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2:2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规制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场规制理论演进轨迹
一、市场规制的经济学内涵
规制(Regulation)中文也译成“管制”,狭义上指“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或制约”①。广义上,规制包含一切公权组织对私权个人或小团体的激励和约束,有政治上的规制、法律上的规制、道德上的规制等形式。如米尼克(Mitnick,1980)指出,“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它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②;吉尔洪和皮尔斯(Gellhorn&Pierce,1982)认为“政府的产业规制仅仅是对众多私人经济力量的法律控制形式中的一种”③。一般而言,通过司法程序去实施的规制是间接规制,通过行政部门去实施的规制是直接规制。直接规制又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是针对特定行业的规制,主要指对自然垄断和信息偏等行业,以价格规制和市场进退规制为主要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产品的价格、服务的质量以及投资、财务等方面的活动进行干预,以确保公平竞争和防止资源配置非效率;社会性规制主要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利益为目的,通过制订一定的标准去禁止或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如为防止公害、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规。规制可从规制的执行主体和被规制的对象来分类,前者有政府规制、法律规制、行业协会规制、集体产权组织规制、社会舆论规制等,后者包括市场规制、社会秩序规制、收入分配规制、卫生保健规制等。市场规制在广义上指各个公权组织对市场失效采取的纠正、约束和激励;狭义上如金泽良雄所定义,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矫正或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而干预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④。即狭义上的市场规制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法律区分开来,将规制限定于那些由行政机构执行的施加于市场的一般性法规和特殊行为。丹尼尔•史普博在此框架下,提出三种类型的市场规制:第一,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的规制。如价格规制、产权规制及合同规则。在某些市场里,价格体系可能完全或部分由商品的行政性配置来取代,如公共企业的行政性定价;第二,通过影响消费者决策而影响市场均衡的规制。消费者的预算组合受税收、补贴或其他转移性支付的制约;第三,通过干扰企业决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的规制。此类约束包括施加于产品特征(如质量、耐久性和安全等)之上的限制,对企业投入、产出或生产技术的限制导致企业产品组合方面的制约⑤。简言之,市场规制在当前的规制经济学理论主要指狭义上的涵义,是政府通过立法、规章和制度的执行去实施对市场的约束和激励,规制方法以经济性规制为主,同时配以社会性规制。
二、市场规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1970年前,经济学对市场规制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某些特殊产业的价格和进入的控制上。这些产业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运输、通讯、交通)与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理论研究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投向规模技术递增收益情况下的定价问题,即如何选择能保证公用事业的资本投资有一特殊回报率的价格,以及维持成本最低化的激励等相关问题之上。对这些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是卡恩(Kahn)教授1970年的经典教科书《规制经济学:原理与制度》⑥。书里卡恩将公共部门和公用事业视为两种“竞争性市场模型明显不能描述或甚至无从描述”的经济,认为“规制的实质是政府命令对竞争的明显取代,作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它企图维护良好的经济绩效。”卡恩(1970)所强调的领域主要是对垄断的规制及费率的决定,尤其关心边际成本定价的一般原则、长期和短期边际成本及价格歧视等问题。自卡恩后,市场规制理论研究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谢泼德和威尔科克斯(ShepherdandWilcox,1979)把“针对工商业的公共政策”划分为反托拉斯法、规制及公共企业三类。斯蒂格勒(1981)又将规制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的公共一私人关系中,不仅仅包括“老式”的公用事业和反托拉斯政策,还包括对’要素市场的公共干预”,货币筹措及支付,以及“对商品的服务和生产、销售或交易的公共干预”,还有法律制度。乔斯科(Joskow)和诺尔(Noll)(1981)全面总结了竞争与非竞争产业里的价格与进入的规制,以及对“质量”(环境、健康、就业安全及产品质量)的规制。他们还强调以规制的政治、行政程序为研究重点的规制的立法与官僚理论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关于环境质量、产品安全及工作场所安全的“社会性规制”研究也自1970年后较快发展并渗透于各个产业,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将市场规制研究范畴扩展到福利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及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科学等领域⑦。整体而言,市场规制理论研究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市场规制俘获理论和市场规制经济理论。(一)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市场规制发生的原因是存在着市场失灵,包括自然垄断、人为垄断(行政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领域,在这些情况下,政府对市场规制具有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这一理论把政府对市场的规制看作是政府对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反应,它包含着这样一个理论假设,即市场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导致不公正或低效率。所以,政府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是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控制受规制的企业对价格进行垄断或者对消费者滥用权力,具体措施包括控制进入、限定价格、确定服务条件和质量及规定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义务等;并假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代表公众对市场作出一定理性的计算,使市场规制过程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早期美国法院的判决也支持了这一观点,通过市场规制来保护客户免受私人垄断厂商的侵害是正当的。如果从立法者的角度看,对任何行业实行的市场规制符合公共利益,那么只要立法者不是以任性或歧视的态度办事,美国宪法就不阻止这种市场规制,而不论被规制的是公用事业还是其他行业都没有什么区别⑧。公共利益理论得到了很多经济学者的认可和支持,Utton、Breyer、植草益、Weidenhaum等,都把政府规制看作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⑨。他们通过对市场失灵的分析,表明市场失灵会导致资源的误置,认为政府应通过实施市场规制政策而采取行动以矫正这些失灵。比如,在自然垄断情况下,为避免垄断者限制产出并提高价格从而使公众承受垄断价格,政府就应实行价格市场规制。同样,对于厂商通过合谋、控制对产业的进入而造成的人为垄断,政府也应采用反托拉斯政策使合谋非法,并促使市场向竞争开放。再如,对于一个群体要承担另一个群体的负外部性行为所导致的成本,政府就应该采用费税等形式使负外部性内部化,并促使负外部性的产出降低到社会合理水平。总之,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主张政府规制从公共利益出发,哪里有市场失灵,就应在哪里实施相应的政府干预,以纠正在市场失灵下发生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和分配的不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由于在许多情况下公共利益理论的实证、规范分析与现实自相矛盾,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遭到部分经济学家的批评
。如维斯库兹、维纳和哈瑞顿认为,市场规制发生是通过立法行动和市场规制机构来完成的,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则缺乏这种分析,没有说明对社会净福利的潜在追求是怎样进行的。对市场规制发生的论断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只是一种假定⑩。乔治•施蒂格勒和克莱尔•弗瑞兰德1962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研究———1912-1937年期间对美国电力事业价格规制的效果研究表明:市场规制仅有微小的导致价格下降的效应,并不象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所宣称的那样市场规制对价格具有较大的下降作用○11。波斯纳(RichardPosner,1974)指出,19世纪80年代后期的铁路市场规制是厂商主动要求政府去做的,并开创了政府进入市场实行干预和规制的先例;历史上地方电话和城市间通讯市场也是这样,是厂商主动要求政府对其“混乱”的市场进行规制,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自然垄断存在或外部性问题的原因。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是:厂商之所以支持政府对市场实施规制,是希望通过市场规制提供稳定的在正常利润水平之上的利益。“15年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市场规制与外部经济或不经济以及垄断的市场结构之间并没有正相关性。”○12这些理论反驳,使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出现了“危机”。(二)市场规制俘获理论经济学家们回顾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市场规制史,发现市场规制和市场失灵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相反,从19世纪以来市场规制总是对生产厂商有利。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市场规制俘获理论的产生。市场规制俘获理论认为:政府对市场规制是为了满足产业对市场规制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获),而市场规制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业所俘获)。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者斯蒂格勒于1971年指出:“市场规制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谁是市场规制的收益者或受害者,政府对市场规制采取什么形式和政府规制对资源分配的影响。”○13施蒂格勒分析的最初前提是:强制力是政府的根本资源。某利益集团能劝说政府为其利益而运用强制力改善该集团的福利。另一前提在于各市场规制机构的行为选择是理性的,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规制机构的规制供给与利益集团收入最大化行为的要求相适应,通过市场规制,规制者和利益集团均可增加其收入。施蒂格勒通过完整的研究得出了受市场规制产业并不比无市场规制产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价格。1976年,佩尔兹曼(Peltzman)在对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结果的预测,以及进而推断政府在市场规制上的有效性等三个层次上更全面地阐述了市场规制俘获理论。他认为无论市场规制者是否获得利益,被规制产业的产量和价格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其主要差别只是收入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14。而威廉姆森(Williamson)则认为政府规制是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组织交易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不存在政府规制的情况下,让具有不同市场力量的消费者和企业实现外部交易更为有效○15。(三)市场规制经济理论现实的经济现象表明:市场规制与市场失灵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这与市场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相冲突);市场规制也并不是一味地偏袒被规制者(与市场规制俘获理论相冲突)。因此,有必要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有这些现象的理论,市场规制经济理论由此产生。市场规制经济理论在国家控制资源、各利益主体具有自己最大化效用理性的前提假设下,指出市场规制是因应利益集团最大化自己的收入要求而产生的。斯蒂格勒与佩尔茨曼的分析认为:其一,市场规制立法机构起着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作用;其二,立法者的行为受谋求继续在位的动机驱动,即立法是为了最大化立法者的政治追求;其三,利益集团之间互相竞争者向立法者提供政治支持以换取对自己有利的立法。结论就是,立法总是对那些组织良好的利益集团有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提供政治支持),所以这些利益集团能够从市场规制立法中受益(故愿意花费资源来取得政治支持),即市场规制立法总是对小利益集团更为有利。原因是:当某一利益集团认识到他们需要某种立法时,必定是利益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从中获益的可能,而且仅仅就利益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从某种市场规制立法中得到好处是不够的,其关键在于要使每一个成员获得足够的收益,以激励他们投入资源。在大利益集团中,搭便车现象比小利益集团更为严重。在小利益集团中,成员个人对利益集团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其平均获益也会比大利益集团的成员多,所以对利益集团的认同感强,搭便车的现象也就比大利益集团要小。在斯蒂格勒和佩尔茨曼建立的市场规制模型中,立法者或者市场规制者选择最优政策以使对自己的政治支持最大化。盖利•贝克(GaryBecker)的市场规制模型则强调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市场规制倾向于增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福利○16。综上所述,当代市场规制理论发展已进入研究在公权的代表———政府对私权交易的市场失灵的规制中,如何保证自身不失灵。第三阶段的市场经济规制理论已表明,竞争力强的利益集团在市场规制中总会获得利益上的倾斜,因此,如何防止在市场规制中利益集团通过寻租和政治影响等手段获得市场规制中的经济租金,将是下阶段市场规制理论研究的着力点。
激励规制理论与商业银行监管论文
论文关键词:博弈激励规制事先承诺制监管
论文摘要:激励规制理论认为,消除规制与被规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是激励规制制度的建立要使两者的目标尽可能保持一致。激励规制理论中的事先承诺制在我国银行监管中的引入就较好地符合了这一要求,从而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逐利”的市场经济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更趋复杂,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督成本和监督难度也大大增加。激励规制理论认为,消除规制与被规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在于激励规制制度的建立,若规制者能设计出一套使被规制者“说真话”的激励规制制度,并将二者的“目标函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提高其监管效率。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激励规制理论,对事先承诺制在我国银行监管中的引入作一探讨。
一、激励规制理论在银行监管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I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垄断行业运营效率的不满引发了一场声势较大的放松规制运动。然而,放松规制、引进竞争并没有解决该行业存在的低效率问题。90年代以后,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理论等微观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分析方法被更多地引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一种新的自然垄断规制理论——激励规制理论或称新规制经济学(NewRegulatoryEconomics)得以产生。激励规制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规制双方行为目标的差异,垄断行业的规制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委托问题来加以处理。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最优激励问题,规制者须设计出一套既能为被规制机构提供适度激励,又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机制。传统规制理论由于没有认识到规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就不能制定出有效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规制方式,这是导致传统规制方式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而激励规制理论中的事先承诺制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事先承诺制(Pre-CommitmentApproach)最早是博弈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的基本特征是当事人做出承诺后,原先在没有承诺情况下的一些最优选择在事后变得不再是最优,这就使当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选择余地减少;而剔除事先最优的某些选择,也迫使对手重新考虑你的策略,从而使做出承诺的一方得到利益。将其运用到银行监管中,就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对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事先向监管者承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的累积损失不超过一个最大限额,从而依据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留有充足的资本准备。在这一损失最大限额内,监管者不会介入,各机构自行管理和控制风险,如果在此期间任何一个时点违反了这一承诺,即损失超过了预定限额,监管者就会介入其具体活动,对其进行处罚。监管者只需设计或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激励惩罚机制来涵盖监管对象任一水平的风险暴露,分析问题机构风险损失的起因(是个别机构的冒险行为造成损失的发生还是由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整个行业都面临损失的风险),对于个别机构的冒险行为和整个行业面临的风险导致的损失给予惩罚(区别对待),对于执行规制合同较好的机构给予奖励。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理论论文
一、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理论基础
对于自然垄断的定义,学术界的看法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所谓自然垄断性,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的概率很高。我们把这种由于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成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自然垄断与行为垄断是与微观规制(从广义上看,微观规制是政(论文库)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相联系的垄断。
由于维持垄断可在技术经济上达到更高效率的结构因素,所以要通过参加规制来形成和维持垄断,通过价格规制和其他规制手段来防止垄断下的企业在自由决策时所产生的不良经济后果。因此,某些特定的产业具有的自然垄断性就成为经济性规制的基本依据。
政(论文库)府的微观规制是为了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以确保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自然垄断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虽然有不少国家在政策上允许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垄断条件下,任何组织都有可能丧失追求成本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的能力,从而破坏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经济学家已经指明了垄断带来的四个主要问题,即产量受到限制、管理松懈、不大关心研究与开发以及由寻租行为所产生的利润耗费。种种理由,使各国在处理自然垄断问题上,大都对自然垄断企业(主要是水、电、煤气等公用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等方面进行规制。
政(论文库)府的显著特性——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性和强制力——使政(论文库)府在纠正自然垄断上具有某些明显优势。第一,政(论文库)府可通过行使征税权和禁止权,限制新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因为,自然垄断行业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时才最有效率,新企业进入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第二,政(论文库)府可通过行使征税权和处罚权,减弱或消除自然垄断行业因竞争不足给消费者带来的或潜在的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强化政(论文库)府的经济职能。第三,政(论文库)府直接行使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等可降低交易成本。政(论文库)府在组织费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交易费用优势。
斯蒂格利茨认为,政(论文库)府对自然垄断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第一,政(论文库)府接管某一行业的所有权,或将该行业国有化。例如,英国和法国曾对各自国家的电力公司、电话公司以及部分公用事业部门国有化。但是,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政(论文库)府通常不是很有效率的生产者。被国有化的行业经理们往往缺乏降低成本和锐意现代化的动力,特别是政(论文库)府愿意在该行业亏损时给予补贴的情况下。第二,让私人企业经营该行业的同时对其进行管制。美国一般就采取这种做法。原则上,管制机构试图将企业的价格保持在与被管制企业投资收益相称的最低水平上。但是,管制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代表了公众利益,在这点上是有争议的。政(论文库)府无论是实施垄断权还是授予垄断权都应慎重。在许多情况下,不但自然性垄断是存在的,而且政(论文库)府的法规制度也存在。如果政(论文库)府富有效率,那么就存在自然性进入障碍,政(论文库)府没有必要用独有的特权去加强这一点。即使厂商的进入偶尔导致了重复生产和浪费,那么其成本和潜在竞争所带来的收益相比肯定要少的多。第三,鼓励竞争。尽管完全竞争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不会出现,但有限度的竞争总是可以带来一些好处。在实际竞争可行的场合下,竞争能抑制较高的垄断价格。所获得的收益不仅会超过重复生产所造成的低微成本,而且还会超过缺乏协作所造成的轻微浪费。当然,也存在着实际竞争不可行的情况。与实际竞争相对应的潜在竞争的效果也并不乐观。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西方许多政(论文库)府开始相信,不论竞争怎样不完全,总是比管理更好。于是,放松管制的过程开始了,并产生了一些成果。
小议规制理论在自然垄断的用途
提要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当前深化改革中凸现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本文尝试借鉴西方规制理论及其应用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通过法律规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地进行放松规制,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规制理论;自然垄断行业
一、西方规制理论综述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约束企业行为,抑制垄断,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公众利益,规制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通过法定的权利和规则,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行为主体资格、行为、权益的干预和管理.政府规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业,约束和限制企业的行为,它有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随着规制理论在西方国家处理各种市场问题中的应用,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规制理论.
1、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主张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下,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对相关领域进行经济干预.理查德·波斯纳认为,这个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如果让市场任其发展,那它将是极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现运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况;二是政府的规制行为几乎没有成本.根据这个理论,规制应当出现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中,为公众谋取最大的福利.但该理论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该理论没有说明规制对社会福利的追求是如何进行的;其次,该理论关于政府规制成本为零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在政府处理市场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权力寻租成本,具有隐性特征.
2、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认为,特定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制的提供是为了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需要.它是为了提高某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是代表公众的利益.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发起的.他们认为,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它能使社会福利在不同人之间进行转移;规制的参与双方都是理性的,通过选择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规制理论在自然垄断的运用透析
提要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当前深化改革中凸现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本文尝试借鉴西方规制理论及其应用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通过法律规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地进行放松规制,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规制理论;自然垄断行业
一、西方规制理论综述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约束企业行为,抑制垄断,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公众利益,规制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通过法定的权利和规则,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行为主体资格、行为、权益的干预和管理。政府规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业,约束和限制企业的行为,它有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随着规制理论在西方国家处理各种市场问题中的应用,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规制理论。
1、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主张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下,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对相关领域进行经济干预。理查德?波斯纳认为,这个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如果让市场任其发展,那它将是极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现运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况;二是政府的规制行为几乎没有成本。根据这个理论,规制应当出现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中,为公众谋取最大的福利。但该理论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该理论没有说明规制对社会福利的追求是如何进行的;其次,该理论关于政府规制成本为零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在政府处理市场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权力寻租成本,具有隐性特征。
2、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认为,特定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制的提供是为了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需要。它是为了提高某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是代表公众的利益。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发起的。他们认为,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它能使社会福利在不同人之间进行转移;规制的参与双方都是理性的,通过选择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小议规制理论在自然垄断的应用
提要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当前深化改革中凸现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本文尝试借鉴西方规制理论及其应用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通过法律规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地进行放松规制,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规制理论自然垄断行业
一、西方规制理论综述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约束企业行为,抑制垄断,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公众利益,规制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通过法定的权利和规则,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行为主体资格、行为、权益的干预和管理.政府规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业,约束和限制企业的行为,它有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随着规制理论在西方国家处理各种市场问题中的应用,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规制理论.
1、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主张在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下,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对相关领域进行经济干预.理查德·波斯纳认为,这个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一是如果让市场任其发展,那它将是极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现运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况二是政府的规制行为几乎没有成本.根据这个理论,规制应当出现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中,为公众谋取最大的福利.但该理论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该理论没有说明规制对社会福利的追求是如何进行的其次,该理论关于政府规制成本为零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在政府处理市场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权力寻租成本,具有隐性特征.
2、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认为,特定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制的提供是为了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需要.它是为了提高某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是代表公众的利益.该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发起的.他们认为,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它能使社会福利在不同人之间进行转移规制的参与双方都是理性的,通过选择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政府规制理论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随着体制转轨的深入,政府规制职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政府规制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入21世纪,有关政府规制理论的研究更是日益趋热。然而,就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政府规制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西方国家政府规制理论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规制理论却很少有人问津,甚至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本没有政府规制理论。这对于中国转轨时期政府规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政府规制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规制;背景;内容;特点一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美国经济学家小贾尔斯·伯吉斯认为,所谓政府规制“是政府采取的干预行动。它通过修正或控制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来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政府规制是衡量政府和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尺度。它可以决定商品的价格,或者对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产生影响。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政府规制甚至能够决定由谁来生产商品或劳务以及如何来生产它们”[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了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强调了政府规制对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把“市场失灵”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失灵,认为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建立一个新社会,当“国家终于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才能有计划地分配各种资源以及实现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1.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规制的阐述(1)保持被规制主体之间的平等性。马克思指出只要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就要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办事。为了交换的有序进行,交换双方都必须尊重对方的所有权与个人意志,在此前提下,按自由平等的原则进行交换。马克思指出:“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必须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2]他还指出,只要把商品或劳动当作交换价值,那么,它们的主体即所有者之间“就绝对没有任何差别”。因为“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又指出,这里,“除了平等的规定以外,还要加上自由的规定。尽管个人A需要个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这个商品,反过来也一样,相反地他们互相承认对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渗入到商品中去的人。”[3]否则,如果没有对经济主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范,没有一定的制约机制,经济活动将是无序的。(2)履行规制者的职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谈到,纸币的发行、信用的确定、铁路的兴建、统一税制的实施、国际市场的开辟等,都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共同条件或一般前提。而这些,不是单个企业或单个资本所能胜任的,而必须由国家来承担。由于国家承担了这些“公共事务”,提供了公共物品,这就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由于铁路的修建和其他现代交通及通讯工具的出现,使美国和印度同欧洲的工业国家靠近了70%到90%,全世界商业的资本的活动能力已经增加到两倍或三倍多。政府还要通过社会性规制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是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4]。(3)政府规制的目的是合理地配置资源。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看成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马克思在预见未来社会时,希望并坚信:“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可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的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6]。2.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规制的假设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规制对克服市场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认为资本主义自身无法真正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在未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按照整个社会需要制定的计划来支配一切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规制理论实质是社会主义政府规制理论。然而,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1)生产力高度发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所造成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当这个物质基础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外壳)已经显得十分狭窄、不能容纳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桎梏时,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解决资本主义的冲突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提供了解决这种冲突的形式和线索,造就了埋葬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力量——大工业无产阶级。(2)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竞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有必要在消灭阶级、私有制的同时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其办法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生产组织,由它按照预先制定的统一计划来配置整个社会的资源。这样,商品和货币才能退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社会生产组织的出现,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是生产社会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因为生产社会化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的一体化,还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生产单位的大型化,直到囊括整个社会生产。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早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就体现出来,他说:“为了生产财富而组织得最完善的社会,毫无疑问只应当有一个起指挥作用的企业主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将工作分配给共同体的各个成员。”[7]随后,他在《资本论》中也有同样的论述。(3)生产社会化达到使政府能够全面干预经济的程度。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矛盾的“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8]。(4)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由于相信政府能够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有效地解决协调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就应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全部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来安排,各项经济决策由政府作出,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由政府协调,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完全由政府主导。与此相适应,就是要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消灭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在未来新社会中,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直接作为社会的“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生产者不需要交换自己的产品,也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因此社会上也就不存在商品和货币。这时,“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9]。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10]。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11](5)主要运用计划和行政手段实行政府规制。为此需要三个假设条件:第一,计划的制定、下达以及各执行者之间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全社会没有利益矛盾,没有利益差别;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即计划人员掌握了全部信息,获取信息的成本很低,这是决定经济决策的质量,从而决定政府规制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三,资源是无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中把资源配置归结为活劳动的配置,把活劳动的配置等同于劳动时间的分配,进而把整个的社会资源配置问题归结为劳动时间的分配。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12]。“每一种消费品的生产需要多少劳动。它必须按照生产资料,其中特别是劳动力,来安排生产计划。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它们被相互衡量并和制造它们所必需的劳动量相比较)最后决定这一计划。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13]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规制理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规制理论的革命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革命的理论,因为它的本质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旧制度、旧事物看成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一切为旧制度辩护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用彻底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政治、思想各个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和矛盾,考察它的]变,证明它的暂时性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虚构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而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把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是彻底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理论,它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列宁说:“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14]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特性在其政府规制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隐瞒自己的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的政府规制理论,站在资产阶级政府的对立面,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或公共利益,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规制理论强调物质利益矛盾是社会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矛盾(1)强调社会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利益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根据生产资料、主要是资本的所有制关系,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划分为两个基本的利益集团,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并认为这两个阶级的利益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利益矛盾。这一矛盾的状态和发展变化,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其他各种利益矛盾如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在业工人与失业工人的矛盾、买卖双方的矛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等,都是从属于这一主要矛盾的。(2)两大阶级的利益矛盾最主要的是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发生的。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一定,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提高劳动的强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二是在工作日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的机器体系使工人隶属于资本,通过更加严密的管理手段,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榨取最大可能的剩余价值。而这两种做法使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必然遭到工人的抵抗和反对,由此便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的直接的阶级斗争,而剩余价值的大小,最终便取决于两种相对的利益或权利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结果。(3)由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从一个行业或企业来看是有效率的,而由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这会造成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损失。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关系矛盾将越来越激烈,形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供给能力与有限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工人阶级对于发展资本生产力的反抗,这些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不但必然伴随着经常性的生产力的破坏,而且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周期性危机,即对生产力的周期性的大规模破坏。(4)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矛盾可以通过政府规制来解决,但这只是缓和矛盾而不是根除矛盾,两大阶级的利益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马克思运用辩证法,揭示了经济利益矛盾会在一种社会关系和经济机制下不断发展、激化的必然性,经济运行机制使矛盾获得暂时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矛盾进一步获得发展的过程。就资本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而论,个别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不断地革新生产技术,以追求超额利润,并尽可能地扩大积累,扩大各自的生产规模以及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这导致了个别资本之间的“两极分化”,最终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程度的提高,这是矛盾在市场机制下的暂时解决,但却不仅没有消灭矛盾,相反,它导致竞争更加尖锐激烈,形成不同垄断者或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认识到政府规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但其本意并不是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政府规制理论,而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过程中,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对立物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规制理论所依据的假设条件有些成为日后(如中国)政府规制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在传统体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前提假定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加以调整(如完全信息假定)。不管怎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为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规制理论和实践的]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线索。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反复告诉当时和后来的共产党人的那样,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1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6];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果不把这一学说“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7]所以,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规制理论,不仅要研究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知水平下所阐述的理论本身,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府规制理论。注释:[1]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8][11][12][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9,757,348,348.[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926-927.[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人民出版社,1972(23):96.[2][7][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2,163,228.[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95.[24]马克思.资本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7.[5][15][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83,311,472.[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97.[14]列宁.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
法律规制探讨管理论文
【摘要】市场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最佳场所,竞争机制是产融有效结合的启动器。本文深入探讨了产融结合领域之内涵界定并对产融结合领域反垄断规制展开法理分析,提出该领域反垄断立法观之发展趋势应从静态转变为动态,该领域反垄断立法之价值维度应从竞争转变为合作,该领域反垄断规制之立法原则应从结构主义转变为行为主义,该领域反垄断规制之执法原则由本身违法原则转变为兼顾合理原则,该领域反垄断规制视域由内国适用转变为兼顾域外适用。论文并对产融结合领域滥用垄断力量之主要表现形式即排他性交易及搭售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初步提出对该领域之反垄断规范与限制措施。
【关键词】金融业;工商业;产融结合;排他性交易;搭售;反垄断规制
【正文】
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改革大环境下,中国的金融业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冲击。而金融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制度的竞争,因而在金融制度方面我国仍在改革与完善,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需的广泛金融服务的要求,促进本国金融业持续、健康、有效率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金融立法现阶段仍为分业经营,但是在金融领域中已然出现了产融结合现象,且呈现急速发展的趋势,容易形成市场支配力量和市场支配力量容易被滥用,再加上我国反垄断法刚刚颁布实施,细化工作迫在眉睫,因而本文所探讨的我国产融结合领域的反垄断法规制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产融结合领域之界定及发展趋势
产业经济与金融业的结合我们称之为产业与金融的结合,简称产融结合。[①]
侦查规制诱惑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诱惑侦查,是刑事诉讼中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其不当适用可能导致侦查陷阱。在美国判例法上,从对侦查陷阱的宽容态度到“陷阱之法理”再到“正当程序抗辩”,围绕诱惑侦查的合法性问题,演绎了规制侦查权的艰难历程,折射出侦查程序中关注人权保障的深层底蕴。由此得到启示,我国目前实践中诱惑侦查的无序状态也亟待法律规范。
关键词诱惑侦查;侦查陷阱;陷阱抗辩;正当程序抗辩;法律规制
为了侦缉某些隐蔽性强的特殊案件,侦查人员往往设计某种诱导犯罪的条件或机会,待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当场将其拘捕。这种运用诱导性手段进行刑事侦查的例子在实践中屡见不鲜,侦查机关也将这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当作出奇制胜之法宝。问题是,如果被诱惑者原本乃清白之人,并无犯罪意图,他仅仅因为侦查人员实施的强烈诱惑而犯罪,侦查机关是否有罗织圈套、陷人入罪的嫌疑?如果这种侦查手段是违法的,那么作为公民有没有权利对之提出抗辩呢?
让我们看看最早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美国,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美国于1910年FBI成立后,就开始将这种诱惑性手段运用于刑事侦查中,在间谍活动频繁的二战期间尤甚。学界称之为Encouragement[1],可译为“刺激侦查”或“诱惑侦查”。它又因被诱惑者先前有无犯罪倾向而在理论上区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后者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侦查陷阱(policeentrapment)。对侦查陷阱的经典定义表述为,“侦查机关在本来并无犯罪倾向的无罪者心里植入(implant)犯罪意图,诱使其实施犯罪行为,然后使之受到追诉”。[2]这种侦查方法曾被侦查机关不加区分地广泛采用,并为法律所容许,但后来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警察设置的圈套实际上是在“引诱”原本清白的人进行犯罪活动,因此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四条,构成非法搜查。[3]然而,对于侦查陷阱进法律规制的过程,在美国判例法上却演绎了一段漫长之路。
行政法特许规制管理论文
「摘要」特许作为一种政府规制工具以及行政法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与一般许可具有何种区别以及在相关的法律规制上存在哪些问题,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充实行政法学的内容。同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法;特许;规制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这些事项,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以这条规定为依据,社会中存在的大量有限公共资源,例如航空运输业、无线电频率使用以及城市水务、电力等领域,其利用与配置可设定行政许可。那么,这一领域的许可具有何种特点呢?其在许可过程中又会有哪些独特问题需要行政法学者关注呢?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简要描述与勾勒。
二、特许与一般许可的差异
以我们较为熟悉的大陆法系为例,一般而言,会在其行政许可法中将特许与一般许可作出简要区分。例如,日本行政法学中,认为诸如电力、煤气等运输业,具有高度的公益性。因此,此类营业活动应获得国家的特别批准并在实施过程中接受国家的业务监督。特许是对国民设定其原本不拥有的权利或权利能力的行为。德国行政许可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认为特许,即通过竞标程序授予申请人以独占性或者市场垄断性权利,特许合同条款中包含价格、质量等规制要求。授予程序的竞争性和行政规则要求统一于特许制度中。[1]当然,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下文将进一步加以概括。以下,我们大致将特许与一般许可的差异概括如下,从中我们可进一步发现特许存在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