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21:12: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用企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用企业垄断研究论文
摘要:各国立法历来都将公用企业作为反垄断除外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此予以质疑。作者首先探讨公用企业垄断正当化依据之理论缺失,然后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八、九十年代开展的公用企业改革之比较,指出公用企业之合法垄断地位业已受到实践之严重挑战。作为论文之主旨,作者最后对我国公用企业反垄断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之立法建议。
关键字:公用企业自然垄断竞争
各国立法和学术历来都将公用企业作为反垄断除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伴随着自然垄断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八、九十年代对公用企业卓有成效的改革,公用企业的合法垄断地位业已面临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以求救于方家。
一、公用企业垄断正当化依据及其质疑
在既往反垄断的法律规制中,公用企业作为重要的反垄断除外,其正当性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经济上的自然垄断;二是政治上的公共利益保护;三是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不可能。
首先,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公用企业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垄断,以效率价值观之,不宜将其列为垄断规制的对象。所谓自然垄断,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其产品长期成本曲线下降,那么在这种行业内,由大企业独占市场比导入竞争机制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1]公用企业,如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天然气)、自来水等行业,即为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譬如,煤气(天然气)公司的产品是输送煤气、天然气,由此必然要铺设管道,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一旦铺设完毕,向管道泵注入更多的煤气(天然气)则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至于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因而,如果在这些行业允许竞争,新的竞争者必然要对原有企业的设施进行重复投资,而这种投资一旦进入市场,便无法退出,由此必然引发新竞争者与原有企业进行价格竞争,最终导致整个行业企业都不能取得正常利润甚至亏损。与其如此,倒不如把煤气(天然气)的生产经营全部交给一家企业,开足马力,社会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把平均成本降到最低。基于此,古典经济学便认为,在公用企业等自然垄断行业允许竞争,将提高该行业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社会整体经济效益衡量,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既往的反垄断立法中,公用企业均因其自然垄断属性而被允许存在,成为合法垄断之重要界域。一个极为明显的例证即为在反垄断最为得力的美国,70年代以前仍是一直允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占据美国长途电话市场全部的市场份额以及短途电话市场的80%.[2]
小议公用企业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
尽管我国相当多的公用企业从形式上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其各个职能机构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本文以公用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国有股比重对公用企业的绩效都没有明显的影响,而股权集中度、债权比例和经理层年薪对公用企业的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是非常明显.
[关键词]公用企业治理机制绩效上市公司
一、引言
公用企业即通过网络或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公共性服务的经营性组织,主要涵盖供水、电力、煤气、通信、公交、铁路、航空等行业.由于公用企业特有的属性,其产品或服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开始对公用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公用企业展开了一场渐进的变革,内容包括:公用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而公用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作为整个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相当多的公用企业从形式上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其各个职能机构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因此,本文利用公用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会治理、股权治理、债权治理以及经理层年薪四个方面,来考察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说
(一)有关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和假说形成
公用企业垄断形式立法探究论文
本文从分析公用企业现有垄断模式入手,试对公用企业改革的法律对策作一简约探讨。
一、我国公用企业的垄断现状及其非理性成因
公用企业(publicunility),是指涉及公用事业的经营者,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从公用企业涉及的行业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公用企业具有以下特征:(1)运营目标的公益性。公用企业是面向全社会各界、服务于千家万户的企业,其经营状况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及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活和国民经济。因此,公用企业也被称为公益企业。
(2)服务渠道的管网化。公用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一般是通过一定的管网系统来进行的,这套管网系统一般按行政区域来设置,且有区域网不断向国内网靠拢的趋势。(注:以中国电网为例,在三峡工程竣工之后,中国南北各地的多个区域网将可联成一个一体化的国内网。)(3)运行的高投入与规模化。公用企业主要分布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中,因而其建设、运营通常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
我国的公用企业目前总体而言仍处于一种垄断的状态下。首先,从垄断状态而言,现有公用行业往往为一家或几家企业所垄断。某些行业虽然引入了竞争,但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技术角度都无法与垄断企业相抗衡。如中国电信业95%的业务仍为中国电信一家企业所垄断,中国联通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而中国的电力业也为国家电力公司一家垄断,(注: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参与投资的大中型项目累计达1080亿元,占全国大中型电力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的95.58%(见《经济参考报》1998年1月20日第一版)。)其他的一些地方集资电厂、合资电厂根本不能对其构成有威胁的竞争。其次,从垄断行为来看,占有市场优势地位的公用企业往往滥用其优势地位,构建行业壁垒,任意抬高管网租价,甚至依赖行政权力设置法律上的障碍,阻止相关企业进入本行业的竞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我国的公用企业并非均为盈利企业,有些地区的自来水公司、铁路、公交等公用企业尚处于亏损阶段,依靠国家补贴或其他部门的交叉补贴生存。这些企业的亏损并非全然是因为执行国家的福利性政策造成的,相反是由于企业依靠补贴,缺乏竞争,科技落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才最终造成其成本的居高不下。公用企业的这种垄断模式导致了部分公用企业服务态度低劣、滥用市场优势,却又心安理得地享受高额的垄断利润;部分公用企业技术落后、却又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政府的交叉补贴。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公用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革新、市场的拓展,也严重阻碍了相关产业成本的降低,与我国正在加紧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匹配,也与公用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公用企业的全球性开放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若再不寻求一条发展的新路子,那么目前绝大多数的公用企业在这场国际性竞争中必然会落伍。
我国公用企业形成目前的垄断状况有着复杂的原因。从非理性角度分析,(注:公用企业形成目前的垄断模式有其理性的原因,如自然垄断理论、建国后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等,本文因篇幅所限,仅对其非理性因素作一分析。)首先是政企不分的惯性运动。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具有对“特种”行业进行“官营”经济传统的国家,从汉朝的“盐铁官营”到清朝的“洋务运动”无不透露着官方垄断的色彩。而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时代,“一大二公”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公有”即是“公用”,“公用”的即是“公共”的,于是乎公共部门理所当然地“经营”着公用企业。从体制角度来看,建国以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有即等于国营,国家直接管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都在国家的直接领导之下,企业既无经营自主权,也无竞争压力。公用企业是国营企业中的一大重头戏,因而也是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一大领域。其次是监督体系不完整,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往往是各部门管各部门,形成一定的部门利益。而在缺乏统一严格的监督体制的情况下,这种部门垄断利益就会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再次是缺乏专门性立法。目前公用企业主要受《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以及主管部门规章的调整,各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缺乏统一性,存在一定的冲突,给公用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另外,尽管企业立法有统一的趋势,但鉴于公用企业的特殊性,还应有其专门性立法。
公用企业机制对绩效的影响透析
尽管我国相当多的公用企业从形式上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其各个职能机构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本文以公用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国有股比重对公用企业的绩效都没有明显的影响,而股权集中度、债权比例和经理层年薪对公用企业的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是非常明显.
[关键词]公用企业治理机制绩效上市公司
一、引言
公用企业即通过网络或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公共性服务的经营性组织,主要涵盖供水、电力、煤气、通信、公交、铁路、航空等行业.由于公用企业特有的属性,其产品或服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开始对公用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公用企业展开了一场渐进的变革,内容包括:公用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而公用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作为整个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相当多的公用企业从形式上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其各个职能机构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因此,本文利用公用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会治理、股权治理、债权治理以及经理层年薪四个方面,来考察治理机制对绩效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说
(一)有关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和假说形成
我国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的几大实施障碍,进而提出排除障碍的相关法律措施。
关键词: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实施障碍法律措施
一、我国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的实施障碍
中国公用企业垄断的法律规制已经启动,然而,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反垄断法律实施的障碍:
(一)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的制度基础不完善
反垄断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基础,包括法律和政策。首先,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垄断时,都有与时俱进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作为行为依据。如前所述,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反垄断法》,其他专门性立法也很不成气候,可谓无法可依。反垄断依然停留在政府官员和学者的不见得有价值的“价值理念”中,难以制度化。若非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两个未中垄断要害的条款,中国的公用企业反垄断法律规制根本无从谈起。其次,在对公用企业垄断性环节实施反垄断控制,建立管制制度(如市场准入、价格确定以及普遍服务等)时,还必须在竞争性环节充分引入竞争。在反垄断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管制制度还具有过渡性质的反垄断功能,如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但按照现代管制制度的最基本的独立性原则,我国的公用企业改革一直没有对管制制度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管制的功能往往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国企产权管理的功能混杂一体。如独立性、专业化的管制机构至今没有落实,管制体系的不健全,可能造成引入竞争后的市场秩序的混乱。
深究公用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反垄断体制
我国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公用企业得益于体制优势,在维护国民经济命脉、保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市场主体天然的逐利性,公用企业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也不少见,各地工商部门均有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查处的案例。2010年以来,《人民日报》多次选登读者来信曝光公用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违法行为,并评论其行为蚕食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那么,在当前《反垄断法》已经颁布实施的情况下,公用企业的性质、地位如何界定,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如何规制,值得深入探讨。
一、公用企业的定义及特性
公用企业,主要是指涉及公用事业的经营者,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在我国现阶段,公用企业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一)准入管制
一般而言,公共产品领域的市场准入受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管制,国家对其准人条件、产业布局、地区分布等有明确的限制,公用企业在其相关地域的主营市场一般占有天然垄断的独占地位。同时。公用企业主要分布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中,其初期投资大、运营周期长、利益收效慢,需要庞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后盾,使得公用企业在其主营领域维持了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竞争优势或者独占优势。因此,一般其他经营者并不具备进入该市场进行竞争的资格条件和经济实力。
(二)产品不具替代性
法律规制障碍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的几大实施障碍,进而提出排除障碍的相关法律措施。
关键词: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实施障碍法律措施
一、我国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的实施障碍
中国公用企业垄断的法律规制已经启动,然而,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反垄断法律实施的障碍:
(一)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的制度基础不完善
反垄断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基础,包括法律和政策。首先,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垄断时,都有与时俱进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作为行为依据。如前所述,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反垄断法》,其他专门性立法也很不成气候,可谓无法可依。反垄断依然停留在政府官员和学者的不见得有价值的“价值理念”中,难以制度化。若非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两个未中垄断要害的条款,中国的公用企业反垄断法律规制根本无从谈起。其次,在对公用企业垄断性环节实施反垄断控制,建立管制制度(如市场准入、价格确定以及普遍服务等)时,还必须在竞争性环节充分引入竞争。在反垄断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管制制度还具有过渡性质的反垄断功能,如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但按照现代管制制度的最基本的独立性原则,我国的公用企业改革一直没有对管制制度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管制的功能往往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国企产权管理的功能混杂一体。如独立性、专业化的管制机构至今没有落实,管制体系的不健全,可能造成引入竞争后的市场秩序的混乱。
邮政法律法规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邮政建设、管理、服务、经营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省邮政主管部门管理全省的邮政工作。设区的市、自治州邮政机构根据省邮政主管部门的授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邮政工作。
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工商、公安、民政、交通、海关、铁路、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邮政工作。
第四条邮政是社会公用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邮政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邮政事业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国家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依法给予支持和扶持;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方,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公用事业民营化及行政规制论文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公用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增加融资渠道,补充政府在公用事业上投资的不足,民营企业参与公用事业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加强在公用事业的市场准入、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普遍服务与适度补偿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并协调公用事业产品提供中的商业性和社会性原则,从而构建适合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行政规制体制。
关键词:公用事业,民营化,行政规制,规制改革
公用事业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格水平和服务方式又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公用事业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在公用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公用事业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供给,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不得不承担较大的公用事业建设与运营管理责任。由于政府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财政支出有限,造成公用事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进程。然而,随着市场功能的不断强化,私人部门对公用事业领域的渗透也越来越强——民营化,这就为公用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公用事业民营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一步改革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发展公用事业的基本取向。
一、公共行政改革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浪潮汹涌,迅即席卷全球。这次公共行政改革的主题在于“体现了政府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i]于是“更多地依靠私人组织,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社会的需要”[ii]的民营化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民营化的优势在于不仅使政府卸去了过多的不必要的职能,而且充分发挥了公民、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从而实现社会治理下的共赢,正如美国学者萨瓦斯所言的“民营化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它根植于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或社会信念,即政府自身和自由健康社会中政府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适当角色。民营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的政府,更美好的社会。”[iii]一般认为,民营化源于1979年撒切尔政府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而雷厉风行推行的公营事业民营化运动。而此后,有些国家如美国里根政府则竭力要求政府的部分功能实现民营化。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因为“民营化的一种更为专门的形式旨在改善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这包括打破不必要的政府垄断,在自来水供应、街道清扫、垃圾收集处理、公园和树木维护等公共服务供给中引进竞争。”[iv]
所谓公用事业(publicutilities),是指邮政、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或由公众使用的业务或行业。如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用事业法典》的规定,公用企业包括所有为公众或公众的一部分提供服务或商品的电力公司、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电报公司、运输公司、石油管道公司、污水处理公司、供热公司和桥梁通行费征收公司等。在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将公用企业定义为供水、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或行业的经营者。作为从事公用事业的主要组织,公用企业既具有企业的一切特性,是从事某种生产经营的商品经济组织,又有其特殊性:营业目标的公益性;市场地位的垄断性;服务渠道的管网化和产品不可贮性;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可分离,因其产品基本上不可贮存,只在存在消费需求时才能进行生产;运行的规模化和国家补贴等等。基于这些特征,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从而要求该行业从最小有效规模出发,只是由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因此,历史上各国公用事业大多由国家垄断经营,或者由国家管制下的私人企业垄断经营,如美国。在公用事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克服市场失灵,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力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政府对公用企业普遍建立了行政规制制度,即行政机关依法通过审批或许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v]行政规制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管制过程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人为的市场力量,而不是约束自然垄断。”[vi]公用事业垄断经营导致该领域产生了企业内部无效率、商品及服务价格偏高而消费者选择偏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企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弊端。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美、英等国为先导,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公用企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改革浪潮。在此意义上,公用事业民营化属于公共行政改革的一部分,所谓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
公用事业民营化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公用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增加融资渠道,补充政府在公用事业上投资的不足,民营企业参与公用事业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加强在公用事业的市场准入、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普遍服务与适度补偿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并协调公用事业产品提供中的商业性和社会性原则,从而构建适合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行政规制体制。
关键词:公用事业,民营化,行政规制,规制改革
公用事业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格水平和服务方式又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公用事业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在公用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公用事业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供给,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不得不承担较大的公用事业建设与运营管理责任。由于政府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财政支出有限,造成公用事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进程。然而,随着市场功能的不断强化,私人部门对公用事业领域的渗透也越来越强——民营化,这就为公用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公用事业民营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一步改革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发展公用事业的基本取向。
一、公共行政改革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浪潮汹涌,迅即席卷全球。这次公共行政改革的主题在于“体现了政府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i]于是“更多地依靠私人组织,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社会的需要”[ii]的民营化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民营化的优势在于不仅使政府卸去了过多的不必要的职能,而且充分发挥了公民、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从而实现社会治理下的共赢,正如美国学者萨瓦斯所言的“民营化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它根植于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或社会信念,即政府自身和自由健康社会中政府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适当角色。民营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的政府,更美好的社会。”[iii]一般认为,民营化源于1979年撒切尔政府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而雷厉风行推行的公营事业民营化运动。而此后,有些国家如美国里根政府则竭力要求政府的部分功能实现民营化。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因为“民营化的一种更为专门的形式旨在改善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这包括打破不必要的政府垄断,在自来水供应、街道清扫、垃圾收集处理、公园和树木维护等公共服务供给中引进竞争。”[iv]
所谓公用事业(publicutilities),是指邮政、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或由公众使用的业务或行业。如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用事业法典》的规定,公用企业包括所有为公众或公众的一部分提供服务或商品的电力公司、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电报公司、运输公司、石油管道公司、污水处理公司、供热公司和桥梁通行费征收公司等。在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将公用企业定义为供水、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或行业的经营者。作为从事公用事业的主要组织,公用企业既具有企业的一切特性,是从事某种生产经营的商品经济组织,又有其特殊性:营业目标的公益性;市场地位的垄断性;服务渠道的管网化和产品不可贮性;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可分离,因其产品基本上不可贮存,只在存在消费需求时才能进行生产;运行的规模化和国家补贴等等。基于这些特征,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从而要求该行业从最小有效规模出发,只是由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因此,历史上各国公用事业大多由国家垄断经营,或者由国家管制下的私人企业垄断经营,如美国。在公用事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克服市场失灵,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力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政府对公用企业普遍建立了行政规制制度,即行政机关依法通过审批或许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v]行政规制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管制过程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人为的市场力量,而不是约束自然垄断。”[vi]公用事业垄断经营导致该领域产生了企业内部无效率、商品及服务价格偏高而消费者选择偏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企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弊端。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美、英等国为先导,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公用企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改革浪潮。在此意义上,公用事业民营化属于公共行政改革的一部分,所谓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