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1:2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管理研究

骨科护理管理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安全管理用于骨科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该院骨科于2016年1—12月间实施护理安全管理,随机抽取该阶段住院患者53例,与2015年1—12月间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的55例患者进行比较,评价实施管理前与实施管理后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施管理后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5)。实施管理后患者对科室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实施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93、29.037、77.836、40.241,P<0.05)。结论骨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后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安全;骨科;护理质量;风险因素

骨科常见收治的疾病包括骨折、颈椎病、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肿瘤、腰肌劳损、肩周炎等,病程较长,患者需接受长期治疗,部分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需经历一段时间的卧床休养,卧床期间患者丧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骨折患者暂时存在活动障碍表现,住院期间如护理不当可能产生护理不良事件,从而引发护患纠纷[1]。因此在骨科加强管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是判断科室护理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与患者住院身心安全关系密切。文章分别选择该院于2016年1—12月间与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评估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前后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53例,包括男性患者39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16~75岁,平均为(45.8±9.1)岁,疾病类型:四肢骨折19例、骨关节炎15例、颈椎病10例、骨肿瘤9例。2015年1—12月间的55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18~76岁,平均为(46.5±9.0)岁,疾病类型:四肢骨折21例、骨关节炎14例、颈椎病11例、骨肿瘤9例。实施管理前。后患者疾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实施管理后:①首先科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护士长了解科室医护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进行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科室风险因素识别、预防及管理等。重点分析科室过往发生过的护理不良事件,了解多发人群特点及发生不良事件导致的后果,对科室护理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及时修改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细化规章制度,打印成册,发放给所有医护人员。②护士长应重视对科室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抽查,重点管理科室所有护理环节,包括交接班、夜间护理、用药安全及治疗等,护士长保证合理排班,将老中青资源合理分配,保证每个班次值班人员实力均衡,保证护理工作可顺利实施。③保证骨科环境安全,在患者入院后护士早期采取跌倒、误吸等多种评估手段,确定高危人群后重点管理;保证科室地面干燥,设置防滑标识,在病房及病区中增设安全辅助设施,如扶手等,提高病区环境安全系数[2]。④护士重视健康宣教,增加日常巡视次数,了解患者住院期间身心需求,积极满足,重视用药安全管理,用药前严格坚持三查八对制度,用药期间重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为患者提供用药知识讲解。加强护患沟通,联合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及护理活动,积极查房,在高危患者床头上设置标识,提高医护人员警惕心,重视高危时段监督,如夜间、放假期间、交接班等。夜间巡视时及时拉起患者床栏,对骨科患者离床活动时,要求家属全程陪伴,避免发生跌倒等情况;重视管道管理,做好导管固定工作,定时查看。实施管理前:一般入院后知识宣教、生活指导、用药指导、护患交流等。1.3观察指标。科室自制护理质量评价表,观察项目包括健康宣教、护患沟通、护理巡视、安全教育,每个项目为25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较高。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ICU护理管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66例ICU患者参与该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3、10例,患者年龄在17~88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6.32±3.25)岁,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心肺复苏治疗、其他疾病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8、6、4、2、4例;参照组中患者例数是33例,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2、11例,患者年龄在18~87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5.01±4.05)岁,该组患者中主要包括重症肺炎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并发症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分别是10、7、5、3、3、5例。该科室中共计40张床位以及80名护士,男女比例是10:70,最大年龄是38岁,最小年龄是21岁,中位年龄是(26.54±3.21)岁,学历是在读研究生、本科、大专的护士分别是1、20、12名。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传统护理管理:进行床外分配时,告知每一名护士需要负责的工作是患者相邻床位的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在研究组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利用甲乙丙丁分级方式给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级,甲级:病危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床边专人护理;乙级:病重患者[1],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护理干预,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3~4例患者的护理工作;丙级:病情稳定患者,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5~6例患者的护理工作。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实施各项风险评估并建立床头风险警示标识,分别以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文字给予跌倒标识、压疮标识、过敏标识、禁食禁饮标识以标注区分[2],详细告知患者标识重要性和必要性,各个标志需在风险解除或者患者出院后实施有效清除处理;对利用微量泵输入的药物使用情况设置标识,例如氯化钾以及镇静剂等,利用不同颜色标签给予不同药物加以区分并在注射器、导管末端等部位标好标记;设置耐药菌隔离标识的时机是在接到检验科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待患者阴转后或者出院后实施标识解除[3],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名护理人员不可同时护理感染患者和需进行保护隔离患者。③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分级情况实施全面有效评估并将护理人力分为:很忙、较忙、中,若同一名护理人员可对2例乙级患者实施护理可判定为很忙,若平均1名护理人员可对3例乙级患者加4例丙级患者实施护理则判定为较忙,若1名护理人员平均给予单纯给予4例乙级患者或者2.5例丙级患者护理,判定结果为中[4]。④对护理人力进行评估,给予各位护士患者床位合理分配时需要遵循轻重搭配原则,一般情况下,1名护理人员搭配3~4例患者,在其余岗位中,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已经合理搭配的护理人员辅助。完成床位分配后,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护理人员分配不均衡现象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调整[5]。

1.3判定标准

查看全文

血液净化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在血液净化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室行血透的80例患者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另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常规护理管理+质量控制),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①观察组的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剂、透析治疗间空气的合格率分别为95.00%、100.00%、100.00%、93.75%,对照组分别为82.50%、85.00%、83.75%、75.00%,两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②观察组护理人员感染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40.00%,两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可规范血液净化操作,降低感染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管理;质量控制;血液净化

血液净化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主要负责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1]。在血液透析室中,由于仪器设备比较多,且操作的技术性要求高,再加上患者年龄跨度大,因此与其他科室相比,血液透析室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为了有效提高血液净化护理的工作水平,需选择合适的质量管理方式。我院在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血液净化室有28台固定血液透析机,1台床边血滤机,15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0名血透护理人员。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室行血透时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的80例患者对照组,另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时应用质量控制。1.2方法。对照组:在血液净化室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常规消毒,日常管理等。观察组:常规护理管理同上,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控制。①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在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科室质控员、护理人员等。定期检查血液净化室的工作,包括每周一次自查、每月综合评估,并且开展护理质控会议,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讨论解决措施并落实到护理管理中。②完善相关制度。根据2010年卫生部出台的SOP(血液净化标准操作),并综合血液净化室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病历管理制度、感染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消毒隔离管理、环境管理等措施)、血液净化室工作制度等。③感染控制。a.患者分区。在血液透析室中,将治疗室分为三个区,即急诊区、普通区、隔离透析区。对于新透析患者,在透析前需进行相关感染学指标筛查,比如乙肝、梅毒、丙肝、HIV等;对于未进行筛查的急诊患者,使其在急诊透析区进行透析;对于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患者,给予专区专机透析。b.环境管理。在相对独立、安静的区域设置血液净化室,并且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并且分开设立医护患者通道。治疗区域设置手卫生设备,严格要求义务人员规范操作,比如戴手套等。对于透析准备室、配液间、水处理间等,均安装空气消毒装置,并且确保光线充足、空气清新。c.透析机消毒。当患者完成透析后,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对透析机外部进行擦拭。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若患者血液不慎污染透析机,则需立即采用1500mg/L的上述消毒剂将血迹擦掉,并且对机器内部进行消毒。④操作技能规范化。每月对血透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操作,同时树立无菌理念。在血透治疗的护理过程中,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了解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对于危重、急诊和老年等特殊患者,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等。1.3观察指标:①环境采样:观察并比较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剂、透析治疗间空气的合格率。②感染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感染事件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搜集、整理两组患者的上述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操作采用χ2检验,当P值在0.05以下时,提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过一系列改革,使行政事业单位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仍然在路上,如何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已经超过8万亿元,如果不加强管理工作,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和流失,保值增值也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但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两个结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两个结合”朝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两个结合”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对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深入分析“两个结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个结合”具有创新性。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预算管理,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都应当将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由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具有很强的紧密结合,通过“两个结合”,能够推动行政事业管理模式创新;“两个结合”具有系统性。现代管理理念更加重视系统性,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特别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管理工作一环扣一环。通过“两个结合”,可以使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可以进行渗透和转换,进而使整个管理工作更具有系统性。通过“两个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使整体管理工作更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更加注重“两个结合”。

二、行政事业单位“两个结合”存在的问题

“两个结合”在促进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科学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推动“两个结合”来看,尽管在“两个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但在推动“两个结合”方面还存在很多制度因素和突出问题,影响了“两个结合”的有效开展。因此,应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科学的策略解决问题,促进“两个结合”取得更大成效。一是存在思想制约。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两个结合”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问题,没有将“两个结合”作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战略性举措。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运用这种方法,还有的事业单位“两个结合”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实在在落实到位,导致“两个结合”成效甚微。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基本上都采取行政性、指令性的方式进行,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不够到位。所以,缺乏有效的预算,导致资产重复购置、资产增值率低等问题,特别是存在“重购轻管”“重钱轻物”的问题。二是存在制度制约。从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来看,“两个结合”制度还同有形成,尽管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两个结合”方面进行了实践,并且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仍然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主要由办公部门负责,而预算管理则都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组织和机构“分立”,在实施“两个结合”过程中无法形成协同性。比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反映,虽然“两个结合”涉及两个部门,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特别是资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想实现“两个结合”,需要预算部门的配合,但其配合意识不强。三是存在模式制约。由于预算管理涉及面广,要求资产管理不仅要重视资产本身的管理,而且还要重视收益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预算编报工作,否则就会对“两个结合”十分不利。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其具有经营性和收益性,因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资产收益管理,没有与预算管理进行结合,违规转让、低价出租以及暗箱操作的现象相对较多,不仅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也会滋生腐败。但通过“两个结合”,则可以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两个结合”的优化策略

查看全文

财务管理与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协同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职院校发展不断壮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教育教学设备等资产采购量大幅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对职业院校的采购管理、资产管理进行全方位科学研究就非常有必要。本课题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协同研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系统推进优化中职院校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协同研究

一、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的现状。财务部门已经成为学院的一个重要部门,财务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观念上长期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部门项目预算和项目控制,轻经济效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财务管理的功能。具体表现如下。1.重博弈轻规划。在学校内部资源分配时,有限的教育资源,是用于学校优先发展的优势专业还是用于扶持弱小的专业,也就是“扶强”还是“扶弱”的问题,往往很难抉择,不能同时满足各部门的诉求。内部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编制校内预算来实现的,而预算又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校内预算是部门间的“讨价还价”,内部资源配置成为各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2.重投入轻产出。职业院校作为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有的资产归国家所有。国家将资产交给学校经营和管理,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分享经济利益,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长期以来的拨款体制,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经费管理习惯导致各个学校拼命争取资金,重投入轻产出,只注重资金使用,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益。投资过程中,由于缺乏时间价值意识、资金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没有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项目就匆忙上马,导致投资效益低下,进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3.重审批轻责任。近年来,不少院校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审批体系,出台了各自相应的《财务工作手册》,使各项支出的审批规范化。这种审批制度,强调财权的运用,各个层级的领导履行了审批支出的权力,却没有落实承担支出效果的义务,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全部落到财务人员身上,不利于学校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二)采购管理的现状。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校每年用于采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年度采购预算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大多数是财政性资金,因此学校采购也是政府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采购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各学校也积极地推进采购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组织机构不健全,难以相互制衡。很多学校建立了采购工作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担任组长,采购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察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处理采购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但是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监督权的界限不是很明晰。通常采购部门的人既是参与决策者,又是执行者,监察部门的人既是决策者,又是监督者。双重身份的重合会影响到相互制衡。2.采购系统不完善,造成重复购置。按照学校的内控制度,在采购之前均须经过前置审批。但是在实际审批过程中,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只要部门提出采购需求、经费允许就可以申请购置;经费申请渠道较多,形成多头申报,使得审批没有落到实处。3.采购需求不合规,采购不能顺利完成。采购需求通常是“谁采购,谁提出”。制订采购需求时要求合规、完整、明确,不得有歧视性条款或者倾向性的限制要求。部分高端的教学设备需要资产使用部门或人员进行采购。由于资产使用部门的人员不熟悉招投标的规则,再加上知识的局限性,在采购时往往让供应商来提供具体商品的需求文件,且缺乏专业论证。这样的采购很容易引起倾向性质疑,导致采购不能及时完成,影响到正常教学和工作。(三)资产管理的现状。资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管理逐步实现了信息化,部分学校自主研发或采购了资产管理系统,如国子软件,财政部门也推广了资产管理云平台,大大减轻了资产管理的工作量。但是资产重复录入、资产流失和资产重复购置的状况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如下。1.资产系统不完善。财政部门的资产管理云平台上线时间不长,部分功能还没法实现。国子资产管理软件目前对资产管理来说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就造成了资产重复录入的情况。资产管理员在国子管理软件中录入,财务人员又要在资产管理云平台上录入,一边是为了资产管理,一边是为了资产折旧,相当于同样的工作要做两次。工作量大且不说,很容易造成两个系统的数据不一致,如资产分类、单位等等,给财务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2.资产管理力量薄弱。虽然绝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设置了资产管理职能部门,但总体来说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因为不够重视,有的学校把技能水平低或没有地方安排的人员安排为资产管理人员,由于业务不熟悉,不能熟练操作电脑,不熟悉资产的分类,不熟悉各个环节的衔接等问题,给资产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3.资产审核、调拨、租赁程序不到位。按照各个学校的做法,在采购前必须要经过资产审核,才能进入采购环节。但是在设置审批流程的时候,存在着流程后置的问题,并将审批权限错误的赋予资产采购人。这样就失去了资产采购审核的意义,容易造成重复采购。职工换岗和部门资产调剂都会带来资产调拨的问题,由谁来做资产变更,程序上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资产管理员对资产调拨过程不清楚,只能靠资产清查时来纠偏。学校资产租赁前要先经过财政批准,批复后才允许出租。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未经批准就出租的情况,或者没有提前报批,导致资产部分时间闲置。

二、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三者关系与协同

财务预算是采购流程得以展开的依据,即财务管理为采购管理提供依据。采购过程中,财务管理又为采购管理提供资金保障。采购完成,资产入库,是资产管理发生的前提。资产管理过程中又涉及资产处置和清查。没有财务管理,采购流程就无法继续,更不会产生资产管理的对象,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资产管理管理的是资产的实物形态,财务管理管理的是资产的价值形态,如果双方沟通不足,就无法真正体现管理的效果。那么如何妥善解决学院目前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光要“分而化之,还要合而谋之”,其实就是在解决各自问题的基础上,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一)预算编制环节的协同。通过财务预算编制来控制采购预算。预算主要解决支出的科学分配问题,实质就是解决“该不该买”和“买多少”的问题。各业务部门根据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提出本部门的采购需求,并提供预算编制的基础资料。资产管理部门收到各业务部门的采购需求和相关资料后,结合资产的存量,进行必要性分析,将初步审核意见提交预算管理小组确定。专业性较强的重大采购项目,须委托校外专家或机构对方案的可行性、计划的科学性和金额的合理性进行综合立项评审。财务部门根据资产管理部门最终确定的采购项目,对采购预算的资金来源进行落实论证,编制采购预算指标。在预算编制环节资产管理部门提前介入,能尽可能地减少重复购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采购环节的协同。通过财务编报确认书来协同采购管理。采购预算指标批复下达后,业务部门依据采购预算数和实际工作需要,进入采购环节。财务经办人需在政府采购管理系统中编报采购确认书,确定采购方式和预算金额。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采购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由于可选择的采购方式很多,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自行采购、竞争性磋商、电子卖场等等,不同的采购方式应遵循不同的程序和要求,采购方式的选择既具有法定性,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财务经办人在编报采购确认书前,应根据采购事项的具体要求,进行充分沟通,合理确定采购方式。一般学校通过采购付款的内部控制程序来实现财务对采购的监督管理,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采购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但财务管理的这种监督作用,多少显得有些被动,与财务管理的地位不太相称。因此,财务人员应实际参与采购过程,参与招标文件的制订,在采购付款条件、采购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意见;监察人员应全程参与采购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三)验收入库环节的协同。通过采购验收协同财务管理、资产管理。(1)采购完成后,学院要组织采购项目验收。采购与验收是两个不相容的岗位。因此采购经办人可以发起验收申请,但不能同时作为验收人员参与验收。验收成员由资产管理员、使用部门人员、监察人员组成,重大、复杂及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可聘请校外专家参加验收。(2)验收通过后,采购经办人负责到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资产入库手续,资产管理员在资产管理软件中办理入库登记,形成资产卡片。财务部门提取资产数据,对资产分类、资产入账价值、计量单位等是否准确进行审核,提出修正意见,并据以计提折旧。目前固定资产分类的国家标准和财务规则规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是导致账实不符的最主要原因。部分大型仪器的重要零件更换按照材料入库,而不是资产,也导致了账实不符。所以在资产入库时,不仅需要考虑该件物品能否单独使用,同时还要考虑到对该项物品的处理方法。因此,统一资产分类标准,是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关键。(四)资产使用环节的协同。通过资产使用来协同反馈采购管理。资产使用部门或人员领用资产时,必须到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资产领用手续,资产管理员即在资产管理软件中办理出库登记。资产的使用部门或人员发生变动时,双方人员必须到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资产管理部门要及时在软件内进行更新。教学专用设备必须设置设备使用台账,记录使用时间、地点、人次、设备状况,并由经办人签名。设备使用台账每学期末交给资产管理人员汇总留存,并将结果作为设备采购绩效评价和确定下一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五)资产处置环节的协同。通过资产处置手续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沟通。资产长期使用后不能继续使用或其他原因需要对资产进行处置的,资产使用部门或人员先提出处置申请,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会签财务部门,报学院领导批准,最后上报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只有在资产处置最终批复后,才能根据批复要求,对资产进行实物处置,不得擅自在批复之前处置资产。资产处置后,资产管理部门要及时办理资产注销登记,并将资产处置批复、注销登记、处置结果等资料及时送到财务部门办理资产核销手续。(六)资产清查环节的协同。通过资产清查协同财务资产核算账与资产管理台账。资产使用部门自领用资产后需定期进行资产自查,资产管理部门则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将资产数据库中的资产与财务部门登记的资产一一对应,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对于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协同财务处按照规定的流程及时进行调整处理。

查看全文

温室蔬菜管理研究

摘要:冬季连阴等恶劣天气可降低温室蔬菜的产量和效益。介绍了连续阴天及连续阴天过后、天气转晴温室蔬菜的管理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冬季连阴等天气;温室蔬菜;管理措施

前言

近年来,谯城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起点高,步子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逐步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4.65万hm2,设施蔬菜面积约1.33万hm2,其中,小拱棚约6666.67hm2,阳光棚6000hm2左右,日光温室666.67hm2。谯城区温室蔬菜种植的主要品种是黄瓜、苦瓜、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等,从目前情况看,2009年冬季该区阴雨天较多,低温寡照,光照不足,不仅降低黄瓜等蔬菜的光合作用,出现落花、化瓜、花打顶等生理性病害,还由于气温、地温较低,直接影响了根系生长,使根系提前衰老,影响其对养分、水分的吸收[1,2],降低了该区设施蔬菜的产量和效益,严重制约了该区设施蔬菜的发展。现将冬季恶劣天气温室蔬菜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连续阴天温室蔬菜的管理

1.1及时揭帘,加强光照管理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研究计策

一、公共管理问题类型学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那些专业共同体和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都尚未解决或无法回答的疑问才算是研究问题。问题可以定义为:“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是一个反映了主客观矛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概念。科学研究从何开始?一直是哲学和方法论研究的一个关键主题。波普尔在《猜想和反驳》一书中总结道:“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几乎每个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是从特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开始的。问题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反映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认知矛盾。虽然诸多科学家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持有不同的方法论,但是科学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史表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从方法论层面上开展对“问题”的研究,探究什么是问题、问题的重要意义、问题的结构、问题的类型。“问题”成了不同流派科学哲学家交锋对话的聚焦点,他们对问题认识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分支领域“问题学”。目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界的共识:解决问题是公共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公共管理研究定向;问题是制定公共管理研究计划的依据;问题指导公共管理研究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等等。但是公共管理问题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公共管理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无一个完美的答案。类型学(typology),或称作分类学(taxonomy),指研究者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维度的简单概念,然后由简单概念的交叉形成新的概念。本文从问题的定义———“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出发,根据“差距”的本质特征对问题进行类型化的划分。按照近代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揭示的事实和价值二分的原则,我们可以将问题中所含的“差距”分为“事实性差距”和“价值性差距”两个维度。可以用如下的坐标图定位公共管理问题的各种类型。(1)纵坐标所示的纯粹涉及价值差距的问题属于诠释类问题,对诠释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使用诠释主义的方法,形成诠释类知识。诠释类知识通过挖掘、阐发、建立和确证一种价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2)横坐标所示的那些纯粹涉及事实差距的问题是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探索经验世界的状态、发展、变化,寻找经验世界中存在的联系。(3)横坐标和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中的问题既含有价值因素又含有事实因素,可将这些问题分为技术设计类问题、批判类问题和评估类问题。

1.科学发现类问题。科学发现类问题是人类主观认知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主观认知之间、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疑问。对科学发现类问题的回答,往往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框架,最终将产生对客观世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知识。提出科学发现类问题的途径包括: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一致的解释,证实假说和现象的可靠性、寻求理论体系内部的不一致性,解答多个理论和假设的不一致性,学科理论方法的移植等。

2.技术设计类问题。“实现特定目标的最优化方案、手段和措施是什么?”属于技术设计类问题。技术设计类问题包含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两个基本因素。技术设计类研究的目的是在既有事实前提下,确定合理的价值前提;或者在既定的价值前提下,寻求实现特定价值的优化方案。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往往需要在时间(时间段、历史、现状等等)和空间(国别、地区、部门等等)中进行目标比较、约束条件比较、环境参数比较、手段比较找出当前问题的特殊性,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战略与政策、体制与机制、措施与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评估类问题。该类问题与科学发现类问题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对事实、行为和态度的描述和解释。但不同的是,评估研究在对事实、行为和态度进行描述时,是建立在与特定标准进行比较基础上的描述和解释,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客观的标准也可以是主观的标准。评估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标准(criteria)、证据(evidence)和判断(judgment),评估类问题的本质是根据经验证据,寻求特定标准和经验证据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评判。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研究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2.公共管理研究,特别是新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批判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越来越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与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行政学一反以往过于重视效率的价值观,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目标中加入了“社会公平”,围绕着“分权”、“参与”、“沟通”等民主行政中的若干问题一直展开讨论。同时,他们反对文官中立,认为在不平等竞争中,这种角色本质上是欺负弱势群体的帮凶。⑦政策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于重视官僚制理论,以及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割裂开来等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明确地提出了要对政策制定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即从政策问题构建到政策方案制定,从政策执行到政策评估全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要改善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选择理论以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的机制,因而需要减少政府的管理职能,把一部分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来提供。总之,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公共选择学派都从学科建设方面,有力地批判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为它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定新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各自的弱点与缺点,它们并没有完全获得预想结果。

查看全文

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于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目前,国家和政府极其重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在众多学校的素质教育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小学在学生的德育培育方面已经相对落后,这个现状引起了教育界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致力于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研究,并提出改善对策,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素质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从历史上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享受教育的学生,正确的教育观都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所谓成人,即德育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德育教育都应该是教育中永恒不变的重要主题。当前,新农村建设在很大范围开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村小学在德育管理方面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分析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解决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改善现状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带来的挑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取得的成就,但也预示着其会给农村教育特别是德育各方面带来一系列影响。农村城镇化证明其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而物质化会给农村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并影响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重构在农村生活的人们的消费观甚至是生活方式,这会让人们受到一些消极思潮的影响而改变自身淳朴的素质。另外,农村的家长收入不平衡,条件好的家长由于常年忙于自己的事情就会从物质方面补偿孩子,孩子就会有多余的钱去接触网吧等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娱乐场所,而孩子会生活在互相攀比的环境中。农村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村人们生活的成本,许多教师就会违背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跟从社会大流实行有偿补课。这一系列的改变从更加严重的程度来说,会导致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一些社会规范不再重视,这样的风气也将影响到学校的德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质的环境,同时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对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及其出现该现状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医院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研究

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疼痛易被忽视。疼痛对患儿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危害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WHO和国际疼痛协会(IASP)于2007年就将患儿疼痛列为全球重要健康问题之一[1]。证据是改变实践的关键因素,科学有效的证据能改善疼痛管理质量,虽然有关儿童疼痛管理的证据不断增加,但目前儿科疼痛管理的临床实践现状依然不理想[2]。护士作为疼痛的评估者、镇痛措施的实施者、疼痛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疼痛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护士是否开展疼痛管理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ainManagementPractices,EBPMP),进行基于循证实践的知识转化,关乎疼痛管理整体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本研究对基层医院护士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旨在为儿科护士运用循证理念指导疼痛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8年3—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南省5所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135名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2)在儿科工作时间≥1年;(3)自愿参加本研究。1.2方法。(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等。(2)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该量表[4]共4个分量表(既往实践、疼痛需求问题、创新、工作规范),3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既往实践和创新分量表中,1分代表“从不”,5分代表“总是”;疼痛需求问题和工作规范分量表中,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总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在工作中进行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可能性越大。中文版卡尔森循证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C-CPCI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9,重测信度为0.844,4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2、0.843、0.874和0.858[4]。1.3质量控制。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1)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培训;(2)统一发放问卷并指导填写,当场收回;(3)对电子问卷设置权限,保证一人只能填写一份,将每个条目均设为必答题,若有漏填则无法提交;(4)课题组成员筛查无效问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为96.4%,所有回收的问卷均有效。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2.42±6.36)岁,工作年限平均为(11.07±7.43)年;学历:大专96人,中专11人,本科24人,硕士4人。其中,初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38人,高级职称5人;曾担任过护士长的6人。不足一半(47.4%)的研究对象表示曾在学校学习过疼痛管理知识,44.4%的人通过学术期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29人(21.5%)工作后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2C-CPCIS得分情况。C-CPCIS平均得分为(3.17±0.21)分,其中既往实践分量表得分最高,为(3.61±0.36)分;疼痛需求问题分量表得分最低,为(2.67±0.43)分,具体见表1。2.3C-CPCIS得分单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对总量表得分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最高学历、有无当护士长经历、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具体见表2。.4影响儿科护理人员EBPMP水平的多因素分析(见表3)将上述6个因素赋值,并作为自变量X,C-CPCIS总分作为因变量Y,按照α入=0.05,α出=0.10的水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进入方程的因素分别是有无疼痛知识培训经历、最高学历(F=45.876,P=0.000),决定系数(R2)为0.401,即这些因素可解释疼痛管理循证实践行为得分40.1%的变异。

3讨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