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8:11: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家审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家审计

浅析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国家审计本质和特征

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为了帮助国家行政机关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治理国家的行为。国家审计的特征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综合性。1.1权威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28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国家审计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审计有较高的独立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2宏观性。我国实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而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的载体是政府、金融、投资等机构及国有独资、控股等企业,国家审计正是对它们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改进建议。1.3综合性。国家审计不单是对某一个单位进行监督,也不是单一对财务数据进行检查,而是对经济体的全方位“把脉”。从监督范围上,不受机构地位限制,对政府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机构进行监督;从时间范围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追溯以前年度情况,关注现在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从内容方面上,不受空间限制,收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制度、现场情况等资料进行通盘考虑;从评价体系方面上,不受类别限制,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及时反应国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综合视角提出建议,促使政府落实责任,从而改善国家治理。

2内部审计本质和特征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一般审计具有的监督、评价、管理、咨询职能外,还是企业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的特征具有向内性、及时性、增值性。2.1内向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工具,它只对本公司及所属部门、子分公司等范围履行审计职能。它是组织内的一个部门,由组织内部的高层所领导,对单位出具的审计结果仅对组织内部有效,不对外部公布。由于隶属于组织内部,更熟悉组织经营管理政策、规章和制度,更了解组织的风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提出建议和意见。2.2实效性。内部审计作为组织部门,可以根据董事会、监事会、监管层的需求开展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审计,可以及时的反馈组织治理层需要的信息来帮助决策,更好地发现组织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维护组织利益。2.3增值性。从内部审计定位来看,内部审计是要服务于组织的发展,在组织内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经济决策方面的指导意见,在不失独立性的前提下,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组织价值,成为一个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因受托经济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共同成为国内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对被审计单位行使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职能。虽然审计的对象不大相同,但是审计实务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是相同的,运用的审计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审计结果都是按照同一标准得出的,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个审计项目。二者实现共享审计资源,节约审计费用,提高审计的效率,但二者相互又不可替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评价受托对象的经营情况。

查看全文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一)内部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的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相关资产,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内设机构。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是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监督,其履行的职能主要有:

1.经济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源于“两权分离”的管理需求,即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合理、有效,检查被审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通过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财务收支审计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合规;检查财产和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检查内部控制和会计控制的适用、有效与健全:检查经济业务、经济合同、财务收支的合法与合理。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管理层和执行层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真实性、完整性。

2.经济评价职能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现状启示论文

赴美国学习培训期间,我就美国的国家审计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美国国家审计的基本情况

美国国家审计体制由立法型审计机关和行政型审计机关两部分构成。立法型审计机关包括美国国会所属的审计总署和各州议会、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行政型审计机关包括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监察长办公室和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下设的审计局或州政府部门的监察长办公室。

为了适应美国审计管理体制的需要,美国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大体系的审计机构。仅就国家审计而言,其机构包括:美国审计总署、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和州、地方政府审计局。

(一)美国审计总署。美国审计总署是联邦国会之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构,担负着审查、监督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收入、支出及项目效率、效果的重要职能,向国会直接负责并报告工作。目前,审计总署包括所属各分部在内,共有职员5200多人,其中审计总署本部2700多人,各分部合计2500多人。审计总署设审计长、副审计长各1人,审计长助理4人。审计长由国会特别委员会提3名人选,总统从中确定1人,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总统任命。审计长任期15年,除犯有罪行由国会革职外,不得罢免,副审计长和审计长助理由审计长提名,总统任命。

审计总署除设置人事和行政机构外,在审计长的领导下,还设立两大业务工作系统:一是计划和审计报告系统,由3个局级单位组成;二是审计作业系统,由7个局级业务机构组成(这7个局各设局长1人,局长助理若干人,由审计长任命)。另外,审计总署在国内外设有19个派出机构:其中,国内设16个地区分部(分署),国外设3个分部(分署),在总署审计长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工作。各分部的人事、经费和审计业务都由审计总署直接管理。分部的正、副主任由总署审计长任命,一般职员同政府文职官员一样,由联邦政府人事部审查合格后,批准各部门聘用,报审计总署备案。只要无违法行为,可终身任职。审计总署和分部的经费,由国会预算委员会直接拨给审计总署,统一分配使用。1985年,审计总署的经费预算为3.3亿美元,全年人均经费为6.6万美元。审计业务计划由审计总署统一制定,各分部贯彻实施。审计报告报审计总署审核,经审计长签发,上报国会并公开披露。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精准扶贫论文

[摘要]本文从扶贫审计的实施背景入手,结合审计项目实际,重点研究国家审计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国家审计;精准扶贫;作用

一、扶贫审计的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扶贫、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要坚决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启扶贫工作新局面。党的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解决。在具体扶贫工作中,按照“中央部署、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帮扶措施落实到每一名贫困群众。截至2018年,全国脱贫成效显著,已有6300多万人口实现脱贫,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本质属性上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能够预防、揭示、抵御国家治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从特点功能上看,国家审计接触部门多、了解情况多、实地核查多、上下联动多,通过审计可以了解各方情况、发现问题漏洞、提出意见建议。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扶贫工作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农业农村事业最大的民生任务,加强扶贫审计是体现国家审计本质属性、发挥审计功能、落实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审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精准扶贫是一项由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系统工程,国家审计由于其本质属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助力贫困人员的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目标的基础,识别贫困人员数据是制定扶贫政策、落实帮扶措施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对贫困人员的认定实行属地化管理,具体由市县部门开展,通过“个人申请—提供材料—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示公布—档案管理—事后监督”等环节进行认定。在认定过程中,市县扶贫部门大多停留在对上报材料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查,并未关联匹配其他部门掌握的数据,导致最终认定的贫困人员名单不精准。审计在核查中,将多个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数据与现有贫困人员数据进行核对,以核实贫困人员的认定是否精准,如将贫困人员数据与工商部门企业注册数据、税务部门缴纳个人所得税数据、财政部门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公安部门死亡人员数据、交警部门车辆登记数据、住建部门房产登记数据等分别进行核查比对。经过比对,发现贫困人口中存在经商办企业人员、高收入人员、财政供养人员、已死亡人员、拥有高档轿车人员、拥有商品房人员等情况。(二)规范教育补助的精准发放。扶贫先扶智,要解决贫困地区代际传递问题,教育普及是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教育扶贫主要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要求实现控辍保学、应学尽学,切实减轻贫困家庭上学负担。目前,扶贫教育补助的发放涵盖学龄前至大学全过程,使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得以保障。但实际中,仍然存在扶贫教育补助发放不规范问题。审计在核查中,通过将教育部门的历年扶贫教育补助发放情况数据与扶贫部门的贫困户家庭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存在部分贫困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未获得教育补助,而非贫困家庭子女获得补助的情况。同时,将贫困户家庭信息数据与教育部门的学籍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存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子女辍学情况。此外,结合贫困户家庭信息数据及高中毕业生大学录取数据,与历年教育补助发放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未获得补助的情况。(三)推动扶贫资金的管理完善。扶贫资金是财政专项资金,在实际操作中,扶贫资金的发放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使用由各级扶贫部门主导。如何让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实际的帮扶政策,使扶贫资金产生最大效用,取决于资金能否按时、准确发放和规范管理使用。现实中,往往存在财政部门扶贫资金结余过多、扶贫部门对资金的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审计在核查中,通过调取当地财政部门的预决算报表、财政指标支付进度情况,发现部分市县、乡镇存在扶贫资金结余过多、许多扶贫补助资金应发未发、扶贫项目进展缓慢的问题。通过调取各类扶贫补助标准制度文件,向扶贫、住建、教育、医疗等部门了解扶贫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状况,发现部分市县存在盲目提高标准、吊高群众胃口,多发、错发补助资金的情况。而在扶贫资金具体使用中,投入企业用于产业扶贫项目的资金缺少有效监管,企业对扶贫资金任意使用,财政资金的安全存在风险隐患。(四)核查产业扶贫的绩效水平。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扶贫方式,使贫困户既能获得项目经营产生的分红收益,又能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实现给贫困户“造血”的目的。具体而言,产业扶贫采用“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方式,通过将扶贫资金投入各类农业种养殖合作项目,让贫困户参与到项目的生产经营中。而在实际运行中,产业扶贫由各市县扶贫部门主导实施,村镇确定拟实施的产业项目,上报扶贫部门,审核立项通过后,报财政部门申请拨付资金。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产业项目经营不规范、绩效较低、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审计在核查中,采取项目绩效评价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实施审计。首先,审计人员调取扶贫部门历年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表,对各类产业项目进行整理、分类和筛选;其次,调取财政部门出具的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对绩效评价较低的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再次,实地调研重点关注的产业项目,查看项目的运作模式、经营收益情况、贫困户参与情况等;最后,通过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产业扶贫项目存在以下问题:合作化模式下,贫困户很少参与到项目的种养殖经营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呈现“输血”状态;许多项目的产品销售情况不佳,投入的扶贫资金不具备长期效益;部分合作社未与贫困户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贫困户的利益缺少保障。(五)监督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农村危房改造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一环,是改善贫困户基本居住条件的重要措施。危房改造需经过“个人申请—村级评议—镇级审核—县级审批—市级备案—公示公布—组织实施”等环节开展,改造工作申报人数多、投入资金大。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存在村干部优亲厚友,同一家庭、同一人员重复申报危改资金,提高改造标准等情况,造成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损失浪费。审计在核查中,对于不同年度农村危房改造数据表,利用与危房改造人员的身份证号进行关联,发现存在同一人员重复申请危改资金的情况;通过将历年农村危房改造数据表与农村户籍信息表进行关联,发现存在同一户家庭以不同家庭成员的名义重复申请危改资金的情况;通过将历年农村危房改造数据表与住建部门危房鉴定等级表进行关联,发现存在鉴定为局部危险的房屋按照拆除重建的补助标准进行危房改造,随意提高补助标准的情况;通过将上述问题疑点情况与村委两级干部信息表进行关联,发现存在村干部优亲厚友的情况。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文化研究论文

国家审计文化问题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从审计实践出发,特别是从中国审计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出发,对审计文化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审计文化的形成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审计文化问题,是在中国审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正处于历史转型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特别是中国审计创新发展和审计管理上层次、上水平的迫切需求,使审计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广的实践动力。

一、审计文化的概念问题

什么是审计文化?审计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认识,研究的角度也不尽一致,总体来说,有大审计文化论和小审计文化论两种。大审计文化论,采用的是文化学研究关于文化的广义定义,而小审计文化论则采用的是文化的狭义定义。

《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审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制度和组织机构,应该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比较合适。从实践的角度看,研究审计文化的概念,并不是要对审计从物质到精神进行新的全面的理论概括,而是要对审计实践中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因此,审计文化的概念不宜作太宽泛的定义。从审计本身的特点来看,审计虽然实务性很强,但它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连管理都不直接参与,审计物质文化问题的研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另外,国家审计文化属于部门行政文化,是行政文化的一部分。行政文化同时又是政治文化的一个方面。目前,国内外政治学家都是只从观念文化的角度理解政治文化。因此,正如把行政文化理解为“行政物质文化、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与政治文化的内涵相冲突一样,把审计物质文化也纳入审计文化的范畴,就显得过于宽泛。

因此,关于审计文化的概念,应当从文化的狭义概念进行推演,从三种审计的实践出发,加以定义。根据文化的狭义定义,审计文化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审计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信息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组织文化。审计的精神文化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类型,每种审计精神文化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审计组织机构和审计信息模式。本文专门研究国家审计文化。

二、国家审计精神文化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反腐倡廉论文

一、国家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定位

(一)通过国家审计正常开展揭露腐败

审计能够对在经济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的风险和问题着重予以关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主要体现在: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揭露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从而更容易发现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从而揭示腐败行为;国家审计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这些领域项目多、涉及资金量大,也是腐败的高发区域;国家审计涉及的层次也在逐步提高,2014年经济责任审计细则的出台,就为审计反腐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对“领导腐败”也起到了良好的制约作用。审计始终把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线索作为实际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审计署移送案件23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2400多亿元,在反腐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国家审计结果完善机制抵御腐败

“审计风暴”曾让民众对审计的惩治腐败的功能寄予厚望,但随后,却出现了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其根源就在于体制的弊端没有根本消除。在国家管理过程中,一个合理、完善的制度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查处腐败行为、处理腐败分子,对反腐工作的推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查出问题、发现问题,还要结合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揭露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审计推动建立健全制度3800多项,从而有效地促进制度和机制的完善,构筑起一条抵御腐败的坚实防线。

(三)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促进形成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结果披露因“审计风暴”而引发的在实践方面的缺失问题,文章从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特点、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前提、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思考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当前国家审计报告披露的实际问题提出看法。

[关键词]国家审计;报告制度;规范

2004年6月,审计署公布了最新年度政府审计,大批案件被曝光,十多个部委被点名,在社会上引起风暴般的效应。本来,国家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如此不留情面地揭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问题,触动体制痛处,这还是第一次。此次国家审计结果的公布及此后产生的争议,也引发人们思考:国家审计结果为什么要向社会公布、如何向社会公布?笔者就此问题发表拙见。

一、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特点

由于审计对象不同,政府和民间的审计报告制度也有不同之处,从理论上看具体表现如下:

(一)依据的法规不同。国家审计的主要对象,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必须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家事业组织;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上述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他所依据的主要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而民间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盈利单位,他所依据的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因此,政府和民间的审计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法律上的立足点也不相同。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风险控制途径研究

摘要:国家审计机关没有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组织审计工作就会造成审计工作出现风险,轻则导致国家审计机关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会使得国家审计机关权威、名誉受到损害。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国家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对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对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控制途径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强制的监督权和独立的监督地位,具有法制性、强制性、独立性、系统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国家审计职能包括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所以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出现一点错误都将给审计机关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需要明确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从而找到有效的控制途径。

一、国家审计风险影响因素

(一)审计主体。审计主体对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例如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水平等,简单的说缺乏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必定会给国家审计工作带来更大的风险;审计人员结构,比如一个项目需要具备财务、法律、管理以及计算机知识的人员才能最大程度避免风险发生,而本次审计活动中缺乏懂得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就会造成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方法,选择正确的审计方法不仅可以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能降低审计风险;审计管理水平,审计管理水平高的机关能够科学的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二)审计客体。审计客体对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水平,被审计单位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阻碍,导致审计风险加大;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财务状况良好的被审计单位能够为审计机关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从而得到准确的审计结果,反之则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失误,从而加大审计机关的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管理水平成为审计机关衡量被审计单位发展和经营状况的因素,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越高,国家审计风险越低。(三)审计环境。审计环境对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干预程度,我国当前体制下,审计机关在业务上虽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但其主要行政隶属关系在地方政府,所以政府干预程度越大,国家审计风险就越大;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余越高,国家审计风险就越大;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一方面审计主体运用法律法规的范围很广,需要很多法律依据作为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新兴事物的出现,法律法规更新和增加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法律法规完善程度越深,国家审计风险越低。

二、国家审计风险控制途径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内部控制路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层次,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家审计工作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特点和现存问题,对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审计能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逐年增长。充足的财政经费给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促进了很多工作的开展。但是,也随之出现了滥用财政经费的问题。因此,重视审计工作,利用审计推动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有效规范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高效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

一、基本概念

国家审计是指,在传统的单位预算支出审计、财务合规性审计等工作的基础上,在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与内容进行约束。因此,国家审计包含了对使用财政资金的政府部门利用国家资源、履行公共职责的各类活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所采取的规则制定、程序设置和措施推广等活动,通过规范化单位的经济活动,实现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防止和管控。主要包括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首要要素是控制整个单位的环境,包括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价值观等。由于历史因素,事业单位存在一些一岗多人、人岗不匹配以及虚设岗位等问题,另外人员招聘的机制还很落后,使得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与职能不匹配。由于财政拨款等原因,单位内部的价值观普遍比较消极,对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理念缺失,资金利用率和利用效果较差。2.风险评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普遍停留在资金专款专用、财务数据审核、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查层面,即多采用事后监管的方法。而对于早期的风险预测和评估都没有建立单独的机制,因此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3.控制活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比较落后,内部财政资金申请、使用以及审计流程比较复杂,层层审批不一定能够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反而会造成管理混乱,相关制度无法彻底贯彻执行。4.内部沟通。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大多还采用纸质签字的方式完成日常审批,尽管采用了一些办公自动化系统,但仍以签字作为最终依据。事业单位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机制,使得大量信息沟通不畅或没有沟通的情况存在,导致日常工作效率比较低。5.内部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内,监督部门一般为内设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平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监督部门很难有效履行监督职责,真正对相关工作完成监督。另外,监督部门的人员素质普遍也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二、利用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探讨

查看全文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论文

一、审计结果公开的重要意义

首先,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必须保证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所作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再则,审计机关同其他经济监督机构一样,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需要接受监督,而实行审计结果公开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监督的方式,而且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监督方式是受社会公众欢迎的。可以说,审计结果公开是加强社会各界对审计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认识审计,塑造审计权威形象的有效举措。

其次,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整改落实的助推器。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不仅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监督,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审计结果会给被审计单位产生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将促使被公告单位主动、迅速地去抓好审计整改措施的落实,并促进政府及其部门领导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规范管理。通过推动审计决定的执行,促进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整改,也增强了审计的执法力度和威慑力。

第三,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威信的有力手段。审计结果公开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把政府部门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的有关信息公布于众,揭露公共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公共财政管理暴露在社会公众的“阳光”之下,促进政府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共财政管理,做到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科学规范。通过审计结果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借助社会公众监督的力量,促进廉政勤政建设,遏制与惩治腐败,增强政府工作的威望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审计结果公开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严谨细致、客观公正的原则。审计结果公开不仅是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同样也是对自己审计质量的检验。审计结果公告必须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公正的基础之上,做到内容“铁”,事实“铁”,确保审计结果公开不出半点差错。公开这样的审计结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被审计单位才会接受,社会舆论才会公正评议。因此,要求审计结果公开不应掺杂主观臆断和人情味,否则,公开就有失公正,失正则有失审计本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