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31 19:54: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艺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艺课

微课在职校服装工艺制作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微课这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新兴产物,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围绕微课在中职校服装工艺制作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积极探索,以不断提升中职校服装工艺制作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服装工艺制作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微课;中职校;服装制作工艺

微课这一崭新的教学形式,其在中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课的应用,能使中职服装工艺制作教学质量实现质的突破,满足现代社会服装行业更加细化的专业人才需求,为中职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择业夯实基础。

一、中职校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现状与微课特点分析

(一)中职服装工艺制作教学现状。中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学中,由于其课程教学涉及范围较广,流程相对复杂,教学难度较大,若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与消化全部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围着教师观看,由于观看位置的关系,只有前排的少数学生能够看清教师的具体操作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些落后的教学手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势在必行。(二)微课的特点分析。微课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微课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要素的有效整合,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微课的表现形式以短视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短视频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可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从实际教学角度出发,微课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能够对某一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有效节约教学时间。

二、微课在中职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效果

查看全文

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开发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中职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教学实践及成效进行分析阐述,并针对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对同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课程开发;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选修课程

在中职选修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农林副产品加工课程资源开发按照基础操作模块、特色产品生产工艺模块、技能操作实训模块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基础知识单元化、工艺过程系列化、实践操作实用化的特色。

一、必要性分析

在浙江省中职选修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林副产品加工工艺课程的开发基于地方资源特色和区位特点,对建设特色学科、促进实用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对科学提升农林业经济效益、节约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1.提升农林资源开发水平的需要

查看全文

铸造专业课程设计

1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概述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通过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完成铸件工艺设计能力方面的基本训练。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所涉及的课程知识包括铸造工艺、造型材料、铸造设备、工程制图、AutoCAD、三维绘图等知识,是一次综合性工程设计实践课。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传统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试错法进行确定,设计者要凭借经验及理论知识确定较合理的方案、选用铸造工艺参数,故往往需要反复选择方可获得满意的结果。且传统的设计模式不能直观地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进行设计性训练,这造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较低。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但由于目前工程制图学时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致使学生在三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里有一周的时间是用来识图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进度。

查看全文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改革与探索

一、塑造新的教学理念

建立高职院校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素养职业技能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是否会在未来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整的应用到工作中,教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想顺利进行教学改革,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们首先要在心中塑造新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教学主要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实地操作能力,因此,实训是课堂改革的主要对象,教师应当以培养专业技师为目标培养学生,结合职业岗位里典型的工作项目,设计一套全新完整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课程开发。社会上职业岗位群体对于学生的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以新型教学理念开发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为基石、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道德素养为目标的模式制定课程开发计划。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型教学模式里教师在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章节与课时、理论与实践的搭配,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教学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例,在讲解射吸式气焊枪的射吸原理时,第二节课便可以安排实训进行现场实践操作,将第一节课学到的理论知识立刻运用于实践课堂里,及时为学生垫下理论基础,并且锻炼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只有充分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学会自学,不仅为学生起到主导作用,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例如,在讲解手弧焊直线运条的基本方法的实训现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其他运条方式,分别练习锯齿形、圆圈形、月芽形等焊接工艺,起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作用,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焊接工艺理论知识,加深对其的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了质的飞跃。第三,思维与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课堂里,重视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运用思维通过现象观察其本质,引领学生学习观察目的与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手弧焊实训课堂里,教师给学生布置运用由慢到快三种不同的速度的方法进行手弧焊,首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产生的现象:焊缝过窄,速度过快,会产生未焊透的现象,焊缝过宽,速度过慢,容易烧穿部件,只有中速才使焊缝接近标准的理想状态。期间也经常会产生掉地的焊条被踩掉药皮,要求学生重新将他们捡起焊接,施工中会有飞溅大增的现象,因此明显产生了焊缝氧化现象,这时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通过仔细观察体会,结合实际实验现象,学生们懂得了掌握焊接速度的方法,也因此探索出,损失药皮的焊条缺少稳弧剂,焊接时电弧不稳定、飞溅也很多造成焊缝成型不美观,也因为缺少药皮中的造渣剂、造气剂,所以焊缝得不到保护,导致氧化严重。学生经过思维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自学,对电弧焊理论知识以及现象掌握牢固,由此在今后深层次学习或者工作中便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实训课堂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焊接工艺已经逐步走向信息化发展趋势,各类新型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焊接机器人、气体保护自动焊和数控切割等等,这些技术在焊接工作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课程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程改革的立场上重视教师培养方法的创新,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拓展空间。高职焊接工艺教材里介绍了各种焊接工艺种类,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理解焊机构造、掌握焊接工艺技能,教师可以教学生学会应用万用表的电压法和电阻法,来检查、修复电焊机。在实训课堂里,让学生自学设计提前送气,滞后断的电路和一个转换开关,改制了一台手弧-氩弧焊两用机,通过检修、自我调整,这样的教学过程良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加强了对手弧-氩弧焊两用机的操作熟练度,并对电路分析、电路改制和电路检修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对焊机的性能、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查看全文

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高职“机械加工工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机械加工理论基础,而且要能够在实践中具备独立分析能力,对加工、装配工艺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想法。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探究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路径,为实现“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让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解决现阶段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职学校;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教师也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关注市场发展形式,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提出的招聘要求。在此基础上,为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文章以高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为例,首先指出了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就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优化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高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配套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不足。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大三期间就要开始进行实习,因此真正能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只有2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较多。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包括英语、政治等通用学科。为了确保这些规定课程都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高职学校不得不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因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随着专业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也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例如,“机械制图”与“机械加工工艺”是具有密切关系的两门课程,如果学生“机械制图”知识不扎实,就会导致对机械零件的图形理解和空间想象出行偏差,最终也会影响到机械加工产品的精度。(二)教学方法略显单一。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由于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具有较高的兴趣,都想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制作出机械成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沿用高中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并且能够动手练习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不注重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通过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直观的掌握机械加工与制作的技术要求,实际的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三)教学基础设施匮乏。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机械加工工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方面要提供更多的实习场所,并且要新采购一些加工机床等。如果学校方面没有提供资金支持,也会因为教学基础设施不足,而导致机械加工工艺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二、高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特点

查看全文

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进入转型期,在此背景下,大部分企业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开始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引进。作为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为了培养出的学生,更快进入企业工作状态,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需要学校注重课程与实践一体化改革。然而就目前院校机械加工工艺教学现状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众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阐述一体化教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当前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机械加工工艺具体案例,对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机械加工工艺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理论丰富与实践能力强的机械加工人才。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复杂,要想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就需要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质是引进人才。换言之,企业市场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竞争。因此,作为一线培养技能人才的院校而言,有必要结合市场需求,加强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为企业发展输送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就目前院校机械加工工艺教学现状而言,在众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造成机械加工工艺教学难以培养出大量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题,在阐述机械加工工艺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从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模块设计及组织实施过程、课程考核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希望为机械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一体化教学相关内容概述

所谓“一体化教学”,参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中的相关说明,可以总结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概念,主要是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借助典型工作任务,突出学生主体与中心地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与内容,按照工作步骤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1]。《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颁发之后,全国各地技工院校开始了相关探索,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下,进行了实践。在众多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部分课程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摒弃了传统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方法,完成了以职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关融合的转变[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实一体化”教学朝向深度方向发展,仅仅存在一些简单课程教学中,在众多教学计划中,大部分课程尚未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课程便是当中尚未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出代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3]。

2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工程教育认证下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在此背景下,为了符合精细化工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简述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华侨大学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教学主体的角度探讨了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师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两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程认证;精细化工;教学改革;实践能力;教学理念

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历程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立高校工程专业与社会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规范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实现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1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逐渐在全国相关高校中得到了重视和积极开展。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召开,大会表决通过中国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旨在建立共同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已对我国高校的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之后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分别受理了137个专业的2014年认证申请(其中105个专业通过认证)、156个专业的2015年认证申请和200个专业的2016年认证申请,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得到了长足而显著的提高,其质量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可喜的是,2016年6月,《华盛顿协议》全票通过中国科协代表我国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实现了国际化互认。

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我校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华侨大学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心脏地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业人才市场输送合格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列为我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校领导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福建省沿海四大石化基地和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带动了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等配套开发,石化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化工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大[1]。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工工程师,我校化工学院积极申请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2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正式受理了我校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这是我校第一个被受理的工科专业,得到了校、院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系教师及其他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基于产出的教育评价,满足华盛顿协议互认要求。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2,3]。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规范教学活动,树立教学标准意识,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顺利通过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众所周知,《精细化工工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该课程具有工程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基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开展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设计研究

【摘要】时代信息化逐渐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微课教学,尤其是在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微课可以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更具体地学习抽象知识。现分析微课教育的基本概念,并阐述特殊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特征,旨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的具体应用提供合理的反馈。

【关键词】微课;特殊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应用研究

服装的设计和工艺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听障学生行为能力的关键技能。应支持专业教育,为残疾孩子发展创造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创新。微课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载体,通过引入视频、音频和字幕,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源保证,并大力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特殊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微课可以更加直观地教会学生如何在创新的教育空间中进行更好的设计,并获得基本的设计技能。在特殊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进行微课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特教课堂引入微课的重要意义

微课是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微课教育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提高服装设计的教育效率。微课以一种短视频或图像的方式提供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知识带入生活,分解重要的知识点,它是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双重过程,可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1微课教育能够增强教育成效

查看全文

车铣工艺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车铣工艺是高职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核心课程,笔者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运用“六步四结合”+项目教学法对高职车铣工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目标,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六步四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

“六步”是指用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即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模块、训练平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六步简称需求、目标、项目、平台、一体化、评价,体现了以课程目标为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课程实施为关键的课程设计逻辑序列,所谓“四结合”即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能力结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任务结合,考核评价与职业能力结合,“四结合”是对“六步”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保证“六步”顺利实现的关键和着力点。“六步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又是以项目为载体,与项目教学法相辅相成的,所以“六步四结合”与项目教学法是有利的结合。

1基于“六步四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1.1课程定位。车铣工艺是机械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在对机械制造业机加工岗位进行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以普通车铣床加工零件为主的职业岗位方向课,是集普通机床操作、机加工工艺、普通机床加工零件和质量检测为一体的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为培养零件加工技术人才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1.2课程目标。1.2.1总体目标。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利用普通车铣床进行加工零件,并能制定一般零件的工艺规程,能为后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为学生能顺利通过技能抽查作好准备,掌握得较好的部分学生能具备复杂零件的加工艺过程的编制能力和现场加工质量问题解决的能力。1.2.2知识目标。(1)了解普通车铣削加工的发展趋势;(2)了解普通车铣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了解金属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4)掌握利用普通车铣床进行零件加工的方法;(5)掌握零件质量检测的方法;(6)理解零件加工艺设计规程。1.2.3技能目标。(1)能合理操作普通车铣铣床和利用普通车铣床进行零件加工;(2)能利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量具检测零件的质量;(3)能合理编制一般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4)能解决生产现场一般技术问题。1.2.4职业素养。(1)养成团队合作和良好沟通习惯,能及时吸收、总结团队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2)养成产品加工质量和严格遵守现场管理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安全和成本意识;(4)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勤奋苦干的良好作风。1.3内容模块。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很好地整合,并选用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关的实例作为项目的载体,其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1.4训练平台。我院机电工程系的普通机床进行零件加工的实训基地是按照企业加工车间规模建立的,拥有60台普通车铣床及相关的工量具,能容纳3~5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实操作训练,在实训基地的一角建有两间多媒体教室,教室内各有2个存放大量资料的资料柜。为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更好地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学院机电工程系与1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训条件。1.5教学过程。每个教学任务都是按工作过程组织的,以企业实例作为教学载体,将课程设计成教、学、做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教学设计如表2。1.6考核设计。车铣工艺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此设计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其课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考核20%和项目考核80%,学习态度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10%;项目考核包括理论知识20%、零件加工的40%、安全操作15%、6S管理5%,期终计算平均值为总考核得分。

2效果分析

查看全文

师德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一、热爱教师职业,不断进取

自*年从旅游饭店调到学校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后,即热爱本职业工作。当时学校的各种福利待遇均低于旅游饭店,同来的6名专业老师都先后离去,只有他一个安贫乐教。

为做好老师工作不断接受培训和不懈自学,先后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营养师培训班学习营养配餐与饮食卫生课程,要人民大学经贸系食品专业班进修食品化学和食品原料课程。近年来又多次接受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北京劳动与保障局举办的各种职业鉴定培训。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近60岁的年龄自学电脑知识,从电脑盲到能使用电脑处理文字、制作课件进行教学。

二、主要工作业绩

200*年5月主编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西式烹调师》、《西式烹调技师、高级技师》,由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劳动社会保障部优秀教材奖。

200*年8月主编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西餐工艺》一书,并制作了配套多媒体教材,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评为联合大学精品教材。

查看全文