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21:20: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用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用事业民营化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公用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增加融资渠道,补充政府在公用事业上投资的不足,民营企业参与公用事业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加强在公用事业的市场准入、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普遍服务与适度补偿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并协调公用事业产品提供中的商业性和社会性原则,从而构建适合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行政规制体制。
关键词:公用事业,民营化,行政规制,规制改革
公用事业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格水平和服务方式又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公用事业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在公用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公用事业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供给,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不得不承担较大的公用事业建设与运营管理责任。由于政府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财政支出有限,造成公用事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进程。然而,随着市场功能的不断强化,私人部门对公用事业领域的渗透也越来越强——民营化,这就为公用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公用事业民营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一步改革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发展公用事业的基本取向。
一、公共行政改革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浪潮汹涌,迅即席卷全球。这次公共行政改革的主题在于“体现了政府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i]于是“更多地依靠私人组织,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社会的需要”[ii]的民营化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民营化的优势在于不仅使政府卸去了过多的不必要的职能,而且充分发挥了公民、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从而实现社会治理下的共赢,正如美国学者萨瓦斯所言的“民营化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它根植于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或社会信念,即政府自身和自由健康社会中政府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适当角色。民营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的政府,更美好的社会。”[iii]一般认为,民营化源于1979年撒切尔政府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而雷厉风行推行的公营事业民营化运动。而此后,有些国家如美国里根政府则竭力要求政府的部分功能实现民营化。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因为“民营化的一种更为专门的形式旨在改善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这包括打破不必要的政府垄断,在自来水供应、街道清扫、垃圾收集处理、公园和树木维护等公共服务供给中引进竞争。”[iv]
所谓公用事业(publicutilities),是指邮政、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或由公众使用的业务或行业。如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用事业法典》的规定,公用企业包括所有为公众或公众的一部分提供服务或商品的电力公司、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电报公司、运输公司、石油管道公司、污水处理公司、供热公司和桥梁通行费征收公司等。在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将公用企业定义为供水、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或行业的经营者。作为从事公用事业的主要组织,公用企业既具有企业的一切特性,是从事某种生产经营的商品经济组织,又有其特殊性:营业目标的公益性;市场地位的垄断性;服务渠道的管网化和产品不可贮性;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可分离,因其产品基本上不可贮存,只在存在消费需求时才能进行生产;运行的规模化和国家补贴等等。基于这些特征,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从而要求该行业从最小有效规模出发,只是由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因此,历史上各国公用事业大多由国家垄断经营,或者由国家管制下的私人企业垄断经营,如美国。在公用事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克服市场失灵,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力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政府对公用企业普遍建立了行政规制制度,即行政机关依法通过审批或许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v]行政规制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管制过程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人为的市场力量,而不是约束自然垄断。”[vi]公用事业垄断经营导致该领域产生了企业内部无效率、商品及服务价格偏高而消费者选择偏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企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弊端。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美、英等国为先导,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公用企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改革浪潮。在此意义上,公用事业民营化属于公共行政改革的一部分,所谓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
公用事业附加费的法律实务探讨
摘要:生活中常见的水费、电费、燃气费等公用事业附加费,因其存在不透明、缺少监督、超期征收等乱象问题,一直以来都让人民困惑与质疑,当前大多数人民缺少法律维权意识,尽管全国两会上都曾有代表、委员对其提出取消,还曾导致诉讼,但从未引起对其纳入法律及修订制度的改革。直到2014年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关于取消没有法律依据或未经批准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的决定,这一决定便引发了专家、学者、媒体对其激烈的讨论与调查。本文旨在通过现状分析以及与外国关于公用事业收费制度的比较,对我国公用事业附加费进行了简要解读,研究如何进一步清理公用事业附加费,从而得出我国公用事业附加费的现状对策与制度。
关键词:公用事业附加费价格规定政策法规
一、公用事业附加费的概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公用事业附加费的概念
公用事业指为企业、居民等不特定人群提供服务,并为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带来一定效益的各项事业的总称,通称城市基础设施或市政服务事业,为社会提供能源和服务等,受公共利益影响,针对该服务收取的费用,即公用事业收费。公用事业附加费主要对城市居民征收,包括工业用电、工业用水、公共汽车、公共电车、民用自来水、民用照明用电、电话、煤气、轮渡等9项附加,它不可以单独交费,是针对消费的电费、水费等而产生的相应的附加费,只有经国务院批准设市的城市,才能征收公用事业附加费,且不包括所属县镇的非工业区。水费中有城市公共事业附加、排污费、水资源费等附加费。电费中一般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农网还贷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等五项附加费。
(二)收取公用事业附加费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用事业运作转变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典型的如自来水、燃气、公共交通等)一直采取国有国营、地方政府运作的发展模式。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比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更为典型。目前,我国的城市公用事业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主要包括公用事业企业公司制改革、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个方面。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是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改革的路径、进程直接关系到改革的绩效。而公用事业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则是如何适应现阶段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建立和完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使公用事业企业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完善政府监管体制的同时,实现公用事业由政府运作向企业运作的过渡和转变。
一、城市公用事业的经济特征
城市公用事业是为生产、生活提供基础设施及共同条件的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城市公用事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用事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
城市公用事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必须依赖网络(自来水、煤气管网,公交线路)才能得以完成。这种对网络的依赖性决定了其自然垄断的特点:一方面,网络建设是公用事业领域固定成本的主要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即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在很大范围内是递减的;另一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高度垂直相关(如自来水的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主要产品结合紧密,又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或多种产品)比由两家以上企业生产,成本更低。城市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维持垄断的市场结构,以保证较低的生产成本。同时,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垄断的市场结构的形成应当是低成本的,其运行过程中还要防止企业的垄断行为。因此,政府往往在市场结构、市场准入、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公用事业进行规制,规制的手段、方法不当很容易形成政企不分。
第二,城市公用事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其产品的特殊性上。城市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作为最终消费品,它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作为要素投入,不仅关系到其他生产者成本状况,还关系到能否正常、稳定地组织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城市公用事业与生产生活的费用和生产生活的连续性、便捷性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公用事业的公益性,要求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较为充足的数量向社会稳定安全地提供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从而促进社会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福利的增加。而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本身是难以自动满足公益性目标的。,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往往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较高的价格、相对较低的数量提供劣质的产品与服务。因此,政府必须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格等进行规制,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市政公用事业优化意见
认真履行国有市政公用企业出资人责任,建立市政公用企业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市政公用行业主管部门要依照市政府授权。政府投入形成的资产依照产权明晰的原则折算为政府股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市政公用企业采取现代管理模式,不时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降低运营本钱,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可继续发展能力。
不时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公用事业服务水平,为适应乡村化发展需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现就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业宜居环境”总体要求,1.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掌握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乡村建设跨越提升、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阶段性特征,依照“补齐欠账、适度超前,满足需求、支撑发展”目标,着眼于增强乡村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时深化市政公用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市政公用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公益优先的原则。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公用事业保证水平;坚持适应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着力解决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单薄环节,不时增强市政公用事业支撑发展的能力;坚持分类指导、适度竞争的原则,区分不同行业特点,推进行业特许经营,强化政府监管,形成规范有序、监管有力的发展格局;坚持依法规范、政策支持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行业规范规范,建立健全与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老城区改造升级,3.发展目标。加快乡村新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实施乡村建设和综合整治重点推进项目,十二五”末期,主城区范围内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市政公用事业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并实现适度超前发展。强化道路、排水防洪和污水处置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水平,推动乡村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加快供水、供热、供气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确保公用事业保证水平显著增强;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序竞争的市场运作机制和规范完善的政府监管机制,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服务的规范化、规范化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考察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决定》推进我省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按照今年我省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工作部署建设厅巡视员邓留献率领厅城建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漯河市建委和市政管理处等单位一行7人于20*年*月*日至*日对山东省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听取了山东省建设厅、*、*等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有关领导和处室负责同志经验介绍就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级城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市政公用设施总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年底全省市政公用事业从业人员达17.8万人,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8.*%,燃气普及率达60.88%,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7059万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9.59标台,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91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0.2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7.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平方米
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方面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推动投资拉动为山东省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工作十分重视1997年省政府就出台了《批转省建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我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报告〉通知》加快了全省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随后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意见》、《关于搞好城市资产经营意见》、《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定》等一系列文件都对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政府不还多次组织了全省性市政公用项目招商引资活动都为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创造了很好外部环境收到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初步打下了基础
1、以市政公用设施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变为缓解资金严重不足矛盾全省各地注重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把政府投入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积极运用BOT、TOT等方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大了利用外资和各类社会资金力度多元化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五”以来全省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建设投资接近600亿元政府财政投入约为1/3左右*、青岛按照“制销分开”思路将制水厂存量资产盘活融资外方资金3亿元;山大华特公司与潍坊市坊子区政府合作由山大华特投入5000多万元现金建设坊子区一座自来水厂一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许多城市出让、转让城市道路、桥梁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收回资金用于市政设施投资;诸城市运用BOT方式与青岛银河集团合作融资1.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
政府公用事业工作计划
20**公用事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工作部署和城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在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服务“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在提升公用事业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行业监管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公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面落实规划,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中心城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公交、出租车更新,全年更新公交车1000辆、出租车3000辆。全面启动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GPS系统,实现运营调度智能化。建成公交修保基地、10处公交运营支持保障中心和中心城区4处出租汽车综合生活服务区。18座新建改建公交场站投入运营。完成6万户自来水户内管道和中心城区400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完成200公里燃气管道和5万户户内燃气管道改造,使中心城区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2、加快滨海新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塘沽区公交整合步伐,更新改造公交车400辆,以塘沽外滩和中心站为重点,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公交场站建设。实现新建津滨水厂一期工程和泰达水厂扩建工程的通水运行,建设**大道供水供气管网工程,开工建设津滨水厂至中心渔港和大港供水管道工程、大港地库至开发区燃气高压管线工程,完成塘沽20万立方米天然气储气库建设,使滨海新区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
3、加快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交向新农村的延伸,配建津南、武清、静海3处公交中心站,新增调整公交线路15条,新增区县公交车150部,积极推进津南、宝坻、蓟县、宁河等区域内公交线路开通,加快公交服务对十八个区县全覆盖的进程。全面启动环城四区供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供水管网工程,加快实施武清区杨村、汊沽港、王庆坨、上马台等镇的供水管道工程,完成静海县大邱庄供水工程,全面推进区县水厂向中心镇、建制镇延伸的供水管网工程,新增小城镇自来水用户10万户。完成永唐秦天然气武清门站和宝坻门站,加快高压天然气管线和中低压管网建设,新增天然气用户10万户。为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用基础设施保障。
4、加快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库建设。完成公共交通20**-2020年规划编制工作,并以公用事业各专项规划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为加快建设步伐创造条件。
公用事业民营改革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西方国家公用事业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改革过程中,借鉴国外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经验,在政府宏观规制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造,有利于公用事业摆脱困境,实现企业效率和公共福利的共赢。
关键词:公用事业,垄断,民营化
公用事业部门通常是指邮政、电信、电力、供气、供热、供水、排水、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由于公用事业领域具有网络式服务和政治敏感性等特点,存在规模经济和进入门槛高、投资回报期长等特征,因而往往被认为属于经济自然垄断的领域。目前,我国公用事业的发展状况日益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借鉴西方国家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公用事业的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
一、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可行性及西方各国的经验
由于财政压力、经济绩效和服务质量等原因,自19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在公用事业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开始了民营化的改革实验。所谓“民营化”,大体指政府从总体上减少介入的程度,更多地依靠民间机构、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与运作关系,满足公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运动,与“市场化”、“公司化”等概念相近。
美国学者萨瓦斯根据排他和消费两个变量对人类所享用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分类,认为公用事业领域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属于排他完全可行的纯共同消费品,即可收费物品。这类物品由于排他是可行的,使用者只有付费,提供者才愿意供应物品,因而能够由市场来提供。我国学者郭剑鸣也认为,公用事业领域属于公民基本生活、生产所必须,须有偿向社会提供的“基本赢利型”服务。因此,这类服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具体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在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有助于弥补政府功能缺陷,克服政府垄断经营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如缩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促进信息公开化等。然而,公用事业行业由于存在投资巨大、准入门槛高、回收期长等特点,确实易于出现自然垄断的问题。加之,公用事业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此相对于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民营化,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
市政公用事业革新考察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推进我省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按照今年我省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工作部署,建设厅巡视员率领厅城建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建委和市政管理处等单位一行7人,于年月日至日对省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听取了省建设厅、、等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的有关领导和处室负责同志的经验介绍,就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城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市政公用设施总量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3年底,全省市政公用事业从业人员达17.8万人,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8.03%,燃气普及率达60.88%,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7059万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9.59标台,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91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0.2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7.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4平方米。
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推动,投资拉动,为省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省委、省政府对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工作十分重视,1997年省政府就出台了《批转省建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我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报告〉的通知》(鲁政办发[1997]99号),加快了全省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随后,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关于搞好城市资产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都对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政府不还多次组织了全省性的市政公用项目招商引资活动,都为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收到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初步打下了基础。
公用事业民营化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公用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增加融资渠道,补充政府在公用事业上投资的不足,民营企业参与公用事业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加强在公用事业的市场准入、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普遍服务与适度补偿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并协调公用事业产品提供中的商业性和社会性原则,从而构建适合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行政规制体制。
关键词:公用事业,民营化,行政规制,规制改革
公用事业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格水平和服务方式又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公用事业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在公用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公用事业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供给,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不得不承担较大的公用事业建设与运营管理责任。由于政府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财政支出有限,造成公用事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进程。然而,随着市场功能的不断强化,私人部门对公用事业领域的渗透也越来越强——民营化,这就为公用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公用事业民营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一步改革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发展公用事业的基本取向。
一、公共行政改革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浪潮汹涌,迅即席卷全球。这次公共行政改革的主题在于“体现了政府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i]于是“更多地依靠私人组织,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社会的需要”[ii]的民营化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民营化的优势在于不仅使政府卸去了过多的不必要的职能,而且充分发挥了公民、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从而实现社会治理下的共赢,正如美国学者萨瓦斯所言的“民营化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它根植于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或社会信念,即政府自身和自由健康社会中政府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适当角色。民营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的政府,更美好的社会。”[iii]一般认为,民营化源于1979年撒切尔政府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而雷厉风行推行的公营事业民营化运动。而此后,有些国家如美国里根政府则竭力要求政府的部分功能实现民营化。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因为“民营化的一种更为专门的形式旨在改善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这包括打破不必要的政府垄断,在自来水供应、街道清扫、垃圾收集处理、公园和树木维护等公共服务供给中引进竞争。”[iv]
所谓公用事业(publicutilities),是指邮政、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或由公众使用的业务或行业。如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用事业法典》的规定,公用企业包括所有为公众或公众的一部分提供服务或商品的电力公司、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电报公司、运输公司、石油管道公司、污水处理公司、供热公司和桥梁通行费征收公司等。在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将公用企业定义为供水、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或行业的经营者。作为从事公用事业的主要组织,公用企业既具有企业的一切特性,是从事某种生产经营的商品经济组织,又有其特殊性:营业目标的公益性;市场地位的垄断性;服务渠道的管网化和产品不可贮性;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可分离,因其产品基本上不可贮存,只在存在消费需求时才能进行生产;运行的规模化和国家补贴等等。基于这些特征,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从而要求该行业从最小有效规模出发,只是由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因此,历史上各国公用事业大多由国家垄断经营,或者由国家管制下的私人企业垄断经营,如美国。在公用事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克服市场失灵,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力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政府对公用企业普遍建立了行政规制制度,即行政机关依法通过审批或许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v]行政规制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管制过程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人为的市场力量,而不是约束自然垄断。”[vi]公用事业垄断经营导致该领域产生了企业内部无效率、商品及服务价格偏高而消费者选择偏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企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弊端。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美、英等国为先导,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公用企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改革浪潮。在此意义上,公用事业民营化属于公共行政改革的一部分,所谓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
小议公用事业的市场绩效诠释
论文关键词:跨区域兼并,有效竞争,公用事业,市场绩效
论文摘要:马歇尔“建设性竞争和联合形式优越论”启示了一个要素市场化方向: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兼并整合市场,区际割据向规模集中的业态演进过程,要素流动形成溢出效应同时产生累积强化机能。运用绩效模型分析与深圳水务业实证表明,跨区域兼并是激发公用事业生产力集约潜能,增进公共服务协同化合意的市场化路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使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溶以实现市场绩效优化。
我国公用事业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出路,应当是一种引入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导向式改革。具体机制设计的困难在于,竞争与垄断这组对立因素如何统一在同一经济系统内,既要充分利用公用事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要发挥竞争机制对推动企业和产业绩效改进的激励作用。这一两难选择也反映在“马歇尔冲突”上,核心是找出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合理均衡的适度边界,以使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最优化。
以自然垄断和经济规制理论变迁的视角审视,面对真实世界从“市场失灵”到“规制失灵”,理性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昭示,效率与福利改进单纯依靠政府管制手段,仍会带来权力寻租、规制俘获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本身是复杂的经济范畴,它包涵自然垄断与竞争机制、经济效率与公共福利等冲突。公用事业的发展、产业绩效的提升包括普遍服务等福利目标的实现,客观上离不开竞争的促进作用。于是,竞争治理模式就演化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创新思路。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基本现状是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经营高度行政化,缺乏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条块分割属地垄断,管辖壁垒阻隔,要素流动受限,地区发展差异大,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产品与服务水平参差,产业总体运行绩效有待优化。由此论证指出,基于要素市场化路径的竞争治理模式,分散割据的公用企业通过兼并,组建大规模集中化公用事业集团,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的资本运作整合市场,形成横向一体化的空间并置结构,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对打破产业行政垄断,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福利目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一、要素市场化与有效竞争:公用事业跨区域兼并的理论逻辑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主要是由规模经济性决定的,克拉克森(1982)以规模经济来描述自然垄断特征: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一家厂商大规模生产与几家较小规模的厂商同时生产相较,更能有效利用资源。新福利经济学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自然垄断理论:垄断不一定破坏市场的竞争特性,潜在竞争的可能性会自动促使原有自然垄断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的低效率,从而依靠潜在竞争力量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按照鲍莫尔(1982)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具体阐析,若市场中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必然迫使在位厂商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从而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了经济运行的绩效。一个可行和有效率的竞争思想始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概念,继后,哈佛学派基于结构主义思想分析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有效竞争理论。其中梅森归纳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效果基准”: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总之,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不宜选择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模式,摧毁植根于规模效益的垄断结构基础,产品市场过度、无序的多头竞争,带来更多的是重复建设的配置低效率。合乎资源合理利用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竞争,应当是一种保持垄断效率优势的要素市场化模式,它具有上述潜在竞争的绩效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