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资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21:37: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有资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有资产

公有资产调查登记方案

为确实加强对镇属公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公有资产保值增值,现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盘清家底,进一步明晰公有资产产权,确保镇属公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任务

镇属公有资产调查清理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清理、核实、登记镇属所有的土地、房屋、设施、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明晰资产所有权,建立资产台账,防止资产流失。

三、调查时间

查看全文

财政局加强企业公有资产管理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委、办、局,县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公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和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对企业资产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企业公有资产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有有资产的范围和形成

企业公有资产指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项资产和其他资产,不含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等。

根据谁投资、谁所有和谁收益的原则,企业公有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有:(1)国家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直接拨款投资所形成的资产;(2)视同投资所形成的资产;(3)转移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如财政企业主管部门集中其他企业利润再投入某一企业作,购置或建造的资产;(4)划出资金形成的资产;(5)享受减免税收形成的资产;(6)享受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7)借贷资金形成的资产;(8)从其他公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无偿调入的资产;(9)用企业利润或基金购置或建造所形成的资产;(10)有其他经济成份合资合营后增加的资产中按公有投资份额应获得的资产等。

二、企业公有资产存量的确认

查看全文

公有资产办公室工作计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区公资办将继续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贯彻落实“大国资、全覆盖”改革战略要求,坚持“以资产管理为中心、资本运营为纽带”的理念和“资源、资本、资金(即三资)互动”的指导思想,以规范管理运营、深化区镇(街)联动发展、项目经营为重点,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水平,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为“强中心”战略、持续增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着重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继续创新融资渠道。提升城建公司的AA信用评级资质,推动完成发行城投债、中期票据、私募债等融资工作;完成高新公司的资产重组,进一步优化财产公司资产质量;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二、深化区镇(街)联动。规范完善区镇(街)联动机制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与一镇三街合作。深化与镇街的协调联系和信息共享;积极发掘可联动收储土地资源;加紧推进各项联动合作项目如期实施。

三、继续推进项目经营。一是大力推进城市升级项目建设。落实公园一、二地块的施工及招商工作;加快新四中项目建设开工。二是认真抓好自身项目经营发展。组建公资系统招商团队,与区、镇(街)相关部门对接招商工作;组织实施高新区科技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协调加油加气站点项目落地;不断增强可经营性公共资源运营能力;探索拓展金融领域业务。

四、严格资产、资金监管。进一步完善资产租售平台规范化建设,确保公有物业阳光交易。加强资金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和投资效益提升。

五、优化企业队伍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城建公司聘请IBM公司开展咨询服务的契机,对公资系统各企业从岗位、薪酬、绩效等三方面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加强直管公司中层与下属企业经营班子的培训;通过内部选任、外部招聘等方式,选优配强企业经营班子和中层管理人员。

查看全文

公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监督工作意见

为深化政务公开,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切实加强公有资产使用和管理,实行有效地督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现就建设系统公有资产管理使用监督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公有资产管理使用与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局是政府城市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城市市政、绿化等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资金流量大,行政管理责任重,同时也是滋生腐败问题的多发易发领域,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加强公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行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物,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公有资产管理使用和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公有资产管理使用和监督纳入到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上来,确保公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和使用,防止公有资产的流失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局成立公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监督领导小组,组长张明方,副组长朱登孝、蔡培新、冯梅珊,邹国才、孙明慧为小组成员。下设资产管理使用监督办公室,由蔡培新兼任办公室主任,孙明慧任办公室副主任,监察室、财务科相关人员为办公室成员。主要责职:开展公有资产管理使用督查工作;向领导小组汇报督查情况;定期召开资产管理监督会议,研究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查处和通报违纪违规等问题。

三、建章立制,加强公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公有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公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立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至20*年底,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全区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在30%左右,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给科学合理配置和监管带来很大难度,虽然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总体上看,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最近,区财政局正在着手制定《*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目前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状况如何?存在那些问题?主要原因有那些?应如何解决等等,就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全区公有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20*年,全区公有资产总量达到20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12.25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61.25%,行政事业等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7.75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38.75%。目前,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总的原则是实行“政府统一所有,国资办监管,单位占有、使用”。在具体实施上,根据全区公有资产权属及性质,将全区公有资产分为五大类:一是区直公有资产。二是老街道公有资产。三是二镇三街道公有资产。四是景区、开发区公有资产。五是村居公有资产。在管理机制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国资部门为主导,对区直及老街道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二是以资管办为主导,对二镇三新街办及开发区、景区资产进行管理。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按权属关系,由村居所在镇街进行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制度不尽统一,管理的手段不尽规范。

1、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购置,资产形成后由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至于使用效果如何、是否发挥其最大效益、保管效果如何等,则缺乏有效考核手续。部分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不顾本单位客观需求,拼命争经费盲目购置,结果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而有的单位因又经费问题资产配置不足。各镇街在资产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基本上分部门管理,资产为部门所有,共享程度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固定资产表现突出。资产管理粗放,使用效益低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教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高中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明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如,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调研的能力。

查看全文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探究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对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由此引起的股份制的所有制性质问题的争论比较激烈。本文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求赐教。 一、关于公有制与主体地位 准确理解和把握公有制的内涵,是我们探讨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股份制性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产权制度从财产归属主体来看,可分成财产的共同所有和财产的个人独有。共同所有的财产制度是公有制,个人独有的财产制度是私有制。 共同所有指的是某一项财产(产权)归某一特定群体全体成员所有。理解公有制概念的关键在“共同”。共同所有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复合性。所有者为一群人,或者说是由多个人组成的复合体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人;(2)平等性。在群体内部,每个成员对财产的权力是相等的;(3)不可分割性。产权不能在成员间进行分割,或者说不能细分到每一个成员。产权的处置只服从于该群体的集体意志而非某个人的单个意志,尽管这单个人是其群体内成员;产权的收益归群体内成员共同所有。因此,共同所有必须是“复数”概念,而不是“单数”概念。 公有制在我国目前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群体范围的大小。国家所有制的财产归一个国家内全部成员所有,范围最大。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国务院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相应的所有者权利。每个公民对全民所有制财产的权利(包括收益权和控制权)授权给国务院来行使。 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为某一个特定的集体内全部成员所有。这个集体可大可小,成员可多可少。大的集体其成员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而小的集体其成员可以只有几十个甚至十几个人。但无论规模大小、人数多少,产权的公有制特征是相同的。当然,在实际的运行中,国有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以及集体所有制内部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由于组成成员的数量不同,导致单个成员对共同所有财产的关切度不同。如大集体(规模较大的集体)和小集体(规模较小的集体)明显区别在于:集体范围越大,人数越多,单个成员与共有产权的联系就越弱化,甚至可以达到“与己无关”的程度;相反地,集体范围减小,人数越少,单个成员与共有产权的联系就越紧密,成员对共有产权的关切度也越高。成员对共有财产的关切度与集体规模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了充分释放集体所有制的制度效率,集体的规模不宜过大。在小规模的集体所有制框架中,成员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意识比较强,联合劳动的功能能够比较正常地发挥出来。而当集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这种集体在所有制性质上近似于“小国家”。长期以来我们一些传统集体所有制企业运行中普遍存在的“二国营”现象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衡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该坚持两个标准: (1)资产量标准。公有资产尤其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较高比例或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政权来源和经济来源。政权来源是国家凭借行使权力,通过税收等手段,把一部分社会财富征收为国家所有。这是履行国家基本职能的需要。经济来源则是国家以资产投资的方式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表现为上缴利润的形式。它凭借的是经济权力或资本权力,而不是行政权力。与税收的向全社会所有单位征收不同,利润只向有国有资本投资的企业征交,数量则根据国有资本的投入额和所在企业的经营效益来确定。我国国有资本的收益额一直是比较高的,如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行利润5312亿元。有学者曾经提出:国家不应“与民争利”,国有资产应退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国有资本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国家只有掌握了较多的财富,才能更好地履行国家的职能。 (2)控制力标准。国有经济能够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一是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非国有资本投资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在实行股份制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采取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方式保持国有资本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从发展战略上看,采取国有资本控股模式的股份制企业在上述重要行业和领域是必要的。而在一些非重要行业和非重要领域,国有资本可以控股,也可以不控股而实行参股。由此国有资本入股的目的演变为单一的利润追求,即收益权,而股权中的控制权事实上已无法行使。一味地简单要求国有资本在所有股份制企业中都要控股,在理论上没有充足的依据,在实际上往往也很难做到。因为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的安排是全体股东协商谈判的结果。就一般而言,股东尤其是大股东都存在比较明显的控股偏好。如果国有股东也坚持一律控股,那么合作就不容易成功。同时由于国有资本来自所有者的监督压力相对弱些,由其它资本控股可能有助于强化来自所有权的约束,这样对股份制企业的效率提高是有益的。 二、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是一种财产所有权制度,是法律意义上的归属。公有制财产(为方便论述,此处特指国有财产)的投向或分布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分类。如按是否营利为标准,国有财产可以投向营利性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后者包括投向机关、学校、医院、军队、基础施设、社会福利和救济等的财产。据统计,我国目前国有财产中约40%分布在上述非营利性组织。如按所投产业领域,国有资产可以投向垄断性行业或竞争性行业(按市场竞争程度);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投向一般性行业(按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如按股权结构,国有资产可以选择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合资形式中,还可以采用控股或参股的形式。 上述各种投向方式都是公有制财产的实现形式。如把国有财产投入到学校,那么公办学校就成为公有制财产的实现形式;如投入到股份制企业,那么股份制就成为公有制财产的实现形式。 在企业制度层面,中央明确提出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说明在国有财产各种投向形式中,与其它所有制类型财产共同组成股份制企业是主要选择。它也说明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要严格控制。从实际看,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的数量逐年递减,国有经济更多地采用国有控股的形式。据统计,2002年比1997年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减少了49.7%,国有控股企业则增加了63.9%。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根本原因在于股份制具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对于国有资本效率的释放和国有企业的改造更具有重大意义。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制,经过上百年的运行,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了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效率的企业制度,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如近年来美国股份制企业约占全国企业的18.5%,但其资产超过全国的85%,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0%;德国股份制企业占全国13%多一点,但其资本额和销售额均占全国的70%以上。马克思对股份制也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在工业中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期。……它显示出过去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并且使工业企业具有单个资本家力所不能及的规模”“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的影响恐怕估计再高也不为过的。” 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有资产的产权特性,对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具有特别意义。我国国企股份制改造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吸纳其它资本,减少国有资本。这样: (1)股权多元化对国有资产代表者(政府所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其在企业中的委托人)形成强有利的内部约束。在股权多元化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代表者不仅受到来自所有者的约束,而且受到来自内部其他股东的约束。由于来自内部股东的约束资产责任心强,拥有企业信息充分,从而对国有资产人的约束是比较有效的。它有助于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国有资产所有者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行“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从而极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 (2)通过设置内部股,其中主要是企业高管人员的股份,把企业内部人员的利益以“同股同利、同股同险”的机制,与国有股东捆绑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内部的高管人员产生显著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效应; (3)锁定国有资产的经营风险。由于股份制的有限责任“神秘的面纱”的保护,股份制企业里的国有资本只承担以投入额为限的有限责任,而不必承担在国有独资下事实上的无限责任,从而锁定国有资本的经营风险。 而目前国有独资企业比例过高也是中央提出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造的现实背景。目前,我国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仍然高达10.8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的68.2%及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62.1%;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12.3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的77.6%及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42.2%。 三、对若干学术观点的简要评析 1、私人持股公司(公众持股公司)与传统集体所有制的比较。 对于由众多私人投资组成的股份制公司(即公众持股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学术界争议较大。一种观点认为公众持股的股份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性质,所以理当是公有制。如厉以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没有国家投资的公众持股企业也属于公有制企业。于金富赞同上述观点,提出“公众股份制是我国现阶段一种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不同的观点则认为,无论在资本主义制度里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里,公众持股公司的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的。如张丰兰等认为,“由小股东组成的股权高度分散的公众股份制仍然是私人资本所有制企业”。项启源也认为:把纯粹的由私人持股的股份制企业统统当作“新公有制”企业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的观点能够成立,美、英、法、德、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股份公司不是早就“新公有化了”吗?也有人认为,公众持股企业的性质“既不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不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属于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从表面上看,公众持股公司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很相似。但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国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是把原来分散的个体手工业劳动者组织起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出资人必须是企业内部的劳动者,而且劳动者之间的出资额度差异不大。因此,从本质上说,城镇集体所有制是劳动联合,而不是资本联合。企业内部实行的是“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模式。劳动者只有离开企业,才能抽走他投在集体企业中的资产。尽管这种企业组织模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基本属性是不会变的,即“财产的集体共同占有”,它的公有制性质也是很明显的。就农村集体所有制而言,它的公有性或集体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中最基本的财产。“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是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土地制度。承包农户只有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当然也没有处置权。对于集体土地的处置,如改变用途、出租、出售等,必须通过集体(全体村民)的讨论,由集体来决定,农户个人无权处置。因此,农村集体所有制本质上也是劳动的联合。 而公众持股公司与我国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在所有制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它属于由私人财产联合而成的企业,因此,它的私有性是显现的,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不存在联合劳动的关系;投资者也可以随时抽回自己投入企业的资产。公众持股公司的资产所有人在法律上是明确归投资者个人的,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在法律上则是明确归集体的。 公众持股公司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资产组织形式。如在美国,1990年前实行了主要是个人直接持股为主体与多种机构持股并存的股份制度;目前到逐渐转为以机构持股为主,与个人投资持股并存的股份制。按全美国销售收入计算,股份制占90%,业主制占6%,合伙制占4%。由此可见,按实际的经济实力所表现的财产关系来看,股份制占绝对优势。本文赞同程恩富的观点,即“那种以为私人所有企业或某种机构共同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公有制’,显然是不合乎经验和逻辑的,并很容易得出日美等资本主义社会已比中国更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了。” 2、控股权与企业的所有制特征 当企业由不同的所有制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组建时,就存在一个企业表现出何种所有制特征的问题。如果该企业的投资都来源于公有制资产,企业理所当然地表现为公有制的特征。而当企业投资是来源于不同所有制(主要是公有制或私有制)财产时,形成了所谓的混合所有制,那么企业所有制特征相对就复杂些。 有学者认为,“决定企业性质的在于控股权。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或集体处于控股地位(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的性质可以说是公有制;如果是私人资本或外国资本处于控股地位,企业性质就是私有制。”我们认为这个表述不够准确。如前所述,股份制企业是股东主导型的企业模式,在内部实行“一股一票”的表决机制,因此,企业是由控股企业的运行方式更为接近。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运作方式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国有企业特征。 但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资产并不都是属于国家的,尤其在相对控股的条件下,企业的大多数资产都是非国有的。所以国有控股企业并不等于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的利润也并等于国有资产实行的利润,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应该属于非国有资产的利润。作为统计分析的需要,把国有控股企业归类于国有企业也是可以的,但两者的区别与界限还是显著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国家或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不能简单地判定为公有制企业,只是他们在运行方式上更多地具有公有制企业的特征。有人认为:公有股占主体地位的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私人股占主体地位的就是私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实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准确地表述了上述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3、关于混合所有制: 有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是在基本所有制之外出现的另一个所有制类型。本文认为: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或者说在一级分类上只有二种:公有制和私有制。公有制指的是财产归某一群人共同所有。私有制指的是财产归个人单独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二者不存在交集。这也意味着任何一种财产的所有制形式只能是在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选择其中之一:要么是公有制,要么是私有制。当然,无论在公有制,还是在私有制,都各有自己的二级分类。如公有制又可以分为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等;私有制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至少有个体户、小业主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等三种类型。 混合所有制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各种类型所有制的混合。为了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各种所有制的资本会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资本进行合作。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遍的规律。混合的方式:(1)、可以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二种最基本的所有制内部的混合。如在公有制范围内,就有国家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的混合、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混合、集体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混合等多种混合的方式;在私有制内,也有许多的混合。(2)、也可以是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混合。这种混合的方式就更多了。既然如此,它就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类型。 结语: 1、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的合作方式,它本身不存在所有制性质的问题。“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个命题只是说公有制财产主要应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来进行经营,而不是采取其他的形式如独资的形式来进行。因为股份制比独资制等其它企业制度更具有经济效率。 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个命题并不排斥股份制也可以是私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或者说,公有制可以主要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进行经营,私有制也可以主要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进行经营。因此股份制既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可以成为私有制的实现形式。而且从经济发展史看,私有制经济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股份制的道路。在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私有制国家,绝大部分的私有制经济都采取了股份制的经营方式。从我国的情况看,私有经济采用股份制经营方式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查看全文

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摘要:所有制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三十年来我们围绕着所有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而最终我们选择了股份制作为中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践证明股份制极大地改善了国有企业的效率,有效地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股份制的观点出发来重新审视中国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革,说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合理性以及股份制对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

关键词:股份制;公有制;主体地位

一、引言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此后股份制就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攻方向,股份制改革迅速在全国铺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重大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从根本上肯定了股份制的地位和对于公有制的作用。然而,在同时,也有人对股份制改革提出质疑,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在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当中存在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存在着“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股份制改革是把公有资本私有化了,股份制威胁到了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甚至威胁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股份制?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从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论述谈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股份制的问题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在《资本论》第3卷第27章对股份制有这样的论述:“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这句话告诉我们,股份制资本,是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而股份制企业是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社会企业”。那么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能否就理解成为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马克思同时还指出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所谓“扬弃”显然就不是完全否定或消除,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因而马克思这里讲的股份制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仅仅是一种私人资本的联合,但同时又“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不能把股份制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也并不能认为股份制与社会主义所有制毫无关系。因为马克思也曾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企业,“应该被看做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20页),它“表现为通往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的过渡点”(同上,518页)。“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须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相互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本人的话语中,这种“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指的就是“社会所有制”,即我们现在讲的公有制。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加快经济发展之道

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内容、形式究竟应该怎么看

查看全文

加快经济发展之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中国人自古重“道”,也爱论“道”。所谓“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道”还不少,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