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6:57: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代建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代建筑

我国古代建筑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结构的建筑几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规范。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地说明了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书中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了这一体系的最后形态——斗口制。

查看全文

古代传统建筑文化刍议

摘要:在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建筑文化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场所,更是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体现,而随着不同朝代的更替,中国传统建筑也蓄积了厚重的人文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建筑文化。所有这些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型期、成熟期、高峰期、渐进期得到生动体现。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中庸;天人合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有不同发展过程及特点,国家的文化蕴含、统治者的思想观念都体现在传统建筑中。

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概述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而其中的“住”则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维中相对重要的也是最为看重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有房子是一个家庭形成的必备条件,这样的传统思维当然也延续到了今天。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那时候还没有一定规律的建筑,人们只是把天然的洞穴当作他们的栖身之处。而经过一定的实践,人们逐渐发现了怎样去建造房屋,虽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但也体现了社会一定的进步性。而且越来越集中的建筑,越来越多样化的建筑,也充分体现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是一个带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国家,这一点在明清两个朝代显得尤为突出。而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好多种类,在早期是只供人们居住,躲避猛兽的袭击以及一些恶劣的天气。但是,中国古代建筑也涌现出供人观赏的建筑,例如寺庙、石窟等等。而且还有用作军事战争及保卫国土的建筑,秦朝秦始皇领导修建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建筑,也让中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瑰丽的一笔,它们像是一部部石刻的史书,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而且中国古代建筑里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为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人文发展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通过当时建筑的风格来透视社会的发展状况及人们的精神追求。基于此,我们可以把截止到明清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分为一定的时期来阐述。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查看全文

古代建筑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建筑,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技术同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艺术传统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查看全文

我国古代建筑特征试析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显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古代建筑传统思想民族特色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查看全文

古代建筑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体系。现代首饰设计中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故从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色彩、装饰、材料、设计理念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以求深刻理解,巧妙的运用在现代首饰设计中。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斗拱;首饰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国际首饰潮流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由原先的贵族化、高档化转向平民化、个性化。这为现代首饰设计拓展了可喜的空间。现今的珠宝首饰发展趋势,亦要求珠宝首饰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对民族元素的再认识和再利用。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渗透出中国的民族气质和美学思想。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元素应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为我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1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也决定了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化中独特的形式美。

以北京天坛祈年殿为例,其建筑整体形式采用圆形,层层收缩的汉白玉圆形台基与层层收进的青蓝色琉璃瓦三重攒尖顶相对呼应,金色的宝顶与天相接,体现出象征“天圆地方”的祈年殿的崇高庄重的性格。

查看全文

古代建筑保护与利用论文

摘要:的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

关键词:现代社会节奏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古建筑的商业利用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现代社会节奏;节奏这里指的是所有居民的活动以及生活的居住的方式,以及现代社会政府的各个方面的价值观等,是一个大范围的社会概念。古建筑指的是具有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

经过五天的调查、考查,实践小分队掌握,了解了一些情况,我们也选择了这个感兴趣的主题作为论文题目。

古建筑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作为唯一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

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查看全文

先秦典籍中的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一、中国古代建筑及建筑文化概述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以土和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后来又伴随加工石料、烧制的砖瓦等材料构建而成,故中国又把建筑工程称为土木工程。建筑艺术则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运而生的。在阶级社会,建筑艺术无疑打上了统治阶级审美的烙印,而众多民居则更多表现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建筑艺术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实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上匠师们的美化处理,产生了建筑艺术。比如中国建筑的坡形大屋顶就是为了排水和遮阳的实际用途。被称作“飞檐翘角”的屋盖也是由于使排水抛远、多纳阳光的需要而创造的优美形象。在这技术与艺术构成的文化综合体中,建筑是由人创造的,作为文化,建筑的主角是人。所以,当我们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本质时,必然要考虑处于一定建筑环境中的人的意识、观念、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不仅能帮助我们探究建筑的形式和技艺,同时发掘形式后面的哲学现象,还能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掌握中国建筑的主体价值,从而在现代化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质。

二、中国先秦典籍中的建筑文化现象

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脉络的渐进历程,构成了中国建筑伟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在世界建筑史中丝毫不亚于历经许多世纪业已发展成熟的西方建筑。在高超的土木结构技术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奥的哲思境界,这一切毫无疑问全部折射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

(一)中国建筑文化之“天人合一”的时空观

中国人最早提出了道德这样的东西,用来约束人类的兽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这就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开始。古代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中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应的,即所谓“天人合一”。这在中国先秦典籍《周易》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很突出,《周易》关于“天地人”三才之说与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甚至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而程明道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语录》二上)。因而,中国建筑文化,令人深为感动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宏大的时空意识。从自然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庇护人类生存的“大房子”,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从人工建筑角度看,建筑象征宇宙,“天地入吾庐”也。中国建筑文化的时空意识,是一种自古就有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有机论。

查看全文

传统社会心理与古代休闲建筑综述

摘要:从社会心理与建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社会心理与古代休闲建筑的关系,即文士心理与古代私家园林中的休闲建筑,以期为当代建筑创作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传统社会心理古代休闲建筑

当人类满足了物质上的基本需求之后,就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进行各种活动。从词源上看,“休闲”源于古希腊语中的skole,其本意为休憩和教育,现在人们一般理解为余暇时的休息和娱乐。与物质文化一样,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步形成了一种休闲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闲暇的驱动下,为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而处于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实现文化理想的基本要素,使灵魂寻到高尚的寄托。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理: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实际上也是休闲的一种反映。

1中国古代休闲建筑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休闲方式就会有所区别,如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对内敛,其休闲行为大多采用自娱自乐、寄情山水、静观内省、修心养性等形式。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休闲空间的概念,但实际上存在很多休闲空间。包括园林、寺庙一带的风景区以及一些村落中人们的聚集地或街头巷尾等一些自然形成的场所[1]。在这些空间中,园林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休闲空间了。中国古代的园林大多是融居住与休闲于一体的,尽管它只是一些王公贵族或士大夫的专利,但是却鲜明地反映出了一种休闲生活和文化,让身处其中的人不仅得到身体的放松,更得到心灵的闲适。因此,休闲是一种物欲以外的状态,它依赖于精神的富足。休闲是一种心灵的放飞,自由的心情可以给休闲生活一份个性的释然。

中国园林最早的形式为“囿”,发端于商周时期,主要用于帝王畜养禽兽、游猎等活动。台是最早的园林建筑。秦汉时期将囿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苑囿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化,寺观园林和文人园林开始兴起。唐宋时期园林进入了发展的兴盛期,既有皇家的大型宫廷园林,又有文人墨客借景寓情的府宅园林,还有供市民游玩的邑郊公共园林。明清园林又达到了我国造园史上一个高峰期,先后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而江南私家园林也极其兴盛,达到了文人园林的顶峰。

查看全文

古代建筑空间观念解释论文

摘要:在假设一种模式的基础上,文章把古代建筑空间概括为“明堂式”构图和序列化空间组织两种类型,对其演进联系意识形态进行解释。

关键词:古建筑空间图式意识形态

一、关于理论模式的讨论

在/人文学科和建筑史学的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建筑空间往往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乃至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建立一种理论模式来进行解释的。本文把“理论模式”理解为研究者用来描述对象的术语及其关系和规定。

对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和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考察,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式就是:把一种文化的高级意识形态(一般是宗教、)和它的主流建筑形态(一般是寺庙、教堂或宫殿)进行对应性的考察,在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各种要素之间寻求对应关系。这种理论模式的特点是静止的、典型的和对应性的。这一的关键是对应性关系的判断和分析,合理的对应性关系可以使理论模式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这种简化的理论模式的缺点在于:

查看全文

透析传统社会心理与古代休闲建筑的联系

摘要:从社会心理与建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社会心理与古代休闲建筑的关系,即文士心理与古代私家园林中的休闲建筑,以期为当代建筑创作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传统社会心理古代休闲建筑

当人类满足了物质上的基本需求之后,就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进行各种活动。从词源上看,“休闲”源于古希腊语中的skole,其本意为休憩和教育,现在人们一般理解为余暇时的休息和娱乐。与物质文化一样,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步形成了一种休闲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闲暇的驱动下,为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而处于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实现文化理想的基本要素,使灵魂寻到高尚的寄托。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理: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实际上也是休闲的一种反映。

1中国古代休闲建筑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休闲方式就会有所区别,如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对内敛,其休闲行为大多采用自娱自乐、寄情山水、静观内省、修心养性等形式。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休闲空间的概念,但实际上存在很多休闲空间。包括园林、寺庙一带的风景区以及一些村落中人们的聚集地或街头巷尾等一些自然形成的场所[1]。在这些空间中,园林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休闲空间了。中国古代的园林大多是融居住与休闲于一体的,尽管它只是一些王公贵族或士大夫的专利,但是却鲜明地反映出了一种休闲生活和文化,让身处其中的人不仅得到身体的放松,更得到心灵的闲适。因此,休闲是一种物欲以外的状态,它依赖于精神的富足。休闲是一种心灵的放飞,自由的心情可以给休闲生活一份个性的释然。

中国园林最早的形式为“囿”,发端于商周时期,主要用于帝王畜养禽兽、游猎等活动。台是最早的园林建筑。秦汉时期将囿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苑囿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化,寺观园林和文人园林开始兴起。唐宋时期园林进入了发展的兴盛期,既有皇家的大型宫廷园林,又有文人墨客借景寓情的府宅园林,还有供市民游玩的邑郊公共园林。明清园林又达到了我国造园史上一个高峰期,先后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而江南私家园林也极其兴盛,达到了文人园林的顶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