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6:4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城旅游产品调研

平遥古城旅游商品经过多年的开发与经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地方土特产为主的三大类旅游商品体系。主要有推光漆器、手工布鞋、六合泰枕头、平遥牛肉、平遥长山药、黄酒、果子沟柿饼、明信片、图书、古城风光碟、折扇、挂件、字画、存银票、录用证、古玩等等,平遥古城内销售旅游商品的场所主要有旅游景点旅游商品专柜、旅游商品专卖店、旅游景点附近的旅游商品零售摊位等等,加上许多或明或暗的商铺、小店共计230多家(不完全统计)。2007年7月~8月,通过对平遥古城进行实地的调查和专题访问,对平遥古城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一、平遥古城旅游商品消费市场调查

(一)平遥古城旅游商品消费市场分析

平遥古城旅旅游者源地覆盖范围广阔,国内旅游者以山西本省为主,其次为华北地区的北京、河北、内蒙古、天津等地,第三层次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台,旅游空间距离因素的作用明显。

1.年龄结构与职业构成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旅游者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在263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旅游者占53%,女性旅游者占47%。其中,以“20岁以下”和“21-30岁”两个年龄段的旅游者最多,31-40岁年龄段的旅游者也较多,41岁以上年龄段的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少;在职业构成方面,学生和从事教育文化广播职业的人员比例最高,分别为22%和23%,国家机关公务员和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次之,分别为19%和12%,由于此次调查时间处于暑假期间,学生和从事教育科研职业的人较多。

2.文化水平结构与出游方式旅游者受教育水平其旅游感知与偏好影响很大。平遥古城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求旅游者应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文化欣赏水平,在此次调查中,高学历旅游者占到73%比例也证明这一点。受访者学历构成比例为:本科比例高达43%,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占到27%,大专学历占到20%,硕士学历占9%,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的占1%。旅游商品的设计一定要注重文化内涵,制作一定要精致,定价合理才能打动旅游者的购买心理。在对旅游者喜欢的旅游方式调查中,有高达57%的旅游者选择了喜欢自由行,选择在居住地跟团的占到16%,选择相关组织或驴友一起行动的占到13%,而选择到达旅游目的地后再跟团的占8%,选择其他旅游方式的占6%。62%年龄在31岁以下的旅游者选择自由行。旅游者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旅游商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方便旅游者携带。

查看全文

平遥古城特产包装设计思路

摘要:立足于平遥古城非遗文化、品牌统一在包装中的应用以及充分考虑品牌统一与非遗文化的关系,在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将平遥古城特色产品集合成一个品牌化的体系。以平遥古城非遗文化保护为出发点,增加包装设计价值并通过包装传播非遗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品牌对包装设计构思的作用和包装对品牌构思的作用;在品牌统一的环境下合理使用非遗文化元素并且通过非遗文化元素的运用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充分揣摩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情趣,增加消费者和包装之间的沟通互动,开发包装的附加价值。

关键词:非遗保护;品牌统一;包装设计;以人为本

平遥古城特产包装设计应该立足于平遥古城非遗文化、品牌塑造在包装中的应用以及充分考虑品牌塑造与非遗文化的关系,在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将平遥古城特色产品集合成一个品牌化的体系。以平遥古城非遗文化保护为出发点,增加包装设计价值并通过包装传播非遗文化内涵,在满足包装的基本功能同时,恰当的在功能和结构造型中融入非遗文化要素,找出传统非遗文化与自身产品个性乃至当前流行时尚元素的平衡点,形成平遥古城独特的包装设计风格;充分考虑品牌对包装设计构思的作用和包装对品牌构思的作用,通过对包装功能的完善,结构的改进和设计的创新深化品牌的形象;在品牌塑造的环境下合理使用非遗文化元素并且通过非遗文化元素的运用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充分揣摩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情趣,增加消费者和包装之间的沟通互动,开发包装的附加价值(图1)。

一、立足于平遥古城非遗文化

首先,对平遥古城的非遗文化元素提取、加工、再设计,并应用到包装设计中,可以提高包装的民族性。比如平遥牛肉的包装,其非遗文化元素提取可以从平遥牛肉传统烹饪技艺入手。要做到文化和包装的完美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其次,消费者通过购买融入非遗文化元素的包装设计,在购买包装的同时,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最后,把提取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进行时代语境的转化,让它更具有时尚性,并以包装为载体,创造出一种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二、立足于品牌统一

查看全文

古城建设的责任与义务

开发是历史文化名城资源重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1.开发可以使生硬的历史构筑物具有生命活力。历史文化名城中最直观的有形载体是某一座建筑桥梁、某一条街道空间等,应该承认,这些单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形结构和布局原则;但不可否认,它们已经脱离了其曾经存在的历史环境。弱小的个体是否能在现代化的大环境背景下引导人们产生时代共鸣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毕竟,无言的构筑物本身带给人们的只是少量的抽象信息和不确定的思维想象。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开发,赋予这些构筑物与生命活力,让它们可以自主的表达某种时代讯息,从而使其在合适的环境中重新爆发生命,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开发可以使无形的城市文化寻找到寄居载体。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保留着众多有形的历史构筑物,而且也保留着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记录这座城市历史的真实“话本”,这些活态的文化,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家园。作为文化形式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曾经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些精神遗产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和环境,需要有配套的物质建设和广泛的沿袭传承受众。开发建设带来的是大量的模拟历史环境的建设和众多旅游爱好者深入的探究,在主观和客观上创造了城市精神文化承载,从而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延续。3.开发可以使断断续续的历史构筑物延续成成体。许多文物古迹在遭受一定的破坏后会丧失相互间应有的空间关系和联系,看起来像是孤立而不相关的。通过开发建设,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以及各类提示性标志物(如古树名木、碑刻、标牌等)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可以为人们的欣赏提供空间线路和逻辑线索,便于人们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4.开发可以有效积累保护资金。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带来的旅游效益是极其可观的,相对工业项目其更具环保性、可持续性。同时就地安排劳动力就业,避免了古城原居民流失。良好的经济收入带来的是充沛的税收保证,也就实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的积累。

保护和开发是利与义的博弈

1.遵循原则。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原则。2.保护的重点和开发建设的基本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应特别关注如下要素: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独特城市格局和街巷、胡同格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水系,传统的建筑形态和建筑色彩,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和肌理,重要景观线和街道对景,古树名木及大树等。3.完善配套机制建设。(1)建立旧城保护、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旧城保护的实施机制,促进旧城的有机疏散。(2)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相关法规,调整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矛盾的规划内容、规章和规定,严格依法进行保护、管理。(3)建立健全旧城历史建筑长期修缮和保护机制。推动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房屋产权,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改造更新,成为房屋修缮保护的主体。制定并完善居民外迁、房屋交易等相关政策。(4)打破旧城行政界限,调整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市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5)遵循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制度化的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机制。

论无论是保护或者开发,都应该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以历史文化名城继承者和延续者的身份去思考和行动,不卑不亢,在利与义的博弈中寻求最佳比例点。

本文作者:杨秋生孟庆嵘工作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建设局

查看全文

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平遥古城所具有的地理优势

(一)位于地理优势的华北地区

山西平遥古城所在的地理优势是位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华北地区。对华北地区人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华北地区与华东,中南地区是三个主要的旅游地区,虽然华北地区的人民普遍收入比较少,但是作为主要收入群体的城市居民仍然具有较高旅游需求。

(二)与其它热点旅游城市相邻

平遥古城在地理位置上与北京、天津、泰安等旅游景点相距比较近,每年去这些地方旅游的游客都很多,平遥古城可以利用其地理优势将部分游客吸引到自己的景点,这就需要平遥古城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以便更好的开拓自己的旅游市场份额。另外,由于平遥古城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北京和西安的中间位置,北京和西安作为两个最大的热点旅游城市,山西平遥古城可以借助这两个城市的旅游热点来拉动自己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户。

二、加大山西平遥古城旅游市场的开发的策略

查看全文

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前景探讨

【摘要】通过介绍丽江古城的概况、范围、历史起源、文化遗产等特征,增加人们对特色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理念和责任意识,从而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关键词】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1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古城区大研镇,古城的核心旅游区为大研镇内的四方街一带,是云南发展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地区,也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休憩地区。丽江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旅游强市战略,助推城市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影响力。近年来,到丽江市旅游人数不断上升,到2018年年底,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00万人,旅游收入达千亿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支柱。

2古城文化遗产现状

2.1古城文化遗产历史渊源。丽江古城又称为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距今800多年历史。在古城内现有住户近6200多户,约25000人,大多是纳西族,是一处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修筑了城墙,就似木字加个框变成了“困”字一样,显得很不吉利。在古城中大多为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等民族建筑[2]。丽江古城是具有厚重人文气息的旅游名胜,是较典型的自然美景与地方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化名城。2.2古城文化遗产民族特色及现状特点。2.2.1古城文化遗产民族特色。丽江古城一带多个民族汇聚,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风情特色和民族建筑特色。有纳西族服装、银器、皮具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有三多节、纳西族祭天习俗、棒棒会、火把节、转山节等传统的民族节庆等节庆活动,有因节庆活动形成的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如三月龙王庙会、正月十五棒棒节、七月骡马节等;如纳西古乐、东巴舞;如祭天,纳西语叫“猛本”,是纳西族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庆。因“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各个区域、不同种族的多元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汇融合,形成了当地包容并蓄的多元文化[3]。2.2.2古城文化遗产现状特点。在丽江古城一带,有四方街、古桥、木府、五凤楼、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等古城特色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古老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1)古街。在丽江古城的核心区内的古街为独具特色的四方街。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集贸和商业中心(见图1)。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路,不滑不灰。街中沟渠相通,民居铺面跨水而建,与环境自然和谐。在四方街中部有一小广场,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3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逐渐向外延伸的格局。图1丽江古城四方街2)古桥。在丽江古城内的玉河上有354座桥梁,分别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古城中的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侧100m,为双孔石拱桥,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该桥系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m,用五花石铺砌路面,坡度平缓,方便两岸居民交流往来。3)木府。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历经战乱动荡毁坏,当地政府于1998年春重建,现古城博物院设在府内。重新修复的木府占地30666.67m2,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11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现在的木府被人们称为“凝固的丽江古乐,当代的创世史诗”。

查看全文

古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综述

湿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湿地的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天然湿地数量减少、湿地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湿地污染严重的趋势不断加剧,并呈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对其开发、利用、保护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以广府古城环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分析研究湿地景观公园的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l广府永年湿地现状概况

1.1区位介绍

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南广府镇,距县城临沼关东偏南25km,西南距邯郸20km(图1)。古城临近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青红高速公路、309国道、邯临公路,区域交通十分便捷。古城与永年县城和邯郸市联系密切,其外围为永年洼,四周有防洪大堤环绕,洼地北侧有洛李公路穿过,通过出城的大堤可达县城,洼地南侧有省级公路邯临公路与邯郸市相通。

1.2资源特色

1.2.1自然资源充足广府湿地又叫做永年洼,以广府古城为中心向外围辐射,总面积近30km2,依靠滏阳河供给及雨水积存。这里地势较低,长年积水,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也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内陆淡水型湿地系统,它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广府古城周围水资源丰富,由大片的水洼地组成,每当骄阳西坠时,渔舟唱晚,碧波荡漾,鱼鳞跳纵,鸳鸯交颈,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称(图2)。水生植物:主要以芦苇和荷花为主,并有天然形成的万亩芦苇荡,湿地植被类型主要有金鱼藻、蒲草、水烛、芦苇、芦草、菖蒲、车前子等。植被:广府镇内的林木种类较多,主要的乡土绿化树种有旱柳、榆树、国槐、刺槐、泡桐、毛白杨、青杨等;主要的经济树种和庭院绿化树种有石榴、枣树、山楂、香椿、海棠、柿子、梨、桃、杏、苹果、苦楝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枸杞、荆条、紫穗槐、白腊等。水生动物:主要有各种鲤科、鳅科、鲇科鱼类以及鸬鹚、黑鹳、苍鹭、野鸭等水鸟。

查看全文

古城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面对一个又一个知名古城的竞争,台儿庄古城是如何脱颖而出,创造出此等佳绩的呢?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未来的台儿庄古城又如何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关键词:古城;旅游;文化;营销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枣庄,2018年旅游收入再创新高。作为一个由煤炭老城转变为新兴旅游城市的首批开拓者,枣庄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台儿庄古城为枣庄著名的5A级景区,2010年正式开园以来,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景区傲绩,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及地方财政税收增收创造了不菲贡献。面对一个又一个知名古城的竞争,台儿庄古城是如何脱颖而出,创造出此等佳绩的呢?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未来的台儿庄古城又如何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研究背景

(一)行业背景。人们生活质量标准不断升高,随处可见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中,游览一个又一个的知名古城也成为了不少人旅游的首选,因为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旅游品种,可驱车自行前往,亦可跟团免去操心烦忧,古城内和周边皆可食宿游玩。(二)企业背景。台儿庄古城位于交通便利,南北融汇的枣庄市下属辖区台儿庄区,历史上也是一座颇有风味、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的秀美古城,素有“天下第一庄”之美誉。然而在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中,不幸被战火焚毁。2008年,枣庄市启动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修复工程,全面建成完工于2013年,自2010年开城以来,远近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一睹古城风采。

二、相关理论概述

查看全文

古城建筑管理研究式探究

1慈城古县城建筑管理研究的背景

宁波市各级政府对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先后邀请了多家知名高校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并探索出政府主导规划、公司建设城镇的运营机制.2002年市、区、镇三级政府确定国有公司出资组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明确要求开发公司进行慈城古县城修复利用工作,并开发经营古县城和投资建设新城,将其收益投入古县城保护建设中.同年委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慈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并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美院等高校合作,完成了孔庙、县衙、清道观、甲第世家、冯岳彩绘台门、冯俞宅、符卿第、走马楼、太湖路、太阳殿路历史街区等项目的修缮和改造.2010年10月1日实施了《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确立了以法的名义保护古城,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也是同类古城立法保护的先例.2011年委托同济大学承担《慈城古县城城市设计导则》工作.然而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工作在实际管理操作层面仍有问题亟待解决:重点地段重点管理与一般地段建筑管理工作不能协调展开;古城保护要求下的建筑单体建设规划控制与群众改善居住生活空间的强烈愿望之间的矛盾;群众自发的房屋修缮缺乏正确指导而破坏古城的整体风貌的问题.文保类传统建筑有比较完备的管理文件或条例.一般地段的建筑因要与古城风貌协调,多要求其保留或者改造,但缺少实际有效地指导和正式的文件说明.若该地段的传统风貌建筑按照文保点的管理办法,采用精品式的修复或重建,会因数量巨大,产生巨大的行政成本和建设成本.若作保留修缮,维护成本又太高,老百姓负担不起,也不懂修缮技术,多置之不管,加速了老房子的朽化.不能动的老房子又难以满足普通百姓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期望.所以尽管今天在大力宣传要保护传统文化,仍有偷拆老房子建新居的现象.同时,非传统历史风貌建筑的改造以及待建建筑因缺乏明确指导,管理弹性过大,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往往建成的造型不统一,破坏古城风貌.如何统筹有效地管理古城内量大面广的非文保建筑,即强化面上的建筑管理,全方位整体地保护古城风貌,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慈城古县城建筑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研究的框架如图1所示.研究对象为慈城古县城保护范围内所有建筑单体,包括传统历史风貌建筑和非传统历史风貌建筑,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规划为依据,以规范各类建筑建设行为、保护古城风貌为目标.文物建筑单独按文物保护要求执行.

3慈城古县城传统建筑专项研究

3.1古城传统建筑平面形制研究

查看全文

古城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现状调研

摘要:简述了固原州古城的发展历程,结合其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现状,分析了古城建筑的文化价值,为今后固原州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古城,历史建筑,文化遗存

1固原州古城的历史沿革

固原城,城池创建时间,最早有明确纪年者是在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修筑原州城”为总管府之记载[1]。但在现水电局和二小附近出土的陶罐与瓦片可以推前至汉武帝元鼎三年。据《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古城元末废“明景泰元年(1450)始筑固原城,景泰三年(1452)修复开城县北40里的故城,成化二年(1466)由于开城陷于蒙古部而徙其址于新修的故城”。成化五年(1469)兵备杨勉增修高(兼设楼稽城,旧二门南镇夷,东安边)。“弘治十五年(1492),总制军务户部尚书秦统驻节固原,展筑关城(更开西门一,曰威远,是时拓筑外城)”[1]。万历三年(1575),总督石茂华始瓷以砖,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84)重修外城周,遂为雄镇。

2固原州古城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简述

固原历史建筑遗存集中且较多,在宁夏境内颇为难得,甚至超过历史文化名城银川。目前保留有城墙、文渊阁(魁星阁)、财神楼、城隍庙、二十里铺拱北(见图1~图4)。城墙分为内外两层,属于军事防御建筑,内城墙周长九里三分,即4650m,高三丈五尺,底宽三尺八丈,有垛口1046个,炮台18座,内城墙只在西湖公园内有约500m的遗留,其高4~12,上有松柏等植物,还有民国遗存砖塔1座;目前外城墙保留较多且较好,其周长十三里七分,即6850m,高三丈六尺,有垛口1573座,炮台31座,内外城门10个,据《嘉靖固原州志》卷一记载,景泰三年(1452)时开始修筑固原城,成化五年(1469)兵备金事杨勉增筑并且修建其东南二门:东门名曰安边,南门名曰镇夷。“弘治十五年(1502),尚书秦统增筑外关城,周围二十里并设关门四座,关城外再挖沟池为护城河,同时外关城再开西门一座,称之为威远门”。文渊阁,前称之为魁星阁,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属于军事防御兼观赏建筑,由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三边总督秦竑创建,弘治十六年(1504)落成,后由清代光绪末固原州知府王学伊,提议重修,以“招东来紫气,起地方文脉”号召募捐修筑,现坐落在修整后的锥体砖包台面之上,高12.3m,平面正六边形,共三层,攒尖顶,楼阁式木亭,内有木梯可供登临眺望,角梁及顶部由雷公柱支撑,各出檐均为双层桷飞,方形飞桷前端做收分,飞檐颇有南方建筑的韵味;上檐用一斗三升式的斗拱,其余檐部皆简化,施以彩画,整体建筑小巧玲珑,夜晚灯光通透,现已成为固原市的夜景重要节点。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书法家大师于右任登阁游览,题写“瑞应须弥山,翠接文渊阁”的文联。图2文渊阁图3财神楼财神楼位于明清时期固原最大的商业中心过店街,属于道教建筑,建筑风格、结构、材料属于明朝建造,在商业中心建造财神楼很明显的表达了商家们强烈的精神寄托,建筑风格属于城门洞式青砖结构,底边基座长10.36,宽4.1m,门洞高3.1m,宽3.3m,南北面石刻发现光绪年间商家一起募捐重新修筑了财神楼。基座上楼阁空间紧凑,变化丰富,兼具祈祷、游览、眺望等功能,西边为主殿为固原市现在唯一剩下的歇山顶,面阔三间,南北长6.4m,东西6.75m,顶部飞檐形如飞翔之鸟,有西南地区古建筑的影子;东边为附属建筑,卷棚顶,值得注意的是面阔四间,在古制建筑中极难见到,长8.35m,宽4.9m;中间为楼梯,楼梯中间设有一门,将门上边做照壁,楼梯上方有主殿和配殿的过殿,宽1.9,高2.5,里面供奉财神。城隍庙在现固原市粮食局内,建于明景泰三年,属于道教建筑,《嘉靖固原州志》记载“有安边,镇夷二门城隍,建置莫详厥出。大明景泰庚午,左司右司,六曹分列东西,后为寝堂,前揭庙榜,圣母土地,秩序然而有序。饭香案炉瓶之具,亦莫不极其精备,始于景泰元年(1450)三月三日,以是年秋八月告成。”清《宣统固原州志》中“州城中央,庙址以定,正殿五楹,金身六丈,栋梁桷榱。后拱寝宫,前列坊棁。铁狮铜猊,斑斓奇致,美轮美奂”。又根据《民国固原县志•建置志》记载在战争中被毁,后又重新修建。现在遗存保护较好的大殿三间,前殿五间,长15m,宽13.3m,金厢斗底槽,明柱8根;中殿5间,长16m,宽8.55m,内有明柱10根,两侧仅存东西配殿,但被占作粮仓,整体属于明代建筑风格,局部砖雕精美。图4城隍庙二十里铺拱北是固原回族建筑中的代表作,属于嘎德忍耶九彩坪门宦,整个建筑依山傍水,气氛严肃、神秘。整体为六进式建筑格局,围墙与入口大门为第一进,第二进为院落,第三进为砖坊,第四进为拱北内门,第五进为墓室,第六进为后院,墓室前有殿院,左客右寝,功能完善。内有三座陵墓,攒尖顶亭式的墓庐,整个建筑由歇山、硬山、卷棚组成,木雕、砖雕精美,琉璃飞刹耀眼,空间又宽阔、高耸富有变化[2]。据传说和记载,该建筑建于元末明初,供奉伊朗前来传教的“西来上人”,清朝重修建留有《回教先贤先仙碑》,1920年海原大地震毁坏后于民国重新修建,改革开放后,地区注重民族团结又几次修建至今,保存完整,是回汉融合与和平共生的精神实体。

查看全文

古城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发展对策

摘要:实施以城市建成区空间资源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城市更新行动,既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砝码,又是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推进文旅融合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开封作为中西部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尽管人文资源厚重、历史文脉延续,但城市建设“欠账”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使开封获得了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的大量政策红利。同时,也给统筹产业园区、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带来重要历史机遇。

关键词:城市更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融合;开封

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相对于“公共文化空间”而言的。后者主要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15类场所,其经费来源一般为财政拨款,按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该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列举了公共文化空间中举办文化活动的主要类别,有书报阅读、戏曲表演、普法教育、艺术普及、科学普及、互联网上网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应在城市更新、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预留文化和旅游空间;要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在城市更新中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盘活文化遗产资源。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二、开封市文旅融合发展概况与宋都古城保护修缮规划定位

开封市具有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人文品位的显著“先天”优势,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是开封长期坚持的城市发展目标。开封现有1个5A景区、10个4A景区,主要分布在宋都古城保护范围内。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业态,以保护利用宋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由原文化部在2011年2月命名,是中部省份首家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突出文化定位,201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承担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区和文创产业对外开放先行区,促进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开封双龙巷、书店街、马道街被河南省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11月5日,开封市宋都皇城省级旅游度假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其中,明清城墙围合范围13平方公里。宋都古城内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棚户区占古城居住区四分之三以上,城市更新任务异常繁重。2019年10月10日,河南省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专题审议通过《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对宋都古城保护修缮规划的战略定位作出明确界定:《开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围绕宋都古城建设,深入推进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高质量做好中部片区建设大文章,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部署以古城内“四厢二十坊”为重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工程,着力打造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更新示范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