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1 03:59: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作过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作过程

实训课改工作过程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课程教学能力,还应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强化教师对企业工作过程的分析及高度概括的能力;学习性工作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控制能力;引导并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而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实训课改工作过程

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

实训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实训教学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熟悉职业生产实践的应用人才,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进行校内外实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零距离”教学。

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多媒体技术等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开创新的应用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也就是说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纵观学院设置的实训课,大部分内容是验证性实训,也就是说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实训所占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造成的现实问题是学生根本不把实训课当回事,实训时思想上不重视,早来晚走现象有之。这就需要我们想改革课程教学一样,也需要进行实训课的“重塑”。

二、实训课程需要教学过程的改革

查看全文

工作过程建筑识图课程改革研究

《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明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其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依据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这一教改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课程学时的合理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几年来,学院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项目来抓,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识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为今后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好铺垫。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查看全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论文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

首先,明确课程的职业定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个专业的设置、每门课程的设置,其职业的指向性很明显。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明确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就可以根据职业的工作过程来选择课程内容,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次,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建立在课程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制定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这里讲的学习领域,我们一般叫课程。描述该职业所必须掌握的学习领域即要指出胜任该职业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我们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专业往往可以胜任多个职业,每个职业往往对应多个学习领域,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这个环节相当于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的规划,经过这个过程,课程的授课者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知道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最后,设计该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这个环节就是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根据这一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学习情境,同时根据工作要求细化每一个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每门课程(学习领域)往往由多个学习情境(学科化课程中的章节)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又可以根据工作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好比学科化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章节的划分。但是,“如果说,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的话,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的主要优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要素围绕教师展开,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能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查看全文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实践研究

教育是为了生产创造和实践创新而生的,尤其是职业教育,施教的根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立足于学生所学专业的工作特点,教育过程应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需根据企业的需要,即:综合分析服装设计、生产等企业的短板,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订教学目标。然而,现行教材中服装设计与工艺涉及的层面很广,对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两个部分,将技能实训置于首位,将理论教学作为辅助,全面打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探讨

从企业服装设计工作项目所含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服装设计师和设计助理,而每个类别下又分别包含了很多子项目。如服装设计师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设计服装款式、绘制效果图、设计和选择面辅料以及确立设计风格;设计助理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①协助设计服装新风格和新工艺;②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③服装款式的结构分析和工艺分析;④根据服装的款式风格搭配面辅料;⑤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针对企业服装设计的工作过程,教师需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及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和服装结构基础三大类,而教学过程应当模

拟工作流程,将教学按照顺序分成几个部分,如下所示:第一部分,素描基础知识。素描是设计服装的基本技能,服装款式从构思到设计都需要素描的支撑。其教学目标为能让学生掌握运用明暗、线条来表现形体结构,能准确勾勒出人体的标准比例。第二部分,色彩的基础知识。在服装设计中,色彩与款式相互呼应,用色彩强化款式的美感,用款式来衬托色彩的艺术性,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技巧。了解色相、明度、纯度的综合表现能力。第三部分,了解服装材料。让学生掌握一般材料的性能特点,能识别各种服装材料的结构,熟悉各种服装辅料的相关知识。第四部分,让学生尝试着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款式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构思通过素描表现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也可自主设计,最后由教师来点评优劣。确定服装款式后,再让学生根据款式选择服装面料,并填充色彩,最后由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对他们的设计进行评价,选出其中几款公认优秀的设计呈送给企业,让企业专业的设计师进行点评。综上所述,教学的步骤和现实中工作的过程基本吻合,通过这种引导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由浅至深逐渐提高服装设计的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熟悉了工作流程,从而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工艺教学设计探讨

当前,很多企业在服装工艺设计和制作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或缺少技能过硬的技师。而从企业工艺设计所需的岗位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岗位,其一是工艺设计技师,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服装的款式分析和制订工艺文件;其二是工艺制作技师,主要工作任务包括:①使用缝纫机、包边机、套结机等设备缝制样衣;②配合样板师进行试板和改板;③结合企业制定的相关生成工艺文件,制定服装生产的工艺标准。针对企业在工艺方面的工作流程,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按照生产流程设计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服装制作的工艺标准,而在实践中,共有9项工艺标准需要学生熟练并掌握,主要包括:①服装的名称、类别和款式标准;②款式结构图、服装面料、颜色和样式标准;③服装的规格标准;④服装的裁剪工艺标准;⑤面料规格及使用部位标准;⑥缝制工艺标准,包括袖口、肩缝、里襟、下摆等制作标准;⑦洗水要求标准;⑧烫整工艺标准;⑨服装包装工艺标准。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服装制作工艺的基础技能。参照企业生产的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应以各种服装缝制工艺的基础知识教学为出发点,首先让学生掌握服装制作的基本技能,如各种手针技法、机缝技法等等;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整套服装裁剪、缝制、熨烫、整理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从而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严格来说,服装工艺是一个系统的项目,其中包含了影响服装制作的众多因素。但归根结底,所谓“工艺”,实际上是对服装制作提出的要求,每一项要求一方面要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企业客户对服装工艺的要求。因此,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掌握服装工艺的各项要领,其次再培养学生制作服装的基本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查看全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论文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1.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典型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通过对传统的课程的解构,将从学科体系中提取出来的适度的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结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的工程过程教学课程。该课程整体的培训过程是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和评价反思,具有较完善的系统性。

1.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受到广大中高职学校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产物,它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类、服务类、管理类和农业类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职业教育课程确定理念,促进教育课题的社会化,以及凸显职业院校的社会功能。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查看全文

轴承工作过程中摩擦研究论文

1钢丝滚道球轴承摩擦力和摩擦力矩产生机理

滚动轴承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预紧和工作载荷的作用,会产生摩擦,摩擦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滚珠在载荷的作用下沿滚道表面滚动,接触表面下的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在接触消除后,弹性变形的主要部分恢复。但是,通常在载荷增加时,给定应力所对应的变形总量总是小于载荷减小时的变形,称为弹性滞后,反映了一定的能量损失,表现为滚动摩擦阻力。

(2)差动滑动引起的摩擦:若接触面上任意单元面积的切向力与接触压力成正比,可以推出滚动体沿轴承滚道滚动时因为差动滑动所引起的摩擦力矩。

(3)自转滑动所引起的摩擦:对于滚动轴承在运转时,滚珠沿套圈滚道可能产生绕接触面法线的旋转运动。由此引起的滑动,成为自旋滑动。同时由自旋滑动产生摩擦力和摩擦力矩。

(4)润滑剂的粘性摩擦:润滑剂和润滑方式对轴承摩擦力和摩擦力矩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润滑剂的作用,滚动体与钢丝滚道之间形成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膜,各个滑动接触部位的摩擦系数有所改变。轴承运转时,滚动体通过充满油气混和物的空间,受到绕流阻力,成为扰动阻力,产生摩擦力和摩擦力矩。

查看全文

基于工作过程会计专业教学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操能力以及必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知识及时更新的能力等的综合职业素养。时代的告诉发展、信息化地不断更新,会计存在的意义不单单只是核算,而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创造出属于会计本身的价值。对于会计教学而言,在校期间的会计专业教学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强和拓展会计实践教学。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基础教学;业务导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操能力以及必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知识及时更新的能力等的综合职业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会计教学以理论为基础和重点,会计实操技能加以辅助,但是时代高速发展、信息化不断更新,会计核算的功能逐渐地被信息化所替代,在当下社会,会计存在的意义不单单只是核算,而是在以准确无误的核算基础上,创造出属于会计本身的价值。那这对于会计教学而言,在校期间的会计专业教学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强和拓展会计实践教学。

一、现下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在不断突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中职校非常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各种设施,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但从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一,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现有的一些会计仿真软件、模拟实训系统,大多把重点定位在会计核算上,案例背景也都偏向于方便计算的制造业。在会计实训课上,虽然会计实训操作软件逐渐代替了手工做账,但是教学目标还是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准,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综合素养、职业能力培养较为缺乏。其二,实践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熟悉会计业务的流程、掌握操作技巧的时间较少,会计核算、计算类的教学时间较多。比如《税收基础》这门课程,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计算课程为主,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程安排,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分组讨论以及考试提升专业能力。其三,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似,以基础操作为主,缺乏实际应用。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不明确,表面上是以学生实践教学为主,并且要了解企业整个工作流程,而从实质上看,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还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似,缺乏实际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务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而学校的系统更新速度无法跟上企业的更新速度。其四,重视会计基础教学,缺乏学习力的培养和岗位适应力的有效训练。信息时代下的财务软件发展迅猛,不同的企业都有着各自的财务软件,所以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必须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际,面对不同的操作界面、处理方式等,能够迅速地进行业务的处理。其五,会计实训室建设落后,与企业现实情况脱轨必然影响会计实践教学。现有的会计实训室建设受限,会计实训室仿真性差,实训室的场地、设施、信息化建设等,都较为落后,势必影响会计实践教学。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查看全文

小议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在还原外贸工作过程的同时,可通过对国贸类课程学习领域的分析,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为例,从外贸业务员工作岗位的要求出发,探讨该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组织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学习情境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实践,在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政策知识的同时,具备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和业务开拓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不同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实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能力的同步获取和提高。

1.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领域拓展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往往相当于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压缩饼干”,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外贸英文函电》等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贯穿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种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常用术语、国际贸易惯例及操作流程介绍等;《外贸单证业务》课程主要对外贸行业所涉及的单证业务进行教学和训练;《外贸业务函电》则通过与外商英文函电来往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以上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还是相对独立地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即使有实践操作,也只是集中于部分环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凸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的特点,但同时技能培养被锁定在相关岗位的静态工作任务上,如果只有《外贸单证业务》和《外贸英文函电》这两门课程涉及操作内容,只能满足出口业务中单一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割裂完整的工作过程。

查看全文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1高职英语教学背景

目前,脱离专业工作、职业岗位依然是高职英语教学不可避免的背景环境,学生在高职教育中接触到的是新的语言领域,学生接触到专业英语的时间也只不过是三四年,在短短的时间里,要想让学生完全掌握职业工作中的英语知识及文化,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的今天,学生实习工作、专业学习的压力本就大,如果强加“英语”素质教育,是否会起到反作用效果,也未可知。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认为,自己学习的专业英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在职业工作中,能用到英语的地方少之又少,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了解专业英语。种种背景情况,使得高职英语面向工作过程导向开展教学改革的挑战越来越大,不仅学校、教师的能力与资源不足,学生也不甚理解学校在教学模式、内容上的拓展与升级意愿。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景比较混乱,甚至说没有统一体系,如果要依照、遵循工作过程导向开展教学工作,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在改革中不断研究、探索,方能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高职教育环境竞争激烈,特别是针对专注、偏重于专业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高职人才,学历上不占上风,必须要在职业综合能力上力求完美。就业导向很重要,应适时带领学生进入酒店或者旅游地点等进行实习,这样可以有效考查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和酒店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工学结合策略尤为重要,以英语导游形式训练学生,锻炼学生自主表达能力。针对酒店专业学生,可以给予其一定的实习空间,让其在固定时间段内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完成英语交际的基础上利于后期就业机会的增加。英语课程作为各高职院校明确、指定的核心科目,也应秉承高职教育这一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原则和理念,逐步落实“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从实践应用角度看,工学结合是依仗高职教育优势,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的全新体验式的教学服务,它把学生从学习环境中带入到工作环境中,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语言素质,为学生奠定基础性的、科学性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一点是在学校学习环境中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技术,都需要理论加以优化体系、完善结构内容,所以即便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工学结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还是要从理论探究、指导思想分析上入手,围绕高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实习环境,开发、研究与学生专业能力相关的英语语言实践培训活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路径探析

上文提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障碍多、难度大,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坚实的语言能力,学校应不惜一切代价,推动教学改革,具体对策如下:

2.1营造“工作过程”英语语言环境

语言需要生活工作环境的滋养和影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同的工作环境、学习习惯会成为他们英语学习道路中的一个特殊平台和主要媒介。为此,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合理整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如:修剪教材中偏重于理论知识、文化的英语词汇和文章,多导入一些关于专业工作的文章、资料,甚至专业岗位工人的心得(由教师翻译成英文),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语法记忆、交际能力训练上,自发地拥有工作过程的意识,进入到工作情境中,发挥自身英语学习的绝对优势。同时,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最敏感的情感、文化等问题,学校也应高度重视,如:可设置专业课题,或以探讨、辩论、科研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理解西方人看待专业工作、操作行为的态度和观念,针对冲突和矛盾,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工作过程”中职工语言情绪、思想,以及行为的原因及结果。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工作过程管理研究

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

关键词:主题教育;专题教育;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推进了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安排有条不紊,过程管理扎实有效,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一、管理理念

1、德育条线工作和年级德育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德育共同体成员团结协作,做到勤检查、勤反馈、勤调研、勤指导、勤反思,加强德育跟踪调查、过程管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