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11:0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化

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

一、国内品牌国际化的困境

毋庸讳言,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劣势也是相当明显的。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烦恼有四:一是品牌的弱势,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强势国际品牌存在,有些品牌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十分稳固,新品牌进入的成本非常高,被消费者接受的难度非常大。二是实力弱、资金不充分,品牌建设需要的周期较长,投入也大,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相对于国际强势品牌,实力也是偏弱的。三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和经验,就目前现状而言,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一支熟悉外国市场运作规则、了解外国客户需求、拥有全球运营经验又熟悉本企业文化的管理团队,这是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最大瓶颈。四是认知导致的障碍,低价格、质量一般、缺乏科技含量是国际消费者对中国整体产品的普遍认知,这对中国企业塑造在国际竞争中重新塑造品牌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上述的劣势,但是中国品牌如果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非常有机会的。那么中国品牌如何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如何才能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清晰的战略思维是国际化竞争致胜的关键,这也是品牌国际化的基础。

二、“从产品到品牌”的战略思维

在实践中,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跨国公司模式。以“海尔”为典型代表,在海外直接建厂,实现了生产、人员、营销、研发、设计的当地化。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公司资金、科研人才和科研实力雄厚,公司运作的国际化程度高,企业熟悉投资国的金融政策和企业运作规律,并且对投资国的民风民情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否则,冒昧进入不熟悉的市场,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第二种方式是海外并购模式。以“联想、TCL”为典型代表。比如,联想并购美国的IBM就是比较成功的海外并购。这种通过并购海外的成熟品牌,利用原有品牌的影响力、渠道、人才进入国际市场,是一种比较好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第三种方式是OEM加工出口模式。我们先来看一下何为OEM。OEM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著名的品牌商品制造商,常常因为自己的厂房不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又或者需要某些特定的零件,因此向其他厂商求助。这些厂商就被称为OEM,即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中文翻译为“原始设备生产商”。如将之引申到IT领域的话,则表示那些进行代工的生产商。例如CPU风扇,Intel或AMD公司本身并不生产,它们通常会找像日本三洋公司这样的专业电机制造企业作风扇OEM生产。从以上的解释不难看出,外国企业选定产品与机型,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然后由他们自己出口销售。这是本土企业大量采用的一种模式,广泛存在于服装、家电、手机等行业,这种方式是很多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初期所选择的做法。这种国际化方式要求国内企业需要耐心、经验、理念转变和资金积累,往往是用于那些资金还不太雄厚,国际化经验略显欠缺,但有超凡的前瞻性视野和国际化野心的企业;第四种方式是销售模式。委托海外的渠道商开拓市场。在这四种方式中,前两种模式对公司的实力和能力要求非常高,风险也相对较高,只有极少数本土企业能够实施。而后两种模式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是更为现实的国际化之路,这也是笔者所主张的“从产品到品牌”的中国品牌国际化之路。

一般而言,战略分析包括竞争环境的分析、目标市场的细分与定位、盈利模式与竞争策略的确定等内容,但对国际化竞争而言,明晰竞争致胜的关键和选择进入的市场和模式是最需要企业领导者思考的。“从产品到品牌”的战略思维是对中国品牌如何发挥竞争优势、如何选择和进入市场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电子巨头“三星”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对中国品牌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因为,“三星”的崛起,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正处于从模拟走向数字化的巨变,三星抓住了机会。在这一点上,我国台湾的一些企业的战略选择更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宏基,它所走的就是一条典型的“从产品到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宏基从代加工做起,逐步过渡到代加工与自有品牌并重,到最后成功塑造了自有品牌的国际形象。在宏基国际化的征途中,充分认识到自身国际化竞争的优势和基础集中于较高性价比的产品,于是一边保有代加工业务,一边借助商从利基入手依据自身的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宏基所定义的利基市场是指大品牌没有或不屑占领的市场。难怪宏基前任总裁施振荣将宏基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三点:有优势的产品、站稳利基市场后再扩张、借助当地的资源。

宏基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细细品味。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品牌,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产品质量是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致胜的关键,这也是塑造品牌的一种有效方式。品牌的本质是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认知与体验,产品销售的本身就是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更加深刻和真实,对于资源不充分的弱势品牌来说,以销量促品牌更为实际。以产品来塑造品牌和开拓国际市场,就不能与国际大品牌硬碰硬,细分与选择市场是必须的。当然,因为我们的资源不充分,就需要借助当地的资源来开拓市场,逐步摸索国际市场运作的规律和探询消费者的需求和价值主张,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介入。当企业的内功练到了足够扎实、资金积累到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审时度势,果断出手,不失时机地进行国际企业兼并,通过扩张壮大自己企业的规模,同时在此过程中下大力气宣传和培育自己的品牌形象,当企业拥有了响亮的国际化品牌,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才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实现第一阶段的国际化战略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真正的品牌战略之路还需要从人才、品牌创新、产品质量、人性化设计、成本控制、市场开发、科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维护和培育,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才能开花结果,在国外市场展现出中国企业的别样风采。

查看全文

企业国际化运作

一、国际化运营是企业在国与国之间从事生产运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资料的配置,以及其他超出国境的各种运营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始了国际化运营。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中国经济需要继续繁荣,中国企业就必须走向国际化。而最终能真正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

二、国际化内涵

国际化是指国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期达到长期的总体效益最优化,即在变动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做出总体的长远的策略。企业国际化进程主要是指一个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且由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过程。

三、国际化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RichardRobinson,H.Perlmuter,H.IgorAnsoff等学者对企业国际化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Roberson在他的1976年和1989年所做的论述中,将企业国际化进程分为六个阶段。

1.国内阶段。在国内阶段,企业的经营重点完全放在国内市场,但当国内原材料市场供货紧张、价格昂贵,而国外原材料充分且价廉时,企业就会采取以部分产品换取国外原材料的方式,解决企业的生产问题。

查看全文

国际化税收思考

一、经济国际化战略下我省利用外资呈现新的趋势

以跨国纳税人和跨国交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期间,**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实际利用外资额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二,到**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578亿元,占全国总额的比重达到19%。在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外资来源更加广泛。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我省投资,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逐步增多,并在经济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打破了90年代初期基本为港、澳、台投资的格局。二是投资领域全面拓展。由传统的电子、建筑、纺织、轻工等行业向电子信息、电信通讯、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延伸,几乎渗透了第二产业的所有行业,并逐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三是大型跨国公司更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70多家来我省投资,外商投资主体快速升级,由中小企业零散投资向大公司、大集团系统化大额投资转变。四是外资进入更倾向于股权控制方式。**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增速最快,年均增幅281%,到**年底已达6071家,占外商投资企业数的354%。

上述变化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的,即在我省开放政策稳定、投资环境良好的背景下,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加大了投资力度,拓展了投资领域,改善了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与规模。随着我省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跨国公司将逐步成为我省经济运行中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省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使税收管理面临新的课题

经济国际化战略吸引着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更多进入,不仅改善了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也使税收管理面临新的课题:

1、税收管理与服务如何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税收遵从度。传统的税收服务立足于税务机关,以方便纳税人、优化投资环境为出发点,主要采取政策宣传与咨询、积极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而跨国公司普遍拥有较强的财务核算能力和纳税意识,有些企业还拥有企业的税收政策研究人员,传统的税收服务对它们来说显得层次低且适宜性不强。它们更倾向税收服务以规范、高效的行政行为体现出来,税收管理不仅要解决企业日常涉税事项,而且应有助于促进企业更规范的财务核算及提高其税法遵从度。

查看全文

流通消费国际化研究

摘要: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加速了流通消费国际化的进程,但学术界对流通消费国际化标准却关注不足。本文对流通消费国际化的内涵以及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选取影响流通消费国际化的相关因素建立理论模型,使得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指标能够量化和横向对比。文章运用流通消费国际化指标体系,定性分析了我国自贸区内流通消费国际化的现状,认为仍然面临着流通市场化程度较低,生产、流通、消费三者的对接不紧密,相关政策制度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国际化;消费国际化;自贸区

问题的提出

为了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新一轮的开放,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是综合考虑我国当前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自2013年9月国务院批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2015年4月又设立了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2017年3月陆续批复成立了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七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试点以对外商限制少、优惠多、开放度高为特点,推动了包括流通业在内的当地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河南自贸区在获批时,国家就赋予了它“探索以促进流通消费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的责任和功能(张珂珂,2017)。为什么流通消费国际化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这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流通和消费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分割的,没有充分释放服务业及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潜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流通消费国际化能够对本国的市场化进程以及生产水平起到可观影响,并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刘东明,2007)。以贸易便利化为目标之一的自贸区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自然承担起推动流通消费国际化的责任。由于自贸区的战略实施不久,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鲜有系统讨论,本文尝试讨论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分析自贸区战略对流通消费国际化的促进及存在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标准探讨

严格意义上讲,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是一个带有较明显中国特色的问题。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国外市场本身就是高度一体化的。因此,英文文献很少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中文文献在讨论。目前,学术界对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的标准并没有统一完整的定义,更没有对流通消费国际化标准的探讨,学者更多的是聚焦在流通国际化或者消费国际化的单一方面。本部分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讨论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标准。(一)流通国际化。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流通国际化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的(马非,2006)。随着21世纪自贸区市场体系的兴起,乔世政(2015)又分析认为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自贸区对周边流通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自贸区使国内与国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使得区内的实体商品、虚拟商品、金融资本等相结合。因此,现在所说的流通国际化不但是商品的国际化,还包括资本的国际化,且在不断完善中。而对于流通国际化的具体内容,学术界衡量流通国际化程度高低的标准有两方面,一是把流通量多少作为衡量流通国际化的标准之一,二是把国际间商品流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作为衡量流通国际化的标准之一。这两个标准并不是单独的衡量标准,而是互相联系。仅仅从跨国商品流通量较大并不能说这个国家或者地区流通国际化的程度一定高,而流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也不能直接用于衡量流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通常,学者把两者放在一起去衡量流通国际化程度。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流通量的大小和流通市场化程度是流通国际化的先决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本文认为,流通市场化程度主要反映一国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会流通市场化程度较低(刘东明,2013)。流通市场化应该是衡量流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例如,市场巨大的发达国家,拥有自由完善的贸易机制,由于国内流通产业竞争力较强,导致外国流通业和商品较少进入本国,但通常仍然倾向于认为本国流通国际化程度较高,原因在于虽然该国的外国流通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内的量较少,但该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完善的,且自由度较高,本国流通业竞争力强,因而同样认为该国的流通国际化水平较高。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国对流通业的控制问题。如果理所当然认为流通国际化水平的高低是流通市场化程度和流通量的乘积,而忽略了对本国流通业的控制程度,其结果就会造成偏误。如一个开放的小国,流通市场化程度很高,但本国流通业的利润大部分控制在别的国家或者地区手中,该国的流通国际化程度高低就值得商榷,笔者倾向于认为该地区流通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原因在于该国的本土流通业在国内没有竞争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导致流通国内化。由此分析,本文认为流通国际化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流通市场化程度、流通量的大小、流通业竞争力。(二)消费国际化。同样的,在学术界对消费国际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消费国际化是开放条件下一国居民自由选择商品或服务的程度和选择消费档次和数量的状况,即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刘东明,2007)。消费国际化是建立在流通国际化的基础上的,流通国际化为消费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是消费国际化的前提,而居民需求的消费国际化又能促进流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两者不可能互相分离而单独存在,消费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实际上是一国流通国际化程度高低的一种体现(刘东明,2007)。AnwarS.T和AlmasL.K通过调查国内外零售商的零售国际化和消费方式,发现自1990年以来由于消费需求和不断增长的世界市场,零售国际化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的文化壁垒、法规和多样化的消费模式,消费国际化进程缓慢。什么因素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消费国际化水平呢?RiccardoDeBonis和AndreaSilvestrini(2012)通过用家庭财务和实际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进行了新的估计,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财富和实际收入对消费都有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居民收入属于高资产的影响比实体低资产的影响要大。首先来说,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低收入的居民消费水平无法在很大程度上为消费国际化提供物质基础,消费国际化是应该建立在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层面上的。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多地追求高质量的消费水平。消费国际化成为高质量消费水平的典型代表。其次,全体居民的收入分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消费国际化的程度。换句话说,反映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与消费国际化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尼系数越大,表示居民的收入越不平等,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消费国际化水平越低,所以基尼系数与消费国际化的程度成反比例关系。直观来看,一国居民消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直接反映该国消费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刘东明,2007)。这里的消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不仅仅包括一国居民在境内消费的国外商品和服务数量,同时也应该包括一国居民在境外消费的国外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三)流通消费国际化及其指标构建。在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联系日趋紧密的信息化浪潮中,单纯衡量流通国际化或者消费国际化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流通消费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所以探究更为意义完整的指标很有必要。但何为流通消费国际化呢?学术界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讨论。但是,家庭消费、流通产业规模、经营效率和产业环境存在着长期的平衡。通过扩大流通产业规模,提高经营效率,改善产业环境,可显著促进居民消费(WangSJ,ZhouM,Zeng-ChuoSI,etal,2013)。促进消费与流通渠道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改革消费体制,提升消费能力,调整消费政策,夯实消费基础,改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环境,研究消费周期,培育消费热点,可以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进而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丁俊发,2012)。由此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流通国际化与消费国际化结合势在必行。本文认为,将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的简单加总或者加权加总不足以反映流通消费国际化的程度。流通消费国际化强调的重点应该是流通和消费体系的一体化,流通和消费不再是单独的一部分,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流通消费国际化应该是在开放经济体系下,一国商品和服务经过流通业的传递,进入到居民的消费视野中,居民进行消费的全过程和制度环境。在这里,流通消费国际化有两个侧重点,一个侧重点是流通消费是一个全过程,另一个侧重点是流通消费国际化不是单单指消费国外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也包括流通和消费的外部制度环境。衡量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指标应该从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着手。衡量流通国际化的主要指标有制度环境、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数量、流通业竞争力。而衡量消费国际化的指标主要有居民的收入水平、基尼系数、消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以及本国居民面临的消费环境。制度环境无疑是衡量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流通消费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在设定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指标体系时,不得不考虑“催化剂”信息化对流通消费国际化的影响。信息化不仅仅促进了流通国际化,也促进了消费国际化,但信息化对两者的供献不能简单将两者相加,信息化对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关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民生和提高流通消费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0.756,比2011年增长8.78%。31个省份信息化建设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问题(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4)。在目前评价流通国际化和消费国际化的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设定并不是遵循可量化的原则,但合理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将有助于对不同区域的流通消费国际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认为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性因素:反映一国制度环境的市场化指数;反映一国信息化程度的社会信息化指数;反映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DP;本国居民消费国际旅游服务数量;本国居民消费国外商品和服务数量和本国居民消费总量之比;本国对外贸易数量,包括进口和出口;本国流通业产业竞争力,可以由本国企业在国外的跨国公司规模衡量。(1)其中,CI表示流通消费国际化水平,ρ表示社会信息化指数,M表示市场化指数,IM为进口规模,EX为出口规模,K为一国企业在国外的跨国公司规模,GDP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G表示基尼系数(见表1)。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流通消费国际化水平和本国流通行业的行业竞争力成正比,和本国对外贸易规模成正比,和本国的市场化指数成正比,和基尼系数成反比,和人均GDP成正比,与信息化程度成正比。但指标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该指标只能准确反映流通消费国际化和部分指标的符号关系,不能准确反映流通消费国际化和指标间的数量关系。限于数据和篇幅的原因,本文仅尝试用2007-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去评估指标体系间的数量关系。表2中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来自《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市场化指数来自樊纲等编写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后求取全国平均值,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人均国民收入、对外投资总额、基尼系数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将表2中相关数据用到模型(1)中,可以得出我国流通消费国际化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在2008年流通消费国际化水平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流通消费水平下降,金融危机以后该指标逐年增长,可能是危机后我国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减轻税负、促进对外贸易、加大资本投入等措施,刺激经济复苏,促进流通消费国际化水平提高。我国流通国际化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以正式加入WTO为转折点(马非,2006)。加入WTO后,我国流通国际化水平逐渐增强,流通国际化刺激消费的多元化,消费的多元化进而产生消费国际化。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流通和消费的一体化引导着流通消费国际化的产生。虽然在我国大开放的背景下,流通消费国际化的水平在逐步上升,但其国际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在自贸区背景下,流通消费国际化状况如何呢?下面做进一步探讨。

查看全文

浅析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货币国际化;货币自由兑换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必然要求。针对人民币资本账户尚存在管制的现状,本文通过重新界定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的关系,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举凡大国经济,均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持有浓厚兴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力日益提高、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这些都使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目前,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尚存在管制的情况下,探寻人民币的国际化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关系的再认识

在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中,对“国际货币”的理解是个关键。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和扩大的结果,最初是依赖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由货币”。但随着经贸发展和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的强化,货币就越来越依赖于政府信用和政治权力的支撑,“自由货币”逐渐过渡到“国家货币”。而国际性货币是随着各个经济体合作和依赖关系的加强,由某国货币突破该国国界进入流通范围形成的。

最初的国际货币本是信用货币,凭借其银行券身份可自由兑换成金银而被人们信任。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货币因退化成不兑换纸币,其本身价值微乎其微,已经不可能有自由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价值储藏以及世界货币的职能。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应于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国际货币也就可以分别使用于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三大领域。因此,从货币的需求和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国际货币可定义为在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三大领域中承担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货币。

查看全文

零售国际化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已成为零售企业造就有效规模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零售国际化的研究正成为零售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另外,国内外对于工业企业竞争优势这个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实际论证方面,都已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对零售企业竞争优势的专门研究才刚刚开始。

企业国际化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跨文化理论都是零售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虽然这些理论的一些内容对零售国际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但这些理论大都以制造企业的国际化为分析对象,而零售企业与制造企业有很大不同。因此,零售学者们一直努力对零售国际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零售国际化研究的发展与零售国际化实践活动的发展基本一致。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发展阶段,Alexander(1997)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⑴萌芽阶段(1880-1945):美国与欧洲专业店、百货店在主要城市的有限扩张。⑵发展阶段一(1945-1960):美国零售业态与技术向西欧及日本市场的转移。⑶发展阶段二(1960-1974):西欧主要零售商向西欧市场以及美国市场的海外投资。⑷危机阶段(1974-1983):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不景气的冲击,零售国际化活动发展缓慢,处于停滞状态。⑸复兴阶段(1983-1989):西欧零售商在欧洲及硕士论文美国市场海外投资的增多,以及日本零售商在西欧及美国市场的投资。⑹区域国际化繁荣阶段(1989-2000):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段经济萧条之后,欧洲零售商与美国零售商的海外扩张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以及东欧和东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速了美国和欧洲零售商的区域性扩张。Burt(1995)对英国零售商在1960-1993年的国际化活动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英国零售商在20世纪60年代海外投资的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达到高峰,进而在70年代中后期进入停滞,又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高峰期的演进过程,验证了Alexander的观点。下面总结国外学者在零售国际化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研究。

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定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Dawson(1993)认为零售国际化是“由某个独立的公司开展的跨国界的店铺经营或零售流通的其他活动”,

Alexander(1997)将零售国际化定义为“通过超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零售结构的界限,而实现的零售专业技能的跨国转移行为”。以上两学者所定义的零售国际化,实质上也就是零售企业的国际化。Davis和McGoldrick(1995)认为在理解零售国际化概念的时候,把握零售国际化所包含的层面更具实际意义,他们将零售国际化分为五个方①面(见图2-1):一是零售企业的海外开店;二是母国市场来自海外零售商的竞争;三是国际联盟的发展;四是国际采购或全球采购;五是零售专业技能的国际转移。可见,Davis和McGoldrick不仅考虑了零售商主动的国际化过程,而且考虑了东道国面临的国际化竞争。

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原因,学者们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及社会等宏观因素方面,根据Chen和Sternquist(1995)的归纳与整理,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海外市场

管制放松:亚洲各国对外国商业资本进入限制放松。⑵海外市场潜力:海外日本人(工作人员及家属、游客)的零售市场,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⑶国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开设店铺的成本较高。⑷其他原因: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欲望。欧美方面,Dawson(1994)对90年代以前欧美学者关于零售国际化原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列表(见表2.1)说明了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及相关案例。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原则与策略

一、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界定

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把与之类似的“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3]在美国,部分专家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价值观念、价值信仰和办学理念等”。校园文化的作用则在于“它能够对学生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引导和提供参考框架”。[4]在国内,校园文化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界提出:所谓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大学生社区成员中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具体文化形态”,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它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5]面对全球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化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尚未有对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确切界定,应用理论及对策研究也几乎为空白。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国内文化同国外文化的有机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系统,它是一种“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社会亚文化,它是在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既体现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性,又彰显时代气息的鲜明性。

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意义

1、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或寻求强强联合,或寻求资源互补,开拓合作关系,是当代大学顺应形势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特别是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能有效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能促使更多的中外学生在世界的舞台上诠释与传播好“中国梦”,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2、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6]人才培养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开放、多元、和谐、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3、满足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迫切的内在需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独特历史背景下,成为一名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能进行畅达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人才,是广大学生努力的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大学学术文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海外文化和氛围,为出国学习做好准备,也可以为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学生提供接触国际优质资源的平台。

三、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原则

当前众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成效初现。但在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方向性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中外大学生发展成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不仅要注重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形成世界意识和广阔的胸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说好“中国故事”的中外优秀青年为目标,形成一套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国际交流广泛开展,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2、结合性原则:扎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本土和国际化相融合的道路高校在借鉴学习国外优秀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要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保持警惕,辩证地学习。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走本土和国际化相融合的道路,强化中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在葆有民族思想精华的同时融进外来文化的典范,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理念,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贡献。3、时代性原则: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国际化路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运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资源共享等优势,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底蕴与语言的优势,加强双语或多语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交流,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真正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国际化的途径。

查看全文

教育国际化探究论文

一、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从词源上来看,“国际”(international)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概念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舶来品”。在英语中,《韦氏新国际字典》(第三版)是这样界定“国际”的:存在于国家或其公民之间的;与国家间交流有关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影响两个或两个国家以上的。国际化(动词):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国际化(名词):指这样的活动或者过程。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为把世界(globe)看作一个整体,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nation)之间(inter)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重视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国际化”像“互联网”(internet)和“跨文化”(intercultural)这些概念一样,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从上面对“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与此相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二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三是从高等院校形成国际性的精神气质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精神气质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四是从过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等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①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②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③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查看全文

会计国际化论文

随着国际经贸和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会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什么是会计国际化?我国会计国际化状况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进程。

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参考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往。

1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缪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个国家的会计职业》中所阐述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

2这种观点也就是国际协调化,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82年乔伊和巴维希的研究,此种观点在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

3,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从以上三种观点看出,它们不仅代表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而且还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

综合上述观点,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查看全文

中国动画片国际化传播研究

摘要:经典文学改编视域背景之下,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能确保传播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在经典文学改编的视域之下,科学开展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工作,打破传统的传播形式与手段,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经典文学改编视域;中国动画片;国际化

传播中国动画片在经典文学改编的视域之下,开展国际化传播的相关工作,应该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改革相关工作模式,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一、经典文学改编视域下的中国动画片国际化传播问题

(一)过于本土化。近年来,在民族文化急于迎合国外受众审美情趣因素的影响下,动画片国际化传播的发展经常会出现过于本土化的现象,希望利用文化的差异性,在海外受众的心理形成独立的动画片形象。虽然可以将本土的文化传播,但是,却难以受到海外受众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动画片的中国“精致符码”元素,其中蕴含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可将民族元素融入其中,却很难得到国外受众的接受与理解,无法更好的促使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二)国外动画片产业带来的冲击。众所周知,美国的动漫产业是市场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甚至强势基站我国在动画片行业的发展渠道,在此情况下,我国在动画片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自信心,原创的动画片相对较少,甚至会生硬的模仿其他国家作品,批量性的进行翻拍动画片与改编动画片的生产,陷入了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误区。此类问题的出现,虽然可以提升我国动画片的产量,但是,却会导致质量降低,诱发资源浪费问题与同质化的问题,失去国际化传播的重要价值[1]。

二、经典文学改编视域下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