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3:32: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骨科护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骨科护理门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开设骨科护理门诊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7年4月开设骨科护理门诊,由骨科专科护士和具有主管护师、护师职称的资深护士轮流坐诊,每周利用5d时间开展骨科护理门诊工作。结果骨科护理门诊开设以来,完成健康教育咨询7200例次,拔除克氏针218例次,伤口换药980例次,拆线230次,拆除外固定架56次,拆除石膏103次,电话咨询300次,冲击波267次。患者及家属对专科护士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的满意度达98.0%。结论开设骨科护理门诊可以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专科、专病护理的水平,推动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护理门诊;专科护士;骨科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迈向多层次全服务时代,护理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专科护理门诊应运而生。专科护理门诊是拓宽护理范围的一种方式[1]。本院于2017年4月开设了骨科护理门诊,构建了骨科护理门诊运作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为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提升护士的专业水平,推动护理事业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成效。
1一般资料
2007年,本院开始先后派送多名护理骨干参加了专科的学习和培训,取得了国内骨科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目前已培养专科护士18名。2017年4月本院率先开设了骨科护理专家门诊,专科护士每周利用1d的时间开展护理门诊工作,其余时间从事病区管理。
2骨科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工作模式
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病患常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病患预见性护理指引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患(P<0.05);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患(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应用在骨科护理中不仅能够大大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还有助于提升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预见性护理就是提前护理,主要指医护人员全面分析病患的病情,按照医学专业知识,发现潜在问题,采用合理的解决对策,作为提前治疗的依据,以此来提升护理质量和病患的生活质量,确保病患尽快得到康复[1]。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与对照,每组45例。观察组包括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为32~59岁,平均年龄为(38.2±16.3)岁;对照组包括2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为33~60岁,平均年龄为(39.2±15.6)岁。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存在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给予对照组病患常规护理方法,基于常规护理方法,针对观察组病患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具体体现如下:①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应该对病患的一般资料进行仔细搜集,全面了解其疼痛程度与心理状态。按照骨科护理经验,与实际病案相结合展开分析,在实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对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预见性护理。②心理疏导:针对病患加强心理疏导,应该将医疗环境信息告知病患,详细讲解治疗方案,让病患对实际病情、预后和治疗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加以掌握,并且事先了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2]。③安全防护:在病床旁边设置护栏,确保地面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及时清理杂物和防滑处理等。此外,病患下床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由护理人员或者是家属陪护。④生活指导:强化对病患的生活指导,护理人员还应该针对病患及其家属组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病患进行功能训练。⑤并发症的防治:对病患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重点关注异常情况。协助病患翻身,以防局部皮肤感染褥疮。对抗生素进行正确应用,以防发生肺部与尿路感染。以清淡和易于吸收的食物为主。对预留导尿管的病患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避免发生感染。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利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病患满意度调查表;评分≥90分,非常满意;≥70分并且<90分,一般满意;<70分,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软件来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护理在骨科护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110例患者纳入本文研究,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研究组,将常规的护理模式应用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在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上,研究组患者评分为(9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73.6±6.4)分,经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上,研究组满意度为8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8%,经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但能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骨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对患者进行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服务的医疗服务模式,从患者入院就实施此模式,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的有针对性、有时间性、有顺序性的科学计划,一方面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1]。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临床护理路径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骨科护理中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院选取骨科收治的11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现将过程及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本院骨科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0例患者纳入本文研究,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41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经比较,P<0.05,组间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为患者实施分层次、分期的有效护理,于患者入院后根据其病情实际情况和患者自身特点制定护理计划,发现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反馈和解决。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2.1术前护理。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既往疾病史和相关疾病情况进行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观察其病情变化,进行综合考虑后制定一套适合患者手术后护理的护理方案。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状态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特点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形成具体的护理措施和要点,以便于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顺利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及早恢复健康。护理人员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同时协助患者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如禁食、禁水等胃肠道准备,备皮等,将手术相关情况和需要配合的要点告知患者,使患者有心理准备,以最佳状态进行手术治疗。1.2.2术日护理。患者实施手术的当日,护理人员要准备好手术的相关器械及药品,如监护仪、氧气、抢救药品等,而麻醉护士为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如处于不清醒状态,要为其取卧床体位,给氧,对患者的呼吸、脉搏、意识等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的检测和观察。患者顺利清醒后,再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干预。1.2.3术后护理。患者术后回病房,要对其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同时注意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如有要及时上报并协助处理。患者手术创口处应保持干燥清洁,注意其变化,在患者情况允许时协助其尽早下床进行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和肢体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调整活动量。做好饮食护理,多进食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增加粗粮摄入。1.2.4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制定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将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护理要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嘱其遵计划实施护理。如做好术后康复锻炼,细化要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方法等,按时服药,饮食上有控制,定期来院复诊,如出现身体不适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对患者进行宣教,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分发医疗保健的小册子,使其认识到疾病的预防和术后功能锻炼等的重要性,增强依从性。
2结果
舒适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采用传统护理组和舒适护理组患者每组60例护理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心理状态以及护患关系等因素。结果:舒适护理组术后的疼痛程度、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反应在统计学上明显低于传统护理,护患信任关系也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结论:舒适护理不但能够减轻骨科患者不适度与焦虑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术后顺利康复。
关键词:舒适护理;骨科护理;应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护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护理的有效性。骨科病人一般住院时间长,术后长时间的不能自由活动[1],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都很大,有的患者表现出焦躁和忧虑等情绪,不利于术后康复。通过引入舒适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恢复进行干预,从技术性与专业性角度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可以在临床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通过对骨科120例住院骨科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发现,舒适护理更有利于患者康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骨科住院病人共120例,运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2岁,中位年龄(46.35±31.88)岁;运用舒适护理方法进行护理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5.31±33.63)岁。病情包括各种骨折、石膏外固定、颈椎手术、股骨牵引、胸腰椎手术、骨髓炎等。
骨科疼痛护理管理思考
摘要:目的:探究针对骨科开展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医院治疗的300例骨科患者作为实验的对象,均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150例。给予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相同的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则另外开展针对疼痛护理的分层级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采用科学判定标准评价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36h的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后36h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就各项护理满意度情况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人员作为患者进行术后疼痛护理的核心人员,应正确认知及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态度与疼痛管理效果息息相关。通过给医护人员培训,把新的知识理念应用于临床患者,这种分层级的管理方式不仅能提高各级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技能,而且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另一方面还可同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
分层次管理是由傅国华教授提出的,旨在通过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从而优化结构[1]。高级、中级、初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怎样科学的划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成为了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2]。故医院特对骨科开展疼痛护理分层级管理的效果开展了专项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300例医院骨科诊治患者,样本选取时限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16~63岁。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本研究3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的分层管理。(1)完善及落实分层制度:将护理管理设定分层管理制度,分别由护士长、责护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施相应的分层管理。其中,责护组长须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或5年及以上护师,熟悉本科室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较强的沟通技巧,能够与责任护士进行良好沟通,并做好护生的带教工作,还要做好分层管理的监督及护理质量的把控工作,及时查看并记录疑难危重症患者情况,积极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责任护士须大专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并已获得两年,责任护士要对于本专科的护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及要求操作能力较强,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带教水平,遵医嘱完成相应护理任务,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患者健康指导;辅助护士须为注册护士,基本掌握医学及护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倾听患者的诉求,并完成患者提出的要求。帮助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完成基本的护理[3]。(2)完成资源配备的优化处理:经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处理,骨科病床的床护比由原来的1∶0.21,变为1∶0.38,这为创建示范病房做出了明显贡献。(3)做好护理分层管理:针对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排班采取医护同组法,并针对病区医疗组情况,适当调整医护排班情况。责护组长被分配至医疗组,均以医护同组方式参与病房床位的管理工作,分管期间与组长共同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责护组长还要评估及反馈本组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为了完善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要密切的关注患者的需求,接患者住院,送患者出院,都是必须保证落实在内的工作。采用双班制、双人值班,并做好特殊时段的服务和照顾,可以设立总值班护理人员,方便在夜间照顾患者,处理突发情况。高级护理人员的分配要合理,要与中级和低级护理人员均衡搭配,努力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职责明确,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绩效分配方式,统一责权利[4]。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采用科学判定标准评价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36h的疼痛程度。1.3观察指标。1.3.1患者疼痛指标。采用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后的36h进行疼痛指标的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1.3.2满意度评价指标。对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问卷包含3个大类,每一类有多个小题。90~10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满意,60~74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问卷发放收回率为100%,通过问卷得分计算两组患者对各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骨科病患护理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本院骨科2011年1~12月期间的14名护理人员与50张病床作为研究对象。14名护理人员中,年龄22~43岁,平均(27.5±1.4)岁;学历:本科4名、专科10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7名。本次研究中的50张病床均为本院骨科住院部的病床。
1.2基础护理方法
(1)肿胀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调整肢体的位置,以促进患者淋巴液与静脉血液的回流,进而减轻肢体出现肿胀现象[1]。另外,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患肢的小幅度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理疗,以促进患者水肿现象的消退。
(2)创口的护理方法,在骨科手术患者的基础护理中,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创口不愈合或肿胀的现象,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的中西药及制剂。在骨科患者的创口护理中,早期采取局部冷敷方法,有利于降低患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血现象,达到创口及时凝固与止血的效果。
骨科优质护理服务研究
摘要:目的:根据临床护理情况,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112例,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均分入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为优质护理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降低,其对治疗过程中的沟通交流、环境态度、病区环境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等的满意度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实施,可显著改善常规骨科护理中的缺陷,减少意外发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护理;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目前社会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治疗和康复要求也日益增强。而目前医院骨科患者大多都是由于不可抗力而导致机体受到损伤的,损伤发生多属意外,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1]。加之骨科患者大多都失去了生活自理,需要更多的照顾,因此,骨科患者的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选取了112例骨科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服务,以期从各自的护理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一个最适于骨科的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112例患者均属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来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男62例,女50例;年龄为15~85岁,平均年龄为43.2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根据其自我意愿选择入组,行不同的护理方式。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统计学比较。
骨科护理隐患防范分析
【摘要】目的对骨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据以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结果骨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护理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通过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结论及时发现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有利于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导致医疗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也对医院的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患者享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出现护理差错,就极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1]。骨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收治的患者人数众多,同时也最容易发生护理安全事件。为了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骨科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骨科护理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骨科护理中常见安全隐患
1.1护理管理因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人员配置不合理。骨科患者人数较多,工作量大,但是护理人员不足,使得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做到对患者进行全程服务,且存在护患沟通不足的情况。(2)专科护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常规护理制度难以彻底落到实处,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3)对护理质量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1.2护理人员因素。1.2.1缺乏工作责任心。由于骨科护理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导致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因此容易对本职工作产生厌烦心理,表现在工作中主要为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操作手法简单粗暴、缺乏慎独精神、对患者没有耐心、态度恶劣等[2]。如没有按时查房,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输液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等;对患者备皮范围过小、操作不当导致皮肤划伤等,容易造成感染情况的发生。1.2.2缺乏良好的专业素养。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够仔细,如打石膏患者,不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对于做牵引的患者不注意观察是否发生骨折移位、是否发生牵引针孔感染等,从而容易将患者置于危险之中。(2)引流管护理不当,如在对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时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增加。(3)缺乏应急能力,对于潜在的危险缺乏预见性,对于突发事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不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等。(4)专业药品知识掌握不牢:对于各种药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牢固,使得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不能及时预见以及发现用药不良情况,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用药安全。(5)缺乏对老年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视:老年患者在骨科患者中占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这部分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抵抗力逐渐下降,因此容易发生跌倒、压疮、感染等情况,加之老年患者本身常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护理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如果缺乏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增加老年患者发生风险的概率[3]。(6)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记录,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为医疗护理安全带来隐患。1.2.3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在较长时间的治疗以及康复过程中,容易失去耐心,从而影响到遵医行为,有些患者甚至会对治疗效果以及医生水平产生怀疑,从而不愿积极配合治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并进而对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2防范措施
骨科护理问题探析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过的骨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在骨科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方法。
2骨科护理的常见问题
2.1医院制度不完整:首先就是医院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监控力度也不够,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对骨折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所以就会常常出错。
2.2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的护理责任感:有关骨科的问题在当代越来越多,因此就会使得,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变得相当繁重。所以,在骨科护理过程中,由于骨科护理人员少、护理任务重,这样就容易给骨科护理人员带来了比较繁重的工作压力,更有甚者,由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非常的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责任意识慢慢消失。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滋生消极应付的心理,或者是对患者表现出态度冷淡、护理不周、甚至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发生冲突的现象。
2.3护理人员技术不娴熟:在骨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基础护理及技术操作之外,还应该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方法。但是大多护士毕业时间短,除此之外,还由于科室之间的轮转问题,专业知识相对的比较缺乏、经验也相对地不足、技术水平偏低,因此有的护理人员会常常违反操作规程,这样就会导致操作失败和出现差错。
移动居家骨科护理平台研究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采用人工合成的假体,代替病损的关节,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1]。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有较长的康复期,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融入,髋关节置换手术住院时间短,更多的康复训练是出院后在家完成,居家护理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而关节功能的康复对手术疗效的评判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移动居家骨科护理平台服务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通过平台定期互动随访,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骨关节科符合条件的100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0.97±9.63)岁。纳入标准:(1)诊断为股骨头坏死,首次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2)有沟通能力,自行配合者。(3)患者或陪护者有使用微信平台经历。(4)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双侧髋关节置换患者。(2)合并其它部位骨折。(3)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4)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剔除标准:(1)患者死亡。(2)随访中资料收集不全。本研究经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髋关节置换护理常规护理,出院后由责任护士每半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一次,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门诊复诊。1.2.2干预组。1.2.1建立骨干团队。骨干团队由4名成员组成,主任医师1名(顾问)、获得江苏省骨科专科护士证书的副主任护士1名(团长)、从事骨科专科工作10年以上的主管护师2名。研究前均进行统一培训,确保指导用语的一致性,培训内容包括髋关节置换术相关知识、术后功能锻炼、用药管理等相关专科知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居家骨科护理平台的使用等。移动居家骨科护理平台[2]是2015年江苏省护理学会与公司合作开发,并在2016年初应用实施使用,由专科护士进行专业指导,可为患者提供髋关节相关知识、用药管理、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和视频、慢性病管理等功能;患者可实时提问、也可上传伤口图片、功能锻锻炼照片或视频,随时与医护进行互动。1.2.2具体实施步骤。由责任护士协助或帮助患者在入院后扫描护士诊所二维码加入居家护理,分阶段对患者通过文字、图谱、照片、视频等方法推广康复锻炼相关知识技巧和日常生活指导(包括上下床、步行训练、上下楼梯、坐姿、取物、穿鞋袜、更衣、如厕、沐浴、乘车指导、体育活动等)。患者或家属也可即时上传照片或视频,让专科护士判断其功能锻炼的方式是否正确。出院前,由责任护士教会患者或家属如何申请预约、互动问答、上传照片视频等功能。指导时间安排为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1次;第2~4个月,每2周1次,第5个月后,每月1次。1.3效果评价。1.3.1髋关节功能回复。本研究采用Harris评分[3]对患者髋功能进行评定,从疼痛、功能、畸形和活动度4个方面对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效果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其中关节活动5分、痛疼程度44分、畸形4分、关节功能47分。评分越高表示关节功能越好。评分90分及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尚可,70分以下为差。1.3.2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该问卷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于1990年研究发展而来,是一种多目的、简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在国际上广泛用于评价生活质量[4]。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8个维度,共36个条目来评定患者的健康状况。各个条目的计分采用万崇华等[5]介绍的方法进行,总分为145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1.3资料的收集。出院后,对照组由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干预组在患者出院后3、6个月互动后发放电子调查表。两组资料的收集均由骨干团队成员负责。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得分情况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经Mauchlys球形假设检验,x=33.747,P<0.001,不满足球形假设;Harris评分计算出epsilon(ε)为0.773>0.75,采用Huynh-Feldt方法校正,见表2。由表2可知,干预方式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Harris评分升高幅度不同,干预组的升高幅度大。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的得分情况。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经Mauchlys球形假设检验,x=50.363,P<0.001,不满足球形假设;SF-36计算出epsilon(ε)为0.712<0.75,采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校正,见表3。由表3可知,干预方式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SF-36得分升高幅度不同,干预组的升高幅度较大。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