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20:37: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益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调研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在操作上要把握效度;在实施上要注重广度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改善,这必将为农村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长期、长效的新路、将共识转化为共为,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三个广泛性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同志们:
在这新春佳节渐趋临近、全市各项工作非常繁忙之际,今天我和三元、国根、生根、建清、文广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就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构建工作到**来进行专题调研,这是继洛市、袁渡专题调研之后的第三次调研,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都讲得很好,在认识上有高度,对于具体操作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建议,听了以后很有触动、很有感悟。特别是我们还一起参观了港下村农民捐资修建的通村公路,这种农民自己动员、集体参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做法很好,值得总结推广。
下面,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再谈几点看法。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真正见成效、有实效,必须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大家的发言尤其是乡镇同志的发言来看,应该说,大家的思想认识有高度,形成了共识,而且对具体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对具体原则的把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提升。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其内涵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政府拿多少钱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也不仅仅在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的简单退出,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减轻农民负担,其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至少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阳光财政公共化进程。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在加剧,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这种状况必将逐步改变,国家必然将拿出更多的财力用于扶持“三农”发展。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切实认识到,今后的阳光财政将更多地体现为农民财政,国家财税增量部分理应也必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对此,我们唯有早认识、早行动,农民才能早受益,农村才能早变化,农业才能早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大课题,而加速农村公益事业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过去常讲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集镇建设,同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能丢弃新农村建设,就集镇建设谈集镇建设,二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当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镇建设,提升集镇建设规模和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自来水进村入户等重点工程的推进,真正全面构建起以集镇、城镇为龙头的农村公益事业构架下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大格局。着眼新年新面貌,各乡镇村组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整治,强化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三是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将历史性的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无不与我们始终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关,无不得益于我们不失时机地制定出台了农村“三院”建设等系列政策举措,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对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基本具备了退出的各项条件。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斩断伸向农民的黑手,彻底取缔向农民搭车收费的载体,对于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四是有利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是从内在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筹资平均摊派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使群众由原来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形成群众自愿自觉出资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政府补助、在外成功人士赞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动机制。它倡导的是一种农村文明新风尚,有利于村风民风的改善,这必将为农村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长期、长效的新路。
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讲话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真正见成效、有实效,必须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大家的发言尤其是乡镇同志的发言来看,应该说,大家的思想认识有高度,形成了共识,而且对具体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对具体原则的把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提升。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其内涵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政府拿多少钱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也不仅仅在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的简单退出,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减轻农民负担,其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至少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阳光财政公共化进程。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在加剧,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这种状况必将逐步改变,国家必然将拿出更多的财力用于扶持“三农”发展。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切实认识到,今后的阳光财政将更多地体现为农民财政,国家财税增量部分理应也必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对此,我们唯有早认识、早行动,农民才能早受益,农村才能早变化,农业才能早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大课题,而加速农村公益事业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过去常讲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集镇建设,同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能丢弃新农村建设,就集镇建设谈集镇建设,二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当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镇建设,提升集镇建设规模和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自来水进村入户等重点工程的推进,真正全面构建起以集镇、城镇为龙头的农村公益事业构架下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大格局。着眼新年新面貌,各乡镇村组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整治,强化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三是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将历史性的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无不与我们始终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关,无不得益于我们不失时机地制定出台了农村“三院”建设等系列政策举措,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对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基本具备了退出的各项条件。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斩断伸向农民的黑手,彻底取缔向农民搭车收费的载体,对于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四是有利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是从内在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筹资平均摊派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使群众由原来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形成群众自愿自觉出资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政府补助、在外成功人士赞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动机制。它倡导的是一种农村文明新风尚,有利于村风民风的改善,这必将为农村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长期、长效的新路。
同时,着眼提高全市干部群众对构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新认识,要切实强化宣传,形成高度共识,以共识促共为。一是分管领导和具体操作的同志要提高认识。大家要彻底改变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仅是财政奖补农村公益事业的简单、低层次认识,真正彻底从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制度的认识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样我们的工作思路才能清晰,工作举措才能更加体现以民为本。二是乡镇的同志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要提高认识。乡镇干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的直接操作者、实施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干部、乡镇书记的认识水平决定着群众的认识水平。为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请建清同志专门组织乡镇负责同志召开一次专门会议,讲清政策,讲清要求,确保认识到位。三是要提高群众的认识。为了将市委市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请相关部门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发一封告全市农民朋友的信。同时,以“构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加速农民奔小康”为主题制作一幅新年挂历,免费发送至每家每户,真正让这项工作深入人心。
二、在操作上要把握效度
将共识转化为共为,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在操作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奖补资金广覆盖。随着全市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今后市财政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奖补资金将逐年增加,去年安排了1000万元,今年将安排2000-3000万元,2011年就可能达到3000-5000万元,按照这样发展,我们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彻底实现原来税改前每年向农村农民征收2个亿向奖补2亿元的转变。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像农村低保、医保一样,真正让奖补资金覆盖到全市每一个行政村、自然村,让全市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都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在这里,我们基层的同志就是要跟农民讲清楚,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经启动了,不会停下来,不要担心今后没有,让农民吃个“定心丸”。同时,这里要明确,乡镇集镇建设不在奖补范围之内。至于集镇建设怎么办,至少有两条途径,第一,市委市政府每年将重点扶持若干个集镇建设;第二,市委市政府将搭建一个集镇建设的融资平台。二是涉农资金大整合。当务之急要对全市各自然村近期要做的公益事业和上级各部门每年有哪些专项支农资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区别轻重缓急,对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和本级涉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安排,逐步做到涉农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的集中统一。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筹集和管理新模式,使各项资金互相匹配、形成合力,使涉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各项涉农资金的最大效益效用。三是社会各界齐参与。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调动本地在外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发展的热情,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公益事业发展。要引导、鼓励、帮助和支持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的能力,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生活生产条件。
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切实防止三种倾向:一要防止项目审批繁杂化。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坚持宜简不宜繁、放权也放责的原则,相关部门要从宏观上把握好资金的使用去向,不要搞没有必要的调查研究和现场检查,给予乡镇充分的自主权。这既是对乡镇的信任,更是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二要防止资金支持均等化。虽然我们最终要确保全市农村公益事业奖补广覆盖、全受益,但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资金扶持均等化、“撒胡椒面”的现象,要本着“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财力解难题”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用。当前,尤其要将重点放在着力解决边远农村通水泥路和生产生活用水等现实问题上。要根据公益事业的缓急和上级补助资金等具体情况来决定资金的分配,绝不能搞平均分配。三要防止资金来源单一化。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要切实形成政府补助、部门扶助、社会赞助、村组和农民捐助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农村公益资金来源渠道。
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委市政府有关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有关要求,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是指中央、省、市补助我市以及市本级财政安排的,用于支持乡镇、街道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工作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分配、审核拨付、使用监督、预算绩效管理,并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负责。乡镇、街道对项目组织招标、实施、质量管理、决算审计等工作负责。
第四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和使用采用先建后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有关事项,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第二章资金使用范围
农村公益事业资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
加大农村农业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对“三农”的投入作为今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广大农村的公益性事业仍然十分薄弱,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如何开展?带着这个问题,我局组成调查组,深入到旧县镇村,从资金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对当前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当前农村公益性事业资金使用的现状
农村的公益性事业一般是指涉及村民的公有公用和公共利益的事业,它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优抚、救灾救济和扶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性事业主要采取向农民收取“三提五统”来保证运转。“三提五统”加上“两工”的使用及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
税费改革后,上述各项资金及用工项目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制度虽然在杜绝涉农乱收费上成效显著,但在开展正常的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上,暴露出可操作性低的突出问题。以旧县镇村为例,该村近三年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约为85.43万元,其中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筹资3次,筹集金额仅为3.9万元,只占资金总额的4.6%。由此可见,当前以农民为主体的筹资筹劳制度不能解决农村公益建设“贫血”的现状,而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才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农村公益性事业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投入机制缺乏,投入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来看,村级从各级政府部门获取的资金投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上级部门政策性投入和村级的项目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性投入主要以公路、渠道硬化、安全饮水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专项工作经费的形式进行下拔。而项目争取则是指村级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到相关部门争取到的资金。从村近三年的资金使用情况看,该村来自上级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投入为58.78万元,占到资金总额的68.8%,向有关部门争取的资金为21.75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5.46%,上述两项资金合计占到资金总额的94.26%,这说明对村来说,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是该村公益性事业建设资金的绝对来源。农村公益性事业过度依赖国家投入,而集体、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仅宜昌晟泰公司捐赠1万元,村民自筹3.9万元)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承担资金融通功能的金融机构的缺席,共同造成了目前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的局面。
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会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的实践,就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一事一议”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基数计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01年不超过15个,2002年不超过10个,从2003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一事一议”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我省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一事一议”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02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公益事业及棚户区改造制度
第一条*县人民政府授权“*县公益事业及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拆迁办”)负责组织全县城镇依法强制拆迁工作。有关乡(镇)及县建设(规划)、国土、房产、行政执法、公安、监察、广电等部门在拆迁工作中要积极发挥作用,认真组织、主动协调,依据各自职责积极予以配合。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县城镇公益事业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拆迁项目。
第三条各乡(镇)政府对实施强制拆迁的案件要认真审核,对确认的案件应当报县拆迁办备案。县政府对公益事业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强制拆迁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在组织拆迁前,要发出公告,做好宣传。拆迁人应向被拆迁人提供合法可行的拆迁补偿方案。对被拆迁人提出的合法要求,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给予明确答复。
第五条被拆迁的房屋有房产证照的,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县拆迁办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强迁。
第六条手续不全的被拆迁房屋,经有关部门依据《*县公益事业及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拆迁补偿相关政策的规定(试行)》认定,且拆迁人按有关法规或政策给予合理补偿安置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期限内拒绝搬迁的,由县拆迁办组织县相关部门依法实施强迁。
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座谈会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导思想,把握试点原则;认真领会试点精神,做实试点方案;积极落实有关配套措施,严明政策纪律;加强协同配合,做好督导督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宣传沟通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各地在推进这项工作时,要认真领会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确保试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省上下发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责任划分、资金来源、奖补范围、奖补办法、奖补项目审定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各试点县(区)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严格按要求和确定的原则做实做细实施方案、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要完善村级公益设施管养护体制、要建立健全财政奖补资金监管制度、要严明政策纪律,切实做到“四个确保、四个严防”、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涉及部门多,必须建立健全部门分工责任制、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既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一个议题,安排部署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去年,国务院综改办、财政部、农业部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3省启动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今年试点工作又进一步扩大到了全国10个省(区)。同时要求,其他省市也要根据情况,自行试点。对这项工作,我们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后,就着手积极做好试点准备工作,组织人员到攀枝花、乐山、南充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及时向省政府领导作了汇报,提出了我省开展试点工作的建议意见,得到省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常务副省长魏宏同志明确批示:“赞成财政意见,今年可在不同地区搞不同的试点,明年争取纳入财政部试点范围”。根据省领导的批示和国务院综改办、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在借鉴有关省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我省的试点工作方案。今天,召集试点市、县、区的同志一起,征求对我们拟定的试点方案的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有关办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
2009年中央l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目前全国确定了10个省开展了试点工作。我省启动的是省级试点,虽然只选择了少数几个县试点,但试点工作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我们知道,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集体和农民都有投入的责任。农村税费改革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主要依靠村提留和农村“两工”,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村“两工”,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规定,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解决,但由于这项制度当时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作缺乏推动力,农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因此,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和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的实践,就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一事一议”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基数计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01年不超过15个,2002年不超过10个,从2003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一事一议”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我省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一事一议”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02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公益事业建设财政补贴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要求,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民主,逐步建立以村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政府奖补为引导、社会捐赠为补充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民主决策,筹补结合。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政府给予奖励补助,实现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的有机结合,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2、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兼顾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不产生新的债务、不搞“半拉子工程”为前提,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务求实效。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