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2 07:48: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酒店业作为第三产业也得到了极速的发展,因此伴随着对酒店人才需求量的大量增加,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应运而生。酒店管理教育是培养专业化酒店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酒店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对中国十年来酒店管理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衔接、实践实习以及中外比较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并分析了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我国酒店管理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酒店管理;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酒店管理教育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来源,酒店管理教育是伴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改革开放时期算起,距今大约已有近40年的历史。笔者以“酒店管理教育”为“主题”检索词,截至2018年1月份,在CNKI期刊网上共检索到3486篇相关文献,其中我国学者对酒店管理教育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6年。纵观我国学者对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来看,它主要涉及六大方面,包括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衔接、实践实习以及中外比较的研究,其中关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颇多,近几年还出现了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对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中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酒店管理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中国酒店管理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未来培养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根据笔者在CNKI期刊网上搜索到的关于“酒店管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论文有3000多篇,可谓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酒店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衔接、实践实习以及中外比较等,以期推进学术界对“酒店管理教育”的研究。(一)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某一特定手段和方法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过程。笔者以“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检索词,截至2018年2月底,在CNKI期刊网上共检索到393篇相关文献,其中2004年有1篇,2017年有48篇,2004~2017年这13年间文献的数量在总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笔者通过对这393篇文章进行大致归类,可分为以下几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模式也叫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比较流行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2004年,我国学者李丽等首次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白天鹅宾馆为校企合作的研究载体,学校与酒店共同来制定培养目标、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这对于培养应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方敏,沈建龙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提出了“企业学院制”模式,强调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地点在酒店与学校之间交替进行[3]。“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二者的双赢,但是这一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学校成为了企业获得人才的加工场,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但是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兴趣,发展后劲不足。2.“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培养模式,即指让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同时获得两个证书,一个是证明学生学历的毕业证书,一个是证明学生能力的技能证书。姜海涛等对“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试点实验,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计划[4]。方方认为通过“双证书”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符合规范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在此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酒店行业本身的特点来看,酒店的员工准入门槛低,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无职业资格证书的待遇没有差别,尤其是工资待遇方面,酒店职业技能证书仍“存在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5]。3.“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即国内外高校共同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在我国,杨继良首次在2011年提出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定位,即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需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并对国际化视野下的校企合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需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订单式培养,建设校内及校外的实训基地等[6]。蒋清凤,莫凡认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标准是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及时把握机遇的人才[7]。藏其林提出的国际化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国内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国外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合作的实践研究,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一个国际化的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学习对象,研究制定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创设国际化育人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以及国际化的实践教学[8]。“中外合作”培养模式,高水平的合作院校的选择较困难,过于注重中外合作,可能忽视了市场对劳动力能力的需求。4.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以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酒店工作为培养目标。黄晓东等人通过对广西地区酒店业发展情况以及酒店人才的培育情况,提出了要根据行业需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培养模式[9]。杨红波通过分析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中现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HOTEL”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10]。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分关注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忽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可能无益于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除上述归纳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之外,我国学者在我国酒店管理教育方面,还积极探索了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方提出了KSS-L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以及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学习相结合。崔学勤通过结合青岛酒店管理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多元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各设置一名导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践以及职业发展进行指导[11]。罗盛锋、黄燕玲、李泽平等对广西地区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实施“理论+实践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毕业生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能灵活将数学、计算机、外语等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践能力[12]。(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课程和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止的话题,课程是强调“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强调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孰轻孰重?这也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要想培养出适合目前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杜芳通过对酒店管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认为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目的、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课程专家的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等因素来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动态性[13]。方敏、沈建龙提出了“2211”的课程体系设置,即2个学期的技能课,2个学期的岗位课,1个学期的实训课以及1个学期的正式顶岗实习。赵桂毅等提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置,并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当中,且课程的设置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商议开发[14]。田雅琳认为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即职业素质、核心职业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语言能力以及体能训练等五大模块[15]。综上所述,课程设置就是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教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要能够相对应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即理论能够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践运用中能够获得成就感。(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某一特殊技能的技术性人才,所以对于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灌输法等教学方式,必须做出改革。刘江海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注重学生在未来具体工作中的能力适用性[16]。王文慧提出了分类教学,即根据学生的性征、身高、外貌、兴趣、外语、文化成绩以及就业方向等将学生进行分类,即分为文化成绩较好,为未来升学做准备的A类班,性格外向、交际能力强的B班,学习能力较弱、不喜思考的C班,老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17]。张卓认为通过项目教学来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通过项目设计、项目介绍、项目开发、阶段总结、成果评价以及项目记录等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18]。田雅琳,方方,郑强等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邀请行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与专业课教师进入酒店参与实践教学[19]。(四)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实习的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仅仅采取单调的理论教学是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酒店人才的,它需要学校和酒店两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协作来完成。在这两个主体中,一方面由学校主要承担理论教学的职责,以培养学生完整的理论知识架构,并对其进行价值熏陶、职业素养的培育等;另一方面酒店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教育,在岗位见习、顶岗实习过程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礼节礼仪以及基层管理的方法。关于实践实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习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实习过程以及实习与择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等”[20]。黄薇薇,周海燕等人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酒店实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学生、酒店、学校三者冲突以及利益获得的分析,认为通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提前预防、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在待遇、轮岗、实习时间、自主选择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等可以提高酒店实习满意度[21]。崔鸿涛通过对我国目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现状的分析,提出实行“三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即专业课教师与班级辅导员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校内的实训与校外的实习相结合[22]。张永华提出需要培养兼具职业素质与个性化的人才,在这一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优越资源,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23]。(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学历的需求逐渐提高,我国逐渐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教育。目前,我国学者对此研究较少,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俞川、郭心毅通过对中英两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高度相似、课程设置重复度高、技能倒挂等现象,需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统一课程标准、改革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推进学分制教育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24]。谭欣在2016年以终身教育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思路,建立以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组织机构,明确中高职在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提高岗位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来参与教学评价[25]。演克武等认为高职高专与本科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课程内容衔接不畅、现实中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校中课程的设置错位等问题,基于卡茨岗位能力模型提出,高职高专学生可以在第四学期提前考核,进入本科大三年级进行插班学习以及统一学制、构建实践课程一体化等方式,来提升高职高专与本科的课程衔接度[26]。(六)酒店管理专业中外比较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酒店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因此,十分有必要通过对比借鉴国外专业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办学经验。付美蓉通过对中德两国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发现德国主要是以学习的领域为单元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我国主要是根据学科体系来编排课程内容,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目标方面高于德国[27]。邹伏霞通过对中澳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分阶段实施策略,即在一段时期内学生学习合格之后颁发相应的证书,每个证书的取得必须按照顺序进行[28]。通过以上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以培养行业领袖、酒店的高层管理者为目标。我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国外高校主要以学习项目为单元进行设置,我国主要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然而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应用,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吴新宇、陈佩佩通过对中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比较,得出美国培养的是国际化领导人才,我国培养的人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美国实行较为完全的学分制,我国实行不完全学分制;美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我国教师更注重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美国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收获,我国更加关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体验[29]。蔡礼彬、宋莉从教育分类、课程设置、实习制度、师生资格把控以及校友网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设置了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夏令营、高管教育等六个模块,课程设置强调时代性,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知识,实习制度也十分具有特色,即注重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部门,发动校友资源,为校企合作开辟有效途径[30]。在教学制度方面,国外高校实行较为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需要、时间等因素,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具有较大的选择权以及选择空间。我国虽然也实行学分制,但是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学生要根据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以及授课科目进行学习,不具有灵活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黄建伟、罗东霞分别从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校外顶岗实习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启示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与酒店业实际相联系,注重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重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教学的国际化视野[31]。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外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边学习边实践,只要在毕业前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时间即可,实习地点、时间以及岗位的选择比较灵活,我国通常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半年左右的实习,实习的酒店和岗位通常由学校安排,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论文与择业的压力,已经没有精力与时间将实践的内容再反馈到理论,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与酒店管理教育相结合
一、现代酒店业对员工的要求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其员工除了要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外,还需举止大方、气质优雅,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等一些综合素养。所以,对员工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技能上,更要强调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所带来的优质服务和品牌效益。特别是对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酒店,其经营和管理理念更为先进,也更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这就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酒店推出的“贴身管家”等等,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特定人群的贴身服务。这就需要其不仅能够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出色的气质和不凡的谈吐。简而言之,综合素养高的员工对于酒店类企业来说是非常稀缺的,并且也深受酒店类企业欢迎。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欠缺
1.综合素质培养欠缺
作为服务类行业,酒店行业时刻面临这各种困难和挑战,且服务质量决定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相对而言较低。学校教学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上,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欠缺,导致酒店类企业一线岗位上综合素质人才的短缺现象日趋严重,服务质量下降。这种综合素养的欠缺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缺乏,还包括综合素质等辅助技能的缺乏。二是不良的个人习惯,包括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让人无法接受的习惯。
2.艺术特长教学短缺
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思路
1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1.1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要求旅游酒店在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创新旅游酒店经营理念,要求旅游酒店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针对旅游酒店所在地域的具体条件,切实转变传统的旅游酒店经营理念,科学认识旅游酒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各个层面、多视角地剖析困扰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阻碍因素,逐一对照先进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经验进行科学分析,认真找寻旅游酒店经营管理教育创新方式同先进理念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差距,认真解决困扰旅游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创新旅游酒店的发展路径,就是在总结旅游酒店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工作,谋求通过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提高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最大化发展新路。要紧紧抓住制约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开辟旅游酒店管理教育的新路子。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方法,就是要结合旅游酒店的目标和服务内容,不断增强旅游酒店的适应性和对游客的吸引力。要在旅游酒店在管理教育中的实践中逐步总结符合本酒店发展实际需求的管理教育方法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应用。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创新教育,根据旅游酒店不同部门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围绕重点开展管理教育。创新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机制就是在解决好对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不适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方面建立健全利于旅游酒店的管理教育的新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确保旅游酒店管理创新的成果得以保持。
1.2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旅游酒店管理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教育要求,针对本酒店的发展实际,结合本酒店的经营特色,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确保旅游酒店所追求的管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如,英国伦敦的拉塞尔法院酒店(RussellCourtHotel)就非常重视酒店的现代化。距离Earl’sCourt1.6,公里(1英里)、位于KensingtonHighStreet街道旁的RussellCourtHotel酒店,在每一个客房都有现代化的装饰,免费提供无线网络连接、配备了泡咖啡沏茶、设施、空调以及液晶电视,现代化的私人浴室贴满了时尚的瓷砖并提供吹风机服务。在其他方面,几分钟的步行路程就可到达Kensington(Olympia)地铁站,HammersmithRoad路上有很多公共汽车通过,距离两英里(3.2公里)就是Westfield购物中心,6分钟的步行路程就能到达LeightonHouseMuseum博物馆,0.7英里(1.1公里)就能到达Shepherd’sBushEmpire娱乐场。现代化的管理使拉塞尔法院酒店(RussellCourtHotel)成为全英最著名的旅游酒店之一。
1.3管理教育创新是旅游酒店发展的时代要求
中外饭店管理教育分析论文
1国内外饭店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饭店管理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这时教学很少涉及到理论;接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教育机构组织和政府开始介入饭店管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饭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一个自我的体系。
1.1就国外而言,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1)欧洲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最早起源于服务接待管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认为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能胜任酒店或餐馆内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它的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欧洲饭店管理教育整整一个世纪。到了后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引入了美国教育的“管理”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饭店管理教育。
(2)美国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高职学生管理教育现状与策略
高职教育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管理教育功能分离(即表现为学与管的分离),重管理轻教育,管理队伍水平不高(高职院校管理教育的队伍一般为任课老师,并不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到位等问题。1.1高职院校管理教育功能的分离。管理与教育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管理的表现主要为宿舍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个人卫生管理等,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在管理中实施教育是高职院校管理的特殊要求。在实际的管理教育中,高职往往只注重管理,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再加上管理部门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们瓦上霜的冷漠态度,以及各自为政的策略,使得管理教育达不到良好的功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1.2高职院校管理部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一部分是因为高职中的管理部门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应当由任课老师或者学校进行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对于管理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没有清晰明了的认识。教师则认为是管理部门的事情,学校领导则认为是教师和管理部门的责任,三方相互推诿、扯皮,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变为职业定向型人才以求适应市场需要,也因此更注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管理教育问题得不到重视与改善。三是管理误区的存在,认为教育问题是辅导员的责任,导致管理教育之路走得不够顺畅。1.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的主体素质造成的工作困境。由于近年来高职教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增加,教师却并没有增加,这就导致很多老师既是任课老师也是辅导员,不仅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可避免地分散了老师的精力。老师不够,于是刚刚毕业的师范生也可以充当老师。但毕业生社会经验、教学经验不足,虽然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不够成熟稳重,管理教育在他们手中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管理教育应该先从教师做起,通过举办培训课程,培养教师对管理教育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学生参加的各种各样的社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管理者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对心理学、组织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科的学习,提升管理水平与素质。
2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思考
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客观地去评价学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尤其是作为辅导员要抱着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生,不可以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出了什么事情都算到他的身上。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不要用传统的以成绩去评判学生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成绩的定位。辅导员要尊重学生兴趣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持支持的态度,加大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力度,促进学生由被动型向自主型转变。在高职教育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课程不可避免地会松散一些。而有的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能力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创新管理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太过陈旧,教育内容不能和现代社会很好地接轨,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职教育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在与现实社会相接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育管理的理想效果。
3结语
射击队管理教育问题思考
管理教育工作是运动队一项带有长期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管理出成绩,出人才已成为共识。在现阶段,管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项受到普遍重视的工作,又是一项相对薄弱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困难棘手的工作。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运动队管理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运动队管理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其规律,不断加强和改进运动队的管理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湖南射击队管理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新形势下湖南射击队管理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我省射击队随着运动成绩的滑坡管理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士气低落,信心不足。我省射击队曾是国内射击界的一支劲旅,培养了如文芝芳、张秋萍、尹卫萍等一大批扬威国内外体坛的射击名将。在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上尹卫萍、张秋萍共夺得2枚金牌,为湖南体育代表团夺得6枚金牌的三分之一,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从90年代初开始,由于队伍青黄不接,经费投入少,装备落后,队伍管理松驰等诸多因素,运动成绩逐步滑坡。作为我省全运会大项之一,在第七、第八届全运会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人们赞扬的话语没了,鲜花和掌声没了,领导的批评和同志们的责难的声音多了,随之而来的砍掉多年未出成绩的项目,队伍编制减少了。运动成绩辉煌与滑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运动员、教练员的光荣感、自豪感相对失落,责任感淡化、拼搏意识松懈,严格管理和规范言行意识弱化,队伍士气低落,信心不足。
2、埋怨客观多,主观找原因少。射击队运动成绩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上讲,训练经费投入少,据数字统计,90年代中期,对射击队每年的经费投入约30万元左右,基本上与80年代的经费投入持平。但由于枪、弹、器械物价上涨,实际经费投入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因而造成枪械更新换代速度放慢。除少数优秀运动员使用进口新枪支外,大部分运动员使用的仍然是比较陈旧的精度较差的枪支。子弹也满足不了训练的正常需要,教练员常常是根据库存子弹数安排训练,有时冬训因缺乏子弹,只好把队伍拉出去打猎,以调整代训练。教练员之间经常为争枪争弹闹矛盾。而射击作为我省全运会的金牌大项,各级领导寄予厚望,下达任务重,要求也高。但由于经费投入少,要求高两者之间的反差,客观上使我们一些教练员、运动员思想上产生压抑感和埋怨情绪。认为“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运动成绩滑坡是经费投入少,满足不了训练需要造成的。而真正从主观上,从队伍的训练管理上找原因的不多,出现了投入少、热情低、成绩差,难管理问题不断的恶性循环观象。
3、价值观错位,事业心不强。射击运动员运动生命长,但成才周期也长,这是公认的。多年艰苦训练的投入后所产生的效益是永远滞后的。致使一些有潜力但暂无成绩表现的运动员在急于求成、急于实现人生价值思想的支配下对射击事业的追求发生了动摇,一些教练员特别是年轻的教练员对所从事的职业不那么热爱,不愿做长期艰苦的教学工作,责任心下降,学习研究问题的兴趣不浓,眼高手低,依赖性强,吃苦性差,训练和管理工作不到位。
中外饭店管理教育比较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饭店管理教育;比较分析;中外
论文摘要:通过对比欧洲及美国、日本等旅游发达国家的饭店管理教育,从饭店教育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实践性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与外国在饭店管理教育上的异同,从中找出差距,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1国内外饭店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饭店管理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这时教学很少涉及到理论;接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教育机构组织和政府开始介入饭店管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饭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一个自我的体系。
1.1就国外而言,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1)欧洲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国家行政管理教育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需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过去的发展历程、现今的实际状况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文章正是适应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互联网调查方式,收集到这方面诸多最新资料,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有助于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向多模式、高层次、专业化和现代化等方向顺利发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发展/中国
【正文】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
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简述班级学生管理教育探讨
在学校,大凡对各方面比较差的学生管理较严,而对品学兼优学生的管理则有些放松,致使在一些好学生中出了问题。因此,加强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好学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究其犯错误的根源,无外乎是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在起作用。从他们的本身看:
1、思想不成熟,经不起挫折。由于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都没有完全定型,特别是在这大变革的年代,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东西像冲击波,一阵阵波及并非世外桃源的校园,他们觉得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想接触、学习。喜欢在头脑中编织顺利到达理想彼岸的梦幻,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都考虑得不多,形成了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爱学习,接受新事物快,又容易轻听轻信,缺乏独立思考。顺利时,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看不起其他同学,以致听不进不同意见,慢慢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先进行列中掉了队;遇到挫折时,又容易片面地分析问题,消极地接受教训,觉得万事皆休,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信心。
2、理论根基浅,拒腐能力差。他们虽然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和政治常识,以及必要的道德教育,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贫乏,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看问题易看现象忽视本质。有时凭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优势,和青少年固有的自尊心、好胜心去做事情,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分析了解和认识,当碰到是非界线不清,良莠不明的事物迎面而来时,就会出现犹豫、彷徨,甚至作出不正确的选择,错误的追求,好恶并吞,以致走了弯路或是陷入泥坑不能自拔。
3、进步的动机不纯,目的不明确。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是父母的普遍的心理,但有的家庭、亲友不恰当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上进心掺杂上“私利”的成份,背上了“只有学习成绩好才好向父母交代”的包袱。这样,当他们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不再继续努力,自我陶醉在已取得的成绩里,而一旦受到挫折和遇到困难,就觉得一切都完了,感到没有前途,有的甚至走向反面。
除以上三个主要的自身原因外,老师、学校领导,特别是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不严,方法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思想上偏信偏爱。个别班主任往往不是积极地维护三好生、优秀生的威信。对他们的表扬、批评缺乏辩证法。即使他们有了缺点也怕公开批评会影响他们的威信,而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触及思想实质。如某班有几个学生,自习课不请假上街,其中有个学生是三好生,这个班的班主任对其他几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当面进行了严厉批评,而对他只说了声“今后要注意”。另外,有的班主任对反映三好生、优秀生的问题往往听不进,以为是对他们的嫉妒,吹毛求疵。这样的事也是很多的。二是管理上忽视、放松。有的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分析研究很多,而对如何搞好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都重视不够。往往是督促学习、交待工作多,思想上提要求少,总以为他们的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放松教育管理,还表现在对他们的思想变化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教育引导。某班有个班干部,班主任对他过分信任,放松了对他的要求,结果与班上的一名女同学谈起了恋爱,违犯了学校纪律。
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对比研究
一、衡量教育质量的理论框架
尽管已有学者对中国,香港和澳门三地的工商管理教育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鲜有研究对三个区域的工商管理教育质量进行对比。本研究旨在探讨大湾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以下六个维度的优势和劣势。(参见图1)。课程和教学: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维度,它试图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等问题的答案。教师队伍:包括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绩效。战略规划:是指学院的愿景、使命和目标。行政管理:包括行政领导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如部门领导是否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何等。学生成就:包括学生和毕业生的表现以及校友的反馈。资源投入:涵盖培训设施的多样性和管理。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提供工商管理教育的大学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然而,现有学校提供的工商管理教育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要。业界对学生的要求与高等教育体系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课程与教学。谢关娥和胡晓兰(2011)指出,工商管理高素质人才的供需差距很大。课程设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通过宽泛和笼统地教授学生管理或商业方面的一般知识,而不是与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或专门知识,学生不太可能满足行业的特殊要求。在课程规划中,内地高校更多地强调操作概念和知识,而不注重技能的发展,实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前几乎没有实操的经验。大陆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院校的做法。孙百才和徐宁(2018)指出,香港的课程设计更为合理,因为学生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经过一定的实践训练。(二)战略规划。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盲目扩张,导致了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整体质量的下降。这种扩张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分散和重复投资。在大陆地区,很多的工商管理教育没有长远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香港和澳门的工商管理教育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向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和水平倾斜(吴立保&胡雅菁,2014),兼具东西方特色,国际化程度更高,且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三)教师队伍。缺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工商管理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蔡海云和熊匡汉(2018)认为,一些拥有工商管理相关学位的教师没有任何行业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因缺乏教学资格和研究成果,行业专家不太可能在大学担任教学职位。相比之下,由于优厚的工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香港的大学吸引了许多对相关行业有着深入了解的世界级教授,这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教育质量。(四)资源投入。一些学校没有必要的资源来满足教学和培训的需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着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和挑战。由于预算紧张,建设相关教学实验室的成本相对较高,我国对教学培训设施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五)学生成就。据马小飞(2016)的研究,行业对商科毕业生的整体表现并不满意。学生被认为缺乏实际经验或对实际工作环境缺乏现实的评估。毕业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沟通能力,尤其是英语语言能力,这对学生在行业中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业务高度国际化的香港和澳门,这个问题更为紧迫。(六)行政管理。港澳地区高校组织架构精简,在管理上注重科学化,信息化和程序化,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辅助和促进教育质量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港澳高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较强,国内高校行政机关的工作与港澳相比,需要进一步提高。
只有优化工商管理课程的质量,我们才能提供更多合格的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界需求。通过比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工商管理教育,这三个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同行的经验,寻求改进和改革的途径。通过粤港澳合作,可实现三地高等教育的优势互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促进大湾区的长足发展。
作者:吴雪媚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