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7:13: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家机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编制MIS思考

MIS(managerinformationsystem),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最早应用于企业工厂管理。企业通过实施MIS,把人、财、物等资源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来,规范生产流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实力。机构编制管理作为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也可以借鉴企业MIS建设的经验,把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业务性工作,如机构编制管理、人员工资基金管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工作流程后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国家机构编制MIS中,切实实现机构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迫在眉睫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21世纪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业,信息化的普及有力地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机构编制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机构编制部门通过建设、实施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实现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向电子化转变,既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是编制部门与时俱进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体现。

(二)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维护机构编制管理准确性和严肃性的需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能否维护机构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功效,关系着国家政权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国家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蜕变而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通过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合理配置工作业务流程后变成了简单的数字信息+规范的业务流程的集合。真实、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科学、规范的工作业务流程不仅保证了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也可以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继而改善组织建设,巩固国家政权。

(三)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质量、减少重复浪费的需要。当前,有些地方的编制部门在MIS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已经开发出来的机构编制MIS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系统开发环境五花八门、运行要求高低不一、工作业务流程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等,特别是系统开放性及数据共享性差:同样一种业务数据,在国家机构编制统计软件系统中要据实填写,在部门MIS中又要一一录入,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难真正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统一、规范、有序。而各个部门自行开发机构编制MIS,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系统的局限于本部门使用,必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统一规划,分步逐级推行国家机构编制MIS

查看全文

国家机构发展完善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国家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我国国家机构的框架是1954年宪法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后来受到十年“”的冲击,198年宪法恢复和健全了我国的国家机构,2004年新的宪法修正案使我国的国家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国家机构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得出了五点启示,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宪法/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

我国国家机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划分由宪法和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它是人民行使统一的国家权力的有力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的国家机构随着客观形势的变迁,几经演变,不断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值得回顾,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一、1954年宪法确定我国国家机构的框架

目前我国国家机构体系是由1954年宪法确定了的。50多年来,这个框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而1954年宪法则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根据建国五年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而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12条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这就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还不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际上,在1949——1954年期间,由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选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直是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在这个阶段里,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的统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首脑,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及若干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作为最高的政务执行机关,组织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作为最高的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省以下各级地方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由它逐步地代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当时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则是各该地方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954年9月,在基层普选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跟以前相比,有了新的发展。根据1954年宪法,首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务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构。

查看全文

论国家机构编制MIS建设

MIS(managerinformationsystem),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最早应用于企业工厂管理。企业通过实施MIS,把人、财、物等资源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来,规范生产流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实力。机构编制管理作为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也可以借鉴企业MIS建设的经验,把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业务性工作,如机构编制管理、人员工资基金管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工作流程后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国家机构编制MIS中,切实实现机构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迫在眉捷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21世纪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业,信息化的普及有力地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机构编制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机构编制部门通过建设、实施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实现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向电子化转变,既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是编制部门与时俱进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体现。

(二)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维护机构编制管理准确性和严肃性的需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能否维护机构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功效,关系着国家政权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国家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蜕变而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通过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合理配置工作业务流程后变成了简单的数字信息+规范的业务流程的集合。真实、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科学、规范的工作业务流程不仅保证了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也可以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继而改善组织建设,巩固国家政权。

(三)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质量、减少重复浪费的需要。当前,有些地方的编制部门在MIS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已经开发出来的机构编制MIS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系统开发环境五花八门、运行要求高低不一、工作业务流程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等,特别是系统开放性及数据共享性差:同样一种业务数据,在国家机构编制统计软件系统中要据实填写,在部门MIS中又要一一录入,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难真正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统一、规范、有序。而各个部门自行开发机构编制MIS,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系统的局限于本部门使用,必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统一规划,分步逐级推行国家机构编制MIS

查看全文

我国的国家机构教案

一、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前边我们复习了关于国家职能,即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实现阶级统治,实施对社会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这个物质载体就是国家机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家机构问题。

1、国家机构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2页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什么是国家机构?它包括哪些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

从纵向看它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地方国家机关

查看全文

我国国家机构发展与完善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国家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我国国家机构的框架是1954年宪法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后来受到十年“”的冲击,198年宪法恢复和健全了我国的国家机构,2004年新的宪法修正案使我国的国家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国家机构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得出了五点启示,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宪法/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

我国国家机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划分由宪法和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它是人民行使统一的国家权力的有力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的国家机构随着客观形势的变迁,几经演变,不断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值得回顾,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一、1954年宪法确定我国国家机构的框架

目前我国国家机构体系是由1954年宪法确定了的。50多年来,这个框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而1954年宪法则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根据建国五年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而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12条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这就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还不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际上,在1949——1954年期间,由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选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直是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在这个阶段里,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的统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首脑,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及若干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作为最高的政务执行机关,组织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作为最高的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省以下各级地方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由它逐步地代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当时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则是各该地方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954年9月,在基层普选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跟以前相比,有了新的发展。根据1954年宪法,首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务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构。

查看全文

我国国家机构发展完善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国家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我国国家机构的框架是1954年宪法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后来受到十年“”的冲击,198年宪法恢复和健全了我国的国家机构,2004年新的宪法修正案使我国的国家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国家机构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得出了五点启示,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宪法/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

我国国家机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划分由宪法和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它是人民行使统一的国家权力的有力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的国家机构随着客观形势的变迁,几经演变,不断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值得回顾,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一、1954年宪法确定我国国家机构的框架

目前我国国家机构体系是由1954年宪法确定了的。50多年来,这个框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而1954年宪法则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根据建国五年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而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12条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这就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还不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际上,在1949——1954年期间,由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选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直是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在这个阶段里,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的统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首脑,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及若干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作为最高的政务执行机关,组织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作为最高的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省以下各级地方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由它逐步地代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当时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则是各该地方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954年9月,在基层普选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跟以前相比,有了新的发展。根据1954年宪法,首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务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构。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教案:我国的国家机构

关于我国的国家机构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机构的基本知识。

⑴、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国家机构的划分。

⑵、理解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关系,中央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查看全文

列宁精简国家机构和改善国家机关的理论与实践

【正文】

1918—1920年的苏联国内战争和1921年的粮食危机刚过,列宁便把精简国家机构和改善国家机关问题提上了日程:“在和平已经到来和免于饥饿的最低需要已经得到保证的现在,全部工作都应该集中到改善机关上”[1],也即集中到“缩减苏维埃机关、改善组织、消灭拖拉作风和官僚主义、减少非生产开支”[2]上。列宁如此地重视机构的精简和机关的改善,同当时国家机关的“糟糕”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一、苏维埃国家机关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耗费巨大。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根据全俄苏维埃“二大”的决定,设立了13个人民委员部,但至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委员部的数量就翻了将近一番,各人民委员部内部的机构更是“膨胀了一倍有余”。到1923年,苏维埃中央机关的领导职位已达2000多个,是十月革命前旧政权下600个职位的三倍多。[3]结果各种委员会交叉建立,重复设置。国家机关数目的增加,必然导致机关工作人员数量的激增,再加上各机关擅自扩大编制,增加员额,致使机关工作人员迅速膨胀。据统计,1913年沙皇时代的文职人员是150万人,到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则达到了240万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又增加到460万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膨胀,不仅造成了“所有的或者99%的机关和部门”“充满了无事可做的工作人员”[4],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费需求,使国家财政难堪重负,以致列宁一面痛切地批评在“国家机关上白花钱”,一面又不得不呼吁“财政机关必须竭尽全力在最短期间能通过税收保证工农国家得到一切国家机关进行正常工作所必需的经费”[5]。

2.官僚主义严重。具体表现是:

第一,文牍盛行,不干实事。各机关都处在没完没了的开会、制订计划、讨论法令和滥发文件的景况之中,“我们的公文堆积如山,如果要党史委员会把这一切研究清楚,就得花上50个50年的功夫”。“英勇肯干的人可能只有几十个,而呆着怠工或半怠工、钻在公文堆里的人却有几百个,这种力量对比往往使我们生气勃勃的事业断送在文牍的大海里。”[6]

查看全文

我国机构组织法及改善

国家机构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机构组织法对于加强政权建设、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保证国家机构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具有重要作用。

健全和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国家机构组织法的地位和渊源形式

(一)国家机构组织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国家机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各类国家机关的总称。国家机构组织法是关于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各类国家机关的产生、组织、职权等宪法和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家机构组织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各国立法看,多实行严格的“组织法定主义”,国家机构组织法属于宪法性法律。如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俄罗斯《联邦政府组织法》、日本的《内阁法》和《国家行政组织法》、韩国的《政府组织法》等。

查看全文

宪法学基本范畴分析论文

作者认为,探讨宪法学基本范畴是我国宪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就此文章提出了,宪法与宪政、主权与人权、国体与政体、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权力与国家机构等五对基本范畴,并对这些范畴一一进行了具体的界说和分析。

重构宪法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宪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重构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构成主要决定于两大要素:一是基本范畴;二是基本范畴间的逻辑联系。因此,研究宪法学的基本范畴是推动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进而重构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关键。

根据宪法学范畴反映宪法现象的深度、广度以及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宪法学范畴分为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宪法学基本范畴是贯穿整个宪法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整个宪法学理论体系的支柱。无论是完善现有宪法学理论体系,还是重构新的理论框架,都离不开确立和界定宪法学基本范畴这一重要的基础研究。

由于我国宪法学界对宪法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较少,因而基本范畴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尚未形成共识。在此,我们提出宪法与宪政、主权与人权、国体与政体、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权力与国家机构共五对基本范畴,希望作为引玉之砖能引起大家的讨论。

一、宪法与宪政

宪法与宪政是宪法学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它们不仅直接涉及宪法学理论体系的构成,而且直接涉及宪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可以说,离开宪法与宪政来讨论宪法学,会使宪法学成为失去理论与实践支撑的空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