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09:4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墨家管理思想现代意蕴
[摘要]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想社会。虽然墨家管理思想立足于先秦社会,以政治管理为职志,但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现代企业管理根本是人的管理,以人为本,知人善任,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效能,实现人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墨家;兼爱;管理思想;企业管理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在那样波澜壮阔的背景下,诸子著书立说,希望凭藉自己的思想理论而建构一个自认为理想的社会,儒、道、墨、法等诸家无不如此。从这样的层面看,诸子学说是一种管理学说,有着强烈的政治、社会管理的色彩。墨家是先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先秦时代,墨家学说足以与儒家思想相颉颃。墨家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其主张虽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但并不能减损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如果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墨家思想,那么,兼爱则是墨家管理思想的伦理基础,尚贤、尚同是其管理原则与方法,贵义则是管理思想的最高目标。墨家的管理思想,是力图构建一个人人相爱平等、社会安定、生活安足、崇尚道义的理想社会。
一、兼爱:企业管理的伦理基础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墨翟贵兼,“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最根本最典型的特征。“兼”是整体、全部的意思,《经上》说:“体,分于兼也。”“兼爱”也可以说是“尽爱”、“俱爱”、“周爱”。“兼爱”的另一层意义是“爱无差等”。可见,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无血缘、亲疏、贵贱之分。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有着鲜明的不同。孔子说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仁”,只是属于君子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实行“仁”,践履“仁爱”,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小人”是没有“仁爱”可言的。“仁爱”的等级化显然不是下层平民所能接受的。墨家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兼以易别”,在墨家看来,儒家的“仁爱”实际上是一种“别爱”,要用“兼爱”来代替它。《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家管理思想分析论文
一、兼爱:企业管理的伦理基础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墨翟贵兼,“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最根本最典型的特征。“兼”是整体、全部的意思,《经上》说:“体,分于兼也。”“兼爱”也可以说是“尽爱”、“俱爱”、“周爱”。“兼爱”的另一层意义是“爱无差等”。可见,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无血缘、亲疏、贵贱之分。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有着鲜明的不同。孔子说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仁”,只是属于君子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实行“仁”,践履“仁爱”,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小人”是没有“仁爱”可言的。“仁爱”的等级化显然不是下层平民所能接受的。墨家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兼以易别”,在墨家看来,儒家的“仁爱”实际上是一种“别爱”,要用“兼爱”来代替它。《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中,孔子没有明确说明,而孟子则标举人性善的旗帜,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墨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性。但是,综观《墨子》,其自然人性论思想比较明显。墨子认为,古代社会是个纷乱动荡的社会,其原因是大家只爱己身而不爱他人,《兼爱上》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因此。·在《墨子》中,兼爱常常与交利并用,“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有互爱互利的意义。墨家对“利”也有自己的诠释,《经说下》说:“义,利也。”墨家所指的“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利,而非一己私利。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才能社会稳定,生活安足;反之,就会社会动荡。墨家说仁人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与儒家罕言“利”有着根本不同,先秦儒家在义利之辩中认为只有小人才会重利,割裂义与利的辩证关系;而墨家则把义与利有机统一起来。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考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台湾学者王蓑源先生指出:企业管理是科技整合的实践。然而,其中以政治管理的影响最早,现代企业管理兴起于欧美,其早先就曾引用政府和教会的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的性质也最接近,虽然二者任务不同,但管理对象一样,都是人,先把人管好,一切都好办,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现代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的管理。如何定位劳资关系,即雇主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调动整个企业中人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以人为本”,那么,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劳资双方平等的、互爱互利的关系,惟有如此,在制定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中,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全体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劳资双方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共生关系,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兴衰存亡与企业员工有直接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如果能够充分贯彻墨家的兼爱思想,就像《兼爱中》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员工视企业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就会实现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企业的效益。
二、尚贤与尚同:企业的管理原则
“尚贤”是墨家思想的第一个论题,由此可见尚贤在墨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墨家所说的贤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具备墨家伦理思想的人,与儒家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儒家的圣人观中,圣人应该是具备仁义德性的。儒家所说的“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理、智“四端”,推而广之,就成了人的四重常德。而墨家的贤人应该是能够实行兼爱思想的人,兼爱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因此,墨家所说的贤人应该是功利主义者。在《尚贤上》中,墨家提出了贤才的标准:“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尚贤上》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事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古典管理思想分析论文
一、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流派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业宗法社会国家管理的指针,它的原生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形。那时,恰逢诸子竞起,百家争鸣。各学派无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经邦济世的理论、谋略,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震撼力。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成熟的标志。其中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并对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却只有儒、道、法三家。
这三元的互动与嬗变使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并且在这一思想整合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管理理论框架,下面就着重介绍这三大管理思想流派。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1反映的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修身)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大同”的社会构想。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2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3的管理方式。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这就说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其依据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除此之外,无为管理最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国,若烹小鲜。”5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积极进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二是要求管理者尽量减少管理活动,就像烹饪小鱼一样,翻动多了,小鱼就会烂。西汉初年道家思想经过改造应用到社会管理活动中,结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道家的无为管理实质上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政治色彩最浓重的学派。该学派旗帜鲜明地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专门探讨统治者的管理技术。“法”、“势”、“术”是法家管理谋略的三大理论柱石。“势”指管理者的地位和力量,它本身可以随着职位高低而变化。因此,管理上的服从与被服从要依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定,而不考虑道德品质的因素。“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6“术”是统治者驾驭部下、统帅民众的方法、策略。“法”是统治者手中最锐利的武器,是“胜民”的不二法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刑去刑。在法家看来,管理的行为是一种“循利”的行为。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不能活,是不免于欲利之心。”7因此人类普遍的爱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种利害关系。
老子管理思想分析论文
一、“无为而治”——老子管理思想的本质
1.“无为而治”思想的人性假设
一切管理理论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老子虽未明确将人性假设作为管理前提,但也曾系统地探讨过人性问题,且有意无意地将之作为管理的前提。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自然人”假设,认为人和自然一样也有其规律,管理措施须符合之才有效。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本来如此之意)老子强调管理者要通过无为的策略来获得民心,认为管理者能以“无为而治”理念进行管理,将收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效果。何谓“无为”?其义包括:其一在个人方面少为,在政治方面“近朴还淳”;其二率性而为,人皆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其三因势而为,人或社会能随时势走就是无为。其四顺理而为。
2.休养生息和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实现“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措施
实现“无为而治”需两条措施。一是休养生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指执政者治理天下,要使官吏少私寡欲,使人民得到温饱,弱化人民的期望值,增强人民的体魄和自立自强精神,使百姓淡化政治斗争意识,减少贪欲。“无为”不是主张人们不为,而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另一措施是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子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章)强调统治者应当行善有如水的品格,把自己摆在行善的地位,心胸总是保持宽广和宁静,交往总是讲求爱人利物,说话总是讲求诚信可靠,行政总是追求民众安居乐业,做事总是讲究创造实效,行动总是讲究抓紧时机。这种策略恰恰是大智慧,因为一味争强好胜,易心劳神伤,退避三舍,则海阔天空,以柔克刚,则无往而不胜。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传统管理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我们一方面吸收西方管理科学精华的同时;另一方面更应注意吸收兼具内在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管理思想精髓。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成功案例等方面来阐释和提醒当今管理者应该重新回归认识具备高度实践理性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关键词: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管理理性;管理实践;实践理性
“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模式”是20世纪初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历经了行为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乃至现在的学习型组织。但值得深思的是,当今西方众多管理学大师如彼得·圣吉等却对东方圣哲的管理思想推崇有加,这使得身处其中的我们颇为汗颜。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而我国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特别提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恰恰就是“实践理性”。我国传统圣哲管理思想的“内在的合理性”(Rationality)和“现实可操作性”(Feasibility)正是解决管理本质问题的天赐之作。“怀璧外求”不如“返观自求”。
一、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内在的科学合理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历史是对真理最好的检验,不具备科学合理内核的思想是不可能具备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1.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马恩社会管理思想论文
[摘要]我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加强社会管理成为中国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职能。今天,我们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
一、社会管理基本目标——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活动能力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该包括劳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完整,个人活动相应地充分达到丰富性、完整性和自由性。人们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按自己的爱好、特长、天赋,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是对以分工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批判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自发形成的职业性的社会分工,是奴役人和阻碍新社会成长的巨大力量。因为由于这种分工,明显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他们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当分工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由于这种分工,使个人变成片面的人、畸形的人,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绩效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项政策的推进都需要落实到班级管理工作之中。由于生源等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也呈现出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将绩效管理方法引入班级管理之中,但是在适用绩效管理方法的同时,还存在着理论探讨不够深入,实践适用流于表面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两类问题,文章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从理论层面分析绩效管理思想和班级管理工作结合的可能性;二是从实践层面探讨绩效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改善班级管理的效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1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实施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变得非常明朗,百万扩招,1+X证书试点,双高计划实施,都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级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关乎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讨班级管理问题关系重大,意义深远。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又和普通高等院校的班级管理呈现出不一样的情况,其一,因为招生的原因,有中职和社会考生,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年龄跨度更大,再者因为考生来源的不同,也让学生在形成班级愿景上更为困难;其二,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差异,高职院校学生对各类规章制度的认同也明显弱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特别在学校实行了扩招以后,高职学校的学生群体来源变得更加广泛,这使得原本复杂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变得更富于挑战。所以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高职院校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明确的团体目标,存在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的现象,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第二,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如何在惩罚制度和激励制度之间形成一个平衡,在传统的学生手册中,以惩罚性的管理制度较多,激励性管制制度不够,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被管理的现象,不符合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要求。在解决班级管理的难题上,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管理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管理方法就是将绩效管理的思想引入了班级管理之中。例如黄琴琴将绩效管理中KPI考核制度引入班级管理,建立班级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陈爽把绩效管理的思想引入班级的考评之中,运用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使得学生个人的发展的目标能和班级的发展目标一致,促进班级和学生个人共同发。肖云将记分卡运用到了班级管理的实践之中,运用实证的方法,将记分卡方法运用到五年制的技工学校在校班,并对管理内容和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几个问题。其一,理论探讨不够深入,绩效管理的有关方法是否可以引用到班级管理过程之中,大部分学者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从理论的视角探讨双方结合的可能性。其二,实践适用流于表面,对绩效管理方法的引用陷于皮毛,大部分的引入停留着考评打分的层次,对绩效管理的方法适用的不够。本文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理论层面探讨绩效管理方法和班级管理结合的合理性,二是从实践层面分析如何将绩效管理的有关思想引入班级管理过程之中,使班级建设更加系统有条理,同时减轻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在技能增长的同时,也能够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2绩效管理思想和班级管理结合的理论合理性
管理的思想是否可以运用到班级过程之中,已经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持反对意见的研究者将这称之为班级的管理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特征有,将班级管理绝对化,忽视班级的育人功能;工具主义倾向明显,大量引入冰冷的管理工具;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重管理轻指导;制度至上,忽略了班级该有的人文关怀。从论据中可以看到,这些研究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能被当作一个受尊重的独立个体看待,而不是被当成显示管理成效的工具。其实管理科学有着丰富的体系,领域内自然有着教育活动可以吸收的内容,也存在教育领域不能吸收的内容,不能因噎废食;再者管理和育人本身就不是对立的概念,合理有序的管理恰恰是人才培养的最大支撑。那么,管理科学中的绩效管理思想是否可以运用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呢?绩效管理的思想大部分运用于企业的实践之中,因为企业为了盈利要追求更高的管理效率,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管理部门也开始采用绩效管理的思想,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政府资助的高职院校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运动之中,事实证明,绩效管理的思想对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着积极影响。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之中,比较排斥绩效管理思想,因为可能会造成功利性思维和不公平的现象。在传统的理念下,大学应该是象牙塔,以效益为主的绩效管理思想与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学校更应该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要做到雨露均沾。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它的好处,在伦理道德层面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但是在国家和社会迫切对高等职业教育寻求质量的契机下,引入可以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绩效管理模式有其合理性。
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论文
摘要:老子哲学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想本质是“无为而治”,学习老子的管理思想,对于搞好管理工作大有裨益。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子管理思想的探讨,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现代管理
一、“无为而治”——老子管理思想的本质
1.“无为而治”思想的人性假设
一切管理理论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老子虽未明确将人性假设作为管理前提,但也曾系统地探讨过人性问题,且有意无意地将之作为管理的前提。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自然人”假设,认为人和自然一样也有其规律,管理措施须符合之才有效。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本来如此之意)老子强调管理者要通过无为的策略来获得民心,认为管理者能以“无为而治”理念进行管理,将收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效果。何谓“无为”?其义包括:其一在个人方面少为,在政治方面“近朴还淳”;其二率性而为,人皆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其三因势而为,人或社会能随时势走就是无为。其四顺理而为。
2.休养生息和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实现“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措施
企业管理中人文管理思想的应用
摘要:现代企业发展,文化的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更好的融进21世纪的今天,将自身企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化企业管理阶段,有着多种管理理念,马克思主义理念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意义。近些年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人文管理思想”更是本着传统和新时代的管理思想,注重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将相对持久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改革和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优先发展。
关键词:人文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多元文化现代企业人文管理文化建设和发展,就要注重人文管理的建设,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企业人文管理文化建设积极促进。对于本章节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建设内容以及建设路径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导思想上就要对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体现。建设内容上就要做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全面建设。建设路径上就要对管理者的一种人文思想素质培养,将企业员工人文关怀逐渐体现,尽可能的将人文管理文化培养工作全面加强。
一、人文管理的指导思想
1.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就要对和和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政治工作,注重企业的有效性和规范化管理,将企业的人文管理思想积极促进,时间企业人文管理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尽可能的将企业员工幸福感全面增强,将企业和人的共同成长全面促进。企业的发展,就要对大管理的基本理念树立,结合正确的竞争意识,注重企业员工的多元化发展,将企业生产的追求逐步提高,并将企业质量效益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落实,更要本着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不仅仅要将企业员工的技能显著提高,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科学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结合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需求,对员工生活和工作状态及时的关注,对员工实际工作状态及时的解决,尽可能的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要价值理念。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就要制定规范的价值准则,对共同价值目标进行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合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积极促进,结合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企业的有效性管理和应用。关于企业多元化的奖惩和发展,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体现,对正确的市场观树立,注重质量观以及安全观的积极塑造,进而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实现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行政管理思想的诠释
一、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行政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条件下本人特定的工作实践是分不开的。的行政管理思想从萌芽到逐步完善和成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思想理论准备期。这一阶段是早期革命探索时期,这一阶段认清了维新派改良无法救中国,摆脱了欧洲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并接触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接触到了许多行政管理思想,特别是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将这些思想和经验纳入到中国具体环境中进行思考,积累了其行政管理思想最初的理论准备。第二阶段是思想实践探索期。是指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27年10月,率领“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对根据地的行政管理工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瑞金成立,当选主席,从此比较系统地开始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探索;1937年1月,率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期间,发表《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开展生产、发展经济和文化艺术,进行了系统的行政管理。在这一阶段实践的探索中,的行政管理思想不断得到丰富。第三阶段是思想完善成熟期。这一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0月1日,中和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开始了国家行政管理工作。在政府经济职能方面,在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1955年到1952年间,领导了、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在政府和社会风气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改政务院为国务院,对原政务院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行政改革,这次改革莫定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1]。的行政管理思想,在对国家行政事务处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完善成熟。
二、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意义
行政管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基础,所以的行政管理思想本质上有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倾向,加上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比较精深,所以其行政管理思想也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深入研究对于我国行政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为深入研究思想提供新视角
行政管理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中国的革命和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行政管理工作的持续推动,所以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形成了作为经验总结的行政管理思想,并且散见于思想的各个方面。所以研究的行政管理思想,可以为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结合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形成的行政管理思想,从这个角度来促进思想系统研究的深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