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1 14:5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观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观察

幼儿阅读观察与思考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们通过阅读可以拓展眼界、丰富知识。本文通过分析幼儿阅读调查,阐述了幼儿阅读特点,给出了加强幼儿阅读的措施。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到提出幼儿的阅读的具体目标,并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幼儿阅读;观察与思考;馆藏建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说明了学习要从小抓起,而阅读是学习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成为人们成长的必然。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大脑生长最迅速的时期是0到6岁,至儿童期大脑已发育成熟,是学习阅读的最佳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1]。

一、幼儿阅读调查

(1)在过去的2018年里,根据网络调查,提出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摘录如下: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有无重要性?幼儿是否主动看书?平时与父母聊到与书相关的话题的多与少……(2)调查结果和分析: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86%的家长认为幼儿阅读是人生阅读的起点,阅读对幼儿的大脑发育、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积极作用;8%的家长认为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只有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必要进行阅读,认为孩子看电视和玩耍就行了。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上:8%的家长认为凡是有益孩子成长的书都要读。25%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指定哪一本书让孩子阅读的;27%的家长认为应读科普读物、益智类图书;40%的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内容。总的来说:儿童在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自身还没有强大的自我决定力,做事情缺乏自主性,因此由家长制定阅读计划、决定阅读书目。这样的行为造成在儿童阅读过程中,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孩子们阅读积极性。

二、幼儿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观察策略研究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创造了一种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充分展现幼儿的兴趣、个性特征及发展水平,为幼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观察契机。幼儿教师应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找到观察要点,采用合适的观察工具和观察方式收集信息,才能发挥区域活动开展的价值。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师;观察活动

区域活动又名区角活动,是幼儿在兴趣与需要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区域类型,通过与材料或同伴的互动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活动方式,也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形式[1]。幼儿在这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更易展示自己的兴趣、需要、个性特征以及发展水平,为幼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观察契机。通过观察幼儿所选择的区域类型、区域材料,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个性特征;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检验区域规则的合理性,材料的丰富性、适宜性与探索性;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观察的基础上,幼儿教师更加准确地解读幼儿的行为,对幼儿做出针对性指导,及时调整区域材料,保证区域环境设置的合理性,生成有效课程内容,实现区域活动的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性的成长。观察并不是随意的看,需要教师制定观察目标,明确观察内容,选取合适观察工具和方式,对观察信息进行收集[2]。然而幼儿教师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不知如何观察,更多的是一种“走马观花地看”。因此,根据观察目标,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时间、观察地点,找到观察要点,采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进行信息收集,是当前幼儿教师进行区域观察与记录所面对的难题。研究者基于幼儿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以期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水平。

一、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较强,突发状况比较多,活动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3]。面对众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不同区域类型中的不同操作材料以及幼儿的各种突发性行为,明确观察内容是实施观察活动的关键。1.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判定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在选择区域活动时具有自主性,如果某幼儿在自由选择区域类型时,重复选择某一区域,说明他对此领域比较感兴趣或者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敏感期。教师应有目的引导他选择其他领域的活动,保证幼儿全面发展。同时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是否具备自主性与积极性,情绪是否高涨,神态、表情如何,能否与同伴、成人积极互动,知道自己的活动意图,遇到困难能够积极克服或寻求其他人员的帮助,而不是缺乏规划,盲目活动,无所适从。其次,应观察幼儿是否具有规则意识。由于区域活动空间及材料的有限,每个活动区域都有人数的限制,而且区域活动性质不同,区域规则也不相同。如在阅读区,要求幼儿低声交流,保持安静,而在娃娃家,对幼儿的音量则没有严格要求。幼儿教师观察时应注意幼儿是否遵守区域规则,是否做到爱护玩具,不干扰他人,且活动结束后能够整理材料,把材料放到特定的区域位置。最后,幼儿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观察幼儿能否独立完成某种作品,判定幼儿的发展水平。如在美工区,幼儿是否能够自主完成某项折纸工作或绘画创作。2.观察区域材料的丰富性,及时更新区域材料。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幼儿与区域材料之间的互动过程,分析材料的特点,认识材料的功能,判定区域材料的丰富性,不断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区域材料的丰富性指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全面性。根据区域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其中,半成品材料具备较大灵活性、多功能性、耐用性、成本低的特点,也更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4]。然而半成品材料的制作耗时长,投放量不足是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一大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识别区域材料的性质,随时观察区域材料的投放种类,有计划地投放、补充半成品材料。除此之外,幼儿区域材料数量的不足,容易出现争抢玩具现象。幼儿教师应通过细致观察,投入更多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保证区域材料的丰富性。

二、灵活采用观察工具,选取合适的观察方法收集观察信息

查看全文

新闻采访观察艺术应用

一、观察艺术的涵义及特点

1.观察艺术的涵义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则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闻采访中,通过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把握并进行思考后,从而在主观上认识到客观实际中发生的事实而采取正确的采访方法。观察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个别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而为社会揭露真相。在新闻采访中,主要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从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以及环境的气氛景象等以发现不同之处。

2.观察艺术的特点观察从定义上来分析,可分为三个基本特点,即直接性、捕捉性和同步性。所谓直接性,是指记者所看的现象是最初的,并没有经过新闻加工提炼,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保留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期间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能成为新闻记者以后报道的依据。捕捉性是善于观察具有洞察力的发现,观察要想获得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需要寻找捕捉准确信息的角度,以便能得到更多有效的资料,所以观察也需要新闻记者善于捕捉的目光,迅速、犀利而独到。同步性是指新闻采访的即时性,新闻采访的新鲜性要求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事件快速准确的,观察正是目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因而能同步新闻信息,快速。如本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就是在事故刚发生不久就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步报道。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这其中,观察艺术的正确运用,对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新闻内涵的深刻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你找到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活材料。如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通过自己亲自走访观察所得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信任。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以小见大,独辟蹊径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者的生命,只有抓住了新闻线索才能有更深入的探索。观察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闻记者,缺乏必要的思维体系,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只能拿表面的现象说事,如果观察细致入微,便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同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还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大的新闻线索,如《湖北日报》中一篇《东湖告急》的文章就是他在钓鱼时善于观察并思考而得出来的新闻报道,从而挖掘出东湖污染的批评报道,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是这位新闻记者善于观察,并以小见大,才让他有了如此独特、鲜活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这种独特的新闻嗅觉案例不胜枚举,如赵敏恒对“开罗会议”的报道正是凭借他对开罗街头车辆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的,邹韬奋写出的《由伯明翰到塞尔玛》是他从列车上黑人与白人座位的差异而得出的,正是这种神奇的观察艺术才让他们向世人揭露了真相。

查看全文

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透析

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的现象。

观察的持久性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念得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观察的敏感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扑捉事物的本质,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

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不关联的独立的事物放到整体中去感知,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去感觉,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观察的选着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应观察出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只看见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养成有意思,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1.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查看全文

药学干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多药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全程化学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5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多药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全程化药学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偏差率优于对照组,对药学服务满意度94.5%比对照组8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进行全程化药学干预,能够为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保障,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降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多药;糖尿病;化学干预;临床效果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呈进展性,需要患者终身治疗,患病后临床表现有多饮、多尿、疲乏无力等症状,且伴有多种并发症,需要长期用药治疗[1]。药学干预是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努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用药依从性,降低药物不良事件,提高治疗效果[2]。本研究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10例,分为两组后对比常规干预和全程化药学干预的效果,对比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入院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有55例患者,对照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6~78岁,平均(58.1±2.6)岁,糖尿病病程1~9年,平均(4.2±0.9)年。观察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45~79岁,平均(58.4±2.3)岁,糖尿病病程1~10年,平均(4.9±1.1)年。入选患者均自愿在参与本次研究同意书上签字,分组后一般资料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多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方式,包括医院传统的医疗服务,药学服务。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全程化药学干预方式。①评估:患者入院后,临床药师询问患者的日常用药情况和病史,结合入院检查情况,对患者进行用药评估,综合评价患者初始药物治疗方案,制定药学干预计划。②药学干预:根据评估情况,实施药学教育,教育内容有糖尿病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对患者住院期间用药加强监护,若因病情需要变更药物,要监护用药情况,并进行评价。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偏差和对药学服务满意度。用药依从性分为依从、不依从,药物服务满意度调查使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本人填写,满分为100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为70~90分,不满意<70分。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借助于SPSS19.0进行总汇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异位妊娠的观察及护理透析

摘要: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目前的发病率约为妊娠总数的2%,病死率约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9%-10%[1],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明显上升,一旦发生,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难以避免对再次妊娠的负面影响,因此,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位妊娠;护理

1临床观察

停经、腹痛、阴道流血是异位妊娠的主要临床表现。它与受精卵的着床部位、有无流产或破裂以及出血量的多少有关。这就要求护士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观察病情的能力,在接诊时要细心观察,准确判断,以便及时的采取应急措施。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以及体温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腹痛和阴道出血的情况,并将病情发展的可能征兆告如阴道出血增多、腹痛加剧、肛门坠胀、面色苍白等告知患者及家属,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及时抢救赢得时间[2]。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查看全文

语文观察思考能力培养论文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50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查看全文

腹部术后观察及监护

腹部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术后约有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粘连,而其中有超过40%的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约占所有类型的肠梗阻的30%。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6例进行特殊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于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8~71岁,平均(47.8±7.6)岁;腹部手术类型:41例患者为肠切除吻合术后,占47.67%,15例患者为阑尾切除术后,占17.44%,13例患者为胃大部切除术后,占15.12%,9例患者为妇科手术术后,占10.47%,5例患者为外伤脾切除术后,占5.81%,3例患者为胆道手术,占3.49%。梗阻发生时间为:37例患者为4天后,占43.02%,23例患者为1个月后,占26.74%,11例患者为1年后,占12.79%,8例患者为5年后,占9.30%,5例患者为10年后,5.81%,2例患者为20年后。

1.2梗阻的原因

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炎症渗出、局部的水肿、腹腔内黏膜组织的创伤、组织细胞的缺血、局部的炎症刺激、腹腔内化疗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当患者术前伴有肠梗阻、肠穿孔以及肠破裂时,手术治疗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更高。

查看全文

输血安全管理观察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输血安全管理中应用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3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6例。对照组按常规输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比较两组不合格输血病案发生情况、输血质量。结果观察组不合格输血病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在输血安全管理过程中应用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对于降低不合格输血病案发生率、提升输血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利于确保输血安全,维护患者健康与安全。

关键词:输血安全管理;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不合格

输血病案发生情况;输血质量静脉输血指的是经静脉向人体输入全血、血浆、血小板、白细胞或红细胞的治疗手段,对维护患者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安全输血系指在获得应用的预期输血效果基础上,尽可能避免因血液制品质量以及输血不当引发不良反应或并发症[1]。过敏、发热、溶血、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均属于输血常见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健康与生存状态,还会降低输血治疗效果。在安全输血管理过程中应用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能够提高输血病案合格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实现安全输血,对维护患者健康与安全具有一定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患者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在输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3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6例。观察组男81例,女75例;年龄18岁-67岁,平均(43.29±10.14)岁;住院时间4d-14d,平均(7.29±2.05)d。对照组男80例,女76例;年龄19岁-69岁,平均(43.51±9.97)岁;住院时间4d-14d,平均(7.32±2.11)d。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1.2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入选者包括手术中用血、急慢性出血、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烧伤者等,并经病史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认符合输血指征;②18岁≤年龄≤70岁。(2)排除标准:①需大量紧急或抢救输血者;②一次住院过程中多次输血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1.3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输血,护理人员遵医嘱输血,核对记录单、交叉配血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输血前评估:评估患者有无用血需求、其病情严重情况、是否符合输血适应证,并对成分血适应证进行评估;临床医师需使用专业指标准确评估患者用血需求;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当依据法规要求以及医院规定评估患者输血指征的符合性,并审核输血申请单、医嘱、相关监测项目,监测输血效果指标等。(2)输血后评价:主管医师在患者输血治疗后依据治疗目的,检查血常规,检测患者凝血指标等,并观察其临床表现有无改善、病情有无好转,有效评价输血治疗效果,确认有无再次输血必要,并将其记录在病案中;还需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是否明确诊断、符合用药条件与否、有无把握输血适应证、输血数量与品种和患者需求是否相符、是否遵循用血审批制度以及备血制度、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输血疗效如何等,同时将评价结果纳入科室用血情况考核系统中。1.4评价指标。比较两组不合格输血病案发生情况、输血质量。①记录两组不合格输血病案发生情况,包括检查项目遗漏、输血记录与医嘱不符、输血病程记录不合格、表单缺失或填写不合格。②自行设计输血质量调查量表,Cronbach’sα系数=0.84,准则效度=0.85,包括血标本采集(4个项目、20分)、输血前后评估与核对(6个项目、30分)、不良反应(6个项目、30分)、输血后效果(4个项目、20分)4个维度,分值越高,则输血质量越高。1.5統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牙种植即刻修复疗效观察

牙种植是指通过医学的方式将类似牙龈的人工制造体植入缺牙区的牙槽中,人造植入体一般是由纯金属钛(钛金属与人体骨质的兼容性较高)经过精密的设计制成。因不具有破坏性,口腔学界认为,缺牙的首先选择的修复方式就是牙齿种植。随着牙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观念上的种植体在种植术后必须经过大约半年的无负荷的愈合的观点已经在临床实验上被研究者提出质疑,而即刻修复则愈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了临床[1]。笔者对即刻修复用于67例牙种植患者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0年10月于本门诊进行牙种植的患者120例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将67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67例,对照为53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3例,女性患者为3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为25例。实验组中平均年龄约为65岁,年龄最大76岁,最小4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3岁,年龄最大75岁,最小43岁。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差异及性别差异上不显著。

1.2方法

手术方法:手术前要拍摄牙齿的全景片以确定牙槽骨的高度及质量,评价软组织及硬组织。需要种植的牙槽处进行常规的局部浸润的麻醉方法,切开牙龈组织,将软组织翻瓣,拔除患者的牙齿(应用微创拔牙器)后将种植体植入,植入完毕后进行缝合。手术完毕后立即取出印模。在手术完成的1周之内进行修复。临床观察方法:检查修复体完好与否、种植体的稳定性及负重后稳定性,是否有松动。牙龈有无退缩,种植体周围有无炎症。X线拍摄方法:在术后以及1个月后拍摄1次,以后每隔3个月拍摄1次,主要观察种植体周围的骨质改变情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