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6:54: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代汉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代汉语中礼貌用词
在汉语中,礼貌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古代汉语中的礼貌词语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别人的尊称:
如“贵姓”、“贵庚”、“尊意”、“高足”、“大作”、“令兄”、“玉照”、“光临”、“惠顾”、“垂察”、“卓裁”、“惠书”、“赐教”、“斧正”等。
另一类则是对自己的的谦称:
如“鄙人”、“贱体”、“浅见”、“愚意”、“拙作”、“家翁”、“寒舍”、“伏”、“窃”、“拜”、恭”、“敬”、“奉”、“忝(忝在知交)”、“蒙”、“承”、“呈”等。
以上这些礼貌词语有些已被淘汰了,但多数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运用恰当,对推进文明建设大有益处。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分析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forgetHeandforgetShe/Itaketoyou,youtaketome/
“古代汉语”禅宗典籍教学研究
摘要:禅宗典籍研究已经成为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献是研究古代疑难俗字,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文字现象的宝贵材料,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应秉持与时俱进的“大语文”视角,从语言文字特点、宗教性、文化属性等角度增加禅宗文献内容的讲授,如此既可以扩充古代汉语的教学范围、为相关各人文学科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又可以挖掘和传承中国佛禅思想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禅宗典籍;观照
主席(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说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其实主要是指禅宗。禅宗创于中唐而盛行于晚唐、五代,一直到清朝时期,在这么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积累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文献,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是综合性语言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同样也应该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禅宗典籍对古代汉语的独特贡献
禅宗典籍体裁多样,有语录、灯录、传记、拈颂、偈颂、论议、笔记、清规等,这些禅宗文献当中,灯录、语录、拈颂的语料价值最高,其次是笔记、传记等,这是由于其中大量使用了当时的方俗口语词,而这对于了解当时的语言面貌、佛教文化、社会风俗大有帮助。但是国内对于禅宗文献的关注度在好长时间里一直不够,所以导致“严格意义上的禅籍词汇研究著作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近几十年来,随着古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界已经逐渐认识到禅宗典籍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具体来看,禅宗典籍对于古代汉语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字,特别是疑难俗字研究大有帮助。尤其是敦煌禅宗文献,由于其多为手抄本,给疑难俗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现在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比如潘重规主编的《敦煌俗字谱》,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黄征《敦煌俗字典》等为其代表。唐宋时期的禅宗文献也保留了大量的疑难俗字,比如《祖堂集》《五灯会元》等禅籍,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其二,对于唐宋时期的口语词汇研究大有帮助。唐宋时期的禅宗灯录、语录中保留着大量当时的口语词,与同时期的其他语料相比更加的通俗、自成体系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早年曾有学者呼吁加大研究的力度:“以前研究唐宋口语词,大多利用诗词、变文和笔记小说等作为基本材料,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数量不少、价值很高的禅宗语录则尚未充分利用,这是须要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2]其三,对于唐宋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大有帮助。正是由于禅宗语录的口语化程度非常高,所以“对汉语语法史研究来说,禅宗语录语法研究具有多方面作用:揭示新兴语言现象的始见时间或流行时间,印证某些语言现象,显示禅宗言语社团的特殊语法现象。”[3]其四,有助于开拓修辞学研究的范围。禅宗灯录、语录具有与其它文献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修辞特色,拥有隐晦性、怪缪性、游戏性、通俗性、递创性、随机性等特点,所以成为近代汉语修辞学最引人瞩目的研究对象。总之,正是由于禅宗典籍,特别是敦煌禅籍、唐宋时期的禅宗语录、灯录,在汉语史研究上有重大价值,近几十年来已经引起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所以在当今新时代大背景下,大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这一语料,对于加深学生对唐宋时期语言现状的直观认识、全面了解古代汉语历史、促进现代汉语的学习与规范、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禅宗典籍教学现状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分析
OBE,是成果(能力)导向教育的简称,具体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这里的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某个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1]为了使学生学习后达到最大能力,OBE教育理念强调知识整合而不是知识割裂。传统教育只强调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将知识结构切割成了一个个课程单元,每门课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界限清晰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被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只见大树、不见森林”。OBE强调知识的整合,是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使课程体系支撑知识(能力)结构,进而使每门课程的学习都与知识(能力)结构相呼应,最终使学生达成顶峰成果。目前,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之所以出现学生厌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眼界狭窄、教学理念落后所导致的,比如在讲授文选时,绝大多数老师局限于对字、词、句的过度分析,讲授通论知识更是强调理论分析,以至陷入“为讲理论而讲理论”的怪圈,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感觉古代汉语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更让他们觉得学习古代汉语毫无用处,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些学生干脆放弃学习。鉴于此,借鉴OBE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教学中注重古代汉语与其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学应注重与古典文献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
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和学科介绍一般都把“提高古籍阅读能力”作为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由于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老师割裂了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的联系,所以对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就较为狭隘。他们认为“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住古代汉语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就可以了。课堂授课往往集中在对古代汉语字、词、句的深入分析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之下,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枯燥的课堂笔记,一点儿都感受不到古代汉语的语言魅力,更体味不到阅读古籍的趣味。在学习中往往会产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不良现象,这样“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授课教师一定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要囿于对字、词、句的死板分析,而要把精力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上。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注重古代汉语与古典文献的联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向学生推介一些优秀的古典文献,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和品味。对于要求学生课下阅读的文献,还要做到定期抽查。其二,老师还可引导学生组建古典文献阅读小组,小组成员要制定阅读计划,对于阅读计划的执行情况,成员之间要相互督促。老师可每周组织一次阅读总结会,检查小组成员的阅读进度。其三,拓展古代汉语中的文选内容,其中拓展部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比如《鞌之战》这篇文选,战争的起因和后续结果,文中都没有交代,老师可对文选中没有交代的内容,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课下阅读,让他们自己去了解这场战争的全貌。课堂上,老师要对作业进行抽查,并进行讲解,以巩固学习效果。教师可通过以上办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古代汉语这一语言工具,去探索体味我国古典文献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而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进而打破学生“死记笔记、不懂阅读”的怪圈,切实提高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
二教学应注重与现代汉语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运用及解析能力
此外,学习古代汉语,其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古籍阅读能力,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提高对现代汉语的解析能力。因为古代汉语虽历经几千年,但稳定性依然是它的显著特征,很多词汇及其用法都为现代汉语所承继。比如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古代汉语,要想准确运用它们,就必须弄清典故出处及成语中每个词的确切含义。比如成语“引领而望”,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意思是“伸着脖子远望,形容殷切期盼。”此处的“领”,用的是它的本义,意思是“脖子”“领”的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再使用,要想准确使用这个成语,就必须了解“领”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此外,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或语言问题,都可以利用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比如,现代汉语中存在“一字多音”的语言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现代汉语继承古代汉语中破读和特读音的结果。破读是古人通过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一种方法。传统上,人们把一个字原本的读音叫作“本音”或“如字”,把改变后的读音叫作“破读”或“读破”。破读本质上是一种音变构词现象,即通过改变一个字读音的方式来构造新词。比如“好”字,如字为hǎo,破读音为hào。再如“间”字,如字为jiān,破读音为jiàn。特读音是古代汉语中某个字与其常见读音不同的特殊读音,其特读音一般是这个字的古音或者接近古音的读音,常见于古代的国名、族名、地名、人名及姓氏等专有名词的读音。比如大宛Dàyuān(古代国名)、荤粥Xūnyù(古代族名)、阳夏Yángjiǎ(古代地名)、冒顿Mòdú(古代人名)、繁塔Pótǎ(古建筑名)万俟Mòqí(姓氏)等。鉴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密切关系,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授课老师在讲授一些文字、词汇、语法及音韵等通论知识时,要以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运用和解析能力为导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和现代汉语的知识联系起来,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解析能力。另值一提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汉语通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应注重与汉语方言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汉语方言的运用能力
高校古代汉语教育革新
古代汉语是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它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可这门课程的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认为古代汉语非常难学,它去今甚远,言语陌生,枯燥乏味,犹如天书,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什么学生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如此的厌学情绪呢?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透外,很大原因则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供使用的教材
《古代汉语》课在高校开设三四十年来,其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并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大致有以下五种:
1、只讲通论(或称常识)。代表教材有周秉钧的《古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2、通论与文选相结合。这是大多数《古代汉语》教材的编选方式。代表性的有: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如何实现服务于经济发展,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决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教学活动是实现相关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部分。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适时合理地推动教学改革与实践很有必要。本文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中心,着力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和多层次的发展,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来看,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高校的教育教学还存在很多值得研究和改进之处。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渐显现,因此,相关高校在现阶段应及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人才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以使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时代需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浪潮下,《古代汉语》课程依然作为一门必修课存在,这一方面说明《古代汉语》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地位,同时也证明该课程本身对学生的专业和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问题逐渐显现,这对该课程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其自身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实用性,如何将枯燥繁杂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是当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适时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其完美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强化其教学实践效果,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1]。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微探古代汉语互动教育形式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综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既相对稳定又清晰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自从有了教育以来,人们就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体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懈追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哪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完美传授,都是值得采用的。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有些枯燥乏味且晦涩难懂。因其枯燥,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其晦涩,所以内容不易理解,必须经过教师的精深讲解才能理解。因此,教这门课的教师大多采用讲析法进行教学,认为讲析法是教好这门课的不二法门。讲析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在采用讲析法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教学程式,是教与学的融合与交流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加强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相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了以创新教学与和谐教学为指导,以启发性教学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互支撑,课堂内外互为依托,通过师生各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课堂教学多向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因此,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它对使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互动教学的主导者,首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观念。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注入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因此要甘当配角,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互动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和谐友善的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尊重教师,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互动式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再次,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挖掘教材中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信心。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古代汉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分析论文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forgetHeandforgetShe/Itaketoyou,youtaketome/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读马丁·布伯哲学有感》[1],它是有感于存在主义神学家马丁·布伯[2]的思想而发的:在他看来,"他"或"她"是一种与"我"对立的、疏远的、陌生的、异己的在者;只有化"他"为"你",在"你-我"对话的情景里,我们才能返回到本真存在的"我"。这与另一位存在主义者萨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狱"的体悟一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种深刻的揭示。但不幸的是,自从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以来,这种"我-他"异在的生存处境就一直是人自身的一种基本的存在论事实。这个事实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意识中一再反映出来,西方世界最近的一个著名例证就是美国学者亨廷顿的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而其实在中国,近代以来直至今日,我们津津乐道的"中西文化优劣比较",就其以"中-西"文化二元对峙作为其全部立论的基本预设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我-他"异在的态度模式?西方人固然视我们为"他者",而我们未尝不视他们为"他者"?所以,西方人固然需要反省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需要反省自己的某种"华夏中心主义"?然而很无奈,我这里仍然在区分"我们"和"他们"。可见我们自己的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本文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你"、"我"、"他"的语义分析,反省我们自己的这种"他者"意识。
1.他:缺席的他者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forgetHeandforgetShe/Itaketoyou,youtaketome/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课程,开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对其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则是词汇。因此,掌握好词汇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关键。
一、《古代汉语词汇学》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论述了一系列古汉语中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变、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等方面。《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提出,古代汉语词汇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特征、古今词汇的传承与发展,明确古今词汇的含义、引申规律等,从而形成分析古今词汇、探索词汇本质含义的能力。语音必然归根于词汇上。文字是语言记录的载体,假如没有词汇,文字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古代汉语词汇学》还提出,在古代汉语中,语法是语言的规则与结构,与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古代汉语的语法也离不开词汇。该书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语音、文字、语法等都建立在词汇之上,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十分关键。下面笔者结合《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第一,转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理念。很多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对未来汉语言文学对就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性,以理论指导古代汉语词汇运用的实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二,明确古代汉语词汇教学重点。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教学课时有限,教师要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明确教学重点,选择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来对词汇知识进行扩充,而不是一味地深入讲解理论,彻底将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变成古代汉语词汇理论教学。同时,要关注古代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的文言文衔接的问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第三,通过理论重点与难点教学来指导学生进行古代汉语阅读。一是明确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特征,掌握音节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提出,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出现十分频繁,常出现连用两个单音词的情况,有时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一致。如《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朱熹《孟子集注》中的“具体而微,谓具备大体,但未广大耳”,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具体”实际为两个单音词构成,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具体”。古代汉语中的“具体”是大体相似的含义。二是要厘清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词汇本义与引申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也是学生掌握词汇含义时需要整体把握的基础。如《辞海》中的“题”有七个不同义项,分别为头额、标识篇首文字、题目、书写、品评、章奏以及通“提”。在上述七个义项中“头额”为本意,其他的义项均为从这一本义衍生形成。第四,融合古代文化开展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言课程,而是需要基于古代文化背景进行学习,从古代文化、古代风俗等方面加以引导,将词汇含义、汉字含义以及古代文化相结合进行讲解。如在古文《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其中“跽”的含义需要结合古代礼仪来分析。早在先秦时期,人们都是席坐在地上,正规的坐姿就是两膝盖相并在席上,臀部则垫在脚跟之上。因此,“跽”即为长跪,上身挺拔,两腿跪着,臀部不与脚后跟接触,以表示尊敬或警惕。第五,营造立体式的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环境。古代汉语词汇的学习是需要长期累积的,但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途径来营造立体化、多层次的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环境,以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可以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将教材中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整理,编撰成练习册,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册的练习掌握词汇。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根据课程划分,将古代汉语词汇学的各个知识点分章节上传到互联网上,并为学生提供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词汇指导,为学生开辟课堂学习后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立体式的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环境中学习。
作者:梁浩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