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10:2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体制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也应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有效的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科技管理体制的不断进步能够有效地促进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也能够在我国的整体科技科研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国内外科技水平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发展,在科技创造力和科技创新研究的基础上,科技管理体制是规范科技创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能够对科技创新内容和创新能力起到主体作用的有效机制。因此,科技体制的管理改革对科技创造力是起到一个解放的作用,这其中包含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做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化科技发展,进一步起到强国强民的科技效应。本文根据我国整体科技管理水平情况,阐述了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部门忽略管理过程,只注重立项
我国传统的科技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只是注重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各个科技管理部门中,工作重点一直都放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团队的管理上,在管理范围上较为宽泛,工作虽然细致但是过于墨守成规,死板老套,对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细节管理方面不能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完全发挥出来,受到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科研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信息对接上经常出现不对等,导致双方成为了一种科研传递关系和关系。同时,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上仍然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经常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些不良方式争取的科研基金对科研工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隐患,而且科研结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探究
摘要:小型水库在我国水库工程总数中所占比重达到95%,由于水库修建年代较早,水库管理体制落后,极大的影响了水库防洪保安功能的发挥,无法体现水库本身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小型水库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中心,分别对小型水库管理面临的问题、改革目标、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改革经验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型水库;防洪保安;管理体制;三权回收
水库是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防洪保安工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水库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水库总数中,其中95%的是小型水库,这部分小型水库修建年代较早,工程质量较差,管理设施不配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水库的安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对小型水库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小型水库管理面临的困境
1.1小型水库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小型水库多修建于县级地区,除部分中型水库由县级水务部门管理外,其他小型水库多由乡镇、村组管理。大部分小型水库修建年代久远,在修建过程中也多数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这就使得工程在建设之初就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而且水库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也已经达到设计年限,因此大坝渗漏、坝坡变形、洪道阻塞、淤积等问题不断显现,水库的输水功能已经大打折扣。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摘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明确学院经费预算、经费执行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主体责任,扩大学院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更加科学合理配置学校资源,为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等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以S大学为例,针对在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绩效评估和预算管理评价体系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一、研究背景
在2012年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是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共同的需求,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制度是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前提下发展起来的。随着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科学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推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以S大学为例,通过合理划分校院两级财权,明晰校院两级事权和责任,将财务管理权利下放,扩大学院的经费统筹使用权,增强学院成本核算意识,完善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分配机制,建立起责权分明,事权、财权清晰的财务管理体制,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教学科研中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有助于优化高校自身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校院两级权责关系划分有待完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划分校院两级财权,明晰校院两级事权和责任,下放学院经费支配权和统筹使用权,以S大学为例,学校尝试将学院人员经费调控权、预算管理权和经费审批权管理重心下移,但是,不同学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权利下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校院两级权责关系尚未理顺,扩大学院自主权依然任重道远。同时,学校将经费管理使用权下放以后,学院如何适应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而学校又如何加强对学院财务运行的服务和监管等问题都还有待完善。2.学院财务管理理念需改进、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学院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人员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快速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学院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学院财务管理,不能为学院的事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财务建议。特别是经费管理权重心下移后,学院拥有了更大的经费自主权和统筹使用权,而如何合理使用经费,则需要依托专业化的财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学院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满足学院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3.绩效管理工作还不到位,学校对学院财务管理状。况的评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经费管理重心下移后,高校尚缺乏对学院财务管理状况的评价,导致无法对二级学院的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效益、自筹经费能力和预算经费执行情况等做出正确的绩效评价,从而无法真正的落实经济责任制。同时,学院缺乏相应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措施,是学校现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缺陷之一。4.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学院财务管理支持远远不够,尤其是学院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等信息化工作还不能满足学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更谈不上让非财务专业的学院领导利用好财务信息并做出财务管理决策。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动态深化的实践探索过程。积极推进这项重大的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精心谋划总体思路,采取并落实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使之顺利实施,获取丰硕的创新成果。进而,为苏州市全方位的率先发展创造管理有序、政通人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是一件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自觉站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把这件具有全局意义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调查中,一些部门负责同志指出,现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和社会管理职能配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集中表现在社会管理职能分散化,综合管理和协调部门“缺位”。他们建议,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实施并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之前,作为权宜之计,有必要成立全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保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得到顺利贯彻,执行到位。
根据这些负责同志的建议作进一步思考,我们认为,全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应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具有法定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都要指定一名负责同志参加到领导小组中来。领导小组下属的工作机构,应由改革综合管理部门或社会管理职能相对较多的部门负责组建。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四:一是初步审议全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阶段性和单项性改革方案及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提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保证政令畅通;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全面地、动态地掌握改革的进展情况,加强检查指导和督办查办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三是加强综合协调,妥善处置、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的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问题;四是加强与其它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沟通联系,以联席会议这种制度安排交流互通情况,使各项体制改革有机衔接,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补的整体效应,防止工作环节上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障碍,节省改革成本支出。
二、精心谋划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随着调查工作的逐步展开和探讨问题的不断深入,我们真切感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包括多个层级、多项子系统且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工程。这项体制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包含内容之多,牵扯到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之深,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唯其如此,必须把精心谋划总体思路、精心设计总体方案作为顺利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局在胸,深谋远虑,找准重点、难点,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标本兼治的举措,务实有序地推进改革,争取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否则,难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结局,甚至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
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党校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到我市检查指导市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检查组一行三人先后到了我市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环集团、陵城街道、城南街道、新圩、塘岸、大坡外、隆盛等部门单位,进村入户,进社区进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座谈交流、抽样检查等方式,全面详细了解了我市市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市委书记庞标益、市委副书记杨海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业初先后向检查组汇报了我市教改的工作情况。市委副书记杨海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业初陪同检查组到各镇、村、企业进行检查。
我市市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自今年7月初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开展全民培训,力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主线,全市有22个镇、278个村、3个街道、12个社区、34个市直部门、97个非公企业党校参加了改革工作,做到机构、人员、办公地点和办公设施、经费、责任、督查、宣传“七到位”,初步形成了以市委党校为中心,以部门党校、镇党校、村党校、街道党校、社区党校、非公经济组织党校、专业协会党校、党员中心户纵横结合的大党校全民培训网络,整合教学资源,创建培训基地,开展全民培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检查组先后听取了我市市委书记庞标益、市委副书记杨海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业初汇报我市的教改工作情况。检查组对我市构建的大党校“八大网络”分别进行检查,检查了市委党校、劳保局、三环集团、陵城街道、城南街道永顺社区、新圩镇、新圩镇梧村、大坡外镇、大坡外镇大坡内村农户培训点、隆盛镇、隆盛镇长信村农户培训点、塘岸镇凉亭禽业公司等党校,市委副书记杨海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业初陪同检查组进行了检查。每到一处,检查组成员都详细了解党校改革的资源整合、创新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学员的接受程度等,特别注重培训效果。在三环集团公司,检查组检查了该公司党校的有关培训资料,并与产业工人进行交谈,详问了解了工人经过培训后的效果。在新圩镇、塘岸镇、大坡外镇、隆盛镇检查组除了对镇党校有关资料及开展培训的情况外,还分别到了新圩镇的电子信息馆、塘岸镇的“凉亭鸡”培训基地、大坡外镇大坡内村的党校农户培训点李西春家中现场观摩荔枝嫁接技术、隆盛镇的党校农户培训点参加(夜学)马苓薯技术培训班。
在反馈会上,检查组对我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检查组组长、区党校区情调研室副主任凌经球说:“到了三次北流了解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每次都有很大的变化和进步”。检查组认为我市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发展势头走在了全区前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委高度重视,市领导身体力行推动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工作力度大,形成上下一条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三是特色鲜明,党校流动课堂、党校农户培训点,创建基地等体现北流特点;四是成效明显,虽然体制改革时间不长,但有力促进了北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反映良好。同时,检查组也对我市继续做好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上,市委书记庞标益表示,按照自治区检查组的意见和建议,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把该项工作做细做深做精做好做优。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业初等教改办的领导参加了反馈会。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报告解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央确定行政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党的***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到2020年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确立了组织实施这项重大改革的具体要求。《意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总体谋划,在广泛征求意见中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步骤,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意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分析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既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体现了改革的前瞻性、创造性,也注重改革的连续性、系统性,表明了我们党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坚定意志,展现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科学精神。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治组织结构、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依法行政、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政府职能得到很大转变,行政机构和人员得到优化精简。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对于从根本上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精神,现就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尤其是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法律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三)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三、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四)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五)建立兽医行政执法机构。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各类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作为行政执法机构,依法负责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对其进行归口管理,并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出入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执行。(六)建立健全各级兽医技术支持体系。承担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技术支持机构(实验室)是兽医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的重要技术保障和依托。要整合现有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和资源,按照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兽医技术支持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兽医技术资源,通过充实力量、资格认可、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区域诊断实验室建设。(七)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四、加强兽医队伍和工作能力建设(八)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官方兽医是指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有权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家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现有兽医工作人员,要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经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办法,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和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核定。(九)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取得执业兽医资格。对兽医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兽医人员,依法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参保的分流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其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十)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技术推广、疫情测报等机构的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监控工作。五、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所需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经费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经费,由各级财政纳入预算、及时拨付。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十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完善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按照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本地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六、抓紧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十三)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研究制定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七、加强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十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由农业部牵头,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法制办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加强对各地改革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十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农业部备案后组织实施。各地兽医工作机构的调整改革,原则上要在20**年年底前完成。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编制、财政、人事、发展改革(计划)、劳动保障等部门认真组织落实改革方案,并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确保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为切实有效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府发〔2006〕12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对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兽医工作搞不好,不仅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的健康,影响对外旅游形象。我县虽已完成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改革,但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的要求,加之国际、国内特别是周边省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给我县兽医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进一步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我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点到面,逐步在全国推广,成为水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志。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在一些规模较大、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水务改革的成效尤其突出,在提高城市水管理效率、促进城乡公共水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城市水务管理工作树立了标杆。当前,这类重要城市已具有水务管理方面的良好基础,应进一步推动其改革走向深入,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水公共服务水平。基于此,本文就重要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1重要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了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7个省会城市和44个重要地级城市,总计80个城市列入调查范围。其中,重要地级城市的选择,主要考虑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在80个重要城市中,根据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53个城市进行了水务体制改革,占总数的66.25%,其中,成立水务局的46个,占总数的57.5%;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管理职能的7个,占总数的8.75%。重要城市水务体制改革实施情况如图1所示。图1重要城市水务体制改革实施情况统计就各项水务管理职能而言,在已成立水务局或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管理职能的重要城市中,水行政职能纳入水务管理的有53个,占100%;城市防洪职能纳入水务管理的有46个,占86.79%;城市供水职能纳入水务管理的有34个,占64.15%;城市节水职能纳入水务管理的有43个,占81.13%;城市排水职能纳入水务管理的有29个,占54.72%;污水处理和回用职能纳入水务管理的有29个,占54.72%。各类城市水务职能落实情况如图2所示。
2对重要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认识
我国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城市政府根据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的现实需求自发开展的改革。而随着改革走向纵深,不仅显示出水务体制在解决城市水问题上的巨大优势,同时也高度契合了城市现代管理和行政职能转变的方向。如今这一改革已走过20余年发展历程,重要城市的改革实践反复印证了一些客观规律,说明其拥有内在的优越性和吸引力。2.1水务管理体制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体现,是顺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城市水务管理是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壮大的。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以发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为特征的综合管理。具体到涉水事务管理,要求将体现在社会效益的防洪除涝、体现在环境效益的水环境保护和污水排放处理、体现在经济效益的城市供水集中在一起,按照水循环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正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催生了水务体制改革,而改革的实践也表明,越是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水务体制改革的程度越深,越被认可和接受。如图3所示,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水务体制改革比例与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比重)进行了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务体制改革优越性将日益体现,被认可的程度将越来越深。2.2水务管理体制有助于统筹解决城乡水安全问题,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实践。通过实施水务管理,统一调配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推进城市与农村的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保证城市的发展规模布局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匹配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保证率;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农村水公共服务不足问题,为农村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水务管理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安全、水服务保障提供有力支撑。2.3水务管理体制响应了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方向,是促进水行政职能转变和提升水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水务管理体制是水行政管理职能的重大变革。通过水务体制改革,从指导思想、工作领域、管理模式、队伍建设、组织行为、服务手段、管理办法和管理观念等进行全面调整和转变,建立起适应新时期治水方针,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现代水管理体制。更多通过发展规划、行业政策、市场准入、服务监管等各类手段进行行业管理,把政府该管好的管好,把该由市场管理的交给市场,实现水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促进水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3重要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新年伊始,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本市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自2000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市及区县财政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给全市统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区县统计部门,感觉压力很大.那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部门有什么关系呢?
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徐熙和毕业于统计专业、从事财政管理工作多年、现在预算处工作的刘星,根据自己的体会做了如下介绍。
徐熙认为,此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财权事权下移,区县相应财权事权扩大;收入由原来的分级管理变成分税管理,彻底分税。以上两项工作与统计部门有直接的联系。他说,无论是财权事权下移还是实行彻底分税制,其实质就是要打破所属观念,强化区域整体发展。与此相适应,财政指标已经先行一步,税收统计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客观上要求统计部门的核算要配套,即推行区域统计。
推行区县在地统计,这项工作作为2000年全市统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在加紧准备。从统计管理范围看,统计部门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走向客观要求的区域化管理。但是,这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的要求还不仅仅在于实现区县在地统计。
刘星认为,今年出台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工作在诸多方面均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行,客观上促使区县政府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他要关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在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时,其考虑的出发点是将财政指标所提供的结果作为决策的方向,即关注的是:哪些增长点是税收的增长点,哪些产业既有发展前途又能增加收入,既能提高居民收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等。因此,作为为区县政府服务的统计部门,应具备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统计核算制度,所提供的指标、核算口径要配套。这是一个联带的影响和要求。另外,还要求区县在统计核算上的规范、统一及横向可比。目前的缺陷是:18个区县所能提供的指标,在口径、范围上均不统一,不可比。过去,区县资料对财政的影响不大,现在则不同了,不但有联系而且与财政关系重大。比如,市财政核定的转移支付的数额多少,主要依据来自于统计数据。转移支付手段将是市财政用以调节区域间财力分配、保证区域基本需求的手段。转移支付数额的测算方法,主要是依据诸多的统计指标,运用因素法、回归方程得出分配数额的多少。因此,要求分区域数据必须是可以比较的,提供的数据必须是准确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财政分配结果的正确与否。从这个角度看,要求区县统计核算要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同时要求市一级统计部门加强对区县统计数据的考核规范,保证向社会、综合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可用的,而不仅仅要求只是有数。
站在这样一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徐熙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将来财政再分钱,矛盾的焦点不在财政部门,而在于统计核算的数据质量,数字的准确与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合理程度。同时,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决策问题上,决策的依据仍然还是统计数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