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4:49: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关系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关系问题

正确处理党内关系问题

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主导着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因为党对国家的政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党内民主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发展。发展党内民主不但关系到党自身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要发展人民民主,必须首先发展党内民主;而发展党内民主,首先要处理好党内的各种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至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始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产物就是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的社会关系。政党作为若干个个体的人组成的政治组织,其内部也会形成各种关系。这些关系能否得到正确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的发展。

*年9月8日在延安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这段话说明了共产党这个政治组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党是有着共同理想与共同奋斗目标的人组成的,正如列宁所说,是志同道合者的联盟。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规则必须建立在维护共同的理想这个基础之上,这就是处理党内关系的党性原则。

党是志同道合者的联盟,意味着在党内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组织起来的人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他们走到一起不是迫于某种压力,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同样,共产党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实现正义与平等,在为实现党的理想而奋斗时,党不容许在党内形成只有封建社会中才存在的不平等的关系。因此,一个人过去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其职务大小、财富多寡、文化程度高低,一旦加入共产党,他和其他党员在政治上就是完全平等的。在党内,所有党员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其表现是在真理与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对党员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党内所有成员一律平等的原则,实际上又体现出党内关系的民主原则。在任何组织内部,或者在任何社会中,要实现民主,首先要保证每一个组织成员或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权利平等是民主的基础,即使是在具有先进性的共产党内也是如此。而且,只有在权利与义务统一时,党员对党的责任感才会增强。

党员在政治上平等,这在理论上已经非常明确,但理论上明确的问题,在实际中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就遇到了挑战。

查看全文

两委关系问题思考

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负责村务活动的日常管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是村级组织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为此,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村“两委”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是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

1、“两委”关系不理顺,制约了村级组织建设

实行村民自治,尤其是村委会直接选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带来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一是“唯我论”。一方面,村党组织片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村务事无巨细地过问,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充当“家长”;另一方面,村委会以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由,置村党组织的领导于不顾,我行我素,导致“两委”在工作上离心离德,势不两立,唯我独尊。二是出现了“无为论”。不是村委会依附于村党组织,就是村党组织趋炎于村委会,谁的势力大,就由谁主宰村里的一切。三是出现了“实用论”。表面上看,一些村“两委”班子还算比较团结,不吵不闹,没给党委政府添什么麻烦,但往深层次上挖掘就会发现,他们实质上是各揣心腹事,各班干各的事,貌合神离,勾心斗角,暗中较劲,对我有利的就千方百计予以促成,对你有利的就想方设法设置障碍,拿百姓的利益做砝码,对事业的发展不负责,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

究其原因:一是综合素质不高。部分村干部,特别是个别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思想政治素质低下,没有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而是看中书记、主任这个官职,看中了权和利。同时,由于新的村委会是由村民海选产生的,部分群众选举时看人不够全面,把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人选为村委会主任,他们当选后,由于业务能力不强,政治素质较低,法制观念、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于有极个别的村委会主任把家族矛盾、个人恩怨带到工作中,致使工作上存在不到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导致“两委”之间矛盾的产生,唱对台戏,互相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村“两委”甚至还达到了不可调和、势不两立的地步。二是认识上存在误区。个别村党组织书记把抱揽一切理解为是加强党的领导的最好体现,把党的权威和个人权威混为一谈,认为自己是“一把手”,什么事都应该说了算,大权独揽,无视村委会的职权;部分村委会主任,片面理解、夸大村委会职能,认为实行村民自治了,自己是全体村民选举的,最有群众基础,最能代表群众利益,村党组织书记是十几名或几十名党员负责选举的,只能代表这些党员的利益,所以,村务应该由村主任说了算,不服从村党组织领导,有的甚至打着村民自治的旗号架空村党组织领导,造成了“两委”之间矛盾激化。三是当村官的动机不纯。个别村干部不是以党和人民的事业、全体村民的利益为重,而是以一已私利、宗族和派性的利益为重,当村官的目的就是压倒对方,借助手中的权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达到光宗耀祖、打击对方的目的,因此,村“两委”换届,特别是村委会换届成了各派力量的角斗场。四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对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的问题,没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科学管用的监督制约机制,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对村委会直接选举,由于村民素质还不够高,往往是很随意甚至受人指使利诱而投票,加上家族、派性等客观因素,使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人坐到了村委会主任这把椅子上,给村里的工作带来很多问题。面对这一实际情况,乡镇党委政府只有说服、教育、调解、引导的软力办法,往往是一事一议,按下葫芦起来瓢,不团结问题始终不能从源头上得到遏制,矛盾和问题越积越多,积怨越来越深。即使想通过法律程序这行罢免,操作起来也相当困难,很大程度上实现不了党委的意图,解决不团结问题成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永恒的课题。

2、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有待于实现“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查看全文

劳动关系问题调查与思考

摘要: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深刻的体会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以保证社会劳动关系的和谐性。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调查

一、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一)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保证工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坚持平等的合同签订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关系的和谐性。(二)在一个企业中,工会有维护的职责,工会要不断维持各项活动的参与力度,并坚决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确保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三)在职工的民主权利中,要坚持公开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对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进行维护,保证工会相关工作的时效性,从而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劳动保障监督管理

(一)要对相关的队伍加强建设,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检查的执法能力。(二)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旦发现违法现象,要对其进行严厉打击,从而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的行政和司法联动机制,从根本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劳动者进行正确引导,保证劳动者的合法诉求得到满足,确保劳动者能够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合理维权,对于不合法、干预正常工作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严惩,对恶意挑唆的闹事者进行严厉的打击。对日常巡查与整治行动进行有机结合,对重点环节反复严格执行监督巡查,一旦发现损害劳动者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整治;依法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三)对于群体性的劳动纠纷,各个部门要加强合作,做好一系列工作,及时处理相关的劳动纠纷,并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合理。

查看全文

领导关系问题通知

党的十五大以来,各地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中,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和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些企业实施资产重组时,党组织的设置、调整跟不上;有的企业改制后,党组织的领导关系不明确;有的企业党组织对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薄弱,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现就企业党组织设置和领导关系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要与企业改组、改制同步进行。

国有企业实行改组、改制、联合、兼并或其他形式改革后,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党章规定,根据企业的规模、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同步组建、改建或更名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企业内部的党组织设置,也要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状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一般应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大企业集团需成立党组的,必须经党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批准。设党组的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二、依法申请破产的企业,在进入破产程序至破产终结期间,党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继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在特殊情况下,经企业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设置临时党组织并指定负责人,明确职责任务,开展党的活动。企业破产终结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撤销原企业党组织。

查看全文

关系问题难用沟通解决论文

摘要: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越来越突出。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

关键词:中日关系;沟通;问题.

近来,关于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和国人关注,也引起了很大争论。在此问题上,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日本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作者想强调的是中国应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不是因为民族主义感情作祟而盲目反日,也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是有血性的,而是出于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认识。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来日益膨胀的进攻型对外战略及在钓鱼岛、台湾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挑衅和进攻姿态,更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面和竞争关系。国家利益仍是当前的国际社会中指导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则,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本国的国家利益是衡量一国外交是否成熟的标志。说过合作是斗争得来的,而不是让步让来的,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困境非中国单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在日本的咄咄进攻态势面前及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挑衅和侵犯中国国家利益并极力遏制中国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死抱着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及希望日本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且会自缚手脚,带来的是犹豫徘徊、瞻前顾后而终究无所作为。如果此时再一味强调保持和维护中国好不容易初步树立起来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自身核心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情况下,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不但是一种外交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不是因为中国手中有牌可打,故意刁难,而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正当而合理的外交行为,这并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伦理,也并不表明中国就要立即和日本决裂甚至走向军事冲突,此类做法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也屡见不鲜。如果反过来,日本处在中国的位置上,其会支持给予中国更大的国际行为权力吗?凭借日本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恶劣表现及其与周边国家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争端与麻烦不断、周边国家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普遍表示反对和担忧的事实,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名正言顺,更何况考虑到日本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屡次挑衅和侵犯以及强硬而恶劣的对华态度,中国理应承担此一责任。中国采取既不明确表示支持也不明确表示反对的模糊态度并不能做到明哲保身,更不反映中国自身的最大利益。因为日本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遏制中国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与政策十分清楚,对于中国并不希望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真实心态也一清二楚,所以就算是日本顺利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并不会因为中国没有行使否决权而感谢中国,更不会自动带来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正如韩国《东亚日报》21日发表的社论所言,日本在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仍然没有摆脱帝国时期的思想,不但不对过去的侵略行为反省,反而企图美化丑恶的历史。如果日成为常任理事国,其膨胀欲望会更加暴露,不仅不会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反而会加剧国际矛盾。果真出现这种结果,只会进一步助长日本的强硬态度和嚣张势头,中日关系将更为复杂化,现存的争端和问题也将更加难以解决,届时,中国再想努力发展中日关系、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此前,日本政府宣布将右翼势力设立的钓鱼岛灯塔收归国有并予以保护,随后又同美国一道发表涉及台湾问题的共同声明。不单如此,日本外相还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修正”;日自民党拟通过修宪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定性为“传统活动”……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

查看全文

小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与治理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劳动关系属于单一的公有制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制度改革,试点改革挑战“固定工”,打破“铁饭碗”,这个时期的劳动关系可视为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破冰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制高潮,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劳动关系的弊端不断暴露,劳动争议案件飙升。该时期的劳动关系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要调整方式,同时这一阶段的劳动关系状态给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面对经济体制的变革,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接轨世界经济体系,劳工领域避免纠纷已迫在眉睫,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劳动管理。在劳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小型国有企业劳动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问题。

小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理念落后,忽略“人”的动态价值和长远价值,与日渐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悖。许多国有企业在用人理念上仍固守人员管制的思维,延用“招工、监工”的方法。在人员管理上,通过制度约束和刚性管理,以“单纯的业务指标”来衡量用人价值,对企业文化建设、职工的家庭情况、员工的职业规划等人文关怀较少,企业和职工缺乏有效沟通,劳动关系缺乏人本管理。由此,职工则是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漠不关心。2.改制方法缺乏人性化,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会调整经营方向、内部层级、人员结构等,不可避免会出现部门合并、岗位调整、辞退员工、薪酬待遇调整等问题。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的职工在长期稳定的工作环境下,对变革有所抗拒,特别是对调整后的岗位和工资不满的员工,很容易在未来引发劳动关系问题。3.劳动权益方面的摩擦日益增多。企业管理层面的法律知识不专业、不完善,忽略了《劳动法》,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保险福利”等方面未能尽足企业的法定义务,表现为职工的工作强度过大、欠缴社会保险费、增加劳动强度却未实现多劳多得、缺乏劳动保护等现象,职工的法定权益受到损害,导致劳资双方的摩擦不断增多,甚至引发恶性冲突。4.劳动规章制度不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在改制浪潮推动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跟不上改革的发展,导致在人事管理上出现各种不合规风险。一是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多由企业方制定,往往存在“制定程序不规范、制定内容不合法”等问题;二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诸如“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内容不规范、离职手续不合规”等现象。这些因素已成为目前劳动仲裁机构处理的主要问题。5.企业与劳动者关于工资薪酬矛盾不断加深。绝大部分国有企业保障中层以上人员的薪酬待遇,以维护“公司骨干”的稳定,但基层员工的工资增长远远低于工资指导价位。基层员工的工资难以提高,甚至数年未增长。由于“同工同酬”的原则及现实情况的差距,伤害了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出现怠工的现象,造成了不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

小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劳资双方实际上的不平等地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推行,企业与职工形成“平等、利益、合作、共赢”的新型劳动关系。在这个背景下,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冲击下,劳动者的思想提高了,管理者却仍固守“工作=饭碗”的思维。所以,一些企业在劳动关系管理上习惯性处于强势地位,企业掌握话语权,一些管理者忽视或侵占员工利益。同时,员工在这种不平等关系之下,不考虑企业的发展,在公司中得过且过。企业和职工的不平等地位滋生了不和谐的劳动关系。2.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粗糙,合规化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上存在劳动规章制度不完善、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待遇不公平等。特别是改制企业,由于员工的工作内容、性质、环境、待遇等方面发生变化,相比改制前条件变差的员工,他们的不平衡心理往往会对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埋下隐患。3.劳资双方沟通不畅,协商不妥,矛盾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员工在利益上目标对立。具体实践中,往往企业方不断压缩用人成本,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等,而员工方没有表达诉求渠道,必然滋生不满情况,进而“淤积、发酵”。劳资双方沟通不顺畅,员工没有较好的沟通、谈判和协商的渠道,甚至最后矛盾激化,劳资双方两败俱伤。4.企业趋于行政化管理,导致员工关系不和谐。“官本位”思想下,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竞争体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有的人一旦进入管理岗位,拿着高薪却不思进取,导致“好用的人和不好用的人都一起用不起来”的尴尬局面,加上干群收入差别,往往成为劳动关系矛盾的导火线。5.用工多样、待遇不一,导致劳动关系不和谐。企业劳动用工的基本形式就是合同制用工。诸多国有企业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企业中仍旧存在多元的用工形式。同一家企业,职工身份包括“临时工、固定工、集体工、合同工、国家干部、聘用干部、聘用工人”等,不同身份的职工在待遇、晋升、福利、社保、职工权利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差别对待所形成的“不公平心理”也是导致劳动关系矛盾的隐患。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查看全文

浅析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希望能从个体、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一系列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现代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对策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两大要素,拥有良好的关系,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良性发展。但近年来高等学校频繁出现“教室门”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反响,师生伦理受到严重质疑。

一、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师生之间关系疏远,感情淡漠

这主要是指老师仅仅只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员存在,而缺少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现在高校基本都是采用教室流动、合班上课制,一名老师要教几百位学生,这样自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就减少了。这也使得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在逐渐地远离老师。就算是与学生最密切的辅导员,也因为一系列的日常事务,而缺少与学生进行内心交流。因此师生关系逐渐淡漠,甚至出现“辱师”现象。

查看全文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析

1.前言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不断应用和企业产业结构的稳步升级,民营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很多矛盾问题以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还有的企业甚至会出现由劳动关系所导致的刑事案件,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的分析,通过有效措施减少劳动关系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概述

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指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为产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民营企业在劳动关系和劳动者的角色中表现出双重性的特点,与劳动者既属于经济关系,又属于社会关系,属于平等合作,也属于隶属服务。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是合作与矛盾的结合体,如何有效处理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使企业劳动关系朝向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谐可靠的劳动关系可以实现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充分保护劳动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提高职工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应得的利益并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满足员工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和谐的劳动关系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内涵,可以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市场竞争形势的逐渐透明,民营企业的数量和吸纳的就业人数逐渐扩大,民营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逐渐增多。从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现状来看,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非民营企业,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占比最高,也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工资拖欠的问题获得了有效的改善,工资增幅较大,社会保障水平和劳动关系也进一步的稳定和提升,企业福利待遇增加。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也获得了有效的完善和加强,民营企业中已经建立起劳动规章制度,通过劳动规章制度有效管理企业的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作用和价值,使得民营企业能够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同时,民营企业还建立了多样化、科学性的沟通模式,推动劳动争议内部解决,通过有效的劳动争议调解部门建设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2]

3.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来看,民营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花样逐渐翻新,劳动者工资水平较低,有严重的被压榨和剥削的感觉。民营企业的平均月工资低于城镇规定标准水平,管理人员工资相对较高,但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同等级的公务员相比工资仍然要低很多。虽然民营企业已经重视起劳动者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但是民营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尽可能的压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或者对试用期工资和加班工资根本不予发放,不重视劳动者的额外劳动付出和劳动价值,难以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劳动关系问题频发。[3]3.2 劳动条件较差。有的民营企业受到自身规模以及资金投资水平的限制,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工伤事故,严重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职工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普遍偏高,尤其在劳动力需求比较大的区域,职工的工作时间要远远超出八小时,而且很大一部分农民工没有休息日,职工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劳动的状态,不仅会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关系的紧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3.3 劳动合同的签约比例低。企业的劳动计划程度直接与企业组织程度有关,民营企业很多组织程度较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重视不足,存在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或为了规避风险干脆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一旦发生劳动争议纠纷,不但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实往往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要支付双倍赔偿金。3.4 社会保障参与率比较低。民营企业相对于国企来说更加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没有进行长远的考虑,对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据调查:大部分民营企业对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比率,是按照最低社会保障工资的标准为职工缴纳,而非按照职工实际发放工资的标准缴纳;更有甚者。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群体根本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查看全文

党群关系问题调研汇报

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良好的党群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巩固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构建新时期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党群关系在总体改善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执政之基,亟需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思想认识的隔阂疏远了党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在物欲横冲的潮流中也接受着挑战。党的政治意图与人民群众的愿望没有达成一致,党员干部不关注群众的所思所想,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所言所为也总是抱怀疑态度。诚信缺失,部分群众对党的信心有所动摇,甚至于仇官的社会心理较为普遍,党群之间思想隔阂问题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首要问题。

(二)民生问题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党群关系。

查看全文

公共关系教学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公共关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所处的地位却很尴尬。本文指出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认为其举足轻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其所处之现状,最后给出了几条可能走出困境的道路。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