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理性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8:0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典理性主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本文把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
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本文把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
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论文
本文把西方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有重大的意义。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的哲学道路。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
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论文
本文把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
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论文
摘要:本文把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
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论文
1建筑学概述
建筑学属于建筑总工程设计施工类,相对与工程施工来讲建筑学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招标、建筑表现学、建筑设计、总工程图设计以及城市园林及建筑相关周边规划设计。建筑学是结合美术、艺术理论、工程、建筑、力学、历史人文、地理地质等多方面元素的学科,因此在学习建筑学的过程中本身也是对建筑历史和建筑环境的深入了解和剖析,建筑学起源于15世纪中叶,属于西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近些年引入我国也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环境发展达到了建筑学发展的最基础要求,并且社会以市场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最初始的住宿问题了,现代建筑需要考虑城市底蕴、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使用功能以及美观等多方面因素,建筑学也就因此在我国开始逐渐的发展。建筑学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于建筑设计方向,也就是建筑师和建筑城市规划师一类,还有建筑历史一方面属于中外建筑师的了解、剖析和介绍认知工作,建筑学在我国属于专业发展势头极好的专业学科,因此在我国前景也是十分优越。
2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建筑学的发展历史起源与欧洲,其本身与文艺复兴时代有着极深远的关系,因为在欧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师傅属于极为特殊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师于中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低位的。欧洲的建筑材料不同与我国古代,在欧洲建筑的起源是石材的垒砌、雕琢,而在中国是以土木为主体建筑施工材料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学发展的历史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科性专业,涉及到艺术、美术、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相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欧洲早期的建筑师更贴近于现代建筑师的要求,了解材料特点、结构力学设置合理、并且对于石材建筑的设置美观独特,不同于中国每一座建筑的具体分工极其明确,每一部分工匠有专门施工的方向导致我中国工匠的知识覆盖量往往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然而在欧洲建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古代也形成了独特的土木工程师学科,并且书简编撰整理也是早有记录,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学问更多更难也更为复杂,发展到几时几日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多个学科的大型专业。
3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学的设计从单一的房间空间设置到这座大楼的采光通风再到一个小区的规划整理最终到达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规划都属于建筑学的内容范畴,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类似最基本的就是图纸的绘制工作,但是绘制图纸之前要结合多方面资料了解地区土质、城市历史背景文化积淀来确定建筑设计的风格和技术的敲定,并且结合城市未来规划的方案对于以做建筑或者多栋建筑进行统一的风格设置和规划整理,并且与各部分进行结构承重的协商,最终敲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总体施工图,其中包括了细部、剖面图、立面图、平面图、透视图等,到建筑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之前还要进行效果图、建筑模型等方面的制作。
谈论乔纳森斯威夫特文学思维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启蒙主义时期的作家,但却不同于大多数反对封建主义,讴歌资本主义的启蒙主义作家,他对资本主义本质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并反应了普通人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同时他放弃了长期统治英国文学界的古典主义文学标准,进行现实主义创作,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游记》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当时英国是一个经历巨大变革与动荡的国家,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并帮助资产阶级获得了巨额的商业利润。因此资产阶级试图扩大自然科学的影响,他们宣扬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并想把自然科学法则推广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他们说服人们利用自然科学开发世界,从而树立自信心;他们鼓励人们进行科技创新并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从而迅速积累财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肯定天赋人权的思想,资产阶级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显然理性主义已经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武器和审视一切新事物的标准。这种社会浪潮激励了许多作家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来歌颂资本主义制度和理性主义精神。
斯威夫特注意到自然科学被资产阶级利用,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手段,成为他们宣传统治理念,欺骗普通群众的工具。因此斯威夫特在小说中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他塑造了愚蠢的小人国君主和两个无能的政党,他们从不做有实质意义的工作,不提出有益于国民生计的建设性议案,而是整日沉迷于跳高比赛中,跳得越高代表能力越强,获得的职位就越高,显然他们关心的是夺取政治资源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与斯威夫特同时代的爱尔兰人民被英国侵略,奴役的遭遇使斯威夫特认识了资产阶级永远无法满足的扩张野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家就等于是殖民者。因此他刻画了飞岛国统治者的凶残行为,当他发怒时,他会把所有臣民都压成碎片。斯威夫特还刻画了很多典型人物来讽刺由于过度推崇理性主义所导致的人的荒唐的思维模式,奇怪的行为方式。由于被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利诱,许多高级知识分子,比如哲学家,科学家都对科学技术产生了狂热的心理。在他们看来,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源泉,因此他们不顾一切的投入到普通人都会认为荒唐的科学实验之中,比如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将粪便还原成食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脱离了实际和偏离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当斯威夫特把资产阶级和动物进行比较时,斯威夫特进一步深刻的剖析了他们的本性,在他笔下,半人半兽的耶胡比野兽慧因更好斗,更野蛮,从而证明了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动物。因此斯威夫特认为理性主义的目标是虚幻的,标准是不切实际的,作用是负面的,所以它不具备成为社会运动纲领的资质。资本主义所珍视的核心理论框架是虚假的,因此资本主义是空中楼阁。
小说中奇特的人物外形,夸张的行为和充满幻想色彩的情节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童话故事的标志,但读者很容易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资产阶级的影子,在阅读故事情节时能够很自然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因此它们只是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作用是使读者对小说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对资本主义制度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正是这些丰富大胆的想象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古典主义文学通常以贵族为小说的主人公,并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进行描写,而作品中一个故事情节多是发生在同一地点之内,因此古典主义文学是一种缺乏创作素材,创作灵感,并且只属于一少部分人的刻板的文学作品。而《格列佛游记》的中的主要人物显然是资产阶级,而主人公冒险奇遇的足迹更是遍布了很多国家。
在数次冒险航海的历程中,作者在试图寻找一个明确的身份定位,由于作者对当时社会丑恶现象感到绝望,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转变为自我焦虑感,以致于他用了一些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的形象-侏儒,巨人和野兽作为参照物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虽然他经历了痛苦的过程而且并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最后甚至提出回到古代宗主国的状态,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体现了重要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才是最真实,最完美的人;文学作品是关于人性探索的作品。
斯威夫特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冷静而深刻地思考,对现实主义美学却进行了不懈地甚至是狂热地追求,他独特的,出众的文学才华是其他讽刺小说家所无法比拟的,具有永恒的价值。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萧伯纳被认为是斯威夫特文学思想的继承者,美国二十世纪黑色幽默的创作也受到斯威夫特文风的一定影响。
西方音乐美学分析论文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为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前一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本文从理性主义美学、感性主义美学、形式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发展过程,简述了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
关键词:音乐美学;实践形态;理性;感性;形式;现代
音乐学作为一个学科,从1885年奎多.阿德勒的《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出版才基本成形。音乐美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舒巴尔特死后出版的《论音乐美学思想》一书。真正的音乐美学著作的出现是在19世纪下半叶。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它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美学与音乐相加的结果,它的本质的特点是音乐的特点和美学思考的相互渗透。
音乐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日月轮回,历史是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因而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不是一个定值,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文化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在音乐方面也就形成一定的音乐美学。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主要表现在:理性主义美学、感性主义美学、形式美学、现代美学等。
一、理性主义美学
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研究论文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为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前一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本文从理性主义美学、感性主义美学、形式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发展过程,简述了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
关键词音乐美学;实践形态;理性;感性;形式;现代
音乐学作为一个学科,从1885年奎多.阿德勒的《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出版才基本成形。音乐美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舒巴尔特死后出版的《论音乐美学思想》一书。真正的音乐美学著作的出现是在19世纪下半叶。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它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美学与音乐相加的结果,它的本质的特点是音乐的特点和美学思考的相互渗透。
音乐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日月轮回,历史是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因而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不是一个定值,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文化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在音乐方面也就形成一定的音乐美学。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主要表现在:理性主义美学、感性主义美学、形式美学、现代美学等。
一、理性主义美学
谢林艺术哲学体现综述
在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中,康德与黑格尔的声望最高,追随者众多,谢林是较被忽视的一个。诚如张旭的在后现现谢林》一文中所说:在我们通常所接受的纪念碑式的哲学史中,谢林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个处于康德和黑格尔两个巨人的阴影中让人捉摸不定的形象。通常人们认为,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有一场“巨人之争”,这场争论随着新黑格尔主义的兴起和新康德主义的复兴而波澜壮阔。而谢林在“康德和黑格尔之争”之间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而已。就谢林与黑格尔来说,无论是在哲学史还是美学史上,人们历来对后者多有赞誉,而对前者则较多贬抑,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黑格尔建立了恢弘完整的思想体系。事实上,谢林成名较早,而且他的哲学美学思想对黑格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谢林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充当黑格尔的先导,或只是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过渡,他的许多具体论述,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德国当时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理论表达者和思想鼓舞者,谢林始终坚信艺术高于哲学,直观和想象力高于概念和逻辑,从而不自觉地改变了康德开创的以感性、知性和理性认识现象世界,费希特的以主观理性方式通过概念的逻辑推演、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通过理智直观、想象力、创造灵感和艺术品来比喻性地揭示本体世界底蕴的非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哲学、美学的兴起打开了通道。其以理智直观为核心的排斥理性的直觉主义美学观更是直接开启了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美学潮流。谢林思想的影响远不止上述这些。他的美学思想,尤其是他对艺术与哲学关系的探讨,他对美感直观的分析,还有他的神话观等等,都可以视为西方诗性智慧的典型表达,其影响在—20世纪也是不绝如缕。谢林的思想在现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正是其思想现代性之表现。具体来说,谢林艺术哲学现代性之体现,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与哲学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由来已久的一个问题。在古希腊就曾经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到了近代,康德首先将美学(也即艺术)纳入其哲学体系内,把审美看作是沟通自由与必然、认识与实践之间诸矛盾的桥梁。谢林既继承了康德的观点,也将美学(也即艺术)当作调和理论与实践、必然(自然)与自由(精神)的对立,返归本原(“绝对”)的手段,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艺术视为其先验哲学的核心和终端,认为艺术比哲学更适宜于把握“绝对”。在谢林的思想体系中,艺术是为完成其哲学的任务服务的,而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把握“绝对”(theAbsolute)。这个“绝对”在哲学上是“本原”,在艺术中就是“原型”,是包含着主观和客观的所有在内的原初状况,可简单地理解为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绝对无差别状况。在谢林看来,对这样的“本原”,只有“美感直观”、“天才的直觉”才可把握,只有“诗的语言”才可描述之。所以谢林赋予“理智直观”和“美感直观”以重要地位,认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完成哲学的真正任务。谢林所说的“理智直观”,是一种绝对自由的、同时创造自己的对象的知识活动;这种知识活动的对象不是独立于这种知识活动而存在,直观活动本身和被直观的东西是同一的。哲学和艺术的官能都是这种理智的直观,但哲学的“理智直观”是一种纯粹的内在直观,它自己不能变为客观的,不会出现在普遍意识中,只有艺术的“理智直观”,也就是美感直观才能变为客观的,它指向外部,能够出现在每一种意识里。“整个体系都是处于两个顶端之间,一个顶端以理智直观为标志,另一个顶端以美感直观为标志。对于哲学家来说是理智直观的活动,对于他的对象来说则是美感直观。前一种直观既然纯粹是为哲学家在哲学思考中采取的特殊精神方向所必需,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在通常意识_里;后一种直观既然无非是普遍有效的或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所以至少能够出现在每一意识里。恰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哲学的哲学决不可能变得普遍有效的事实及其原因。具有绝对客观性的那个顶端是艺术。我们可以说,如果从艺术中去掉这种客观性,艺术就会不再是艺术,而变成了哲学;如果谢林哲学研究赋予哲学以这种客观性,哲学就会不再是哲学,而变成了艺术。”[可见,在谢林看来,哲学和艺术都是建筑在创造力之基础上的,它们是同一的,区别仅在于创造力发挥的方向不同:哲学的创造活动是直接向着内部,在理智直观中反映无意识的东西,从而现实世界完全从我们面前消逝;而艺术的创造活动则向着外部,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无意识的东西,从而使我们身临理想世界。但是,是艺术,而不是哲学,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先于主一客体分裂的“绝对同一性”(即“绝对”)。因为美感直观是绝对的认识,所以最高的人类职能是艺术,而不是哲学知识。谢林的上述观点和看法确实不乏合理的成分,其突出表现就在于他一方面强调艺术与哲学的紧密联系,同时又特别注意艺术的特殊性质,强调美感直观对洞视宇宙和人生的独到意义。卢卡奇在他的著述里曾指出,谢林在下面这一点上超过了康德,那就是谢林确信:至少对少数精英,对哲学天才来说,人类意识具有直觉认识的现实性,而康德是否认这一点的[3】。在这一点上,谢林也有别于黑格尔。对于黑格尔来说,绝对真理只能在他的哲学中得到揭示,而作为颇具诗人气质的“诗人哲学家”谢林,则把这种殊菜奉献给了艺术。谢林可以说是第一个确立艺术和哲学关系的现代观点的人。他拒斥哲学与艺术之争,认为艺术与哲学是同源的,把诗(艺术)与思(哲学)看作是以同一方式面对同一问题,且把完美揭示最高问题的殊荣奉献给了艺术。他的这一观点及思路,不仅被海德格尔所认可和接受,也影响了现代许多的哲学美学大家。
二、艺术的职能与意义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中,艺术都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无法想象,假如没有艺术的存在,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然而,从古到今,中、西方的哲人先贤们对艺术的认识及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就是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几位大家(康德、谢林、黑格尔等)的观点都有所不同。而谢林,毫无疑问,对艺术的地位与价值是最为推崇的。在谢林那里,“美感直观”优于“理智直观”,处于自我直观的最高级次。艺术高于哲学,不仅仅在于只有艺术才能提供普遍接受性:“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到达这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4]艺术高于哲学,还因为艺术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表现,是其体系的最终完成,只有艺术才能向我们反映其他任何产物都反映不出来的东西,即那种在自我中就已经分离了的“绝对同一体”。艺术是哲学的唯一真实而又永恒的工具和证书,艺术对于哲学家来说就是最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好像给哲学家打开了至圣所,在这里,在永恒的、原始的统一中,已经在自然和历史里分离的东西和必须永远在生命、行动与思维里躲避的东西仿佛都燃烧成了一道火焰。哲学家关于自然界人为地构成的见解,对艺术来说是原始的、天然的见解。”[51在永恒的、原始的统一中,已经在自然和历史中分离的东西和必须永远在生命、行动与思维里躲避的东西仿佛都燃烧起来,成为一片火焰。自然界本来是一部写在神奇奥妙、严加封存、无人知晓的书卷里的诗,艺术揭开了它的秘密,去掉了那层看不见的、把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分隔开的隔膜,让那个只是若明若暗的理想世界完全袒露出来。谢林对艺术的看法,与德国古典美学两位大家——康德和黑格尔——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艺术的高扬。谢林把艺术视为哲学的唯一真实而又永恒的工具和证书,并最完美地体现了先于主体一客体分裂的“绝对同一性”,还揭示了封存已久、神奇无比的自然界的奥秘。“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其自然哲学对应的另一极,因为自然就是无意识的和隐藏着的艺术,艺术的使命就是解读‘神圣的自然’这本‘大书’,这种‘最古老的启示’。”[61在艺术中,自然和历史永远是和谐一致的,因此最高的人类职能是艺术,而不是哲学。他的这一观点,与黑格尔认为艺术只是哲学的初级阶段截然不同。结果,黑格尔的美学》(1835)和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分别提出了“艺术终结”和“艺术至上”两种大为不同的观点。谢林对艺术的至上推崇,曾被人指责是“为艺术而艺术”。事实上,谢林并非单纯地为艺术而高扬艺术,而是同时把艺术作为科学和哲学的诗性基础。哲学既是科学,又超越科学:在哲学中,真善美相互渗透,并由此造成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相互渗透。既然惟独艺术才赋予哲学家从主观性形式表达的东西变成客观有效的能力,那么正如科学在童年时期从诗(艺术)中诞生,从诗中得到滋养一样,哲学也要流回到曾经由之发源的诗的大海洋里。谢林的这种观点,不仅得到当时德国浪漫派的拥护,也得到了后世一些哲学家的认同,比如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就认为“诗是语言本身的摇篮,是人最先创造出来的言辞、感悟和行动。哲学最初是以诗的形态出现的"『I而海德格尔竭力维护语言和思的诗的根基,也被视为是谢林思想的回声[8j。另外,谢林对艺术的高扬还在于他不是仅仅把艺术看作一种意识形式,一种把握世界的直观审美的思维方式,而是强调艺术是人生的一种建构力量,是超越于世俗生活的一个理想世界。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中,谢林明确了艺术与其他工艺品的不同之处艺术是天才的作品,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是以自身为目的;艺术不仅神圣,而且纯洁。要言之,就是艺术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之上的理想世界。谢林早期与德国浪漫主义者保持密切来往,也持有一些浪漫主义的观念和想法,那就是对人生活的科学的、功利的世界不满,认为现实世界要彻底改造。他对充满创造性的诗性世界一心向往,期待建构一个诗意的、浪漫的、神奇的理想世界。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只有在艺术的沉醉中才存在。正如谢林自己所说的:“超脱凡俗现实只有两条出路:诗和哲学。前者使我们身临理想世界,后者使现实世界完全从我们面前消逝。”『9谢林的这种艺术对人生诗化和理想化功能的观点,及其把“人的状况”描绘为造成焦虑的原因,可谓是存在主义理论的先驱,与阿多诺所强调的艺术必须具有“艺术的精神”[1。也有一致之处。
三、关于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