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3 00:52: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规律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规律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针对性 具有实效性

城口县直机关党工委作为县委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县直部门的机关党建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务,抓好党务促业务”的机关党建工作思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契机,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为县直部门在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从深入调研中理清思路、作出决策是机关党建把握规律性、富于针对性、具有实效性的前提。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部分党组书记、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对机关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及工作思路不明确、不清楚的情况,明确提出了“围绕业务抓党务,抓好党务促业务”的机关党建工作思路,使部门“一把手”对“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党建思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把握了机关党建的本质、规律和方向;针对200年县直部门行政班子换届后带来的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变动较大的实际情况,举办了县直机关党总支、支部书记共80多人参训的培训班,提高了机关党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解决了机关党建在机改后有人抓、有能力抓的问题;针对80%的机关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反映“”中的“党课”流于形式、落实难,200年从党校、纪委、宣传部等单位聘请17名同志为特邀党课教员,采取统一安排、分片包干的办法,把授课人员安排到县直机关各支部,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理论、形势等“七项教育”,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使活动得到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我们把这一成功做法用“3个1堂党课”(即“县委常委每年集中为县直机关党员上一堂党课、县直机关特邀党课教员为分配的单位上一堂党课、单位(部门)党组书记和支部书记每半年为本机关支部上一堂党课”)的长效机制固定下来,有效地加强了机关党员的理论、形势和政策教育。

二、建立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机关党建经常性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机关党建把握规律性、富于针对性、具有实效性的基础。本着“目标量化、指标细化、考核硬化”的原则,制定了机关党建年度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办法,以此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党工委统一制发了《党支部工作手册》发到各单位,完善和规范了县直机关党总支、支部工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抓好机关党组织设置和班子配备。在200年下半年县属单位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适时调整了县直机关党组织的设置,并通过换届选举、补选等形式,改选总支6个,支部48个,新配支部书记、副书记84名,委员136名,确保了在县级机构改革中党的组织不散、领导班子不软、工作力度不减。按照《条例》规定按期进行换届选举,200--200年6月间进行了40个支部(总支)的换届改选,75个支部(总支)的届中调整,新建支部(总支)11个,重新调整支部(总支)委员172人,其中新任支部(总支)书记55人。三是扎实抓好机关党员队伍建设。抓教育,以坚持和实施“”制度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为依托,重点解决“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问题;抓管理,以加强机关离退休党员的管理作为重点,着力解决离退休党员思想上“想退党”、交纳党费“不足额”、组织生活“欠积极”的问题;抓发展,以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为重点,着力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三、创新工作载体和抓手,建立长效机制是机关党建把握规律性、富于针对性、具有实效性的关键。为充分调动县直各部门党组(党委)和机关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年启动了县直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到200年底,经过考核验收,县直机关共有15个单位被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党工委联合命名为县直机关200—200年度“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实践证明,“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是推进机关党建的一个成功载体,一个有效机制。为了把这项活动在县直机关坚持不懈地抓下去,200又启动了县直机关200年度“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从200年起,党工委推荐县委“七一”表彰的先进党支部必须是被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单位,在今年庆祝建党85周年时,对连续两轮获得“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单位,授予县直机关“党建工作模范单位”的荣誉称号,在县直机关中形成了比学赶帮创先进的良好局面。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从今年开始,我们着力探索统筹机关党建与农村党建、企业党建的联动载体,组织开展了“四结对”活动(即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与农村、企业支部“1+1”结对,机关支部与农村、企业支部“1+1”结对,县直部门党员领导与农村贫困党员、企业下岗失业困难党员“1+1”结对,机关在岗无职党员与农村贫困党员、企业下岗失业困难党员“1+1”结对),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和机关党员的观念优势、素质优势和整体优势,以此为载体来统筹、助推和帮带农村党建、企业党建的协调发展,为全县农村“扶贫党建”出特色、企业非公制党建闯新路作贡献。

四、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推动方式是机关党建把握规律性、富于针对性、具有实效性的决窍。近年来,为了促进“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的开展,在对第一轮创建单位进行检查督促的基础上,在县检察院召开了“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促进了创建活动在县直机关的整体推进。实践证明,机关党建工作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办法是可行的。200年,为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准备,提出了以抓好党员电化教育示范点来推进机关党员教育的思路,在县直机关确定了21个单位作为党员电化教育示范点,以此为抓手,用先进的电化教育手段加强党员教育。200年,总结党员电化教育示范点取得的经验,在县直机关中全面推开,党员电教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立了大功。下一步我们将总结推广县委办公室、县国土房管局等单位建立“支部生活”等机关党建网页的经验,立足县属单位办公自动化广泛普及实际,逐步在县直机关中全面推开电子党务。

五、突出主题教育,不失时机地组织开展活动是机关党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围绕抗灾救灾组织活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发挥机关党组织的作用,为全县夺取抗非抗洪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围绕党建重点工作,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们于20年举办了县直机关“电信杯”首届党员运动会;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到社区“认领一个服务岗位,结成一个帮扶对子,为社区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建议,参与社区的一些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展示在社区”的主题实践活动,仅1月间,驻葛城镇社区的84个县属单位机关支部全部到社区报到,落实了179户、394人“一帮一”措施,为帮扶对象送去慰问金共12350元;200年在庆祝建党85周年前夕,又组织县直机关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十六大《党章》知识竞赛、廉政歌曲传唱和以“庆祝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县直机关第二届“电力杯”环城长跑赛。通过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增强了机关活力,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机关文化建设,深化和拓展了机关党建工作。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研究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渐成热点。通过对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问题研究概况及其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综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三个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历史,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3年在全国纪念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李长春同志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渐成显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和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渐成关注的热点。从1997年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热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问题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著出现,其研究成果一般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居多,部分散见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论著中。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1997年以来,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文章共有28篇,其中1997年至1998年2篇,1999年至2001年4篇,2002年至2006年22篇。标题中直接含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字样的文章有11篇。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研究述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三个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历史,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3年在全国纪念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李长春同志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渐成显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和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渐成关注的热点。从1997年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热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问题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著出现,其研究成果一般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居多,部分散见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论著中。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1997年以来,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文章共有28篇,其中1997年至1998年2篇,1999年至*年4篇,*年至2006年22篇。标题中直接含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字样的文章有11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按照切入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是从思想形成机理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如郑德荣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施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初探——思想形成的机理分析》等。二是结合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如李恩波的《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特点》,余曙光的《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冯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比较研究——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历程》等。三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史进程的研究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如王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及启示》,张焕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曾德祥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黄友牛的《“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包心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贾玉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规律问题》,吴静波、程斌的《“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张晓明的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规律性研究》等。四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如谭献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色》等。

还有些学者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成果形成的规律的过程中,也间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如汪青松的《两次伟大革命与两次历史性飞跃——论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历史形成的内在规律》,杨明清的《关于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轨迹及共同规律》,李白宏的《中国共产党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比较与研究》,宋朝光的《浅论中国共产党规律》,范明的《“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的伟大旗帜——兼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等。

查看全文

自然灾害发生规律性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环境恶化是一种慢性病;自然灾害是一种急性病;关于综合减灾工作的构想;多灾相关的灾害链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技与生产发展的消极或负面效应也正在扩大、环境和灾害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问题、自然灾害是自古就有的经常性现象、目前关于环境的修复已是“迫不急待”、自然变异造成的死亡和灾民往往是成千上万、新中国初建,人心振奋,三产复兴,但自然灾害仍不时发生、开展关于单类灾事孕育的过程和灾害的机理性研究、建设相关的工程抗灾工作、我国大陆区几十年平均的降雨量、中国大陆区第三个灾害链是地震与民建的关联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环境和灾害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挑战性问题。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和恶化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类似于人体所患的慢性疾病,对其认识和解决不仅依靠多种条件,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持久努力。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是短时间内的突然事件,类似人体的急性疾病。为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需要实施事先预防、灾前预警、灾时应急和灾后重建的系统工程,其中地球科学家的责任之一是找出有效的宣传演练,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灾害的危险性,做好必要的防灾准备。最近20年来中国的减灾实践经验还说明,为进一步提高减灾的效益,要用科学观念指导各领域的减灾工作,在国家一级层次上要实行多部门协调、多学科合作的综合管理,并注重对灾害发生的规律性研究。例如对群发性灾害链过程及其潜在影响的估计,这对制定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灾害;综合减灾;灾害链

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60多年时间,总体上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物质与文化财富的积累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最近20年,在社会改革和高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经济进入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阶段。同时,人们也普遍感受和意识到,科技与生产发展的消极或负面效应也正在扩大,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开始了一系列应对这样挑战的努力。例如,1972年和1992年联合国第一、二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都强调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环境保护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关于成立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决议,提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由此推动各国政府把减轻灾害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世界减灾大会定期召开。我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于1989年4月成立了由28个部委、局组成的“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并成立“国家减灾委专家组”。2005年初,由国务院决定,“国家减灾委专家组”更名改建为“中国减灾委员会”和“减灾专家委员会”。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了8.7级地震2海啸,造成印度洋周边诸多国家近30万人死亡。之后,总理在历次亚洲高级领导人会议上,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成立“亚洲巨灾研究中心”的决心,以加强亚洲多国减灾互动的和谐发展。

从实质意义上看,环境和灾害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问题,但有不同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历史上看,自然环境的破坏或恶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阶段的近代时期后长时间的累积发作过程,就像人体所患的慢性疾病,对它的认识和治理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自然灾害是自古就有的经常性现象,通常是局部地区季节性的突然发生事件。自人类出现就要为了生存而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只是随社会的发展对灾害的认识和处理的方式也在逐步改善之中。

1环境恶化是一种慢性病

查看全文

立足实际遵循时代规律性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与麦琪二少爷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堂吉诃德与麦琪二少爷的不同之处;堂吉诃德和麦琪二少爷这两个人物有同有异,是有很多原因的;堂吉诃德和麦琪二少爷这两个人物虽然间隔了几百年,但都具有时代的象征性;结语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他的所做所为,在外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因此他被世人称为“疯子”、在各路土司身临绝境时,麦琪家的“傻子”少爷在北方开仓卖粮、他们都属于不正常人、他们的经历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堂吉诃德的“疯”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田野里的风车,被他当成巨人、堂吉诃德是实实在在的疯,而麦琪二少爷的“傻”只是他的表象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堂吉诃德和麦琪二少爷,这两个人物虽然出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作家笔下,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强烈的可比性。通过对他们的比较,可以揭示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也让我们认识到: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客观出发,立足于实际,遵循时展的规律,才会有所作为。反之,将会自取灭亡。从古至今,万物都在遵循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新的东西必然代替陈旧、腐朽的东西而发展。”①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意识上,都是如此。这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一体现,特别是在文学领域中,以历史变革、时代变迁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更是把这个真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把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与中国作家阿来《尘埃落定》中的麦琪二少爷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多可比的地方,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比较,我们能从中明白许多的道理。

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讲述了在一个名为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因为阅读太多的骑士小说而入迷,他企图效仿书中以前有名的游侠骑士,宏扬伟大的骑士精神,去锄强扶弱、惩恶扬善,打抱天下不平事。他找来一身破烂的装备,骑了一匹瘦马,还雇佣了一个农民当侍从,并取名堂吉诃德,于是,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骑士生涯。他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把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当成了骑士小说中的来对待,他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完全脱离了现实。他的所做所为,在外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因此他被世人称为“疯子”。在游侠冒险中,他受尽挫折,闯了许多祸,闹出了很多笑话,直到最后他还是一事无成,反而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回乡郁郁而死。

阿来的《尘埃落定》讲述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许多土司统治着,麦琪土司就是当地比较强大的土司之一。麦琪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聪明勇敢,二儿子天生愚笨,被所有人称为“傻子”,很早就被排除在土司继承人之外。麦琪土司在特派员的指点下在领地上种了鸦片,很快暴富,并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眼见如此,其他的土司用尽心计盗得鸦片种子广泛种植,而麦琪家的“傻子”却建议改种麦子,那年内地大旱,粮食收成不好,而鸦片供过于求,价格大跌,由于其他的土司没种粮食,使得大批的饥民投奔到麦琪土司门下,麦琪家空前强大起来,麦琪家的“傻子”也因此得到了自己的爱人。在各路土司身临绝境时,麦琪家的“傻子”少爷在北方开仓卖粮,各路土司云涌而至,很快在麦琪家“傻子”少爷的官寨旁边出现了几顶帐篷,进而是一片帐篷,随后到客栈、商店、酒店、妓院,应有尽有,完全是一座小城市。在黄师爷的建议下,二少爷在这个镇子上建立了税收体制,开办了钱庄,在古老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二少爷回到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赞誉,但却迎来了大少爷阴毒的目光,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的战争拉开了序幕。最后,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炮声中,麦琪家的官寨倒塌了,土司制度也随之消亡。

二、堂吉诃德与麦琪二少爷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都属于不正常人。堂吉诃德的疯是让人刻骨铭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可以说是文学人物中的头号大疯子,他疯得浑天暗地,让人瞠目结舌,至于他是怎么个疯法,从他的游侠冒险经历可以看出。麦琪二少爷从一出生就带有先天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诸多行事上也是傻头傻脑的,如:“出生一个月他可以坚持不笑,两个任何人都不能使他的眼睛对任何呼唤作出任何反应,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通常是答非所问,在他自己的官寨里,每天早上醒来总是在想自己是谁,在什么地方。”②等,这一切足已说明了他的傻。由此可以看出,堂吉诃德与麦琪二少爷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一种定向思维,那就是一个“疯子”,一个“傻子”。

查看全文

党执政几个规律性问题探析

今年“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83周年了,执掌全国政权也即将55周年。总结和研究党的执政规律,对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抓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的理论是政党的旗帜和灵魂。党在83年的历程中,历经磨难与胜利的考验而永葆强大活力和生机,与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切实以之规范自己的行动和执政行为密不可分。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执政的一项长期任务。

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成果。它们与马列主义一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成为党巩固政权的行动指南。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教育、灌输,才能被工人阶级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教育方面有宝贵的经验。比如,1929年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纠正,抗战时期的以及前不久的“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不断推动全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党也因此而不断地发展壮大。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是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中诞生、成长、壮大的,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与指导思想,都与民主紧密相联。民主被认定为党跨越“历史周期率”的“新路”。真实而不虚假的民主是共产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让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查看全文

汉语文字规律性和规定性分析论文

文字是随着人类的语言和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不断进化的。有约定俗成的一面,也有人为整理的痕迹。这表现为文字构成的规律性和规定性。这里可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员外送小儿去读书,老师3天教了一、二、三3个汉字,小儿回家说汉字好学。正巧员外要请万老爷吃饭,请贴印好只要填上姓氏,小儿说自己能写。结果一上午仍未写好,员外问起,小儿说:“此人姓什么不好,偏要姓万,一上午才写到6000。”这个故事虽讽刺小儿浅尝che止,但也说明汉字的规律性差。如:狗狼狐......猜?打拔抢......捌?清情请......倩?英语中不规律的地方俯拾即是:what中wh[hw],而who中wh[h],knight中k、g、h都不发音,who中o[u:]stop中o[o]......

那么衡量一种文字的科学性应考虑哪些方面呢?那就是在准确表达语言的同时,看主观规定性和客观规律性各占多大的比例。当然还有其它指标如表意性、形象性、国际化、音素化、阅读速度、学习难度等。这里重点谈《拼音汉字》反映汉语的规律性。汉语基本语素的表达中,声调、词性是其重要特征,但不论汉字还是《汉语拼音》对此都没有很好反映。《拼音汉字》用k作为名词调符,r作为动词调符,v作为形容(态)词调符,既标调又表示词性。用调符位置表示声调(位置标调法)调符放在字首表示第一声调(阴平调)。调符放在声母和韵母之间表示第二声调(阳平调)。调符放在字尾表示第四声调(去声调)。不用调符,双写声母表示动词的第三声调(上声调),不用调符,双写韵母第一个字母表示名词和形容(态)词的第三声调(上声调)。下面用△表示调符位置,以音节ba为例示范汉语四个声调的表示:

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bab△abaabbaba△

词性调符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名词kk前置k中置双写韵母k后置

查看全文

探讨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规律性

摘要:教育信息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体。阐述教育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并提出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与规划。

关键词: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与控制

随着教育领域内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介入,各方面都发生重要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体。教育信息传播是传播理论向教育研究渗透而产生的结果。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教育信息传播的特征,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并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探求获取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径;重视研究教育传播过程自身的特点,通过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来培养和训练人,发挥教育的总体效益。

一、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及其构成要素

教育信息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通过教师、媒介、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是: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进行编码整理,形成信息载体,通过媒体通道(如电脑)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这个信号,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对该信号进行理解(译码),并做出一定的响应;教师根据这个响应进行分析并进行诊断评价,以调整自己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处理者、帮助者、组织者,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传播。教师的传播技巧及对媒体使用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作用在于能动地根据学习目的接收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处理信息并做出反馈,最后对信息进行再整理。客体包括传播信息及载体、教学环境、师生的心理因素。客体产生促进教学或干扰教学的效果,最后被组合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查看全文

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性初探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同志强调:要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笔者认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具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社

会属性、文化属性和自然属性,把握好这“五性”,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一、把握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属性,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任何政党都必须建设好、维护好、巩固好最基层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特殊历史使命,决定了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不断加强政权建设,巩固执政之基。这是一个政党的最基本的政治属性。同志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石,离开了基层组织,党的执政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基层党组织影响面。就是要不断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更广泛地影响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的影响力。二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成为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从而增强党的号召力。三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适应日趋复杂的执政环境,不断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和带领群众的能力,提高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类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巩固领导核心地位,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把握党的基层组织的经济属性,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查看全文

自然规律观念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有无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是衡量古代一个民族科学认识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国古代有无自然规律观念?学术界对此尚无明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古代“常”、“道”、“理”、“数”、“则”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运用情况的系统考察得出结论:虽然中国古人对一些自然规律的具体内容了解并不深刻,但他们很早即认识到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并且深刻认识到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规律观念/常/道/理/数/则

【正文】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事物发展过程中所显示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法则。严格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观念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但在此之前,中国和西方古人都对自然界的规律性有所认识。李约瑟(J.Needham)指出,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西方文明主要以自然法则概念表示事物的规律性;西方传统观念认为,正如人间帝王立法者制定了成文法为人们所遵守一样,至高无上的有理性的造物主也为自然万物制定了一系列必须遵守的法则。[1]此即西方古代的自然法则观念。这种观念反映了西方古代的自然规律神创思想,是神学自然观的表现。

由于中国古代不存在类似于西方的那种具有人格性和创造性的造物主观念,因而也就不存在上帝为自然界立法的观念,从而也就不存在上帝创造意义上的自然法则观念。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用一章的篇幅专门论证中国古代缺乏自然法则观念,并认为这或许可以看成是“中国文明中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本土上成长的因素”。([1],552页)在他看来,自然法则观念对西方人认识自然规律有相当的启发作用,因而对近代科学的产生有重要帮助。也正因如此,他认为中国由于缺乏这种观念而不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关于影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个相当复杂的学术问题,本文无意于讨论。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缺乏自然法则观念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易使人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国古代也缺乏自然规律观念。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否形成了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以及在这方面的认识水平如何,关系到中国古代科学认识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基本评价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事实表明,尽管中国古代缺乏西方那种上帝创造意义上的自然法则观念,但并不等于缺乏科学认识意义上的自然法则观念,亦即并不等于缺乏对自然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规律观念。我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科学认识活动中,对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性认识成果,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规律性内涵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的产生和运用,充分表明中国古人已认识到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已具有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中国古代有许多这类概念和理论,现举其要者分析如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