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3:54: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骨科术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骨科术后

骨科术后抗凝药品运用调查

骨科大手术是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FS)[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4%~20%,并且为导致死亡的原因,其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2]。对于骨科大手术,DVT的发生率较高,欧美文献报道此为45%~51%[3-4]。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也很高,一项涵盖了9国17个骨科中心的亚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症发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DVT发生率为43.2%[5]。目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通过关节置换重新获得自主生活的能力,所以,目前关节置换术在骨科手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6],例如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乃至肺栓塞,这些围手术期的并发症轻则导致手术失败,造成患者生理、心理以及医疗费用增加;重则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有文献报道,患者在接受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远远超过感染率,且血栓形成后遗症将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对于骨科手术后感染,医生一般会评估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故正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的VTE更应该受到重视。

在2009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正式制定并颁布了《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为减少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重庆某医院2009~2011年骨科大手术病例107例,其中68例为单侧或者双侧全髋关节置换,5例为右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34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以及有无危险因素,将107例病例进行分组,然后按照预防骨科大手术DVT的具体方案中规定的预防时机、用药品种、给药疗程对每一病例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骨科手术患者VTE的危险分度及判断指标分别是低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小于40岁,无危险因素;中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40~60岁,无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小于45min,有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大于45min,年龄小于40岁,无危险因素;高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大于60岁,有危险因素,手术时间超过45min,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极高度危险手术时间大于45min,年龄大于40岁,有多项危险因素,骨科大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伤。

2结果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在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时采用具体护理干预后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100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长期用具体护理干预模式。结果采用综合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感要明显低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中采用正对性护理模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且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针对性护理

多数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后会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疼痛,这是由于组织损伤导致的,也属于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多数患者在恢复期间由于较长的康复周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例如抑郁、慌张等负面情绪。且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也会降低[1-2]。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学成就的不断提升,患者术后的护理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护理模式已经逐渐趋于系统化,因此在对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提升病人的护理质量上。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为了更好地探究护理效果,随机选取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对100名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对以上患者的疼痛原因进行调查,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模式,且护理效果较为明显,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64名,女性36名,其中年龄最大70岁,最小13岁,平均(44.7±7.8)岁。另外选取2018年1月前来我院骨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00名骨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57名,女性43名,其中年龄最大69岁,最小14岁,平均(44.6±7.9)岁。随后对比所选患者病程、病史、创伤程度等其他基本资料,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对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只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了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并给与相应的护理模式,详细操作如下。1.2.1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1)生理因素:骨科手术患者对于在术后的体位要求非常严格,只有保持正确的体位,才能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防止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出现痔疮和肌肉痉挛,每天需要适当的辅助活动,防止骨骼关节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对于恢复不利的情况。由于在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多为金属制品,在接触到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等含有神经节的部位时,患者的疼痛感会突然加剧,难以忍受[3]。(2)病房环境:在病房进行恢复治疗时,病房中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噪音的大小,灯光的强弱对于患者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护理人员可在布置病房时适当询问患者的意见,努力做到患者舒适。(3)心理因素:对于年纪较大或者社会经历浅薄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应的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状况比较多,在手术之后可能会担心自己能否恢复到健康状态,在疼痛的折磨下,患者极为容易出现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针对这类患者,应该主动与之交谈,讲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有趣事情,分散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注意力,减少病痛引起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可以多与患者讲解一些治疗后恢复比较成功的案例,用来增加患者对于疾病治愈的信心。1.2.2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对策。(1)护理评估:疼痛评估时了解患者病痛恢复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护理人员对于手术完毕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由于不同的患者所能忍耐的疼痛感不同,所以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了解每个患者的疼痛耐力,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患者呼吸方式、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分泌的汗液等进行评估预测。完成疼痛感评估预测后,还需要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原因。(2)健康教育:对于在病床上恢复的患者来说,正确的体位对于病情的恢复尤为重要,在指导患者正确体位的同时,需要患者家属在旁观看,防止患者自行变更体位时引起错误的方式,影响恢复。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按摩方式,并亲自示范指导。在工作时认真倾听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疑惑,对于存在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护理人员详细为其解答。每天按时记录患者的恢复状况,在患者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体位,按时变更体位,以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不通,身体麻木。在患者心情不畅时,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通过听音乐,读书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3)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伤口进行检查,并严格按照检查要求并记录。检查患者手术创口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发生肿胀,是否有脓血溢出伤口,仔细询问患者伤口是否出现疼痛感,一旦患者伤口疼痛感强烈,及时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疼痛。如若患者手术创口肿胀并且伴有牵引疼痛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检查是否需要进行二次伤口处理,是否需要对伤口进行减压。如果患者创口恢复一切正常时,及时寻找患者疼痛病因,如由于伤口包扎过紧引起,护理人员要及时放松包扎纱布,避免患者加重疼痛。(4)心理护理:①心理支持:对于疼痛忍耐力相对较差的患者,需要在心理上给予慰藉,帮助其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②担心预后:患者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使得其恢复缓慢,治疗效果受到阻碍,护理人员需要多为其讲解成功案例,分散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及时与患者家属做好详细沟通,相关的细节工作要做好,保证患者在一个舒适的条件下恢复健康,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4-5]。(5)保持舒适的环境:患者在恢复期间会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无法自行活动,只能卧床静养,因此在休养期间病房内的环境对患者后期的创口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注重物品摆放,定时清理病房,及时通风,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干燥、舒适的静养环境。同时要保持室内的温度23~26℃,防止病房内温度变化过快,影响创口愈合时间。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护理人员要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避免由于长时间不活动肢体,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在查房过程中,做到四轻,尽量不要打扰患者休息[6]。(6)睡眠指导:在后期康复期间,尽量要求患者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患者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1.3疗效判断。统一使用疼痛等级检测表对两组患者术后的伤口疼痛度进行评级。疼痛主要分为3个等级[7]:1级是轻度疼痛,指患者在进行轻微活动时出现的自己可以忍受的疼痛;2级是中度疼痛,指患者术后一直出现疼痛感,需要使用镇痛剂来帮助缓解疼痛;3级是重度疼痛,指患者一直处于难以忍受的疼痛状态。调查完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1.4数据分析实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记录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较大,临床对比价值明显。

2结果

查看全文

舒适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一段时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有效缓解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感,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缓和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运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得到有效解决方法,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的基本前提下,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更加优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更多的减轻术后的疼痛感、焦虑感[1-2]。不同于传统护理模式,舒适护理能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需求,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的一种复杂过程,除了与医疗因素有关,和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有效缓解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本研究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100例,深入探讨舒适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100例,纳入标准:患有股骨骨折、股骨胫骨骨折、脊椎骨折、尺桡骨骨折等骨折类型的患者;手术方式基本一致。排除标准:有重大精神疾病或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配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8岁,平均(40.1±2.5)岁。对照组50例患者,男24例,女26例,年龄23~65岁,平均(40.6±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手术结束后,首先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同时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内容包括引导患者服用抗生素、均衡饮食结构等。然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主要护理内容如下:心理护理,受伤后,骨科患者行动不便,再加上没有思想准备,很容易出现心理焦虑问题,甚至有的患者无法自主完成基本的大小便。对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结合其他患者的手术治疗经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排便时,注意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如果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应该考虑放宽护理限制,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位护理,护理人员督促患者尽量使用平卧或卧健侧,借助软枕垫高患肢,患者站立时使用吊带吊起患肢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康复进程。在特定情况下,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者做抬臀引体活动,利用空闲时间为患者做一些按摩,避免患者因为臀部压力过大而感到强烈的僵硬感和疼痛感;环境护理,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能够愉悦患者的心情,有效降低疾病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清洗更换床单,对其他大声喧哗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应予以提醒,保障良好的医疗环境;疼痛护理,骨科手术疼痛感持续且剧烈,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询问患者最近的疼痛感,结合医疗经验初步判断疼痛原因,细心为患者讲解,采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患者焦虑感,可以给患者讲一些幽默小故事,一方面确保患者处于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增进医患感情,为后续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护理,由于行动不便,骨科患者很容易出现便秘问题,护理人员应该嘱咐患者多喝水,均衡饮食结构,同时定期按摩肌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言语沟通存在障碍的骨科患者提供特殊的医疗服务,针对聋哑特殊患者,医疗护理人员应该发扬自己的职业精神,根据患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简单的哑语,或者借助平板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因为患者存在言语沟通障碍而医疗态度恶劣的医疗护理人员,一经查处,医院应该予以严格的批评,情节严重者,可停职反省。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本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疼痛焦虑感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在术后1周对骨科患者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评分评测护理满意度,总分值≥85分为满意,≥7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感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及极度疼痛五个不同的等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感,在纸上画一条长为10的直线,两端分别标记“0”和“10”,用直尺测量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0表示无疼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极度疼痛[3]。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8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未发生切口感染36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科手术患者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切口愈合,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骨科;切口感染患者

由于外伤而造成骨折,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对骨折进行修复和重建,骨折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治疗并发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患者身体受损,骨骼是人体正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进行骨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并发症,给患者的身体早来极大的伤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同时也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担[1-3]。引起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有耐药性细菌增多、医院内的环境污染、外部环境变化、复杂大手术的施行等。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常规护理与针对性综合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2.5±10.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例,髌骨骨折6例,尺骨骨折4例,桡骨骨折4例,腰椎骨折4例,胫骨骨折8例,肱骨骨折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4.5±10.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7例,髌骨骨折7例,尺骨骨折4例,桡骨骨折5例,腰椎骨折3例,胫骨骨折7例,肱骨骨折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2.1一般护理。操作者要在缝合切口时要注意将切口对齐,术后伤口包扎松紧适宜,可适当的给予理疗进行局部照射促进切口愈合,一般患者病情情况下术后隔日进行切口换药,术后1d给予切口进行无菌换药1次,检查切口是否红肿、渗血及渗液等情况,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患者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要维持营养以及体液平衡,早期恢复胃肠功能[4]。排气后可根据食欲调节逐步增加患者的营养以保证机体需要。禁食期间应静脉补充液体以及肠外营养液。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时严重影响创伤的愈合,营养不良会增加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的机会,营养失衡患者的皮肤的弹性减少,皮肤失去原有的活力,增加了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1.2.2切口感染的处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围手术期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患者出现体温高而不退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退热剂治疗,必要时可以使用物理降温,针对伤口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术后切口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测量患者体温有无升高,密切观察切口以及切口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热痛、血肿等炎性反应,要早期发现切口感染,并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5-8]。感染期间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必要时加大剂量与联合用药,早期进行切口引流,将脓液引出,向引流管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1.2.3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患者做好引流管的护理,防止脱出、受压、打折,随时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以及量,患者翻身、下床时防止引流管高于切口,避免引流液逆流,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9]。1.2.4脂肪液化的护理。切口脂肪液化与以下因素有关:肥胖的患者切口缝合技术欠佳、遗留死腔、缝合过紧影响局部血供;患者腹壁脂肪层厚、组织供血差等,脂肪组织受损造成缺血性坏死;患者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手术期间免疫力低下脂肪组织的血运循环发生进一步的障碍[10,11]。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对切口愈合产生影响。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切口外观无炎症感染的症状,切口组织会出现愈合不良。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老年高龄骨科患者手术后情绪波动不配合治疗的ICU的护理对策。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针对患者术后情绪波动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观察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患者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在对于老年性病人术后护理ICU的护理中,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的预后情况,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龄骨科患者;情绪波动;护理对策

护理安全作为临床衡量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同时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可以确保患者的临床护理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故笔者此次研究为了探寻有效的护理方式对骨科老年手术病人术后的治疗的影响,现具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采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5岁以上骨伤的患者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实施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其他骨折患者30例。4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疾病,20例患者伴有糖尿病。20例患者伴有肺部疾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发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临床比较。1.2方法。对于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针对其术后情绪波动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2.1心理护理。①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患者自身年龄较大,恢复能力较差,同时病情容易复发,极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此时需要积极鼓励患者,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树立患者的治疗自信心。②消除紧张心理。患者住进ICU病房,医护人员首先要为患者介绍ICU的环境,以及各种仪器的作用,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感,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③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患者病情较重,同时往往经济压力较大,加上目睹并有发生死亡,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心理。为此一定要耐心为患者解释,讲解相关知识,耐心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2]。1.2.2病情观察。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②由于患者在夜间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患者中枢系统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病情容易被覆盖,为此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防治。1.2.3加强基础护理。ICU患者要严格保持绝对卧床,但往往是引起诸多并发症的发生,为此要做好预防措施。①压疮的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适当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以及骨性突出部位,保持患者床单的干燥卫生。②预防肺部感染。卧床患者需要定时翻身拍背,口腔护理以及雾化吸入,对于清醒患者要鼓励进行咳嗽排痰。③预防尿路感染。对于留置导尿管患者,定时进行膀胱冲洗,定时更换尿袋与导尿管。1.2.4减少不良刺激。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留置导尿管时,动作要轻柔,切勿动作粗暴,导致患者再次受到伤害或者感染。故要密切注意尽量减少不良刺激。1.2.5生命体征的观察。对于术后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由于患者皆为老年人,心肺功能往往较差,术后输液时需要控制滴速,减少心脏负荷,避免发生急性肺水肿。对于术后烦躁不安的患者,应根据医嘱进行肌内注射地西泮等药物进行镇静。1.2.6合理给氧,纠正低氧血症。术后患者需要低流量进行吸氧24~48h,注意定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若患者出现躁动,应使用约束带,给予患者一定的束缚力,避免患者由于躁动而对自己身体造成损伤。对于睡眠昼夜颠倒的患者需要控制白天的睡觉时间,必要可以使用地西泮进行辅助睡眠治疗[3]。1.2.7疼痛的护理。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选择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治疗药物包括镇痛药物以及非药物镇痛。根据医嘱用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使用微泵进行药物镇痛镇静。非药物镇痛主要包括分散注意力、按摩、音乐放松疗法等。1.2.8预防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若使用氯丙嗪需要有人陪护,避免发生摔伤。由于均为老年性患者,自身多伴有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故护理人员要引起重视。加强基础护理的全面性,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1.3效果评价。自拟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满意度以及配合程度进行统计,满分为10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查看全文

浅谈骨科术后镇痛护理对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对骨科患者实施术后镇痛护理对其术后康复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1-100号,其中1-50号患者为对照组,术后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护理,51-100号患者加强术后镇痛护理,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以术后6h、24h、48h作为观察时点,分别进行疼痛评分,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各个时点的疼痛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研究组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术后镇痛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术后镇痛护理;疼痛程度;康复效果

骨科收治的患者中很多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受到疾病本身以及手术的影响,术后疼痛现象十分常见[1]。一些患者疼痛程度较为严重,甚至对术后康复产生阻碍作用,并可能增加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如尿潴留、高血压等[2]。同时疼痛也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术后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对骨科患者的术后护理,加强对减轻患者疼痛的有效护理措施的研究[3]。本文通过对骨科手术患者加强术后镇痛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男女患者性别比为61:39,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8岁,均值(55.1±2.3)岁。入选患者均为骨折患者,其中四肢骨折、骨盆骨折、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有52例、30例、18例。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将患者编为1-100号。1-50号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51-100号为研究组(术后镇痛护理组)。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对照研究价值较高。将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疾病、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外。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自愿入组。1.2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术后护理,研究组则加强术后镇痛护理,内容如下:1.2.1心理护理。骨科手术患者非常担心术后康复效果,害怕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影响工作和生活,加之术后疼痛,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使其情绪焦躁、抑郁[4]。而不良情绪对术后康复是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多对患者进行安慰,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劝慰患者。同时可以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让患者深呼吸,掌握日常活动中减轻疼痛的方法等,实现缓解疼痛的目的,从而提升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自觉性[5]。1.2.2知识宣教。患者入院后给其发放有关疼痛知识的手册,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正确认知,并能够了解缓解疼痛的方法、实施有效镇痛的重要作用等[6]。另外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也应当抓住机会进行疼痛知识口头宣教,让患者掌握更多的疼痛知识,更好地配合术后镇痛护理。1.2.3疼痛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且舒适的体位,可以利用软枕让患者的舒适度增加。对引起患者疼痛的因素、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实施不同的镇痛护理措施[7]。若心理因素导致疼痛加重,可以通过与患者聊天,让患者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若由于创伤导致疼痛,可通过冷敷、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消肿、缓解疼痛;若由于外固定物导致疼痛,应及时给医生汇报,遵医嘱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减轻痛感[8-10]。1.3观察指标(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疼痛程度,1-10分,随着分数增加,疼痛加重。(2)统计两组住院时间。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的运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01±5.53)岁;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护理方法。以常规疼痛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疼痛护理干预。包括:1.2.1心理护理。让患者知晓骨科术后难免会出现疼痛感,告诉患者不用过于担忧,如果的确无法忍受疼痛,可对镇痛剂予以合理使用。同时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并借助多种方法,如深呼吸、看电视、看书,听音乐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1.2.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防止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让疼痛加剧,使患者睡眠受到影响[3]。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4]。1.2.3体位护理。术后按照骨折类型与手术方式对最佳体位进行选择。患肢肿胀患者,将患肢抬高,减轻水肿,能够对静脉回流起到积极作用,疼痛缓解。患肢制动,把关节保持在功能位[5]。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减轻,防止压疮出现。1.2.4疼痛护理。针对术后疼痛剧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与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让水肿与疼痛减轻[6]。如果疼痛由肌痉挛所致,则可对局部热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缓解。如果有必要可对镇痛剂和镇痛泵予以使用。通常术后24h内会有剧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止痛处理[7]。对患者的呼吸、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肢的血运、皮温,是否出现肿胀,有无不良反应出现。1.3观察指标(1)NRS评分。结合临床观察和病例调查,对患者的NRS评分予以评定,NRS评分共分为4个评价区间,即无痛(0);轻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护理满意度。按照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调查评测表,记录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3个区间,即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有调查数据值,以(±s)、%表示临床观察指标,检验采用t、c2,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观察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7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明显比对照组(73.3%)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快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不断进步的交通事业,让骨折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手术常会给患者留下较大的机械损伤,使之术后产生剧烈疼痛,不但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降低,对术后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8]。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属于常见现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经历的,其引发因素包括个体、组织损伤与主观意识等,为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导致其治疗过程中有诸多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出现,并有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让患者病情的发展、转归以及术后机体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在患者疼痛反应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观因素[9]。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护理要求,让临床越来越重视疼痛护理。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指导与疼痛护理,能够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减轻,让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对疼痛的反应减少[10]。

查看全文

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患者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骨科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将60例骨科术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析两组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骨科术后患者术后1d、术后7d疼痛评分分别为4.12±1.32分、2.11±0.02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科术后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较,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研究。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术后;疼痛管理

骨科疾病通常以手术方式治疗,但多数患者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若处理不及时,易影响患者疾病预后[1]。研究显示,多数骨科术后患者愈合不良因素均为术后疼痛所引起,是继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后的第5生命体征。本文通过分析两组骨科术后的各项情况,总结其护理效果,具体见下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观察组30例中有男、女分别16、14例;年龄17~72岁,平均为(44.59±1.32)岁。对照组30例中有男、女分别17、13例;年龄18~72岁,平均为(45.21±1.20)岁。将2组骨科术后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用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可比性成立。1.2方法。实施护理干预,护理内容:①建立疼痛档案:根据每位患者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并对患者疼痛的程度、间隔时间、临床症状以及发生部位进行记录。②健康教育: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疼痛宣传手册,并告知患者有关疼痛的相关知识以及缓解疼痛的方法,比如听力分散法和视觉分散法(听音乐、聊天、观看娱乐节目、看电视等)[3]。③肢体功能锻炼:待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后,根据患者术后情况指导其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锻炼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惫为宜,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1.3观察指标。对比和分析组间(观察组、对照组)指标: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评估:采用视觉模拟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判定,主要是指导患者在刻度尺上标注疼痛程度,用1~10表示,其中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加强与患者沟通,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于术后1天、术后7天评估患者疼痛程度[3]。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涉及计数资料资料用x2检验,用率表示;涉及计量资料资料用t值进行检验,用均数表示;指标中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以P<0.05作为是否存在差异性的标准

2结果

查看全文

骨科术后整体护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在行骨科大手术术后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手术室行96例骨科患者术后实施以术前访问、术中舒适护理、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疼痛干预的整体护理。结果术后调查患者满意度达87.9%,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8例情况转缓,2例浅静脉充盈,2例出现Homan征阳性。结论整体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达到较好的临床护理疗效。

【关键词】骨科;手术;整体护理

骨科疾病损伤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骨科手术成功不仅仅是手术成功,还要包括术后运动组织系统、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所以术后护理对于患者今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能否自理以及能否进行日常生活与工作密切相关。骨科大手术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股骨干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术后实施整体护理是顺应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而且骨科患者术后痊愈需要较长时间。整体护理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完善护患关系。整体护理打破传统的功能制,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形成手术、护理与康复一体化的系统治疗方案[1]。通过对武汉市中医医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手术室行96例骨科患者术后实施整体护理,研究患者护理效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手术室行骨科大手术患者96例,男57例,女39例;年龄14~69岁,平均46.3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6例,中学25例,小学20例,文盲5例。患者均神志清醒、无精神障碍,能正确描述心理及生理感受。股骨干骨折17例,胫腓骨骨折2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5例,肱骨干骨折15例,肱骨髁上骨折5例,尺、桡骨骨折10例,踝关节骨折5例。伤情评定:ISS≤15分者44例,ISS≥16分者52例,平均ISS42分。其中伴颅脑损伤12例,伴胸部损伤5例,伴腹部损伤8例。

1.2护理方法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患者一般在术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尤其是骨科患者,在术后可能由于身体素质或是手术缝合不充分,容易出现急性疼痛,如何提升骨科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护理质量,成为当前护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提供骨科术后疼痛护理指导,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还能缩短康复周期,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成效和手术安全性。本文围绕急性疼痛的概念、管理现状、术后疼痛影响因素、疼痛护理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科手术;急性疼痛;护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点,也是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1]。且骨科手术创伤较大,会对机体各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是骨科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查阅文献并梳理了术后的镇痛管理,以期对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1疼痛的概念

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2]。按照疼痛持续时间与损伤组织愈合情况,可将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在原发疾病与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急性疼痛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且和手术创伤、疾病状态及组织损伤相关。术后疼痛指的是手术之后立即出现的急性疼痛,是临床中最急需处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也是骨科患者术后共有的表现[3]。若未在术后疼痛初始状态进行控制,就可能发展成难治性慢性疼痛,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双重打击。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关键。

2国内疼痛管理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