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格局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1:10: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规模格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规模格局

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论文

内容摘要:入世后,在开放市场下,随着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同业态的竞争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优化我国零售市场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和提高市场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查看全文

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入世后,在开放市场下,随着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同业态的竞争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优化我国零售市场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和提高市场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查看全文

我国零售市场研究思考

内容摘要:入世后,在开放市场下,随着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同业态的竞争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优化我国零售市场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和提高市场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查看全文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阶层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16个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与人口比重对应关系,研究中国阶层收入分配格局演变趋势与规律。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的两次重大交迁过程中,第一次使得农民阶级分化出农民工、私营企业员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及私营企业主等阶层;工人阶级分化为白领工人、个体劳动者、国有企业职工、其他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民营企业职工、城镇集体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等主要阶层;知识分子则发展为企业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和部分白领工人。第二次变革使得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先后进入中产阶层范畴,公务员则进入上产阶层。现阶段,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白领工人四个阶层属于中产阶层;上产阶层由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企业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四个阶层构成。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演变;阶层;人口比重

收入分配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居民收入分配既是生产和劳动的结果,又是交换和消费的前提,其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不仅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个阶层又发生了哪些分化与重组,谁将成为未来的中产阶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

一、文献评述

国内外关于居民分配格局的文献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来看格局研究对象。收入分配领域对于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企业和个人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地区、行业、城乡收入分配格局,Ⅲ三是收入水平与人口比重格局。国内外大量文献重点研究前两者格局,而对于最后一种格局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重点研究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与人口比重格局。对于这一格局的研究,国内只有少数学者针对居民收入分布进行了统计研究,但对数据要求过高,以至于每一年的格局刻画都需要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支撑,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难以进行不同阶段格局演变的对比研究。故此,本文采用新的刻画方法进行探究。

有关阶级和阶层的研究。马克思依据资产的有无将人类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国改革开放前依据政治身份的不同,在农村划分了雇农、贫农、下中农、中农、富农和地主;在城市划分了工人、职员、工商业兼地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等。改革开放后,中国分化出新的阶层,朱光磊(2001)、杨继绳(2006)、阎志民(2002)、吴波现(2004)和李拓(2002)等人依据职业和行业的不同,分别列出了十来种不同的阶层,并分析了各个阶层的构成和特征等。但未能将各个阶层的规模和收入水平整合为一体,进行阶层格局变动分析。

查看全文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未来13年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表明这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下大力气切实抓好。

第一,充分认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国土辽阔,但近1/3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宝贵的国土空间。从现实情况看,大量不合理的无序开发行为和生产活动,使宝贵的国土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护。许多地区经济的集中程度与资源分布不一致,使我国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运输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的建设和近3亿农村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必然加大,需要处理好十分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有限的国土空间发挥更大的承载能力。因此,无论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还是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看,都要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到重要战略地位。

第二,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确定各类型区域发展方向定位,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合理均衡分布,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实施以功能区为主的国土规划,关键要有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持。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政策;按主体功能区与产业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引导各类功能区发展相应产业的产业政策;对不同类型功能区实行的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人口管理政策;适应不同功能区环境承载能力的环境政策;适应不同功能定位的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

第三,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若干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区域。这是发达国家国土开发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一些沿海、沿江、沿重要交通干线的重要经济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沿陇海铁路、京九铁路等经济带,这些地区凭借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地带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36%,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需要培育和发展若干个类似的经济区、经济带。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第四,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情,无论防止城市过于分散带来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还是避免单个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城市病”,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各种规模的城市660多个,人口在100万到200万的特大城市有75个,以这样规模的城市为依托发展的城市群,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比较充分地发挥城市集聚人口和产业的作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查看全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践路径思考

摘要:纵观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中美贸易摩擦博弈背后反映的是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整合,而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也造成了世界经济的下行趋势,中国正处于这场大变局的风口浪尖,在这一系列的新挑战和历史机遇面前,我国提出了以内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战略。本文立足经济思想史这一经济学科领域的瑰丽宝库,并结合大变局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深刻内涵,分别从内需体系为基奠的国内大循环和新格局、新生态:“内循环联动外循环,外循环反哺内循环”两个方面出发,为当代中国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做出理论依据支撑及实践路径思考。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对外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过去的40年中,我国身处全球化及国际间循环的浪潮之中,放眼近年来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逆全球化等破坏全球价值链体系和危害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因子让当今世界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蒙上了一层未知的阴霾。此外,全球新冠疫情这一导火索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颓势,产生了许多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不安因素。此后,国民经济循环便从空间上被进一步扩展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战略将会在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本文以中外经济思想史理论为基础,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借鉴,对构建我国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1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深刻内涵

1.1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变局

1.1.1国内大循环经济下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更加强调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国在核心技术封锁、信息阻塞的国际技术交流及合作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造道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卡脖子”领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长期以来,我国受到国际上某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及各方面的打压,使得我国在许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上的探索十分艰难,如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技术等,但随着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我国会加大对短板领域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美国对华为及中兴的制裁和一系列强暴手段让国人清晰地认识到唯有掌握自主研发技术,在所处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并通过纵向延伸整合上下游资源和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才能保障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下发展壮大。双循环战略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将会得到极大的成长空间,以5G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连接大数据、云计算,在智能出行、家居、生活、数字经济、智慧医疗及大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2020—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约3.3万亿元[1],间接带动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约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这些仅是5G技术的发展可预期实现的效益。此外,还有与5G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相关领域的潜力也很大。

1.1.2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下的发展机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方面,我国规模庞大的市场和处于国际分工上关键节点的位置使得我国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体系,丰富而充分的生产要素,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庞大的人口总量使得我国拥有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全面小康社会下中国人民的消费需求和层次会不断提高,需求也会更加多样化,这些条件为世界资本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中国市场是世界上任何时期绝无仅有的。我国的产业链体系是十分完整且成熟的,考虑到交易费用的存在,在我国投入生产,实现产品的价值符合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的出口产品数目众多,有超过8000种产品出口外销,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产业链及出口的优势。此外,国内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国家相对宽松的政策及帮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通过贸易自由化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RCEP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既是中国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对内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又是国内国际互促循环的重要环节。

1.1.3不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当代中国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和平发展主题下的世界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躁动因子在危害着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从未止步,但逆全球化的势力和声音越来越强盛,这让全球要素流动、贸易往来、交流合作等受到了极大阻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让世界各国遭受了国内外各种压力与危机,导致许多尖锐问题的出现。中美贸易摩擦这一对中美双方影响极为深远的争端,将给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势和格局带来极大的影响。

查看全文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未来13年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表明这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下大力气切实抓好。

第一,充分认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国土辽阔,但近1/3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宝贵的国土空间。从现实情况看,大量不合理的无序开发行为和生产活动,使宝贵的国土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护。许多地区经济的集中程度与资源分布不一致,使我国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运输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的建设和近3亿农村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必然加大,需要处理好十分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有限的国土空间发挥更大的承载能力。因此,无论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还是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看,都要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到重要战略地位。

第二,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确定各类型区域发展方向定位,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合理均衡分布,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实施以功能区为主的国土规划,关键要有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持。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政策;按主体功能区与产业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引导各类功能区发展相应产业的产业政策;对不同类型功能区实行的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人口管理政策;适应不同功能区环境承载能力的环境政策;适应不同功能定位的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

第三,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若干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区域。这是发达国家国土开发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一些沿海、沿江、沿重要交通干线的重要经济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沿陇海铁路、京九铁路等经济带,这些地区凭借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地带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36%,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需要培育

和发展若干个类似的经济区、经济带。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查看全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未来13年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表明这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下大力气切实抓好。

第一,充分认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国土辽阔,但近1/3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宝贵的国土空间。从现实情况看,大量不合理的无序开发行为和生产活动,使宝贵的国土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护。许多地区经济的集中程度与资源分布不一致,使我国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运输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的建设和近3亿农村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必然加大,需要处理好十分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有限的国土空间发挥更大的承载能力。因此,无论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还是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看,都要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到重要战略地位。

第二,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确定各类型区域发展方向定位,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合理均衡分布,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实施以功能区为主的国土规划,关键要有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持。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政策;按主体功能区与产业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引导各类功能区发展相应产业的产业政策;对不同类型功能区实行的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人口管理政策;适应不同功能区环境承载能力的环境政策;适应不同功能定位的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

第三,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若干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区域。这是发达国家国土开发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一些沿海、沿江、沿重要交通干线的重要经济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沿陇海铁路、京九铁路等经济带,这些地区凭借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地带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需要培育和发展若干个类似的经济区、经济带。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第四,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情,无论防止城市过于分散带来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还是避免单个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城市病”,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各种规模的城市*多个,人口在*万到*万的特大城市有*个,以这样规模的城市为依托发展的城市群,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比较充分地发挥城市集聚人口和产业的作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查看全文

国外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变化

美国同世界经济增发波动一致,美国的经济的波动更大于世界的波动,说明美国相比其他国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美国GDP在08年第4季度陡然下降,落至一7.8%的最低点,金融危机过后,政府纷纷出来一系列救市措施,在的年1季度GDP开始回升,09年第3季度才开始正增长,但整个后危机时代美国印P的增长都呈现出波动的不稳定性。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以及美国经济的疲软都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极大的影响。发达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国更是突出,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的整体衰退,i日之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加强南南合作。美国为振兴国家经济也将扩大出口,而相比发达国家,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将更有潜勺。

二、后危机时代贸易格局的变化

1.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疲软,货物和服务国际贸易尚未恢复到危机前年份的快速增长状态。在经历了2008一2009年的急剧下跌和2010年的快速回升之后,货物贸易量在2011年仅上升5%,2012年上升不到2%,在这方面,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情况相似。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只有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正增长,然而2013年,这种增长似乎开始放缓。2008一2009年的危机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格局。所有发达区域的进口仍然低于其危机前水平,只有美国得以将其出口增加到了高于其先前(2008年8月)的峰值的水平。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一组别的出口要比其危机前峰值高出22%,而其进口方面的相应数字则要比危机前峰值高出26%。不过这些经济体的贸易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慢:在危机前年份,即2002至2007年间,这些经济体的出口量以11.3%的平均年率增长,但在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这一时期,其出口量增长率降到了只有3.5%。同一时期,这些经济体的进口量增长也从12井%降至5.5%。总之,后危机时达国家经济陷人长期衰退,国际贸易也一撅不振,而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虽然表现较好,但脆弱性依然存在。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没有改变,但受到削弱。2.后危机时代美国在世界贸易格局的地位。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格局中,所有发达国家里,只有美国一直独秀。无论是危机前还是危机后,美国都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大贸易国的地位。如下表所示,德国、中国、英国、日本等危机前后在主要贸易国家的名次上略有起伏,特别是中国,在2010年之后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虽然一直未能超越美国,但不同于之前美国对其他国家遥遥领先的状态,中国在后危机时展迅速,直追美国,成为美国潜在的对手。在后危机时代,美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呈现GDP岁愁似的波动,美国对外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规模,在世界贸易的占比中一直保持着约8%的比例。而进口则受到危机的影响,比起危机前下降了0.01个百分点,在2011年低到了0.12,这与美国政府在危机后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关。美国贸易总量在世界的占比中也同样略有下降,从危机前的11%下降到2012的10%,而且2009年到2012年都是10%。所以总的来说金融危机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虽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从规模上来讲仍然保持着稳定的量。而美国稳定的贸易规模也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剂。

三、结语

总之,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人萧条,尤其是发达中国家将陷人长期的衰退中。美国虽然在危机迅速恢复过来,但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仍然不稳定。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发展经济体仍显脆弱。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达经济体的优势不在明显,取而代之的新兴经济体表现强劲,但由于自身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仍较脆弱。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其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进口,但整个对外贸易的规模依旧庞大,美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在发达经济体中一枝独秀。但其遥遥领先的地位不复存在,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紧追其后,成为美国潜在的竞争对手。

查看全文

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文关健词: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规模

论文摘要:随着师范格局的大规模调整,如何实现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凸现出来。本文从教育质童、师资队伍、学校规模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教育的格局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已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跨越。这种变化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据研究,当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以下两个标准时,就会产生高等师范取代中等师范的趋势: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人均GNP700美元左右,二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第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也基本达到。在这种背景下,师范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既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也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规律。但随着师范格局的大规模调整,如何实现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凸现出来。下面,笔者从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规模三个方面试述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质且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影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各高校对师资培养的规格缺乏统一的标准。以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首次开办该专业以来,全国培养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已近20所,但各校至今对该专业的培养规格还未达成一致性的认识,所开课程更是五花八门。这种局面从长远看,必定严重影响师资培养的质量,影响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以社会或大学对课程学术水平的认定为基础具体明确教师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重新确定各级学位标准。各高校也应大力提高综合化核心课程的质量,充实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等师范原有的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就已偏低,门类偏少,加之高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造成了培养师资的职业素养的贫乏。因此,实现师资培养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丰富教育课程的内容,使教育科学这一体现师范性的课程在教师教育中受关注的程度得到较大的改善,最终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随着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除师范院校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也承担了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任务。处理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就构成了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解决方式决定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学术性得到了强化,但其师范性却由于办学经验的因素遭到削弱。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关键是要解决师资培养过程中学术专业培训和教育专业培训的顺序安排和结合方式的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矛盾基本缓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高师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方式,即由高师统筹,由高师和大学共同培训,在高师从事一般文化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学习并组织教育实习,在大学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这样培养出的师资必定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当然,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包含了由原来的师范院校构成的教育学院(师范学院),还有一些大学成立了“虚拟”的教育学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育学院的作用,做好师资培养的协调工作,统一组织各类教师技能的培训,统筹安排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把原有的师范院校重视师范性的传统发扬光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