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1 15:13: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观察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闻采访观察艺术应用
一、观察艺术的涵义及特点
1.观察艺术的涵义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则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闻采访中,通过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把握并进行思考后,从而在主观上认识到客观实际中发生的事实而采取正确的采访方法。观察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个别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而为社会揭露真相。在新闻采访中,主要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从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以及环境的气氛景象等以发现不同之处。
2.观察艺术的特点观察从定义上来分析,可分为三个基本特点,即直接性、捕捉性和同步性。所谓直接性,是指记者所看的现象是最初的,并没有经过新闻加工提炼,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保留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期间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能成为新闻记者以后报道的依据。捕捉性是善于观察具有洞察力的发现,观察要想获得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需要寻找捕捉准确信息的角度,以便能得到更多有效的资料,所以观察也需要新闻记者善于捕捉的目光,迅速、犀利而独到。同步性是指新闻采访的即时性,新闻采访的新鲜性要求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事件快速准确的,观察正是目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因而能同步新闻信息,快速。如本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就是在事故刚发生不久就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步报道。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这其中,观察艺术的正确运用,对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新闻内涵的深刻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你找到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活材料。如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通过自己亲自走访观察所得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信任。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以小见大,独辟蹊径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者的生命,只有抓住了新闻线索才能有更深入的探索。观察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闻记者,缺乏必要的思维体系,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只能拿表面的现象说事,如果观察细致入微,便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同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还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大的新闻线索,如《湖北日报》中一篇《东湖告急》的文章就是他在钓鱼时善于观察并思考而得出来的新闻报道,从而挖掘出东湖污染的批评报道,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是这位新闻记者善于观察,并以小见大,才让他有了如此独特、鲜活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这种独特的新闻嗅觉案例不胜枚举,如赵敏恒对“开罗会议”的报道正是凭借他对开罗街头车辆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的,邹韬奋写出的《由伯明翰到塞尔玛》是他从列车上黑人与白人座位的差异而得出的,正是这种神奇的观察艺术才让他们向世人揭露了真相。
新闻访问观察艺术应用
一、观察艺术的涵义及特点
1.观察艺术的涵义
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则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闻采访中,通过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把握并进行思考后,从而在主观上认识到客观实际中发生的事实而采取正确的采访方法。观察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个别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而为社会揭露真相。在新闻采访中,主要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从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以及环境的气氛景象等以发现不同之处。
2.观察艺术的特点
观察从定义上来分析,可分为三个基本特点,即直接性、捕捉性和同步性。所谓直接性,是指记者所看的现象是最初的,并没有经过新闻加工提炼,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保留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期间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能成为新闻记者以后报道的依据。捕捉性是善于观察具有洞察力的发现,观察要想获得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需要寻找捕捉准确信息的角度,以便能得到更多有效的资料,所以观察也需要新闻记者善于捕捉的目光,迅速、犀利而独到。同步性是指新闻采访的即时性,新闻采访的新鲜性要求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事件快速准确的,观察正是目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因而能同步新闻信息,快速。如本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就是在事故刚发生不久就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步报道。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综述论文
摘要:艺术与现实间,是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结果,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是一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关键词:艺术;观察;审美;创作
作者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定会导致创作源泉的枯竭。但是,有些人,虽长期身居基层,并获得了丰厚的生活储备,却常苦于“无材料”。原因何在?
西方著名艺术家马蒂斯的轶事,颇能启人心智。有人问他:“一个西红柿在你吃它的时候和要把它画下来的时候,看上去是不是一样?”“不一样。”他回答说,“当我吃的时候,它看上去就是普通人看到的那个样子。”
清代文艺理论家金圣叹这样说过,艺术家妙手所得纯是妙眼所见。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所谓“观察”,“观”,就是用眼睛看,接收外界信息。“察”,就是审察体察,用脑子想。只“观”不“察”,只用眼睛不用脑,不能称之为观察,“没有思想支配的眼睛,眼睛是盲目的”。所以,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生活。杰出的艺术家都具有在平凡事物上发现形象和“性格”的本领。而对一座宏伟壮丽的教堂,贝多芬看见了音响、旋律和节奏,另一位画家看到的是线条、色彩和明暗对比。正因为他们审美视觉中始终活跃着生机勃勃的具体“性格”,所以,在常人看去毫无意义的事物,他们也能迅疾而准确地捕捉到美的形象。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要观察。”这便说明了对生活的观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离开活生生的形象,艺术材料往往成为僵死的堆砌。一个先天性盲人不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因为他不可能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小议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
作者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定会导致创作源泉的枯竭。但是,有些人,虽长期身居基层,并获得了丰厚的生活储备,却常苦于“无材料”。原因何在?
西方著名艺术家马蒂斯的轶事,颇能启人心智。有人问他:“一个西红柿在你吃它的时候和要把它画下来的时候,看上去是不是一样?”“不一样。”他回答说,“当我吃的时候,它看上去就是普通人看到的那个样子。”
清代文艺理论家金圣叹这样说过,艺术家妙手所得纯是妙眼所见。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所谓“观察”,“观”,就是用眼睛看,接收外界信息。“察”,就是审察体察,用脑子想。只“观”不“察”,只用眼睛不用脑,不能称之为观察,“没有思想支配的眼睛,眼睛是盲目的”。所以,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生活。杰出的艺术家都具有在平凡事物上发现形象和“性格”的本领。而对一座宏伟壮丽的教堂,贝多芬看见了音响、旋律和节奏,另一位画家看到的是线条、色彩和明暗对比。正因为他们审美视觉中始终活跃着生机勃勃的具体“性格”,所以,在常人看去毫无意义的事物,他们也能迅疾而准确地捕捉到美的形象。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要观察。”这便说明了对生活的观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离开活生生的形象,艺术材料往往成为僵死的堆砌。一个先天性盲人不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因为他不可能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当然,审美体验中积累的生活形象,还只是“毛坯”,有待于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进一步取舍、加工、改造、制作,方能成为完美的形象或典型。郑板桥谈其创作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很清楚,竹子在不断地“变相”,对三者不可等量齐观。板桥经验,生动地提示了审美观察同形象制造的辩证关系:前者是集结材料的功夫,后者是加工制造的过程。
虽然创作并不神秘,但要闯关,并非易事。
观察能力是艺术发现的关键
文化馆的美术教学,生源多渠道,水平参差不齐。不过,在某些基础课教学上,却可找到共同点。其中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便是其一。
一、我们对观察内容的看法
第一,要弄清观察所画对象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都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要受整体的制约。就绘画而言,看不出、画不准整体特征,局部特征画得再准、再像,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整体观察要驾驭的是观察对象的比例和特征。这在素描的开始阶段是重要的,在素描的中间阶段更重要。因为在深入过程中,局部和细节逐渐出现并且具体化,全局的内容复杂了,因而调整好它们之间的主次、前后、虚实、强弱以及比例关系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素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行反复的多方位的调整才行。第二,要弄清观察所画的对象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诚然,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都是由多个局部组成。除了解决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之外,也要解决好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单纯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比例关系,即便解决好了,而局部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解决不好,就等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还是没有全面解决。当我们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时,忽视局部和局部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是错误的。第三,要弄清观察所画的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部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都有互相交接、互相联系的部位。这些部位微妙的变化都是应当深入观察的,切不可只顾整体与局部大面积的观察,而忽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小部位的观察。比如,相互联系的部位有何特点、有无明暗过渡的问题等等。只有把所画对象相互联系的部分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到画面上才会得体自如,才会朴素如真。第四,要弄清观察所画对象有显著特征的部分。所画对象有显著特征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所画对象在一般特征下的个别特征。只有个别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才有助于形成好的整体形象的效果。第五,要弄清观察所画的对象受到形体结构影响的部分。形体结构特征最基本的状态是圆球体和方块体。无论我们画什么,可以说任何形体结构特征都是由方、圆两种因素组合而成的。因此,面对一个形体,要力求理解其内在的结构特征的基本状态,进而把这种内在的结构特征用线条较好地反映在外观画面之中。
二、我们对观察的要求
第一,要求从整体出发去观察。从整体出发是科学观察方法的核心。人们常把一幅素描的写生过程比作下棋,下棋最讲棋势、布局,没有时刻驾驭全局的能力,任何棋手都必败无疑。素描亦然。无论落幅、布局,还是深入刻画,都不能忘记对对象整体态势的把握。这种把握应该有主次,主要的形体动势总是比较最着力、最深刻、最突出的,也是最精彩的东西。主次在处理上要有分寸,主要的加强,次要的减弱。在观察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某一个局部,同时还要看到更多的局部,并对各个局部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把握和体现整体特征。在明确整体特征的前提下,再回过头来观察局部,研究它在整体特征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并正确地加以刻画。第二,要求比较地去观察。只有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层次关系;反复地按系统比较认识,才能使这种关系形成被认识的法则,素描才有完整的艺术整体性。第三,要求联系地去观察。在一个整体形象中,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有其内在的联系的,包括空间关系以及透视变化的联系等等。观察头部时,不仅要观察其基本特征,还要进一步研究头、脸、五官在解剖上的内在联系,包括比例位置、高低起伏、前后空间、左右对称,以及各器官形象特征的相互联系等等。联系地观察,是对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
我们认为,只要学生明确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知道观察什么,并能掌握如何观察的方法,同时教师再从根本上重视教育思想的转变,重视美术素质的提高和培养,那么,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就会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最理想的程度,尤其是文化馆的美术教学。因此,我们可以说,观察能力是一切艺术发现的关键。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论文
摘要: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其理由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关键词:造型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的局限等原因,使得一些院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时对造型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造成造型艺术类课程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明显偏少。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质量。
从历史来看,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出现的标志是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立。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5年,开始半年为预科,后三年为专业学习。在为期半年的预科中,包豪斯学校创造性的设置了许多造型艺术类课程,虽然包豪斯仅仅存在14年,但它所创立的设计理论、设计教学体系,特别是其预科教学体系,深深的影响了其后世界各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包豪斯学校毕业生的高设计水平是与其预科式的造型训练分不开的。于此相对应的是1955年在德国正式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校,其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的办学方针是继承发展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出艺术与技术并重。可第二任校长马尔多纳多却采取了非常极端的做法,他强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基础,在其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大量了数学、工程、逻辑分析等理工科类技术课程,大量删减了艺术类课程。虽然乌尔姆毕业生在系统设计、工业化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方面很成功,但是他们的设计作品过于理性。明显缺乏人情味,显得有些冷漠。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对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造型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偏少。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张道一教授曾经指出“绘画”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如果不锻炼出过硬的“绘画”本领是无法从事设计工作的。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
论素描在绘画中的价值
图像的泛滥遮蔽了我们的眼睛,麻痹了我们的思想,甚至一些专业的技术院校开始向学生传授如何画照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对学生观察写生的要求,阻碍了学生观察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使学生只能被迫在“虚构”的自然之中寻求真相,这无异于镜中观花,水中捞月。比如速写的训练,这在素描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前的画家大都画得一手好速写,但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生,甚至教师大都已基本放弃速写。再者,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素描材料不仅仅限于铅笔、炭条之类的工具,一切单色材料的绘画,甚至使用几个颜色但不以色彩表现为目的的绘画都可称得上素描。对于不同材料的使用和尝试,对不同物象肌理的表现摹拟,进而体验不同肌理材质对比的心理感受,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觉经验。不过由于素描材料本身的特点,其自身还是面临很多的限制。但是,这些限制恰好蕴藏着很多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克服素描材料本身的障碍去再现自然的表象,而是运用这些限制性达成对物象的超越。
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上述所说的现象正是由于一些人还没有认识到素描在绘画中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他们也就认识不到素描的重要性。素描并不是依葫芦画瓢似的简单的抄袭和描摹对象,就其本质上讲素描完全是抽象的艺术。依笔者看来,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素描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
首先,学习素描有利于提高观察能力。我们学习素描,是因为它是绘画的先导,能够培养我们基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从另一方面来讲,素描就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三维空间中立体的物体观察,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吴奇志摘要:素描是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尤其对于绘画来讲,素描的重要性是无法取代的,它是高度的艺术诚实。在这个数码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素描观察写生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不能让泛滥的图像遮蔽我们的眼睛,麻痹我们的思想。本文对素描在绘画中的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深入剖析了素描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去发挥素描的重要作用。关键词:素描;绘画;作用美术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塑造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当一个人学会了在二维空间上塑造三维空间——素描,也就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观察事物以及如何更逼真地再现事物。当作者发现自己能够熟练地以素描的语汇进行表达与交流时,就会发现自己比以往更容易进入其他造型艺术的学习,甚至是建筑领域的学习。其次,学习素描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在绘画的过程当中,能提高画家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学习素描。画家在进行素描时,通过对客观物体之间的空间感、光感、质感、色彩感等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别,继而提炼出所画的客观对象所具有的最本真的因素和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因素,从而为所要创作的作品形式和内涵做好准备。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提炼就是盲目的绘画,这样的作品毫无内涵可言。分析和提炼是素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学习素描会有利于训练画家好的分析与提炼能力,从而有利于画家美术素养的提高。
(二)素描是探索绘画风格和形式的有效途径
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
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1.“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儿童的天赋、才能、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潜在艺术素养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教育效果“增量”十分明显。
二、深刻理解抓好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丰富内涵
抓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无论是从儿童个人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国家艺术发展规划角度,意义都十分重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充分理解、领会这些重要作用发挥的基本点与着力点。1.对儿童审美观念的养成作用。通过学习美术,从儿童自身的独特视角,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观察人生、观察真善美的潜质与活力,从而不间断地启发儿童早期艺术思维和初步艺术理念形成,为将来欣赏人生、发现与品味生活中的美奠定坚实基础。2.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开发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对儿童来讲,美术学习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与有力方式。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讲,学习美术的终极目的并不是成为专业美术人才,而是启发艺术才能,激发艺术底蕴,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打破应试教育造成的思维禁锢,给儿童思想以新的启发和引导,引导儿童用感性认知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用理性认知去积累整合勾勒画面布局与色彩。这一过程就是培养儿童想象力与独立创新能力的过程,对于其将来的人生大有裨益。3.对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塑造作用。天真、纯洁、善良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儿童的性格、思维和禀赋又是各不相同的。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正是立足于这种难得的、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天性与个性,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新的教育理念的启发与引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每个儿童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美好激发出来、抒写出来、展现出来,落于纸上的不仅仅是一幅美术作品,更是一件件与众不同、没有重复、不受制约的心理和心灵展示。一花一世界。通过科学的美术教育,尊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格特性,是对儿童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儿童的明天负责。4.对儿童健康积极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儿童学习美术,不但可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可以开辟一个体验人生的渠道,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窗口,从而培养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作画过程中,儿童可以把心中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可以体会绘制成功的喜悦,可以品读作画失败的挫折,可以将心中的不快、压力与情绪尽情通过绘画作品充分宣泄释放,从而始终保持健康、平和、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积极探索推动我国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最佳实现路径
开展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要秉持“一切为了儿童,一切从儿童出发”的理念,充分尊重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采取更广泛、更积极、更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启发儿童主动参与、发挥潜质,在充分调动儿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实现最佳教育效果。1.注重启发引导。语言讲授是教学类活动的基本技能。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需要将语言讲授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质结合起来考量,选取行之有效的讲授方式,避免生搬硬套和填鸭式的教学。第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精简准确地描述出概念和理论,便于儿童理解;第二,要确保语言的形象生动和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第三,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避免片面追求形而上的纯理论教学;第四,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诸如游戏式、谈话式、讨论式等等;第五,课程以循循善诱、启发鼓励为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2.注重实践培养。理论离不开实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学习美术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充分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淋漓尽致挥洒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和心中的美,比简单地听讲重要得多。一方面,通过教师本人的演示,向儿童科学示范如何进行绘画构图,引导儿童“亲自上阵”,固定住正确的绘画构图基础技巧,在基本要求方面要做到“准确定型”;另一方面,要鼓励儿童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不拘一格地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独立进行绘画创作,真正把自己眼中的和心中的美术思想和艺术感悟表达到纸面上,在独立创作方面要做到“开放创新”。3.注重观察力训练。良好的观察力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一项基本素质。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应当把观察力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凸显观察力与艺术灵感的塑造,真正培养出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打下厚重坚实的能力基础。第一,要通过积极地启发引导,引起儿童积极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发现观察活动的乐趣所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达到“观之成习”;第二,要培养儿童观察的“敏锐度”,能够聚焦、发现美之所在和灵感触发点、迸发点,达到“观之有效”;第三,要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有意识地运用大脑与智慧,使观察“活起来”,以所观所察来启发思考,达到“观思并举”。4.注重情感体验认知。对美术能力的教育培养,最终归于对艺术欣赏力的提升和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体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要始终不忘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基本出发点,全身心投入,积极创设艺术情景,耐心细致引导鼓励,尽己所能地为儿童培养一双观察、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一种感受、提炼美的能力,培养一种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一种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认可能力,鼓励儿童大胆地探索艺术、探索生活中的美,勇敢用美术作品直抒胸臆,从而引发儿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创新、有魄力、有行动力的全面合格人才。
美术课程新标准管理论文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用在儿童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传统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以简笔画、卡通形象居多,就是明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儿童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美术课程新标准》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美术课程新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从传统教法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材到新的课程标准,在十来年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美术课程新标准》多少有些体会。我觉得,贯彻实践好课程新标准,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上,让学生逐渐尝试学习作品的创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人的心理发展中的认识过程来看,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儿童画的创作过程无疑也是这样。儿童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比如在《给自己画像》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讲解面部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只是让孩子们在镜子中观察自己,注意找出自己最大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其他的同学或教师比较,把观察到的自己最有特点的地方画出来。结果每张画都各不一样。有的画大眼睛,有的画大鼻子;还有一名学生展开联想画出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自己最大的特点——大眼睛。每张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里我重在教给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观察——分析——认知,才能有根据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才能可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图画。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认为在美术活动与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以说我会画荷花了。”这些是经验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从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几个印章中,如:“废画三千”,“七十二准”,“千难一易”。可以看出大师在摸索创作中的艰苦历程。儿童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境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避免,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当的“尝试”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例如:学习中国画时,我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他们自己观察水多而墨少时和水少墨多时等不同的画面效果,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掌握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他们自己分析该用什么样的笔法去表现一幅画。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绘画效果,惊奇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墨与水的交融……感受着国画这个艺术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着水、墨、色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创造着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三、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毫无顾忌,由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得直直的,把太阳画得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孩子们的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反而会使儿童的思维僵化,捆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的绘画行为往往蕴蓄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为了造就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强调尊重、保护、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从而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美术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了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秋游》一课中,我在秋游活动前先布置学生注意去观察,秋游时所看、所做、所想的,再启发引导他们记忆、想象中的秋游景色编一个故事并画下来,作业完成后,我又让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同学边看边讲故事,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记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样的丰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教育,既不能以造就专业画家为目标,也不能胡乱臆造,而应“东”“西”合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这正是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根本所在。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
诠释美术教育在当前形势下的作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美术教育。初中美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易接受、有活力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其它活动不能代替的作用,美术具有自然美的各种形式,社会美的丰富内容,运用形、光、色和点、线、面造型手段,塑造可视的具体形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而,加强初中美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理解与欣赏美,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发展积极乐观、健康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就初中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同仁交流。
1初中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审美的基础,也是人智力的基础。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认识,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情中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在众人之上”。初中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观察物象,将自己的情感和关注渗透到对静态世界和动态世界的观察中去,使学生会把观察现象作为有组织的思维活动来处理,不断调整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渐找到合理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在直观物象的表现中形成良好的认识方式。观察作为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培养提高敏锐的观察力是初中美术教育重要任务之一。
初中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观察的任务和计划,定好明确的目的和指向,预先规定好观察任务,以保证观察的全面、细致、深刻。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事物,无异于盲人摸象。应多启发、鼓励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观念去看同一问题,改变了定势的思维,使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更强的观察兴趣和能力注意细节。让学生注意细节,观察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勤观察、认真观察、会观察的良好习惯。养成写观察记录的习惯。让学生多动笔头,随时记录观察情况,有利于整理和保存观察结果,以便利用。多开动脑筋思考。在观察时,要边看边想,学会分清主次,本质与现象,观察力也就从中得到提高。
2初中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