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22:3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规范控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规范控制

医院病历书写规范与全程质量控制

【摘要】探索与研究病历书写规范本体价值,实现价值从基础价值向医疗质量价值、再向社会价值的转移,践行病历规范书写与病案管理的质量全程控制,旨在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效益与效果。以价值论为主导,信息论、控制论为方法学基础,阐述医院病历书写规范价值及其实现价值的全程质量控制过程,构筑医院病历书写规范价值工程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有效地证实病历书写规范与全程质量控制是实现与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病历书写规范;价值与价值工程;全程质量

一、病历书写规范价值与价值工程体系

什么是价值?价值根植于自然界与社会方面,离不开人类进化与社会认知发展。因此,价值论的诸多争议也源于价值的不同定义。从物理学角度,人们把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客观性和公理性;而从医疗角度上,价值就有所不同了,它涉界于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在不考虑或忽略医疗成本情况下,为医疗提供服务所需的物化与活化劳动构成,形成病历“个性品质”与“行为操守”。即“个性品质”应该表现出简明、真实、完整、系统;而“行为操守”应该是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无理抢夺病历资料信息。病历书写规范是价值及其价值转移所形成价值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操守、理想、信念、目标、规范、标准属性体现。因此,价值的形成与价值转移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医学发展而价值及价值观发展变化。病历书写规范价值也从这个视野下来阐述其价值论。

1.基础价值———医疗病历书写规范建设与实践发展。第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问世与价值形成阶段。基础价值认为属于自身价位或本体价值的表现。在病历规范视野下,制订、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是《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基础建设、发展与优化过程的自身价值体现。2002年8月16日,原卫生部、中医药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的基本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了首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开新中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文件的先例。表明了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病历书写与医疗质量的重要性,也阐明了书写记录的科学标准与技术规范,其内涵分解在基本要求、门(急)诊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及内容以及其它的37项条文之中。自9月1日起施行的七年来,已为我国医疗机构病历的科学、规范化书写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标准,奠定了医疗质量及其管理价值基础。第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成熟与价值发展阶段。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实施的七年中,因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对病历书写内涵及有关条文已不适宜当前的需要。于是,2010年2月4日,卫生部组织对各医疗机构的病历书写行为内涵进行扩容与内涵补充,也有取消部分内涵。从规范的内涵条文看,增加了打印病历内容及要求,章节增至5章38条。新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概念主体,是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管理需求的实际需要条件下颁发实施。在法律条文中,更正了举证责任倒置问题;随着数字化医院体系的普及和应用的出现,添加电子病历或计算机打印病历新内涵;强调全面规范病历书写,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着重强调真实性是病历的第一要义,不存在可以掩饰的真相,病历贵在记录有用可靠的信息,而不是盲目要求细化记录。张红君等人报道“电子病历有存储“患者既往诊疗信息、医嘱管理、检查、检验报告、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等多项功能”的观点。[3]但目前我国司法系统尚不认可电子病历法律地位,医疗事故、纠纷及司法案件所调用病案,仍以纸质归档病历为证。

2.核心价值———维护与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第一,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服务。书写好病历是医护人员诊断与治疗疾病不可缺乏的手头操守,是诊治方案的医疗实践性操作文件。良好的病历书写是医护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医疗诊治工作基本功,是一项直接验证医护质量与管理工作水平的指标,有效地规范医疗行为操守,做好因病施治、因病论治、合理诊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促进医疗质量与医疗效率、效益、效果的效应,维护与完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首要任务。第二,为预防与疾病控制服务。以感染性疾病为例,对传染科病历书写要求,应该是在一般科别病历书写基础上的差异化,突出传染病感染过程与转归的特殊之处,即每个传染病都有它特定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不等的潜伏期、症状与体征的感染性疾病书写要求全面,所有症状均记明开始时间、程度、性质及病程演变过程。每个具有传染性指标的性质、程度都是为预防与疾病控制措施制订的依据。第三,为医学教学、科研服务。病历资料是临床教学、科研的第一手材料。具有简明性、系统性、完整性、真实性的病历来源于临床诊治第一线,是具有临床直观性、生动性的活教材,也是临床科研工作者,从纵向探索临床技术、技能发展,横向临床各科室可比性与经验借鉴的第一手真实、科学的数据信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临床验证说服力。第四,为医疗质量管理服务。病历书写与医疗管理的哲学基础体现在病历管理本质上,病历书写规范及病历管理制度就是管理本质的直观表现。规范化的病历书写直接为提高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效益。

查看全文

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使得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日益广泛,经营形式日益复杂,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出台,为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风险;会计的监督;审计监督

1引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组织机构管理组织内部事项,使组织内部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提高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效率。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范围与公共服务职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日益不规范。为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不规范的问题,国家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改善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观念,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得到提高。

2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性存在的问题

2.1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由于受计划经济下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岗位设置,工作流程也不规范,财务部门在进行工作时不遵循相关的规定,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常年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进而使得财务内部控制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费用报销时,需先由领导进行审批,而后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加上财务部门与费用发生部门的有效沟通也缺乏,在生产部门发生费用时财务人员并不知情,无法接触到部门预算申请等环节,单位决策重要事项时财务人员无法参与,无法了解业务实施过程和结果。当业务已经完成,生产部门人员到财务进行报账或结算时,财务人员才知晓了经济业务的发生,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此外,当财务审核发生问题时,如不规范的报销单据、不合规定的处理流程等,财务人员还需协助部门领导掩盖问题,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2.2财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虽也依照法律规定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财务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未发挥有效作用,流于形式。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也担任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由别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人事担任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这些人员并不熟悉财务会计业务,另一方面,这些人员投入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时间不足。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无法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依然存在。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会计控制规范思考

内部会计控制是衡量上市公司管理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一致,管理比较混乱,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甚至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的经济不发达、对内部控制重视得不够。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应统一指导和规范,全面构建整体框架。下面就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理财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进行肤浅的分析。

1、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委托理财

1.1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的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1.2委托理财的含义

委托理财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当出现闲置的资金时,企业就可以将其委托给专业性的投资机构投资于股票、证券等其他金融工具,用来达到获取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财目标。

查看全文

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度解析以及优化

早在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中,就提到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总理曾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控机制”,之后根据国务院的批示,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开展了一系列内控方面的科研课题,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6月28日,国家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2009年7月1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不仅是我国会计改革国际趋同化的结果,也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重大成就。在本文中,笔者拟对内部控制规范进行制度解析,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是一项社会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制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实情

内部控制是一种系统的制度安排,制定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对以往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参考国际相关制度,形成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模本。整体看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我国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相协调,力求最大限度地弘扬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查看全文

书目数据规范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图书馆书目数据的不规范,直接影响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检索和利用。造成书目数据不规范的原因除了在编目过程中把关不够严谨,对图书典藏数据不规范操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从质量验收、制定规范细则、队伍建设、规范典藏数据等方面保障书目数据的规范性。

关键词:图书馆;书目;数据规范

图书馆馆藏目录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揭示馆藏、宣传图书、辅导阅读和读者检索的工具。[1]图书的、检索、统计、管理等系列工作必须依据系统目录来完成。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则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否全面投入使用,各个子系统功能能否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它直接影响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2]为了使图书目录的统一和规范。2005年国家图书馆组织专门的修订组修订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目前联机编目都是依据这一规则对图书进行著录和编目的。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书目数据的质量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对同一类别图书分类级别不一致、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不准确、不规范、同类图书归类不一致、对丛书的分类方式标准不统一、对交叉学科的图书归类不一致、对新学科和交叉科学图书的主题标引不准确;著录标准不统一,著录内容不规范;书目数据著录内容不全,格式不标准、不规范;由于疏忽造成的错录、漏录现象;在图书投入流通后的典藏记录不规范操作。这些不规范直接影响了馆藏图书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降低了读者服务质量,而且质量不高的书目数据还关系到馆藏文献的收集、整序、组织管理。目前上述的前四个问题都得到了图书馆的重视,而上述的第五个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其实图书典藏数据是图书的档案记录,同样是书目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目数据再完美,典藏数据不规范,同样影响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笔者对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书目数据不规范的原因

1.编目业务外包可能留下数据隐患。目前,大多图书馆对图书的采购实行了采购招标。由此造成了图书的集中到馆,为了不影响其基本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外部企业资源和管理高效率的优势,达到降低图书馆运作成本、节约人力、缩短新书加工周期,也为了缓解图书馆自身编目压力,大多图书馆对图书编目也实施了业务外包。编目外包所利用的基础数据是源自馆外编制过的机读目录数据,外来数据本身就不可能做到十分的标准、规范和精确,加上编目人员水平高低不一,在检索、核对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外来编目人员对各馆的具体情况不熟悉,在分类级别和类目上没有按馆内的特定规则进行,如多主题书、丛书的归类没有根据学院学科的特点和馆内习惯规定处理,因此造成数据的不统一、不规范。另外,对题名中的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空格、标点等录入也会因为对CNMARC规则的理解偏差错误著录。在效益就是金钱的商业理念影响下,供应商为了抢时间、节省劳动成本,他们会更重数量而轻视质量,因此,错录、漏录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文献著录、标引、格式和字段中。

查看全文

行政政策作为规范控制行政裁量论文

行政裁量中有一个基本的定论,即立法机关之所以授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立法机关无法完全预见迅猛、变幻万千的各种行政现象,更不可能事先设定好所有的、并且是恰当的行为反应模式和相应规范,所以,只好委托行政机关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根据长期以来积累的行政知识和经验,根据所追求的政策目标,甚至根据对处理结果的判断,来权衡、选择恰当的行为模式。所以,行政自由裁量的本质属性就是独立地、自主地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不受任何外在的、不正当的干预和拘束。[1]这种观念成就了行政法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即行政裁量不受拘束原则(theprincipleofnon-fetter)。

然而,行政裁量又是在一个系统之中运行的,包括的、行政的、资源的等在内的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对这个过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和,都很可能会对行政裁量权产生或多或少的拘束。所以,行政裁量不受拘束原则不是绝对的,它必须和行政法上的其他原则和价值观相协调、相平衡。我们也就非常有必要把行政裁量放到相互作用的系统环境之中,去考察各种外在因素到底会对行政裁量产生什么样的拘束效应,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对这个问题的,实际上是在探讨行政裁量不受拘束原则的具体适用边际问题,是在整个行政法价值体系和结构之中寻求该原则的准确定位问题。这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行政裁量的发动,以及各种特殊情境对其制约的合理边际,是很有益处的。

在本文中,我有意挑选了行政政策,行政机关上下级关系以及与其他公共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政上可供利用的资源状况等特殊情境,来它们会不会对行政裁量产生不适当的拘束?为什么?特别是关注,假如法院在行政审判中发现上述情境构成了对行政裁量的不适当拘束,那么,法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应策略?

行政政策作为规范和控制行政裁量行使过程的结构性成分,是连接和沟通宽泛的裁量权和具体个案之间的桥梁,是行政裁量实践离不开的一种要素。它对于贯彻,对于稳定、连贯、准确地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所以,澳德法官(Auld)甚至说,(行政裁量之中)“假如没有一个政策,差不多就可以说成是非理性的”。[2]

但就像一枚铜币具有正反两面一样(acoinwithtwosides),上述对政策的认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正如为数不少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用规则和惯例来约束行政裁量,生搬硬套,某种程度上将使其失去本来的性质。[3]这是因为: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与制度

为了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单位的领导和财会人员熟悉和理解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弄清楚之间的关系,做好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落实在中纪委全委会上提出的,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根据自己工作实践,现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建设谈谈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建立起更加规范的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制度与规范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通过查阅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都未对内部控制规范进行定义。基于财政部印发的内部控制规范相关文件,再加上对内部控制定义理解及各级财政部门和单位实践,本人认为,内部控制规范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控制目标,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过程而制定规定或标准、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二、内部控制制度与规范的关系

通过解读制度、规范的概念,可以发现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区别上看,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办事规程或者行为准则,具有较高的层面,主要体现管理层面;而规范是明文规定或者标准,在行为规范上较制度具有更具体、更详细的特点,体现的是对一项业务如何操作和控制。从两者的联系看,规范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吸收,相互完善,共同提升;规范制定的依据主要是法规、制度,规范通过提升和完善,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制度,甚至法令。比如,为了加强本地区、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的管理,政府及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公务接待、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的管理办法或者制度。而各单位根据政府及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办法或者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和管理要求,除了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者实施细则外,还要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建立起包括公务接待、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的控制依据、范围、目标、费用标准、岗位设置、归口管理、票据控制、审批、控制流程及流程图、风险点及风险等级、控制措施等一系列内容的内部控制规范,以方便本单位管理人员、具体经办人员规范操作。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规范又是什么关系。

前文述及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三个文件的标题都叫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如财政部、国家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财政部印发的《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7〕21号)“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小企业负责人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三个文件里面只给了内部控制定义,而没有给出内部控制规范相应的定义。本人认为,通过定义内部控制,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内部控制规范,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而制定规定或标准、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这个,在作为具体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各单位既要建立制度,更要建立规范;同时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标题明确的是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而不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财政部针对企业印发的一系列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引说得更明白了。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摘要:近十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机遇与挑战,积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保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性,才能保证各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奠定有力的基础与保障。根据财政部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笔者结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分析与了解,于下文中简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策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应用会计与会计相关的工作,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控与引导,以此用来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率。所以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得到健康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因经济业务操作比较简单,运转环节比较少,所以在常年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流程,其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与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导致内部控制与管理要求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

查看全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研究论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逐步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企业能否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政府对此予以了相当的重视。财政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用于指导全国各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文件,但这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实际中的具体运行情况怎样?其适应性如何?

一、长安福特公司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分析

(一)长安福特公司及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

长安福特总部坐落在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市,是由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百年老店”——长安汽车集团和世界领先的福特汽车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该厂拥有世界一流的整车生产线,2005年年产达到15万辆,并已在南京市兴建第二厂区。

长安福特公司的主要管理架构是由合资双方各派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各个部门组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在借鉴美国福特公司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上建立而成的,具有较高的起点。它的主要内部控制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并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引下,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水准的内部控制系统。

长安福特公司,首先界定了固定资产的范围及内容,其业务流程包括(简要):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分析

摘要:县级物价局作为一个特殊的行政事业组织群体,承担着落实国家、省、市价格政策,制定地方民生价格,进行县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行使公共职能的重要职责。本文主要针对某县物价局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高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及管理水平。

关键词:价格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

1.单位层面存在的问题。(1)管理层缺乏制衡思想。单位的主要管理者及中层干部没有重视内控建设,存在敷衍塞责想法。单位财务长期由一人管理,没有进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甚至重点领域和重点岗位仍由一人担任的情况。(2)内部控制制度手册模板化。为了更好的建设内部控制,县级财政部门请知名大学教授为全县财务人员做专业知识培训,并公布内部控制制度的模版。这也导致单位在制定自身的内控手册时,很少主动思考,照搬照抄,没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匆匆出台自己内控手册。(3)由内部财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单位存在由财务部门承担审计职责的情况,可能由于部门管理者主观因素影响认为审计是财务的一部分,所以便将工作交由财务处理,违反独立性原则。2.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1)预算管理编制没有结合现实需要,没有为突发事件预留充裕资金;存在虚高估计支出,提高预算额度的情况。(2)在收支业务层面表现为存在部分坐支情况,虽然财务人员现在没有出现问题,但难以保证以后不会出现错误,且印章管理没有分离,财务单位直接管理主要负责人印章,容易发生不合程序的财务事故。(3)在资产管理存在部分漏洞,对于部分固定资产,如笔记本、摄像机等,由于不能随机进行盘点,存在部分职工公物私用,甚至丢失的现象。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未按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合同缺乏妥善的情况。

二、内部控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认识误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单位负责人往往只重视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各自业务工作管理,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建设不能投入足够的关注,认为不是单位所有科室的事情,在单位层面缩小了执行的范围。但是,内部控制建设能否有效开展,首要条件是负责人全身心的支持。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管理者管理层,在中层人员及普通职工中也存在部分上述认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没有必要性,反而是对单位内部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的一种浪费。2.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健全,实施不彻底。价格管理单位内部现有的内设机构职能存在模糊性,单位内部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划分存在异议,并且在部分关键性业务工作岗位的人员配置应用方面,未能实现按岗位落实责任。虽然物价部门针对业务工作过程中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多个方面,已经建立了规范系统的管理控制制度,但是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或者存在根本不执行制度还是按照原来的工作思路工作的情况。3.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者小组成员就是本单位的在职职工,有的人会碍于情面不能严格地按照内部控制标准对同事进行要求,导致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就工作论工作,此外,也存在内部控制管理者小组成员本身专业水平不高,以至于不足以检查到他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情况。4.基层物价部门缺乏内控发展土壤。基于县级物价单位,内部控制专业人员较少的现状,为内控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基层物价单位工作涉及的科目较多,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职业素养等方面层次不齐,行政人员的素养决定了制度执行的生命力,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为基层物价局推进内控建设造成了巨大阻力。根据有关数据调查,在部分基层单位,员工年龄构成呈现两极化,部分年龄大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安于现状,没有重视新形势下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单凭经验办事。部分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理念学习不到位,不具备专业的内控知识,且管理层对于内控知识的培训工作不重视,导致基层物价部门的内控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