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1:4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归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区车位归属权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停车位产权归属
〔论文摘要]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问题,一直是物业管理中矛盾的焦点。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小区业主就有关停车位的归属纷争凸现,各方利害当事人各执一端。本文试着从理论上探讨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问题。为此问题的改进提供立法参考。
一、住宅小区的类型及现状
通常与车位的归属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不同的车位类型,使用权的归属也不尽相同。有的归国家,有的归当地政府,有的归小区业主。因此,首先要从小区车位的类型入手,明确车位的类型,才能对车位的归属作进一步分析。
目前我国立法关于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迅速的壮大起来,随之便出现了一系列有关房地产的问题,小区停车位就是其中的一列。商品房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不明,将会使房地产开发商和小区业主的合法权益处于不明确的状态,严重损坏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妨碍着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和公共管理带来诸多的难题。在现今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我们更应该尽快解决这个难题,从而使得“和谐”落到实处。值得可喜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上,《物权法》终于被通过。并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给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问题指明了方向。《物权法》第六章第七十四条规定:“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其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因此,我们需要从现有的规定出发,借助物权法理论研究的成果,进一步的推理,来分析小区内停车位的产权归属问题。
所谓停车位是指停车场中仅供一辆汽车停放之单元。所谓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是指房地产权。房地产权又包括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附属物所有权两方面的财产权利。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论述的小区停车位专指商品房住宅小区内设置在地上、地面或地下的停车位。
杂文概念归属论文
内容摘要:当今杂文的风格特点使其比其它文体更能担当起舆论监督和思想引导的重任,杂文应当在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发挥其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把杂文归属于文学类,但现今的文学已不断地回到文学本身即独立于国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公共领域之外,走进一个私人的、纯粹的、自足的美学空间,已明显与杂文分道扬镖。
在搜索阅读分析了大量杂文之后,发现杂文与文学在本质特征、创作过程的思维方式、当今的发展规律、当今的发展方向和归属,以及杂文作品与文学作品在题材、形式、表现手法、创作动机和实现功利目的等方面都不同。因此证实了杂文不属于文学,并对杂文的概念和归属作一个新的探索。
杂文就是进行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思想政论性文章,批判精神是杂文的灵魂,政治是杂文的归宿,其形式、风格、语体、文体等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排除有较长篇幅出现),以分析、思辨、论理及一切能说明问题的方法手段去揭露事实、揭示问题的实质和阐明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政治主张。舆论监督和思想引导是其重要的功能和历史使命。杂文应该独立门户,自成一类。这对杂文完成新世纪历史使命具有深远意义。
关健词:杂文、归属、界定
一、引言
概念,是人类经社会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结果,所以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具备科学性,并在实践中再度接受检验。只有能经受实践检验并能科学指导社会实践的概念,才称得起科学的概念。旧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类认识的科学化而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完善,使某一概念经重新界定而日臻科学和完美起来。
课税客体归属分析论文
所谓课税客体的归属是指课税客体与课税主体[1]之间的结合关系。从理论上讲,只要明确课税客体,我们根据课税客体的归属即可确定课税主体。但某一税种的课税主体往往在税法上直接规定,课税客体的归属问题似乎没有明确的必要,反而仅仅成为一种理论上的逻辑设计,在实践中没有作用。果真如此吗?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税法中,课税客体的归属一直作为课税要件的要件之一,与课税主体、课税客体、税基和税率并列,其地位从未动摇,在实践中,许多税收疑难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课税客体的归属加以阐释,可见课税客体的归属有存在的价值。但长期以来,课税客体的归属问题却未得到重视,对其理论研究也十分薄弱,令人焦心。因此,本文试图对课税客体的归属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虽然观点不成熟,但希望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增益。
一、课税客体归属关系的判断根据
课税客体的归属连接着课税客体和课税主体,要确定课税主体,我们就必须明确“归属关系”是什么?由于课税客体可以分为物、行为和事实三类[2],对于三类客体我们宜分别探讨。首先,当课税客体为物时,客体的归属关系如何确定?笔者以为,早期的税法将税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对人税着眼于人的因素而设立,而对物税则着眼于物的因素,既然是对物征税,征税机关只需考虑物即可,勿需考虑纳税人为谁。例如对一斤大枣征一两枣的税,将枣从中取走即可,纳税人为谁对征税机关而言并不重要。当然谁从大枣中收益,谁自然就因负担这些税而成为纳税人。但这种以物征物的方式,造成税款形式上的千差万别,显然不符合国家财政的需求,将税款一并折合为金钱已成为现代国家通行的做法。因此,确定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使之于物外另行给付金钱就有十分必要。但我们从这种逻辑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课税客体为物时的归属依据,即谁享有收益,谁就应当以收益纳税,遵循“收益原则”。以“收益”为判断“归属关系”的依据,也体现法律上的公平理念和利益平衡的原则。如果课税对象与纳税义务人没有这种收益关系,纳税义务人没有从中收益反倒为之纳税,其权利与义务显然不对等,其不合理性也十分明显。当然,“收益”并非是一个法学上的标准,税法在确定课税客体的归属的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将作为课税客体的“物”归属于物的所有人,因为物的所有人也多是课税客体的收益人,在二者不一致,即当课税客体即物的形式上的所有人与事实上的收益人不一致时,税法则倾向于将课税客体归属于物的事实上的收益人。
其次,当课税客体为行为时,课税客体如何确定归属?由于哪些税的课税客体为行为存在争议,笔者倾向于台湾学者陈清秀的观点,认为消费税和交易税的课税客体主要为行为。对于消费税而言,其间接消费税,如营业税,为销售货物或劳务行为或外国货物之进口行为;直接消费税,如娱乐税等为消费行为。对交易税而言,其中的证券交易税,课税客体为有价证券的买卖交易行为;不动产取得税的(契税)的课税客体为不动产的买卖等法律上的交易行为等[3].对于课税客体为行为时的归属问题,笔者以为应以“行为者”为判断标准,即对行为的实施者课税。例如,有关国内交易的消费税的课税主体为进行课税客体转让的行为人。但契税的课税主体为我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而非土地、房屋权属的转移者(行为人),令人费解。
最后,课税客体为事实的情形主要是指印花税。当课税客体为事实时,应以引起事实发生者为课税主体,即对于印花税而言,为书立、领受相关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如立合同人、立账簿人、立据人、领受人等。
以课税客体的分别类型来确定课税客体的归属原则,以这些归属原则确定课税主体,构成课税要件上严密的逻辑结构。但由于课税客体的归属问题在实践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一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存在混淆之处。例如课税主体(纳税义务人),通常理解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4].据此,凡是税收法律、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人,即为纳税义务人。但我们从课税要件的角度看,课税主体应为课税客体所归属者,两个概念明显不同。凡为课税客体所归属的人为纳税义务人,凡与课税客体无此归属关系的人,便不能称为纳税义务人,只能是代缴义务人。而在我国许多税收法律、法规中,纳税义务人与代缴义务人混用的情况很多,例如《房产税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缴纳。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或者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缴纳。前款列举的产权所有人、经营管理单位、承典人、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统称为纳税义务人。”既然全民所有的房产的经营管理单位并非房产的所有者,也非房产的“收益”享有者,与房产并无归属关系,则不应该称为纳税义务人,而只能是代缴义务人。同时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也因与房产并无税法上的归属关系,实质上只是代缴义务人而已。
商品房住宅产权归属论文
近年来,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场)的产权归属颇具争议,不断衍生出各种问题。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商品房住宅小区业主之间就在有关停车位的买卖、租赁、使用、收费纷争凸现,各方利害关系当事人各执一端。学者、专家、官员对此类问题亦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似是而非,令人困惑。
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是各种纷争和矛盾的核心所在。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不明,将令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的合法利益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严重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妨碍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地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和公共管理带来诸多的难题。
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是指其房地产权。房地产权包含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两方面的财产权利。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物权立法的缺位,社会忽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共有财产的确定和权利边界经常处于含糊不清的尴尬状态。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到底属于谁?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人们似乎无法直接找到答案,其产权归属似乎仍处于混沌状态。
对于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的认识,现行有以下几种通说:一是合同确定论。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由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置业者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约定,依合同约定确定其产权归属。二是推定归属论。当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置业者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对小区停车位产权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推定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属于买方置业者共有,或由房地产开发商所有。三是销售成本收益归属论。当房地产开发商未将小区停车位建设成本及利润计入其计划的房屋销售收益时,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属于房地产开发商,反之,其产权属于买方置业者共有。四是登记凭证确权论。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依买卖合同约定,经房地产登记机关登记确权,由房地产权证持有者所有;否则,其产权处于不明状态。本人认为,上述的登记凭证确权论相对恰当,登记凭证确权论中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依买卖合同约定,经房地产权登记机关登记确权,由房地产权证持者所有”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登记凭证确权论中“否则,其产权处于不明状态”的认识有失偏颇,其忽视了我国现行房地产登记制度的现实和缺陷,以致认识上出现以偏概全的状况。
以上所述的四种不同认识均不能全面、恰当、准确地解答有关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的问题。
护士临床归属感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规范化培训护士临床归属感。方法选择我院77名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规范化培训护士临床归属感。结果2017级规培护士临床归属感得分总分为126.00±19.08,2018级得分126.32±13.67,两者得分基本一致。对2017级及2018年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规培护士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协作性、主动性、积极性相对较强,对同事及团体的信任感不够、被关心及关注度不够。结论我院应加强对规范化培训护士的临床归属感的关注度,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训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关键词:护士;规范化培训;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他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的一种感受,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缺乏归属感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1]。我院为三级综合医院,为全面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按照《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试点方案》要求,2016年我院被认定为首批可面向社会招生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简称社会人,社会人规范化培训护士(以下简称规培护士)由培训基地和培训对象签订培训协议,在基地经过两年的规范化培训后再次进行就业选择。临床学习过程中归属感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学习质量,降低学习效率[2],为更好地的提高护士规范化培训质量,我院于2018年11月对在院的所有规培护士进行了临床归属感现状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8年11月我院现有规培护士77人,包括2017级23人、2018级50人。至2018年11月,2017级规培护士已参加培训17个月,2018级培训5个月。此次调查对象均为社会人规范化培训护士,设定缺失的应答题目≥2个作为无效问卷的标准。经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17级23份、2018级50份,合计73份。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女72人、男1人;本科3人、大专70人;平均年龄(22.04±1.10)岁。1.2方法。1.2.1调查工具。采用由TracyLevett-Jones等于2009年编制《临床归属感量表》中文译版[3],用于评定护生在临床环境中的归属情况。该量表包含34个条目,采用1-5级计分,分值越高提示临床归属感水平越高,其中4个条目采用反向计分,总分为170分。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ɑ系数为0.93。1.2.2资料收集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星网上答题形式实施,将《临床归属感量表》导入问卷星中,设定统一调查填写说明。填写完成后对问卷进行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将问卷中应答不全的条目≥2条视为无效问卷,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3份。1.2.3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人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显著水准α设为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无单放货责任归属论文
罗曦
随着航海技术和贸易的发展,专门从事运输的承运人出现,开始和贸易商人相分离;提单这种工具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成现在的单证交易,承运人在目的港只能向单证持有人放货,提单也是收货人向承运人提货的必不可少的凭证1。依照国际贸易惯例,承运人只能在收货人提交全套正本提单后交付货物;航运界一项基本原则是,承运人在交付货物之前如果没有收到任何第三方对将交付的货物声明物权的通知,他有权且也有义务将货物交付予向其出示正本提单者,如果此人即是托运人、收货人或被背书人的话2。这意味着:(1)正本提单持有人对提单项下货物有占有权,承运人必须将其承运的货物交给正本提单持有人。(2)正本提单持有人才享有要求承运人交付货物的权利。(3)承运人必须仅在提交提单时才交付货物,否则要对不当交货之前或其后善意支付对价购买提单的任何人负责3。
然而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由于航速提高、较短航次或提单转让过程延迟的情况下,货物一般先于提单抵达目的港,严格凭单放货可能导致压货、压船、压舱、压港,不仅不利于生产流通,还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以及面临被强制拍卖或没收的危险,承运人往往被无正本提单的收货人说服或凭副本提单加担保交付货物。究竟无单放货的性质如何?无单放货又将发生何种法律后果?本文试图从无单放货的性质、责任归属以及例外等几个方面,对无单放货这一焦点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无单放货的性质
无单放货,又叫无正本提单放货,是指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承担者把其承运的货物交给未持有正本提单的收货人。
㈠关于无单放货的性质有很大争论,本文认为无正本提单放货属于违约和qq的竞合。一方面,承运人签发提单,不仅是收到承运货物的证据,同时与提单持有人形成运输合同,承运人必须把货物安全送到目的港并正确交货,才属完全履行运输合同;而无单放货,承运人在未提交正本提单的情况下交货给收货人,未履行正确交货的义务,应属违反提单所体现的运输合同义务。另一方面,无单放货也侵犯了正本提单持有人对提单项下货物享有的物权。对于卖方,其享有货物所有权,若买方不付款赎单,货物所有权并未转移,卖方对其货物享有中途停运权和处分权;对于质押银行,其享有对货物的担保物权,提单成为买卖合同货款的担保凭证,若买方不付款,银行有权对提单项下货物行使留置权。因此,承运人将货物交给无正本提单的收货人,将损害卖方或银行对于货物享有的合法权利,不但违反运输合同中应有的交货义务,同时也构成qq。正如Denning大法官在SzeHaiTongBankV.RamblerCycleCo.[1959]一案中指出:“航运公司没有将货物交付给对此票货物享有权利的人,他将因此而负担违约责任。如果他没有凭正本提单付货而将货物交付予无权享有此票货物的人,他将因此而负有债权之责。”4
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是指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和责任心,体现了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党员具有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时,可以产生强大的合力与向心力,有利于推动党组织奋斗目标的实现。
总的说来,广大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很强,但也有一些党员对党组织有距离感、生疏感和游离感。有的对党的方针、政策等漠不关心;有的讲报酬多,讲奉献少;有的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对组织失去归属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党内出现腐败现象不能正确认识;有的是党组织对党员管理教育不够,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教育走过场;有的是党员民主权利难表达,影响了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还有的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心。
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一要改进作风、提高能力,靠形象凝聚党员。每一个党员都希望自己的党作风扎实、成绩辉煌、前途美好。党组织自身首先要提高能力,保持先进性,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二要加强管理、创新机制,靠制度强化党员归属感。严格落实党员管理教育制度,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化党员主人翁意识。三要以人为本、倾注关怀,靠情感增强党员归属感。真心实意关心党员特别是帮助困难党员,使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四要优化环境、营造氛围,靠文化熏陶党员。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阵地,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建立起抵御不良思想影响的坚固屏障。
谏净文学分类归属和范围
中国古代的文学总集或政史类著作中,常常有诸如纳谏、谏净、忠谏等等的类目。与谏有关的类目,是封建社会君权有限的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古代士大夫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具体实践。《说文》解释为“谏,证也”,“净,止也”,二者都是直言规劝的意思。11谏净不但是古代下级对上级的一种言说方式,而且目的是要阻止或改变上级的行为,这与一般陈事的奏疏也有别。《文章辨体》有言“古者谏无专官,自公卿大夫以至百工技艺,皆得进谏”少处谏的行为,具体开始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详考。后人曾经把《尚书》的文体总结为六类:典、漠、训、浩、誓、命。其中的“训”类是大臣劝谏警诫年轻君王的言论。比如《商书》的《伊训》篇是伊尹训诫太甲,《高宗形日》是祖己训诫祖庚;《周书》的《旅耸》记载召公诫武王,《无逸》是周公诫成王的例子;又有《五子之歌》,相传是夏启的儿子太康失国,太康的五个兄弟在洛水之曲等待他,以祖先大禹的遗训劝诫太康。叹说文》曰:“训,说教也”,与“谏”、“净”的意义同源,以上所列举的“训”的例子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谏诊”。郭英德先生认为,早期的文体名称与人们在特定场合相关的言说有关,“人们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为了达到某种社会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说行为,这种特定的言说行为派生出相应的言辞样式,于是人们就用这种言说行为(动词)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名词),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卞呵以说,《尚书》中几种文体的命名形式,就能对这个观点进行很好的证明。同时也说明,进谏的行为伴随着君主制时代的产生而产生了。
在春秋以前,贵族的进谏采取的是当面陈辞的方式。而战国以后,文书制度渐趋完善,文学趋向于文本化,口头陈辞逐渐向上书言事变化,这个变化《战国策》中有若干材料可以证明。如《赵策》之《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一文,开篇即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又有《为齐献书赵王》篇,又《魏策》之《献书秦王》等阎,战国各诸侯国君与游说的纵横家们交流,往往只先接收使者带来的书信,而并不立刻接见使者的实情,均可证明战国以后文书制度的渐趋发达。然而有关谏净的文章,似乎还大多保持着口头陈辞的传统,比如《赵太后新用事》、《庄辛谓楚襄王》等,就是当面陈辞的典型。并且,谏净也逐渐有了“直谏”和“讽谏”之分。如果对历史上这些关乎谏净的材料作一个归类,就会发现不同的文章著作、不同的的史籍遗留下来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的是辞藻富赡、感情激荡的文学佳篇,如《文选》、《文苑英华》等保留的关乎谏净的文章,有的则只是一些杂七杂八的史料,多数是史官或一些文人记载的史事,仅仅是为了说明事理,多保存在历代的正史、别史等史籍中,如《唐会要)、(清稗类钞)等就有谏净的类目。自然,如果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谏净,这些以史料意义为主的类目是不应包括在内的。缘于功能的制约,谏净一开始就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而且和奏议之间形成了无法分割的关系。古人认为“按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呵誉王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四科八体时,奏议已经是一类风格清晰的文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7,奏议类文章的特点是庄重典雅,奏议作为古代文体的一个大类,一直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晚清姚鼎从文体的功能出发,把文体分为十三类,“奏议类”就是十三大类之一。可是对于谏净的认识则不是这样:虽然《文章缘起》、(文心雕龙》、《文体明辨》等著作不列谏净的类目,可是如《三国志文类》却设“谏净”为其23种类目之一,(文苑英华》也有“谏净”的类目,隶属于“启”类,是“启”类的12子目之一;吴呐的《文章辨体),分文体为59类,其中有“论谏”一类,是与谏净类似的另一称谓。这些文章总集或文体著作,体现着编者的文体分类意识,由此可以感知,古人有将谏净当作是一种文体的倾向,但是又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认识,这与古人对奏议的认识是不同的。另外,隶属于奏疏类的其它一些文体,也有反映的内容是关于“谏净”的主题的。尽管这些文体的名称各异,比如: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胡锉《戊午上高宗封事》以“封事”命名,李斯《谏逐客书》、枚乘《上书谏昊王》、陈子昂《谏用刑书》、苏轼《上神宗皇帝书》等,文体为“书”,陈蕃《理李膺等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杨昭俭《谏肴张彦泽疏》等,文体又为“疏”,《全唐文》里的李渤《处理投巨人奏》,又以“奏”命名,另诸葛亮《出师表》,又以“表”为名。姚卿《古文辞类纂》中言“奏议类者,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汉以来有表、奏、疏、议、_L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尸.吐些文体名不同而实同,从功能上完全可以列于奏议类这一大类之下。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奏疏,内容都是“谏净”的主题,但未必一定以“谏”为名。所以,如果将谏净看作是奏疏中的一个小类,“名”与“实”又不能完全相合,无法按照文体的名称给它归类。因此,上述设置谏净类目的著作,其分类的依据应该是从内容上考虑,然而这种说法又存在着新的问题,因为反映到文学中的“谏净”内容,是并不完全只以奏疏的形式体现的。就古代谏净的写作而言,历史上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它不但可以写成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奏议,还可以写成赋、写成诗,比较幽约隐微的传达谏者的思想情感。从楚辞开始,赋体就包含着谏净的意识,宋玉的《风赋》是一篇较早的讽谏赋,汉大赋的写作宗旨仍然“意在讽谏”,《说文》言“讽,诵也”,“讽谏”一词,似乎微妙的传达了谏净的言说方式与口头表达的关系,只是在后代的语言系统中又多了委婉言说之意。六朝时一些作家仿宋玉《风赋》而作“拟风赋”,往往有讽谏之意。如谢眺《拟风赋奉司徒教作》、沈约《拟风赋》、江淹《灯赋》等皆寓此意网。
用赋讽谏在唐代以后继续有作品出现,杜牧的《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感慨砒砺之语,一改汉赋“劝百而讽一”的范式,成为唐赋讽谏的千古名篇。敦煌俗赋也有寄寓讽谏之意的作品,如《燕子赋》中的燕子辛苦筑巢,但是筑成以后却被黄雀占据,燕子最后上诉风理.矛盾得以调解,赋中的矛盾及其调和,正是影射了平民、贵族和皇权的关系。宋代李纲《迷楼赋》、孔武仲《吊隋场帝赋》、张舜民《长城赋》等诸家之赋p川,也大抵托古以寄寓对现实政治的讽谏之意。《诗经》则是以诗为谏的源头,十五国风里的《J月‘风》、《齐一38一风》、(唐风》等都有很好的讽谏诗歌。比如《齐风》里的《载驱》、《敝筒》、《南山》诸篇,揭露和讥笑齐襄公和文姜兄妹通奸,又暗含了对鲁桓公不敢约束妻子的讥讽。《唐风》里的《羔裘》篇,指责统治者不怜恤百姓。而《诗经》里最具规模的讽谏诗歌当属《小雅》里的《雨无正》、‘小星》等篇章: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性,斩伐四国。炙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哥以铺。周宗既灭,靡所止灰。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助。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郑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减,渡出为恶。如何昊天,碎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曾我替御,惜楷日瘁。凡百君子,莫肯用讯。听言则答,资言则退。哀栽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奇矣能言,巧言如流,伴躬处休。维曰于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雨无正》灵天疾威,数于下士。谋扰回通,何日斯沮。谋减不从、不减覆用。我视谋扰,亦孔之邓。渝淆挑挑,亦孔之哀。谋之其减,则具是违。谋之不减,则具是依。我视谋枕,伊于胡底!我龟既厌,不我告扰。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哀哉为扰,匪先民是程,匪大扰是经。维尔言是听,维尔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清于成。甲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膝,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骨以致。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及薄冰。—《小妥脚’l这两首长篇所表现的层次谨然的体制、迁回曲折的语言以及深挚浩荡的情感,说它们导引了后世谏净文章的体式,应该并不为过。但是赋和诗与奏议类的谏净文章不同的是,诗赋中讽谏的含义表达的比较幽约隐微,没有文章那么直白,故而也才冠之以“讽谏”之名。这种区别,这里还可将同一位作家的谏净诗文作个比较,史载魏征有一首讽谏诗歌流传:太宗在洛阳,宴群臣于积草池。酒酣,各赋一事。……魏征斌《西汉)曰:“受降临帜道,争长超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燕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草。”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约我以礼”。llz]这首诗以《西汉》为题,如果没有诗歌的写作原因作为背景,是看不出讽谏的意味的,但是唐太宗却感受到了“谏”味,这应该缘于君臣长期形成的语言默契。而如果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lI: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优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塞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黝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一段作个比较llm,诗与文之间语言上的隐约和直白、口气上的婉曲和犀利的对比差别就非常明显了。这种文意上的晦显之别和文气上的曲直之分,也说明了诗与文在讽谏方式上的巨大不同,文章的表达宛若刀枪正面交锋,诗歌的传递却更注重旁敲侧击。尽管如此,这只反映此类文学作.录在风格卜的不同,不能说明作品思想指归的差异。
以上的分析说明,谏净文学这类在古代有特殊地位和价值的作品,并没有一种完全独立的外在表现形式承担它内容的载体。“谏无定名”,一些意在“谏净”的奏议不一定以谏命名,名称不一定完全反映性质,谏净文学常常能依附其它很多文体来表达。尽管如前文所述在古代文体著作里有著者曾留意过谏净的类属,试图将其归成一类,但是通过以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宏观上却很难规定它外在表现形式的体性。该如何去认识谏净文学的存在,是对它进行整理研究的一个前提。当前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在当前的文体研究中,存在着一些自身难成一类,又无法归属于其它某种文体的分类,解决的办法,是采取体名清除的办法,将这种类别清除出去,不承认它是一种文伽阅。如前所述,将谏净作为一种文体来看待,则会出现许多扦格难通之处,这一现象,也恰恰是中国古代在文章分类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又一例证,后人当引起注意。然而,不承认谏净作为文体的独立性,不等于不承认谏净文学的存在。谏净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一类特征鲜明的作品,起源于“谏净”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言说方式,这一提法似无不妥。
历史上留下的关乎谏净的史料很多,而可以称得上文学作品的,除了文学总集中著录的一些篇章而外,其它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整理。理学家朱熹说:“今天下事只碍个失人情,便都做不得。盖事理只有一个是非,今朝廷之上不敢辨别是非,如宰相固不欲逆上意,上亦不欲许宰相意,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招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今日言事官欲论一事一人,皆先探上意,如何方进文字?’,5晗段话讲到真正的谏要不顾及人情、才能发自心声,而在当时,实情并非如此。可见封建时代的谏净也有着虚虚实实的差别。因此,在文学史上能占据一席之地的此类作品,尚须进行一定的爬罗剔抉。
社区归属感分析论文
由于我们长期实行单位体制,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发展投入不足,造成社区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成员不得不向外寻求资源,满足自我需求,最终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丧失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社区缺乏凝聚力。对此,社区建设要以重铸社区归属感为目标,以居民自治为基础,努力扩大基层民主;以服务群众为主题,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努力繁荣社区文化;以党的建设为龙头,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基本路径是通过建构以人为本、居民自治的社区建设理念,扩张、强化和完善社区服务,发育、完备社区功能,重铸社区凝聚力,其核心则是构建完备而有效的社区服务的社会支援网络,促进社区服务发展。
首先,社会支援网络要围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为社区服务提供传统意义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援,包括社区环境建设、服务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社区发展、社区重建、社区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支援、工作方法支援和社会政策支援等,如以人为本、整体关怀、自治参与等社区发展的价值理念。社区居民为满足生活文化需求而建立的各类民间服务组织建设,是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满意度重要途径。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区居民的头等大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依托,建设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
其次,培育社区成员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努力繁荣社区文化,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互助等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培育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由于在单位体制时,社区居民“音响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居民间很少互动互助,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社区活动,为居民创造互相沟通、互相交往、互相了解的机会。通过社区成员间亲善邻里,守望相助,疾病相携等,发挥社区互助的功能。通过“星光计划”的实施,建设一批以服务老年人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逐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服务需求。要制定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政策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单位内部设施对外开放,使社区居民拥有交往沟通和互动互助的空间。
其三,自治和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核心价值,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促成群体的团结与合作。社区所有的各种组织与活动,正是给社区成员提供了参与的众多机会。社区成员通过诸多参与活动,增进了彼此的社会互动,有利于促进社区的价值整合,有利于培育社区意识。要指导各地研究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社区自治章程》、《居规民约》,使社区重大事项按民主程序决定,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完善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各项制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人类社会的目标无非就是在社区创造人心归依的感觉,也就是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在内,人人在社区都能找到幸福快乐的位置,人人都有心理喧泄、情感支持的空间。社区归属感需要社区的物质建设,但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的情感维系,就象电影《洗澡》中那个澡堂一样,尽管简陋,可是人人都可以在里面获得心灵支持,获得情感快乐,人人都有一种归属的感觉。一旦将它拆了,现代化的高楼能维系人们这种相亲相爱、相依相恋的情感吗?
农村土地的归属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在对农村土地征收或征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和虚化造成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规定相互矛盾,前后不一致,理论和实际脱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应该是农村某一区域或社区内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成员覆盖该区域全体成员的一个集体经济组织。这个区域可大可小,目前以自然村较为合适。这个集体经济组织既有别于村委会,也有别于农村的其他各种经济组织。
[关键词]农村;农民;集体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
Abstract:Atpresent,therearelotofproblemsintherurallandcollectionandexpropriation.
Oneofthemainproblemsistheconfusedlandownershipastherelativelawsdonothaveacleardefinitionandsomeofthemareevenincompatible.Theprincipalpartoftherurallandownershipshouldbeacollectiveeconomicorganizationthatlandisusedastheirmainproductivematerialandthememberscovertheentrymembershipinthearea.Thesizeoftheareacanbeeitherbigorsmall;nowadaysthenaturalteamdivisionisabetterwayforthearea.Andthiskindofcollectiveeconomicorganizationshouldbedifferentfromavillagecommitteeandtheotherformsofruraleconomicorganization.
Keywords:country;farmer;collectiveland;farmercollectivity;ownership
在谈到农村土地时,我们习惯称其为“农村集体土地”,“农村”、“集体”和“土地”三者之间在此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词语组合关系。在此情况下,人们就产生了一个思维定式: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是,这是它唯一的所有权主体吗?“集体”又是什么?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这个“集体”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由此引发了现实中对农村土地处置和收益分配的大量纠纷。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这个“集体”的性质不明、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和虚化造成的[1]。只有确定了土地的归属,有可靠保障的所有权才可以进行正确的计算、比较和交换[2]。笔者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归纳,在现行法律制度的框架下结合现实情况,谈谈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