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9:00: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保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保理

国际保理提供贸易融资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保理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加速开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有效策略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支付条件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国际保理业务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我国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保理业务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为客户提供融资和账款托收方面、国际保理业务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没有专门从事保理业务的机构、信用交易观念在我国尚未普遍、加大金融避险工具宣传力度,增强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健全与完善国际保理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银保合作,将国际保理业务纳入出口信用保险、积极开发国际保理业务新品种,增强竟争力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的支付条件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国际保理业务提供贸易融资、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多项服务,给进出口商带来诸多便利,受到广泛欢迎。而在我国,国际保理还是一项没有得到推广的新业务,其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应从经营机构设置、管理机制健全、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

【关键词】国际贸易;保理;进出口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的支付条件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国际保理业务提供贸易融资、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多项服务,给进出口商带来诸多便利,受到广泛欢迎。而在我国,国际保理还是一项没有得到推广的新业务,其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应从经营机构设置、管理机制健全、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

1我国保理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国际保理业务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保理业务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为客户提供融资和账款托收方面。其它方面的服务项目,包括销售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则较少提供。就融资功能来讲,也是以提供有追索的融资为主。这一方面是企业相关需求不大,另一方面也因为银行的专业人员对新业务掌握不够。从这一角度讲,我国目前的国际保理业务与典型的现代保理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查看全文

国际保理运作风险防范论文

摘要:国际保理是一项集结算、融资、账务管理及风险担保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创新业务,研究该业务的风险及防范对策是成功开展此业务的首要条件之一。本文分别分析了保理商和出口商在开展和应用国际保理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国际保理风险防范措施

RISKSANDPRECAUTIONSINTHEPROCESSINGOFINTERNATIONALFACTORING

Abstract:Internationalfactoringisacreativebankingbusinesswhichcombinesofthefunctionsofbalance,financing,accountmanagementandriskguarantee.Studyingthisbusiness’sriskandcountermeasureisthechieflyqualificationtolaunchthebusinesssuccessfully.ThispaperseparatelyanalyzestherisksthatFactorandExporterconfrontwhentheyaredevelopingandapplyinginternationalfactoringbusiness,andbringforwardcorrespondingprecautionsteps.

Keyword:internationalfactoringriskprecautionstep

国际保理------这一新兴国际贸易利器,因为能适应全球买方市场形势下进口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近二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这一流行于欧美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在我国这个贸易大国却发展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十分关键的制约因素则是保理商和出口商对这一业务的风险还缺乏明确地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防范措施的采取。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逐年下降的事实,为促进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查看全文

国际保理法律研究论文

摘要

国际保理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以赊销、托收等为结算方式,由保理商向供应商提供集贸易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回收、信用销售控制和坏账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业务是继收汇、托收、信用证等支付方式之后最近几十年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出口商为扩大商品出口,多为买方提供优惠的结算方式,由于保理业务可以很好地解决赊销中出口商所面临的资金占压和进口商信用风险等问题,使它逐渐流行并成为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典范,在国际上蓬勃兴起,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内与国际保理的发展比例不协调等许多问题,其中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国际保理业务涉及了出口商、进口商和保理商,其中包含着各方当事人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围绕应收账款转让这一国际保理交易的核心内容和其他服务项目,产生出许多具体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各国的债权法、担保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还要考虑国际保理公约和惯例规则的规定,故而国际保理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法律问题的研究也是国际保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比较晚,而且经营规模小,发展缓慢。近几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在拓展国际保理业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我国的保理市场开始迅速成长并表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基于此,本文共为分四章,对国际保理业务及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提出了建议。第一章国际保理概述,概括介绍了国际保理的概念、主要种类、运作机制以及与其他结算方式的比较。第二章国际保理中的基本法律机制,着重论述了国际保理的法律部分。本章介绍了与国际保理相关的公约和机制,并对国际保理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应收账款转让和国际保理业务中产生的许多相关法律问题,并对当事人之间的这些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国际保理的风险及防范,该部分具体分析了所购买债权的风险、出口商的经营风险、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进口保理商的信用风险等,并结合国际保理实务,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风险的若干建议。第四章是建议部分,本部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保理业务的特点、在发展中受到的制约以及法律现状,并对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保理,法律机制,国际保理的风险

查看全文

小议国际保理的法律与改善

本文作者:茅斌工作单位: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

国际保理业务是指出口商在采用赊销(O/A)、承兑交单(D/A)等信用方式向进口商销售货物时,由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共同提供的一项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催收与管理、信用风险控制及贸易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业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性产业部门,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1992年中国银行在国内首次推出国际保理业务,1993年该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成为其正式会员。2001年以来,我国其他银行也纷纷推出国际保理业务,申请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共有14家银行已正式成为国际保理商联合会成员行。尽管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各家商业银行在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尝试,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仍十分缓慢。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的统计,2005年中国国际保理业务量仅有16.8亿欧元,与同年全世界国际保理业务总量864亿欧元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可以说,我国保理业务市场目前还处在推广发展期,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基础薄弱,市场环境没有形成;二是与保理业务密切相关的债权转让等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四是缺乏专业的国际保理从业人才。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体系尚不规范,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由此导致我国国际保理实践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该项业务的法律建设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

一、以《合同法》的债权转让制度为基础,制定保理业务专门法律

国际保理业务的核心法律问题是债权转让,虽然我国《合同法》对此作出了框架性的规定,但仍不能解决国际保理业务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制定专门的《保理法》才能得以解决。1.销售合同中的“禁止转让条款”。在国际贸易中,它是指销售合同可能规定了禁止转让合同权利义务的条款,在此情况下保理商能否受让出口商对买方的应收账款债权,各国法律规定不一。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705款中明确指出“债务人不能阻止应收账款的转让,因为债务人和转让人在基础合同中所作的禁止转让的条款是无效的”,而绝大部分国家认为禁止转让条款对保理商是有效的,并明确将当事人约定禁止转让的事项列入“不得让与之债权”的范围,如德国、瑞士、中国等。但是从保护受让人的利益角度考虑,有些国家对禁止转让条款的效力亦加以一定的限制,如《德国民法典》认为:“禁止转让条款虽然有效,但不能以之对抗善意不知情的第三人。”在国际立法方面,《国际保理公约》第六条采取了折衷的规定,《国际贸易中的应收账款转让公约(草案)》第九条规定“无论销售合同中有无禁止转让条款的存在,受让人与转让人之间的转让都是有效的。但这一规定并不影响转让人违反禁止转让条款而应承担的责任,而受让人对转让人的违约不承担任何责任。”为了鼓励保理业务的发展,减少保理商的经营风险,我国在制定《保理法》时应借鉴上述国际公约的规定,适当约束禁止转让条款的有效性,以体现保理实践的特殊要求。2.将来应收账款债权的可转让性。在国际保理业务中,有时保理商通过综合授信的方式与出口商订立保理服务的总协议,但此时,往往有关的贸易合同并未成立,即转让的债权是将来的。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多数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在立法上对将来之债权让与效力作出了肯定的规定,《国际保理公约》第五条亦确认了保理业务中将来应收账款转让的有效性。但是,我国《合同法》对将来债权的让与性问题未作出明确规定,而取得将来之债权的让与性是国际保理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在立法上应尽快消除应收账款转让在法律与实践上的脱节现象,肯定权利人对未来债权的事前处分权利,使一揽子转让协议取得合法性地位。3.应收账款转让引起的权利冲突和优先权问题。保理商与其他受让人的冲突是指在保理实践中,供应商可能将同一债权转让给多人,此时造成保理商和其他受让人的权利冲突。对此问题,美国《统一商法典》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贸易中的应收账款转让公约》等均制定了优先权规则,如“签约优先原则”、“登记优先原则”、“通知优先原则”等。我国立法并未对这一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根据《合同法》对债权让与的要求,应该承认首先依法完成转让手续的受让人享有优先权。即在一般情况下,以首先完成通知义务的受让人为优先权人,如果涉及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则先依法办理完特定手续的受让人享有优先权。4.保理商与质押权人的冲突。若供应商将应收账款用作融资担保,则可能引起保理商和质押权人之间的权利冲突。我国立法应明确规定“在保理合同生效之前存在的质押权人享有优先于保理商的权利”,但“保理合同生效后,除非得到保理商的书面同意,供应商不得在此债权上设立质权。若得到了保理商的同意,质权人的权利同样优先于保理商”。这样规定既符合我国民法的基本原理,又有利于降低保理商的法律风险。5.保理商与供应商的前手卖方的冲突。为扩大产品销售规模,现代企业经常采用货物所有权保留的信用方式销售其产品,如果保理协议签订以后,供应商在还没有取得货物完全所有权以前就破产,保理商就会和供应商前手卖方就货物出售后的应收账款发生权利冲突,特别是所有权保留不仅及于标的物本身,还追及至买方。供应商因处分该标的物所取得收益时,保理商和前手卖方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但我国立法并未就此冲突提出解决方法。我国立法应明确规定,如果保理商已经知道有这种扩张的权利保留存在,而且该保留指向保理协议所确立的应收账款,则保理商对这部分账款不具有优先权;若保理商出于诚信支付了对价,且不知有此所有权保留条款的存在,而且转让发生在该条款生效之前,则保理商享有优先权。

二、制定保理公司管理条例,并完善其他相应法律制度

我国目前关于规范从事国际保理业务企业的法律法规仍然是空白。国际保理公司的业务涉及金融服务,所以国际保理公司不同于一般商业公司,同时国际保理公司从事的金融服务又不同于商业银行。因此,在制定的有关法律中,首先应确定国际保理公司的主管部门。考虑到我国目前国际保理业务绝大多数都由商业银行来从事,而且国际保理业提供的金融服务还涉及外汇管理方面,因此,应当由银监会作为国际保理公司的主管部门。为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由银监会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国际保理公司的规范,即适时制定《国际保理公司管理条例》。管理条例应当包括:国际保理公司的机构设立(包括设立资格、最低注册资金、人员要求等)、变更、终止、经营范围、经营规则、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监督管理、破产清算、法律责任等。至于设立保理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以10万美元或100万元人民币比较适当,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国际保理商联合会要求其成员最低资本金为10万美元;二是考虑保理业务涉及的基础交易额度并不是太大,不必要求保理公司必须像商业银行一样有较大的规模;三是不至于因太大规模的资本要求而限制民营资本设立保理公司。至于保理公司的监管以及破产清算问题如何适用法律,目前可以参照调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及破产清算等法律法规,以及《公司法》、《破产法》等的规定。另外,为使国际保理业务能在我国得到充分的融合与发展,应根据我国国情尽快制定和完善以下法律制度:一是加强对保理公司的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监管,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保理公司,并可借鉴英美保理业的做法,尝试将保理业务与保险业务结合,推动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经营任何业务都须按照《商业银行法》及有关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或备案才可以开办”,为鼓励保理业务的发展,应当将保理业务定性为使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各商业银行只需向央行备案即可办理该项业务。三是确立不同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保理业务融资标准,使最需要获得保理支持的中小企业获得实惠。

查看全文

国际保理在中国的发展及措施

保理这种结算方式适应了目前国际贸易中流行的非信用证结算的实际情况。目前,国际上已成立包括我国在内的13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保理联合会FCI,并公布了世界各国保理公司所接受的统一惯例。

一、我国保理业务的难点分析

(一)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保理业务总额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这和我国作为第3大贸易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中国银行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加入FCI,成为FCI的正式成员。之后,交通银行和东方国际保理咨询服务中心也陆续参与了此项业务。1995年5月,中国银行也启用了EDIFACT系统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保理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在信息传递上更加及时、准确。但是保理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是很不稳定的,按照FCI的统计,2001年中行、交行的保理业务额为4000万美元,2002年下降到1500万美元,2003年和2004年也分别为2000万美元。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国际保理业务量只占我国结算量的很小比例。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分析

1.信用风险控制不健全。信用交易在我国当前尚未普遍建立,由于受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传统交易方式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的结算方式进行交易,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保理业务。

查看全文

国际保理法律问题影响论文

摘要

国际保理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以赊销、托收等为结算方式,由保理商向供应商提供集贸易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回收、信用销售控制和坏账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业务是继收汇、托收、信用证等支付方式之后最近几十年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出口商为扩大商品出口,多为买方提供优惠的结算方式,由于保理业务可以很好地解决赊销中出口商所面临的资金占压和进口商信用风险等问题,使它逐渐流行并成为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典范,在国际上蓬勃兴起,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内与国际保理的发展比例不协调等许多问题,其中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国际保理业务涉及了出口商、进口商和保理商,其中包含着各方当事人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围绕应收账款转让这一国际保理交易的核心内容和其他服务项目,产生出许多具体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各国的债权法、担保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还要考虑国际保理公约和惯例规则的规定,故而国际保理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法律问题的研究也是国际保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比较晚,而且经营规模小,发展缓慢。近几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在拓展国际保理业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我国的保理市场开始迅速成长并表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基于此,本文共为分四章,对国际保理业务及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提出了建议。第一章国际保理概述,概括介绍了国际保理的概念、主要种类、运作机制以及与其他结算方式的比较。第二章国际保理中的基本法律机制,着重论述了国际保理的法律部分。本章介绍了与国际保理相关的公约和机制,并对国际保理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应收账款转让和国际保理业务中产生的许多相关法律问题,并对当事人之间的这些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国际保理的风险及防范,该部分具体分析了所购买债权的风险、出口商的经营风险、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进口保理商的信用风险等,并结合国际保理实务,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风险的若干建议。第四章是建议部分,本部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保理业务的特点、在发展中受到的制约以及法律现状,并对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保理,法律机制,国际保理的风险

查看全文

浅谈国际保理债权让与的法律问题

一、国际保理中未来债权转让的法律基础

在分析未来债权转让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未来债权是否具有可转让性及其相应的法律基础。虽然在国际保理中未来债权的让与已经成了国际习惯,并且在相关的条约中也加以肯定,但各国针对不同种类的未来债权的法律规定却大相径庭,我国在这方面也缺少相应的规定。(一)未来债权的种类。所谓未来债权,是指当前尚未发生而未来可能发生的债权。学界又将未来债权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将来极有可能发生的债权;还有一种则是尚无基础关系的未来债权[1](94-104)。一般而言,对于有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的争议不大,而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般而言,作为国际保理中让与的债权,最基本的是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这样保理商才会对出口商提供融资、管理应收账款、坏账担保等一系列服务,没有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则很难符合稳定现金流这一要求。出于对受让方的保护,很多学者认为不应当让该类债权出现在国际保理中。但笔者认为,虽然尚不具备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很难产生稳定现金流,但因此否认该类债权作为保理的标的却有失妥当。在国际贸易中,首先强调的就是交易的稳定性,将不具备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进行转让如果是出于双方的意思自治,则无需强行干涉。在国际贸易中,保理商一般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未来债权都会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果愿意接受,就表明愿意承担相应的商业风险。(二)国际上关于未来债权让与的法律基础。各国学说对于具有一定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的让与一般都持肯定态度,其让与规则与一般现存债权的让与并不存在区别。而尚未具备相应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是否可以让与,以及让与应限制在什么范围,各国学说与判例却存在很大差别。1.国际规则的相关规定。在国际社会,与国际保理有关的主要有三个规约:《国际保理公约》《国际贸易中应收账款转让公约》以及《国际保理通则》。其中《国际保理公约》第5条、《国际贸易中应收账款转让公约》第8条都直接作出规定,肯定了未来债权在国际保理中的可让与性。而《国际保理通则》虽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也隐含地通过第19条表示,允许这类尚未产生的未来应收账款的转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国际保理公约》只有9个缔约国,而《国际保理通则》在与其他非缔约国的国内法发生冲突时,也是后于国内法适用,简而言之,虽然国际规则对于未来债权的转让都持肯定态度,但在实践操作中,这些规则被用到的机会较少,主要还是看国内法的态度。2.大陆法系国家的态度。《德国民法典》对于此问题没有作出任何明确的规定,但德国学界一般都认为,债权的转让要与其他处分相同,要以确定性为基础,而尚未具备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是完全无法确定的,所以对该类债权不可转让。但在实践中,这类做法逐渐让步于商业发展融资的迫切需要,也有相关的案例认可了这一类债权的转让,但在法律上却始终没有明确规定[2](118)。《法国民法典》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则也较少,但随着商业实践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制度,肯定了将来应收账款的可转让性。日本对具有确定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的转让持肯定态度,但对不具备确定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却一直持消极态度,对未来债权的确定性也存在着诸多限制。可以看出,大陆法系国家对于不具备确定基础的未来债权的转让多是持消极态度,而对于有确定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虽然持肯定态度,但又给予诸多限制。3.英美法系国家的态度。英国普通法认为,转让只能针对于现存的权利,未来债权是不能进行转让的。然而衡平法却弥补了这一缺陷,按照衡平法,只要在转让未来债权时支付相应的对价,就应当充分确认未来债权的让与。美国法也深受到英国法的影响,但与英国普通法不同的是,在美国法律中,只要未来债权在合同中加以确定,就可以直接进行让与。综上,世界大多数国家对未来债权的让与都持有肯定态度,随着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未来债权的让与已经逐渐成为了国际保理中的一种商业习惯,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不断地实践,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三)中国对于未来债权让与的态度。国际保理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其中的未来债权让与问题也已经引起了我国法律界的注意。我国关于债权让与的规定主要在合同法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其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其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其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①。从法条来看,并没有对未来债权的让与有任何限制,“法无规定即自由”,并且该转让的基础也是双方意思自治,并无任何违法之处。因此,有充分理由肯定,未来债权让与在我国是没有限制的。我国法院关于保理案件纠纷司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江苏高院就指出,保理商接受未来债权的转让,在增加自身经营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额外收益和正外部效应,司法不宜过度介入市场主体基于商事判断做出的选择,不宜认定保理合同无效②。近来也出现了诸多此类案例,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卡得万利商业保理(上海)有限公司与顾某商业保理合同纠纷案。在该案中,卡得万利公司以过去3个月内顾某经营的酒吧通过银联商务有限公司POS机刷卡收款额136,796元为核算基础,对未来3个月内该POS机上可能发生的账款额进行估算,以账款估算额约22%的比例向顾某支付融资对价款3万元,以承购该未来可能发生的应收账款及收款权利,这是典型的以未来债权让与为基础的保理案件,法院肯定了这种交易模式,说明我国对于未来债权让与持肯定态度。

二、国际保理中未来债权让与的常见问题

未来债权让与作为国际保理中的常见行为,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已经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肯定。虽然对于未来债权转让合法性的讨论告一段落,但由于未来债权本身的极不确定性以及国际保理本身所具有的国际特征,也会随之产生其他一系列法律问题。(一)未来债权多次转让的效力。国际上关于债权多次让与的情况层出不穷,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第一债权人取得原则,即第一个接受债权转让的受让人取得债权。其二是通知原则,即先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的受让人,使受让人取得债权,债权转让发生效力的标志是债务人在公证书上的承诺[3](104)。这两种方式在应对一般债权的转让时都能解决相关问题,但由于未来债权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会产生其他一些问题。如果采用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一个接受债权转让的受让人取得债权原则,由于未来债权在转让时还未发生,相对于其他受让人而言,保理商自然是第一受让人,有权取得合同上签订的一切权利,如果其他受让人先于保理商取得债权,获得相应的款项,保理商既可以向其他受让人要求返还,也可以向出口方行使追索权,因为出口方在明知转让给保理方的情形下又向第三人进行债权让与,对保理商造成损失,保理商有权要求取得相应的赔偿。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处理。但如果采用第二种方式,也就是通知原则,则会产生困难,处理较为繁琐,因为未来债权的不确定性,有的债权可有明确的相对方亦即债务人,如果可以向债务人发出通知,而保理商出于疏忽并没有及时通知,那就应当由后续的优先进行通知的受让人取得权利,而保理商由于无法取得债权,只能向转让人行使追索权。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未来债权由于缺乏明确的债务人,无法进行通知,而且在国际保理上,保理商一般都在国外,如果要求保理商在每一个债权形成时都进行一次通知,显然会增加保理商的负担,也不现实。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保理商的利益,否则转让给保理商的未来债权将得不到任何保护,国际保理的稳定性也得不到保障。如果未来债权的债务人不确定,则无需要求保理商进行额外的通知,而应当直接认定保理商取得债权。对于后续进行转让的第三人则应当向转让人要求赔偿,转让人行为构成金融诈骗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未来债权让与和浮动抵押的冲突。在商业实践中,已被办理保理的应收账款债权又被出售给第三方,也是十分常见的情形,发生过未来债权与浮动抵押相冲突的问题。所谓浮动抵押,是指针对当前或将来所有财产或者部分财产设定抵押。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将债权作为担保的标的,但其他很多国家承认债权抵押这一行为,所以在国际保理中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未来债权由于其不确定性,就很有可能成为浮动抵押的被抵押标的,那就可能出现浮动抵押与未来债权转让相冲突的情形。针对这一现象,已经有学者展开了相应研究,其中有学者针对债权抵押与债权让与的冲突,提出可采取国际上常见的三种处理方式来解决该问题,分别是先办理让与和先质押为原则、以先通知债务人为原则以及转让和质押登记原则[4](7)。还有学者提出要先分清浮动抵押与未来债权谁发生在前,再决定债权转让或者是债权抵押的有效性。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如果采取上述第一种观点提出的三种原则,首先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保理与浮动抵押的特殊性,太过笼统。其次,在很多情况下,上述原则可以处理一般债权的让与,但如针对未来债权则明显不可行,因为未来债权的通知与登记都存在困难,如果适用上述几个原则就显失公平了。所以,要处理未来债权让与与浮动抵押之间的冲突,首先要分清楚两个行为发生时间的先后。如果未来债权让与在前,则未来的一系列债权都已经转让,此时还在这一系列债权上设立抵押或者担保,显然不合理,否则出口商要对保理商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保理商都会要求出口商承诺不得对转让债务再进行抵押。但出口商的违约行为并不会导致抵押的无效,如果抵押权人属于善意第三人,则不能导致抵押无效,保理商在向出口方追究违约责任的同时,还可以行使追索权。如果抵押权人知道或者推定知道转让事实的存在,则要服从于债权转让的优先效力。最后,如果债权转让发生在浮动抵押之后,那么在抵押物固定化之前,出口商对抵押资产享有自由的处分权,因此向保理商转让不会受到浮动抵押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在抵押物固定前,应收账款转让给了保理商,该应收账款上不存在抵押利益。但如果保理商明知有抵押权,仍然接受未来债权的转让,则在先的浮动抵押的抵押权人有优先权。(三)禁止转让的未来债权。据前文所述,虽然未来债权的让与在国际社会中已逐步得到认可,但关于债权转让的限制还是存在的;其中主要的就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约定禁止转让的债权,这类禁止转让的债权该如何处理,目前国际上有四种主要的立法例,其一,认为禁止转让条款有效,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其二,禁止转让条款有效,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其三,禁止转让条款有效,但不能对抗任何第三人;其四,禁止转让条款无效。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禁止转让条款属于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不应当认定为无效。但从保护贸易的稳定性、促进贸易发展的角度而言,不应让禁止转让条款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如果禁止转让条款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那就会加重保理商签订保理合同时的负担,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阻碍贸易便利化;而且善意与恶意的标准也很难界定,如果出口商不将禁止条款告知保理商,保理商也很难知情,这将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上述四种立法例也只是针对一般债权转让的处理方式。就未来债权而言,上述处理方式还是不够的。如果限制转让的条款是在未来债权转让之前发生的,那么可以适用上述条款,认为转让有效,债务人可以向出口商承担违约责任,并要求其承担对于转让债权后所产生的额外费用。但如果限制转让的条款在未来债权转让之后,尚未具有确定法律基础的未来债权的债务人如果提出继续签订合同,增加限制转让条款,则处理方式就显然要有所区别。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确定这些限制条款是无法影响债权转让效力的,法律不能苛责保理商对于其无法预见的未来发生事项负责。与此同时,债务人与债权人在签订合同时如果明确以禁止转让为前提,否则不会签订后续的合同,那也就不会产生后续的债权。在此情况下,债务人可以向债权人提出撤销,因为合同签订之前,债权就已经将这一未来债权进行了转让,对方却隐瞒这一事实和当事人继续签订合同,债务人当然有权以欺诈为由要求撤销该合同。此时,保理商只能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权,这也属于保理商应该承担的法律风险之一。

三、对我国国际保理中未来债权让与的建议

如上所述,未来债权的转让问题已经成了各国在对外贸易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中国在这一方面刚刚起步,国际保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国国际保理中未来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合同法第79条规定了债权让与的范围与限制,没有明确规定未来债权的不可让与性,规定过于笼统。想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去,势必要对未来债权让与行为加以明确肯定[5](21),否则将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肯定了未来债权让与的合理性之后,要及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法律支持,要通过专门的立法或者是司法解释加以规范,建立完整的管理方式,为我国保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完善信用体系,加强保理意识。相较于欧美国家的贸易结算,我国当前还主要采用信用证的模式,较少采用保理方式,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信用的缺失。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基础,社会信用的缺失不利于保理行业的发展。国内社会信用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信息造假、产品质量问题、经济诈骗等。由于未来债权的不确定性,在这类债权参与的国际保理中,信用是首要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信息库的建设,并及时更新,完善企业的信用评估机制,保障保理业务的顺利开展。其次,商业银行也应当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建设,参加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与其他成员国建立信息网络,实现信息互享,提升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信用度[6](65)。最后,要培养全社会的保理意识,促进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加强银行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随着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也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打开一个新的窗口。国际保理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方式,在今后的对外交流与贸易中必然会得到广泛运用,而未来债权让与也会更加频繁。我国要考虑到这方面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加强研究,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法律保护,确保我国国际保理中未来债权让与的安全。

查看全文

国际保理在国内开发现状探索

【摘要】文章首先采用数据及图表对我国的保理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我国目前保理业务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增长势头强劲,具有很大的潜力。其次分析我国国际保理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国际保理;发展状况;对策

国际保理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以及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解决了赊销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用和信用风险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但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

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的保理业务量落后于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较晚,而且规模较小。近几年,虽然国际保理业务在我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业务规模仍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我国2008年国际保理业务量为550亿欧元,在国际上排名第八位,其保理量占世界保理总量的4.15%,我国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跟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属落后。

查看全文

国际保理业务面临法律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越来越重视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不容忽视的是该项业务因其涉及的法律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比较复杂,不少银行操作人员对相关的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不够,加上我国缺乏专门针对该项业务的法律和监管规章,因此探讨国际保理业务中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甚为必要。本文在分析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特征的基础上,就银行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对策作了探讨。

一、国际保理的意义及其法律特征

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Factoring)又叫国际付款保理或保付。它是指保理商通过收购债权而向出口商提供信用保险或坏账担保、应收账款的代收或管理、贸易融资中至少两种业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收购债权方式提供出口融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保理公约》对保理定义如下:所谓保理系指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与保理商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卖方(供应商)、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其提供下列服务中的至少两项:(1)贸易融资;(2)销售分户账管理,在卖方叙做保理业务后,保理商会根据卖方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向其提供关于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逾期账款情况、信用额度变化情况、对账单等各种财务和统计报表,协助卖方进行销售管理;(3)应收账款的催收,保理商一般有专业人员和专职律师进行账款追收,保理商会根据应收账款逾期的时间采取信函通知、打电话、上门催款直至采取法律手段;(4)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卖方与保理商签订保理协议后,保理商会为债务人核定一个信用额度,并且在协议执行过程中,根据债务人资信情况的变化对信用额度进行调整,对于卖方在核准信用额度内的发货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保理商提供100%的坏账担保。

从国际保理的操作实践来看,保理的具体操作方式甚为丰富,有双保理机制、单保理机制、直接进口保理机制、直接出口保理机制、背对背保理机制等,其中双保理机制最为普遍而重要。就国际保理所涉及的银行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体系而言,保理商与出口商之间的关系是整个保理关系体系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该层关系决定着保理业务能否合法有效地开展,它是出口商通过保理获得融资的关键所在,也是作为保理商的银行从保理业务中获取利益的核心环节。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出口商与作为保理商的银行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ts银行在国际保理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为准确把握国际保理业务中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有必要了解保理业务的法律特征。国际保理业务的操作实践及相关规则表明,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第一,国际保理是以保理协议为基础而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各种保理业务都是以保理协议为基础的,保理协议将保理法律关系主体连接起来,并且构造了各主体的民事权利义务体系。这些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民商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如在典型的双保理运作中,出口商通过协议将其对进口商的应收账款转让给本国的出口保理商;同时,出口保理商通过协议与债务人所在国的进口保理商发生关系,委托进口保理商负责债款回收并提供坏账担保。在此种机制下,实际上存在两个保理协议,即出口保理协议(exportfactringservicesagreement)和相互保理协议(inter-factoringagreement),前者是出口商和出口保理商之间的协议,后者是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之间的协议。

第二,尽管国际保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有着比较复杂的法律关系,但是其核心内容是债权转让关系。在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通过保理协议购买了债权,而不是将债权作为抵押并作为自己的资产进行业务处理。这与银行凭发票所代表的债权为抵押提供融资,然后用收回的债款偿还融资不一样,因为通过发票形式所表示的转让并不能使保理商有效地对抗第三者权益和债务人的反索。保理商通过购买债权获得对债款不受任何影响的权利,该种权利是保理商全额收取债款的权利,它通过收回的债款补偿其预付的收购价款,该种权利的形成是出口商和保理商签订保理协议的主要目的之一。通常情况下,保理协议中出口商同意转让给银行的权利包括了对债款的法定所有权、对债款的所有法定和其他求偿权等。

查看全文

论国际货物买卖货款收付方式

无论是对进口商、还是出口商,买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预期的利润,但利润的取得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过程并且伴随着很多潜在的风险。如何在交易中减少货款收付风险,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费用开支,获得融资担保,是每一位进出口商人所追求的最大愿望,国际保理业务恰恰符合了进出口商的这一愿望。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以提高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国际保理的概念

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Factoring)的国际保付的简称,是18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货物买卖业务中掘起的一种界于托收和信用证之间的、兼具商业和银行双重信用功能的货款收付方式。

迄今为止,国际商业界和金融界对国际保理的定义尚未统一。一般的理解是在国际货物买卖进出口商、进出口保理商相互间存在着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由进出口保理商为出口商提供在国际货物买卖业务中的进口商信用风险担保、货款收付、融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这种国际货物买卖货款收付方式,既能消除托收货款收付方式对出口商不可避免的、固有的商业风险,又可避免信用证货款收付方式对进出口商所要求的过分繁杂的程序和手续;同时还具有为进出口商融资的特点。

2.国际保理的成因

国际货物买卖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在商品质量、价格、销售条件(即付款方式)三个方面的竞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