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6:4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村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1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启示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是政府职责。政府要主导,组织古村落外部环境整治,内部建筑维修,基础设施配套,村民搬迁安置等。旅游经营可由市场运作,成立保护利用有限公司(股份制),国有控股、村集体控股、社会资金控股均可。为启动新叶古村保护利用,建德市成立8人编制的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文体副局长专职负责,财政投入500万元/年,同时落实60万元专项管理经费(12%)。黟县成立遗产办,设专职人员编制,统筹西递、宏村的规划、文物、文化等管理事项。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古村落保护利用,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行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并举。对于有保护利用条件、街巷肌理尚存、传统建筑较多的古村落,应该整体原地保护;对于散布在偏远村落不便就地保护或即将倒塌急需抢修的古建筑,可通过异地搬移的方法集中保护;在保护措施上,可采取认租、认购、认领多种形式,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3)有效利用、文化传承。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晋商、徽商两大商业主流。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正是从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中得到延续、传承,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从文化层面统领古村落保护利用,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建设美丽乡村、小康村、生态旅游村有机结合。如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寺平村、杭州建德市新叶古村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建德市对新叶古村保护开发定位为“游秀美新乡村,览千年古建筑;体验耕读文化,品尝农家土菜”。寺平村在保护利用中将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获得了浙江省特色生态旅游村、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等称号。
2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思考
1)政府主导。古村落历史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保护利用必须政府主导,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拆迁安置、资金筹措等工作,在处理好村民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利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行企业化运作。
古村落文化在短视频的传播策略
[摘要]在短视频发展迅猛的今天,古村落文化依托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已是一种必然。短视频平台用户主体的年轻化、内容生产者的多样化以及传播内容的碎片化都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古村落文化及其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视频质量不高、运营力度不足、粉丝黏性较弱以及缺乏深层内容挖掘等问题。因此,笔者建议账户运营者可以提高视频质量,创新内容生产,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古村落文化特有的IP,实现古村落文化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短视频;古村落文化;抖音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以短视频为媒介的文艺生产新生态,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互动性强、用户数量庞大的优势使其成为古村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抖音作为短视频领域极具代表性的平台,其国内日活跃用户规模突破6亿,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古村落文化是彰显人们居住状态和生活内涵,并且传承独特民风民俗的文化宝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古村落文化在获得保护的同时广泛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古村落文化独特的风俗特色和文化底蕴。
一、古村落文化在抖音平台的传播现状
在抖音平台上,以古村落文化为核心的短视频创作内容主要为当地的特有景观与风俗文化,古村落的村民以拍摄短视频的方式,通过抖音平台等自媒体账号创作了许多富含当地乡土文化特色的视频内容,生动地向世人展示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户主体的年轻化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探讨
粤西古村概况
粤西地区古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当前,粤西地区古村落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著名的粤西古村如阳江地区古村落等分布在粤西地区,在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和生产生活环境中发展形成。这些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或依山傍水,或临靠海边,其功能也有所不同,或是为了抵御山匪而修建,或是为了方便渔民的生产生活而修建,大体来说与当地的历史环境与人居特点紧密相关。以八坊村为例,其具有集建筑、美术和民俗于一体的独特文化价值。八坊村地处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地势平坦开阔,村内有八座牌坊,民居连绵成片,规模较大,村内有名的大洪国王府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村中的建筑造型古朴,有着繁复美丽的装饰,同时其合院式的建筑布局使得村落形成了精巧整齐的面貌,文化氛围浓厚。粤西地区的古村落群数量巨大,其在规划布局时严格按照一定的秩序,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契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粤西古村多用鹅卵石和蛮石,与当地景色相搭配,并装饰有各种自然植物,这种水、建筑、地形相结合的特点使粤西古村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当前,粤西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粤西古村的活化利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粤西古村保护与活化利用现状保护现状古村落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了深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是承载一代代人乡愁和美好精神向往的家园。粤西古村规模较大,有名的古村落数量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从其保护现状来看,当前针对粤西古村的开发利用以保护为主,通过对域内的古村落进行收集整理并制定相应的村落名录,众多古村落得以在现代化的城镇建设和开发中被保留下来。由于部分古村落的建筑已经出现倒塌或无人居住的情况,因此在对其进行保护时,除了拆除部分建筑外,对于保存良好的村落民居应采取加固、更新等措施。为了在保护建筑群落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不少古村落修建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村民文化广场、公共厕所、马路等,在不改变村落现有文化结构和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其加以保护。但同时,由于保护的手段较为单一匮乏,且不少古村落地处偏远地区,出现了许多古村落的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许多建筑被村民自主拆除,并修建为现代化建筑的情况,还有一些古村落已经消失。从粤西地区古村落保护的现状来看,经费缺乏、古村落完整群落较少、保护程度不高、缺乏保障措施等仍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活化利用更新现状
在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围绕古村落保护的乡村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在大力开展。当前,为了实现对粤西地区古村落的活化利用与更新发展,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合作开展对古村落的经济开发工作,其中一大创举就是对古村落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及研发特色周边产品。一方面,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加快对古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以村民自主创业和招商引资为举措,发展特色旅游业,并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特点相结合。如大澳渔村、泥沟村等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它们分别以特色渔业和侨乡文化为指引,与本地特色的民风民俗相结合,打造了集特色民宿居住、文化旅游、特产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粤西地区范围广泛,有着丰富的古村落种类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古村落的常态化保护,可以以特色民宿文化为中心,在充分考察当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等形式整合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粤西地区古村落是粤西地区建筑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必须做好对其内涵的传承和发扬工作。只有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理念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活态开发利用,才能确保粤西地区古保护策略
1.增强保护意识,引导原住民回流
对古村落建筑进行活态开发利用,必须要增强保护意识,并进一步引导原住民回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与号召能力,深入基层一线,对古村落村民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保护古村落意识教育活动,鼓励当地居民减少对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改善居住环境,主动参与政府主导的文化资源开发活动。村民要认识到古村落的特殊意义,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原住民回流建设家乡。如不少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村民可以依托当地的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和服务业。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
国外对历史小镇、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关注和重视比较早.1930年,法国出台《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天然纪念物和富有历史、科学、艺术特色的地点列为保护对象,其中包含对于小城镇和古村落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出台,欧洲建筑遗产保护对象由原来的建筑单体和著名的纪念物,开始扩展到小镇街区、城镇肌理及人居环境.法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纷纷开展历史小城镇的规划、保护与建设[1].我国对古城保护和改造的研究相对西方起步较晚,前期由于保护理念、手段、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古村落遭到破坏.进入21世纪,国内出现了古镇文化历史价值开发热.古镇、古村落保护措施需要迫切出台,有关古城、古村落保护理论和保护成果也开始不断涌现.我国历史久远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传统古村落.2012年,我国政府开始统计且全面调查传统历史文化古村落,并将有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古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传统村落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对我国古村落的文化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河北省“传统村落调查”,继“井陉大梁江村”等57个村落先后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后,又挖掘出“沙河市绿水池村”等83个传统村落.而且每个村落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艺术,都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近几年以来,河北省古村落濒临消失的现状也在不断发生着,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和战争破坏的河北省古村落的完整保留,将成为河北省文化建设当中的艰巨任务.
1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特征
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北方古镇的鲜明特征,遗存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村落.实地调研河北省多处古村落现状,河北省南部古村落包括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武安市的伯延镇、邢台市的英谈村等,河北省西部古村落中的于家石头村、谷家屿、大梁江、岸下村石窑小镇等保存较为完好.颇具规模的古村落群体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耕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古风、古俗、古建、古艺术风格特征.这些古村落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建筑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能较完整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俗民风特色.古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特征.1.1建筑特征.北方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区别于江南古镇的柔美和小家碧玉.北方古村落的建筑依山势而建,就地取材,用石头堆砌而成,更体现了北方的粗狂和刚硬的特质.不少古宅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石院、石墙、石屋、石路、石阁、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2]等成为北方古镇独具特色的建筑外貌特征.1.2文化价值特征.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价值特征的重要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包含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节日、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包含源于本地并广为流传的诗歌、传说、戏曲、歌赋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评价标准”,历史文化名村价值特色表现在文化、政治军事、生态环保、建筑遗产等方面.对于河北省古村落而言,一定历史时期所凝聚的地区文化包含名人故居、祠堂寺庙、戏台、民间工艺等.不同地区的河北省古村落有各自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井陉的拉花、冀南的皮影、邯郸的磁州窑、蔚县剪纸、河北梆子、丝弦等艺术形式,为塑造河北省古村落的优秀的文化价值资源和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1.3人文环境特征.人类的活动构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河北省大多数古村落依然有村民居住,这就造就了古村落不单单是“物”的价值,而是使古村落成为一个动态、有机的人文价值景观.随着古村落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发展,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被相继开发,古村落的“古”和新农村的“现代化”如何做到完美统一?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等方面的经验,在古村落建筑外墙、历史街道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调整内部结构,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需求.民居、民宿的保护与建设方式不同于文物性古建,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规划古村落的发展,只有满足了传统古村落人民生活质量,适宜于村民生活居住,人们的生活感到更方便、舒适,其古村落的开发与建设才变得有意义.而传统古村落也只有容纳了古朴的民风,才使得古村落的“古”有了活力和真实感.
2河北省古村落现状
在我国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北省共有57个古村落入选.笔者相继走访并调研了河北省冀南、冀西地区比较有典型特色的古村落.2.1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被评选为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偏城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肌理展示着北方古村落的憨厚与沧桑.大多为清代至民国初年建筑,其中刘家寨最为著名,建筑院落组合形式是古代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古村落仍有居民居住,但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保护意识不够,仍然造成古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散落的雕花和残留的柱础仍随处可见.偏城村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自然开放的状态,一些有保护和参观价值的院落,虽已无人居住,但是院落处于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院落破落,无人清扫.古村落被粗放地遗留下了真实的形态.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力度意识较弱,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缺乏有秩序、有计划的整合与设计.2.2武安市伯延古镇.伯延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2013年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镇.伯延古镇建筑为典型北方四合院院落相连的形式,建筑装饰也极为讲究,以王顺庄园和徐家庄园古民居建筑为代表.王顺庄园为典型的居民式建筑,其中有古民居80多间,门头柱面装饰讲究,木雕、砖雕、石雕的雕刻精美,保存较为完好.从村落的规划以及建筑、街道的形态,可以看出镇党委、政府采取了有力、有效的保护及开发措施.村落的整体面貌古朴自然,商业化的修饰较少,对徐家与王家的历史故事,通过展示和影视的视觉手段进行文化渲染,提升了古村落对外传达的文化影响力.2.3邢台市英谈村.邢台市英谈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和肌理质感有着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建筑就地取材,房屋、桥梁、街道等全部都是用红色板岩石堆砌而成,天然奇趣,因此又有“红色石头城堡”之称.英谈村依山而建,随坡就势,房屋层层叠叠,街道参差错落.英谈村的建筑景观规模完整,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也相对正规和完善,有导游对整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和输出.但是对于周边产业的开发尚处于无人监管和规划设计状态,比如特色餐饮、适合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做到景观旅游资源输出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当地生态文化和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的输出.2.4石井乡于家石头村.于家石头村作为冀西地区石头村的代表,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其石街、石道、石阁、石房、石墙、石桥、石栏、石缸、石碾、石磨等使整个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2].于家石头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这就奠定了于家石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村内仍有村民居住,属于早期作为旅游开发的古村落.于家石头村仍保留了淳朴的民风,幽静的村落让游客回归宁静,感受石头艺术.村落中,有村民自开的住宿休憩之所,平民化的住宿方式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体验村民的民风和生活状态.然而在对外宣传整体品牌形象的输出仍显得比较随意.2.5鹿泉区岸下村石窑小镇.冀西地区岸下村石窑小镇是典型山村,位于鹿泉区抱犊寨脚下.岸下村石窑小镇有别于上述几个古村落,在整个村落的自然景观保留完整的基础上,对石窑古旧民居和民房进行大规模改造,为游客提供河北特色民宿服务.在全国各地民宿日益火爆的今天,河北省拥有这样一处规模较大、改建完整、设计个性特色的民宿,为旅客提供乡野生活之住所,集观光、休闲、餐饮、居住、农耕体验为一体,打造河北省美丽乡村.目前,石窑小镇已在营业状态中,岸下书局、主题民宿驿站已装修设计完工,还有一部分项目仍在筹备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应力求最大程度保留村落的建筑形态及石窑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利用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将农事、节事、民俗文化等体验情景融入小镇街道院落中,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乡愁、乡情回味的人文情怀.岸下村石窑小镇处于一边营业、一边建设的状态,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规划不完整、实施不到位的情况,整体定位理念与后期的实施情况略有出入.后期设计跟踪欠缺,导致石窑小镇特色建设缺乏把控,导示系统从材质和造型上都融入不了古村落当中去,大大折扣了极力营造文化艺术古村落的初衷.主题民宿、主题餐饮空间的内部配饰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建房屋和古村落区风格不一致,多多少少破坏了古村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综合以上典型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河北古村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总结如下:1)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盛行,加上政府极力扶持文化和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古村落不再“深居山林”,不甘“落寞”,都开始不同程度地借着古村落特有的资源价值搞开发、旅游和民宿.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使整体风貌得不到完整保护,存在古建筑和新事物形成格格不入的情况,如导视牌的设计、新的建筑物景观、景点设计等;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为了更舒适的居住需求,弃旧房、盖新房,然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和石头房子形成强烈反差,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建筑特征的完整性;3)随着工匠精神和民间艺术的淡化与消失,古村落景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各个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资源没有被挖掘.
3河北省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小议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以访古探幽为主要目的的古村落旅游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而逐渐兴起,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朵奇葩。我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的景观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内涵丰富、能较好满足当代都市人景观需求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古村落的旅游价值
古村落是存在于中尺度地理空间上的一种特殊景观,它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的历史价值。古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代表人类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一种类型,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集中体现我国古代建村的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族权观念,是我国古代自然村落封建社会的缩影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它一般都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独特的建筑风貌。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文化景观,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下的产物,在空间形态和构景方面独具风格,与现代村落景观有巨大的差异。它们大多选址独特,因地制宜,青山绿水,组景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地方特色。古民居建筑群在建筑外观、内部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上,也与现代民居有很大的差别。古村落的传统建筑较之于极重礼制的历代官式建筑,在适应地理环境和当地风土人情习俗、满足生存需要诸方面也显示出无比的机巧、智慧,极富灵动之气。这些都是游客乃至各类研究人员备感兴趣的。
3.特有的古韵氛围。古村落文化景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组成古村落一种特有的古文化氛围。这种古韵氛围是古村落旅游产品中十分独特和宝贵的组成部分,是古村落旅游的重要依托。由于文化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不同,现存的中国古村落有着千姿百态的景观特征,亦即各地的古村落都有着自已独特的景观意象和文化表征。
旅游飞地对古村落的开发透析
摘要:随着古村落旅游开发,一些古村落“旅游飞地”现象逐渐凸现,突出表现在旅游的发展不能为古村落社区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古村落“旅游飞地”影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保护。以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情形为例,提出了防止秀水古村落“旅游飞地”产生的原则措施。
关键词:旅游飞地;秀水古村落;旅游开发
1“飞地理论”与“旅游飞地”
1.1“飞地理论”“飞地理论”是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但是很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增长极理论指导的区域发展政策没有引发增长极腹地的快速增长,反而扩大了它们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增长极乘数效应难以在区内实现,增长极成为地区域经济中的“飞地”。从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飞地”或“孤岛”。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目前主要有“工业飞地”、“农业飞地”、“资金飞地”、“技术飞地”、“人才飞地”等多种“飞地经济”表现形式[1]。
1.2“旅游飞地”旅游“飞地”是旅游发展阶段不成熟的产物,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从当前研究来看,相对完整统一的旅游飞地概念还没有出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旅游飞地的认识并不相同。保继刚教授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区建设,人员、资金、客源等都从发达地区输入,然后又都回到发达地区,本地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样的旅游区,旅游学界称为‘飞地’”[2]。“旅游飞地”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而迅速发展,但旅游经营与周边地域或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相关性小甚至成负相关。
古村落修缮工作的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大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和XX市XX(国际)摄影年展工作会议精神,我镇在抓好文化建设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着重抓好XX古村落的修缮工作。在市摄影办的具体指导下,经过两个月镇、村的共同努力,以及XX村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XX古村落的修缮工作已近尾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XX古村落修缮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古村落的概况
XX古村落自南唐元帅吴敬元解甲归隐,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由始建于宋代的丰溪古庙,建于明清的四座门楼、祠堂和古屋、古街等建筑构成。从这一系列的古建筑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我市古代建筑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人们追思承传中原文化的渊源。
二、XX古村落的修缮情况。
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古村落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市摄影年展工作会议以来,我镇及XX村委会将XX古村落的修缮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召开镇党政班子会议,组织学习《文物保护法》和市摄影年展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古村落修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真正价值、增强信心;二是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文化、国土城规的领导为副组长的文保领导小组,加强对古村落修缮、保持、开发的领导,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抓好古村落的修缮、保持、开发的宣传发动工作,争取村民的配合、支持,排除阻力。我们通过召开XX村村、组干部会议和XX村威望高、办事公正的老人座谈会,宣传古村落修缮、保护、开发的意义和作用,使到镇、村及村民达成了共识,积极参与古村落的修缮工作。
2、以以旧修旧不变原貌的原则,抓好古村落的修缮工作。一是制订修缮方案。为使XX古村落的修缮有的放矢、不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我们与市摄影办的领导、村委会的干部一齐到现场办公,共同研究修缮方案,认为现应着重抓好南、西门楼,戏台的楼板,楼枕更换、修补,中心门大水沟的清污,东门楼石基修砌及厕所门口的更改,东门楼建设一座桥、丰溪古庙门前修建“狻猊”一对,以及整条线路的清洁卫生等等。二是镇指派一名领导负责指导、督促,村委会干部分点包干,将有关的修缮点发包给村民按方案修缮。据统计,XX古村落修缮工作共投入2万多元,人工240多日。三是充分利用XX村老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和威望,组成一个老人工作组,协助镇、村干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及开发状态研究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村落的良性发展对传承历史文化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梳理当前吉安市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状态,揭示古村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结合吉安古村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吉安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发展、传承与弘扬庐陵文化都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江西其他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蓝本和参照。因江西位于吴头楚尾,传统民居吸取各地之长,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但赣中,尤其是吉安所辖地区的赣江中游两岸吉泰盆地一带,民居建筑风格大致类似,明显有别于他处,古建筑研究专家黄浩作出这样的论断:“赣中这一地块民居,应该说可以代表江西的本土风格”。渼陂、钓源、燕坊等古村无疑是赣派民居的代表作。通过固化的建筑语言,传承着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崇德敬祖、耕读为本、勤俭持家及审慎处世的思想,在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今天,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对于传承庐陵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当前吉安市古村保护及开发状态
吉安市保留着渼陂、钓源、燕坊、湴塘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其中渼陂古村以其珍贵的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及宗教文化被评为“庐陵文化第一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美誉为“将军村”“电影村”;钓源古村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燕坊古村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为保护古村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弘扬庐陵文化,吉安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先后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如《渼陂古村总体规划》;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培养村民保护古村的意识;大力推动古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吉安古村落知名度等。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对古村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进行结构上的加固和形式上的修缮。“修旧如旧”的做法对保持古村原风貌,保存古村落的历史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开发策略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精品景区,很难让人印象深刻;(2)“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除“游”外五大要素均不足,缺乏配套的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服务,且交通不便,在网上只可以查询到前往渼陂、钓源和燕坊古村的公共交通,其他古村落几乎只能通过自驾游的方式前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客流量和游客在古村驻足的时长,落后的服务水平大大降低了古村落的吸引力;(3)宣传力度仍然不够,旅游热度不高,游客绝大多数都是本省人,吉安古村落在外省和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人们只知庐陵,不知庐陵古村。
浅谈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内容,论述了古村落的保护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发展措施和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规划设计;保护发展;古村落
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遗产,比如传统村落。我国的大江南北都遍布了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形成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独具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地域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的形态都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保护好古村落,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本文分析了古村落的保护内容和保护原则,并对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规划设计措施进行探讨。
1古村落的保护内容
1.1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的年代久远,其建筑的历史较为悠久,大多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具有极强的研究性,对于地方性的历史文化研究有很大的作用。除去建筑技术之外,地区性的民风、民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文化保护时,必须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精神。1.2村落格局。传统村落的格局主要由村落的水系流向、街巷方向、村落的框架以及布局形式组成。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民俗文化、村落居民和周边环境融合沉淀的结果,因此,必须保护好古村落的骨架,保护古村落的根本,保住了古村落的格局,就是保住了古村落中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根本。1.3传统民居和宗祠建筑。传统村落的主体主要是民居建筑和宗祠建筑。这些宗祠建筑和民居建筑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反映了传统村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是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极具特色,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大多数传统村落的建筑的历史都比较悠久,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邻里之间距离较近;其次,传统的建筑都比较优美和细腻,灰瓦黄墙,隔扇花板,其工艺精细,独具特点。所有的特征和价值都集中在建筑的结构、形体、材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4自然环境。大多数的传统村落都是天人合一、山清水秀的景象,质朴而典雅,似是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一般超脱质朴。古村落的命脉成于山水,因此在对古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时,必须对古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保护[1]。1.5民俗风情。传统村落多数历史比较悠久,期间流传这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故事、名人事迹、神话传说等代表村落特征的事迹。规划应该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觉出村落的历史事迹、民俗风情,在保护与发展一体的前提下,通过规划的手段给予推广,将村落的文化发扬光大,通过新老故事的打造,吸引游客的到来。1.6环境要素。传统村落有很多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街巷、古树、古桥、溪流、古道等等。这些要素承载着了村落的起源,对村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设计的时候需要适当的保护梳理,进行传承延续。
2古村落的规划保护原则
古村落建筑的艺术形式语言价值
摘要:皖南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和人文情怀,以徽州文化为载体,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随着皖南古村落的成功申遗,其建筑元素、历史人文、装饰艺术等逐渐被人们广泛熟知。因此,分析古村落建筑中的装饰语言、空间语言、线条语言、色彩语言,有利于探寻古村落的艺术价值,了解古村落的形式美,进而发掘建筑群体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建筑
一、皖南古村落概况
皖南古村落是庞大的建筑群,有着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2001年,皖南古村落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皖南古村落是指分布在安徽省长江以南的一些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有着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和宏村[1]。此外,在“古村落”一词中,“古”是指经历多年且具有古代意蕴的风格,而“村落”也可表达为村庄,是指多数人或大部落团体聚集和集中生活的区域,二者结合起来,既是对历史、文化、艺术内涵的传承,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皖南古村落的艺术语言
(一)线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