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司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23:1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正司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正司法

司法局公正司法总结

我局认真贯彻党的、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公正司法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深化公正司法内容,创新公正司法形式,提高公正司法水平,扎实推进我局公正司法工作。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局自始至终把推行公正司法工作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公正司法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规范内容,提高公正司法质量。

按照市局要求,我局对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和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公开的制度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公正、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做好公正司法内容的补充以及公开内容的更新。

三、完善制度,规范运作。

查看全文

加强司法监督 促进公正司法

司法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大司法监督,有利于整个人大监督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公正司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我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依法对司法机关开展各项监督工作,有效促进了公正司法、执法为民。但是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在监督内容上缺乏对司法办案人员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缺乏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在监督程序上缺乏具体、规范性要求;在监督力量上缺乏专业人才。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司法监督工作的新途径,增强监督实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加强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员的监督

加强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员的监督,就是要实现人大监督权和任免权的有机结合,达到既监督事,又监督人的目的,解决任后监督不力的问题。

(一)建立法官、检察官办案情况跟踪监督制度。每年度选择一批从事一线办案的法官和检察官进行重点监督。监督内容可包括办案数量、办案质量和社会各界的反映等方面。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综合检查情况,提出意见反馈给司法机关。

(二)建立常委会领导约见司法办案人员谈话制度。一种是鼓励型谈话。即对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两院”人员,在任命通过后,由常委会领导与他们进行个别或集体谈话,提出要求,鼓励其以后更好地履行职责。一种是警示型谈话。对在一年内办理的案件多宗被人大代表或人民群众投诉、被改判或发回重审数量较多的“两院”人员,由常委会领导对其进行谈话,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三)建立对司法人员的任前公示制度。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人大常委会要做好拟任命人员的把关。对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司法人员,任命前由人大常委会将拟任职务等相关情况在媒体公示,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查看全文

公正司法与司法公正的分析

本文作者:宋志军任晓燕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大学

一、问题之提出

关于司法公正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司法公正的内在机理和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措施,间或提到公正司法,但少有人论及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两者之间的差别和逻辑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是被混同抑或等同使用的,对二者进行区分并不是搞文字游戏。笔者认为,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之间无论是从词义还是从二者所处的价值层面以及实现方式和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看都是有差别的。而公正司法在我国当前形势下较之司法公正具有更优先的价值。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认为公正司法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阶梯,是司法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司法公正应该是法官首要和唯一追求的价值目标,忽视公正司法而去追求司法公正无异于缘木求鱼。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本文的写作便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二、公正司法与司法公正之词义辨析

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众多的论述司法公正的文章和专著中,论及司法公正与公正司法之间关系的很少。有学者认为:/司法公正,或曰公正司法,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正与正义的原则。0[1]有的学者虽论述的是公正司法,但其实是指司法公正,如有学者指出:/公正司法,,是指在司法过程中,通过司法人员及其行为而实现的当事者之间的合理关系,,公正司法的实现,依靠,,第一,诉讼程序公正。第二,实体上的公正。第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四,监督职能的兑现。0[2]有学者着重从公正司法与法官队伍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认为法官是审判权的行使着,被誉为公正的化身。司法实践中法官地位和素质偏低以及监督不力的状况影响着公正司法的实现,必须确立法官独立的宪政地位,科学监督法官行为,强化法官素质,有效地推进法官队伍建设,真正建立一只素质高、业务精、责任感强的跨世纪的法官队伍,为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保证。[3]董皋博士对于公正司法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论述:/公正司法?还是司法公正?这两个概念具有同一性吗?很多情况下人们将这两个概念混同使用,视为同一,其实不然。司法公正是说公正是司法这一过程或行为的结果,公正司法则是说公正的标准或曰目标是司法这一过程或行为。所以,公正司法是程序论,司法公正是结果论,前者强调程序和过程公正,后者重在实体或结果公正。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二者的关系及其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0[4]笔者基本赞同以上观点,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应加以区分,但是关于词义辨析和两者关系的论述还有待深化,并应进一步认清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语言学上来讲,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都是合成词(也称为短语),/就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0[5]。根据短语内部词和词的结构关系,短语可分为12类,其中包括状中短语和主谓短语。/状中短语,由状语和中心语组成,后一部分是中心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前一部分是状语,对中心语起修饰作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状语和中心语有的直接组合,有的用-地.连接。0[5:188]公正司法是状中短语,其中司法一词是动词,指法官审判案件的行为和过程;公正一词是副词,用来修饰/司法0,强调司法这一行为和动态过程的公正。公正司法也可叫做公正地司法,指法官以公正的形象和公正无偏私之心进行司法。司法公正是主谓短语。所谓主谓短语是指/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0[5:188]谓语表明主语的状态和符合的标准。司法公正中的司法一词是名词充当主语,指案件的审判结果或实体,公正是对这一结果或实体的状态和程度的评价和陈述,即案件审判结果是公正的,是符合公正的标准的。通过以上的语言学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正司法指司法过程和行为的公正,即以公正的精神来进行司法活动,是对司法过程的评价;司法公正指结果和实体的公正,即司法的结果或产品是符合公正标准的,是对司法结果的评价。进一步揭示公正司法与司法公正的含义首先要解读公正。什么是公正?公正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凡是有人群且存在利益分配的地方就有公正问题发生,公正于是成为一个永恒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法理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圈乃至同一时代、同一文化圈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公正概念和理论。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言:/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之形状,并具极不相同的面貌。0[6]公正的本质属性/是指人们之间权利或利益的合理分配关系,如果人们之间的权利或利益的分配)))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是合理的,则称之为公正;反之,则称之为不公正。也就是说,公正是指人们之间分配关系上的合理状态。0[7]公正是一种合理状态,其进入到以法官为主体的裁判纠纷的司法领域,则构成司法公正,而司法上的公正只能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对当事人基于诉讼所形成的实体权利义务和程序权利义务进行合理/分配0,旨在补救当事人因纠纷产生的利益损失,使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回到从前状态,恢复本来固有的公正价值。

从司法意义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公正的内在属性:其一,公正强调社会正义和形式正义;其二,公正的核心是无私、中立;其三,公正侧重法官在对待当事人和使用法律时的具有不偏不倚、公而无私的品质。[8]笔者认为,公正不仅是一个客观的概念,更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在司法程序的运作过程中,尽管客观上的结果是公正的,但是如果这种公正没有被公正的评判者意识到,那也充其量只是实现了公正的一半。反过来,如果客观的公正有所缺失或不尽理想,但是如果主观上的公正(感觉受到了公正的对待)获得了满足,那也是可以称之为是公正的了。因为公正本来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上的公正感觉将客观上的不公正给掩盖起来了,公正的目的性已经达到,所以说它是公正的。司法作为法律运行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以实现正义为根本价值,司法公正成为司法首要追求的目标。何谓司法公正?目前尚无定论,中外学者在不同的制度、不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结论,见仁见智。目前理论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从人的理性出发的观点认为,在司法过程中,对公正的追求应高于对法律的规范的遵守;其二,从自然正义的角度出发的正当程序的观点,强调的是程序公正;其三,从裁判结果是否公正的角度来谈论司法公正。认为实际上的公平,也就是使司法结果符合客观实际,达到真实正确的目的。有学者认为对司法公正中的/公正0进行理解时,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公正包括主观态度方面的公道正直和客观结果方面的公平正义两重含义。并把司法公正定义为国家司法机关在运用特定职权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以公道正直的态度对待案件参与各方(即坚持法官形象公正),严格遵循和依照法定程序(即坚持程序公正),公平正确地确认和分配具体权利和义务(即客观实体公正),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正义效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即客观历史公正)。[9]有学者认为司法公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既能运用体现公平原则的实体规范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又能使这种确认和分配的过程与方式体现公平。[10]另有学者认为,从抽象意义上讲,司法公正是/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它包括与司法权运作有关的各种因素,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容到形式,从实体到程序,从静态到动态均达到合理而有序的状态。0[11]以上观点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给司法公正赋予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各有各的缺陷,不能全面概括司法公正的含义。笔者认为,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和案件的处理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通过公正无私的法官严格遵守诉讼程序,公平对待各方当事人,在准确认定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正确适用实体法,作出的裁判符合社会正义标准,实现解决纠纷、稳定社会的目的。一般认为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司法公正还包括法官的形象公正。[9]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不能完全表现司法公正的内涵,形象公正应成为司法公正的一项独立的内容。形象公正有其独立的内容和重要的价值。正如西方的著名法谚: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能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从程序的角度讲,司法公正是诉讼程序设计公正和程序规则选择运用的公正。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法官形象公正和实体公正三个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公正司法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公正司法是指司法过程中通过司法人员及其行为而实现的当事者之间的合理关系0,实际上指的是司法的公正结果而不是公正的司法过程。笔者认为公正司法是指司法主体在依法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以公正无偏的形象为载体,以实现社会正义为目标,以人权保障为指向,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案件参与各方,严格遵循和依照法定程序,公平正确地确认和分配具体权利义务的司法过程或行为。公正司法主要体现主体的主观方面即法官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以公正无偏私之心公平对待案件各方当事人,严格依法定程序,正确选择、适用实体法于具体个案中的心理态度,坚持法官形象公正和程序公正。古语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0,/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0。意思是说好的法律制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执法之人。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说,/一名法官要想得到公正,他最好让争诉双方保持平衡而不要介入争论,假如他超越此限,就等于是自卸法官责任改演律师角色。0[12]公正司法的实质是法官以公正的形象和优秀的品格严格遵照程序审理并裁决案件的活动或过程。公正司法的目的是通过法官公正的形象和公正地运用诉讼程序导出一个让案件当事人和其他社会公众体验为公平正义的结果,实现解决纠纷、稳定社会的目的。其中,法官公正的司法形象更应得到彰显。因为,法官的形象公正在法官公正司法过程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公正的司法形象是公正司法的核心。法官的公正形象由司法礼仪、庭审中的言谈举止、修养学识以及司法文书的写作水平等要素构成。但是,法官的形象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对此,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法律文化传统的人们有不同的答案。在我国,提到公正无私的法官,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铁面无私0的包公。在京剧中,包公的形象脸谱化为黑脸上有一个白色的月牙图案(在额头)。/黑0在京剧脸谱中代表/忠0和/铁面无私0,体现为刚正不阿、公正无私、不惧权贵不压平民的高风亮节。白色的/月牙0图案一种说法是代表包公额头上有一只/天眼0或/阴阳眼0,即白天审阳间不平事,夜里审阴间的不平事,如京剧5探阴山6中包公为查明疑案不顾个人安危下阴曹寻找冤魂柳金蝉。从古到今中国人形成了很深的/清官情结0,在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着力打造清官形象,并把某些历史上的清官神话,希望自己的冤情因遇到清官而得以雪洗。

查看全文

法院公正司法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为司法公正事业不断奋斗!”

今天在这里向大家演讲,我心中有很多感慨,就在短短的一年前,我还只是一名在社会上为了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的青年,而今天,我已经作为一名光荣的法院干警,胸前佩戴着光荣的天平标志,同大家一起探讨树立司法理念、维护司法公正这些宏大的命题,前后对比,感觉时间仿佛就像河流,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不断流逝的河流中寻求符合我们自身的位置和立场,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不断的自觉寻求适合自己的位置和立场。经过在法院一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今天,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立场,那就是:“时刻牢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司法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为追求实现最大的公平正义而奋斗终身!”。

今年以来,全国政法系统都在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理念”一词,其实是一个哲学名词,指在理性领域内的观念,简单的说,就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超越了经验而形成的概念。从我自己的角度,我更加相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法者在执法活动中应当秉持的理想和信念,这个理想和信念,也就是党中央和中央政法委在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提出的必须树立起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理想和信念。这种理想和信念,对于我们达成“公正与效率”的人民法院世纪工作主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明灯,没有明灯,就没有方向,没有生命”。这句话正好完美的阐述了我们作为当代中国的司法工作者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每天只是庸庸碌碌的把工作当作自己谋生的饭碗,把自己的工作等同于蚂蚁找寻食物般的日常事务,缺乏相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我们相信,在我们的队伍中不会产生默默奉献、舍身求法的蒋庆,不会产生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宋鱼水,不会产生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金桂兰,也不会在我们遵义法院系统内,短短的十年中连续涌现出祝吝宗、周其贵两位获得全国一等功表彰的先进典范。我们也看到,正是有了追求司法公正的不懈理想,我们身边正不断发生着种种感人的事迹,我看到有的法官常年坚持白天坐堂问案,晚上把厚厚的卷宗抱回家拟写法律文书;我看到有的同志不管是大年三十,还是清晨三点,坚持守候在被执行人的门口,只为了案件能够顺利地执行到位;我看到有的同志面对来访群众的怒气和怨气,把道理掰开来揉细了仔细的解释,照顾群众无微不至,自己却整天想不起吃饭喝水;我看到每到晚上,法院总有几个窗户的灯光,亮到深夜仍然放着光芒,照着那些精研法理的身影。是啊,一幕幕这样的情景,我们每一个法院的同志再熟悉不过,只是我们以往并没有深思,为了什么会有这样默默奉献的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为什么会有这些看似平凡,却总能感动人的事情屡屡发生,我想,他们都是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奉献,是因为他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当作自己的毕生的理想。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事例教育了我,使我从一个原来曾经相信法院工作只是“一杯茶、一张报、过一天”,曾经怀疑“盘盘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是否属实的简单青年,逐步变成了一个对于法制建设理念坚信不疑的法院工作者,变成一个把司法公正作为自己最高追求的法律人,变成一个逐步形成了远大的司法建设理想的光荣的法律人。

当然,只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看到离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远大目标还有很多的艰难和阻隔,所以必须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首先是要有树立起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则在他的《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溟”。只有我们在心中培养出了坚持司法公正的信念,真正树立起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正气,我们才能在每一次的执法活动中都坚持做到凛然正气,勇敢的排除各种阻挠和抗拒行为,作出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司法行为,为人民司法事业的不断前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要有长期坚持、不断努力的信念,没有一座大厦能够在一夜之间建起,同样,社会主义法治的事业同样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只要我们认准了前进的方向,就要不懈的坚持。可能有的同志说,就算我再怎样努力,真正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到全社会每一个角落去,也不是我可以完成的任务,是啊,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渺小的,但是,我们的努力却绝不会是白费的!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00年,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身患癌症,医生宣告他的生命只是“一年有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崩溃了吧?但是中江兆民为了全面阐述了他的“无神无灵魂”思想,却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写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著作,取名就叫《一年有半》,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行为说明了人在具有了坚持不懈地意识后,会迸发出多么惊人的力量!当然,还有的同志说:“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正气、坚持的毅力,这些我都不缺,但是司法环境太差,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这正是我想说我们在树立起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我们置身的环境,不可否认,当前的司法环境的确有不足人意的地方,很多的报刊杂志,包括我们自己的同志也都对深恶痛绝,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环境是什么?其实,环境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今天在座和不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形成了环境,我们造就了环境,只要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平时做起,规范高效的完成每一个哪怕最细小的司法行为,那么司法环境的好转也将一步一步的向我们走来!

查看全文

当代公正司法体系的探析

本文作者:韩燕工作单位:乐山市人民检察院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站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高度,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点。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公正司法的重大举措。

一、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司法,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包括依法处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经济案件和违宪案件等。在我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司法的主体,分别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社会主义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核心是公正,即通过公正司法,有力地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这既是社会主义司法本质的体现,也是衡量司法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要实现公正司法,特别是要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司法公正,而且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保证体系,以从根本上、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始终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正地行使司法权力、处理司法事务,如果缺少公正司法保证体系的支撑、制约,就难以保证公正司法,其结果是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依法治国就不能实现。

(二)完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是从根本上、整体上建立公正司法保证制度、保证机制的需要。公正司法,涉及法律的运用、司法体制、司法人员的素质、司法机关的物质保障等诸方面因素。要实现公正司法,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公正司法保证体系,实质是保证制度、保证机制,带有全局性、长期性。能不能公正司法,如何实现公正司法,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制度、机制,即靠保证体系。我国在建立公正司法保证体系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作了很大努力,但其工作从总体上考虑不够,呈现零敲碎打或相互不够配套的状况。建立完善的公正司法保证体系,就是着眼于从整体上解决公正司法中各个方面不够协调、不够配套的问题,以保证公正司法的实现。

查看全文

法院“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简报

法院在“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中

抓好六个结合促进六个转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全市法院“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动员大会5月12日召开后,院党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把这项活动做为全年统揽各项工作的主要载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抓出实效。4月17日召开了活动誓师动员会,邀请区人大、区政法委主要领导到会讲话,公布了活动实施方案,李院长代表院党组进行了动员,并带领全体干警重温了《法官法》和上级法院的有关规定。动员誓师会后,党组一班人按照各自分工,深入各庭室抓好组织学习和督促指导,稳步推进。我院在“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中,突出抓好“六个结合”,促进“六个转变”。

一是学习文件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切实转变活动作风。为了防止开展活动图形式、走过场、敷衍应付的不良现象发生,院党组制定活动方案的同时,制定了各个阶段计划措施,要求院领导赴下身子,深入庭室具体抓;庭室负责人切实负责,认真抓;活动办跟踪考核,严格抓。院班子成员按照分工,组织分管庭室人员进行学习讨论,坚持学习时间、人员和内容“三落实”,院庭长轮流讲课,干警做好笔记并定期向院活动办上交学习心得。通过学习《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党员监督条例》、《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传达违法违纪情况通报,全体干警提高了加强法官队伍建设严峻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本次活动要求上来。在此基础上,院领导逐一与同志们谈心交流,融汇贯通,而后展开“做一名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合格法官”大讨论,使大家从思想深处发生共振,进一步明确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效率和社会效果统一等司法为民理念。

二是学习教育与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相结合,规范监督制约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根据院里与市院、区委签订的党风廉政、信访及目标管理责任书,召开各类责任书签订仪式,院长、副院长、庭长层层签订,将上级的目标要求予以量化、细化和硬化,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将《法官法》的“十三个不得”、最高法院、省市法院和市区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法官行为准则等一系列规定,精印成册,人手一份,常学习、常对照,变一般要求为看得见,摸得见。同时院政治处建立了干警政绩档案、荣誉册、耻辱簿,纪检组建立了干警廉政档案,跟踪考核,量化考评,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公正司法树形象”与精劣案件评选相结合,讲求案件质量和办案效果的统一,切实转变审判作风。根据院年度工作计划,制定了《院“精品案件和劣质案件”评选活动实施意见》,以及案件评查、开庭观摩、法律文书展评等一系列保证措施,坚决克服和杜绝办案粗枝大叶、重实体轻程序以及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等不良现象和不良作风,从办案的各个环节抓起,从语言文字、文书制作、装订归档等细微末节入手,既看办案效率和案件质量,又看人民满意程度,抓好精品和劣质两类案件的评选,促进全院审判工作上水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查看全文

以公正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是重要环节。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关键在于各级司法机关和广大司法人员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切实做到公正司法。

牢固树立法律极大权威的理念。树立法律极大权威的理念,就是要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的理念。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树立法律极大权威理念,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始终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干扰执法,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忠于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服从法律、信仰法律,切实做到以法律为准绳,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司法人员只有牢固树立法律极大权威的理念,才能打牢公正司法的思想基础,自觉在司法实践中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提升司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是要由人来执行的,执法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法行为、影响着执法效果。实践证明,执行法律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法律技术和法律操作行为,司法人员也不是被动执行法律程序的机器,在司法活动中完全排除自由裁量权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司法并非纯粹的客观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司法人员的主观活动。如果司法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就可能错误使用甚至滥用手中权力,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以公正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大力提升司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各级司法机关应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提升司法人员的道德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司法人员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司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就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不断完善司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公正司法,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从理论上讲,只要司法人员具备了职业素质和优秀品德,公正司法就有了必要条件,但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事实上,不是每一个司法人员都能做到品德高尚、公正无私,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人企图以权谋私、徇私枉法。这就需要通过完善司法制度来防止权力被滥用、法律被亵渎、公正被践踏。只有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使法律所蕴含的利益与正义、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等基本价值追求充分体现在司法制度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司法人员在执法之时不枉不纵、不偏不私。为此,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司法鉴定、公开审判等制度,使司法人员严格依据法定原则、权限和程序进行执法活动。对于那些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的司法人员,必须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主题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参加演讲,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司法话题。我演讲的主题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民法院的性质决定了人民法院必须司法为民。多年来,法院一直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始终把履行职能、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制订了各种便民、利民措施和服务大局的举措,并落实到工作当中。人民法院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提升司法为民的能力和效率,才能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有要求,法院就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回应。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使命!于是,就有了司法为民的要求,从最高法院的提出,到省法院的落实,无不体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意识;从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到两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无不彰显人民司法的人民本质。

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司法的人民性,既是我国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又是开创人民司法新局面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当前,人民对司法审判的新要求、新期待与日俱增,只有坚持司法的人民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最为深入地在司法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最高层次地迎接司法审判事业的源源生机与活力。

几年来,我院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指针,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着眼,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从解决社会关注的司法活动中的焦点、热点问题着力,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便民诉讼与司法服务工作。

查看全文

浅谈基层公正司法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不断推进,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飞跃。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定位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明确提出要公正司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绝不允许徇私枉法,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重点。在这一法治背景下,作为基层政法干警来讨论司法公正问题,便于我们认清当前法治形势,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尽力履职。

一、保证基层司法公正的现实意义

郡县治,天下安,法治建设的难点和着力点大多在以县级为代表的基层,而推进依法治县又是实现依法治国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推进依法治县的内容和要求中,除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外,公正司法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公正司法必将推进依法治县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一)公正司法是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依法治县的内容就是全面实施宪法和法律,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要求基层司法人员在司法实务中,必须公正平等,要在每一件案件中都能体现出公平正义和尊重人权,要在每一次司法行为中都能体现出法律平等的基本原则。(二)公正司法是深化改革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国家以法治引领改革发展的方向,推动改革发展的进程,规范改革发展的实践,保障改革发展的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司法成为解决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公正司法成为司法机关必然的价值追求,成为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三)公正司法是广大群众对法治的高度期盼。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法治意识的增强,社会对司法公正的渴望和期盼度在依法治国氛围下空前高涨。基层司法不公问题,容易出现讼累浪费司法资源,也会增大信访、上访压力,减弱司法公信力,降低司法机关的权威。因此,公正司法就是顺应民意推进法治的必然要求。(四)公正司法是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的屏障。近年来,媒体陆续曝光了一批冤假错案。像大家熟知的佘某、杜某、聂某、张氏叔侄冤案等等。这些冤假错案不仅严重侵犯当事人的人权,损害司法公信力,还极易成为敌对势力攻击我国司法制度的口实。冤假错案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相关部门在对责任人员问责的同时,建立了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人们在对徇私枉法行为进行谴责的同时,也向全社会呼吁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只有严格依法办案,做到公正司法,也才能为冤假错案真正建立起一道防范的屏障。

二、确保基层司法公正的关键

笔者认为,确保基层司法公正的关键,就是要正确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确保司法公信力问题。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履行职能所获得的社会公众信任的程度,其最核心的部分是司法机关坚守依法履职的“信用”和社会公众对司法行为的信任。司法公信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公众对国家权力的信任程度,反映出司法机关是否真正做到了公正司法。司法不公必然会因为失去公众信任而致司法权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无法持续有效化解而越积越多,最终危及的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法治,因而确保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司法机关保证司法公正。1.司法公正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的价值取向。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司法必须缘法而裁判,这就要求司法人员的进行司法活动时必须根据现有的法律,做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得以最佳地融合,客观公正地适用法律,要把司法公正作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最终价值取向,使司法真正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从而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权威化,以此来提高司法公信力。2.加强对司法队伍的建设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检察官、法官队伍是我国司法队伍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人民群众赋予的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因此加强队伍建设自强素质是稳步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力保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司法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对司法人权的法治能力培训,提升司法人员正确运用法律开展司法活动的能力。二是强化司法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过硬的司法队伍。三是强化对司法权力的监督机制,通过遏制司法腐败来提高司法公信力。对内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对外聘请廉政建设监督员,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树立起司法诚信,使公众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中体会和感受到司法公信的力量。3.司法职业化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司法职业化是指司法人员在履行司法权过程中,实现自(上接第137页)主,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地方党政领导和内部司法人员的干扰。笔者认为,正在深入推进的司法责任制改革就是进一步强化了司法队伍的职业化,确保了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大大降低了司法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司法职业化进一步强化了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责任,使司法队伍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二)坚持司法公开的问题。随着中央有关司法公开改革方案的强力推进,法院、检察院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积极拓展和延伸司法公开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阳光司法工程,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体现,司法公开可以倒逼司法程序和实体更加公正,可以有效促进司法效率提高,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司法公开有以下五点现实意义:一是促进案件质量提升,确保案件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二是促进司法人员素质的提高,使法官、检察官队伍更加职业化。三是杜绝个别人员“暗箱操作”式的司法行为,有效遏制司法腐败。四是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突破基层司法“案多人少”的实际困难。五是促进法制的宣传,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实践中,检、法两家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了司法公开,除了传统的法制宣传、新闻会、邀请相关人员到司法机关听证、视察等形式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了司法公开,比如通过在互联网上开设门户网站公开起诉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通信平台向公众案件信息、通过QQ开展律师业务预约等等。但现实中,由于司法公开尚在探索和尝试中,基层司法公开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公开面广度不够,还没有完全达到“能公开的都公开”的要求。二是公开的时效性不强,公开信息没有与司法实践保持完全同步。三是公开内容的客观性不足,个别公开内容与司法实务相比有删减情况。四是公开内容关注度不高,没有完全考虑群众的需求。五是刑事司法公开有空白之处,实践中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环节的信息公开未要求同步公开。只有彻底地将立案、批捕、起诉、庭审、执行、文书、听证等各个环节公之于众,彻底地将司法活动置于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才会真正促进司法公正。

作者:徐国江 单位:四川省荥经县人民检察院

查看全文

公正司法为人民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市政法工作会议部署,为全国“两会”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按照市委政法委《关于开展“公正司法为人民”集中宣传活动的通知》(徐政法〔2013〕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区司法局结合“三八妇女维权周”和“3.15消费者维权日”活动,于2月20日至3月20日在全区开展了以“公正司法为人民”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局高度重视集中宣传活动,组织各科室、司法所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宣传任务,要求各司法所在辖区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二、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我局从司法行政机关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入手,重点宣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矛盾纠纷化解和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突出宣传人民调解法及调委会工作职能;二是将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和法律援助工作相结合,突出宣传法律援助范围、援助条件、如何申请和审批;三是将“六五”普法规划和常规普法宣传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四是将十八大精神和队伍建设相结合,坚持强化队伍建设,坚决反对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努力提高司法行政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将“司法公正为人民”理念深入人心。

三、活动丰富,成效显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