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09:00: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管理模式的不足
未能适应中职教育的大发展中职德育工作一直采用班主任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对象的变化和社会对各类国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级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班主任工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德育任务。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张的同时,引进社会力量修建的学生公寓拔地而起,许多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统一入住学生公寓,集中度高,区域性强,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的生活区分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德育工作已不可忽视。可是在这个区域内的德育工作,却是旧有的班主任管理模式没有涉及的一大空白点。其原因主要有:(1)时间的局限性。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大多是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开展,班主任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生活引导力度明显不足。(2)区域的局限性。班主任工作几乎都是在教学区进行,对学生的生活区、住宿区很少涉及。(3)工作内容的局限性。许多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对全班学生学习进行宏观管理,对学生个体教育有所不足。
经验的束缚中职德育团队的工作常被经验左右,团队中的部分成员不思进取,自己面对的对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去研究、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德育团队仍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长此下去,中职德育管理模式很难得到发展。
德育管理忽视了整体性提出“全员德育”的口号十分具有先进性,是基于生命的系统完整性角度总结出来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在德育团队管理中有党、政、工、团等部门,其实到实施着力点上时,却谁也用不上力,徒有虚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解决好其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只是等到结果不符合目标时,再去寻找管理模式的症结,没有整体推进的概念。
改进中职德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有学校提出构建就业导向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德育管理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外在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浙江省奉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就树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并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追求教育改革的最新创意,探索适应职校特点的德育管理体系。
会计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建立以及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会计改革工作日益开展,会计管理也出现了较大变动。然而,综合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管理相关模式仍然存在诸多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怎样建立起能够与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互适应,并可以与国际发展相接轨的特色性会计管理模式,属于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会计管理模式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会计管理;模式;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讲,强化会计管理模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完善化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求的会计管理模式,可以推动我国会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提升,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1]。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对会计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善策略,从而促进现代化企业健康发展。
一、会计管理模式的基本概述
现阶段,就会计管理模式而言,很多专家学者都倾向于:会计管理模式为国家或者是相关地区对具体化会计活动每个方面实施组织、管理以及约束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工作的专业化领导模式、工作人员管理模式以及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还有一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主要是指对会计事务进行组织以及管理的多种方式与形式的总和,同时也是在规定范围之内开展会计事务组织以及管理的相关方式方法[2]。具体来说,会计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主要包括国家宏观层面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微观层面的相关会计管理模式;第二,会计管理模式应用下所能够解决的专业化核心问题主要是指相关组织体系以及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第三,会计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制度化安排,有着相对较强的动态性,也就是说会计管理模式能够在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实施及时调整以及改革。基于上述不同表述,会计管理模式本质上是指我国国家对于相关会计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形成多样化格局发展,因此,会计管理模式也已经从直接管理逐渐向着间接管理转变[3]。
二、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分析
门诊药品管理模式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暴露了以往医院管理中存在的不少问题。门诊药房在医院中承担着临床药品发放的重要工作,患者可以直接接触门诊药房部门,因此该部门的服务水平是影响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1]。另一方面,药房的管理质量也是临床用药安全、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决定因素之一[2]。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门诊药房的管理也在不断改革,逐渐趋于现代化、科学化[3]。本次研究为探讨数字化管理模式对门诊药品管理中发生差错率的影响,选取我院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前后的药品发放记录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药品管理中的差错事件发生情况、发生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数字化管理模式对门诊药品管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门诊药房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后的2500次药品发放记录作为观察组,并将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门诊药房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前的2500次药品发放记录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药品管理中的差错事件发生情况、发生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数字化管理模式对门诊药品管理的效果。1.2门诊药品管理方法。观察组在药品发放的过程中采取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医院局域网获得医嘱单,展开相应电子处方,复核完成后经计算机系统进行药品划价和统计。患者缴费后,药师打印缴费处方单,将处方作为配药依据,药品配好核对完善后即可发放给患者。药品发放完成后,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对库存量进行更新调整,保证药师对药品库存和总量随时进行查询和管理。对照组在药品发放工作中接受临床药房常规管理方法,药师将医嘱单作为发药依据,并依次完成配药、发药、划价和销账等工作。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药品发放差错率比较,药品发放差错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配发失误、药品摆放和药师疏忽。对照组药品发放差错事件发生率为4.16%,观察组为0.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传统管理模式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新的长期课题,也是基层党组织需要力求攻克的重大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这给我们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保持流动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流动党员的特点,改革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
一、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的表现
管理模式,是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它是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管理的传统习惯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所谓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它就是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地把流动党员当作被动的、静态的、无个性的个体,封闭、单方面、保守地实施管理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就直接影响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也正因为此,改革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并非易事。其在工作实践中常常表现为:
1、就建党组织而言,存在一边在辛苦建、另一边在逐步散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流出地建组织也好,流入地建组织也好,存在“三难”。一是落实人头难。部分流入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部分流出的党员不确定流向等,增加了组建组织的难度。二是稳固组织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起来的组织,可能因为组织所依托单位的消亡或党员的流动分散,而难以长期维系。三是管理组织难。本地所建党组织,街道社区也好,职能部门也好,均多少显得缺力量管;外地所建党组织,本地跨长线疲于管,当地难沟通疏于管,从而存在流动党员的组织一边在辛苦建、另一边在逐步散的现象。
2、就流动党员而言,存在一边在大力“双找”、另一边在失去联系的现象。借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气候,各地各单位大力“双找”,取得明显效果。但在联系流动党员上,仍然存在“三热三冷”。一是党组织和党员积极促成“归队回家”,但需要社会单位配合时不尽如意,或者不愿为组织提供本单位党员的基本情况,或者不愿为党员回归组织提供方便,表现为“党内热,社会冷”。二是组织找党员积极,历尽千辛万苦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但党员找组织不主动,主要存在几个担心,如担心暴露身份后老板不支持,担心群众不理解,担心耽误务工时间,担心当地党员不欢迎等,部分党员甚至千方百计地躲避组织,表现为“组织热、个人冷”。三是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联系,大多只看到流动党员和其他党员一样,应该是思想境界高于一般群众的“优秀分子”,而忽略了他们仍然是普普通通的人,是需要得到组织更多关心和帮助的人,从而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当作传统的纯粹的管理,轻视甚至缺失服务,表现为“管理热、服务冷”,从而导致了一边在大力“双找”流动党员,另一边在失去联系。
3、就管理制度而言,存在一边在不断出台、另一边却有章难依的现象。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各地各单位已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实际工作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仍然有“三多三少”,即:出台多、完善少,内容多、坚持少,要求多、宣传少。或者夸大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认为对流动党员能管多少就管多少、能管到什么程度就管到什么程度,因而制度缺乏创新、管理缺乏实效;甚至有人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流动党员不按时交纳党费、不按时过组织生活,不遵守纪律,是党组织应该严肃清理的对象,因而在流动党员中评先评优、树立宣传典型等普遍不够,其管理制度无针对性、管理措施也不切实际。
财务成本管理模式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的设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二、成本微观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微观管理即企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开发力,资产有增值力,在市场上有应变力,特别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和成本高的现状,要具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就要求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管理模式的改革
一、创新高校后勤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1、顺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连续几年的扩招。1998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到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30%,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教育规模的扩大,对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选择并创新后勤服务模式,为我国快速发展和壮大的高教事业保驾护航。
2、满足学校师生员工生活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师生员工对高校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的绿化,住宿条件的提升,食品的健康安全,同时还要具备各种特色服务、人性化服务。有需求才会有发展的动力,高校后勤必须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以与时俱进的后勤服务,满足师生员工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3、紧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浅析湿地公园管理模式
摘要:从完善管理制度、创建考评体系、探索监测体系、构建宣教体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的管理模式。从确保湿地公园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到制定量化考核方式,再到提高湿地公园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水平,阐述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公园管理之路,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地公园;管理;苏州;生态文明建设
苏州被誉为江南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众多的江河湖田赋予了苏州丰富的湿地资源。全市有太湖、阳澄湖等300多个湖泊,有长江、京杭运河等2万多条河流,自然湿地总面积2687.62km2,全省排名第三,内陆湖泊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有湿地公园2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市级7个。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湿地保护成效的展示区、湿地保护理念的展示点。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湿地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苏州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以建设“健康的生态湿地城市”为目标,不断强化湿地公园监管,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公园管理创新之路,对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章立制,完善湿地公园政策体系
1.1加强制度建设。2012年2月,颁布实施了江苏省首部地方湿地保护法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了市级湿地公园的申报程序,强化了林业主管部门对湿地公园的监督管理职责。2012年还配套出台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创新提出湿地公园星级动态评定制度。2016年6月,印发了《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建立湿地公园淘汰退出机制,使全市湿地公园总量维持在20个,不断提升湿地公园质量。1.2健全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湿地保护管理站,负责全市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成立由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苏州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开展湿地公园监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全市湿地公园均由所在地县级市(区)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1.3严格红线监管。2013年6月,苏州市市政府公布《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名录》(102个),将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全部纳入市级重要湿地红线管控范围。严格执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红线,湿地公园每年开展两次自查评估,禁止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设内容。2017年起,委托专业单位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每年对全市21个湿地公园开展湿地面积变化动态监测,规范湿地用途管理,对随意侵占湿地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2明确目标,创建湿地公园考评体系
应急管理模式思考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是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或状态。突发公共事件大都具有危机的特质,或者说具有向危机事件转化的潜质。具体来讲突发公共事件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是突发性。突发公共事件虽然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逐渐发展而来的,有一个量变过程,但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而且事件大多演变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二是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当然,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如美国发生的炭疽菌事件,实际发生案例并不多,但造成的影响和恐慌却是全国性的。
三是客观性。不管哪一种突发公共事件,其实质都是事物本身潜在的矛盾和问题积聚激化后的表现形式。危机是必然发生的偶然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每一个社会形态和政府管理体系都会面对的挑战。在分析社会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时,西方学者基于人性假设,把社会危机和人性联系起来的理论,也从另外的视角说明了突发公共事件是社会固有的常态现象。
四是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原因、变化方向、影响因素、后果等各方面都无规则,事件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不确定性和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在事件面前往往无所适从,更增强了恐慌感并扩大不安全感。
外科护理层级管理模式研究
在医院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外科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一直都是重点内容。通过提升外科临床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条件[1]。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该院逐步引入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中,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实施细则,使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逐步落实于该院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的是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并深入分析外科护理管理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在外科所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为(43.5±10.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4.7±9.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主要涉及到健康宣教、给药护理、病情介绍、用药护理和饮食指导等内容。观察组患者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岗位责任、细化日常护理工作的内容,完善护理安全等内容,以确保外科护理日常操作有章可循;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护理管理监管体系,加强外科护理管理巡视工作,严格落实监督职责,及时纠正外科护理管理中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全面提升外科护理管理的规范性[2]。②根据外科护理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划分岗位管理层级,其主要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护士、初级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成员共同构成。其中,护士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主要负责把握护理的整体质量;护理组长则主要是辅助护士长来共同完成日常的护理管理工作,积极下达外科护理管理的任务;高级护士长主要负责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保持上传下达;初级护士一般负责落实日常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助理护士则主要是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协助初级护士展开护理工作,并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全面观察外科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坚持实行8h轮班制。③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对外科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外科护理人员晋升的主要参考条件,以便充分调动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的护理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并将2013年6月—2014年7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人员100名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显著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医院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手术室为医院重要科室,承担着救治患者的重要职责。为了保证医院手术室的治疗效果,临床应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而其中保证护理质量关键在于质量控制[1]。通过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该次研究中,研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的护理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8±2.1)岁;将2013年6月—2014年7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人员100名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为(29±2.3)岁。两组一般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