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8:12: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典诗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典诗歌

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研究

摘要:古典诗歌是小学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素材,依托于古典诗歌的美育活动应渗透在语文、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吟诵念白,古风美读,形成审美期待;低吟高歌,流行美唱,形成审美张力;诗中有画,合唱美读,激发审美想像等都是打造诗情画意、以美育人的语文课堂的美育策略。另外,语文、音乐、美术实行集体备课,拓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途径,演绎美轮美奂、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也是重要的美育策略。

关键词:教育审美化;古典诗歌;教学策略;小学美育

新时代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但相继出台了不少相关扶持政策,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古典诗歌是我国的传统经典,具有深厚的美育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小学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素材,依托于古典诗歌的美育活动应渗透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各科教学过程。

一、打造诗情画意、以美育人的语文课堂

(一)吟诵念白,古风美读,形成审美期待。调研发现,当今的小学古典诗歌课堂不乏功利性,缺乏审美性。教学和学习主体是去审美的,学好古诗文要么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要么是为了在作文中能引用增加文采。客体是去审美的,教师大多习惯于介绍相关文学常识、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大意等模式化教学,鲜见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等专业审美鉴赏(参见图1)。[1]教学方法也大多是单一的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三部曲,较少运用吟诵等专业方法。因而,语文课堂是单调的,去审美的,主客体之间难以形成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所说的审美“期待视域”。当前,小学生学习主持和表演的不少,朗诵时舞台腔十足,忽略了古典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朱光潜先生曾谈到:“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诵诗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2]所以,朱先生着力肯定了古人的吟咏诵诗之法。对这一点,叶嘉莹先生体会很深刻。叶先生曾多次谈到吟诵古典诗歌的意义及其给予自己的精神力量。“吟诵关系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它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很微妙而且很重要的,不应该让它从我们这一代断绝”。[3]爱情缺失,亲人去世,生活艰辛,命运坎坷,但叶先生依然能以一颗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热爱着这滚滚红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切都源于古典诗歌的力量。叶先生非常重视吟诵,在讲课或演讲时,常常兴之所至,随口吟诵起来。音乐性是古典诗歌的重要审美特质,古典诗歌最初是被古人用以传唱的,当代学者沈亚丹对汉语诗歌的音乐性也曾有专著阐述。“并不是什么声音都可以渗透到自我里,只有具备音乐性的声音,也就是与本源性时间同构的音乐性声音才能对主体起到一种渗透作用。”[4](二)低吟高歌,流行美唱,形成审美张力。在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情境,随时注意进行审美引导,使古典诗歌和音乐有机结合。古典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不仅仅是配乐朗读或是PPT的播放,而是以音乐为载体进行艺术再创造。调研中发现有个五年级男生《将进酒》背诵得极其流利,富有节奏感,类似说唱音乐(Rap),于是指导老师就带头打起了拍子,学生也一起拍着课桌伴奏相和,课堂氛围很热烈。之后很多学生也主动要求背诵这首诗,并且也很快就背过了。可见,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乃至激情一旦被激发,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毕竟《将进酒》是高三语文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小。因此,不要把小学生幼稚化、无知化、简单化看待,而要进行审美化教学,以形成审美张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调研发现,课堂上老师很少以古典诗歌为题材、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再创造,错失了不少进一步让学生夯实掌握所学知识并进行审美教育的契机。杜卫认为“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全身心协调的审美发展的最佳途径。活动保障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和兴趣的激发……活动使美育成为一个过程,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个体的审美需要才能满足和提高,个体的审美愉悦才能产生。”[5]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大多喜欢自我展示。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感知,组合演唱、舞蹈、绘画等各种方式进行的艺术再创作是必不可少的美育策略。2018年开始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担纲主持,一众明星参与成为经典传承人。这一节目借助于流行音乐的形式对经典诗歌进行了崭新的演绎,对于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成功的古典诗歌(也包括现代诗歌)电视文化节目。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它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让观众身不由己认同屏幕上的东西”[6]。(三)诗中有画,合唱美读,激发审美想像。李吉林老师认为“想像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真正的创造是想像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像性作业,对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7]除了吟诵、演唱之外,画诗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像,也是学习古典诗歌的很好途径。古典诗歌的创作离不开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敏锐的观察、感发,即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谓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也。也是苏轼认为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人的眼中有画,心中有画,才能笔下有画。所以才有苏轼评论王维的诗画的名句传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调研发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令人惊叹。在“默写并画出一首你喜欢的关于春天的诗,并写出为什么喜欢”的课堂练习中,有的学生选的是朱熹的《春日》。尽管画中只有一花、一树、一人、一马,但是春天的美景跃然纸上:瞧!为了看花,人都站在马背上了。可见春花之美、游人之多。童趣盎然,极富想象力。有的学生写的是杜甫的《绝句》,画出了“黄鹂”“翠柳”“白鹭”“雪”和“船”等所有意象,画面比较饱满,并且还画了一个人。可见,物、情、辞三者兴发互动,形成了对话关系。诚如刘勰所描摹诗人的创作心理及其状态:“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作诗之时,诗人情思幽眇,与物共鸣。读诗、画诗之时,孩子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在诗句中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还原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画上除了“花草”“燕子”等意象,还有一个心情愉快、笑逐颜开的人。在充满童心的孩子眼中,他可能是诗人,是创造者,也可能是孩子自己,是读者,是接受者。无论是谁,心情都是绝佳的。可见,在艺术再创作中,即使是八九岁的孩子对古典诗歌的情感也能较好地把握。广义来说,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古典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性,当我们跳出应试的窠臼,古典诗歌的艺术美学特征顿然大放异彩。调研发现,无论是在语文课堂还是在音乐、美术课堂,都如此。学生们各展所长,载歌载舞,诗情画意,真正做到了课堂生活审美化。因此,古典诗歌学习可以在轻歌曼舞、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里轻松进行,可以真正做到陈宝生部长强调的“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画诗适宜安排在一首古典诗歌学完之后,这样便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情感基调和意境之美。合唱式美读亦如此。所谓合唱式美读,就是借鉴声乐中合唱的方法进行的审美朗读。可以安排主读、轮读、合读,也可以有不同声部的组合,还可以有队形的安排等。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也可以营造竞赛氛围。学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完成作品,从而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主要包括六个环节:自由结组———各小组据各人特长进行诗歌朗读编创———当堂排练———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现场打分评奖———师生总结优缺点。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确定评分标准,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内容方面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其二,形式方面要有新意,不落俗套。其三,舞台表现方面要大方得体、有礼貌等。实验教学发现,有的小组情感把握到位,深深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有的小组创意新颖,朗诵之外,有伴奏音乐、伴舞;甚至还有的有书画书写、情境表演等环节;有的小组善于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现场气氛极其热烈。在合唱式美读活动中,学生不但在游戏中、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比较轻松地背过了古典诗词,而且其组织能力、艺术创造力、审美及合作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演绎美轮美奂、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

查看全文

浅析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摘要】古典诗歌教学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作重点,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然后再对传统的教学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在充分的把握古典诗歌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歌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虽然大部分的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备课和讲课,但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当下的语言习惯的影响,仍然有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古典诗歌的学习。在不能够全面的了解古典诗歌的意思情况之下,想要更好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思想十分困难。因此,他说语文教师除了要加强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讲解教学之外,必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内容分析和节奏划分方法,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古典诗歌学习。

一、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加强诵读教学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古典诗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内容和重要思想。通过意读和音读能够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当中每个字的正确发音,再结合注释的情况之下快速地理顺诗句,从而使学生对古典诗歌表达的意思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在美读、情读来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感情,在有效的掌握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思想的情况之下,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感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节奏美、形式美。例如,在进行《登高》的教学过程中,55岁的杜甫怀才不遇,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过着十分窘迫的生活,但杜甫对于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灾难充满了愤慨。恰逢此时登上高楼,杜甫对于个人的悲怆和对国家疾苦的忧愤达到了极致,因此,创作出这首动人心魄和慷慨激昂的千古佳作。因此,教师首先要要求学生诵读和熟读古典诗歌,在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基调、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再让学生对开头的两句诗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品读。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脑海当中形成描写了鸟、沙、渚、猿、天、风的场景,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景物所表达的悲凉和凄清。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颔联和颈联进行诵读和分析,从而能够了解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作者老年孤苦无忌、飘忽不定的悲苦。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二、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加强创新解读教学

查看全文

古典诗歌和现代音乐的关系论文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无数人倾心。而流行音乐似乎难于同高雅的古典诗歌相提并论。因此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歌与当代的流行音乐,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关系,古典诗歌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更是日益彰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也正因此,纵览数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可见古典诗词的风韵犹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音乐”做相关阐释:一是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和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看诗歌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

(一)唐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讲求平仄、韵脚和对仗等。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

查看全文

古典诗歌教学管理论文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查看全文

古典诗歌和当代流行音乐关系论文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无数人倾心。而流行音乐似乎难于同高雅的古典诗歌相提并论。因此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歌与当代的流行音乐,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关系,古典诗歌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更是日益彰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也正因此,纵览数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可见古典诗词的风韵犹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音乐”做相关阐释:一是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和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看诗歌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

(一)唐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讲求平仄、韵脚和对仗等。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

查看全文

古典诗歌鉴赏管理论文

诗歌鉴赏自1988年以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题,2002年以前一直以单选题的题型出现,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单项评价,2002年全国卷参照上海卷,改为文字表述题,对诗歌的考查也由单项评价提高到了总体把握,分值也由原来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了解答的难度,再加上古诗自身语言凝练,表意委婉含蓄的特点,往往导致考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选准了鉴赏的切入角度,诗歌的主旨思想就会一目了然。现就简单介绍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几个反面: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查看全文

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管理论文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诸多事物及其属性之间界限的不明确性,致使记录它们的语言符号也不可能有确定的外延,从而使语言的内涵呈现出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对并存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繁荣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提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学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教育教学中的这种特殊的模糊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尝试着运用模糊性理论来解决,力求一种新型的模糊性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谈些浅见。一、古典诗歌意思的模糊感知诗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的。它的语言凝练含蓄,又常常具有跳跃性,存在着较大的空白,规定的格式内,容纳了大量的潜在信息。儿童因受学习水平的不均衡发展、生活阅历的深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诗义的理解会出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教者应联系儿童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实际去创设情境,抓住传神的关键字眼从诗歌的整体上去理解诗文,而不能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如理解查慎行的《舟行书所见》中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句,关键是理解“簇”这一字眼。字典中对“簇”字的解释有:“丛聚,聚成一团”,也有解释为“量词”,还有解释如“聚集和聚集成的团或堆”等,义项粗略不一。死守字典,学生的理解会生硬僵化。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我让学生借助彩图,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口述微风吹拂水面时的生动情景。在各自不同的叙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簇”理解为“吹起”。我再让学生想象并口述没有月亮的夜晚,灯光照耀下水面起伏、水波粼粼的样子,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对“散作满河星”的情态和比喻内涵,有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诗义前后融会贯通。这样,不但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二、古典诗歌意境的模糊感悟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来进行具体描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左脑主于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功能,右脑主于综合、整体的听辩,包括想象、感知、直觉等等。可以说,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激活儿童的右脑,使学生在音、图、声等多种显性手段结合的形象环境中,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利用儿童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缩短诗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可采用电教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教者的语言铺垫,在轻柔的音乐的渲染下,泉水细细流淌、树阴映照水面、小荷初绽、蜻蜓独立荷花枝头。学生对全诗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幅夏日荷池图,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诗境之中。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者可将学生带入春天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那菜花金黄,蝴蝶翻飞的美好境界中看一看,闻一闻,跑一跑,跳一跳,学生对“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境便能豁然感悟。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开发了他们的右脑,促使左右大脑的均衡发展。三、古典诗歌情理的模糊领略诗,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爱憎或感叹。有的古诗直抒胸臆,如李绅的《锄禾》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但更多的是将丰富的情感及哲理蕴含在诗句之中,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剥笋一样的层层推进的思维活动,才能有所体味。这样,儿童的体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样性及多层次性。因此,教者要善于抓主干,去枝叶,引导学生用诗的韵律、节奏来激荡其间的情感,将诗的语言化为有声的图画,从整体上去体味、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教者要启发诱导学生由彩图上的“一枝红杏”,在头脑中形成“春色满园”的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由“扫兴”到“欣慰”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直观上领悟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教学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将二者两相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四、古典诗歌学法的模糊迁移“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习是为了应用。教者要对学生学习完古诗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模糊控制,将学法模糊迁移到相关的或相似的古诗拓展阅读中,巩固知识,掌握学法,提高能力。如,学习完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可让学生拓展阅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通过古诗学法的整体迁移,使学生从整体上大致掌握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两诗情感上的相似点引导情感上的迁移,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进而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需要强调的是,“模糊”不是含糊不清,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充分地应用系统科学理论上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从语言文字符号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模糊性上,总体地去把握对象,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氛围,激发个性化的描述及处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时,要把理解诗意,感悟情境,体味情理,学法运用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潜在联系。要在水乳交融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总体的把握与体会,以求在模糊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查看全文

古典诗歌辩证管理论文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查看全文

我国古典诗歌中真挚情谊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歌颂真挚情谊的诗篇,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二是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三是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中国古代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将魅力长存,光芒永在。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动乱,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政,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查看全文

如何提升中职学生审美能力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是中职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古典诗歌的学习对提升中职生的审美能力、涵养、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采用吟诵训练方式对提高学生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打通学习的壁垒、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作用巨大。

【关键词】中职生;古典诗歌;吟诵训练;审美能力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诗歌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巨大作用。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自信”重要依托。“吟诵”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在中职生诗歌教学中,以吟诵训练为途径可以更好地提升中职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文化传承与中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课标对中职学生学习古代诗文及审美能力的要求

2020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党的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是要落实“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一)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三层要求。新课标中指出: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提升审美境界。新课标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文字之美。第二层,形成学生的阅读品味,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鉴别能力。第三层,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感受作品的美、提升美的鉴赏能力、形成审美情趣,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铺垫,逐步渗透提高。简单概括为,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指的是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二)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的两个根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安排198课时,其中144学时的基础模块中,古代诗文选读占到36学时。古代诗文学习在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占有非常高的比重,这与新课标对古代诗文选读的课程要求有密切关系。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古代诗文学习的两个根本要求分别是:一是要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近年来国家的“热词”,它频繁的出现,彰显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是新课标对当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工作要求,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与审美能力!学生热爱传统诗文,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者。

二、中职生学习古典诗歌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