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陈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9:1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董陈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室内古董陈设论文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室内设计重要内容的室内陈设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说》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他们一方面喜欢收藏玩赏,一方面又把古董陈设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古董既具悦目的视觉形式,又能显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陈设能增强室内环境的书卷气息。
古董原意为“骨董”,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杂古器物不类为类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为明清时代普遍的说法,由于古董专供玩赏,清乾隆年间,人们开始称古董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简称。
古代士大夫对古董的收藏和赏玩,应该说早已有之。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将古器物赏玩自觉纳入文人雅趣系列却开始于晚唐,由于这时期的文化风气使人们更注重细腻内向的直观体验。两宋时期,古董的玩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热流。士林领袖欧阳修不遗余力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得书画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卒。”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苏东坡、米芾等一些书画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苏东坡《书黄州古编钟》《书古铜鼎》等文记述了他对古器的玩赏。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时期,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文人对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更有讲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都是对古董收藏和鉴赏的专门论述。古董玩赏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静养和人格完善,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浊的标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时人讥之,余谓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韵事,风雅之列。”
古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书画、家具、琴剑、灯镜、玉器、瓶炉等,其中书画的装裱形式包括卷轴、册页、横披、扇面、斗方等,书画的材料有绢、纺、帛、宣纸等。家具的形态有床榻,几案、椅凳、橱柜、台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鸡翅木、红木、楠木、铁梨木、黄杨木等。瓶炉包括礼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窑、哥窑、汝窑、均窑、柴窑、定窑等,青铜器有鼎、彝、尊、、觚、觯、壶、簋等。玉器按质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玛瑙、岫玉、鸡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龙螭、鸾凤、避邪、圭璧、环等。古董是个很大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代人把雕花门窗、瓦饰砖雕、民族服装、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为收藏的内容。一些现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鲁迅喜欢收藏汉画像石拓片。沈从文喜欢收藏西南少数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还有扇套、眼镜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旧墨锭、旧版书。唐喜收藏旧藏书票。黄永玉喜欢收藏烟斗。他们收藏的原则是“人弃我取,随缘即喜”,所以不会为收藏而劳心伤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们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发现者。
搜求“古董”首先讲究鉴赏,古董的鉴赏讲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审美趣味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视觉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气浸润而产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视器物的朴拙纹饰。凡古者、真者为雅,新者、赝者多俗,稀罕少见者为雅,普通者为俗,天然细润者为雅,粗陋雕凿者为俗,纯净、素色者为雅,复杂、绚丽者为俗,大笔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龙镂风、吉祥图案则更被定性为“俗气”。袁中郎《瓶史》中云:“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常见江南人家所藏的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文震亭《长物志》也谈到古董的鉴赏,“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锈血侵最多。”“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卣、、觯次之。”“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鉴赏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脱俗的审美倾向。
明清文人的古董收藏与玩赏,既包括器物真伪的鉴别,也包括古董的陈设艺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古董的陈设:“安器置物,务在纵横得当……他如方园曲直、齐整参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时制宜之法。”文震亨《长物志》中云:“位置之法,凡见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具冷。”在谈到置瓶炉时,他说:“春冬用铜,夏秋用瓷,堂屋宜大,书房宜小,贵铜瓦,贱金银”,袁枚《随园诗话》中也谈到古董的陈设:“陈设古玩,各有所宜,或宜堂、或宜室、或宜书舍、或宜山斋……暴富儿自夸其富,非宜设而设之,置窬于卧室寝,徒招人笑。”从上面一段文字看,古董陈设有四个原则:其一不可予设规模,要就地权宜,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而布置;其二还要与时变化,根据季节物候的变化,不断调换古董的位置或古董的种类,避免出现一种古董生根的陈腐迹象;其三古董的陈设最忌对列排偶、务求疏密连断,参差错落;其四古董陈设宜简不宜繁,否则如暴富儿夸富,一味堆砌罗列,会影响居室中萧疏雅洁的趣味。
室内设计中的古董陈设论文
摘要:古董陈设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形式,它一方面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室内的文化内涵,陶冶人的性情。在中国的室内设计史上,古代文人士大夫积累了丰富的陈设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类型的增多,越来越要求设计师设计出更新颖、更多样的陈设形式。
关键词:室内设计古董陈设收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室内设计重要内容的室内陈设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说》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他们一方面喜欢收藏玩赏,一方面又把古董陈设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古董既具悦目的视觉形式,又能显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陈设能增强室内环境的书卷气息。
古董原意为“骨董”,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杂古器物不类为类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为明清时代普遍的说法,由于古董专供玩赏,清乾隆年间,人们开始称古董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简称。
古代士大夫对古董的收藏和赏玩,应该说早已有之。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将古器物赏玩自觉纳入文人雅趣系列却开始于晚唐,由于这时期的文化风气使人们更注重细腻内向的直观体验。两宋时期,古董的玩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热流。士林领袖欧阳修不遗余力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得书画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卒。”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苏东坡、米芾等一些书画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苏东坡《书黄州古编钟》《书古铜鼎》等文记述了他对古器的玩赏。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时期,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文人对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更有讲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都是对古董收藏和鉴赏的专门论述。古董玩赏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静养和人格完善,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浊的标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时人讥之,余谓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韵事,风雅之列。”
古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书画、家具、琴剑、灯镜、玉器、瓶炉等,其中书画的装裱形式包括卷轴、册页、横披、扇面、斗方等,书画的材料有绢、纺、帛、宣纸等。家具的形态有床榻,几案、椅凳、橱柜、台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鸡翅木、红木、楠木、铁梨木、黄杨木等。瓶炉包括礼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窑、哥窑、汝窑、均窑、柴窑、定窑等,青铜器有鼎、彝、尊、、觚、觯、壶、簋等。玉器按质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玛瑙、岫玉、鸡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龙螭、鸾凤、避邪、圭璧、环等。古董是个很大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代人把雕花门窗、瓦饰砖雕、民族服装、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为收藏的内容。一些现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鲁迅喜欢收藏汉画像石拓片。沈从文喜欢收藏西南少数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还有扇套、眼镜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旧墨锭、旧版书。唐喜收藏旧藏书票。黄永玉喜欢收藏烟斗。他们收藏的原则是“人弃我取,随缘即喜”,所以不会为收藏而劳心伤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们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发现者。
室内设计中古董陈设探究论文
古董原意为“骨董”,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杂古器物不类为类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为明清时代普遍的说法,由于古董专供玩赏,清乾隆年间,人们开始称古董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简称。
古代士大夫对古董的收藏和赏玩,应该说早已有之。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将古器物赏玩自觉纳入文人雅趣系列却开始于晚唐,由于这时期的文化风气使人们更注重细腻内向的直观体验。两宋时期,古董的玩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热流。士林领袖欧阳修不遗余力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得书画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卒。”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苏东坡、米芾等一些书画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苏东坡《书黄州古编钟》《书古铜鼎》等文记述了他对古器的玩赏。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时期,由于考古学的兴起,文人对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更有讲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赏笺》,文震亨《长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都是对古董收藏和鉴赏的专门论述。古董玩赏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静养和人格完善,也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浊的标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铜汉玉,周鼎商彝,哥窑倭漆,厂盒宣炉,法书名画,晋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时人讥之,余谓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韵事,风雅之列。”
古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书画、家具、琴剑、灯镜、玉器、瓶炉等,其中书画的装裱形式包括卷轴、册页、横披、扇面、斗方等,书画的材料有绢、纺、帛、宣纸等。家具的形态有床榻,几案、椅凳、橱柜、台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鸡翅木、红木、楠木、铁梨木、黄杨木等。瓶炉包括礼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窑、哥窑、汝窑、均窑、柴窑、定窑等,青铜器有鼎、彝、尊、、觚、觯、壶、簋等。玉器按质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玛瑙、岫玉、鸡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龙螭、鸾凤、避邪、圭璧、环等。古董是个很大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董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代人把雕花门窗、瓦饰砖雕、民族服装、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为收藏的内容。一些现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鲁迅喜欢收藏汉画像石拓片。沈从文喜欢收藏西南少数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还有扇套、眼镜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旧墨锭、旧版书。唐喜收藏旧藏书票。黄永玉喜欢收藏烟斗。他们收藏的原则是“人弃我取,随缘即喜”,所以不会为收藏而劳心伤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们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发现者。
搜求“古董”首先讲究鉴赏,古董的鉴赏讲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审美趣味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视觉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气浸润而产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视器物的朴拙纹饰。凡古者、真者为雅,新者、赝者多俗,稀罕少见者为雅,普通者为俗,天然细润者为雅,粗陋雕凿者为俗,纯净、素色者为雅,复杂、绚丽者为俗,大笔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龙镂风、吉祥图案则更被定性为“俗气”。袁中郎《瓶史》中云:“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常见江南人家所藏的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文震亭《长物志》也谈到古董的鉴赏,“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锈血侵最多。”“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卣、、觯次之。”“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鉴赏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脱俗的审美倾向。
明清文人的古董收藏与玩赏,既包括器物真伪的鉴别,也包括古董的陈设艺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古董的陈设:“安器置物,务在纵横得当……他如方园曲直、齐整参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时制宜之法。”文震亨《长物志》中云:“位置之法,凡见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具冷。”在谈到置瓶炉时,他说:“春冬用铜,夏秋用瓷,堂屋宜大,书房宜小,贵铜瓦,贱金银”,袁枚《随园诗话》中也谈到古董的陈设:“陈设古玩,各有所宜,或宜堂、或宜室、或宜书舍、或宜山斋……暴富儿自夸其富,非宜设而设之,置窬于卧室寝,徒招人笑。”从上面一段文字看,古董陈设有四个原则:其一不可予设规模,要就地权宜,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而布置;其二还要与时变化,根据季节物候的变化,不断调换古董的位置或古董的种类,避免出现一种古董生根的陈腐迹象;其三古董的陈设最忌对列排偶、务求疏密连断,参差错落;其四古董陈设宜简不宜繁,否则如暴富儿夸富,一味堆砌罗列,会影响居室中萧疏雅洁的趣味。
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体上对收藏知识的宣传普及,人们(转第127页)(接第111页)的审美水平也提高了,家家都愿意在家中陈设一些古董以增加室内的书卷气息和文化品位,古董有没有文物价值倒不愿意太计较,只要自己喜欢,有审美价值就行,就像古人所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爱好古董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收藏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到家具门窗,小到墨腚印石,高雅者如金石书画,钟鼎瓷器,通俗者如泥狗灶马、牙签筷子等等,有的看重其文物价值,有的看重其审美效果。古董种类的增加和室内环境的变化,需要设计师创造出新的与环境相适应的陈设形式,从陈设的角度讲,古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一类是有文物价值没有观赏价值,或者有观赏价值没有历史价值的。对于第一类最适宜于室内陈设,这些以传统的古董内容居多,如钟鼎瓷器,书画金石。这些内容适宜陈设于古色古香的居室环境中,现代居室多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居室可购置仿古木结构家具与之配套,以求居室整体风格的协调。书画的陈设,要求比较具体,一般大的卷轴画或横披不宜于悬挂现代的方盒空间,除非在大空间的室内,墙面加装木结构的装饰,尺幅度较小的册页或封面,可加镜框,陈设于室内。画面构图形式以装饰造型的工笔画较出效果,如唐代仕女画、宋人花鸟小品或清末任佰年的绘画。现代也有喜欢专门收藏不上釉的陶塑制品的。由于没有色彩的干扰,其造型的审美意味更加突显,如没上釉的唐代陶马、陶俑,体量饱满,空间开张,非常具有现代感,若和锈迹斑驳的青铜器一起放在现代设计风格的居室内会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对于新的古董类型,陈设时,要设计相应的陈设设施,即使对一些旧的古董的类型也需要探索新的陈设形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博古架形式,如印石、筷子类的小物件。可根据居室的风格特点制作一些木格子或金属架,印石可陈列于书房,筷子宜陈于餐厅。又如宝剑、猎枪一类的东西也制作相应的台架,置于不同的环境。对于大型的文物,历史价值较高,视觉效果不太美,可置于储藏室,若室主陈列愿望强烈,可以设计专门的陈设空间。设计的主要原则是要把古董作为一个设计元素自然地融入室内环境,使人进入室内感觉到古董就是环境的一部分,而没有突兀的感觉。现在一些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一般都有收藏古董的癖好,但陈设时极不讲究,不考虑造型、色彩,体量是否协调,一味地堆砌罗列,进入这样的居室内如进入了古董店,或是荒祠古墓,给人一种阴气袭人的感觉。现代的古董陈设一般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要弄清古董的内容与居室功能是否相吻合;其次,要考虑造型形式与室内设计风格协调。另外,要注意古董的堆砌太多使室内环境的明度下降,暗调的居室空间会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
建筑装饰设计陈设艺术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室内装饰的要求也是逐渐变为一种个性化的需求。人们不再希望室内的装饰风格千篇一律,而是希望通过陈设艺术的表现力,体现出自己的情趣和风格。目前建筑装饰设计中陈设艺术的主要原材料有字画、摄影作品、工艺品、雕塑、古董等,人们希望通过对不同原材料的收集和设计,来提升室内的观赏艺术、居住体验、品格爱好。本文就主要介绍陈设艺术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主要作用,陈设艺术的主要分类,陈设艺术的设计原则,以及陈设艺术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装饰设计;陈设艺术;设计原则;主要应用
建筑装饰设计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建筑材料,以及一些其他的辅助元素,来达到住户的实际需求的。在建筑装饰设计中陈设艺术作为一个重大的板块,一直都得到设计师的重视。陈设艺术不仅突破了室内的空间限制、环境限制,而且对消费者的心理、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陈设艺术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是通过不同的艺术设计来渲染住户的身份地位的。在古代的室内设计中由于没有空间和位置的限制,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建造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名迹古玩等,这些渊源的历史文化就是当下陈设艺术的艺术来源。在我国近代,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房屋建筑发展中,已经由过去的分散式居住环境逐渐向集中性居住演变,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空间和环境也都开始限制在了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为了解除人们对审美的疲劳,室内的装饰设计更能够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在室内装饰中人们不仅要求建筑设计师可以尽多地将空间利用最大化,而且还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位置,以便住户安装自己的个人风格喜好进行装饰装潢。而陈设艺术就是人们根据个人的喜好、品格、思想等,利用字画、雕塑、古玩、工艺品等来对室内进行装饰,通过在空间位置上的布置、色彩上的搭配、大小的分类等来实现室内陈设的整体艺术性[1]。
二、建筑装饰设计中陈设艺术的作用
陈设艺术设计在环境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温暖、舒适、有艺术氛围的生活居住环境。本文主要探讨了陈设艺术的分类、陈设艺术中不同陈设物的特点、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陈设艺术;室内环境设计;分类;作用
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缺少了陈设品的衬托,视觉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样,如果陈设品缺少了合适的室内环境,也同样无法发挥自身的魅力。因此,只有将陈设艺术和室内设计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提升幸福感。
一、陈设艺术的分类
从功能上可以将陈设艺术品分为三类:实用性陈设、装饰性陈设和宗教性陈设,下面分别展开论述。(1)实用性陈设。实用性陈设指既能在功能上满足的生活需求又能兼顾观赏性的陈设品,比如沙发、茶几、衣柜、灯饰等。这些陈设品不但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这些陈设品运用不同的材质、结构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美感,满足人们的观感需求。(2)装饰性陈设。装饰性陈设是指一些可以美化空间、具有陈列价值的工艺品,如刺绣、陶艺、金银饰品、纪念品等。这些装饰性陈设不但可以美化室内空间,同时还可以渲染浓厚的艺术氛围,陶冶人的情操。(3)宗教性陈设。宗教性陈设是指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工艺品和供品,如观音像、财神爷等。这类陈设适合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些人摆设观音像是为了求平安,有人摆设财神爷是为了求财源广进,都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寄托和信仰。
二、不同陈设物的特点
室内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设计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括室内物理环境设计、装饰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当前室内设计引发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它包含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全部内容。把“绿色”引入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
关键词:室内设计;绿色设计;环保
“绿色”这个概念曾一度成为国内外社会各界所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由于环境的污染和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对环境进行系统的治理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可以被理解为合理的人性化的设计,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正确使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他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设计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括室内物理环境设计、装饰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在新时期,室内设计业随之引发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它包含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全部内容。把“绿色”引入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
一、“绿色”室内设计的趋势
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先哲就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寻找与之适应的环境形态结构,营造一个方便、安全、舒适的适合居住的绿色家居环境已成为室内设计的一个新的目标和趋势,即以温馨雅致为前提,体现主体思想的新观念和新的审美意识的多功能综合设计,把审美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不难预测,在当今乃至未来,室内设计要满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人们身体健康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适度装修,以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为目的,充分考虑设计的环保性和耐久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我们不仅仅满足我们自己今天的需求,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一来,把“绿色”引入到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环保、舒适、耐久的室内空间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二、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民间艺术在茶室设计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茶文化的消费也逐步呈现多元发展趋向,传统民间艺术朴素、厚重、儒雅的气质特征极大地契合了现代人快节奏工作背后的精神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茶室空间设计中传统民间艺术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仍严重匮乏,因此,有必要结合传统民间艺术在茶室设计中的作用,探索传统民间艺术在茶室设计中的高效运用,以填补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缺失。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茶室设计;运用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无论是五彩斑斓的民间灯彩、趣味横生的民间剪纸、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还是极具特色的窗棂格子、扇子、图案、纹饰等,不仅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中国茶室设计注重营造悠闲、宁静、舒适、自然、特色的空间氛围,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顺应、亲和态度使得茶室空间、陈设、装饰设计上往往将民间艺术视觉符号渗透其中,通过艺术符号、装饰色彩、环境陈设、气氛烘托等为人们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道德顿悟与精神享受,使得茶室不仅是满足人们情感、物质需求的独特场域,而且是激发人们精神增长的空间,既显露出高度的科学性,又兼具浓郁的人情味。
1传统民间艺术与茶室设计的历史渊源
传统民间艺术在茶室设计中的渗透由来已久,从唐朝饮茶之风盛行、茶室正式形成起,茶室空间的陈设、器具等装饰均成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载体;到了宋朝,茶肆、茶楼等风靡一时,规模持续扩大,该时期茶室空间装饰、器具、设施等都趋于完善,茶室逐步成为吸引王孙公子、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场域,为了营造雅致的饮茶氛围、增添文化品味,各种工艺品、艺术展品、名人字画、娱乐活动等纷纷融入茶室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民间艺术在茶室空间的应用;到了元、明、清时期,茶室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成为传统民间艺术应用的巅峰时期,如北京人称为清的茶室,其环境清幽、布局独特、装饰别致,字画、盆景、吉祥纹饰、剪纸艺术等极具蕴意的民间艺术元素适当点缀在茶室空间中,不仅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还增加了茶室空间的文化氛围,成为文人雅士静心品茗的绝佳圣地;民国时期,茶室以其独特视角折射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彼时茶室数量大增、种类多样,不仅是人们闲余时间的消遣之所,更是人们了解时局事态、获悉各类消息的集中场所,此时茶室的经营形式日趋多样、各类民间艺术元素的运用也更生动多元;建国后,茶室发展经历了短暂的萎缩期后逐步走向成熟,茶室设计也越来越关注人本需求,除了保证茶室空间的功能,还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彰显,因此,各种蕴含浓厚文化内涵与吉祥寓意的民间艺术成为茶室设计不可或缺的视觉语言要素,在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文化氛围中发挥着积极的效应[1]。
2传统民间艺术在茶室设计中的作用
历史文化名楼维修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国家拥有诸多的文化瑰宝,其中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其进行继承与发扬较为重要。本文首先针对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的价值进行分析,之后再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阐述,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仿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上楼阁建筑多为以木材为主的建材,不同于西方坚固的石头材质,木结构建筑难以保存,极易受到天灾人祸的破坏,尤其是朝代更迭时期,屡屡遭到兵火侵害,这就造成中国文化名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屡建屡毁、几度兴废。现在历史文化名楼协会的楼阁中,多数楼阁都为当代根据史料记载重新修建的,这些名楼虽不是真正的古代建筑,但对于延续名楼自身蕴涵的文化仍有重要的意义。
1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的价值
近年来,社会上甚至是学术界对于重建历史文化名楼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将重建的古建筑视为“假古董”,否认重建的历史文化名楼的意义,这一观点可能是来源于《威尼斯宪章》。宪章由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1964年5月25日在威尼斯通过表决,因而被称为《威尼斯宪章》。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并提出在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中应遵守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对于真实性,在宪章十五条中规定:“对于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许重修,也就是说,把现存但已解体的部分重新组合。”《威尼斯宪章》的制定对欧洲的历史古迹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对于以木结构为建筑主体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这些原则就具有局限性了。从《威尼斯宪章》诞生以来,根据它的局限性颁布一系列后续国际文件对它进行完善,如《佛罗伦萨宪章》《奈良原真性文件》《北京文件》等,在《北京文件》中,对中国重建古建筑的做法给予肯定,“在确定已毁建筑能不能重建时,应当充分考虑它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考虑到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特色,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刀切[1]”。关于西方采用石头建造,中国的古建筑利用土木构造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原因,梁思成先生曾分析:“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可以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2]”。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3]”。历史文化名楼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保存和展示古建筑本体,更深层的是楼阁蕴含的文化价值。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同其他的文化名楼一样,肩负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功能,传承历史的文化的脉络。
2城隍阁历年维修情况
西方人室内设计论文
第一:室内设计的首要目标在于满足客户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室内设计所追求的是包含天、地、墙、家具及陈设品在内的整体环境风格与质量。
第三:室内设计注重材料的选择,注重品牌、质感,因此更为理性实用。
在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由于木材更适合于休息区域,瓷砖、大理石等冷材料应用于客厅区域。墙面的处理上因空间功能需要而选不同的颜色,天蓝、蓝、绿更适合休息与思考,较为适合卧室及书房的墙面,而黄色、米色等较为中性的暖色则适用于客厅、餐厅等白天活动的区域。吊顶的应用主要应该强调空间的独立性,所以点到为止,绝不过分夸张。窗帘布艺的选择更看重与窗户造型、家具色彩与风格上的协调性。灯光的选择充分注意灯光的冷暖、间接、直接等特点。在方案阶段与客户就一些装饰面,装饰品的采购与布置及时沟通。
在中国,近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业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大城市,经常可以看到汇集了当代最优秀理念的建筑。应该说,作为来自西方国家的设计师,我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我的中国同行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
但是,具体到家庭住宅的设计来说,我认为有必要关注以下问题:
中晚明文化革新的成效
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说过,“社会-心理的研究方法提示了文化变革中活跃的动态过程”。[1]所以,要理解文化的任何一种特质,就不能脱离对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的考察,而人文生态则是整个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的综合反映。明代中期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既是繁盛兴旺的经贸中心,又是开放活跃的文化中心,甚至是明朝廷的人才中心。”[2]这一时期,虽然世风日下,但是“文人文化”反而日盛。处于文化前沿地带的苏州,人才魁倬,汇聚了众多的文化精英,操纵着文化的进退,这对形成“苏式”艺术特有的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苏州商品经济的发达,也必然对文化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加速了“苏式”艺术的“商品化”过程;商人势力的壮大,使其参与艺术品经营的热情上升,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也有提高,并以此作为跻身文化上层、改变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士商结合,联手推动了“苏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他们的思想和审美要求,也为“苏式”艺术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一、闲适心态为“苏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文化大背景看,明代中晚期是一个思想变动激烈的时期,处于文化前沿的苏州,则更为敏感地感受到世风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闲适心态,是对此最明显的回应。这种心态渗透到艺术的创作与消费活动中,就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1、政治风暴引发的“市隐”心态
北宋天圣年以前朝廷施行的是重北轻南的方针,南方士子多沉抑。南宋情况稍有好转,但随后,由于张士诚在元末曾割据苏州和朱元璋对抗,以致朱元璋建明后对苏州施行了一系列苛刻的政策,如籍没富室豪民的田产,增加田赋税收;许多人甚至遭到杀戮迫害,或者被迁徙出境;士子在长时间的科举考试中都不得录取。急剧而来的政治风暴,再加上随后朝廷的宦官当政、吏治腐败,读书人渐失兼济天下的机会。作为出产文人重镇的苏州,人文心态发生激变,士人开始重新审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弃官归田、“顺情遂性”,竭力倡导个性自由,逐渐形成了特定时空下的“市隐”文化心态,并导致了士大夫文人对趣味化和艺术化生活的追求,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苏州文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由“理”到“情”、由“雅”到“俗”的转变。曾任吴县县令的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慨叹道“:苏郡文物,甲于一时,至弘正间,才艺代出,斌斌称盛,词林当天下之五,然真实学道者似未可多得,至于文人尤难,何也?一生精力尽用之诗中草圣中也”。到明代晚期,此种文化潮流还迅速地波及到了全国其它地方。结果是求学问道者愈来愈少,玩赏享乐、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苏州文人群体意识觉醒较早,追求精致生活成为风气。早在弘治年间,思想界尚沉寂之时,雅集之风已在苏州缙绅士大夫中兴起,逐渐蔚然成风。从苏州画家多画“雅集图”即可说明他们群体活动的活跃。前期以沈周为核心,形成以祝颢、徐有贞、刘珏、杜琼、史鉴、吴宽、文林、李应桢等为代表的文人交游圈。弘治以后,以杨循吉、都穆、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诸子为核心,又聚集了一大批士子文人,其中,祝、文、唐、徐还并称为“吴中四才子”。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吴中文人集团依然活跃,各种集会结社,如南社、北社、崇雅社等,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非常大。而“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曾主持文坛十几年,众多士子山人等,莫不奔走门下。万历年间,张凤翼、张献翼、王稚登、钱希言等,更是将苏州士人放浪自适、讲究韵致生活的风尚推向新的髙潮。他们大都多才多艺,集词章、书画、篆刻精绝于一身,又爱好戏曲、工艺品,善于治园修亭、赏珍玩器。台湾学者吴智和在《明人山水休闲生活》中曾把苏州文人集团的文化生活归纳为四类:居家园林、山水揽胜、器物玩赏、艺文流连。可见,讲求闲适、真趣、清赏的生活态度则是吴中文人共同追求的精神消费方式(图一)。苏州园林最能体现当时文人雅士澄怀涤虑、与物熙和的文化品格(图二)。除了园林之外,苏州士人还把此种文化心态寄托于文房书斋、金石书画之中。对士子来说,书斋不仅是他们读书求学的处所,也是怡情养性的自娱佳地。因此,他们特别注重书斋的内外环境。苏州文人大都喜欢在书斋中陈设古雅高洁之物,书画就是书斋不可或缺的陈设。除此之外,他们还多喜书籍文玩。如吴江隐士史鉴书斋中收藏颇丰,“客至,陈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书画名品,相与鉴赏”。[3]长州士人顾国本,尝筑小园于舍旁,取名“澹园”,据称他家“藏书数千卷,率皆秘本,唐宋以来法书名画,充栋插架,以及尊罍彝器,杯盎几案,入其室无一近今物。士大夫之博雅好古者,遂往无虚日”。[4]在此消费需求之下,苏州家具制造、图书版刻特别发达,收藏、鉴赏古董之风盛行,由此还带动了书画作伪以及仿古铜器的生产。
2、士商结合牵动了“闲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