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1 12:5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构造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构造柱

构造柱施工工艺分析

1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建筑结构当中,整体部分的强度和抗剪能力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构造柱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已经有多年地历史,研究成果显著。在防止建筑结构出现裂缝以及渗漏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构造柱的质量通病和原因

2.1楼层间构造柱轴线错位。在构造柱应用的过程中,出现轴线错位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没有认真对钢筋的骨架和位置进行调整,在进行下层放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构造柱的错位,所以,上下层的贯通性丧失。构造出出现了轴线错位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存在着建筑的安全隐患。

2.2箍筋拉接筋没有满足要求。在墙体和构造柱之间需要设置相应的拉接筋,通常情况下都是两根,同时要相隔500米。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伸入到墙体内。每两个顾金金的距离不能超过10cm,最重要的是构造柱的钢筋需要绑扎相应的接头。绑扎的接头需要控制长度,另外还要进行间隙的控制。

2.3构造柱断条。出现构造柱的断条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质量病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有构造柱内部的箍筋或者是拉接筋以及各种钢筋构造交叉到一起,而且,钢筋的绑扎工作不到位。在混凝土浇筑的工作中,会受到一定的因素的影响,而且构造柱会出现严重的柱腔受损的问题,这就对混凝土的填充问题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有些建筑工程中,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采用级配较低的砂石,有些砂石的直径较大,在浇筑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到构造柱的稳定性。

查看全文

钢筋砼构造柱计算管理论文

摘要:在多层砖房中设置钢筋砼构造柱,其显著的效果是加强房屋的整体性,增大墙体的延性。为了发挥墙内设置构造柱的受压和受剪作用,新规范提出了砖砌体和钢筋砼构造柱组合墙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关键词:砖砌体构造柱组合墙

1组合砖墙轴心受压承载力

1.1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结果

砖砌体和钢筋砼构造柱组合墙,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砼柱、砌体的刚度不同和内力重分布的结果,砼柱分担墙体上的荷载。不仅如此,砼柱和圈梁形成一种“弱框架”,其约束作用使墙体横向变形减小,同时该框内的砌体处于双向受压状态。此外,砼柱对提高墙体的受压稳定性也是有利的。

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1],在荷载q作用下,墙体内竖向压应力明显向构造柱扩散;两柱之间的砌体,竖向压应力在中间大,两端小,其应力峰值随构造柱间距的减小而减小;当层高由2.8m增加到3.6m时,构造柱内应力的增加和砌体内应力的减小幅度均在5%以内。因而可知,影响这种墙体受压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构造柱的间距,房屋屋高的影响甚微。此外,从多层墙体与单层墙体的受力状态来比较,上层墙体对下层墙体的整体工作有利。因此选取单层墙进行试验,将得到构造柱对墙体承载力提高的最小值,以此作为设计依据是偏于安全的。

查看全文

小议构造柱施工质量管控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系提高多层砖房屋抗震能力的一种措施,但是,当前许多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中,不注意施工质量。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增强抗震能力的作用,还将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给建筑物带来隐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构造柱的施工质量。

1.构造柱的作用

(1)它可以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

(2)它可以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虽然提高的比例不很大,试验表明:能提高砖体的抗剪承载力约为10~30%(提高幅度与墙体的高宽比,竖向压力应力,开洞情况等因素有关)能约束墙体的开裂,对限其裂缝开展,起一定作用。

(3)它与圈梁共同作用,加大了建筑物的整体度,类似框架结构,可称为“弱框架”,对墙体起了约束作用,墙体的四周处于双向双压状态使墙体横向变形减少,改善墙体受压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墙体的承载力。

2.构造柱在构造方面的要求

查看全文

构造柱设置及施工工艺探讨

1构造柱的作用

在砌体结构中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梁一起作用形成整体性,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二是减少、控制墙体的裂缝产生,另外还能增强砌体的强度。在框架结构中其作用是当填充墙长超过2倍层高或开了比较大的洞口,中间没有支撑,纵向刚度就弱了,就要设置构造柱加强,防止墙体开裂。

2构造柱的设置

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也要设置构造柱。

3工程量测算

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断面面积*柱根数=(m3);式中:柱高为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面高度,或自地圈梁顶面至屋顶圈梁顶面高度。钢筋工程量:一般为主筋为4C12;箍筋为6@200;主筋:主筋长*根数*比重(kg/m)*柱根数=(kg);箍筋:(柱断面周长-8*保护层厚度+2弯钩增加长度)*((柱高-2*保护层厚度)/箍筋间距@)*比重(kg/m)*柱根数=(kg);式中主筋长=柱高+伸入地圈梁长+上下的直钩长+42.5dn(n为层数)。有马牙槎的构造柱:有的构造柱有马牙槎,其宽一般为60mm。其模板面积=(构造柱宽+马牙槎宽)*柱高。混凝土体积=柱底面积*柱高=【(柱截面长+边数*马牙槎/2)*墙厚】*柱高。

查看全文

建筑设计板柱构造适用高度探索

1.综述

由于板柱结构(无抗震墙者)抗震性能较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1992年出版的《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中规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层数不能超过四层,房屋总高不能超过16m,7度区为三层及12m,8度区为二层及8m。(以上指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新的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于板柱结构作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例如,对于适用最大高度,6、7、8度区分别为40,35,30米;抗震墙应能承担全部地震作用,板柱部分能额外承担全部地震作用的20%;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有数量的要求(抗震规范6.6.9式)等等。

在抗震规范表6.1.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中,有板柱-抗震墙结构,但是没有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它的意思是,不推荐采用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

此外,目前有一种说法:抗震规范对于各种结构体系的房屋,都有一个“限制高度”,这是一个误解。的确,包括过去的抗震规范都提出了“适用的最大高度”,但这并不是“限制高度”,它的意思是,在使用该规范进行设计,并遵守规范的计算、构造等一系列要求,各种体系在各设防烈度时,该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多少高度。例如,在8度区,框架-抗震墙按该规范设计时,适用到100m高度。如果建筑物高度需要高于100m,就需采取比规范内容更严格的措施(包括计算与构造),并经过规定的审查,只要符合要求,是可以超过抗震规范表6.1.1中的高度的。总之,并无“限高”的说法。如果限制高度,只许建多少米,岂不是限制了科技的进步?

新抗震规范对于板柱-抗震墙的适用高度,规定得较低,这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是远远不够用的。是否可以建得更高一些,可以根据从震害分析着手:

美国阿拉斯加四季公寓的倒塌,往往被认为是板柱-抗震墙性能不好的一个例证。但从林同炎事务所的分析报告来看,该工程的设计按100%地震力由核心筒来承担,在承载力方面也是足够的,只因施工单位在钢筋接头上未按规定施工,才造成严重破坏。

查看全文

多层砖房抗震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砖房的应用及其抗震缺陷,分析了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执行国家标准和总结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砖房抗震设计的具体作法。

关键词:抗震砌体设计

1前言

我国位于四川西部的南北地震构造带,其地震的频度高、强度大。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目前正处于本世纪以来的第五个活跃期。四川已经缺震7级以上地震近23年,缺震6级以上地震近10年。目前,四川的地震形势十分严峻。

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绝大部分是砖房)和工程设施的破坏,以及次生灾害。国内外历次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抓好抗震设防地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

据文献[4]记载,全国城镇民用建筑中以砖砌体作为墙体材料的占90%以上;据有关部门近两年对四川省的16个城镇各类公建房屋统计显示,多层砖房(含底框砖房)所占(面积)比例达89%;筠连县城的这类房屋,预计所占比例在90%以上。所以,砖房是我国房屋建筑的主体。同时,砖房在历次地震中的震害又是严重的。据对1976年我国唐山7.8级地震震害统计,砖房是100%破坏,其中85%以上倒塌。砖房之所以地震破坏比例如此大,主要原因是砖砌体是一种脆性结构,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砖结构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房屋的破坏和倒塌。如果在多层砖房的设计中再过度追求大开间、大门洞、大悬挑,甚至通窗效果等,必将大大削弱房屋的抗震能力

查看全文

抗震住宅建筑设计综述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导致我国地震频繁震灾严重。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2009年发生的玉树地震的震后调查发现,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震中建筑物倒塌。因此,做好建筑抗震设计是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情,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加强监督检查。混合结构是我国住宅楼的主要结构形式,该类建筑物的主要竖向承重构件以砖砌墙为主体,水平荷载采用预制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承重的建筑结构。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2001)中的规定,对抗震设防区的多层混合结构建筑,为了提高抗震能力,增加整体刚度和延性,普遍设置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实践证明:构造柱是混合结构建筑抵抗地震力的最主要构件,它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住宅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近年在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员认为构造柱属非承重构件,质量好坏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不认真对待,致使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工程质量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已经形成通病,严重地影响建筑的抗震能力和结构安全,给面广量大的居住建筑工程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构造柱质量通病的几种表现

1.1构造柱的设置不合理

(1)设置部位和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出现漏设和少设现象。如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未能视为外墙,漏设构造往。

(2)埋设深度不符合要求。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不到500ram或未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3)部分施工图对构造柱仅以涂阴影的示意方式表示位置,但对构造柱的编号、断面尺寸和配筋未作具体规定。

查看全文

烟站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烟站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烟站作为保障烟叶生产顺利运行的基础,对烟草行业的平稳运行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文章结合烟站房屋结构设计的实际现状,分别从地基与基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造柱与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楼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对于烟站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促进烟站建设更好、更优。

关键词:烟站建设;结构设计;地基;构造柱;框架结构

作为烟站项目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结构设计是直接影响并左右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结构设计是一个深度较深、宽度较广的领域,其对于设计者的专业技能水平,设计理解能力以及设计经验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结构设计不但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更加便利与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对于提高建筑质量整体水平以及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1地基与基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常规房屋结构设计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就是地基的结构设计,地基的基础设计主要牵扯到基础类型的选择及上部结构的设计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设计开展前的勘测工作具有密切的联系[1],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勘测情况后才能开展设计工作,在设计中常常出现的结构设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1盲目依据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只能够在一定程度内反映房屋地基的最低限度的承载能力,但是这种承载能力是在稳定、科学的范畴内进行数据计算的,只能够提供一定的数据理论依据,却不能够成为设计的基本依据。要想提升结构设计的水平与安全质量,就必须结合实际工况全面考虑,而不是片面依据地基承载力的数值计算。1.2没有充分运用换土垫层法换土垫层法是指在处理软地基时使用换土垫层的方法进行厚度与宽度的计算,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软弱下卧层进行充分的演算,这也是设计人员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一旦忽视了演算工作,就极易出现经验主义错误,使用砂石垫层不但无法提高承载力,甚至还会出现承载力不均衡的情况,反而会削减承载质量,降低安全系数[2]。1.3载荷值计算存在偏差对于民用建筑的各个结构的载荷值的计算都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计算,不但要获得现行荷载规范,还要根据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乘以一定的分项系数,如果在计算中出现偏差,则会导致载荷值的计算有误,从而无法对整个结构设计的优化产生作用,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设计安全隐患。

2构造柱与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建筑结构设计细节问题分析

1关于建筑基础细节的设计问题

设计人员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时候,往往缺乏实际施工经验,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高层建筑物的实际过程中,设计人员么诶有地质方面较为详细的勘察报告,是根据建筑单位的报告获取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并由此来设计建筑物的施工图纸。因为在报告过程中容易因为表述不清或者理解差异而使设计人员所最终完成的图纸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尤其是基础细节方面的问题,更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设计师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获得最为准确的地质勘探报告,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地质勘查,并结合建筑物多方面案的因素进行上层结构设计,若仅凭一方的资料对设计来说易造成不准确的现象,同时也不安全,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自多主张的把耐力的容许值取小一些,认为这样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用换土垫层来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不进行设计,仅仅只是凭借自己的所积累下来的实际经验进行换土垫层相关操作。有些情况下,建筑物的设计人员往往对软弱地基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相信自己积累经验用垫砂层对建筑工程的承重力进行加强,并且没有详细的计算出来砂垫层需要的宽度与厚度,这种做法不但不安全还不经济。设计师在设计民用建筑时,不按照规定计算梁和柱的基础负荷值,造成梁、柱的承载能力不准确。

2关于构造柱在砖混房屋中承担承重作用的细节设计

设计砖混结构的建筑时,设计的构造柱既有利于对墙体抗震的能力有所加强,并且能够将建筑物的圈梁与构造柱较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对砌体的约束作用,使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的防止或者限制墙体中裂缝的进一步加大,并且可以维持墙体的竖向承重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整个砖混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在现在房屋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很多人将构造柱当做承重柱来进行设计,采用这种方法将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构造柱作为建筑整体承重墙之后,并将出现构造柱受理提前的现象,如果使用了这种做法将会使构造柱拥有的约束以及拉结的作用效果直接降低。如果在遭遇地震等意外发生的过程时,构造柱将会被首先破坏掉,这主要是由于产生在地震产生的过程中构造柱的部位势必成为建筑物整体应力集中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构造柱如果没有办法起到其应发挥的有效作用,必会使自身成为整个建筑物最为脆弱的一部分,导致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出现严重威胁。建筑构造柱一般是由砖混结构所构成的并且由地梁部分自上延伸,但是因为没有为构造物另外建造其他基础设施,所以在构造柱如果又承担承重柱的作用后,在构造柱底部的基础设施的承压能力将不能达到要求。构造柱的基础一旦产生冲切与局部的承载加强就会产生裂纹。所以我们在承重的大梁下面的柱子一定要严格按照承重需求进行设计。当房屋梁所承载力量或者跨度都比较小的情况下,构造柱就可以设置在梁的下面,但在这个时候就可以不必考虑构造柱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来计算墙体部分的承压能力和抗弯能力。如果测算之后可以满足设置的条件才可以在房梁下合理设置构造柱。

3承重截面的高度设计细节的问题

通常来说,在被设定为六度抗震的设防区域内的建筑物设计往往会面临着建筑物承重柱截面高度大小的设计方面的问题。一部分设计师为了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简化过程,就故意把承重柱的截面高度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比较小,但这样会造成梁柱线刚度承载过大。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是如果这样做将会给房屋的整体结构带来隐患。由于采用这种方法是以将梁柱间一定会存在相互的刚结作用力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将建筑物承重柱对于房梁所产生约束弯矩考虑在内。因为建筑柱截面钢筋都相应比较小,所以房屋的结构如果收到外力,将使承重柱的抗弯能力显著不足,这就导致构造柱将会在梁底的附近出现很多裂缝,最终将会产生塑性铰。一般来讲,柱子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有带铰工作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长期不管的话将会影响到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能力,也将会使得房屋的住户产生恐惧心理。当房屋遇到地震等强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将面临着倒塌的风险,这对于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并且违反我国建筑物抗震规范中有关于强柱弱梁的相关基本原则。在建筑物的框架设计中,如果仅仅关注了横向框架设计而不重视建筑纵向的框架,这种情况也违反了另外的建筑抗震规范条例的要求。即为在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水平的地震作用,就必须要将两个建筑主轴分别得进行相应计算,各方面所受的地震应力应该由其发生方向抗侧力的构件来对其进行担负。设计师在对建筑物框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纵向的框架结构与横向的框架结构的重要性是同等的。但有些设计师在设计非抗震房屋时,就会简化设计,纵向时使用普通的连续梁设计,这样将会使梁、柱在设计过程中如果纵筋与箍筋的配置无法达到规范设计,将会使房屋达不到抗震的要求。

查看全文

砌体构造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介绍了已有试验研究成果及工程设计经验基础上新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六章涉及的砌体结构整体稳定性措施、房屋的防裂抗裂措施的条文背景,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或示例,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砌体结构整体性/稳定性抗裂/防裂措施

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以下简称新规范或GB50003)第四章4.1.2条规定:砌体结构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要求。根据砌体结构的特点,砌体结构正常使用要求,一般情况下可由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这些构造措施包括砌体结构或结构构件的稳定和整体性构造措施、耐久性措施及裂缝或变形控制措施等等。由于砌体结构组成材料的多样性,其相应的构造措施也要比其他材料结构的相应措施看起来显得“繁杂或琐碎”些。多层砌体结构是我国应用最广泛和应用数量最大的结构形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墙改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由于研究乏力和相应措施的滞后,设计、施工、施工管理的针对性不强,又因系多层结构,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致使砌体结构房屋出现了一些带普遍性所谓质量问题,而新型砌体材料较传统砌体材料表现的尤其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墙材的顺利推广应用。另外随着国家住宅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深入,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业主的使用要求、设计、施工的责任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的强化。这其中体现标准强化、管理的措施就是国家已颁布实行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这对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新规范就是根据这样的背景,总结我国近年来试验研究成果、工程经验以及借鉴国外可行的技术的基础上完成本规范的全面修订的。本章的构造要求,和原规范相比虽仍为三节,但其内容已有较大的扩充和变化,有关构造要求的标准也有所提高。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新增和修改变动较大的那些条文以及被列为强制性的条文,并按“深入浅出”的原则,在简介背景的基础上,力求在执行和应用方面提出注意事项或例证,供参考。

6.1墙、柱的高厚比

墙、柱的高厚比验算是保证砌体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构造措施之一,本次修订因提高了砂浆的强度,本节表6.1.1墙、柱允许高厚比[]值取消了M2.5以下的数值。墙、柱的允许高厚比与承载力计算无关,主要根据墙、柱在正常使用和施工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刚度要求,由经验确定,近年来在理论上进行了报导或论证[1]。

墙、柱的高厚比验算以带壁柱更具代表性,而且包括带壁柱墙的整体高厚比验算和壁柱间墙高厚比验算。设置壁柱的墙又是砌体结构最常用的提高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重要措施。70年代已来构造柱、圈梁系统已成我国多层砌体房屋的最重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之一[2]。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的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间距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这样的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就成为本规范解决的课题之一[3]。其中带构造柱墙的稳定性是按类似带壁柱墙的原则处理的。即把墙中的构造柱当作壁柱,并根据墙中构造柱的设置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使用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