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1 21:17: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广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广东服务贸易现状
1.广东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1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空间很大
当前,服务业迅速发展并且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广东省目前的国际服务贸易水平与其进出口贸易第一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如表1所示。2007年,广东省服务贸易总额215.6亿美元,仅为同期全省货物贸易额的3.4%,与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平均比率22.2%相比有很大差距。2007年,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23亿美元,广东服务贸易在全国的比重仅为8.53%。同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地区相比,广东服务贸易发展也明显落后,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为北京的39.05%,上海的36.64%。
广东服务贸易整体上严重滞后商品贸易。多年来广东进出口总量占全国1/3以上,但是,长期以来,服务贸易总量占商品贸易总量的1/8左右,比上海、北京落后。虽然凭借地利在旅游、海运服务等方面占有优势且得到较好发挥,却在其他许多服务贸易领域未能充分地研究和开发,错过了不少发展机遇。因此,广东服务贸易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很大。
1990年到2002年广东各项服务贸易年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高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同期年增长率7%,也高于其他主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和地区。在2001年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服务出口出现负增长时,广东服务贸易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2年对外劳务合作的增长率高达4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的增长速度更高达12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贸易趋于自由化,鉴于目前广东服务的输出规模还很小,未来服务输出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1.2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保持较快增长,且呈顺差状态
广东陶瓷公共艺术研究
摘要:广东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佛山、潮州、广州三大特色陶瓷产区,是中国陶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及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以及庞大的陶瓷产业链为广东现代陶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材料观的影响,出现了不少艺术家在材料领域进行探索,试图打破传统专业界限,而陶瓷材料以其自身的特性与艺术魅力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被广泛地运用在公共艺术创作当中,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陶瓷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现代陶艺;改革开放
1背景优势
(1)优越的地理环境。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年平均温度22.3℃,月平均温度为保持在16℃~19℃之间。陶瓷公共艺术在广东的发展避免了陶瓷因为温度太低发生冻裂的情况。此外,广东省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陶瓷原矿材料,为广东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深厚的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背景。陶瓷公共艺术在广东的起源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广东多元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庞大陶瓷产业背景。无论是陶瓷艺术还是陶瓷产业都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最为盛名的当属石湾的陶塑、潮州的瓷塑及广州的广彩瓷。除此之外,广东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庞大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佛山自1983年引进新的陶瓷生产设备后就在现代陶瓷生产领域不断创新,在全国卫浴领域位居前茅。而潮州枫溪陶瓷产业主要以生产出口日用瓷,其陶瓷产量久居全国前列,2004年被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
2介入空间途径与方式
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的方式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陶瓷公共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介入空间的方式也更多样化,总结广东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的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以室内软装工程的方式介入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开放区等多个层次较为全面的发展。各项事业迎来的发展的大好机会,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介入室内软装工程的方式为广东陶瓷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成为广东陶瓷公共艺术进入公共空间中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在这种方式中,艺术家充当乙方,工程承包者为甲方,甲乙双方经过协商之后甲方委托乙方为特定的空间或者环境进行设计和建设,一般来讲这种只涉及甲乙双方的合作方式下的作品可实施性较高,整个流程下来效率较高,方便操作。(2)以创意园改造的方式介入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从国家到省、市各级逐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各方面追求可持续发展,一些旧的被遗弃的工业园区重新受到了重视,各地区纷纷开始了创意园区的改造和建设热潮,以创意园区的改造为切入点也因此成为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建设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广东,以佛山石湾南风古灶园区和广东紫泥堂园区改造为例,为陶瓷公共艺术介入空间提供了条件。(3)以陶瓷公共艺术活动的方式介入空间。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对外开放,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在21世纪以互联网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广东,一些地方性的艺术文化交流也逐渐地频繁起来,包括跨国性的一些艺术展览、工作坊活动、竞赛等。这些艺术活动中不乏以陶瓷公共艺术为创作方向,对广东陶瓷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在广东省内举办过多个陶瓷公共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如1999年12月举办的“99石湾当代华人陶艺家‘千年之烧’”、2002年由葛姆雷策划举办的《亚洲土地》公共艺术项目、2008年“百万梦想砖”大型行为艺术装置策划以及“南风古灶2009国际陶艺工作营”“2012年、2014年、2016年、2017年的中日韩国际柴烧工作营”等。工作营带来的是各种思想与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和碰撞,是公共艺术以环境为基础一种更为开放式的创作,与城市环境,城市市民有较强的互动和交流。
广东地域建筑
1.定义和类型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广东客家现状与文化影响
本文作者:詹坚固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光绪《嘉应州志》卷七曾提到客家人分布区域是“嘉应州及所属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四县,并潮州府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今紫金)、龙川、河源、连平、长宁(今新丰)、和平、归善(今惠阳)、博罗一州七县。”当然,这里提到的分布状况是片面的,当时粤北、粤西也有不少客家人分布。其后民国《赤溪县志》①卷八《赤溪开县事纪》提到客家人分布时,较光绪《嘉应州志》更全面了,除讲到上述州县有客家人分布外,还提到“北江南韶连所属区域”②、“广属番禺、东莞、香山(今中山)、增城、新安(今深圳宝安)、花县、清远、龙门、从化、三水、新宁(今台山),肇属之高要、广宁、新兴、四会、鹤山、高明、开平、阳春,以至阳(江)、罗(定)、高(州)、雷(州)诸属州县”。《赤溪县志》所记载的广东客家分布状况虽未尽细致,但已经初步描绘出今天广东客家分布的轮廓。客家学开创者罗香林教授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中首次将广东客家人的分布区域分为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并对非纯客住县的人口进行分级,作出初步人口估计。他首创的这种研究方法,为后来研究者广泛采用。罗先生根据当时的人口报告,对各县客家人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纯客住县人数由于有政府的统计数据,且统计方法相对简单,故统计准确性较高,1933年约有375.6万人。非纯客住县人数则是作者的粗略估计,约有363.7万人。当时广东客家人口总计约有700万左右。①在文章中,罗先生一再强调,要准确探悉客家分布地域及其人口,必须从实地调查入手。但限于当时条件,作者只进行一小部分的实地调查。文中所述内容,仅是粗略说法,这也是作者深感遗憾之处。正是由于实地调查不够,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如把丰顺、英德纳入纯客住县,但这二县只是客家人占多数而已;非纯客县的统计也有不少遗漏。罗先生这种实地调查广东客家分布状况的心愿,直到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才初步得偿所愿,1988年前后,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侯国隆趁大规模编修地方志的机会,通过市县方志部门,对各地客家人分布状况作了调查统计,取得相对准确数字,调查结果为研究广东客家的学者争相引用。当时调查了全省79个县区市,有客家人居住的县区共70个,客家人约1640万人,占总人口5294万(1987年统计数字,不含海南岛)的30.97%。客家人口占99%以上的县有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平远、和平、龙川、连平、陆河、翁源、新丰等11个县,此外,兴宁占98.52%,南雄占97.61%,始兴占96.8%,紫金占98.07%。这些客家人超过95%的县应归属纯客家县,共15个。没有客家住的县9个:顺德、南澳、澄海、徐闻、吴川、遂溪、高州、罗定、番禺。其余各县市则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口分布。②侯国隆的调查统计是对罗香林先生客家学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他对纯客县的定义是“客家人超过95%”,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由于该调查是通过各县区市政府部门之一的方志办来进行的,调查结果基本可信,但也有一些错误,如文章认为高州、徐闻、遂溪、罗定、番禺无客家人聚居村落,实际上这些县市都有数目不等的客家村落。经过重新调查,按照传统的粤东、粤中、粤北、粤西四大区域,广东省客家人的具体分布状况如下:粤东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及邻近的潮汕地区一带,包括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宁、大埔、五华、丰顺、揭西、揭东、普宁、惠来、饶平、潮安、汕头、陆河、陆丰、海丰等县市,其中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宁、大埔、五华、陆河为纯客住县(区)③。丰顺、揭西、揭东、普宁、惠来、饶平、潮安、汕头、陆河、陆丰、海丰等地客家人所操语言是受到潮汕话影响的客家话,与标准的梅县客家话语音语调上都有区别,他们被称为“半山客”。粤中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河源、惠州两市的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惠东、惠阳、博罗及惠城区。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县市也有分布。其中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为纯客住县(区)。粤北是客家人基本住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韶关、清远市区及所属各县(市),其中始兴、翁源、新丰是纯客住县,曲江(现为韶关曲江区)、乐昌、南雄、仁化、乳源、英德、连州、连南、连山、阳山、佛冈、清新各县市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也有分布。粤西客家人分布在云浮、湛江、茂名、阳江四市所属市县,包括新兴、郁南、罗定、廉江、遂溪、徐闻、雷州、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东、阳春各县市的一部分地区。各地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从分布表上我们可以看出,粤东北的梅州、粤北的韶关、粤中的河源、惠州等市是广东客家人分布的主要地区。目前,广东纯客住县市(区)有18个: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宁、大埔、五华、陆河、始兴、翁源、新丰、仁化、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除陆河外,它们基本上分布在梅州、韶关、河源三个地级市的所属县区,呈连片分布。在潮汕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及粤西地区,客家人的分布区域更多地呈点状分布,象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成为潮汕人或广府人传统分布区域的一个个移民据点。没有客家人分布的有潮州市区、揭阳市区、汕尾市区、阳江市区及顺德区、南澳县、澄海区、吴川市。④其他县市(区)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形成这种分布格局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移民过程形成的。从宋代开始,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中原移民大量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地区,客家民系形成。经过宋元几百年的繁衍生息,粤东梅州及其相连区域成为广东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此后的广东客家人大迁徙,都是在这个聚居地形成后发生。元末明初,粤北客家由闽西粤东迁入,繁衍生息至今。粤中及粤西沿海地区的客家人则主要是清初“迁海”复界之后迁入该地区,填补“迁海”后带来的巨大空白带。客家人大量进入粤中、粤西沿海地区,由于与当地土著争斗生存资源,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咸丰同治年间爆发,引起长达几十年“土客大械斗”,造成几十万人死伤的惨祸。其中,尤以新会、开平、台山、恩平等“四邑”地区的土客冲突最惨烈。为避难,粤中、粤西部分客家人被迫向冲突较缓和的相邻山区转移,部分则向更远的海南、广西及海外地区移民。现今广东客家人的这种分布格局在清末基本固定下来。2009年广东客家人口约2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8366万的27.5%。各地区客家人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粤东地区35.4%、粤北地区55.8%,粤中地区25%,粤西地区17.5%。根据侯国隆上世纪80年代末调查的数据,依照上述四大区域进行统计,各地区客家人约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粤东地区41.7%、粤北地区55.6%,粤中地区24.7%,粤西地区15.9%。当时全省有客家人16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294万(1987年统计数,不计海南岛)的30.97%。两相比较,两者的比例数大体相似,数据上微小的差异乃是当时部分地区统计数据不准确的结果。
如上所述,广东客家人的分布状况必然深远影响广东客家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确定,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客家人集中在粤东北、粤北、粤中梅州、河源、惠州地区这种大的分布趋势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在粤东、粤西等处于潮汕人、广府人包围下的一些客家分布点,在强势的潮汕、广府文化压迫之下,这些分布点会逐渐缩小,有些甚至消失,同化为潮汕人或广府人。广东客家人分布状况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察。(一)纯客区和客家人占大多数区域内的客家文化,将在一段时期内按照既有的发展轨迹与时俱进地发展。由于粤东北、粤北这些地区客家人在当地人口占绝对优势,客家人具有很强的族群认同,文化上也很强势,其他外来文化无法同化他们,客家人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这种文化状态。客家文化价值观的维持主要依靠这些地区,它们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根据地。正是这些地区保持着传统的客家文化,并源源不断地通过外出客家人输送客家文化。也正由于这类地区的存在,才奠定客家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占据三分天下的局面。作为客家文化重要载体的客家方言在本区域内将长时间继续维持,成为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族群区别的最直观要素。处在这一文化区内的非客家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分布在区内的一个个文化板块,它们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如处于这一区内的少数民族大都操双语,有的甚至以客家话为通用语言,文化上也向当地客家文化假借很多,因此,该非客家汉语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可以视为客家文化区。应该看到,该区域内的客家文化,由于在各地发生时间的不同,在共同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又存在地域差别。今梅州地区是客家人最集中之地,也是广东客家文化最早发生地,成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区,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强的客家文化对外辐射功能。粤北、粤中、粤西等地不少客家人都是从此辗转迁移出去。随着移民浪潮,客家文化也在向外扩散。今东江流域龙川、河源、紫金、惠州、博罗等地,宋元以前,瑶、畲等土著居民或境外来的少数民族是当地居民的主体,宋元之际,客家人才逐渐在当地占优势,客家文化逐渐占上风。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与核心区的客家文化大致相同,又因离梅州地区的客家文化策源地有一段距离,又与强势的广府文化区相邻,同时也受到福佬文化的影响,其文化景观与核心区又有小差异,形成东江客家文化亚区,以客家文化为主,兼具广府文化和福佬文化某些特质。今北江流域南雄、始兴、翁源、仁化、乐昌、曲江、韶关、英德、乳源、新丰等地,在客家人迁入之前,少数民族文化占有一定地位,明清时期,客家文化在当地才逐渐占上风,但其文化已夹杂不少少数民族文化,与客家文化核心区和东江客家文化亚区又有小的区别,成为粤北客家文化亚区。③(二)在粤东饶平、潮安、丰顺、汕头、揭东、揭西、普宁、惠来、陆河、陆丰、海丰等客家文化与福佬文化的交界处,存在一条狭长的客家亚文化区,即“半山客”文化区。这一区域内的客家人与讲闽南话的潮汕福佬人有着密切接触,文化上与福佬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文化与兴梅客家文化核心区有一定的区别。“半山客”区内,客家人的分布比例不大,除陆河、揭西外,大约都在20%以内。其中又只有陆河、揭西及饶平北部客家人是连片居住,其他地方客家人都处在潮汕福老人的包围之内。在潮客两个族群聚居地的交界处,双方存在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当地居民大都使用双语,使得原来作为两个族群区别标志的语言和礼俗文化互相交融。在潮汕地区,福佬族群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比较强势,处于交界地带和福老人包围圈内的半山客,语言及文化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如半山客方言一方面保留了客家话的特征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来自福佬话的词,语音语调也与梅县客家话不同,在一些双语片区,半山客所操语言已经是“二句福佬三句客”的交混状态。他们的风俗文化,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某些福佬文化的特点,成为间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属分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半福客”二元文化状态,造成潮客之间的互相转化。半山客家家族迁入福佬人占多数的区域,他们使用潮汕方言,吸收福佬文化,在心理上认同为潮汕福佬人。如普宁泥沟村张姓人、大南山十石洋的蔡姓人,祖上分别是揭西河婆坪上的客家人,现在已不会讲客方言,变成潮州人。这种情况在潮汕地区不在少数。反之亦然。但由于潮汕福佬人大多地处平原,在政治、经济上占据优势,造成双方交界地带的半山客逐渐认同潮汕福佬人的情况较多。如果半山客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在当地社会中没有大的改变,这一趋势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同时,由于半山客区背靠兴梅客家核心文化区,双方距离不算太远,核心文化区的客家文化又源源不断对半山客区产生影响,故除交界地带外,半山客区其他地方的文化将继续维持“半福客”二元文化状态。(三)粤中、粤西地区基本上是操粤语方言的广府人的分布区。客家人大规模迁入这一区域与清初的“迁海复界”关系密切。他们星星点点地安插在广府人人口薄弱区域,主要是占据这些地区的山区丘陵地带。客家人进入该地区,挤占了当地广府人的生存资源,为此,双方时有冲突,最终酿成咸同年间惨烈的“土客大械斗”,造成双方大量人员及财产损失,一些客家人不得不向更偏远的山区迁徙,从而造成今天客家人在当地分布分散,人口不多的状况。这种分布状况对粤中、粤西客家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客家人与广府人的交界地带或与其他族群杂居的地区,一直存在一种操客粤双语的现象,这种双语现象逐渐导致双重认同,进而认同另一族群文化,客家人就逐渐转变为广府人。在这些杂居或交界地带,粤语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优势,在语言、人口上也占优势。而且,客家人所处区域大都在偏远山区,在经济上相对沿海地区还是比较落后,他们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经常需要与非客家群体打交道,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操其他族群的语言,在对外交往时使用粤语,在群体内部使用客家话。由于他们使用粤语能获得现实的好处,一些客家人慢慢地改用粤语,进而认同自己是广府人。这种情况下,一些原为客家人分布的区域被同化而成为非客家人分布区,这种现象在粤西地区最为明显。现今,粤西地区存在不少客家方言岛,在若干年后,这些方言岛会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作为客家文化重要载体的客家方言一旦消失,该区域内的客家人必定转化为广府人,当地原有的客家文化也更多地被广府文化所吸纳。
总之,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受制于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坏境,客家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客家人分布甚多的兴梅地区、北江地区、东江地区,他们在分布区域及政治经济上都占优势,因此该区域内的其他非客家文化在强势客家文化的同化下,也逐渐演变为客家文化区。粤东半山客区文化的形成则是典型的文化交融的例子。该区文化既保存客家文化因子,又受到福佬文化的强烈影响,才形成有别于兴梅核心文化区的亚文化区。粤中及粤西地区,客家人分散分布在强势的广府文化区内,该区域客家文化受到广府文化的压迫,发展空间小,很多地方都同化为广府文化区。
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我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亿到1.5亿,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然而,2004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不但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很快消失,反而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2006年对2749个村的调查显示,74.3%的村认为能够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都已外出。根据蔡(2007)的估算,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5212万,剩余比例仅为10.7%,这同原来剩余比例为三分之一的观点差距巨大。这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供给的特征正发生变化——越过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
笔者在广东河源招元村、长洲村、黄石村等地的调研对上述观点给予支持。例如:黄石村村委会的该村外出打工情况的数据显示:2007年该村共有410人外出打工,约占黄石村总人口1218人的33.66%;外出打工人员中有男性220人,女性190人;全村282户人家中,全家人都外出打工的有51户,只有16户家中无人外出打工。而家中无人外出打工的家庭,多半是由于家中有人生病或者孩子太小等其他的原因无法出去。胡靖2007年在广东龙川县长洲村进行的为期一周住户调查亦发现农村家中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因此可以对形势做出一个基本判别,即作为我国经济最早起步亦最发达的广东农村中的可以转移的劳动力已经基本转移完毕。
二、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供给方分析
根据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预测,劳动力转移将促进农地集中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然而,笔者在广东的调研显示实际情况同理论预测大相径庭。
第一,撂荒现象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黄石村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出务工的人员,家庭经济主要依赖农业的情况已经不普遍了。因此,很多家庭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农业生产之外。胡靖、张威2007年调研发现,在食物消费得到保障之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继续投入劳动的积极性开始降低,即使是拥有上等的水田,他们耕种的欲望也并不强烈,更不用说下等田和那些不便耕种的田。1989年第二轮承包经营时黄石村水田总面积534.3亩,目前,在七个小组中,有六个的“撂荒率”都超过了10%(其中五个超过15%,1个超过10%)。刘屋的“撂荒率”是唯一一个低于10%的。而这是由于刘屋是黄石镇的镇府所在,学校、机关、工商业用地大部分都要从刘屋征得,因此,刘屋的水田面积是七个村小组中最少的,撂荒的情况就相应地轻了很多。到2003年,黄石村水田的面积减少到413.78亩,减少量为120亩。
广东服务贸易特点
一、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2004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大环境下,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对外服务收入增速明显高于服务支出。特别是电影音像、广告宣传、咨询、运输、保险收支规模大幅上升,同比(下同)增长40%以上;国际旅游业摆脱了2003年上半年以来低速增长的状况,收支增长了30%。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资料,2004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服务收支总规模达到586.5亿美元,增长31%;其中,服务收入263.8亿美元,服务支出322.7亿美元,分别增长37%和27%,服务收支逆差58.9亿美元,下降6%。对外服务收支总规模占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
2004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服务贸易需求稳步上升
200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对境外服务的需求回升,增速开始加快。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是中国服务贸易支出的主体,分别占总支出的36%、26%、11%和9%,合计占总支出的82%。在货物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2004年上半年,运输支出增长40%,达到114.9亿美元,超过旅游支出30.9亿美元,成为中国对外服务支出的最大项目。除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政府服务支出下降外,其余11项服务贸易支出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运输、旅游、保险、其他商业服务和技术咨询费支出增加较多,同比分别增加32.8亿美元、11.1亿美元、8.2亿美元和6.2亿美元;电影音像、广告宣传服务增幅最大,分别增长3.1倍和69%。
2.服务出口竞争力增强
广东殡葬改革办法
我区的殡葬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及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及省、市殡葬改革会议精神,加大殡葬管理工作力度,层层落实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促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两年多来,我区共火化遗体1600多具,保持火化率达到100%,下大力气清理“三道两区”的乱葬坟墓3400多座,积极做好公墓建设工作,使全区的殡葬改革工作在整体上取得了新进展。现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殡葬改革被称为是“天下第二难”事。我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将殡葬管理工作纳入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的目标管理中,强调要和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一样重视殡改工作,使它成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按照《韶关市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我区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政府办、民政局、公安局等单位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大力支持,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严抓殡葬管理的良好局面。区殡葬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立有专线电话,面向全区接受对非法丧葬行为的举报,一经查实,坚决纠正处理。
在各成员单位中,首先民政部门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当好政府的参谋,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违法殡葬行为。计划、财政部门加大殡葬改革经费的投入。公安、工商、国土、林业等部门加大对群众丧葬行为的管理和丧葬用品市场的规范。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违反殡葬法纪的单位和党员干部的查处。在进行大型的宣传、整治行动或处理突发事件时,由区政府办公室协调人力、物力、车辆,统一行动,形成工作合力。事实证明,由区委、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殡葬管理工作机制,运作效能好,发挥作用大。
二、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
广东劳务派遣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范本(广东版)
劳动合同书
(劳务派遣)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广东农业保险现状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方式。农业保险通过转移和分散风险,由投保的农户共同分担风险,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得到经济补偿,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保险经营的地域限制进一步对外资企业放开。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展业深入,人们保险意识的普遍提升,保险公司也借此契机大力开展各类保险业务,广东保险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然而,这种繁荣却无法掩盖长期以来广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现实,与其他险种开展得热火朝天的状况相比,农业保险发展的不平衡性就越发突显出来,农业保险的萎缩与广东经济强省的现状极不协调。
根据统计,广东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97年的4225.3万元,急剧萎缩到2005年的1402.7万元,减少了2822.6万元;在保费收入急速下降的带动下,赔款支出也急速下降,由1997年的3952.2万元,下降到2005年的1115.5万元,减少了2836.7万元;广东农业保险赔付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徘徊,九年的平均赔付率高达70.8%(见表1)。
根据表1可以清晰的看到,从1997年开始到2005年,广东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理赔支出呈急剧下降趋势。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征,随着近年来广东农业保险的萎缩,农业保险经营已处于“需求有限、供给不足”的市场失灵状态。农业保险这一经济补偿机制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需求。
广东农业保险近年来经营萎缩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商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亏损严重,如农业风险大,农民交保费少,收不付赔;农村分散面广、资金薄,保险成本高;农业保险标的复杂多样,道德风险高;商业保险公司收费难、展业难、理赔难。但实质上是制度问题:政府对农业风险的补偿少,机制不健全。政府传统的救灾保障制度,不仅显露出资金量的严重不足,而且政府专业性保险机构缺乏,在县一级,基本没有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甚至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还进行了负面影响,如出险时农民多报、政府多要、保险公司多赔。商业保险公司用商业保险的办法经营农业保险只能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不赔”。
二、农民和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广东工业园的规划对策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问题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规划现状,挖掘其规划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以提高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管理绩效,使其规划更加合理。
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现状
(一)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分布状况
至2008年底,广东省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达70余个,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惠州和肇庆,共8个;粤西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云浮,共19个;粤东地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分布在汕头、揭阳、潮州、汕尾,共6个;粤北及山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梅州、河源,共37个。其中产业转移园最多的是梅州,共12个,其次是清远和韶关共9个,最少的是汕头和潮州各1个。在这些产业转移工业园中,经广东省认定的有26家。综观目前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其合作开发模式有四种:山区或东西两翼政府方投资型;双方政府共同投资型;珠三角方企业投资型;珠三角方政府投资型。
(二)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需求和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