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1 12:15: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构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构图

构图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构图是设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画面。设计作品时,设计师脑海中会形成画面,然后通过联想和创意形成画面的初步格局,最终形成成熟的画面构图。设计构图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应用。设计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不可过于拘束。设计师在构图的基础上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设计完整的作品。设计构图就是把文字、图片、色彩等元素结合起来,让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融入设计师的情感。

一、让画面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画面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不同的构图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具有强烈动感的作品,采用倾斜式的构图方式,打破常规,给人以直接的视觉感受,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者的眼球。设计要建立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要为人民服务,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庄重、兴奋、平静等)。不同的画面会使人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平面设计中,不同位置的元素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两个圆圈如果放置在画面的上方,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奋发向前的感受;如果放置在画面中间,会给人一种庄严、厚重的感受;如果放在画面的下方,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低沉、不求上进的感受。在设计作品时,设计师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安排画面结构,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构图不仅能发挥设计师丰富的想象力,还能让人对画面产生不同的联想。构图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意境,使人们在浏览画面时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感想。此外,构图可以反映设计师的思想,能把设计师的创作意图形象地传递给观众。所以,构图在平面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构图是平面设计的核心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构图是平面设计的核心。文字作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可以传达作品的思想。构图把分散的元素从空间形态上串联起来,从而呈现画面的主题。传统绘画中有章法、布局和经营位置等术语,这些术语有一个基本的意义,那就是在有限的平面和空间中组织绘画元素,从而表达画家的创作意图。平面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活动,平面构图是设计师对画面的整体认识。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运用视觉元素进行构图,用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向人们传达思想,把作品呈现出来。

三、利用各种构图形式深化主题

查看全文

剖析工笔花鸟画中构图艺术

工笔花鸟的构图是指作者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感受,通过主观的构思,处理画面各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手法。构图在传统绘画中又叫“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等。晋代顾恺之在画论中称其为“置陈布势”,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又被称之为“经营位置”。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指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也提到:“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对此论述的更为详细“:作画先定位置。何为位置?阴阳、相背、纵横、起伏、开合、回抱、勾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构图,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妥当地安排绘画形象,一方面它关系着主题展现、意境创造、趣味构成等因素,另一方面它是绘画创造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构成绘画艺术作品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基础条件;是体现画家学养和艺术造诣的坐标;是画家艺术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形式美规律

构图的过程是把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而不是简单重复叠加。从而使主题更生动、更完美、更有艺术感染力。绘画艺术的创造,一是表现内容,二是形式特征。前者通过具体物象的塑造,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后者利用构成方法,营造了精神内涵。任何美的事物,都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来源于生活,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是创造形式美的本源。在一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与表现内容相对应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创造是作品的灵魂,而体现表现意图的外在形式则是作品的生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美的创造,是一个将意象思维转化为形式图像的营造过程,点、线、面的绘画形式要素,是绘画形式美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面对或简约概括、或繁复多变的构成图式,都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归纳,将具体的物象转换成抽象的符号。在这里,我想介绍的是最常见的构图S型律动。S型律动既是中国画构图艺术动态的呈现,又包含着朴素的辩证观念,对其最典型的体现则是中国道家的太极图。太极图亦称之为“太极阴阳图”。S型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它可以在画面的艺术构成中自由上下伸缩和左右调节,可以互变,可以延伸,也可以互相制约。S型律动不仅在视觉心理上给观众一种柔和迂回、婉转起伏、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可以通过宏观的序列分布,使其在构成能虚善藏,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贯通得势,浑然一体。如现代画家陈之佛的《喜鹊玉兰》就是典型的S型构图,在构成中利用S型的形式美规律,将客观物象有序地贯穿在一起,画面融洽自然,充分体现了中国画构成中造物在我的主动性。再如宋代崔白的《寒雀图》也是S型构图,画面当中麻雀的动态与视线巧妙地串联着,使画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二、计白当黑

在画面构成中利用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亦是如此。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千锤百炼的结晶,也是历代画家创作经验成功的总结。基于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的原理,白是黑的对立,是黑的凭借形式,因此离开了白,黑就无法依存。在画面中,空白时形象的组合部分,也是形象的延续和衍生。中国画构图的空间感,是凭借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流动来表达的,是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境界表现法。空白来自于取舍,而“计白当黑”则更重于布置,所以“计白当黑”就是布白,也是对物象的精心概括。黄宾虹先生曾对布白的运用就说过“:一烛之光,通室皆灵”,空白的作用,确实像暗室中的烛光,可以起到点醒画面的妙用。

查看全文

风景写生取景构图管理论文

引言:现今美术技法课训练大都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高中工美专业的风景写生教学中碰到不少问题,尤其是学生对取景写生这一过程的理解,还处于盲目状态。教科书中关于取景构图技巧的说明很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上轻下重、上重下轻等等。在本文中谈谈笔者对风景写生教学中取景构图的理解。

关键词:取景构图自然界的亮点思维定式俗套创新意识

正文: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风景写生教学函盖着取景构图、色调选定、塑造、修改等众多过程的训练,而取景构图处于最前端,又可以将取景溶入构图的内容,也就是解决:怎样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这一问题。

绘画之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渗入作者的感受,将感兴趣的,经大脑提炼的景色表现出来,而不是面面具到。怎样做才不会面面具到,构图取景在这就体现出重要地位。

1.端正学生取景时的心态,去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1〉有的学生对自然界的景色很感兴趣,什么都想画,再加上一些风景名画的影响,总想画出雄伟气魄的画来,有了这种想法后,导致构图取景时取很大一个角度,里面什么都有,对什么都感兴趣,结果完成后画面很平庸,甚至有些空荡。这就是“什么都想画,什么都画不好”〈2〉与之相反,也有学生总觉的景色很平庸,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挑不起作画的欲望,并且以此为借口,敷衍了事,画出来的还是平庸的作业。

查看全文

学生绘画构图意识论文

摘要:构图教学是高等教育美术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构图教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构建构图教学单元的必要性。从把握构图原则、融入构图艺术、创新构图方法三方面进行构图意识培养,充分利用构图特点,更好地发挥其在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构图;艺术创作;思维培养

所谓构图,也就是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照空间把色彩线条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现代的绘画艺术已经走向多元化,如何选择适当的构图形式并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如何让学生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就成为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绘画的基础课程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构图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等相关知识的培养,这就需要首先提高学生对构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培养在绘画创作中的具体方法。

一构图在艺术创作中重要地位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很重视对构图的研究。塞尚在艺术构思中十分重视形状、线条、色彩、体积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几何化作品构成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使原有的构图形式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构图形式在艺术家的探索下不断涌现。克利姆特的其作品中采用强烈的花纹平面化处理,是极具装饰性的绘画构图形式;现代画家毕加索的《镜前少女》的作品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圆形、方形、圆弧线,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节奏;莫兰迪的大量作品中充分的运用了对象的内形和外形所构成的不同的几何关系达到的画面的高度和谐,从而产生了宁静而略带有忧郁的美。

中国画同样很重视构图的研究,古代的绘画理论中构图又被称作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东晋时代的顾恺之提出了“置阵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中国画十分重视气势和神韵,潘天寿的构图喜欢作方形结构,常常创作奇险的境界,用以表现他雄阔、霸悍、质朴的艺术风格。

查看全文

深究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

绘画是由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运用等因素构成的,构图是这些因素中的关键。我们常用的构图方法有水平、垂直、对角线、S形、V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很少运用一种构图方式,而是常用几种方法的结合。如何运用合理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笔者认为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是从前人的身上吸取经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品欣赏,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来改善和提高自己在绘画中的构图能力。

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分析构图方法

画家经常会创作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画家弗朗本斯科·德·戈雅的纪念画《1808年5月3日》,就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背景,把画家对战争暴行的谴责表现无遗。在画面上,一个身穿白衣的将要被处决的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个人面对着一队举着枪的士兵,面无惧色,情绪激昂,在他的身后是不断涌上来的爱国者。从画面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平行和对称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手无寸铁的爱国者和拿着枪的士兵作为人类是平等的,阶级的差异在画中荡然无存。

法国画家布歇的《博韦附近的风景》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画家展现了18世纪法国美丽的乡村风光。为了表现乡村生活的宁静,画家运用了对称的构图方法,又运用了透视的构图,通过表现远处的树林使人感受到乡间的清幽。

充分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作画意图,从中准确地分析出作品的构图形式。

二、从画家的个性品位中分析构图方法

查看全文

风景写生取景构图管理论文

引言:现今美术技法课训练大都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高中工美专业的风景写生教学中碰到不少问题,尤其是学生对取景写生这一过程的理解,还处于盲目状态。教科书中关于取景构图技巧的说明很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上轻下重、上重下轻等等。在本文中谈谈笔者对风景写生教学中取景构图的理解。

关键词:取景构图自然界的亮点思维定式俗套创新意识

正文: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风景写生教学函盖着取景构图、色调选定、塑造、修改等众多过程的训练,而取景构图处于最前端,又可以将取景溶入构图的内容,也就是解决:怎样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这一问题。

绘画之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渗入作者的感受,将感兴趣的,经大脑提炼的景色表现出来,而不是面面具到。怎样做才不会面面具到,构图取景在这就体现出重要地位。

1.端正学生取景时的心态,去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1〉有的学生对自然界的景色很感兴趣,什么都想画,再加上一些风景名画的影响,总想画出雄伟气魄的画来,有了这种想法后,导致构图取景时取很大一个角度,里面什么都有,对什么都感兴趣,结果完成后画面很平庸,甚至有些空荡。这就是“什么都想画,什么都画不好”〈2〉与之相反,也有学生总觉的景色很平庸,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挑不起作画的欲望,并且以此为借口,敷衍了事,画出来的还是平庸的作业。

查看全文

剖析电影画面构图的多样性

连环画把若干个单幅画面连缀为一个整体,赋予其一种叙事功能,具有特殊的审美趣味。但是,这些静止的绘画与充满动势的电影画面相比较,给人们明显感觉,由于没有运动和声音,连环画很容易变成文字的图解。假若我们将连环画册《铁道游击队》的几个画幅,一旦删去了文字说明,读者想象力便会受到限制。而在同名影片中,由于光影、声音特别是运动等表现手段的运用,即使没有对白旁白,我们也会强烈感受到电影画面的含意。这便是电影画面的具象性、逼真性的集中体现。就电影与绘画孰优孰劣,因为它们毕竟是审美特性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作为姊妹艺术,电影从绘画构图中汲取的艺术养分是有目共睹的。绘画性是电影艺术的风格之一。有意识地借鉴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在中国、外国电影艺术创作中屡见不鲜。

电影画面的构图不仅仅在于它与绘画关系,在更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电影技术和艺术特性等诸多方面,也取于人类亘古有之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一、凸显视觉审美的黄金分割率画面形式

格里菲斯早期拍摄的影片《走向东方》的这一阶段,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影画面的基本形式,那时电影画面构图大量采用的都是基本符合黄金分割律的画面形式。说明当时电影拓荒者们早就注意到了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视觉审美经验。

“黄金分割律”原为数学名词,指几何与数学中的严格比例关系。如果一个整体中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例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的比例,这个整体就是和谐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艺术理论家在总结人类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示黄金分割是最恰当不过的分割比例,并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创作的基本准则之一。例如希腊的一些神殿,被严整的大理石柱廊分割为若干空间,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设计的。

健美的人体也基本符合这种比例。例如人的身高与腰部以下高度之比,如果基本等于腰部以下高度与腰部以上高度之比,就被认为是合乎比例的人体。单就上半身而言,头部与胸部之比基本相等于胸部与上半身之比。维纳斯的雕像,虽然残缺不全,但是就身体各部分比例而言,却基本符合这种分割律,令人赏心悦目。在《蒙娜丽莎》等西洋绘画名作、甚至演员的形体动作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查看全文

浅议四重构图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概念构图作为有效教学策略,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概念构图策略的应用探索,发现可通过概念构图、知识构图、方法构图、主题构图等四重构图进行教学。具体地说,概念构图就是以简洁、明了的图组、符号、关键词等,表现复杂的内容和文路,从而直观地呈现文章的表层信息;知识构图就是要选准知识的支撑点以重点突破,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方法构图是明晰教材中渗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学会自主学习;主题构图就是让学生能够从文本含义过渡到文本意义,体现出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这四个方面在绘制时螺旋交叉、有机结合,重视学习过程的展现、学习目标的整合、学习策略的掌握,使学生的阅读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高效。本文以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为例,谈谈四重构图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概念构图,整体把握课文

概念构图主要是对文本显性信息的把握。运用概念构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梗概,从而借助构图深入感悟。

【案例1】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乡下人家留给你什么印象?

查看全文

构图艺术感性与理性情感

感性来自于何方?来自于你美妙的心灵,你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肆无忌惮地在思想的海洋中奔驰,在无边的冥想中放声高歌。这是人类一切艺术中最动人的灵魂,这样高贵的灵魂让我们一次次感动于浩瀚的人类文明,赞叹人类艺术的伟大。感性是艺术的创新,而理性则是艺术的积累与整理,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我们要站在理性的高度,在感性的支配下发展创新。对于画家来说,在对万事万物有着敏锐的感觉的同时,也要重视感性中的理性,因为它是帮助你清楚地表达感性情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进。通过研究美术史,我们不难看出,一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往往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时代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生活丰富了艺术的内涵,激发了画家无限的感性情感和创作激情。在马蒂斯的作品《舞蹈》中,朱砂色的、极具概念化的人体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在蓝色和绿色的背景衬托下疯狂地舞动着。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形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舍弃,以单纯的色彩和大胆概括的线条及色块描绘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感性与理性情感的完美融合。艺术家通过对知觉对象的表现性特征的把握和共鸣,以理性的感性强化和升华作品的思想,并最终实现绘画艺术中感性与理性情感的自我表现。在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画家往往处在激动的感性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所画的色彩正是最直观的色彩。

当我们冷静下来再去分析在感性状态下所画的色彩时,便会发现,感性中却隐含着理性的成分。从笔者自己的经验来看,在作画前,首先要让自己完全激动起来,调动一切情绪。让自己完全处于想要画画的兴奋情绪中,以自己最直观的感觉快速用画笔记录下来这种感觉,期间脑海中会闪现出最基本的色彩、构成、线条等理论知识。这些一闪而过的理论知识帮助笔者整理不可抑制的情感,进而将其清楚地表达出来。对于这幅《人体》(图1),在作画之前,笔者先前后左右走上几圈细细观察模特,对其有一个全面大概的认识,观察每个角度及色彩的构成,找到感觉,再在心中构思画面,最后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结合模特快速地画下来。画中单纯的黄色人体躺在铺着红色床单的床上,在淡淡的湖蓝背景色衬托下,显得更加突出,色彩的运用单纯、浓烈而又安详温暖。这也正是笔者所追求的画面效果。对象刺激着笔者的大脑神经,给了笔者艺术绘画上的冲动;专业的绘画理论知识在此刻理性地指挥着笔者的思维、眼睛、双手,甚至全身的每个细胞,冲动而又理性地在画布上快速地绘画。

从根本上说,这些理性又来自何方?当然是平时的积累,以及对色彩、构成、结构、色调、光线等知识的认识。它们在不断地积累——实践——积累——实践——再积累——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慢慢转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在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则以一种感性的理性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知道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这种不可复制性往往和画家此时、此地、此情、此感的不可复制是分不开的,这便是当时的感性。就如同一位画家想复制自己的一幅作品都不可能画得完全一样,因为他没有了当初画那幅画时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感。没有了这种感性的情感,试问又如何能复制?单凭理性的回忆吗?那便要失望了,没有激情的作品,僵硬、呆板、毫无生气。

这样的作品如何能打动人?这样的复制当然是要失败的。拿写生来说,新到一个地方,首先我们要四处转转,寻找感觉,了解这个地方的环境、人文等,在对这个地方有个初步的印象后,再寻找构思画面,最后确定画什么,在哪里画。对于写生来说,寻找感觉很是重要,找到了感觉也就找到了绘画的灵魂,一旦有了魂魄,这画作就变得有意味了。对于这种寻找感觉的过程,吴冠中曾称之为“怀孕”。在他看来,创作一幅作品就如孕育一个新生命般神圣。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一旦怀了孕,自然就能诞生一个生命来。大学时,教师曾给我们放映过一部波洛克的纪录片,笔者对此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波洛克要创作一幅作品,他准备了一个很大的画框,绷好画布以后也不着急动笔,而是每天对着画框看,只是看。很多天过去以后,他终于动笔,飞快地在画布上挥洒,不到半天就将作品完成了,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矫揉造作。现在回想起来,波洛克当时每天对着画布看也就是在找感觉“怀孕”吧。当然,这种“怀孕”到生产是一种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找到了感觉,以理性加感性的思维组织塑造空间、形象、色彩于画布上,这就完成了一幅画。

在绘画艺术中,一幅幅动人的画作来源于感性与理性情感的交织。感性使得作品有了灵魂,理性给了作品以恰当的表达方式,艺术在这感性加理性的思索中不断地成长、升华。

查看全文

电影《过春天》的现实主义特色与构图艺术

摘要:《过春天》是一部模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国产青春电影,通过讲述主角佩佩的别样青春故事,展现了“单非”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的尴尬处境和精神困境。影片取材自社会现实,透露着创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将现实主义与青春、犯罪元素相结合,同时辅以细腻精致的镜头语言的创作手法,使这部影片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又不乏现实意义和人文意义。可以说,《过春天》为国产青春电影的创新和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关键词:青春电影;《过春天》;现实主义;犯罪类型;构图

电影《过春天》是由内地新人导演白雪自编自导的一部青春片。该片讲述的是出身于“单非”家庭的16岁少女佩佩,为了与闺蜜同游日本,误打误撞地踏上了靠走私苹果手机来赚钱的“水客”之路。在这段触碰法律界线的过程中,佩佩也在寻找着自己的身份归属和情感认同。该片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在国内也斩获不少奖项。专业领域的认可和观众的好评证明了该片的艺术价值及白雪这个新人女导演的不俗实力。白雪导演曾言:“我想把我在深圳生活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到中国还有这样的一群人,这是我完成《过春天》的初衷。”也因此她花了数年的时间进行调研,对“单非”家庭的青少年以及走私手机的“水客”群体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这些深度而细致的前期工作,奠定了影片现实主义的基调,让影片中的环境和人物都更具真实感。而在表现手法上,导演注重利用镜头语言尤其是构图来辅助叙事并展现佩佩的处境,同时这些精良考究的画面构图也形成了该片高格调的美学特色。

一、类型电影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造型是类型电影的三大基本要素。《过春天》作为一部类型片,也不乏这些略显俗套的叙事套路。女主角出身破碎的原生家庭、与闺蜜的男友暧昧不清、为了爱情和寻找认同感而自愿涉身险境……虽然在众多影片中青春和犯罪的元素十分常见,但导演却将二者进行了融合,构成了该片新颖的“双重类型”特质,由此强化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令人眼前一亮,缓解了观众对单一类型电影的审美疲劳。影片令人惊艳之处还在于这是一部取材自社会、扎根于现实的类型片。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题中应有之义。白雪导演敏锐地观察到了“水客”和“单非”家庭青少年这两个边缘化却又真实存在的特殊群体,并赋予了佩佩“单非少女+水客”的双重身份,可以说佩佩一角既有特殊性,又具备典型性。影片的故事背景也是与现实高度契合。2015年,正是苹果手机席卷国内市场的高潮时期,游走于深港间的“水客”数量众多,佩佩的青春与“走水”接轨,她平淡的生活渐渐紧张和危险起来。虽然佩佩的这段成长经历与大多数普通人大相径庭,但现实主义并不代表机械地复刻生活,借助佩佩这个角色,导演表达出了她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单非家庭的孩子的处境和心态如何?他们又如何找到自我认同?在视听语言层面,该片兼具现实主义的纪实特色和类型片的艺术手法,佩佩的几次走私过程在影像和节奏上都处理得极为精彩。第一次走私时,远景和特写快速地来回切换,先后交代了环境,并展现出佩佩不自然的面部表情;而晃动的手持摄像一方面是纪实,另一方面传递了佩佩害怕不安的情绪;鼓点密集的配乐加强了节奏感和紧张感。而之后,随着佩佩的走水行为越来越得心应手,一组干净利落的叙事蒙太奇将走私手机的流程和佩佩顺利畅意的生活状态自然地展现出来。这些动感十足的视听语言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注重纪实的同时也提升了影片的审美价值。《过春天》探讨的是青春成长,故事的底色是现实主义,同时犯罪元素作为亮点融入片中,这些元素共同扩展了影片的解读空间。影片别具一格的模式也是国产青春片的一大突破,为日后青春片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二、构图的隐喻与艺术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