和生效的深度参与者和奉献者。2016年《巴黎协定》生效后,中国以负责任的姿态成为国际环境协定实施和落实的引领者。(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济发展是国家之间较量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党和国家认识到推动绿色发展对生态经济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作为现阶段重要的工作重点来管理,在党和国家深刻到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提升会环境保护的治理水平,通过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等扶持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工作。

三、我国在国际环境法影响下开展生态环境化的保护措施

查看全文

国际环境法可持续发展思考

摘要:可持续发展原则进入国际环境法领域并成为国际环境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它贯穿在国际环境法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导着国际环境立法、实践和发展的方向。应明确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地位,通过多种制度贯彻落实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法;环境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环境一体化的程度以及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各国政府也逐渐在国内立法司法实践中运用这种价值观念。为保证人类世代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自然资源,就要在相关领域了解并运用该原则,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也有利于该原则在国际国内的落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向。

一、价值观念的出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兴起与发展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思想,随着环境问题不断突显并被重视,该原则出现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中。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出现在人们视线中;1982年《世界自然宪章》要求实现并保持各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最佳可持续生产力”;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出了丰富和具体的计划。至2002年8月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始落实到各国发展中。每一次全球性的环境会议召开都不断地将该原则的影响力扩大,各国开始接受和借鉴这种思想理念并将其运用在国内立法里,使世界环境法的发展开始转向。如美国1990年制定《污染预防法》、日本1993年制定《环境基本法》等,都说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场必行的社会变革,该原则已成为国际环境法中的重要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所有人均承担的责任。关于该原则的学说繁多,比较典型的是桑兹的“四要素”说——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和可持续利用。代际公平是指每代人要保证后代人享有的权利种类、自然资源和星球质量是一样的;代内公平指的是同时代的所有人享有平等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则是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和其他发展结合;可持续利用是指以可持续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为实现代内公平和可持续利用,许多国际性文件都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如《21世纪议程》认为国际经济应以四种方式提供支持性的国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新的生存与发展哲学,它维护人类的发展权,否定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当代人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往往以牺牲后代应享有的环境为代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分歧,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必须要用该原则加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度”,要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持生态平衡。人实质是归属自然的,不是驾驭自然或对抗自然,我们有义务保护自身及后世生活的环境,同时要不断调整思维,规范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践

查看全文

探国际环境法风险防控原则论文

摘要: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一个用途广泛而又争议颇多的基本原则,国际社会虽然对这一原则已达成初步共识,但在具体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盲点和争议,所以更加确切地说,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原则。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讨论日趋白热化,主要表现为其适用的规则以及其国际法地位。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国的国情,对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风险预防原则国际环境法国际习惯法成本——效益分析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

论文百事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查看全文

国际环境法中危机预防原则运用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对于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的完整定义在国际习惯法上尚无确定的表述。但是诸多学者均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15项原则作为其较为权威的表述,即“为了保护环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将风险预防方法广泛运用。只要存在严重的威胁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就不能被作为一个原因来推迟采取阻止环境退化的成本—效益措施”[1]。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来自l998年《温斯布莱德共同宣言》:当一项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或者环境产生危害的威胁时,即使有些因果关系没有得到科学上的充分确定,也应当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活动的支持者而非公众承担证明责任。[2]在其他国际条约中也还有诸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例如《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中规定:“当潜在的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时,活动不应进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前言部分论述到:“当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应被用来当作阻止‘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小化这种威胁’的理由……”[3];其他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赫尔辛基公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定义都大同小异,均旨在表述:科学并不能永远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有效保护环境的角色,过度依赖科学证据可能会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缓不救急,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科学上的依据尚未充分时,也应当适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危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因而,风险预防原则便是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那些明显的确定的危险,而且对那些较小的缺乏科学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应谨慎处之。

虽然说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一项原则,并且在诸多国际条约中都有其存在的影子,对此有学者评论到:“1990年以后的国际环境法文件几乎都采纳了风险预防原则。”[4]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确切表述还尚未形成,由于各国的立场、利益各异,国际间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定义、实质内涵、适用要件乃至其国际法地位均欠缺共识。所以,在国际上对于该原则的实际运用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努力的空间。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条件

查看全文

国际环境教育项目实践与探索

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在项目课程的基础上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开展环境教育,鼓励学生从周边环境入手,寻找研究性课题,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展开研究调查,寻找解决方案,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有:“霍营城乡结合部现状及解决方案”,对城乡结合部霍营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找到造成其脏、乱、差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北京动物园售检票系统现状及改进”,针对动物园排队买票检票人多耽误时间的问题,采用观察的方式,调查买票人群的情况,考虑售票系统未来的电子化、自动化、简易化,并在网上查找演唱会、球赛、高铁等方面的售票系统、检票系统、退票系统和票务管理等内容后,再以调查建议的方式,提出优化方案。城市发展问题属于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人都在为改善全球生活环境而努力。类似的研究性学习选题也促使学生学会关注,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实属难能可贵,而且研究内容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步骤清晰可行,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环境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为了将环境教育与学生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环境行为意识,我们组织环境社团,带动全员参与,从我做起,为改善身边的环境做出贡献,主要活动形式有:1.主题宣传活动世界环境日(6月5日),“环境小硕士”学员自发组织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全校师生宣读倡议书,呼吁大家关灯一小时,共同参与全球熄灯活动,支持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公众节能意识;组织全校各班进行以环保为主题的板报宣传活动;相关课程的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与环境主题相关的电影和书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2.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学校规定学生要随手关灯,人走灯灭,午饭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要关灯;不随地乱扔垃圾,学生在班里实行环境卫生责任制,每人负责自己周围的卫生问题等,以此发动学生全员参与环境建设,身体力行,从我做起。3.废物回收利用环境社团组织跳蚤市场,让学生将自己不用的东西拿到跳蚤市场拍卖或交换,做到废物利用;各班将不用的废纸和空饮料瓶统一回收,卖给回收站;校长亲自设计垃圾分类的垃圾桶,鼓励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等等。四、国际国内交流“环境小硕士”和“环境小记者”都是国际环境教育项目,参与的青少年涉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参与项目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会议论坛进行交流,通力合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每个人的关系,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我校学生在参与“环境小硕士”项目过程中,利用网络论坛平台,对其他国家该项目成员的项目作品发表看法,探讨最佳方案;在“环境小记者”项目中收到来自罗马尼亚Al.I.Cuza学校师生关于共同撰写有关废弃物主题文章的邀请信,并提出希望和我校学生合作,做出更好的项目作品。通过这些合作,学生增强了参与感,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另外,我们还参加了2010年在广东实验中学举办的“环境小硕士”项目成果国际交流会,听取专家的主题报告,学习优秀项目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并在论文《YoungMastersProgramme在育新学校》中与其他学校分享了我们参与该项目的情况和感受。这种交流使我们在后期项目的操作中更加顺利,使我们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得更有成效。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发展方式面临重大挑战的时代,人类总善于用智慧来解决棘手的问题,而教育是与贫穷抗争和促进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手段之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从素质教育中受益,学习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和思维方式。我校环境教育项目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尝试,任重道远,让我们为改善全球生活环境共同努力,一起承担人类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为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构建我们美丽的家园!

本文作者:徐冬萍工作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查看全文

解析国际环境法中风险防治准则应用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对于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的完整定义在国际习惯法上尚无确定的表述。但是诸多学者均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15项原则作为其较为权威的表述,即“为了保护环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将风险预防方法广泛运用。只要存在严重的威胁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就不能被作为一个原因来推迟采取阻止环境退化的成本—效益措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来自l998年《温斯布莱德共同宣言》:当一项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或者环境产生危害的威胁时,即使有些因果关系没有得到科学上的充分确定,也应当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活动的支持者而非公众承担证明责任。在其他国际条约中也还有诸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例如《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中规定:“当潜在的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时,活动不应进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前言部分论述到:“当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应被用来当作阻止‘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小化这种威胁’的理由……”;其他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赫尔辛基公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定义都大同小异,均旨在表述:科学并不能永远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有效保护环境的角色,过度依赖科学证据可能会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缓不救急,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科学上的依据尚未充分时,也应当适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危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因而,风险预防原则便是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那些明显的确定的危险,而且对那些较小的缺乏科学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应谨慎处之。

虽然说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一项原则,并且在诸多国际条约中都有其存在的影子,对此有学者评论到:“1990年以后的国际环境法文件几乎都采纳了风险预防原则。”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确切表述还尚未形成,由于各国的立场、利益各异,国际间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定义、实质内涵、适用要件乃至其国际法地位均欠缺共识。所以,在国际上对于该原则的实际运用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努力的空间。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条件

查看全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探索

【论文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新国际分工多边国际贸易秩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论文摘要】全球金融危机、新国际分工和多边国际贸易秩序及其相互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这种冲击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面临难得的国际环境机遇。如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己经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性主题。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呢?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课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冲击

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从根本上说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性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压力,但也存在将外部压力转变为动力的巨大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根源于各国经济发展长期失衡所加剧的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各国经济发展失衡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身的缺陷和不适应性。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关键是各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将是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性主题。

查看全文

国际环境污染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环境问题也相应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

而国际环境法作为环境法与国际法的边缘学科,可见其意义重大。

国际环境保护立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关国际环境方面的公约和条约的数量与日俱增。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到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尽管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国际社会已先后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但世界局势毕竟是纷繁芜杂的,环境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跨国界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问题,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执行监督问题,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应承担的义务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各国签订的各个公约、条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国际环境污染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进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下面的章节中,将进一步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查看全文

国际环境法的风险防控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一个用途广泛而又争议颇多的基本原则,国际社会虽然对这一原则已达成初步共识,但在具体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盲点和争议,所以更加确切地说,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原则。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讨论日趋白热化,主要表现为其适用的规则以及其国际法地位。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国的国情,对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风险预防原则国际环境法国际习惯法成本——效益分析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对于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的完整定义在国际习惯法上尚无确定的表述。但是诸多学者均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15项原则作为其较为权威的表述,即“为了保护环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将风险预防方法广泛运用。只要存在严重的威胁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就不能被作为一个原因来推迟采取阻止环境退化的成本—效益措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来自l998年《温斯布莱德共同宣言》:当一项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或者环境产生危害的威胁时,即使有些因果关系没有得到科学上的充分确定,也应当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活动的支持者而非公众承担证明责任。在其他国际条约中也还有诸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例如《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中规定:“当潜在的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时,活动不应进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前言部分论述到:“当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应被用来当作阻止‘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小化这种威胁’的理由……”;其他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赫尔辛基公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定义都大同小异,均旨在表述:科学并不能永远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有效保护环境的角色,过度依赖科学证据可能会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缓不救急,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科学上的依据尚未充分时,也应当适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危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因而,风险预防原则便是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那些明显的确定的危险,而且对那些较小的缺乏科学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应谨慎处之。

查看全文

国际环境法的风险防控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风险预防原则国际环境法国际习惯法成本——效益分析

【论文摘要】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一个用途广泛而又争议颇多的基本原则,国际社会虽然对这一原则已达成初步共识,但在具体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盲点和争议,所以更加确切地说,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原则。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讨论日趋白热化,主要表现为其适用的规则以及其国际法地位。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国的国情,对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对于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的完整定义在国际习惯法上尚无确定的表述。但是诸多学者均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15项原则作为其较为权威的表述,即“为了保护环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将风险预防方法广泛运用。只要存在严重的威胁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就不能被作为一个原因来推迟采取阻止环境退化的成本—效益措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来自l998年《温斯布莱德共同宣言》:当一项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或者环境产生危害的威胁时,即使有些因果关系没有得到科学上的充分确定,也应当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活动的支持者而非公众承担证明责任。在其他国际条约中也还有诸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例如《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中规定:“当潜在的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时,活动不应进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前言部分论述到:“当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应被用来当作阻止‘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小化这种威胁’的理由……”;其他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赫尔辛基公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定义都大同小异,均旨在表述:科学并不能永远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有效保护环境的角色,过度依赖科学证据可能会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缓不救急,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科学上的依据尚未充分时,也应当适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危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因而,风险预防原则便是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那些明显的确定的危险,而且对那些较小的缺乏科学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应谨慎处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