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8:50: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家职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家职能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国家的本质是人类利益博弈的一个合作均衡;国家的职能具有四维特性;首先,国家职能是随时间而演化的,具有时间维特征;其次,国家职能具有空间维特征,即处在不同地域空间的国家,其国家职能也应有所差别;再次,国家职能具有价值维特性,国家职能的界定,必定要体现优势利益集团的价值偏好;第四,国家职能具有领域维特征,即:国家职能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要求。
关键词:国家职能
什么是国家的本质?国家应具有哪些基本职能?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下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国家的本质
克烈逊和斯卡尔尼指出:“根本不存在为整个学术界所公认的国家定义。”[1]他们认为:“几乎每位学者都会提出他(她)自己的国家定义,这些定义不可避免地会同已有定义有细徽的差别,虽然其中有些由于有相似的方法而可以被认为是组成了一些“学派”。因此,要达到一种综合事实上是不可能的。”[2]
“冲突论”者认为:国家是利益冲突的产物。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3]他还更为明确地说:“……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4]在另一处,恩格斯还说:“实际上,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5]
国家职能变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家国家职能社会管理公共危机非传统安全
论文摘要:作为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个特殊公共权力机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国家两种属性在日趋相互接近的动态发展中呈现出递弱的阶级性和递增的社会性,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职能不断得到强化。尤其是社会转型期衍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引发的公共危机和非传统安全,对国家作用体制提出新要求,引起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管理社会职能的新变化。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个特殊公共权力机构,它既是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工具,又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职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在公共领域扩展进程中,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呈现着此消彼长的规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国家职能的变化以应对转型期社会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和非传统国家安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国家发生作用对象及其变化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国家的本质属性。但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并不是国家所要面对的全部问题。作为凌驾社会之上的力量,国家除了处理阶级矛盾之外,还要处理大量的社会事务以缓和社会矛盾,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是社会的正式代表,进行社会管理是国家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即使是国家在执行阶级统治职能的过程中,也同时要履行特定的社会管理职能。恩格斯曾特别强调:“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①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述,揭示了管理社会事务是国家除了作为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工具这一特征外的又一主要特征,即国家的社会性。国家的阶级性是以其社会性为基础的,二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
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动态发展交互作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的中心任务不同,国家的两种属性有着不同的作用关系。历史上的一切国家,都是占人口少数的统治阶级对广大社会成员的统治,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利益虽然保持着某种联系,但更多的是具有相互对立的性质。在许多情况下,统治阶级不惜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实现自身的阶级统治利益。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变成了统治阶级,成为社会的主人,剥削阶级被消灭了,虽然阶级斗争还会长期存在,但已限于一定的范围,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阶级性的极大弱化和社会性的极大强化。国家的阶级性正在向其社会性日益接近。当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和差别,但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状态,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所管理的大部分政务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社会性职能正不断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现实内涵。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关注这一现象并究其原因,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管理职能;职能转变
Abstract:AfterWorldWarII,pushedbythenewtechnologicalrevolution,theproductioncapabilityofcapitalistcountriesdevelopedveryfast.Withthedevelopment,anewchangetookplaceincapitalistproductionrelations,whichmanifestedthatthefunctionofadministrationbothineconomyandsocietyincapitalistcountrieshadbeenincreased.Focusingonthisphenomenonandprobingthecauseofwhichwillbeveryimportantforstudyingcontemporarycapitalismandutilizingthepoliticalcivilizationachievementofcapitalistcountry.
Keywords:contemporarycapitalism;functionofmanagement;functiontransi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由阶级职能向社会职能的转变。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论述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国家职能观
【摘要题】政治思想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职能
【正文】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基本目的和根本任务而具有的社会功能,它表示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权力的内在表现。国家的职能也就是国家的社会作用,国家的阶级实质通过国家的职能最集中地表现出来。国家职能一般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是主要的,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续。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内斗争,有些同时也是国际斗争,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1]”。在长期的实践中,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基本方面,同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内职能观
国家的对内职能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通过专政职能的“正确有效的工作[2]”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1]”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创新和思想文化等多种职能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将它们互相割裂,互相对立,是邓小平国家职能理论的一大特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个中心”说的是国家的经济职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说的是国家的政治职能,改革开放说的是国家的制度创新职能,当然这三项职能的履行都离不开国家的思想文化职能。
浅析财政支付领域选择
财政付出与财政职能有亲昵讨论,付出必须为财政职能的实现服务。而财政职能又导源于国家职能,国家有什么职能,财政就应该议决财政出入运动予以实现因此,财政理论对财政职能和财政付出范畴的差异看法,大多由于对国家职能有差异看法所致。
当前对我国财政最有影响的两种理论是“国家分配论”和“大众财政论”。分析两种理论所蕴涵的国家职能观,以及它们从各自的国家职能观出发,叙述的财政职能和财政付出范畴,进而团结中国现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财政的职能和付出范畴作出理论选择,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
一、国家职能观的选择
(一)两种差异的国家职能观
国家分配论从财政本质切入财政是论研究。论者对财政本质的笔墨表述不尽类似,但概括起来都以为财政本质因此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干系。其重要特点是夸大国家的阶级特性,和国家议决财政分配实现对经济社会的主导作用。比喻许毅、陈宝森编《财政学》,把财政的共性表述为:“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增强其上层修建、牢固生长其特定生产要领而到场社会产物的分配和再分配干系”。从这种理论表述中,我们可以很显着的看出国家分配论以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并由斗争中胜利的一方掌握统治权的,因此,国家的使命就在于维护增强其上层修建、牢固生长其特定的生产要领,而财政则是国家为到达此目的运用的一种分配本事。这种国家观反响到国家职能方面,则是国家应统摄统统社会变乱,使之切合统治阶级的优点。这种国家职能观我们可称之为宽派。字串2
大众财政理论把当局的服务看作是创造价钱的第三产来的一部门。这样,当局的财政出入就融入了经济,成为经济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门。当局运动孕育产生的是大众产物,非当局议决交换而融合。
领导干部权力观研究论文
权力有限论是把权力视为特定主体在其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的观念。权力有限论是现代政治民主观念在法律上的延伸,它包括:整体意义上的权力限制、分类分权、职权特定化和具体化,它是以人民主权论为一般理论、以分类分权和权力与权利均衡为具体法律操作技术的权力相对主义观念。其中,权力与权利均衡观是现代权力观的精髓。权力按国家职能分工配置、权力受限制是其根本内涵。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当前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的正确权力观的内容包括权力主权观和民族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权力是国家职能分工的结果的观念、权力的义务和责任及服务观念。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场合对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有过阐述,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等观点,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现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科学权力观。从根本上看,它是一种权力有限论。权力有限论是现代民主理论和宪政理论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宪政民主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权力有限论的一般含义
把权力视为区别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享有的权利,理解为超社会组织体或特权者享有的一种垄断性的政治上的强制力,是从古至今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卢梭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和“国家权力不可分割”理论就是由此引伸而来的。([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版(修订本).2003.[p31-35])。一个国家,一片领土,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及一个权力是同义语,也等同于统一的国内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实效。([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83])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将其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力授予自由选举而产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据法而过一种法律生活。选举是这种权力观的重要原则,建立以普选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会文明进化的首要标志,一个尽量消极的政府是维持这种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条件。选举在国家权力制度配置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属性决定了这种权力观的主要特质是政治性的,法律不过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战前后,萌发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宪政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强调用法律限制权力、防止歧视和专断、为政府行为设定实质性界限、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的更为根本的标杆。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法律确定国家权力并对国家管理者进行限制,使政治权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过法律或者说通过宪法的认可再把权力转化为合法的权威。”(信春鹰.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比较研究(李步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p127])权力有限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明显特征:(1)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法律认可;(2)政治权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护民主与人权的手段不仅仅采用一般化的权力限制——选举制度和权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权力实际运行中形成公民权利对权力的约束机制。
在当代社会中,权力有限论的核心归结为权力和权利均衡论,它包含七个方面的基本涵义:(1)权力和权利总量均衡;(2)权力为权利提供保障和服务;(3)权力主体特定;(4)权力的职能具体化;(5)权力操作技术规程化;(6)权力的界限明晰化;(7)权力运行程序化。其中,权力按国家职能分工配置、权力受限制或防止权力恣意行使是权力有限论的根本。
现代宪政民主理念权力有限论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权力有限论的一般含义;权力有限论的理论形态;权力有限论下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的权力观;结束语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把权力视为区别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享有的权利、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法律认可、权力的国家职能分工理论、权力有限论的内容、整体意义上的权力限制论、分权论、权力与权利均衡论、我国主流的权力观、权力有限论下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的权力观、领导干部应当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的角度定位权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权力有限论是把权力视为特定主体在其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的观念。权力有限论是现代政治民主观念在法律上的延伸,它包括:整体意义上的权力限制、分类分权、职权特定化和具体化,它是以人民主权论为一般理论、以分类分权和权力与权利均衡为具体法律操作技术的权力相对主义观念。其中,权力与权利均衡观是现代权力观的精髓。权力按国家职能分工配置、权力受限制是其根本内涵。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当前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的正确权力观的内容包括权力主权观和民族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权力是国家职能分工的结果的观念、权力的义务和责任及服务观念。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场合对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有过阐述,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等观点,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现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科学权力观。从根本上看,它是一种权力有限论。权力有限论是现代民主理论和宪政理论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宪政民主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权力有限论的一般含义
把权力视为区别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享有的权利,理解为超社会组织体或特权者享有的一种垄断性的政治上的强制力,是从古至今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卢梭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和“国家权力不可分割”理论就是由此引伸而来的。([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版(修订本).2003.[p31-35])。一个国家,一片领土,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及一个权力是同义语,也等同于统一的国内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实效。([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83])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将其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力授予自由选举而产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据法而过一种法律生活。选举是这种权力观的重要原则,建立以普选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会文明进化的首要标志,一个尽量消极的政府是维持这种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条件。选举在国家权力制度配置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属性决定了这种权力观的主要特质是政治性的,法律不过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战前后,萌发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宪政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强调用法律限制权力、防止歧视和专断、为政府行为设定实质性界限、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的更为根本的标杆。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法律确定国家权力并对国家管理者进行限制,使政治权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过法律或者说通过宪法的认可再把权力转化为合法的权威。”(信春鹰.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比较研究(李步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p127])权力有限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明显特征:(1)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法律认可;(2)政治权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护民主与人权的手段不仅仅采用一般化的权力限制——选举制度和权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权力实际运行中形成公民权利对权力的约束机制。
领导干部的权力观
一权力有限论的一般含义
把权力视为区别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权利,理解为超社会组织体或特权者享有的一种垄断性的政治上的强制力,是从古至今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卢梭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和“国家权力不可分割”理论就是由此引伸而来的。([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版(修订本).2003.[p31-35])。一个国家,一片领土,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及一个权力是同义语,也等同于统一的国内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实效。([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83])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将其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力授予自由选举而产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据法而过一种法律生活。选举是这种权力观的重要原则,建立以普选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会文明进化的首要标志,一个尽量消极的政府是维持这种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条件。选举在国家权力制度配置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属性决定了这种权力观的主要特质是政治性的,法律不过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战前后,萌发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宪政理论得到长足,强调用法律限制权力、防止歧视和专断、为政府行为设定实质性界限、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的更为根本的标杆。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法律确定国家权力并对国家管理者进行限制,使政治权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过法律或者说通过宪法的认可再把权力转化为合法的权威。”(信春鹰.宪法的发展.宪法比较(李步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p127])权力有限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明显特征:(1)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法律认可;(2)政治权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护民主与人权的手段不仅仅采用一般化的权力限制——选举制度和权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权力实际运行中形成公民权利对权力的约束机制。
在当代社会中,权力有限论的核心归结为权力和权利均衡论,它包含七个方面的基本涵义:(1)权力和权利总量均衡;(2)权力为权利提供保障和服务;(3)权力主体特定;(4)权力的职能具体化;(5)权力操作技术规程化;(6)权力的界限明晰化;(7)权力运行程序化。其中,权力按国家职能分工配置、权力受限制或防止权力恣意行使是权力有限论的根本。二权力有限论的理论形态
权力有限论源自古希腊罗马的国家职能分工理论。它经古代到中世纪的发展,到现代社会,经过了一个对权力的外部强制到内部制衡再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化过程。这个过程中权力完成了抽象权力向具体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向法律化权力、权力权利化的演进。
1.权力的国家职能分工理论
我国的国家制度教学教案
第一课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1、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属性(根本属性)?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构。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根本属性)、社会属性。
2、什么叫国体?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7页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