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4:58: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过程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于过程化在线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基于过程的在线教学的方式是一种组织学生居家学习的方式。如何组织有效的在线教学过程是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和分析,在有指导性的自主学习、搭建严谨的直播课程结构、完全自主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在线教学实践的经验,提高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总结基于过程的在线教学模式,能够把这些模式固化到线下教学体系中,加速构建网络空间支撑的教育组织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习管理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学;自主学习;课程结构
在线教学是借助互联网,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甚至老师与老师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伴随着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以及移动终端等一代一代的更迭和出新,互联网学习需要探索一条新的思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里,在互联网学习方式是课堂之外,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在听课不停学的这个阶段,互联网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学习手段,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这种学习成为了唯一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在互联网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增加虚拟实验环境的学习资源和开发,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线教学实践即考验了师生信息素养的实战,又挑战了支撑在线学习的技术平台的负荷能力。在教师教和学生学这种时空分离的情况下,用在线学习方法来进行学科教学,进行教学创新实践。其实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也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网络环境建设、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教育教学边教边学的教学改革前期经验积累的一次严峻考验。在教学实践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这些问题,在线教学的方式代替线下教学之后,教学观点的创新也不断的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需要不断地改进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参考和借鉴好的教学经验,借助于不同的教学模式,应对网络平台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线上教育的教学实践的问题和难度也在不断体现,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有指导性的自主学习
和以往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相比,在学生惯有的意识中学习就应该在教室里,老师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有老师陪伴才可以开展。如今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教与学的方式,在线教学展现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要学生做到应知应会,在实践实验中也要有应对的虚拟环境或虚拟设备。针对理论课程的自主学习,要求为学生制定详实的学习计划和课程指导。学习计划要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当然,制定学习目标之前,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当前知识掌握的情况。然后再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出知识结构,如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等。学习内容的指导中还要明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和学习环节的时间分配。根据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学习指导(如表1所示)。课程学习指导让学生们如何开展学习,如何掌握一个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设计思路。同时借助一些社交平台(如微信、腾讯QQ群进行等)随时关注学生的问题。老师作为教学执行的监督者,随时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身边指导学习,并且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要负起自己的职责,让自主学习的质量不下降,学生不厌倦。在停课不停学的期间,教师的学习工作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学生的长时间的线上学习,也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心理上的焦虑,这也是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快速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阶段。采用特色鲜明,适合学生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也同样可以取得面授课程相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专业课程涵盖了拓展学习内容,继续采取这种方式完成指导性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坚信这样的方式会提升学习效果。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独立学习可以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的形式。思想上的独立应该是成长并不一定要像之前那样高度依赖教师,并且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创新。对于独立自主学习方式,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学习专注度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平时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或者自我约束能力不是很严格地同学,学习检查过程中还是存在严重的不足。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次从观念到体验到能力上的学习方法创新的实践过程。
二、搭建严谨的直播课程结构
深究高等数学教育需要过程化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长期以来,许多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已形成了一种默认的方式:在遇到需要讲解公式、定理时,教师自认为对学生讲公式、定理的证明有浪费时间的嫌疑,索性简单地介绍一下,要求学生记住公式、定理,然后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讲解例题,带领学生做关于此公式、定理的各种各样的题型,这种教学即不讲定理、公式是如何发现和提出的,也不说明它们是如何证明的,更不讲定理、公式是如何发展和应用的,各个定理、公式之间有何联系等等,学生只要知道公式、定理的结论,能熟练的运用公式、定理就意味着他们已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其推理过程讲起来费时费力,再加上学时的限制,大家都只好走马观花了。这种教学的效果如何呢?请听一听过来学生的心声吧!一个已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高数学习:让我们背公式、记定理,做计算题,我们毫不含呼,但如果让我们做证明题,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有一个同学对我讲,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泰勒公式,泰勒公式对今后的工作有用吗?泰勒公式的证明是如何想到的?其实有类似想法的学生也许还有许多。那么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从实质上看,问题主要在于我们的教学主要是呈现前人发明的结果和状态,完全或部分丢掉了数学发明的过程,不妨称它为“结果教学”,如果教学仅仅为了系统传授知识,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这种教学就足够了,但在大力倡导提高民族创新精神的今天,结果教学已完全落后于时代,它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学到了静态的、刻板的知识,而没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其实质是降低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也是无法实现高等数学的教育目标的。而方法才是具有活力的要素,如何解决上述两个同学的困惑和疑问,使学生掌握鲜活的知识,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按照思维活动过程的规律进行教学,才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伟大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曾说过:“没有什么比看到发明的源泉(过程)更重要了,比发明本身更重要”②。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应按照数学思维活动的规律,既教给学生数学发明创造的成果,又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前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我们当前高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这种教学不妨称为“过程教学”。
二、过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过程教学正是在教学中通过展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创造过程)、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重新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改造、发展中和数学家同思考、共发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心灵与心灵零距离的有效碰撞,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学家是如何选择问题的突破口?如何合理选择发明创造的方法,如何调整研究问题的方向?面对错误是如何修正的等等,这样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创造整理方法,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则是永久的,终生的留在了学生的记忆里,是学生生命的需要。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过程教学中全体学生的不同思维展现,使不同的思考方法异彩纷呈,更易在同学之间产生影响,好的方法更易被采纳,失败的教训更易接受,从而更有利于解决他们将来遇到的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暴露思维活动的过程应是高数教学贯穿的生命主线。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
内容提要: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与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程度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关注的基本经济事实。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轨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市场竞争
一、中国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
中国迄今为止的20年经济转轨过程因为其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特殊性和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关于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变迁与其他大部分转轨国家的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劣利弊的考察,成为转轨经济学中争议最多的领域。但是学界和国际金融组织获得共识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赖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换言之,中国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金融体制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特征,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强金融控制”弥补了国家财政能力弱化的趋势,给其他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巨大的成本补偿。“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部门与其他部门制度变迁不平衡的内在根源,但是尚未说明支撑这种不平衡性改革的背后力量,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经济改革路径,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控制力。张杰(1997)从国家控制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世界银行(1997)的观点,即中国的渐进改革确实得益于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高额国民储蓄,但是金融体系稳定性与高额国民储蓄并不构成中国渐进转轨的充分条件,国家控制能力才是问题的核心。在中国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利用财政力量和财政渠道来配置资源的“财政投融资”行为不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使得国家能力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积聚和动员巨额国民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支持体制内产出和整个公共部门改革。同时,世界银行(1997)正确地指出了强大的国家控制能力和政府信誉对刺激和动员国民储蓄的巨大作用,国家信誉是中国居民敢于在国有部门绩效欠佳的情况下持有国有银行存单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当然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家对金融体系的严格控制使得居民剩余资金的投资组合选择非常有限),国家通过对国有银行的隐含的担保提供了可靠的国家信誉,消除了居民持有储蓄存单的风险顾虑。钱颖一(1995)指出,假如不存在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能力,则在分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地方力量和拥有自身私人收益的国有银行便会依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模式而行事利用逐步获取的信贷配置权利把信贷资金配置到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非国有部门就会比国有部门在获取信贷资金上更具有比较优势,从而难以保证对国有部门的金融资源供给,导致体制内产出的下降,从而难以维持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因此,中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金融部门改革与其他公共部门改革的明显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所揭示的“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和高额国民储蓄是支撑中国渐进式转轨的基本力量,然而其背后的决定因素却是国家控制力和国家信誉。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们将说明,这种强大的国家控制能力在中国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巨大消极后果,阻碍了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而国家信誉在金融开放的前提下并非抵御金融风险的最终保障。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经济转轨之前是一种典型的适应于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模式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在产权结构上是以单一国有产权为基本特征,在竞争结构上则是以国有银行的完全垄断为基本特征。在经济转轨前的传统体制下,国家财政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既执行着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又作为商业银行发挥作用,银行部门实际上是国家按照经济发展计划配置资源的工具而难以执行独立的商业银行职能。1978年前,中国人民银行控制着国家总金融资产的93%,控制着整个经济中绝大部分的金融交易。中国人民银行从来不是独立的中央银行和独立的商业银行,其货币发行、货币政策、资金配置等完全根据国家计划来进行,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是在财政部控制下的执行政府计划指令的机构。这个单一国有产权的、完全垄断性的国有银行体系在动员国民储蓄和促进资金形成中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因为储蓄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存款和国有企业;同时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受到极大限制,因为大部分的投资是由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来进行,而不是通过银行体系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只是起到“出纳员”的作用。除了垄断性的国有银行体系之外,在整个经济中不存在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银行存款是唯一的金融资产,金融市场的完全缺失和金融机构的极度单一化,使得传统金融体系在动员储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支撑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换上的功能难以发挥,金融发展程度受到极大限制。
1978年至今的金融部门改革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改革(1978-84):银行体系的结构变化。中国早期改革着重于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家庭责任制”,householdresponsibilitysystem)和实际部门改革,金融部门改革仅限于垄断性银行体系的结构变化。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脱离出来而成为正式的中央银行,开始向独立的中央银行的行为模式转变。同时国家开始建立专业性的商业银行,试图以此改变以往中国人民银行的单一垄断局面,中国银行(BankofChina,BOC)、中国人民建设银行(People’sConstructionBankofChina,PCBC)、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eBankofChina,ABC)三大国有专业银行在此期间建立。三大专业银行的建立虽然在表面上似乎改变了原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完全垄断的局面,但是专业银行之间严格的业务领域分割和职能专业分工使得银行体系的市场竞争结构仍旧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竞争性的银行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个时期非银行金融机构(non-bankingfinancialinstitutions,NBFI)开始获得初步发展:在中国农业银行的监管下,农村信用合作网络(networkofruralcreditcooperatives)开始为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townshipandvillageenterprises)提供小规模银行信贷服务;同时另一种形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trustandinvestmentcorporations,TICs),1979年建立了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hinaInternationalTrustandInvestmentCorporation,CITIC),成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国际债券借款的主要渠道。在这个时期,中国储蓄和投资的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成为急速上升的银行储蓄的主体,银行贷款也代替政府预算拨款(statebudgetappropriations)成为投资的主要来源,这导致向国有企业提供的资金的构成发生变化,即由1978年预算拨款占全部资金的70%转变为1982年国有银行贷款占全部资金的80%,这表明中国的投资体制已经由“国家财政拨款主导型投资体制”向“国有银行主导型投资体制”转变。尽管初期改革确实使银行体系发生了某些结构性变化,但是体制性的改革尚未展开,中国人民银行仍旧行使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继续向国有企业提供直接贷款;专业银行仍旧在国家信贷计划的基础上负责向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贷款时不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银行对企业几乎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监管,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旧是传统的计划资金配给关系。(二)金融改革的推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1984-88)。这个阶段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质性开端。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为国家的中央银行,其商业银行的职能完全剥离出去,由新成立的第四个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ICBC)执行对工商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服务,自此,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实现了由垄断银行体系(monobanksystem)向双层银行体系(two-tierbankingsystem)的变迁,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职能彻底区别开来。与此同时,投资渠道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state-ownedenterprises,SOEs)来自预算拨款的资金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国有银行的贷款,政府对储蓄和投资的控制能力有所降低。在金融机构的建设方面,1200个城市信用社(urbancreditcooperatives)相继成立,从事对城市私人和集体所有企业的融资服务;同时一些非政府所有的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BankofCommunications,BOCOM)和中信实业银行(CITICIndustrialBank)也开始建立,初步形成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局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加剧,专业分割和区域限制的局面被打破,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领域交叉带来更多的市场竞争。在这个时期,银行部门也允许外国机构的进入,一些外国银行被允许在中国的专有经济区(SpecialEconomicZones,SEZs)设立分支机构。这个时期的重要金融创新之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托投资公司(TrustandInvestmentCorporations,TICs)的大量出现,1986年以来各个专业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成百上千个信托投资公司,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大量参与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居民存款,并为地方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托投资公司的大量出现,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领域内的竞争,对提高金融部门效率、强化金融体系的竞争机制起到积极作用。总之,在这个时期,实现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彻底分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和地域限制的取消、非政府商业银行的出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初步奠定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多元竞争格局,是中国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三)金融稳定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1988-1991)。由于传统体制性弊端尚未革除,加之金融机构数量的快速增长和融资行为的扭曲,中国金融部门在1988-1991年间着重于推行稳定化措施和控制通货膨胀,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暂时放慢,政府重新加强对经济和金融的控制力度,国家主导型信贷又重新有所恢复。政府对通货膨胀主要来源地之一的非银行金融部门加强了监管和重组,使得信托投资公司的数量大为降低。但是在这个时期,金融市场开始得到初步发展,上海股票交易所(ShanghaiStockExchange,1990)和深圳股票交易(ShenzhenStockExchange,1991)所相继建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中国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之一,意味着中国在以银行为投资和融资主体的金融体系内又加大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中国居民的投资组合由单一化逐步走向多元化,这对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居民金融投资意识的提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阶段(1992年-现在)。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改革和金融市场化改革又进入快速进展阶段,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金融部门进一步扩张,市场化金融体系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这个时期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政策性银行,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分开。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发展银行(StateDevelopmentBank)、农业发展银行(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nk)和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BankofChina),旨在排除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的障碍。二是对银行部门放松管制,降低进入壁垒,建立一批非政府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机构,其中包括建立私人银行和储蓄银行,同时更多的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有些还被允许从事国内业务。三是建立市场为基础的法律框架,有关金融机构运作的一些重要法律得以实施。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和法律地位,央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利,其基本功能是维持货币稳定性和金融体系稳定性。《商业银行法》也在同年通过,试图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四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工具的更广泛使用。上海和深圳的股票交易所规模迅速扩大,政府债券的二级市场进一步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也初具规模;中央银行更多地使用利率调整政策和准备金要求来进行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针对特殊产业和部门的优惠贷款利率陆续取消。
药学本科生药房见习过程规范化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介绍药学本科生在我院药房实习的流程;方法建立本科实习生药房实习流程,制订详细的培养规范;结果培养出能在医院药房担负药师职责的药学本科毕业生;结论本文建立的实习流程规范了实习过程,切实可行。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个性化阅读教学全过程分析
让个性化阅读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初中语文阅读现状陷入一种困境:孩子们的快乐阅读、个性阅读和多元阅读总是被遮蔽被扼杀,由此造成了孩子们语文整体素养的畸形发展。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笔者以为,农村语文教学应该如李镇西所说的“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循循善诱,巧妙引导。
一、课前自主收集不可或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我的信念》一文,包蕴着沉甸甸的人文色彩,值得反复品味和探究的话题很多,比如:信念究竟有什么力量?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性格有什么关系?鉴于此,应该让学生去广泛地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背景性知识,并以此生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作为整个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前预习:1.收集有关“信念”的名言佳句。有的收集到蒙田的句子:“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有的收集到:“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有的收集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2.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在资料展示环节,有的说:“居里夫人是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为了科学的发展而终身在是实验室里埋头工作,一是不求盛名;二是不为金钱。”有的说:“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教女有方、简朴生活。”有的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爱因斯坦语)这样的课前搜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意愿———自然、不做作、不强迫,尽可能朝着原生态的方向鼓励孩子们进行资料的收集与解读,以此滋补于课堂教学,以此为学习增值,为自己的阅读理解增值。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和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可贵的,并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语文教师应当是这种语文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和推进者。
二、课中多元互动不可或缺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场对话教学,一场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等之间的广泛意义上的对话。对此,我深以为然。关键就在于,孩子们的思维是否在这场对话中得到最大意义的开拓?孩子们的情感是否被活泼泼地激活和滋养?文本中或教室里重新活出来的文化是否成就了师生最好的自己?仍然以《我的信念》为例,可以请两个学生扮演“玛丽•居里”及其“助手”,模拟“采访流程”进行多元对话:师:首先感谢“您”能给予我们一次对话的机会,我和我的学生们就您的文章《我的信念》,请教您几个问题可以吗?“玛丽•居里”:没问题,尽管提问。师:请问,您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有怎样的精神?“玛丽•居里”:我认为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生:为什么您说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玛丽•居里”:因为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这样的对话“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字里行间既有对原文思想的理解,也有孩子们自己的个性化理解。重要的不是对话的内容,而是对话中孩子们思想的碰撞、个性的展现、经验的建构和情感的交融,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为此,我们需要重构教学框架与路径,那就是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对话”随时发生,并且不再视某些标准答案为唯一解读要求,尽可能让孩子们会说、善说、敢说,以此打造厚重、多姿、摇曳生姿的语文学习新时空。
三、课末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过程化管理策略
摘要:阐述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发展现状,提出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过程组织和管理策略,总结竞赛成果、成效展现的意义,以期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竞赛;竞赛设备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它展现了各组织成员的蓝领工人的技术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职业能力。“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作出明确规划,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建立标准质量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1竞赛发展的不均衡
2010年10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市在机电一体化项目上的发展不均衡,在项目比赛的组织上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在过程控制上存在诸多不同,也导致选手的选拔和培养方式多样化,考核水平复杂化。各地区都在加大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的投入,资金的注入解决了一定的紧要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竞赛组织上的现实问题,要多方面入手、合理规划、有效组织、量化考核,才能更好地选拔优秀选手进入比赛,完整地体现出地区专业培训的优势所在,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反馈到职业院校教学中去,为我国基础专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2过程组织和策略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进化过程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原始权益人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通过特设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构造和转换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即证券的过程。这种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帐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量支撑的证券,被称之为资产支撑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即ABS)。
一、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1.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对自身资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流动性较差但能带来稳定现金流量的存量资产如应收帐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或未来能带来稳定现金流量的合同或项目进行剥离,出售给SPV。
2.SPV将从不同发起人处购买的资产“开包”,组合成资产地。这些资产地内的资产采用真实销售的方式从原始权益人处购入,与原始权益人进行了破产隔离,即它不属于原始权益人破产清偿财产的范围。
3.SPV将资产地内的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设计成各种期限不等、利率高低不一的证券。
4.进行证券信用增级。信用增级有多种方式:(l)破产隔离。由于实行破产隔离,使证券化的资产与原始权益人自身的信用水平分开,投资者不受原始权益人信用风险的影响。(2)卖方信用增级。一是直接追索权,即SPV对资产遭到拒付时有权向原始权益人追索;二是资产储备,即原始权益人持有证券化资产之外的足以偿付SPV购买金额的资产储备;三是购买或保留从属权利,即由原始权益人向SPV提供一笔保证金。(3)第三方信用增级。即由信用较高的金融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金融国际化发展过程思考论文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我国金融走向国际市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要开放,资本项目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也必然要开放。国际金融市场不是风平浪静的,时刻有可能出现金融风暴。对此,我们不应退却或裹足不前,而应未雨绸缪。本文在此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如何给一国带来金融风险或危机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农村城镇化,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依靠金融的支持。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农村金融支持的力度,为了促进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加大农村金融的支持。因此,文章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农村;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就是农村城镇化,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非常重要的措施。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农村金融。但是由于一些存在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支持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加大农村金融支持的力度。
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了解,从而全面的了解农村金融支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并且也是目前农村金融支持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呈下降趋势。造成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支持不断降低、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就农村经济主体受到的国有金融组织支持力度不足,满足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国有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很难服务到农村经济主体。其次,盈利能力低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已经呈现了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农村地区的趋势。金融机构设立在农村地区并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但是很难在农村地区发现其他的金融机构。虽然农村地区受到了各大金融金钩的金融支持,但是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比较的少,没有一个较高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此外,一部分金融机构的业务重心不再是农村,这就使得农村的金融供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最后,农村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力度不足。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中,主要的普通金融服务就是贷款融资,基础的金融服务为存款汇兑,这种形式缺少高级金融服务的投资理财形式,不利于农村金融支持的发展。
2、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的过程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体现了真理的过程性和具体性。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实质,而不纠缠于其具体论断、个别词句,同时要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按照中国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过程。每一次结合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围绕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课题展开的。每一次结合的实现,都是新一次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思想是这一路径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任何一种主义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它只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具体国情相适应,实现这种主义的本土化,才能得以在不同的土地上,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作过明确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原理的实际运用时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也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由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不断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正由于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对中国实际的认识,都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与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我们通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来修正我们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曾经正确的认识也可能变得不再正确,也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不断超越与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绝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帆风顺的。正如所说:“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何等贫乏”。由于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它的某些具体论断区分开来,与俄国革命经验及苏联建设模式区分开来,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都付出过巨大代价。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回顾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由注重“书本词句”到注重“现实关切”、由被当作“公式标签”到当作“行动指南”的曲折过程。综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什么时候我们的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由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别国道路,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1957年之后我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就与我们教条地、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等不无关系,其实质,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坚持好。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延展,不断实现理论的超越与创新。这是一个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加以总结,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实践,再总结,再发展,循环往复、不断超越与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