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2:03: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规则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是除了家庭之外的人生最初的教育场所,也是帮助儿童形成规则意识,初步建立内部控制的场所。然而,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是独生宝宝,在生活上“独来独往”,在行为上“独断独行”,对集体规则、行为规范等不安、压抑的心理现象,产生哭闹,甚至拒绝入园,没有什么规则而言。这也可以说是幼儿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必须注重培养规则意识。通过规则,要让幼儿明白,不能想于什么就干什么。但是,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
那么,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呢?
一、正确认识规则在社会中的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可能觉得这种要求太高,因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孔圣人。其实不然。在国外,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我有个中国同事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大家在日内瓦湖上划船,我们代表团有个成员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可乐瓶扔到湖里了,这在国内司空见惯。可是这个在瑞士长大的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了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恶似的。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儿童从大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客观上这一时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性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社会性适应对学习性适应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其中,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的重要内容,它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将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也是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转变为小学的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适应的问题之一。
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识能力不仅影响幼小衔接的社会性,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所以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还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保障社会良好秩序运行的前提,任何组织、集体都要有规则,没有规则以及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很难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小小的家庭或集体都应有明确的法规来约束个人意志。人的规则意识一般在初等教育阶段基本养成,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意义重大。一个好的班集体必有明确的班规和班级目标,否则这个班级就会一盘散沙,不会有任何作为。张大均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班级要有明确统一的规范,在班级内部和外部都要有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这种规章制度是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制定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
1.过程民主。在班级制度的建立中,我们要始终坚信“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原则。因此,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建立中来。因为只有学生经过思考,本着规则受益的原则,把自己的思考的一些权利,形成“公权力”,即公共规则。因为学生是规则的制定者,学生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遵守。从而,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2.内容科学。班级制度的制定必须有科学依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内容可以参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法规制定,还要有明确的奖惩办法。班规的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简明易行,同时又全面可信,方可达到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制定的班规既有法律依据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这样必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班规也会得到很好的执行。
二、严格落实制度,加强监督
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落实制度,加强监督。也就是在规则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之前,外在的约束是极其必要的。特别是在一些差班,班主任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班主任就是规则的践行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先做到。如要求不迟到、早退,班主任将成为以身作则的好榜样。班主任可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在我带毕业班时要求全体同学提前一小时到班级上晚自习。起初,不论我是否有晚课,都每天提前一小时到班;没有人值日,也没有人愿意值日,我就亲自拿起拖把、扫把,一个人打扫教室卫生。我发明的用毛巾擦黑板,要求连擦三遍,直到黑板一尘不染,最后还要把毛巾叠成方形被很多班级效仿。慢慢地班级秩序会越来越稳定,继而班干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班级管理逐渐走向自动化。各小组长、班委各司其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事做。对个别问题生要做好跟踪帮扶,对常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实时提醒、强化,头号问题生由班主任亲自监管,其他个别问题生班干部分管,做到预防为主。
家庭与学校推进幼儿规则意识发展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只是幼儿园教育,教师只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环境之一,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无时无刻发挥着教育功能,特别是亲子之间不可替代的血缘、情感关系,以及家庭影响的先导性,持久性等特点,家庭在社会性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幼儿园。因此,必须和家长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努力在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下真诚合作。教师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发展方向上同步,发展目标上同步,教育原则上同步,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人的重任。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则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份,不仅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还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家园同步对大班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教育现状:
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为了弄清幼儿发展现状和教师、家长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我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园遵守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规则较差,而家园发展差异更大,幼儿园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水平大大高于在家庭中的发展水平。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1、多数幼儿家庭属核心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为良好性格形成和情感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但容易造成交往少,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影响的有利条件。三代家庭能给孩子传统的积极情感形成提供条件。但过分娇宠溺爱孩子。旧的成才观、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合作学习规则意识培养论文
有人在火场中发现了一窝被大火团团围住的蚂蚁,他想:它们一定活不了。可是蚂蚁显然不这样想。它们不断地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球,然后,这个大球开始向火线滚动。在火中,外围的蚂蚁不断地被烤焦脱落,但,最终蚂蚁成功穿越火线。蚂蚁是世界上合作意识最强的生命之一,因此它们虽如此弱小,却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对我们人类而言,合作同样重要。因此,开展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学生在做什么?
当老师不再是面对全班几十位同学,而是要面对一个个合作小组时,老师们最感到不放心的就是:小组活动时,这些孩子究竟在干什么?其实,合作学习开展之初,老师会感到不适应,而学生同样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
我们将24名学生分成6组进行了一次小实验。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几乎所有的合作小组都没能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开展合作学习。当老师给同学们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手足无措,很显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合作。第二步,我们告知一、二、三、四组合作的规则,而不告诉五、六组同学。这时,前四组虽然知道规则,但活动效果与后两组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第三步,我们对一、二两组进行指导,强化合作规则,而后四组则自己摸索。这时,差别已经很明显了,一、二两组已经能够初步进行合作,而五、六两组则基本上没能合作,为了完成任务;第五小组中的较优秀的学生几乎包办了所有任务,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依赖别人,几乎没有发言权;而第六小组的成员则各自为政,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合作。
教师该做什么?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意义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升级,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技能、保健方法等专业知识,还要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教学这一平台,发挥课程的独特内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完美人格的塑造贡献力量。本文根据教学实际,分析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以及原因,旨在呼吁体育科研人员与体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规则意识;体育教学;自我约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生活中缺少规则意识,社会就会一团糟。因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规则意识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每个学校都会教育学生守规矩、严纪律。作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使学生树立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发展。体育课的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从长远意义来说,也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增进其自由感与幸福指数。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通过运动参与提高其精神文明、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等作用。生活中充满了竞争,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良性发展。运动场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正公平意识的理想平台。只有建立了良好品行,才会被社会接纳和认可。因此,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其自我约束力,保证学生有参与锻炼的自发性与反复锻炼的持久性,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积极乐观的心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二)社会的发展。首先,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校风、学风。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国家法律而受到警告、处罚、退学等处分,甚至坠入犯罪深渊的学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心理的脆弱和规则意识的淡漠化最终酿成了这些恶果。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在课堂之外的课余时间里,如何拉开和其他人的差距,关键在于谁的自我约束力和规则意识更强。尤其在大学校园,学生自主可控的课余学习时间更多、可支配的课余空间较自由和灵活,这就更需要约束自我,不断强化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才能保证他们在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体育课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对学生规则意识进行培养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质与素养,为营造一个讲文明、守秩序、讲法治、守规则的和谐社会环境提供道德支持。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及原因
剖析体育游戏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摘要】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小班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结合纲要精神,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
公民精神与民主政治分析论文
公民精神的内涵和对民主政治的重要影响
公民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与民主政治关系紧密的主要有三要素:公民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且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制约。
1.权利意识。包括对自己权利的认知和对他人同样权利的认同。国家权力来自于公民权利,是公民将部分天赋权利转让于国家,委托国家来行使以求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权利。正因国家的权力不是天然具有的,是由民众授予的,所以国家及其政府就有义务忠实履行这一委托而不可滥用公权力,否则公民可随时收回委托,另择贤能。另外就是在坚守自身权利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有同等的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哪怕他们与自己意见相左,是公民中的少数或弱势群体。公民自觉而理性的权利意识既可通过参与政治有效建构和维系民主制度以选择和监督国家的管理者,又可履行与权利对应的政治义务,服从自己所选择的权力信托者的合法管理,同时宽容地对待政治上的少数派或异端,承认并保护其应有的基本权利。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而专制政治中的臣民是没有权利意识的,他们或接受君权神授思想,奴化自己,跪着仰视同类,或认同“成者为王败者贼”的“丛林原则”,否定政治对手的基本权利而走向另一极端,这就是专制政治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可以说,社会成员是否普遍地具有自觉而理性的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的界碑,因为这是构成两种政治形态重要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2.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主政治就是由一系列公认的运行规则维系的。民主和自由主要在规则的制定中体现,一旦规则制定并获得通过就必须执行。民主政治是多数人参与的政治,各利益集团乃至每个人的权利和诉求都有表达的机会,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一定规则是无法有序运作的。其中政治运行的程序就是重要的规则,包括议事程序、立法程序、选举程序、决策程序、职位任免程序、利益表达程序等。公民的规则意识就是指对这些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如对规则不认同可以通过政治途径在更高层界的程序框架内谋求改变规则,如对规则认同或不能依法改变规则那就得遵守,而不可以以自己利益之得失决定是否遵守既定规则。尊重和遵守规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否则政治秩序就会混乱,因为没有了规则也就没有了标准,人人都各行其是,民主政治就会崩溃。专制政治是不讲规则的,也没有稳定程序,一切都以专制者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与专制政治相应的臣民也就没有真正的规则意识,就像一群在牧羊者鞭子下哆嗦的羊,完全依据牧羊者的脾性决定行为,躲避惩罚和获得利益是唯一考虑的因素。可以断言,公民规则意识的有无或强弱是考量社会政治形态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标准。
3.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政治行为的责任和对行为所体现的特定价值坚守的责任,前者是指具体的政治行为,后者是指坚守对社会和政治价值信仰的责任。民主政治是公众参与的政治,也是公开的政治,需要每个公民承担相应责任,因为每个公民的政治行为都可能因彼此互动而成为推进或阻碍民主政治的影响因素,因而民主政治也可视为责任政治。在伦理学意义上责任与义务有所不同,义务是外加的,而责任是内生的,是自觉意识到并成为内在需求的义务。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责任意识支撑主要有两条理由,其一,政治是影响社会大局和公众利益的事务,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之,否则是危险的。印度国父甘地曾说过,有七样东西可以使人毁灭: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没有责任感的享受,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不道德的生意,没有人性的科学和没有牺牲的崇拜。[1]无独有偶,法国学者路易斯.博洛尔在《政治的罪恶》一书中引用了拉贝莱名言:“学术无良知就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德就是社会的毁灭。”[2]政治上的无道德显然包括了责任意识的缺失。其二,与专制政治不同,民主政治是通过人们参与政治时尊重并自觉遵守既定规则维系的,这就需要政治参与者的责任意识支撑。一旦规则被破坏,民主政治便会陷于混乱,因此公民的责任意识比在专制政治体制中显得更为重要。专制政治中的责任意识至多由少数政治精英承担,且多在威权之下被遏制或瓦解,而在民主政治中则囊括了所有的政治参与者。除了政治行为以外,责任意识还包括对特定的社会与政治价值坚守的责任,这是更高层次的责任。将民主政治作为价值信仰,并坚守这一信仰便意味着对阻碍或破坏其价值偏好的专制行为或规则的反对和排斥,无论这种反对和排斥是否需要付出代价。如果公民能达到这样的责任意识层次,那么民主政治便可固若磐石,什么力量也无法将其摧毁。因此公民是否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也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标准。
以上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权利意识能促进规则意识的生长,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个人的权利便无法实现。这是因为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实现都需要他人的相应义务来保障,从而使每个享有权利者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以保障他人的权利,因此一定的规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自然会促进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使人们的规则意识得到生长和强化。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同样,规则意识也促进了责任意识的生长,因为有尊重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必然会约束自己履行相应义务,这种约束经常化则必然有助于将义务内化为责任感。而责任意识的生长则又有助于规则意识的强化,因为责任意识是将对规则的遵守义务内化为了自身需要。从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看,人的权利意识无疑是首要推动力,处于互动的主导地位。
高中生英语语法意识的培养途径
【摘要】在概述以往语法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及语法意识内涵的基础上探究英语语法意识的培养途径。认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借助明线和暗线触发学生的语法感知,通过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语法注意,利用演绎与归纳引发学生的语法理解,并重语法语用,开发学生的语法潜能,利用各种资源触发学生的自学,进而达到强化学生语法意识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法意识;英语教学;培养途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阶段英语语法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已有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来理解和表达意义,进一步增强语法意识。”(教育部2018)国家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提出“语法意识”的概念是建立在我国盛行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反思与总结的基础上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外语教学,低耗高效地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因为这两种教学法明显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语法教学被过于弱化。前期的语法教学注重利用母语对语法知识进行描述、讲解与分析,演绎语法规则,并施以大量翻译训练来巩固。语法教学法追求语法的精准性,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定芳、庄智象2001:102)。由于过于重形式轻意义,导致学用脱节。相继而来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都偏重于语言的工具性,以交际的达成或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教学过程主要关注语言的流利度和任务的完成度。虽然都是以任务为导向,并努力在语境中实施教学,但语境的真实性和丰富性较为匮乏。课堂教学都是以用语言来学(usingthelanguagetolearn),而非学会使用语言(learntousethelanguage),语法教学的内容明显偏少,导致语法教学的地位被过于弱化。二是语法教学被人为孤立。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一起构成语言能力。学习语法有助于语言的有效输入及正确输出,且能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但在语法教学法被淘汰后,取而代之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更偏重于课堂教学中语篇与语用任务的教学活动的完整设计,顺畅、流利的教学过程通常不受语法教学的影响,导致教学过程中刻意回避了语法教学。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安排上都明显存在“补刀”的现象。不少教材在阅读文本赏析之后通常都安排有语法(Grammar)板块,用于专门学习某个特定的语法现象。绝大多数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完成之后也会安排一个专用时段来专攻语法,进行大量的讲解、训练、拓展或提高。这种过度的条分缕析,忽视了语法的语用功能(王笃勤2015)。阅读后的“补刀”现象导致了语法教学被人为孤立起来,脱离了本可依附的语境,全然不见语境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情感性。教学在不经意间就成为近乎纯粹的语法知识的演绎与训练,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实践(徐亚男2018)。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意识到忽视语法教学的弊端,开始重新思考语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马艳2015)。于是,语法意识的培养被提上了日程。
一、语法意识的内涵
语法意识是学习者洞察、分析语言结构与意义的意识与能力,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结构进行“运用与反思”的“元语言技能”(Borg2003)。语法意识既能反映学习者对语法规则的客观注意,又能反映学习者对语法形式和意义的主观感受、认识与思考(何周春、龚彦如2017)。语法意识一般以三个层级呈现:感知(perception)、注意(noticing)和理解(understanding)。感知是语法意识的最低层,是学习者对语法形式和意义的内在反映。学习者语法意识的感知一般呈现由弱到强的线性发展趋势。注意是语法意识的中间层,是学习者对存留在短时记忆里的语法规则、意义等信息的体会。学习者语法意识的注意一般表现出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理解是语法意识的最高层,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演绎与归纳等。理解和感知一样,在不同学习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理解是影响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主导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的关键层级。学习者对语法意识的理解显现出由弱到强再逐渐减弱的倒置“U”型发展模式。整体而言,学习者语法意识的感知、注意和理解呈显著性正相关,且语法意识发展是显性语法知识与隐性语法知识的动态统一。
二、语法意识的培养途径
音乐社团在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的作用
摘要:音乐艺术不仅是一种知识性的探究和学习内容,更是一种道德教化与品德培养的教育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品德培养作用,积极借助音乐社团的校园化开展来锻炼学生的凝聚力,并帮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探寻和学习过程中实现音乐知识的掌握、音乐能力的提升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最终,音乐社团将会帮助教师有效完成初中生的教育管理与培养任务。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社团;寄宿生
音乐家施特劳斯曾说:音乐是人生的艺术。音乐可以借助美妙的乐音和明快的节奏带给欣赏者以快乐和欣喜、音乐艺术可以带给欣赏者以知识与力量、音乐艺术还能带给欣赏者以规则和品德;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利用音乐艺术的力量对农村初中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并逐步帮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品味与感受中实现素养的提升与完善。同时,当学生具备了音乐参与兴趣与一定的音乐艺术基础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音乐社团的举办与开展来有组织地帮助学生参与音乐艺术的感受与创造,并借助音乐社团的开展来完善农村初中寄宿生的管理工作。因为,音乐社团的筹办和开展不仅仅是学生交流音乐知识、强化音乐艺术素养的地点;更是教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集体意识的重要教育场所。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利用音乐社团来对寄宿生进行组织和培养,并逐步帮助其在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品质的建立和遵规守纪素养的完善。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一、社团训练建立秩序素养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社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各校社团如春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教育时,可以根据校园中寄宿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筹办不同的音乐社团来邀请寄宿生参与,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加入不同的音乐社团团体。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初中的校园设施和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设置合唱社团、器乐社团等音乐社团来拓展学生的选择范围,并激发寄宿生的社团参与兴趣。例如,笔者在本校的音乐合唱社团当中,首先为学生讲解了合唱的秩序,并帮助社团当中寄宿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色特征进行了站位排列,并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的站位,进而在每一次参与社团合唱练习时都能够及时找对自己的位置。同时,当学生建立了社团参与秩序之后,笔者又通过音乐知识的教授和传递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合唱训练当中,并从简单的《友谊地久天长》入手,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合唱过程中各声部的演唱秩序,进而强化学生的秩序意识与秩序素养。最终,学生经过合唱练习的参与不仅通过站位初步建立了秩序意识,还在合唱练习中强化了秩序能力与遵守秩序的道德素养。
二、社团规定完善规则意识
思想政治全球化发展简析论文
【内容提要】全球化改变了世界,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侧重于全球意识、规则意识、爱民意识、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并在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调整,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类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么,什么叫全球化呢?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1]。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昭示着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世界的轨道。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价值导向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众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3](P157-159)。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影响加深,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就会缺乏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会丧失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