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09:3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审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金管理审计构想
摘要:资金管理对于单位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加强资金管理审计,强化资金管理监督,对于单位建设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树立科学理念、完善制度建设、拓展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技术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推进军队资金管理审计的构想,进一步提高单位资金管理的效益和水平。
关键词:资金;资金管理;资金管理
审计推进资金管理审计工作,首先还是要夯实审计事业的基础,即人才队伍建设、法治建设、信息化建设、理论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这部分的内容这里不再冗述。就资金管理审计这项具体工作而言,各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更新资金管理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理念,是审计部门依据审计实践、审计环境确认的价值观念以及共同信念。审计理念源于实践,能动地反映了审计的本质,鲜明地显示出审计发展的方向,它能大大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审计履行使命的能力。推进资金管理审计,首先要更新理念,具体来说,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审计理念上应做到“三个拓展”:(一)审计层次由微观审计向微观、中观、宏观审计相结合的方向拓展。从系统论观点看,事物并非是简单的对立统一,也不完全是一分为二,而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至少也包括三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宏观达于微观,微观通于宏观,其中又都经过中观的转化。就资金管理审计而言,亦不能将其局限于微观的项目审计层次,还应重视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审计调查和审计分析评价,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将资金管理审计向微观、中观、宏观审计相结合的方向拓展,在微观层次,主要是具体的项目审计,要注重解决被审计单位的实际问题,同时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在中观层次,主要是各省审计厅一级,应在收集分析各单位数据的基础上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各单位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向国家审计署上报分析报告;在宏观层次,主要是审计署本级,要详细调查,深入剖析,对于矛盾和问题要一直追问到体制机制层面,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从制度层面促进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二)审计目标由真实合法审计向全面审计方向拓展。长期以来,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一直是以财务部门的相关法规为依据,主要监督财务部门从事资金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规性,对资金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财务建设的不断推进,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断提升,财务部门自身已经具备了财务监督的能力,而审计部门却还停留在真实合法审计的范畴,不仅会影响财务监督工作的开展,而且脱离了审计工作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应有之义。因此,资金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应向绩效审计方向拓展,确立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兼具的全面审计目标。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督促其提升管理效益,注重绩效审计,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对建设发展的补充作用。(三)审计方式由现场审计向全覆盖立体式审计拓展。审计方式虽然是方法手段范畴的内容,但它直接反映出审计部门和人员的时代特征和层次水平。现行的资金管理审计还无法突破现场审计的固有局限。要解决这一审计方式的缺陷,在审计理念上就要确立全覆盖立体式审计的思维。第一,国家审计署要组织技术力量,尽快架构审计内网,推进远程实时联网审计等审计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就全覆盖立体式审计方式的具体实施制订好方案;第二,各级审计部门在布置资金管理审计工作时,不仅要查找被审计单位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还要注重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为下一步数据库的建立打好基础;第三,审计人员要提高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认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项细致的基础工作,更是直接关系经济安全的重要工作,关系大局,影响深远。
二、完善资金管理审计制度,克服现有的体制性障碍
商行管理审计思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企业管理审计模式初探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面临着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诸多挑战,企业要靠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管理审计,以促进管理职能的健全和有效,防范管理漏洞和失误,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需要通过管理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为企业改善管理发挥鉴证和服务作用。然而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涉及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审计对象复杂、审计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不确定,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认为通过管理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开展管理审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管理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的由来
管理审计,仅从字面理解可以分别从审计和管理两个视角来看。其中,审计视角关注风险和控制,控制目标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的遵循、资产的安全完整、信息的准确可靠、经营的效率效果等方面,控制都是聚焦于风险评估基础之上的控制。审计目标就是对控制认定的验证。而管理视角除关注控制职能外,还关注计划、组织和领导等职能的实现,其中计划职能关注目标制订,组织职能关注组织架构和职能定位,领导职能则关注管控模式、权限分配和管理责任等。管理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率和效果。将审计视角和管理视角有机整合后,管理审计就是以风险为导向,在关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对核心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审计,以达到防范风险、提升效率的目的。管理目标导向型审计是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为企业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服务寓于监督之中的一种审计模式,它根据管理目标设定审计目标,进而设定审计内容和审计程序,从而使审计结论能支撑管理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管理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的构成要素
1.管理目标的。“钻石”模型管理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强调管理目标在管理审计过程中的作用,旨在克服管理视角的多维、审计标准的缺乏等管理审计的难点。因此如何确定管理目标就尤为重要。一般而言,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目标包括管理、效率、价值和风险4个维度,这4个维度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管理目标,这就是管理目标的钻石模型,如下图所示:2.项目策划三段论。审计项目策划是管理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能否成功应用的基础,合理有效的策划,使管理审计项目成功了一半。笔者认为,在管理审计项目策划阶段可按照“分析需求-设定目标-策划审计内容”的三段论模式设计审计方案,其步骤如下:首先,聚焦管理需求。从与被审计业务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中分析管理需求,以明确管理目标。审计人员需向有关各方广泛收集信息,包括书面、电子和口头信息及数据,范围涉及与审计对象相关的上下游单位、部门、人员,以保证对被审计业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从管理、效率、价值和风险4个维度分析管理需求,明确管理目标。通常,管理维度是追求管理的规范、顺畅、简洁、高效;效率维度的管理目标是追求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提升;价值维度的管理目标是追求成本最低、效益最高;风险维度的管理目标是追求对风险的有效监控。在管理审计时从这4个维度入手选择核心管理目标并加以细化,可根据需要对四者同时审计,或择其一二进行审计,当然管理目标的选择一定要围绕核心目标,分清轻重缓急,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具体项目具体分析,要注意同一管理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管理目标,可以根据审计资源和审计能力而有所侧重。例如,对业务外包风险维度的管理目标可设定为队伍稳定、合法用工,其关注的重点风险是外包人员的合法性、稳定性,而不一定要考虑外包人员的安全风险。其次,根据管理目标将控制要素和管理要素整合进4个维度的审计目标,以保证审计方向正确。例如,针对管理维度目标,可设定审计目标是验证管理模式、职责划分以及制度体系建设是否健全,管理流程与各环节执行是否规范、有效。通常,管理维度和风险维度的审计目标以控制要素为主,兼顾了管理要素,而效率和价值维度的审计目标则聚焦于管理要素。设定审计目标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审计目标与管理目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通常是多对一或交叉对应的关系;二是审计目标设定要合理,要考虑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信息数据的可获取性、审计时间等因素,以判断审计目标的可实现度,若目标选择错误将导致无效审计。第三,根据审计目标有针对性地设定审计内容,以保证审计内容合理、有效。策划审计内容时要围绕管理目标和审计目标进行,但能否尽快有相应审计发现来支撑审计目标和管理目标,需要考虑审计效率,找准审计切入点,可多选择一些涉及多个管理目标和审计目标需要的业务进行审计以提高效率。由于管理审计对象通常是审计人员不熟悉的业务领域,所以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应尽量细化,以保证项目相关审计人员能统一审计标准,理解审计要求。效率维度的管理目标是追求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提升,相应的审计目标就是发现是否存在劳动效率低下的情况,通常要选择合理的劳动效率指标采用对标方式进行分析评价,对标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包括与同行业对标、历史对标和计划(预算)对标。若数据较难取得或数据准确性不能保证,则不宜进行对标。以钢铁企业为例,首先,对标各单位的劳动效率,以人均吨钢指标反映劳动效率的总体情况及薄弱单位;其次,对标各单位相同工序的劳动效率,可选取相似度较高的炼铁、炼钢、热轧工序,分析效率差距原因;第三,对标同工序同类工种业务的劳动效率,如选取不同单位热轧工序中通用性较强的包装业务作为切入点,找出效率提高点。若不同单位同一工序的工艺流程等差异太大,在对标时则要剔除不可比因素。策划审计内容时还必须考虑两个要素:一是根据审计对象确定合规性审计的比重,固有审计风险大的审计对象要相应扩大合规性审计内容的比例,相对增加控制要素的审计内容;二是根据审计时间长短确定数据分析对标的重点时段,若审前调研时间充裕,数据分析对标可在此阶段进行,以便于及时发现审计重点,有利于现场审计时核实数据真实性、查明问题根源。
三、管理审计目标的实现方式
医院绩效管理审计论文
摘要:医院通过施行全方位的绩效管理审计,能够凭借审计方法来全面核验医院在现阶段的各项医疗效果,确保从合法性以及适当性的视角入手予以监督。近年来,医院针对自身施行的绩效管理正在着眼于全面引进信息化手段与措施,尤其是涉及其中的绩效审计管理。从绩效管理的视角来看,绩效审计管理构成了其中核心性部分。但是不应忽视,医院在现阶段开展的绩效审计管理并没能真正达到健全与完善,医院对此仍然有待加以改进。文章从对医院绩效管理中,绩效管理审计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医院发展,服务社会、服务于人民。
关键词:绩效管理审计;医院绩效管理;运用
近年来,我国卫生产业水平在不断提升,卫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医疗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因此对于医院日常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在这一背景下,医院绩效管理日益受到了更多医院的关注。因此可见,绩效管理审计的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审计结论具备精准性,灵活运用各项相关的举措。
1医院审计管理的案例
某单位针对某职员予以辞退处理,该职员对此提请劳动仲裁。仲裁庭针对该单位的全面调查中,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该职员表现为频繁打架、旷工、早退以及迟到等各种不良行为,而与之有关的业绩指标也呈现较低的水准。然而为了应付了事,该单位却将优秀的评价结论填写于该职员考评表,以至于其他职工无法获得应有的公正结论。上述案例在很多团队中都司空见惯,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绩效管理欠缺应有的执行力。医院的绩效管理更不例外。如何保障绩效管理有效的执行?对绩效管理进行审计成为绩效管理的有力保障。
2在医院绩效管理系统中引入绩效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医院管理审计措施
摘要:管理审计作为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是审计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监督作用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提供价值增值服务。本文通过对管理审计的定义、特点及现状的阐述,强调医院发展中,医院管理者重视管理审计在医院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审计;定义;作用;现状;思考
医院作为人们健康保障机构,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卫计委经过多次改革,目的是为了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作为医院本身如何跟上政府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自身长处,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要求医院不仅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跟上,配套管理也必须跟上,尤其是最近执行“药品零加成”政策后,对医院收益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国家在医疗行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让医院更好地生存并发展,是任何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管理审计作为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内容之一,是医院在医疗改革中充分运用管理工具做好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它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一、审计的种类、管理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按照审计主体区分,审计可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类型。国家审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法定性,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必须执行;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职能部门之一,独立于财务部门以外的专职审计机构,其审计结论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有助于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其审计结论的权威性仅次于国家审计。三种类型的审计构成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监督体系。作为内部审计分支的管理审计别称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能客观独立地对管理者实现医院目标和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指出医院相关业务和职能部门的现有和潜在的薄弱点,并提出改进这些薄弱点的办法和建议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理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在思维方式、原则、宗旨上具有不同之处:一是管理审计的宗旨在于为管理者的管理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管理审计的业务范围可覆盖医院整个运营管理活动;三是管理审计项目的开展由医院决策层决定而非上级指令或法律要求。
二、管理审计应用现状
企业盈余管理审计综述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公司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这种调节盈余的行为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企业管理当局水平的体现。适当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能帮助公司克服眼前暂时性的困难,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维护公司形象,保障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少受干扰,保持公司股价稳定,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平滑利润,合理合规避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一、盈余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销售收入的审计。销售收入是构成企业利润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操纵销售收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销售收入的审计主要是看销售收入是否具有合法的凭证,是不是真实存在,销售收入数额与往年同期相比,及与各月相比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季节性商品的销售除外)。
(二)销售成本的审计。销售成本也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因此,销售成本的审计主要是看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正确,销售成本的结转的时间和数额是否正确,销售收入与销售收入是否配比,同时也应看同期和同比增减是否有异常地变动。
(三)各项费用的审计。企业管理层经常通过预提费用和费用的不正常分摊来操纵当期盈余,这是违背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看费用的分担与收入是否配比,还要看某些费用是否归属于正确的期间,是否归属于正确的部门,是否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重点考察各项费用审计的异常变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关联交易的审计。企业很有可能通过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来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中,主要是看是否存在大额的关联交易,其交易是否显失公平,是否是为了转移利润而进行的交易。
管理审计在铁路内部审计的作用
摘要: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铁路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新形势下,铁路内部审计机构需要转变审计理念和方式,主动迎接改革过程中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积极应对改革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将工作重心逐步从纠错防弊审计方式转变为管理审计,以参与管理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本文将重点从管理审计的角度来研究其对铁路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及运用,为铁路运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管理审计;铁路管理;内部审计
1引言
2017年11月,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推开,标志着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自此,铁路企业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国发展舞台。铁路企业发展的新形式,即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内部审计机构带来了新契机,传统的纠错防弊审计方式已然难以满足当前铁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工作重点,将“侧重经济结果检查”转为“加强风控,参与管理,提出建设性建议”的管理审计纳入审计工作,已是铁路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新趋势。
2管理审计概述
1932年英国管理协会会员罗斯在《管理审计》一书中,首次提出以职能部门评价和成绩评价为核心的管理审计概念,而后,经过几十年学术界及业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对管理审计的认识日趋成熟。管理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进行确认与评价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评价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及管理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其定义,不难看出,管理审计的对象已由传统财务领域向管理领域延伸,把管理审计置于组织管理的大框架内,基于整体管理的视角,侧重管理活动,通过监督、检查及评价等方式,深入剖析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对企业运营及管理各个领域进行常规性、合理性、效率性和合规性审计,找出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评估可能引起的管控风险,提出改进意见,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经营管理朝正确的方向进行。它的最终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企业管理与管理审计的关系
摘要: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也发生变化,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不仅包括由于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运营风险,还包括市场对于企业运营的高要求所带来的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出现和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企业管理与管理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促使企业管理人员重视管理审计行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审计;关系
管理审计属于审计行为,其是内部审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监督企业管理行为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审计能够优化企业的管理行为,分析企业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与合理性。审计人员及时指出企业管理和计划中所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避免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生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管理审计的简介
所谓管理审计,其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对企业各种管理活动和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进行评价的审计行为。管理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的各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进行审查,确定该人员配置是否遵守了精简和高效原则;对企业内部各项计划进行审查,确保每项计划都能具有可行性与经济性。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主要审查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控制内容是否较为全面,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二、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研究
摘要: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明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的内容、目标和依据的基础上,针对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中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合同管理等三方面重点内容,提出了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审计
一、工程项目合同审计概述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作为工程质量控制、项目进度控制以及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风险控制方法,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并对工程项目建设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加强工程项目合同审计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多为事后审计,比如工程项目的概预算执行情况或竣工决算审计等。而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尽管这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但在审计时必须遵循有关政策及合同中的规定,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原则,进行工程造价的确认。然而,在合同主体已确定,合同条款已签订的情况下实施审计,即使审计发现不合理情况,也将很难扭转或改变局面。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审计对于保障合同的顺利进行、防范工程项目风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是指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工程合同内容及各项管理工作质量进行的审查和评价。一般包括勘察设计合同、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造价咨询合同等,此外还包括对合同的变更、履行和终止行为的审计。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的主要方法包括:审阅法、核对法、重点环节全过程跟踪审计法。审阅法主要是对工程合同进行仔细观察和阅读,对照资料记录鉴别其真实性、正确性和合规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方法。核对法是对工程合同的合法性、完备性和公正性进行的审核,主要是对工程项目中对内容与招标文件以及中标人对投标文件进行互相对照,旨在查明合同文件各部分内容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合同条款是否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补偿合同、备忘录是否真实、客观等问题,均需要进行认真核对和审核。重点环节全过程跟踪审计法主要是对工程合同签订过程和履约实施过程进行工程跟踪审计,特别是结合设计与立项内容,对工程变更、签证、索赔和争议处理过程进行全过程跟踪,鉴别其真实、合法、合理、正确和有效性。
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内容、目标和依据
(一)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审计和专项合同审计两大内容体系。其中,工程项目专项合同审计包括对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合同、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造价咨询合同等的审计,此外还包括对合同的变更、履行和终止行为的审计。(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的目标。合同管理审计的目标:一是审查和评价合同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合同签订环节的合同管理资料以及资料依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三是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1)审查和评价合同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主要是审查工程建设单位内部合同管理水平,合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投资大、不可预见因素多发,因此,必然导致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性较大,各项目参与者在工程建设工程中承担的风险责任主要通过合同来加以约定,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有限承担的层面。(2)审查和评价合同资料的充分、真实和可靠性。鉴于工程项目合同涉及面广,合同内容繁多,可以考察被审计单位所签订的工程合同其组成内容是否完整、全面,合同条款是否合理、完善,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对等公平。(3)审查和评价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主要是审查工程建设单位工程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是否真实、合法,合同的签订对整个项目投资的顺利完工的重要性和发挥的效用给予明确的判断。一般而言,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实施和交付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三)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依据。其依据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料、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情况、合同书以及各项具体材料。(1)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单位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批复文件,承建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监理方的资格证书,论证与设计文本等。(2)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内部控制岗位设置及运行机制情况,合同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3)专项合同书。即工程项目建设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相关工程合同,包括勘察设计合同、施工合同、委托监理合同、项目管理合同、招标合同、造价咨询合同及各种合同、在履行工程中形成的变更和补充合同说明等。(4)专项合同的支撑材料。包括设计图纸、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会议纪要、备忘录、现场证明资料等工程项目合同形成过程涉及的各种资料。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探析
我国金融企业发展速度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起步较晚,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也相对国外较少。目前为止,其风险管理大多都依靠内部审计进行。而针对内部审计,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才开始针对内部审计颁布文件,审计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暂行管理办法》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依据,后期还有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等,表明我国对金融企业中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银行内部审计的重视。但从近年信贷业务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将审计范围拓展到风险管理领域,站在战略管理层面,以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为审计对象,进而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以满足现代风险管理审计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一、JZ银行风险管理失败案例介绍
2019年4月1日上午,原本应于当日发表2018年年报的JZ银行延迟刊发的公告,这一行为直接触发了香港联交所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因此停牌。随后,原本负责JZ银行审计的安永提出辞任,JZ银行于2019年5月31日公告宣布更换会计师。2019年6月28日,JZ银行与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协议,预计在2019年8月底前2018年度报告。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年报此前已于2019年3月29日和5月14日两度延期。安永在辞任函中提到,安永发现JZ银行发放给客户贷款的实际用途与相关信贷文件存在不一致,因此合理要求JZ银行提供证明客户实际用途的文件,但JZ银行并没有配合。由此推测,此次JZ银行年报的延迟,很可能是公司治理不规范所导致。8月20日,JZ银行再次公告:预期2018年将录得净亏损约40~50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则将录得净亏损约5~10亿元。这是近六年来JZ银行首次出现净亏损的情况。据该行财报,2013—2017年,该行净利润由13.55亿元逐年上升至90.9亿元。同时,2013—2017年,该行不良率分别为0.87%、0.99%、1.03%、1.14%、1.04%,2018年上半年上升至1.26%。但相较于同期银行依然算是低位,从2018年银保监会的数据来看,2018年上半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而JZ银行比这低了0.6个百分点。
二、JZ银行风险管理审计失败的主要因素
1.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人员重视业绩而忽略风险管控。JZ银行每年都在年初制定本年度审计项目计划,2017年完成的项目计划共52个。针对省分行综合审计1个,针对特定业务模块或者流程环节的专项审计9个,针对下属独立法人单位全面审计42个。可以看出,JZ银行更重视对下属机构的管理与监督,而对某一特定模块的专项审计不够重视。即使从其所占比例最高的下属网点审计来看,完成数量也不算大。从时间上看,JZ银行每年的审计工作都集中于最后一个季度,虽说年末更方便进行全面审计,并取得整年的财务信息与报告,但是利用其他时间扩大审计覆盖面,增加抽查频率也是必须的。尤其专项审计更不应为时间因素所限。而且,现代内部审计早已脱离只围绕着财务信息进行审核监督的模式,更具有服务、管理职能,可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2.缺少对高风险项目的定期、逐一排查。从JZ银行自身检查情况看,在审计检查发现的全部921个问题中,风险等级在关注及以上的问题共153个,占比16.61%。其中市行层级、支行层级关注以上问题占比分别为24.04%、7.37%,呈逐级递减趋势。且两个层级检查均无“重大”类问题。事实上,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银行在业务审计检查过程中,将审计重点放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上,审计发现问题层次较低,大多数是存在关联担保、面谈记录填写不完整、银行承兑汇票发票不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规范、客户开户手续不完善等操作性问题,却很少从内部控制、激励及监督等机制方面分析原因,导致后续整改难以深入。3.会计人员更替频繁、交接不严谨。JZ银行对于其内部会计人员的招聘和轮岗安排主要是依据《内部审计规定》中的要求,如在招聘中着重调专业及从业经验等方面的相关性等,但《规定》主要是指导思想,而现实操作却忽略细节。像在实际招聘时不考虑团队人员技能的构成,又或者是不按JZ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需求,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审计部门不考虑选择对利率波动趋势进行预测,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和预防的专门人才。而到了轮岗阶段,又出现虽然《内部审计规定》中提出审计部应建立轮岗制,但却没有对轮岗制作出详细规定,也没有设置具体的内部审计人员轮岗程序。这显然是JZ银行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没有顺利实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针对JZ银行风险管理审计失败的改良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