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2:39: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股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驳斥股利股价论文

内容摘要:证券投资理论中有种观点认为,股利对于股价的变动没有影响。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剖析,认为上市公司与股东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公司获利与投资者收益不是一回事,并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论证股利是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证券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公司对股东的回报率,这样才能鼓励投资行为、抑止过度投机。

关键词:证券市场股利政策股票价格

在投资理论中有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股票市场价值与股利政策不相关,即股利分配(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股利无论多与少)对公司的市场价值(或股票价格)不会产生影响。这种观点的代表是默顿·米勒和费朗哥·莫迪利亚尼。在1958年,两人发表的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中认为,“股利政策对股东在公司中投入的资本价值不发生影响”。这在国内各类证券投资书刊中也有广泛介绍,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无关论”。但事情果真如此么?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有欠缺的,现分析说明如下:

“无关论”认为,“公司的股权价值与公司未来收益和产生这些收益所需要追加的必要投资相关,公司股价总额应等于每年的预期收入减去必要投资之后的现值之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无关论”把公司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混为一谈,只讲公司收益,不讲股东收益。然而上市公司与其股东并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再强,预期收益再多,但一分钱也不肯给股东,这种上市公司的股票对股东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投资者而言,所持股票的价值,只与这个股票所能带来的收益有关,而不是这个公司的利润。尽管股利来源于公司利润,公司的利润多,股利才有可能多,但这只是提供了可能性,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公司在获取的利润中肯给股东多少股利,这才决定了股票的价值,并影响了股票的价格,而决不是无关。至于后一句“公司股利总额应等于……”,应该明确的是:如果讲的是以股东的预期收入计算股票的理论价值,那是对的。但此处显然还是指的是公司的预期收入而非股东的,不然就不必讲追加投资了。

“无关论”还有个重要论点就是,“如果公司决定提高当前股利的水平,就会降低公司为产出未来收益而追加投资的能力,因此公司就必须通过发行新的股份或承担更多的债务以取得资金。”一个经营良好的公司,完全可以既有追回投资的能力,又能支付足够的股利,两者并不矛盾。而“无关论”却把这种有着许多种选择方案的决策问题,硬性归结为非此即彼的关系,这就过于内外筹资的关系,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财务规定,影响因素很多,并非这么简单而又机械。

“无关论”还认为公司减少当年股利支付,可增加投资,增强公司今后的盈利能力,提高公司的预期收益,也就提高了今后可分配的股利总额,所以“无论哪种情况,股利政策的变动都只影响未来预期股利的现金流量现值分布(意思就是减少现在的,就会增加今后的——笔者注),而不会改变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也就不会改变股权价值。”

查看全文

股价类磁现象模式论文

一、传统的股价行为模式及其缺陷

股价行为模型通常用著名的维纳过程来表达,维纳过程是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物理学中用于描述大量粒子相互碰撞情形下单一粒子的运动形态,也被称为几何布朗运动。方程是描述股价行为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模型。

附图

在此,参数μ的大小应取决于投资者不能过分散化而消除的那部分风险,即系统风险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股票市场所依存的经济体系中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说,投资者是理性的和风险回避的,他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来估价证券并根据风险程度来要求高收益率补偿。但是,有两种情况通常会使人们追求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①假设一个投资者在稳亏8万元或有80%的机会亏损10万元或有20%的机会什么也不亏之间作出选择,二者的期望收益率是相同的,而前者是无风险的,后者是有风险的,但绝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后者。②假设一个投资者在稳赚10元或有99%的机会什么也没有或有1%的机会赚1000元之间作出选择,大多数投资者也会选择后者。同时,μ随着时间、宏观经济环境、相关经济政策和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而变化,μ更多地表现为随机过程而不是常量。

其次,如果我们以方程来拟合股票价格的行为过程,不考虑噪声干扰σdz,则直线ds/s=μdt在相当长的考察区间内经常表现为向下倾斜,也就是说,μ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负值,这显然与其定义相背离。

再者,股价的马尔可夫性质是与市场的弱有效性相一致的。也就是说,股票的现价包含了所有历史信息,根据股价的任何一种历史形态模式其上涨和下跌的概率都是50%,ε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正反映了这种无偏性。但在现实中,投资者在设定主观概率时并不是无偏的,这种有偏设定必然导致△s/s的有偏分布,所以技术分析依然为广大投资者所广泛使用,ε~N的假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查看全文

承销商股价分析论文

引言sO100

新股(注:本文所指的“新股”若无特别说明,都指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企业上市后的季节发行(Seasonedequityofferings,SEO)所增发的股票在有的文献中也称为新股。)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s)的高初始收益率(即上市首日交易价格高于发行价格)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财务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证券市场长期以来也一直续演着“新股不败”的神话,每一次新股发行往往伴随着巨额的申购资金和上市后的惊人涨幅。刘力和李文德(2000)以1992~1999年和1992年5月至1999年分别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781家公司为样本,发现深沪两市总体的平均初始收益率为142.84%,其中深市为148.67%,沪市为137.30%;沈艺峰和陈雪颖(2002)发现1993年4月至1998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的283家A股未经市场指数调整的平均初始收益率为132.64%,经市场指数调整后的平均收益率为132.15%。

对于我国新股初始收益率过高的现象,迄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完整的理论解释。很多学者或者仅从供求关系的层面来看待这一问题,认为股票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了一级市场的初始收益率过高;或者认为对发行市盈率的人为管制(通常为15倍)是主要原因,而较少从新股发行、上市过程中各个参与者(发行企业、承销商、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来看待和解释这一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承销商的行为和动机出发,研究新股上市后承销商的托市行为(pricesupport),试图能够部分地解释我国的新股初始收益率过高的现象。

承销商“托市”又称“价格稳定”(pricestabilization),指新股上市后承销商为了防止或延缓股价的过分下跌而有意识地介入股票交易的行为。承销商托市原则上应该属于股价操纵行为,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在这个问题上却网开一面,因为SEC认为股票刚上市就大幅下跌很不利于股权的分散化。并且,若禁止承销商的托市将影响承销商以包销(firmcomnutment)的方式进行承销的积极性。但SEC也规定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有意进行托市的承销商必须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这一意向,当真正开始托市时,主承销商还要向SEC通报。SEC同时要求托市的价格(floorprice)不准超过发行价或其他交易商的最高报价,托市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定天数,否则都将被视为违反反操纵条例(Hanley,Kumer和Seguin,1993)。我国的相关证券法规中,只有1996年2月6日证监会的《关于禁止股票发行中不当行为的通知》有提及“证券经营机构在争取承销项目的过程中,不得向企业允诺在股票上市后维持其股票价格”。(注:载《关于禁止股票发行中不当行为的通知》,1996年2月6日,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6]21号。)1993年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1999年的《证券法》虽然都禁止股价操纵行为,但其中都没有涉及承销商托市的明确规定。所以,我国的法规给予了可能存在的承销商托市行为更大的空间。在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承销商在新股上市后的行为会有许多不同于国外研究得到的特点。

本文集中探讨三个问题:(1)我国新股上市后是否存在承销商的托市行为?若存在,它有哪些特点?(2)承销商托市对新股的初始收益率有多大的影响,折价(注:在国内研究新股发行的文献中,一般把英文单词”underpricing”翻译成“折价”或“抑价”。新股高初始收益率的现象被发现后,人们一般认为是发行价偏低引起的,所以用”underpricing”一词来描述它,尽管后来发现并不一定是发行价偏低。本文中所提到的“折价”并不是用来描述高初始收益率这一现象,而是指发行企业与承销商故意地降低发行价格的行为。)的新股是否同时受到托市?(3)若托市与折价同时存在,那么为什么已经折价的股票还需托市?承销商在托市与折价这两种战略之间选择的动机是什么?

文献回顾

查看全文

股利与股价驳斥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证券投资理论中有种观点认为,股利对于股价的变动没有影响。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剖析,认为上市公司与股东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公司获利与投资者收益不是一回事,并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论证股利是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证券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公司对股东的回报率,这样才能鼓励投资行为、抑止过度投机。

关键词:证券市场股利政策股票价格

在投资理论中有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股票市场价值与股利政策不相关,即股利分配(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股利无论多与少)对公司的市场价值(或股票价格)不会产生影响。这种观点的代表是默顿·米勒和费朗哥·莫迪利亚尼。在1958年,两人发表的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中认为,“股利政策对股东在公司中投入的资本价值不发生影响”。这在国内各类证券投资书刊中也有广泛介绍,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无关论”。但事情果真如此么?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有欠缺的,现分析说明如下:

“无关论”认为,“公司的股权价值与公司未来收益和产生这些收益所需要追加的必要投资相关,公司股价总额应等于每年的预期收入减去必要投资之后的现值之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无关论”把公司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混为一谈,只讲公司收益,不讲股东收益。然而上市公司与其股东并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再强,预期收益再多,但一分钱也不肯给股东,这种上市公司的股票对股东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投资者而言,所持股票的价值,只与这个股票所能带来的收益有关,而不是这个公司的利润。尽管股利来源于公司利润,公司的利润多,股利才有可能多,但这只是提供了可能性,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公司在获取的利润中肯给股东多少股利,这才决定了股票的价值,并影响了股票的价格,而决不是无关。至于后一句“公司股利总额应等于……”,应该明确的是:如果讲的是以股东的预期收入计算股票的理论价值,那是对的。但此处显然还是指的是公司的预期收入而非股东的,不然就不必讲追加投资了。

“无关论”还有个重要论点就是,“如果公司决定提高当前股利的水平,就会降低公司为产出未来收益而追加投资的能力,因此公司就必须通过发行新的股份或承担更多的债务以取得资金。”一个经营良好的公司,完全可以既有追回投资的能力,又能支付足够的股利,两者并不矛盾。而“无关论”却把这种有着许多种选择方案的决策问题,硬性归结为非此即彼的关系,这就过于内外筹资的关系,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财务规定,影响因素很多,并非这么简单而又机械。

“无关论”还认为公司减少当年股利支付,可增加投资,增强公司今后的盈利能力,提高公司的预期收益,也就提高了今后可分配的股利总额,所以“无论哪种情况,股利政策的变动都只影响未来预期股利的现金流量现值分布(意思就是减少现在的,就会增加今后的——笔者注),而不会改变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也就不会改变股权价值。”

查看全文

银行股股价联动性透析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自2011年3月7日起,A股市场和H股市场同时开市,这使得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开市对两地股市的联动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鉴于目前以此为分界点,对A股市场和H股市场联动性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银行股为切入点,对A+H股票进行股价联动性研究。截至2012年1月6日,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有72家,总市值为59496.6亿元。通过对这72支股票进行统计发现,以2011年3月7日为分界点,前后交易满半年的股票有62支,总市值为57360.91亿元,其中A+H银行股都在这62支股票之中,银行股的市值为38804.43亿元,占72支股票总市值的65.22%,占62支股票市值的67.65%(数据来自东方财富通网站)。由此可见,A+H银行股在A+H股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选取A+H银行股为代表,进行A+H股股价联动性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姚仲诚(2004)运用现代经济计量学、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A股、B股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徐杨(2010)以A+H股双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指数和个股层面,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比分析了股改前后两个阶段A股H股价格差异的均衡关系、在价格形成中A股价格和H股价格的信息传导关系的变化;张兵、范致镇、李心丹(2010)对中美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研究,首先从“经济基础假说”和“市场传染假说”理论层面分析了股票市场联动的传导机制,然后以上证指数与道琼斯指数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分阶段检验了中美股市的联动特征;石建勋、钟建飞、李海英(2011)运用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对金融危机前后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的联动性及引导性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8支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银行股,分别为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分别用AZH、ANH、AGH、AJH、AJT、AZS、AMS、AZX、HZH、HNH、HGH、HJH、HJT、HZS、HMS、HZXH来表示其A股和H股市场收盘价序列,时间段为2010年9月7日至2011年9月7日,数据来自华创证券(通达信)和招商证券(港股版)行情软件。对A股和H股因节假日或停盘而引起的不对称交易日数据,予以剔除。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数据,来自于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牌价,利用中间价将H股收盘价折算为人民币收盘价。

三、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查看全文

论股市重大事件股价异动

前言

股票市场是信息密集型市场,股价对信息的变化十分敏感。为保证市场的真实和公平,使所有投资者处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客观上要求将所有信息准确及时地披露给投资者。然而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及时披露。即使在信息披露要求苛刻的美国,如果披露会损害正常的商业交易,重要信息的延迟也是联邦证券法所许可的。但是,一旦公司可以合理地保留部分信息,那么信息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开的,而拥有内幕信息更能准确地预测股票的未来价格或收益,从而可通过提前买卖等手段来获得超额利润。

在国外,内幕交易对价格的影响是内幕交易是否对市场有害或普遍存在这一争论的核心,也关系到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证券市场监管。国外学者对内幕交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内幕交易的非法性,对内幕交易进行经验研究非常困难,唯一的可靠来源就是公司内部人提供的交易报告。Seyhun(1986)利用公司内部人提供的合法交易报告,发现公司内部人获得的平均超出收益很小。Eliiot等在1984年对信息前后公司内部人交易的时间和频率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公司内部人并不是用内幕信息来进行交易。Meubroek(1992)指出利用公司内部人提供的合法交易报告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具有真实性,原因是内部人在报告时将隐瞒任何违法行为,并利用1979-1989年间的183起内幕交易犯罪案例,研究了内幕交易如何影响价格,证明了内幕交易立即导致价格发生变化并引起市场对价格的发现,内幕交易日的平均超常收益率达3%。Lakonishok和Lee(2000)的研究更指出,NYSE、AMEX和NASDAQ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存在内幕交易。

国外学者在研究内幕交易的普遍性时,通常以重大事件披露前的股价和交易量的异常来作为内幕交易的证据。Keown和Pinkerton(1981)注意到,平均来说,目标公司股价上涨总幅度的40-50%出现在兼并信息公告前,并据此断言内幕交易的普遍性。这种观点对要求美国加强针对内幕交易的立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回应,美国国会在1984和1988年通过颁布法律来增加对内幕交易的惩罚力度。Bris(2000)研究了收购中的内幕交易,他剔除了各种影响因素后发现内幕交易掠取了收购总收益的较大比例。

各国监管者都致力于使投资者能够公平地获得信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严格规定信息的披露,从法律角度对非法利用私人信息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惩罚措施。如美国1984年通过的《内幕交易惩处法案》和1988年通过的《内幕交易与证券欺诈执行法案》。我国1999年颁布的《证券法》对内幕交易也有规定,但到目前为止,对内幕交易的监管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虽然市场普遍反映我国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已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仍极为罕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事件披露中的股价和交易量是否发生异动的实证检验和分析,来验证我国股市内幕交易的真实严重程度。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股价顾客满意度指数关系预测股价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顾客分类的意义;顾客满意度测评基础技术;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基础技术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实际中为了保证调查顾客的广泛代表性、降低抽样误差、从调查项目及其调查内容两个层次来测评某一产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区分不同的类别顾客的评价、不同类别顾客评价的综合(注:这里,不考虑调查表的设计等其他问题、对同一产品(服务),把若干年、季、月的顾客满意度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对同一调查项目,把若干年、季、月的顾客满意度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对同一调查项目的同一调查内容,把若干年、季、月的顾客满意度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这三个层次的满意度指数组成指数体系等,具体请详见。

一、顾客分类的意义

怎样测评产品(服务)顾客满意度(指数)呢?我们认为,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测评产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二是如何确定权数。具体地讲,有顾客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调查顾客的选取、调查表的回收率和有效率,以及权数的确定等。这里我们只讨论调查顾客的选取问题,毫无疑问,按随机原则调查顾客。但我们认为,在实际中为了保证调查顾客的广泛代表性、降低抽样误差,以期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顾客满意度,应将顾客分类,分别按随机原则从每一类顾客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根据不同的产品(服务),有不同的顾客的分类。如顾客可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居住地区等分类,也可按专业与非专业、消费时间长短、目标与非目标顾客等分类。在此基础上,调查的结果还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测评出来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才有意义。

二、顾客满意度测评基础技术

一般地讲,从调查项目及其调查内容两个层次来测评某一产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由各调查内容的满意度加权就得到某一调查项目的满意度,再由各调查项目的满意度加权就得到该产品(服务)的满意度。这里,我们不再讨论这个问题(注:参见刘宇:《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但从中我们发现,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基础技术集中地体现在一种产品(服务)就某一项调查内容的测评技术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分不同的类别顾客的评价,二是不同类别顾客评价的综合(注:这里,不考虑调查表的设计等其他问题,并假定调查表有足够大的回收率。)。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不失一般性,我们将顾客分为两类:顾客Ⅰ和顾客Ⅱ。对每一项调查内容,我们将顾客的评价分为六个等级: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并且规定它们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0~100分、80~90分、70~80分、60~70分、50~60分、40~50分。显然,不同类别顾客的评价受自身的状况影响,如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顾客对同一调查内容的评价会因自己的偏好而存在主观上的差异。因此,在调查中要区分不同类别的顾客,并且这种区分要符合实际,要有区分度,这就是技术(注:这种技术相对比较简单,这里不予讨论,而主要讨论测评的综合技术。)。同时,还要保证每个类别顾客都有足够多的顾客被调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测评的满意度结果符合实际,也有利于产品(服务)生产(提供)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假设就某一调查内容,调查N个顾客的结果,见列联表1,6个评价等级对应的评价(平均)分数,见表2。

查看全文

股价类磁现象行为模式论文

一、传统的股价行为模式及其缺陷

股价行为模型通常用著名的维纳过程来表达,维纳过程是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物理学中用于描述大量粒子相互碰撞情形下单一粒子的运动形态,也被称为几何布朗运动。方程(1)是描述股价行为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模型。

附图

在此,参数μ的大小应取决于投资者不能过分散化而消除的那部分风险,即系统风险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股票市场所依存的经济体系中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说,投资者是理性的和风险回避的,他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来估价证券并根据风险程度来要求高收益率补偿。但是,有两种情况通常会使人们追求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①假设一个投资者在稳亏8万元或有80%的机会亏损10万元或有20%的机会什么也不亏之间作出选择,二者的期望收益率是相同的,而前者是无风险的,后者是有风险的,但绝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后者。②假设一个投资者在稳赚10元或有99%的机会什么也没有或有1%的机会赚1000元之间作出选择,大多数投资者也会选择后者。同时,μ随着时间、宏观经济环境、相关经济政策和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而变化,μ(t)更多地表现为随机过程而不是常量。

其次,如果我们以方程(1)来拟合股票价格的行为过程,不考虑噪声干扰σdz,则直线ds/s=μdt在相当长的考察区间内经常表现为向下倾斜,也就是说,μ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负值,这显然与其定义相背离。

再者,股价的马尔可夫性质是与市场的弱有效性相一致的。也就是说,股票的现价包含了所有历史信息,根据股价的任何一种历史形态模式其上涨和下跌的概率都是50%,ε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正反映了这种无偏性。但在现实中,投资者在设定主观概率时并不是无偏的,这种有偏设定必然导致△s/s的有偏分布,所以技术分析依然为广大投资者所广泛使用,ε~N(0、1)的假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查看全文

政府制度对沪市股价的影响

摘要

上市公司派现是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之一,2000年年报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上市公司高比例的派现分红,与往年的重筹资轻回报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研究了1993-2001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发现在2000-2001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和比重都明显地增加。但是这种派现方案并不被市场一致看好,这和国外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

论文将从政府政策、分红历史、经营业绩和股权结构等多方面探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运用事件研究法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就政府政策公告对股价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期为中国证券市场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利政策异常收益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1.引言

国内外学者在股利政策对股价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MillerandModigliani(1961)[1]的经典研究指出,在完全资本市场假设下,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其市场价值。后来的学者在“股利隐含的信息内容”(Theinformationcontentofdividend)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Watts(1973,1976)[2][3]使用年资料来研究,发现在股利公告前后几个月内,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几乎没有股价的异常收益;Pettit(1972,1976)[4][5]使用季资料,发现股利公告有显著的股价异常收益。后来,学者放宽了完全资本市场的假设,考虑了税收影响、成本(Easterbrook,1984)[6]、信息不对称(MillerandRock,1985[7])和常客效应(MukeshBajaj,1990)[8]等来解释现实中股利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查看全文

人民币汇率与股价关系诠释

摘要: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关系密切,本论文旨在运用计量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探究中国股价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之间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得到,在中国股价与汇率(直接法)是负相关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的偏离将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恢复到均衡状态;同时,股价和汇率的因果关系也是单向的。文章最后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预测和预测效果的测定,对于各种结论,本文还给予了详尽的经济学和金融学解释。

关键词:汇率股价计量

无论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现实角度,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在投资和融资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多次出现的金融危机都伴随着某些国家汇率和股价的狂泻或崩溃,而新兴国家股市和汇率的坚挺更让人们开始关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论文百事通在我国,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不断完善和股票市场的不断成熟。股价和汇率逐渐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使得两者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市场上有了可能。研究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关系,探求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无论对政策制定者还是投资者都是必要的。同时,如何对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运用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进行解释,提供理论支持,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了汇改后2005年8月1日—2010年1月8日之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00美元对应人民币数值)以及该时期内上证综合指数价格,各数据均为原始数据。对于各数据,我们采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处理。

二、实证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