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1 11:28: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构建完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构建完善

构建完善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过程是对干部评价认可的过程。党政干部评价认可机制的完善程度对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符合党政人才特点的评价认可机制,走出一条靠机制建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水平的新路子。

一、全面认识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的丰富内涵

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是各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运用党政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检测与认定的整个过程的内在规定。这一机制包括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两部分。

(一)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即党政人才评价认可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决定》,第6页)因此,权利主体是指与认可对象相关联的党内外群众;责任主体是组织实施党政人才评价认可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即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

2.对象要素。即可列入评价认可范围的人员。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或拟担任公务员序列领导职务的其他人员,均是相应认可主体的评价认可对象。

查看全文

企业会计监督机制构建与完善

企业会计监督机制是保障企业在市场稳定运营与可持续建设的核心,无论是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或是企业对外建设方向,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监督机制的影响,为此对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展开研究。结合企业会计监督的含义与市场价值。提出细化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内容的方式,按照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的实施流程,在项目的账单中,对账务类型进行划分处理,使监督机制内容与金融行业建设内容具备较高的适配度。同时,全面考虑到市场运营时间的变化与新会计准则等文件的,统一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分立标准,将新文件与新标准融入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分立标准建设过程中,使监督行为的实施更加标准化与制度化。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产业在线市场地位的逐年提升,会计成为了支撑与维护企业社会发展的内部关键部门。在会计人才在市场比重逐年提升的社会背景下,重视对会计部门工作行为的约束与控制研究成为了相关产业的研究重点[1]。从社会发展宏观层面分析,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是为了保障市场盈利行业的稳定发展而提出的。通常情况下,使用一整套的会计监督机制,并在我国金融市场与社会相关文件与政策的支撑下,结合多元化的监督与管理手段,对企业社会发展与投资项目进行成本与盈利核算的动态化过程被称之为会计监督。企业在社会发展与组织活动项目的全过程中,会计监督行为通常伴随着企业所有社会行为,结合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制定的财务建设目标,对企业经营、员工工作等多种有效的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并以此实现为企业在市场的发展创造更高的价值与利润,因此建设会计监督机制工作的实施也是十分有意义的[2]。倘若忽略了对此方面的研究,便会造成企业社会发展竞争能力差、企业发展资金运转能力等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整体发展的规范性与稳定性。因此,本文将综合当下社会企业经济建设现状,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展开构建与完善的研究,通过此种方式制约企业经济行为,确保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1企业会计监督的含义

目前,我国针对企业会计监督,尚没有一个对其的统一定义,市场也没有对此方面的一致化解释。但综合当下社会对于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可知大部分企业招聘的会计均为经济类型的会计,此种类型的会计人才在企业中执行的社会行为,与企业会计监督人才所执行工作是存在一定雷同的,因此可以近似的将经济类型会计人才近似看作企业监督会计人才,以此用于实现对企业社会经济活动的制约与社会发展的权衡。除上述提出的分析,也可将企业会计监督定义为一个针对企业的社会内部制约机制,而此种机制也是一个支持多元主体协同监督多层次机制,企业会计监督在此过程中由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目标等多元内容构成[3]。其中客体可作为主体的对象,主体执行监督行为,所依托或参照的文件为新会计准则。在遵循法律全面覆盖的原则与规律下,对客体进行目标的监管,并结合合法性与合理性与原则,执行的独立监督管理行为。

2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2.1细化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内容

在传统会计监督机制中,企业仅要求会计核算部门将确定收入项目款项,与项目尾款款项融合在一起进行统计核算,即在开单核算过程中,直接统计项目的支出金额、成本金额与收入金额[4]。但随着现代化会计相关制度的完善与相关监督管理手段的创新,传统的会计监督机制已在企业发展与建设中被淘汰,一些新的工作内容与工程项目被引进,也因此,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内容要及时做出调整。在调整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内容过程中,其首要工作为细化企业会计监督行为中对账务与项目的核算方式,即将企业传统会计监督机制项目内容中的账务收入确认行为与工程项目尾款结算行为进行行政分割处理,采用明确划分企业监督项目内容的方式,使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所呈现或展示的最终结果展示更为清晰。同时,在完善与构建全新会计监督机制的过程中,应直接按照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的实施流程,在项目的账单中,对账务类型进行划分处理,划分的标准可以是项目规模,也可以是项目的实施方式,总之,应结合基础账务监督和核心账务监督协同处理与管理的方式,取代传统会计监督机制项目管理方式[5]。并在此基础上,将上文提出的前者账务内容,结合企业社会经营与建设项目中内容属性的划分,将其归类为企业市场经营中所需的设备采买内容、设备安装与维修内容、养护与管理内容、待摊内容、前期监督内容、基建投资管理内容等详细资金内容。并由企业会计监督人员,对企业在不同工作阶段所执行的资金处理工作、账务核算工作、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支出资金的市场流向等,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详细记录[6]。当企业完成一个独立项目的实施后,企业会计监督人员将联合其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转接或对接处理,按照企业经营标准与市场金融汇率的变化趋势,在企业内实施账目对接的最后监督工作,并将企业在此过程中获取的利润等收入转入固定资产所属范畴。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制度不但变更与持续完善的条件下,传统的企业会计监督工作行为、传统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项目内容被细化,无论是企业发行项目中所需的金额、后期企业会计监督人员对项目获取盈利的核算,或是监督行为对工程项目的所属类别的划分,将均由企业监督价值中的核心管理人员进行合理分工[7]。上述提出的措施,不仅实现了对企业生产项目在市场的发展与经营现状的实时反映,更是使企业在社会的发展具备了更为实际的应用价值,与我国当下金融行业的建设具备较高的适配度。

查看全文

构建完善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过程是对干部评价认可的过程。党政干部评价认可机制的完善程度对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符合党政人才特点的评价认可机制,走出一条靠机制建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水平的新路子。

一、全面认识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的丰富内涵

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是各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运用党政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检测与认定的整个过程的内在规定。这一机制包括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两部分。

(一)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即党政人才评价认可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决定》,第6页)因此,权利主体是指与认可对象相关联的党内外群众;责任主体是组织实施党政人才评价认可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即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

2.对象要素。即可列入评价认可范围的人员。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或拟担任公务员序列领导职务的其他人员,均是相应认可主体的评价认可对象。

查看全文

国内行政咨询体制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行政咨询作为一项新兴行业,对政府的科学决策意义重大。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政府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加快中国行政咨询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变得十分迫切。行政咨询包括政府与咨询机构两个不同的活动主体,行政咨询机构的构建与完善也需要从政府与咨询机构这两方面进行。

关键词:政府咨询机构运行机制构建

一、行政咨询的含义

行政咨询的含义

静态意义上的行政咨询作为一项政府决策的辅助活动,其主体应是一种政府行为,咨询机构只是政府的受托方,承担政府委托的工作任务,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不作具体的行政决策,不承担具体的行政决策的政治责任。动态意义上的行政咨询是咨询主体咨询机构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为政府行政活动提供智力支持的一种行为。

二、中国行政咨询的现状与问题

查看全文

物流领域刑事犯罪立法构建和完善

摘要:物流行业在发展中会涉及到运输业、信息业等产业,要注重构建完善的产业结构,以此更好的提升自身竞争力。但是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要注重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本文先阐述当前物流领域刑事犯罪类型,接着分析物流领域刑事犯罪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物流领域刑事犯罪的立法构建和完善策略,以便更好的促进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物流领域;刑事犯罪;立法

当前物流公司领域的犯罪主要是利用物流的形式来运输一些违禁品,特别是。一般来说是司机盗窃运输的货物,物流代办则是以欺骗合同的形式开展物品的运输。当前这种相对严重的犯罪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会严重破坏物流行业的诚信问题。为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维护其良好的市场秩序,真正维护其合法权益。

一、当前物流领域刑事犯罪类型

(一)侵占类。在物流运输行业中,往往会发生运货司机将运输的货物非法占为己有,这种类型的案件往往涉及到非法侵占,要根据具体的情形对其进行定性。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对侵占罪更多的是指对他人财务的非法侵占,并且在要求归还时并不搭理。在刑法中将其规定为职务侵占罪,一般是指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方面的便利,将财务占为己有。物流行业发展中对司机如何进行定罪,定何种侵占行为的罪,要能够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第一种情况司机本身是物流行业的员工,在工作中主要是接受单位的工作任务安排,对客户的货物进行运输,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货物变为己有。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能够确定占有财务所具有的性质,客户将自己的货物委托给物流公司,将自己的货物交付给物流公司之后,物流公司并没有按照指定的要求对货物进行运输到目的地,这种情形需要物流公司承担一定的责任。此外,司机本身是属于物流公司的员工,要具有保护货物的义务。但是司机却利用这种职务之便,将货物占为己有,这是较为典型的职位侵占。第二种情况则是物流公司本身没有自己的司机车辆,将货物委托给其他司机进行运输,运输货物的司机仅仅是对货物代为保管和运输。这种情形并不具有职务之便的优势,只是暂时对货物进行控制,如果对货物进行非法侵占,就属于侵占罪的范畴。(二)盗窃类。物流行业常常发生的盗窃类犯罪,往往是司机将运输的货物据为己有,这样就涉及到盗窃罪和侵占罪的问题。如果司机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货物进行密封保存,运输货物的司机也就具有保管货物的义务,也就符合当前侵占罪。可以根据司机本人的身份,对犯罪类型进行定性。但是当前物流行业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运输方式,也就是采用集装箱的形式,在定性方面相对比较复杂。例如在08年广州发生的案件中,司机王某接受物流公司的委托,驾车到港口进行货物运输,在接受集装箱货物时,货物已经被上锁。但是在运输过程中王某私自将集装箱打开,并将货物取走卖掉。当前都认为集装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物流运输方式,在对货物进行交付中,客户对货物进行封闭,运输公司要做的是负责运输,并不具有对货物的保管义务。但是如果司机在运输过程中采用盗窃的方式,对客户货物非法占有,则属于盗窃罪的范畴,就可以定为盗窃罪。(三)诈骗类犯罪。在物流运输公司发展中诈骗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虚假的方式对客户货款进行诈骗,另外一种是司机采用运费的方式进行犯罪。在具体的司法犯罪中,一般是先对公司进行注册,以此作为欺骗的幌子,在具体运输流程中会以较低的运费吸引客户进行货物的运输,对运输公司吸引的途径则是自身货源相对比较丰富。具体来说是收取了托运人的费用之后,但是却不支付给司机或者运输公司相应的费用,骗取司机的运输费用,更有甚者,在收取相应的费用之后,就携款逃跑,给运输公司造成一定的损失。在第二种方式中,是负责托运的人对货物公司进行诈骗,在物流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流程习惯,客户可以通过电话的形式进行货物下单,只要客户对通过电话告诉物流公司具体的货柜数量,物流公司也会以传真的形式将物流单传输给客户。客户根据物流单就可以将货物提出,在这个物流过程中,物流公司并不会对客人身份进行核实,也就会给一些不法份子一些可乘之机,将骗到的货柜货物进行骗卖,从而赢得不当得利。(四)类犯罪。物流行业发展中一些犯罪分子往往是利用客户和货物分离的这种特点,应用物流的方式运输一些非法用品。犯罪人往往是以托运为幌子,在货物中会混杂一些,并对货物进行伪装,物流公司在收货时也就不容易发现。有的犯罪份子会选择在晚间到物流公司进行货物的交付,从而可以轻易将货物进行托付。犯罪人在物流选择方面,往往会多次选择一家公司进行货物的运输,久而久之也就与物流公司形成长久的业务关系。当前大多数物流公司都属于私企,资金运转方面存在困难,公司对能够有的资源相对珍惜,对货物的检查也就处于形式,这也给一些犯罪份子提供相当的便利。为此,当前一些法规中指出物流公司在对货物进行运输时要做好对货物进行检查,以便防止带有非法物品。

二、物流领域刑事犯罪形成的原因

查看全文

政策问题构建完善论文

1内部输入:政策问题构建的传统模式

政策始于问题,之所以需要某项特定的公共政策,就是因为需要解决某种特定的实际问题。与政策问题构建相关的社会问题有着巨大的复杂性,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判断受着诸多非统一的个体性因素制约(如社会地位、伦理道德、经验知识等)。如何认识社会问题,如何筛选问题,谁参与筛选问题,不同的方式将导致政策方案的大相径庭。一个事实是否构成问题,一个问题是否构成政策问题,会面临着很大的异议。谁能在问题构建上把握主导权,就能自然的在这之后的系列环节中占据主动权,就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分配格局。反之,一项利益要求如果不能顺利地通过政策输入途径到达政策制定系统,那么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政策问题构建上一直存在着“内部输入”的问题。“内部输入”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学者罗杰•W•科布。在他的《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制定》一书中,将政策议程的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内在提出模型、动员模型和外在提出模型。这里的内在提出模型即是“内部输入”。

根据张小明在《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一文的定义,“内部输入”是指“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对政策制定系统的要求和支持”张文指出,在“内部输入”模式中,利益要求不是由政策制定系统外部的社会利益群体输入到系统中去,而是以党组织和政府官员主动进行利益要求的认证和利益综合的输入。这一决策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与大一统的集权体制相匹配的,因而运行平稳。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决策方式又与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强政府”)相匹配,因而长时间延续下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运行,政府范围的逐步收缩和人们价值取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内部输入”的机制从公正性和实效性这两个方面受到了挑战。

从公正性方面,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将政策问题的构建权垄断在一个群体内,容易使政策的目标方向和公共性质根据系统内部成员的偏好发生偏移,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从实效性方面,在现代背景(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输入”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政策对社会反应极慢,许多公共问题存在已久,直到危机爆发,才被提上议事日程(“非典危机”即是一例证);二是更多地呈现“单方案决策”,社会公众无法输入其它有效的方案,不能多方案的择优,从而影响了政策质量。

2公众议程:政策问题构建的结构性缺失

查看全文

论法律服务贸易构建和完善

法律框架是指在确定调整特定对象情况下,明确采用何种或者哪些主要法律规范以及各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所谓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主要是指调整服务贸易领域的基本法律规范及其相互关系。它是以静态的形式展现某一法律体系是否为原则明确、层次清晰、相互协调和紧密联系的完整的法律大厦构件体。构建服务贸易法律框架,则是指采取一定的法律形式对各服务贸易规定相应的基本法律规范,并理顺特定的调整对象内部法律规范之间以及与其他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

一、现行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雏形已露端倪,它是以《对外贸易法》为基本支柱,以《商业银行法》等服务行业性法律为主体,以《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行业性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依托《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跨行业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支撑,共同构筑而成。具体地说位于最高层次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其次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体框架,即各服务行业的基本法律,如《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海商法》、《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民用航空法》、《广告法》、《建筑法》等;再次是作为行业基本法律重要补充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如《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等;与服务行业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等是构建服务行业法律框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价格法》等。

为了更为形象地表现上述法律框架,可参见下列简图。

调整服务行业内部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框架结构:

服务行业最高层次的法律

查看全文

解析金融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金融生态在国外最早是由G。Tansley(1935)在生态系统(Eco-system)基础上提出的,因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逻辑安排、发展规律等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特征,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鲜明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秩序结构”,这种“秩序结构”即为金融生态。

在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由周小川在2004年的“经济学50人论坛"上提出的,同样借助了仿生学的概念。影响一个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包括该地区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行政环境、管理和技术水平、金融服务水平等。中国社科院出台的《中国金融生态调查报告》中使用了9项指标评价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分别是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有利于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流动会遵循“洼地效应"的规律,即资金流动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如果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首先是金融部门对该地区的信用评级就会比较高,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这个区域;其次是在银行信贷资金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资金转向这个区域投资,融资渠道将会更加畅通。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本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在一个比较完备的金融生态环境系统中,市场竞争充分有效,市场价格机制的传导途径更加畅通,在利润目标引导下,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经济增长的瓶颈行业,从而使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地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环渤海地区比较健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功,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宏观政策导向,加强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环渤海地区能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资金,关键取决于该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具有市场总体竞争力,可以确保投资者收益。因此在确定区域经济增长规划时,应注重把握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通过政府、银行和企业畅通的信息沟通,来营造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格局,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和其他投资者增加投资创造良好的产业支撑。

(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应该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以抑制金融机构高风险运作,切实保护老百姓和债权人的利益。其次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务法制,适当扩大担保物的范围,特别是动产质押;着手构建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框架;完善电子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等。最后是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突出运用行政执法和司法手段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抑制违约行为的发生,从法律上对金融诈骗、故意逃避债务等违法行为的主体、范围、条件等进行相应的规定,细化执法依据。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统计指标构建及完善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银行和金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是全面反映商业银行日常运作绩效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有效管理和经营银行系统日常业务的依据。我国现行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现行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统计指标;对策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金融效率和增强社会投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金融统计工作对商业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有效管理和经营银行系统日常业务的重要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根据我国现行金融统计制度,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统计指标体系,对银行各方面信息进行反映和统计。

1.我国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主要是银行的工作职能,一般包括银行存款统计、银行贷款统计、结算统计、货币流通统计、银行财务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几个部分。现行的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制度为全科目统计制度,主要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银行统计指标。银行统计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在设置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银行数据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则和相互联系,以至于无法直接反映多个工作职能或工作情况。随着专业银行性质的逐渐转变,传统的银行统计指标体系和企业化的银行管理职能之间开始出现矛盾和不适应的地方,缺乏和商业银行具体管理职能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体系。除此以外,按照现行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进行银行统计时,其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会计科目,对相关科目进行加总求和。银行统计和银行会计之间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密切的联系。但是银行会计从其职能上来说更加倾向于对银行金融业务本身的核算和反映,而银行统计则要求在反应金融业务本身的同时对经济发展和银行金融业务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对各种相关的经济现象以及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反映,因此,现行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补充完善思路

查看全文

完善保险最大诚信原则体系构建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背景;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最大诚信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贯彻最大诚信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最大诚信原则的落实已成为时代难题、失信惩戒已成为热门话题、诚信建设已成为共同主题、解决保险经营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基于保险产品特殊性的需要、满足客户购买的心理安全需求、诚信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加强保险诚信法制建设、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顾客心理安全需求等问题。为完善保险业诚信体系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保险诚信法制建设、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加大诚信宣传教育、改革保险公司营销体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诚信考评工作。

「关键词」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社会信用

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也是《保险法》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但这一原则的理论阐述和现实的实践活动存在差异。分析保险最大诚信原则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保险最大诚信原则运用的背景

1、最大诚信原则的落实已成为时代难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