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营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1:24: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规模经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规模经营

浅谈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

1我国农村适合土地规模经营的依据条件

经济方面的依据:(1)家庭土地经营的方式具有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土地经营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历史上的确曾起过较大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存在着弃耕土地、对土地的投入不足、土地肥力的下降,以及农民受制于土地的等现象,尤其是在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进程不断的加快的背景下,平均承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很多农民要获得就业机会,完全不必再依靠土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经营土地的农民群体,在此这种情况下,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优化组合成为了可能。(2)在客观上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为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随着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特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崛起,对劳动力具有强烈的需求,同时较高的工资报酬,对大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较强地吸引力。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的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不高,从而导致劳动力大量转移,这为土地规模经营在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规模化经营适应了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是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从而剩余劳动力从土体上分离出来,他们大都要转移到城市的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中。只有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少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才会有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生活。

2目前我国农村适合适度土地规模经营

2.1我国的国情决定可以进行土地适度

可以说,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现实情况,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规模经营,但是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一是坚持土地集约利用。鉴于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现实,集约利用土地,就是人为地内涵扩展有限土地的规模,也就是相当于扩大了土地的经营规模,这是我国实行土地适度经营的主要方向和途径。通过劳动密集型经营,发挥出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同时,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适时对土地进行调整,使之能够进行机械化作业、推广科技和进行田间管理;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通过土地流实现土地集中适度经营。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引导农民依法有偿实现土地转让。三是促进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包使经营者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因为相等的其他条件下,经营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地规模经营的效果。

2.2稳定、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

查看全文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综述

一、我国农地流转的动因、现状和制约因素研究综述

(一)我国农地流转的动因。目前,国内外关于农地流转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重要作用。Kung认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影响和决定农地流转的主要原因;(2)研究农户兼业行为对土地流转的影响。黄大学认为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农户兼业化则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3)研究产业分工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朱勇军、徐建群认为,农村加速分工分业奠定了土地流转基础;(4)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谭丹和黄贤金发现农地流转率与家庭非农就业率正相关,非农就业率提高1%,农地流转率将提高16.26%。(二)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农地流转状况实证分析。温铁军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84~1992年间的数据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参与过农地流转的农户比例仅为1.99%,这也是对农地流转进行实证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长度较长、样本数较多的文献。谷彬构建了土地流转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流转状况与关联要素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并不充分,土地流转面积、参与农户比例有限,农业兼营特征明显,一些因素对土地流转存在阻碍作用。程令国等认为现有农地制度安排造成的高交易成本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土地流转的重要障碍,农地确权制度使得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可能性显著上升。(三)我国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近年来,虽然农地流转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地流转缺乏法律保护、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1)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农地产权关系混乱将导致农地流转不规范,从而损害农户的利益进而妨碍农地的有效流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2)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绝大部分地方的农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使得难以通过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应该对农地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完善,是农地流转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3)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将进一步发展,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导致农地流转纠纷日益增多,农户的流转收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促使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四)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对策。贾雪池从中俄两国的农地流转情况、农地制度建设和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情况出发,认为农地流转制度是农地流转的前提和保证,建议我国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的农地流转制度。张文秀等在对成都14个县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非农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土地流转租金收益等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归纳了促进农地流转的主要决定因素。吕晨光等提出了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等建议。

二、农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率研究综述

(一)关于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对劳动进行替代,从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M.MarritVandenBerg等认为劳动力转移使大规模农场存在劳动力约束,妨碍农民从事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食作物生产和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从而妨碍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和提高粮食产量,因此需要机械化生产。黄祖辉和陈欣欣调查后发现,实行了规模经营以后的劳动生产率会高于小规模经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大规模经营的劳动力利用比小规模经营更充分,并且规模经营过程中新技术采用以及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将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袁军宝认为农户兼业降低了土地生产率,规模化经营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理想的农业发展目标;另一种是从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出发,探讨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虽然有学者通过经验分析提出了土地规模与要素投入和土地生产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但也有学者的实证结果显示反向关系不明显甚至存在正向关系。刘凤芹认为土地分割不会妨碍农业机械化操作,因为农业机械的型号是多样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机械替代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结果。她还认为,经济组织的性质与土地规模直接相关。罗必良总结了经济组织规模效率的若干决定因素,并对农地经营规模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认为农业在本质上并不具有显著规模效率,农地家庭经营至少在现阶段具有规模有效性。PhilipWoodhouse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指出由于能源价格上涨,依靠机械的工业化农业模式虽然生产率更高,但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农业需要小规模的劳动集约型生产方式。陈杰、苏群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9~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前后土地规模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土地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二)关于农业经营组织的研究。目前,对农业经营组织的研究主要从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模式和类型、所起作用和组织形式的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黄祖辉等研究了影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障碍。郭红东、蒋文华从农户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农户行为模型发现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受到户主文化水平、生产商品化程度和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苑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及国家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孔祥智和郭艳芹调查发现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提供服务最多的是农产品销售方面,其次是技术指导服务,农资供应和信息及经验方面的服务也比较多。不少合作经济组织当初成立的动机就是通过合作的规模效应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减少交易成本,从大批量的购销中得到差价。黄珺等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及形成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农村经营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定性研究,关于土地经营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集中的方式、途径和意义上,两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提及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定量研究方面,关于土地规模主要是研究与产出的关系,很少有关于土地规模和投入的定量研究。组织形式方面,定量研究主要是研究提供的服务、组建条件等,并没有涉及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

作者:陈训波 米君  廖莹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省金堂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查看全文

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探讨

摘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化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龙口市四农康硒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龙口市徐福镇四农村。合作社自创立以来,一直以土地流转为立社之本,大力发展国内外高端农机装备,不断拓宽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全程高效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瞄准市场高端富硒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采取一系列配套的硒肥施用技术,实现小麦、玉米全部富硒化生产,成为真正的环保、有机、富硒、绿色产品,2020年生产富硒农产品1200多t,销往国内27个省市区,实现粮食种植品质更高、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合作社2014年被山东省农机局评定为省级示范社,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级示范社。

关键词:土地流转;经营;做法

1合作社基本情况

龙口市四农康硒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金600万元。农户以土地入股,分固定分红和年底盈利福利分红,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具备小麦玉米生产耕种收、烘干、施肥、植保、秸秆利用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及综合农事服务功能。合作社现有社员2500多人,其中核心成员8人,从业人员40人。合作社占地9200m2左右,建有2100m2的高标准钢结构库房、维修间及粮食干燥车间。合作社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拥有各种大型先进农机装备67台套,农机总值1200多万元。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47km2,涉及四农、柳海两个村庄,村民已经全部入住新社区。这些土地,大部分属于村庄搬迁复垦地。流转的土地,村民每年可获得800元/667m2的土地租金,还可优先从事农田管理工作,工钱为15元/h。通过土地流转,农民每年能够从合作社获得稳定的租金,使他们“离村不丢地,不种也收获”。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目前主要种植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同时利用作物秸秆作为主要饲料从事羊等畜牧养殖。合作社生产的富硒小麦全部由从事方便面、面粉等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国家大二型企业“山东龙丰集团公司”包销,包销价格高于普通小麦20%。2020年生产富硒农产品达1200多t,青贮饲料4000多t,实现经营收入600多万元。

2加快土地流转,夯实规模化经营根基

合作社所在的四农村85%土地为复垦土地,土质较差,农民种粮意愿不强,再加上比邻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前列的南山集团,农民大多去企业打工,村里基本没有年轻劳动力,近50%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2010年,四农村、草泊村、柳海村等6个村计划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量闲置土地需要找寻出路。2013年,经村“两委”考察,决定以土地入社,成立龙口市四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获取土地规模经营收益。村委负责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合作社再与村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经营期限到2030年。村民不仅每年获得800元/667m2的土地租金,还可优先安排在合作社从事农田管理及机具驾驶等工作,月工资3000余元。现在合作社流转土地1.47km2,未来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将继续扩大。合作社投入1000余万元,通过平整土地和改善基础设施,把过去分散、零星的小田和废弃宅院改造成标准化农田。土地连片集中后,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良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通过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订单式销售、企业化管理,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粮食品质,又能充分发挥大型、先进、现代化机械的作业优势,将过去的原始耕作、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的现代经营模式,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1]。

查看全文

土地经营权周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的拓展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对土地的要求有所改变。农户之间自发地进行土地的转出与转入,因而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文章对东台市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以及对当地出现的土地流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险

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这就需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率。可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又必须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此,要探寻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笔者针对东台市的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研究设计和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调查了9个镇里的44村。从各村的情况来看,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大的政治背景情况下,各个村在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进步。

(一)合同规范化

查看全文

主任在土地规模经营会讲话

各位领导,土地经营户:

今天会议安排我发言,谈不上交流经验,我只想谈点感受和想法,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叫,现任村一社社主任,中共党员,一直从事粮食收购。去年3月镇党委、政府在村解决撂荒土地试点,我主动承包撂荒农地150余亩,全部实现复耕,通过一年来粮食生产,全年获得有效利润4万余元。在这里,我只说三句话:

第一句,谈一点感受:在去年,村土地撂荒试点时,党委、政府提出鼓励村社干部带头,把干部先培养成种粮大户,建立家庭农场。最初给我做工作时,我还是有些想法,考虑到年龄偏大,子女反对,我想到了退场。但是,我想到我是预备党员,又是社干部,起码的政治觉悟还是要有的,因此,我主动承包了150亩农地,也见到了实效,获得了实际利益,我认为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同时也说明镇党委、政府的决策是相当正确的。

第二句,道一声感谢:在去年,我承包了撂荒农地以后,面对大片撂荒农地,杂草丛生,生产不便,看到十分头痛。镇村干部主动协调修通生产便道,安装好涵管解决了排水和抗旱问题,配备了55马力旋耕机、收割机解决了我的生产耕作能力问题,主动提供种子、肥料解决了起步难的问题。因此,我要感谢镇党委、政府和村三委干部对我的大力支持。

第三句,谈一下打算:今年,我将继续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主,对所有地块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宜的农作物,高效利用好土地;对生产便道和生产区内的塘堰进行大力维护,保证生产季节交通通畅,用水便利;为本社土地经营户提供农机具服务,解决大户耕作难的问题,保证我们村一社不撂荒一块农地。

查看全文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河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呈现出转型升级并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特征的生产经营方式,可以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河南省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有助于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来解决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设发展,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探索。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

1引言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良好发展是关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良性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路径来促进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

2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土地流转程度低。要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首要重点在于土地的自由流转,只有土地产权明晰,流转限制少才能够实现土地集中化的可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全省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34.81%。由此可见,河南省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程度低,土地的生产经营使用效率并未达到最大化。农村土地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户有承包经营权而不具备所有权和流转处置权,因此造成土地流转不畅通,政策调整频繁,不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2.2农业资源分散阻碍规模经营的形成。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就必须能够将农业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断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产出。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金、人才、农业技术、设备等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源集聚在一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然而目前在河南省境内,各项农业资源分散程度过高。土地资源尚未集中在少数经营效率高的农业生产组织那里,就导致了土地耕种经营无法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阻碍高科技知识应用、农业人才无法聚集等一系列农业资源的分散。2.3农业经营者经营管理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经营者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核心人才,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决定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效益。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在河南省境内有超过80%以上的农业经营者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大多数没有上过小学且年龄很大,没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对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也了解甚少,更缺乏规模化经营的眼光与能力。他们虽然对于农业种植和生产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极其缺乏农业规模经营理念和能力,导致他们对整个农业产业发展趋势没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对农业市场供求关系认知不足,以及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素质,导致农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素质不足以承担起引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重任。

查看全文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于狭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图所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附图[图])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等。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一种是通过扩大规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2]直至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1],x[,2]),当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Y·K[n]=f(K[,x[,1]]K[,x[,2]])。n是一个指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报酬增加;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例说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这里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加劳动力,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经济。所以,比例经济不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而且实行规模经营,还必然导致投入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规模经济将会产生规模效益,但是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表面文字来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只要做点数量上的仔细分析,就可看出其区别和概念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来分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区别。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OQ[,1]C;规模扩大至A点,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总成本为CQ[,1]Q[,2]A,CQ[,1]Q[,2]A与P′OQ[,1]C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规模效益,是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至Q[*],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Q[*]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持续到Q[,3],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至Q[,3]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所以,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Q[*]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组合原理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组合原理,是反映规模经营的调整变动及其求取规模效益的规律性关系。规模经营原理,主要包括满负荷原理、规模要素组合原理、阶跃原理和包络原理等。(一)满负荷原理是指当生产单位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规模(潜在)生产能力相一致时,有该规模状态下的最低生产成本,能获得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大收益。在农业上,特别是养畜场、园艺场、大棚菜等,均有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规模生产能力。尽管当前由于经济管理水平不高,一般估算的多,精确计算的少,但这种客观存在的设计规模生产能力,却是很普遍的。满负荷原理的目标,是要使生产单位设计的规模生产能力,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运转,使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有最恰当的比例配合关系,能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有最低的生产成本和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按经济数量分析,在投入和产出价格不变,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单位的总生产成本为TC=TVC+TFC(TVC是总可变成本,TFC是总固定成本),其总可变成本取决于产出水平,为TVC=AVC·P(AVC是单位产品可变成本,P是实际产出水平);总固定成本为原设计规模生产能力的固定投入成本,TFC=AFC[,2]·S(S表示潜在产出,AFC[,2]表示达到潜在产出时的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如果实际产出与潜在生产能力不相符,即P≠S,则总固定成本不变,但单位(二)生产要素组合原理这是指一种生产规模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其客观的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关系。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搭配组合,就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功能,形成最佳的组合生产能力,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众所周知,每种生产要素都有若干种类型,每种类型均有其利用特点和可能形成的生产能力。各生产要素实现何种类型、何种比例结合关系,则是由技术条件和生产规模所决定。如大土地面积农场、畜场、果园,若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则只需要较少的人力配备;若使用老式的畜力和畜力农具,则需要配备较多的牲畜和劳力。又如,小土地面积农场、果园,若采用大型现代化技术设备,就会无法使用、或者利用率很低,而只有相应地配备一定人力和畜力。所以,讲求适度规模,就是要根据科学技术水平和一定规模的生产需要,科学地选择生产要素及其比例关系,使之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能力,即充分发挥一定规模的每一要素的技术功能和利用效率,达到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最佳效果。比如,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假设20亩土地、1个劳动力和1台手扶拖拉机是最佳组合,那么土地规模扩大为200亩,就要相应地配备10个劳动力和10台手扶拖拉机;若改为选用中、小型拖拉机,则可能只需要3—5个劳力和2—3台中小型配套的拖拉机组,就可形成新的最佳组合生产力。所以,一定的生产规模,要有一定质量类型和一定数量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利用,避免出现某种要素超负荷使用,而另一种要素闲置的不合理局面。(三)阶跃原理这是指规模扩大要以基本规模单位为基础,从较低水平的规模状态扩大到较大规模状态,规模效益才能不断递增。假设生产规模及其规模效益关系如下图所示。(附图[图])S[,A]、S[,B]、S[,C]是三个规模状态下的规模效益,在A、B、C点达到最大值。从S[,A]这一规模状态向S[,B]规模扩大,在扩大到b之前这一阶段,规模效益遵循S[,B]曲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规模效益与S[,A]规模状态相比是下降的,只有规模扩大至b点之后,规模效益才超过S[,A]状态,开始递增,逐渐达到最大值B。同理,从S[,B]到S[,C]的规模扩大过程中,规模效益的变化也是如此。阶跃原理说明,要保持规模效益不断递增,规模的扩大必须以基本规模单位为标准,从一种规模水平跳跃至另一个高一级的规模水平,而不能是连续地和缓慢地渐进扩大。例如,从20亩/1劳/1机扩大到40亩/2劳/2机,而不是20亩、21亩、22亩这种微小的连续扩大。因为每一规模阶跃扩大,必然伴有相应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形成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力和效益,以构成规模效益。(四)包络原理这是指当投入结构不变时,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相等,才能使生产单位的总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下面通过数量分析,来说明这种关系。设成本函数C=f(F,V,S)其中F为固定成本,V为可变成本,S为规模。短期内,V可变,F、S不变。长期内,F和V都随S变化。设最低长期平均成本为T(S)固定成本为F(S),可变成本为V(S),则T(S)=f〔F(S),V(S),S〕,设最低短期平均成本为T(F,S),此时只有V变化,设其最小值为V(F,S),则有T(F,S)=g〔F,V(F,S),S〕。T(S)由于是在F和V都可变化情况下的最低长期平均成本,那么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必然不小于T(S),即T(F,S)≥T(S)。显然,只有F=F(S)时,即固定成本等于长期规模变动中最低成本时,才有T(F,S)=T(S)。因此,生产单位总平均成本的最小值应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而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才能实现总平均成本最低。由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每个短期平均成本的包络线,因此这种包络原理,说明短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要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一致,才能有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某阶段农机平均作业成本或某季农产品平均生产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个轮作周期的农产品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个轮作周期的农产品平均成本最低,才能表明农机作业的全年利用效率与效益,每季作物的茬口安排、投入措施、土地肥力和全年自然经济条件利用的恰当与效益,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短期效益要与长期效益一致,或者说,短期效益要服从长期效益,才能有最大的效益。所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要根据各种农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和市场价格水平,按照规模经济理论,确立规模效益后,选择最佳规模效益点;同时,按照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规模阶段和生产过程包络原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生产条件、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潜力,才能达到生产平均成本最低、经济收益最大的目的。

查看全文

推进农村规模经营几条建议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三个”战略,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推进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完善分配权,建立健全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制度保障、政策扶持和组织领导体系,支持和鼓励农业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形成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各地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流转形式,促进土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土地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制约我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不利因素和问题;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几点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规模经营逐渐扩大化、流转行为逐渐规范化、流转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流转的成果突显效益最大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强了农田水利化建设、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激励机制、保障措施尚不到位、土地少而散无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认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创建有利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尊重农民意愿,防止一刀切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按照市、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在“三进三帮”活动中,**区政协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一道,深入到我区农村,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在部分村召开了两委班子和部分村民代表座谈会,又走访了土地流转的主管部门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速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执行“三不”规定,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扩大宣传、落实责任,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流转,激发农村群众参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全区村级耕地面积14.5万亩,其中二轮承包土地面积13.7万亩。农业人口25135人,农业承包经营户6889户。截至2009年4月末,全区土地流转面积35000亩,涉及农户1895户,分别占全区土地承包总量的25.5%和27.5%,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0%和46%。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我区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23个,其中2009年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2个,比上年翻了一番,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有效载体。我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营逐渐扩大化。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集中,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合作社的建设,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平均每年每亩获得的流转收入,由原来的30元至50元提高到现在的80元至100元,稻田和菜田高达300元至500元。流转的土地大多实行规模经营。全区规模经营达9116亩,涉及大户54户,其中种植规模在50亩至100亩的48户,100亩至200亩的5户,200亩以上的l户。

查看全文

农业委员会农业规模经营制度

为贯彻落实区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推进本区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确保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集体规模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一条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依法流转,保护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第二条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在农业内部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性质。

第三条为保护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土地流转费的最低指导价为:用于粮食生产的每亩每年500元;用于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每亩每年800元。

第四条土地流转费归农民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第五条镇农业服务部门、村级集体组织是集体规模经营的主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