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1:49: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归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讨规模化养殖的归宿
目前在农村,自然经济的痕迹仍旧十分明显,畜牧养殖仍以散户养殖为主。大街上牛羊随处可见,老农指望着一窝猪崽卖个好价钱添点收入。市场经济的春风已经吹进了农村,但不可否认,散户养殖是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并与私屠滥宰联系在一起,在给检疫工作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威胁着养殖业的安全。
现在说集约化养殖,似乎稍嫌为时尚早。但集约化养殖,无疑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并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与推动下,一点一点展露她的面容。而规模化,就是集约化进程中的一个链条,是为媒介,是为归宿。可以说,散户养殖是规模化的基础。没有散户养殖经验技术与资本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规模化的勇气与现实。散户养殖植根于自然经济,几十年来一直支撑着农村经济,并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从农业中的一个小不点而异军突起,发展到今天占据着农村经济的半璧江山。我们说,我们的畜牧业发展了,但是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畜牧业还很不成熟,欠缺了规模化的畜牧业就是不成熟的畜牧业。散户养殖因其单薄与分散,难以完成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历史使命。
过去家里养一头老母猪,那就等于是一个小银行。生了猪崽不愁卖,价格波动幅度小,由于流通不畅而疾病少成活率高。可以说,是不存在什么风险的。正是这种状况使散户养殖得以存在到今天。但是,在各种条件迅速变化的今天,散户养殖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这些变化。由散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我们关注的是价格。买卖随行就市,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在价格相对稳定的过去,这也被视为真理。但现在,价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动相对较为频繁,在信息流通尚不顺畅的农村,就有可能随错行就错市。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07年5月,生猪涨幅较大,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由每公斤八元四角涨到了最高峰的十二元四角,平均每天涨两毛钱。因此,在很多地方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信息比较灵通的养殖户前脚刚刚以每公斤十二元四角的价格把猪卖给了屠宰户,后脚这个屠宰户在同一个村的不同的街上就以十元八角每公斤的价格又收购了几头生猪。在散户养殖的条件下,养殖户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局部交换为主要形式,这就难以摆脱它的局限性:慢。而在规模化养殖的条件下,养殖数量相对集中,养殖户之间可以谋求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换,而且,养殖户对价格的影响能力也将有所增强,规模化养殖在价格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其次是疾病防控方面。随着动物跨区域流动的增强,不可避免地也为某些疾病的传播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比如猪、牛的附红体细胞病,就是以流通为媒介而传入的。从总体上来说,散户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技术可言的,搞养殖全靠多年的经验积累,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疾病防控意识差能力低,消毒保护意识差,一旦出现疾病凭经验胡乱处置,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与流行。另外,从布局方面考虑,养殖户之间结构较为紧密,间距短,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规模化养殖的条件下,养殖户数量相对较少,这样就允许养殖户分别选址,并形成合理的布局,拉长间距,使地理意义上的疾病传播失去可能。同时,规模化养殖必然伴随着设备、管理、疾病防治的科学化,具备相当专业技术的执业兽医与完备的消毒免疫制度,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与果断处置,从而保障场内养殖安全。
再者,散户养殖本身的单薄使其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在当今的养殖业,价格变动频繁,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变动幅度加大,环境与教育程度所限,散户缺乏前瞻的眼光与科学分析的能力。因此,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就差。在价格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养殖户与养殖户之间的利润也拉大了差距,有的盆满钵溢,有的可能就光赔不赚。高利润可能驱使某些养殖户扩大规模谋求进一步发展,而利润较低甚至没有利润可言的养殖户可能就放弃养殖业而另寻出路。当然,这种养殖业中的两极分化是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是规模化的催生剂。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近年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谈论现代化过程下的历程和归宿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拓和深入,是关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划时代创造;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蓝图,是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贡献。在面向21世纪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深入探讨现代化的一般意义和演进规律,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道路和正确方向,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在21世纪中叶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中国;小康社会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一般意义
世界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战后以来,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化,随着世界在冷战与竞争中压力加剧,现代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得到了强烈表现,并在实践上演化为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不仅发达国家为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继续把现代化推到战略高度,许多欠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拒绝落后、注重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方案。现代化在实践上构成席卷全球的壮观景象,在理论上形成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应该说,仅从经验上感受现代化,还不能掌握其实质,只有从理论上把握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实践上的偏移。关于现代化的概念虽然存在千百种表述,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但从理论上形成对于现代化的一般认识,是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称为现代性。现代性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结果。从目前对现代化的理解来看,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认罪认罚案件中量刑建议效力的归宿
〔摘要〕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关于量刑建议的效力,立法采用了“一般应当采纳+例外”的规定形式。这一形式对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以及被追诉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中自由裁量权的让渡,应仅限于对被追诉人有利的情形。在量刑建议“一般偏重”和“轻微偏重”时,人民法院可以径行作出较轻的判决,以此作为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情形的解释之一,符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目的,有利于弥补控辩协商的不足,也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应有之义。实务中控辩协商部分沦为“控审协商”的情形,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认罪认罚;量刑建议;刚性效力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效力,立法采用了“一般应当采纳+例外”的规定形式。2019年10月24日,“两高三部”的《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关于量刑建议效力的规定,用“对于人民检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议,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准确,量刑建议适当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代替了刑诉法中“一般应当采纳”的描述。对于这一表述变化,最高检中有意见认为,这是对“应当采纳”和“不采纳情形”两个层次的进一步细化。《指导意见》中的“量刑建议适当”,应结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中的“量刑建议明显不当”进行理解,在量刑建议与法官内心的量刑尺度略有偏差,尚未达到明显不当程度的,仍属于应当采纳的范畴。[1]在量刑建议并非明显偏重,而是一般偏重和轻微偏重时,人民法院如果也对此“照单全收”,那对被追诉人来说,不如没有量刑建议,由人民法院直接判决时反而更有利。需要审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认罪认罚案件中赋予量刑建议如此的刚性效力,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被追诉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如果人民法院认为量刑建议一般偏重和轻微偏重,有进一步从宽空间,径行作出较轻的判决时,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有无正当性?
二、量刑建议刚性效力的立法原因及影响
(一)量刑建议刚性效力的立法原因。为鼓励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检察机关调整量刑建议和人民法院不采纳量刑建议,应当予以适当限制。[2]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时,原则上应当采纳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议。这是对认罪认罚案件在实体上从宽、程序上从简的重要体现。[3]1.体现了对控辩双方合意的尊重。《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人民检察院提出量刑建议前,应当充分听取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的意见,尽量协商一致。这是在试点期间和2018年刑诉法修正案之后,最高司法机关首次在规范性文件中规定了“协商”二字,标志着意见制定者对控辩协商的明确认可。从具体步骤看,检察机关综合案件的法定、酌定量刑情节,在分别听取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或值班律师、被害人及诉讼人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量刑建议,之后与犯罪嫌疑人进行量刑具结,这一协商过程凝聚着控辩双方的合意。犯罪嫌疑人具结书的签署,标志着控辩双方协商完成:一方面,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确定量刑减让幅度;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参与协商并同意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具结书的签署(法定不需要签署的除外),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键环节。这一协商结果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不影响司法公正,就应得到人民法院的尊重和认可,这也是控辩协商程序的必然要求。赋予量刑建议一定的刚性效力,实际上是对人民法院不采纳量刑建议进行了适当限制,充分体现了对控辩合意的尊重,也显示了司法机关鼓励和引导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有程序性保障,是一以贯之的。2.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国家司法资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之一是提高诉讼效率,推动案件繁简分流。规定人民法院一般应当采纳量刑建议,也是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国家司法资源的直接体现。在适用速裁程序审理案件时,不受刑诉法规定的送达期限的限制,一般不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在判决宣告前听取辩护人的意见和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意见,并且可以集中开庭,逐案审理。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审理认罪认罚案件时,庭审程序也有不同程度的简化。检察机关在起诉阶段可以不再制作量刑建议书,既简化司法程序,又提高司法效率。3.有利于稳定被追诉人的预期。《指导意见》第九条明确规定了从宽幅度的把握原则,其中有“主动认罪优于被动认罪,早认罪优于晚认罪,彻底认罪优于不彻底认罪,稳定认罪优于不稳定认罪”。“早认罪优于晚认罪”表明最高司法机关对于试点地区“阶梯式量刑从宽”的方式予以概括认可。赋予量刑建议一定的刚性效力,有利于被追诉人对自己的境遇进行预判,进而促使其尽早选择走上认罪认罚从宽之路。有论者将其总结为诉判衔接机制,由于对庭审结果有较明确的认知,对于稳定被追诉人的心理预期,确保得到应有的从宽处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4](二)量刑建议刚性效力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被追诉人的影响。1.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凸显。有论者认为,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分别在全过程、阶段性、环节性、结构性中发挥主导作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其内含的量刑建议效力,属于结构性主导。[5]事实上,不论从哪个维度去论证检察机关的主导作用,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配套而立的关于量刑建议刚性效力的规定无疑是最突出的。作为量刑具结书中最核心的内容,罪名、量刑建议、程序适用的条款,均由检察机关自主确定。[6]《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检察院一般应当提出确定刑量刑建议,对新类型、不常见犯罪案件,量刑情节复杂的重罪案件等,也可以提出幅度刑量刑建议。这一规定使得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在确定刑量刑建议中达到了极致。2.人民法院对量刑自由裁量权的让渡以及庭审内容的改变。一方面,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主导着罪名、量刑建议的提出和具结以及程序类型的适用,使得本属于法官的定罪量刑职责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检察官;另一方面,庭审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变为依法对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以及认罪认罚具结书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实质审查,并且,量刑建议的审查是重中之重。[7]3.被追诉人在签署具结书时意味着量刑结果基本定局。在量刑具结的过程中,被追诉人通过检察机关的告知,明晰认罪认罚的后果,在辩护人或值班律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量刑提出意见。且不论实务中检察机关是否真正做到与被追诉人进行协商,也不论被追诉人及其辩护人或值班律师提出的量刑意见对检察机关出具的量刑建议能产生多大影响,只要被追诉人同意并签署具结书,在量刑建议刚性效力的规则下,就基本确定是最终的判决结果。
税负转嫁基本理论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税负转嫁的涵义;税负转嫁存在的条件;判断税负转嫁的标准;税负转移与税负归宿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税负转嫁涵义的界定是研究税负转嫁问题的起点和基础、纳税人是唯一的税负转嫁主体、价格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唯一途径、能用货币价值形式表示的法定税收负担是税负转嫁的客体、纳税人与负税人一定程度的分离是税负转嫁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税负转嫁,这早已为中外学者所一致承认、纳税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税负转嫁的主观条件、自由价格机制的存在是税负转嫁的客观条件、只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税负转嫁的存在就是必然的、判断税负转嫁的标准指的是判断税负是否实现转嫁以及转嫁多少的标准、税负转移的前提条件是价格背离价值的价格再分配的存在、税负归宿是一个和税负转嫁相关的概念、影响税负归宿的决定因素是纳税人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实现程度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税负转嫁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但又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在对税负转嫁涵义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判断税负转嫁的标准只能是国家征税或增税后纳税人提供(或取得)的商品(或要素)的价格是否变动及变动的幅度,而影响税负归宿的决定因素则是纳税人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实现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税收理论界对税负转嫁问题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分歧始终存在,特别是在诸如税负转嫁的涵义、判定标准、转嫁条件、税负归宿等基本问题上的认识一直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必然影响到相关改革政策的制定,因此,对这些问题继续展开学术讨论,尽可能达成共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谈一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税负转嫁的涵义
税负转嫁涵义的界定是研究税负转嫁问题的起点和基础,实际上许多有关税负转嫁的其它问题的分歧也是由此引起的。因此,税负转嫁的涵义是一个首先应弄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其涵义包括如下要点:
1、纳税人是唯一的税负转嫁主体。由此可以推论出,税负转嫁也必然是纳税人作为主体的一种主动的有意识行为。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它表明国家本身在税负转嫁这一经济过程中,只是法定税负的确定者,而绝不是转嫁主体。国家通过规定价格产生的价格再分配及相应的税收价值转移过程(有人称之为税负转移),也应该不算税负转嫁。
我国宅课税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住宅课税税负归宿的一般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住宅课税的税负归宿应该是较高收入群体,对其税负归宿的重要表现,即税负输出的分析结果表明,住宅课税在一定条件下具备税负输出的典型特征和正负效应。由此,应将住宅课税作为我国财产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功能目标定位、课征环节、税率选择、税权确定和课征地区范围等方面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探索和试点。
[关键词]住宅课税;税负归宿;税负输出;调节功能;财产税改革
近几年,我国对于开征物业税的研究一直是财产税制改革的热点议题,是否对居民住宅课税和怎样课税尤其是物业税研究的重点内容。综合起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物业税应该具有的收入功能、调节分配差距功能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功能人手,分析未来物业税的定位、税种设置、课征环节、税率设计等内容。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对于居民住宅是否应该课税的问题也出现颇多争议。笔者认为,如果从税负归宿的视角去研究居民住宅课税问题,或许不难将各种结论归于一致。
一、对居民住宅课税税负归宿的一般分析
(一)税负归宿——较高收入群体
税收理论上税负归宿是与税负转嫁相关联的概念,传统的税负转嫁理论通常把住宅课税划归于很难实现税负转嫁的不动产直接税。然而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这种属性划分不是绝对的,住宅课税在一定条件下恰恰可以实现相当程度的税负转嫁。这种转嫁是按照辖区政府的管辖范围来进行的,如果辖区内住宅课税的税负能够转嫁到辖区外,就存在住宅课税的税负转嫁和税负归宿问题,当税负归宿成为辖区非居民,此时对住宅课税就实现了税负输出。显然,就纳税人而言,辖区政府对其辖区内住宅课税的税负归宿分为两部分:一是不能实现税负转嫁的课税,其税负归宿是辖区居民纳税人;二是能够实现税负转嫁的课税,其税负归宿是辖区非居民纳税人。因此,就住宅课税的税收负担能力和这两部分税负归宿而言,只有对在辖区内拥有超过一定标准的基本必需居住面积以上的住宅部分课税,才符合税收的能力原则和公平原则,而显然只有较高收入群体才有能力和条件作为住宅课税的税负归宿。较高收入群体与第一部分税负归宿的关系不难理解,而较高收入群体作为第二部分税负归宿则是税负输出的结果。以下着重分析住宅课税税负归宿中的税负输出问题。
地方财政研究论文
关键词:财产税地方财政税收归宿
一、引言
按照受益范围的大小,公共产品可分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覆盖整个国家,每个区域的居民都能同等消费,因而代表区域居民利益的地方政府不会自愿提供,只能由代表整个国家居民利益的中央政府提供。相反,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受益仅局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因而其他区域的地方政府不会提供,只能由代表该地区居民利益的地方政府提供。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因而税收收入和税收权限的划分也应当与公共产品的提供相对应。为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征收的税种,其税收收入和税收权限应归属于中央政府;为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而选择在区域范围内征收的税种,其税收收入和税收权限应归属于地方政府。
作为地方支出项目的资金来源,财产税在世界各国地方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①。然而,目前各国学者对财产税是否属于受益税的争论尚未停止,一些学者也在试图寻找能够替代财产税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其他税种(Oates,2001)。财产税税负最终由谁负担?用于何处?能否采用其他收入予以替代?通过研究财产税归宿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明确财产税的经济效应和在地方财政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从而合理制定财产税政策,改善地方财政状况。
从研究方法上看,税收归宿可以分为绝对税收归宿、平衡预算归宿和差别税收归宿。绝对税收归宿考察当其他税和政府支出不变时某种税收的经济影响,是最基本的税收归宿分析方法。平衡预算归宿考察的是税收与政府支出计划相结合所产生的分配效果。也就是既分析税收的归宿,又考虑通过税收取得的政府支出的用途。差别税收归宿考察的是政府预算保持不变时,以一种税替代另一种税的归宿差异。本文从的财产税绝对税收归宿入手,对平衡预算归宿和差别税收归宿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二、绝对税收归宿:谁负担了财产税
我国宅课税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住宅课税税负归宿的一般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住宅课税的税负归宿应该是较高收入群体,对其税负归宿的重要表现,即税负输出的分析结果表明,住宅课税在一定条件下具备税负输出的典型特征和正负效应。由此,应将住宅课税作为我国财产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功能目标定位、课征环节、税率选择、税权确定和课征地区范围等方面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探索和试点。
[关键词]住宅课税;税负归宿;税负输出;调节功能;财产税改革
近几年,我国对于开征物业税的研究一直是财产税制改革的热点议题,是否对居民住宅课税和怎样课税尤其是物业税研究的重点内容。综合起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物业税应该具有的收入功能、调节分配差距功能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功能人手,分析未来物业税的定位、税种设置、课征环节、税率设计等内容。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对于居民住宅是否应该课税的问题也出现颇多争议。笔者认为,如果从税负归宿的视角去研究居民住宅课税问题,或许不难将各种结论归于一致。
一、对居民住宅课税税负归宿的一般分析
(一)税负归宿——较高收入群体
税收理论上税负归宿是与税负转嫁相关联的概念,传统的税负转嫁理论通常把住宅课税划归于很难实现税负转嫁的不动产直接税。然而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这种属性划分不是绝对的,住宅课税在一定条件下恰恰可以实现相当程度的税负转嫁。这种转嫁是按照辖区政府的管辖范围来进行的,如果辖区内住宅课税的税负能够转嫁到辖区外,就存在住宅课税的税负转嫁和税负归宿问题,当税负归宿成为辖区非居民,此时对住宅课税就实现了税负输出。显然,就纳税人而言,辖区政府对其辖区内住宅课税的税负归宿分为两部分:一是不能实现税负转嫁的课税,其税负归宿是辖区居民纳税人;二是能够实现税负转嫁的课税,其税负归宿是辖区非居民纳税人。因此,就住宅课税的税收负担能力和这两部分税负归宿而言,只有对在辖区内拥有超过一定标准的基本必需居住面积以上的住宅部分课税,才符合税收的能力原则和公平原则,而显然只有较高收入群体才有能力和条件作为住宅课税的税负归宿。较高收入群体与第一部分税负归宿的关系不难理解,而较高收入群体作为第二部分税负归宿则是税负输出的结果。以下着重分析住宅课税税负归宿中的税负输出问题。
教师道德的力量演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站在演讲台上我知道无论我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多么动听的语言来修饰我的演讲,都无法完全概括教师道德的力量,因此我演讲的题目是高尚的师德,心灵的归宿。
师德是爱的驿站,是心灵的归宿,是理想之火,是生命之光,是教师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是教育全部的生命。此时此刻,我多么想用多彩的笔,用英俊的诗,用动人的歌,来赞美每一位教师。但是我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我用心灵来解读教师。
有人说:“我们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是的,我们是孩子们理想风帆的导航者,是美好心灵的缔造者,是智慧和技能的传播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这就是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层层浪花,这种示范性已经形成了教师的责任感,每当看到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憨厚的面容,不由地让人生出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仙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师风,为学生照亮了一片幸福的天地。
课堂内谆谆教导,一点一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爱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也许因为你是一名教师,便注定了你一生要固守清贫,也许因为你是一名教师,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许你是一名教师,你的年华会比别人更早逝去,但是正因为你是教师,才会得到同学们的信任,更因为你是教师才会得到所有人的尊敬,有一首歌最为动听,有一种人最为美丽,有一项事业最为眷顾,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这不正是我们用爱播洒的希望吗?
我国税负区域性分布论文
[摘要]税收政策在缩小地区贫富差距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针对现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应当及时纠正向东部地区过度倾斜的累退性导向,以实现地区范畴上的公平对待,并避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出现各地争设各类开发区、园区的风潮。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应积极推动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以自动调整区域税负分布状况。此外,消费行为及其结构也会在微观层面对税负分布及归宿产生影响。对区域性因素的扰动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税负分布格局的合理化。
[关键词]税收负担;区域归宿;优惠政策;产业结构;消费者行为
一、我国税负区域性分布概况
通常,税收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是被用来衡量宏观税收负担大小的一项主要指标,并以此在地区间和国际间进行比较。如果以各地区税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为基础来考察,一个力求实现区域宏观税负公平的税制体系,应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累进性。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税收占GDP的比重越大。而且,这种税负差异程度应当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区际经济水平(贫富)差异相适应。本文将首先以此对我国区域性税负总体状况作一简单概括。以下分析采用国家统计部门关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概念及地区分类,以保持统计描述口径的一致。
按照东、中、西部的经济带划分,以2004年为例,三大经济区域平均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7.83%、5.58%和7.19%。尽管从趋势上看,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的格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GDP总量中占到58.38%的东部地区,其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比西部地区高出个0.64个百分点,占到近1/4GDP总量的中部地区该项指标甚至低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权重只有16.9%。就此而言,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税负分布存在失衡现象,在西部地区反映更为严重。
二、影响我国区域性税负归宿的宏观政策分析
税负区域性分布分析论文
[摘要]税收政策在缩小地区贫富差距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针对现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应当及时纠正向东部地区过度倾斜的累退性导向,以实现地区范畴上的公平对待,并避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出现各地争设各类开发区、园区的风潮。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应积极推动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以自动调整区域税负分布状况。此外,消费行为及其结构也会在微观层面对税负分布及归宿产生影响。对区域性因素的扰动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税负分布格局的合理化。
[关键词]税收负担;区域归宿;优惠政策;产业结构;消费者行为
一、我国税负区域性分布概况
通常,税收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是被用来衡量宏观税收负担大小的一项主要指标,并以此在地区间和国际间进行比较。如果以各地区税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为基础来考察,一个力求实现区域宏观税负公平的税制体系,应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累进性。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税收占GDP的比重越大。而且,这种税负差异程度应当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区际经济水平(贫富)差异相适应。本文将首先以此对我国区域性税负总体状况作一简单概括。以下分析采用国家统计部门关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概念及地区分类,以保持统计描述口径的一致。
按照东、中、西部的经济带划分,以2004年为例,三大经济区域平均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7.83%、5.58%和7.19%。尽管从趋势上看,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的格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GDP总量中占到58.38%的东部地区,其税收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比西部地区高出个0.64个百分点,占到近1/4GDP总量的中部地区该项指标甚至低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权重只有16.9%。就此而言,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税负分布存在失衡现象,在西部地区反映更为严重。
二、影响我国区域性税负归宿的宏观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