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护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8:5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保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保护

国际贸易专利保护思考

一、企业专利保护的意义

随着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专利的价值从单个的专利权人的转让获得利润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得以存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专利战略有利于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战略就是为企业提供这样一种保护机制,以促进无形资产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通过专利战略可以进一步的保护科技成果,发挥科技创新的整体效应,促进企业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企业自身发展的科技储备库,为扩大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规模递增的知识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引起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亮点。在如今国际贸易的发展中,技术贸易占据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技术贸易中又以专利技术为主。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专利技术为主的贸易额,已经大大超过了一般商品贸易。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专利保护现状

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方面的认知比较少,对于专利申请以及保护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知。一个企业在申请专利前,应先确定此技术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公开发表,我国的专利法是实行申请在先的原则,因此,要注意查新。申请专利权取得成功后,应注重专利权的保护。技术是一种知识财产,只有确定了其归属,才能成为私人产品,成为市场交易的标的。对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讲,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专利技术的保护。专利权和专利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专利产品获得利益,也可以通过其专利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专利具有排他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在当今贸易领域中,产品销售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通过大量销售来占领市场,以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此时,就要防止自己的产品被其他企业模仿抄袭。因此,企业要注重保护自身的专利,产品的专利权,不仅代表了此项技术的私有,也意味着该产品在市场上的专有权。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可口可乐公司在1941年使用coke这个名称,1960年,其产品的曲线瓶申请到专利权,并于1971年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广的饮料商标,占领了百分之七十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前任总裁曾经说过:可口可乐公司即使在一夜间倒闭,只要有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存在,可口可乐公司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再建立起来。迄今为止,可口可乐这个商标及其专利权估值大约696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仅仅一个品牌就价值上百亿,那它的产品的销售收入等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一些老字号,老品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因缺乏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意识,致使在国际贸易中经营受创,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三、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专利保护的思考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在科学技术上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必须尽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定要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争取有利条件,在专有技术方面,在产品走出国门的同时,要注重专利权的的申请与保护,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端与纠纷。在保护措施方面,首先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手段,做好保密工作,尽量减少涉密人员,在专有技术转让方面,对受让方进行一定的约束,以防受让方进行侵权行为。若发生侵权行为,要及时通过行政手段追究侵权人的责任。为了保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迅速,平稳的发展,保护专利权日益重要。只有对专利技术及专利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从而调动人们进行发展创新的积极性。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扩大产品销售,促使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以获得独特的经济效益,推动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智力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完全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国际私法弱者保护研究

[摘要]弱者保护已成为国际私法选法体系的重要考量因素,这不仅体现国际私法对私权的进一步保护,也反映了国际私法对实质平等价值的追求。德国国际私法遵循这一发展趋势,将弱者保护渗透到国际私法的诸多层面。在国际私法原则和制度层面,限制意思自治原则、有利原则、强制性规范、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从不同侧面对弱者保护施加影响;在冲突规范层面,弱者保护主要体现在弱者属人法,尤其是弱者惯常居所地法的运用上。

[关键词]德国;国际私法;弱者保护;法原则;制度;冲突规范

一、德国国际私法中的弱者保护概说

国际私法语境下的“弱者”一般指在涉外民商事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或者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弱者”身份会随着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具有相对性和变动性。理论上,国际私法的任何领域均有可能存在弱者。但实践中,德国国际私法中的弱者主要存在于以下领域:婚姻家庭领域的未成年子女、被收养人、被监护人等;合同领域的特定当事方,如消费者、雇员以及投保人等;侵权领域的受害人,如产品责任中的产品受害人等。在德国国际私法中,立法者对弱者的保护主要基于弱者本身的“脆弱性”。而对大多数弱者来说,“脆弱性”通常由三种因素交叉重叠引起:第一,心理或智力劣势,即单纯因生理、心理或其他个人因素而导致法律关系中的部分当事人处于相对不利状态,如儿童、未成年人、被监护人等;第二,经济或社会上的依赖,即因当事人的市场力量不平衡造成经济地位的强弱区分,此时的弱者必须依附于强者,如雇主与雇员、厂商与消费者等;第三,信息不对称,即因在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不对等而产生强弱区分。此种情况下,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但信息获取程度严重不对等,因而实际地位并不平等。如消费者相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以及产品责任中的当事人,均处于此类法律关系中。[1]德国国际私法关于弱者保护的法律渊源一般由德国国际私法、德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以及欧盟法中的国际私法规范等组成。本文主要探讨德国《民法施行法》《罗马条例Ⅰ》和《罗马条例Ⅱ》。

二、德国国际私法在原则和制度层面对弱者的保护

(一)限制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冲突规范中的基本原则,但对其限制运用符合弱者保护的发展趋势。为了保护弱者并防止无限制的意思自治原则可能对弱者造成的不利后果,德国国际私法在合同领域的立法模式为:运用强制性保护规范、有利比较等手段对当事人意思自治进行限制。此种限制方法表现为对意思自治的外部限制,即强制性保护规范和更有利于弱者的法可以从外部直接排除适用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1986年《联邦德国关于改革国际私法的立法》第29条规定:“当事人选择法律,不得剥夺消费者依其惯常居所地国的强制规定应有的保护。”[2]可以看出,在消费合同中,德国国际私法立法者利用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的强制性保护规范对当事人意思自治施加必要限制,以达到内国消费者跨国消费行为也能受到内国强制性规范统一保护的目的。第30条第1款规定:“(1)在雇佣合同中,当事人选择法律时不得取消雇佣合同根据第2款未选择法律时应依据的法律中保护雇员的强制规定。”[2]而在雇佣合同中,德国国际私法立法者仍采用这一方法对弱势一方雇员提供特殊保护。《罗马条例Ⅰ》第6条至第8条也采取限制意思自治原则保护合同弱势一方,即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不能剥夺相关强制性规范对弱者提供的保护。[3]在德国国际私法实践中,法官运用强制性保护规范限制意思自治时,一般会援引有利原则综合考虑,即法官需对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与相关强制性规范进行有利比较,更有利于弱者的法律往往得到适用,此种意思自治限制方式为弱者提供了更直接有力的保护。2016年2月26日,科隆高级法院在“亚马逊用户使用条款案”[4]中对法律选择进行限制,法院在判决时援用德国消费者强制性保护规范限制意思自治原则,排除了卢森堡法律的适用,使消费者最终实现了法律诉求。德国国际私法立法者将限制意思自治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如侵权领域。1999年德国《关于非合同债权关系和物权关系的国际私法立法》第40条第1款规定:“基于侵权行为而提起的诉讼请求,适用赔偿义务人行为地国法律,受害人可以要求适用结果发生地国法律以代替上述法律。”[5]在德国涉外侵权法律关系中,原则上适用侵权行为地法,但受害人可以选择侵权结果发生地法来代替侵权行为地法。此处受害人对准据法的单方选择是意思自治的一种形式,且其单方选择的范围也有所限定,即只能选择侵权结果发生地法。但此种限制意思自治方法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准据法只能由受害方单方选择,使得意思自治原则的自由精神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准据法选择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受害方不一定能选择到更有利于自己的准据法。但可以看出,德国国际私法立法者保护弱者的初衷。(二)有利原则。有利原则是消费者合同与雇佣合同中限制意思自治原则的补充原则,与其重叠适用。有利原则下的“有利比较”是限制意思自治的手段之一,直接体现了对弱者利益的保护。1986年《联邦德国关于改革国际私法的立法》第29条、第30条以及《罗马条例Ⅰ》第6条和第8条都运用了有利原则对弱者进行保护。在消费合同中,当事人选择法律时一般会受到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强制性保护规范的限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指消费者惯常居所地不在德国的情况),消费者惯常居所地法仅仅只提供最低限度的消费者保护水平。如果当事人合意选择法律(一般为德国法)的适用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更有利,那么则适用该法律。[6]因此,法官在确定最终准据法时,会在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与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的强制性保护规范之间进行有利比较。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则不允许出现比适用消费者惯常居所地法更不利于消费者的结果,即在两者之间,法官应最终适用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法律。此外,在进行有利比较时,法官要以对消费者的每一个具体诉求更有利为出发点,而非笼统地将相关法律作总体比较。例如,当消费者要对某项货物或服务行使撤销权,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规定,撤销权只能在消费者合同成立后的一周内行使,而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法律赋予消费者两周的期限时,则适用后者的规定。[7]雇佣合同中的有利比较主要介于当事人未选择法律时雇佣合同根据客观连结点应依据的法律(惯常工作地法或雇佣机构所在地法)与雇佣合同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之间,其中更有利于雇员的法律会得到优先适用。如果当事人约定的法律没有强制性保护规范或者保护规范的保护力度不如未选择法律时雇佣合同根据客观连结点应依据的法律强制性规范,则适用更有利于雇员的保护性规范。反之,则适用合意选择的法律。[8]有利原则不仅能排除不利于雇员的外国法的适用,也能排除德国法,即当德国法被选为准据法时,雇员可援引更有利于自己的外国法的有关规定。[9]与消费者合同中的有利比较一样,法官需根据雇员的具体诉求对当前事实问题进行比较,而不允许抽象的法律比较。有利原则要求法院尽可能迎合雇员的诉求,对雇员施行更好的保护。[10](三)强制性规范。强制性规范是消费者合同与雇佣合同中的限制意思自治手段之二,其能为处于合同弱势一方的消费者和雇员提供更有力的保护。1986年《联邦德国关于改革国际私法的立法》第29条、第30条以及现行于德国的《罗马条例Ⅰ》第3条第3至4款、第6条、第8至9条都出现了强制性规范的身影。在消费者合同中,消费者保护强制性条款可以直接限制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即如果当事人通过协议变更或废除了保护消费者的强制性条款,法官可以排除适用当事人所约定的法律而适用保护消费者的强制性规范。此处消费者保护强制性条款主要是指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的消费者保护强制性条款。《罗马条例Ⅰ》第6条第2款规定,在进行法律选择时,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的强制性法律(一般为德国法)不能被排除适用。也就是说,法律选择不能剥夺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的强制性条款对消费者提供的保护。由于消费者惯常居所地的不确定,消费者保护条款可能来自德国,也可能来自外国,这些条款可能还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11]所以在适用第6条时应注意,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的实体法可能与第6条规定的适用范围不相适应。其中,德国实体法主要在旅行合同、消费者借贷合同以及送货上门合同的撤销权中制定了消费者保护的强制性条款。另外,消费者保护条款也可能具有公法性质,因为对一个实体法的适用资格来说,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法律体系的本土化,而是实体法的功能。如果消费者惯常居所地国的实体法具有保护消费者的功能,那么就应作为强制性条款适用。[12]在个人雇佣合同中,强制性保护条款也能起到限制意思自治的作用,即雇佣合同当事人不能通过协议排除适用或规避客观连结点所属国家的强制性保护条款。《罗马条例Ⅰ》第8条第1款第2句规定了劳动者保护强制性条款,法律选择不能剥夺法律的强制性条款对雇员的保护。缺乏法律选择时,适用第8条第2至4款。因此,如果与强制性规范相比,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更不利于雇员保护时,法官可以排除当事人所选法律,而直接适用法院地法中的强制性规范或客观连结点所属国家的强制性保护条款。其中,标准的工作地和避开条款(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内容)都属于客观连结点。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强制性条款涉及的是保护性条款,一般认为是国内外劳动合同法规里改善合同弱势一方地位的条款,即雇员应优先于雇主得到保护。而此处的保护性条款不仅包含了特殊私法的条款,[8]并且也不排除一般合同法条款,[13]同样也适用于习惯法和法官法。[14]但保护性条款在个别情况下很难与那些只是为了经济、社会或政治性利益而设立的强制性条款进行区分。然而无论强制性条款是公法还是私法,第8条关注的主要是,该强制性条款对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否产生影响。[8](四)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德国国际私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一般被称为例外条款(Ausnahmeklausel)、避开条款(Ausweichklausel)或者纠正条款(Berichtigungsklausel)。出于尊重意思自治的原因,德国国际私法规定了当事人选择的准据法不受例外条款的排除或矫正。例外条款只对当事人未选择法律时,正常冲突规范中的一般固定连结点进行修正,以便在特定的案件或案件组中建立并维护连结点的公正性。在传统的“萨维尼式”冲突规则存在不足的背景下,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基础的例外条款在德国当代国际私法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在弱者保护方面,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例外条款,为法院自由裁量提供了依据,在案件情况对弱者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法官可以借此例外条款纠正连结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保护弱者的目的。在合同冲突法中,1986年《联邦德国关于改革国际私法的立法》第30条第2款的最后一句对例外条款进行了兜底:“如果根据一般情况雇佣合同与另一国家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时,应适用该另一国家的法律。”[2]《罗马条例I》第4条第3款同样对国际合同法领域的例外条款进行了规定。而《罗马条例I》第7条和第8条则是在特殊合同领域中对例外条款的特殊兜底规定。[3]其中,《罗马条例I》第7条第2款第3句规定了对保险人惯常居所地的例外条款,即大型风险合同如果与另一个国家显示出明显更紧密的联系,那么就适用这个国家的法律。此处最密切联系原则可以引出另外两个可能更密切联系国家,即投保人惯常居所地和风险发生地。[15]因此,虽然第7条第2款第2句只规定了保险人惯常居所地法的适用,但法官可以运用第7条第2款第3句的例外条款,即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选择投保人惯常居所地的法律。一般来说,适用投保人惯常居所地国的法律会更有利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投保人。《罗马条例Ⅰ》第8条第4款规定,如果整体情况表明,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与第8条第2款或第3款所指引国家之外的另一国有更密切联系,则适用该另一国的法律。[16]据此,惯常工作地和营业所所在地的连结点不是固定适用的。第8条第4款的例外兜底条款符合第4条第3款允许背离特征性履行合同连结点的规定。[17]与第4条第3款不同的是,第8条第4款没有“明显更密切联系”这一说法,因而适用的灵活性更大。[18]此外,第8条第4款不像第2款和第3款指向了直接的连结点,而更像一种纠正条款和例外条款。[19]在对具体案件作更密切联系判断时,部分情况下要衡量通过本地法规受到保护的雇员的利益以及对所有雇员需要同等对待的雇主的利益。[20]当雇主营业所所在地法律对雇员最有利而一般连结点对雇员不利时,法院就应该诉诸于第8条第4款这个避开条款。[21]然而,有利原则并不是在进行最密切联系判断时的法定标准。[22]一般应合理否定弱者保护强度来确定最密切联系,因为这个论据更多地适用于法律选择过程,而很少适用于更密切联系的判断过程。[8]此外,有德国学者认为,为了排除其他外国劳动法的适用,可以运用公共秩序保留这个基本制度而不是操控连结点。一般认为,相比常规连结点,更密切联系原则只是一种补充手段。[23]关于非合同之债(包括侵权关系)的一般性例外条款的规定见于德国《民法施行法》第41条,德国立法者在第2款中通过举例说明了第1款最重要的适用情况,即对最密切联系原则实行了“类型化塑造”。另外,《罗马条例Ⅱ》第4条第3款和第5条第2款也对最密切联系原则进行了兜底规定。在第5条产品责任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表述是“明显更密切联系”。此避开条款一般是对第5条第1款b项产品获取地连结点的矫正。因为产品责任中的受害人可能不是第一产品获取人,所以法官应寻求与受害人有更密切联系的法律。[24]然而,从总体情况来看,适用产品获取地的前提主要为:受害人也是产品获取人并且缺陷产品或类似产品在产品获取地国的市场被销售。所以,因“明显更密切联系”而指向另一个国家是很少见的。[25]另外,当产品受害人没有参与获取产品,即为消费合同的第三人时,避开条款可以为第三人(产品的使用者或第二、第三产品获取人等)在特定情况下的诉求提供法律适用的依据。由于第5条第1款b项的连结点一般不包含第三人,因此第2款一般只对第1款b项的连结点进行修正。而第5条第1款a、c项是明显适用于第三人的,否则可能违背了立法者企图通过《罗马条例Ⅱ》消除产品获取人和其他受害人之间区别的意图。[26](五)公共秩序保留。在德国国际私法中,“公共秩序保留”一般被称为保留条款(Vorbehaltsklauseln)或排除条款(Ausschlussklauseln),法官可以借助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消极否定作用排除不利于弱者的准据法适用。在弱者保护层面,公共秩序保留能起到安全阀作用。德国《民法施行法》第6条规定:“其他国家的某一法律规范,如果其适用会导致一种与德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明显不一致的结果,则不予适用。尤其是当其适用与基本权利相违背时,不得适用该法律。”[27]因而,德国法官一般将德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作为相关准据法是否违背公共秩序的参照标准。例如,在婚姻家庭领域中,德国法官通常将儿童福利原则与公共秩序保留结合起来判断,从而排除不利于儿童保护的准据法。[28]一般地,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弱者:第一,公共秩序保留兼具“事后排除”与“事前选择”双重功能。在婚姻家庭冲突法中,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不仅发挥“事后排除”的作用(即法官结合儿童福利原则,运用公共秩序保留条款排除不利于儿童的准据法适用;在儿童福利测试中关注儿童福利是否受到威胁和儿童福利的促进作用),还具有“事前选择”的功能,即法官将“公共秩序保留”提前到法律选择过程直接加以考虑,从而使之成为确定准据法的衡量因素。在合同法律适用中,弱者保护原则包含了与具体个案中涉及公共秩序内容的或明显或潜在的相互影响。第二,在特殊情况下,对公共秩序的限制性运用也可起到保护弱者的作用。例如,德国法律不承认代孕,与一些承认代孕的外国法不相容,但出于儿童福利考虑,在外国代孕出生的儿童仍可获得委托父母的子女身份的承认。[29]此时,法官将对公共秩序保留采取审慎态度,以子女最佳利益为出发点,从而作出更有利于子女的判决。第三,德国立法者没有在国际私法公共秩序保留条款(第6条)中直接规定违反公共秩序的法律后果,即不予适用外国法是否适用德国的法律。这种开放性的立法模式是为了能在国际私法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灵活且有区别”的解决方案。欧盟和国际条约中的冲突规范对此也未作规定。[30]从弱者保护角度,开放性规定赋予法官更自由的裁量权,在不违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般公益目的以及实现法律确定性和国际判决统一的前提下,法官可以在个案中通过不同的解决方式最终选择出更有利于弱者的法律。

查看全文

论国际贸易政策保护对策

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以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进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为目标,通过削减和限制关税、非关税壁垒为手段,来创造一个世界范围内商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世界贸易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实惠。中国加入WTO后,正确认识WTO这一多边贸易组织的性质,以及在其机制下当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性质和动机,才能正确定位中国在加入WTO后,应如何在宏观政策上制定出相应的既符合WTO原则,又能充分反映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给我们在理想状态下的期望冲昏了头脑。

1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查看全文

国际法保护论文

[论文摘要]对传统知识资源的国际保护,已经成为资源国和技术国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利益分歧和合作,构成了对传统知识资源的进行国际层面的保护和利用核心内容。基于传统知识资源的特殊性质,对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也应当有其特殊性。对各资源国家而言,对其国内的传统知识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则是行使其对传统资源主权的有力途径,也是对知识资源进行国际保护和利用的前置程序和法律前提。因而本文将主要围绕着这些方面而展开。

[关键字]传统资源知识产权ABS《波恩准则》

近年来,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遗传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自1998年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经为此召集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与研讨。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间委员会,即“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保护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遗传资源,就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的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在此,统称为对传统资源的保护,与现代法律上的知识产权相对应。

一、传统知识的概念和特征

“传统知识”这一术语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见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件的。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术语的使用与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讨论与研究传统知识问题时遇到了两个主要难题。在传统知识保护问题上,可能采用的术语包括:土著知识、土著群落、人种与种族、传统医药、传统知识、革新与习惯、传统与地方知识、技术、诀窍与惯例等。基本上可以分为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三类,但是不穷尽于此。之所以要将这三个问题一并讨论,就在于这三个主题具有内在属性上的关联性与共通性。

首先,这三个主题所涉及的对象都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commonheritage)”。从“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三种共同遗产中核心的要素,即无形要素都已处于公有领域,属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对象。重要的是,这些要素往往会成为新的创造性成果赖以产生的基础,从而给使用这些要素者带来可成为私权对象的“知识产权”。出于对这些处于公有领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认可,国际社会最初的政策取向仅仅是“保存(preservation)”这些要素。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这些共同遗产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成果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加积极的选择,即积极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极地“保存”这些遗产。

查看全文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致词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说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年,回顾国际合作方面一个毋庸置疑的成功故事是值得的。二十年前,各国政府签署了《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臭氧层是一层薄薄的气体,起到保护地球上所有生命免受外空紫外线辐射伤害的作用。该公约的签署启动了一个全球合作进程,这个进程在解决全人类及环境健康面临的一项重大威胁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这个《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体现了文秘写作网在调动和协调多边行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的价值。只有通过这样的行动,我们才有希望应对目前面临的众多挑战。确保《蒙特利尔议定书》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之一是15年前设立的多边基金。该基金依据各方负有共同的然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为所涉金额超过15亿美元的活动提供了支助,从而帮助了130多个发展中国家严格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即减少那些损耗臭氧层的物质的生产及消费。另外,该基金还雄辩地表明,只要得到适当的支助,所有国家都能够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向《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所有189个缔约国表示祝贺,祝贺他们坚定地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而努力。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永久性地消除了年产量超过150万吨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品生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臭氧层损耗造成的后果已经完全消除。发展中国家在履行其许多义务的道路上才走到一半,在发达国家,一些化学品仍需逐步淘汰。

另外,由于长期使用损耗臭氧的化合物,导致上大部分地区臭氧层变薄。我们务必对这种危害始终保持警惕,以免皮肤癌、白内障病例增加以及其他对健康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为此,将今年国际日的主题定为“善待臭氧,安享阳光”。如果所有公民都能按照这些简单明了的话去做,我们就可以保护公众健康,早日恢复臭氧层。

查看全文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致词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

说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年,回顾国际合作方面一个毋庸置疑的成功故事是值得的。二十年前,各国政府签署了《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臭氧层是一层薄薄的气体,起到保护地球上所有生命免受外空紫外线辐射伤害的作用。该公约的签署启动了一个全球合作进程,这个进程在解决全人类及环境健康面临的一项重大威胁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这个《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体现了文秘写作网在调动和协调多边行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的价值。只有通过这样的行动,我们才有希望应对目前面临的众多挑战。确保《蒙特利尔议定书》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之一是15年前设立的多边基金。该基金依据各方负有共同的然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为所涉金额超过15亿美元的活动提供了支助,从而帮助了130多个发展中国家严格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即减少那些损耗臭氧层的物质的生产及消费。另外,该基金还雄辩地表明,只要得到适当的支助,所有国家都能够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向《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所有189个缔约国表示祝贺,祝贺他们坚定地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而努力。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永久性地消除了年产量超过150万吨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品生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臭氧层损耗造成的后果已经完全消除。发展中国家在履行其许多义务的道路上才走到一半,在发达国家,一些化学品仍需逐步淘汰。

另外,由于长期使用损耗臭氧的化合物,导致上大部分地区臭氧层变薄。我们务必对这种危害始终保持警惕,以免皮肤癌、白内障病例增加以及其他对健康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为此,将今年国际日的主题定为“善待臭氧,安享阳光”。如果所有公民都能按照这些简单明了的话去做,我们就可以保护公众健康,早日恢复臭氧层。

查看全文

国际保护制度总结论文

早在100多年前,世界上就已有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但是,这些现存的公约存在很多缺陷:有些公约的签字国很少,因此没有实际效力或效力很小;大多数的公约都是一些原则规定,缺少对实体法的具体规定;所有现存的公约都没有相应的执行机构来协调各国的立法和政策措施,或者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所有公约都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争端的机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86年9月开始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新的议题列入谈判议程,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终于较圆满的结束。协议的最后文件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缩写TRIPS)是对近两个世纪以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它第一次把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问题联系在一起,同时又规定了一些强制措施。这个知识产权协议的影响面大于以往任何一个协议,它标志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个协议必将成为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里程碑。本文试图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特别是TRIPS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进行简略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发展进程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83年2月,法国、比利时等11国在巴黎共同签署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根据该公约成立了保护工业产权联盟。此后国际社会又先后缔结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等工业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并据此建立了统一的专利权、商标权国际保护体系及专利国际审查和商标注册制度。另一方面,以1886年的《保护文学作品伯尔尼公约》和1952年的《世界版权公约》为代表的著作权国际保护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为了更有效的在国际上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监督执行各个公约,1967年7月14日51个国家在斯德哥尔摩签定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并根据该公约将巴黎公约与伯尔尼公约的国际机构合并,成立了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niation,简称WIPO)。该公约于1974年4月26日正式生效,该组织也于同年12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有效的协调和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①

以上述众多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内容为基础,以世界产权组织的工作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到20世纪末开始面临挑战和发生动摇。传统的国际贸易已从单一的有形货物贸易转向多元的有形货物的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贸易标的也从原料向工业制成品转化,从服务行业向技术转让转化。知识产权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得到体现和提高,而知识产权保护也日益表现为世界性的贸易问题。处于现今世界经济条件下,原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已出现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义务主体不定。只有参加该公约的国家才有义务遵守,且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的成员国并不尽相同,一些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甚至由于签约国的局限性而没有实际效力或效力甚弱。

(二)保护程度不等。原有的公约未能建立起约束各国法律所提供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共同的保护准则,而各国由于各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保护措施和权利救济程序或途径以及权利限制等的规定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可能使同一公约的缔约国对同一知识产权主题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

查看全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综述

论文关键词:WTO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

论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查看全文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的由来历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值得庆幸的是臭氧层损耗是可以停止甚至进行自身恢复的。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查看全文

浅谈气候难民国际法保护

摘要:气候难民是指一些地区因气候加速变暖,干旱、洪涝越发常见,导致稻物歉收,森林火灾频发,海平面上升而不得已跨国界迁徒的新型临时或永久居住的人。它是国际气候大会上无法绕开的话题,联合国在1951年已通过了一项难民公约,但貌似在现实中太不适用,其地位仍难以得到保障。在经历过让•查尔斯岛、图瓦卢、格陵兰岛、加利福尼亚以及南北极等地区因遭受气候灾害而产生大量的难民,此问题步入争论巅峰,各国依次颁布相关的帮助难民的政策以及制定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此达到预防补救和减少此现象的效果。

关键词:气候异常变化;气候难民;国际法;人权保护;国家责任

ChrisBrunet岛民曾说“我们同意迁移,但这仍让我们觉得流离失所。”据联合国统计因气候移民预计到2050年被迫迁移的人口可能将达到1.5-3亿。运用国际法来保护难民人权问题迫在眉睫,但目前国际法未将气候移民视作难民,因此他们将得不到目的地国家的接收、承认与庇护,致使已焦灼的非法移民问题变得更为敏感。在这个战争、恐怖主义和种族迫害已制造了大量难民的年代,跨境气候移民的到来,意味着这将是一场格外艰巨的挑战。如何实现难民权益的最大化?如何使各国在这场挑战赛中均达共赢局面?

一、气候异常变化

①对难民的影响首先是影响难民生计,格陵兰岛中海豹和鲸鱼的死亡使靠其油脂和皮革来取暖和制作捕鱼船的爱斯基摩人不得不迁徙。亚利桑那中西部热浪使农业歉收而被迫迁移。其次是影响难民国土与生命安全,IsledeJeanCharles其已流失近98%的土地面积,岛上的土著民Biloxi-Chitimacha-Choctaw部落现存不足百人。国土平均海拔不到4.5米的图瓦卢如今宣布将举国搬迁至新西兰。阿拉斯加一些地方因永冻土的融化变得无法居住。墨西哥平均每年60—70万人的因沙漠化被迫迁移。2005年约200万人因Kat-rina和Rita飓风对墨西哥湾沿岸的侵袭而无家可归。Elizabethtown在4天内的降水量达约913毫米使威尔明顿被洪水隔绝成为孤岛。飓风玛丽亚2017年在美属波多黎各造成超过4000人死亡。WorldBank2018年警告各国政府预计2050年非洲撒哈啦沙漠以南8700万人、南亚4000万人和拉丁美洲1700万人的气候难民将面临生存危机。本世纪末海平面有可能上升1.8米,届时美国海岸线将被重划,沿海地区将有约1300万人被迫迁移。康乃尔大学最新研究到2100年,全球变暖或将导致约20亿人无家可归,沦为“气候难民”。

二、国际法中人权保护的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